完整版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4946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7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完整版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完整版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完整版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完整版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完整版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完整版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完整版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完整版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完整版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完整版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完整版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完整版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完整版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完整版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完整版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完整版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完整版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完整版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完整版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docx

《完整版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版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docx

完整版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

初中古诗赏析练习题

七年级(上)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请体会本诗中“阔”字运用的妙处。

【描绘里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的壮观景象,气概豪迈。

2、本诗颈联似矛盾实有趣,请评析其中的诗趣。

(以下答案有一点切合即可)

【1、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2、岁暮腊残,连夜行舟,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

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3、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3、诗歌情感的表达也讲求曲折委婉,找出诗中与“客路”相呼应的词,试分析本诗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与“客路”相呼应的词有”行舟、乡书、归雁”。

【首联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

颔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

颈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

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4、与“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思相近的诗词有: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等,请评析这些名句在写景抒情方面的共同特点。

【这些诗句的共同特点就是不仅写景相当传神,而且能“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这件古物,引出了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之情。

【折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

2、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

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但是“铜雀春深锁二乔”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

或通过以小见大(或借代)的手法,借“二乔”被“锁”的命运来写出东吴失败的命运。

而“国破人亡在此朝”过于直白,缺乏诗味。

浣溪沙(北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1、景语即为情语,请体会“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包含的情感。

【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痛苦与失意。

2、化用诗句常常推陈出新,请评析“休将白发唱黄鸡”与白居易“听唱黄鸡与白日”的区别。

【本诗云岩反问的修辞手法,反用白诗之意,表达了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在逆境中也要乐观向上的人生追求。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用高超笔墨描绘出来早春的特点,请理解诗中写景的妙处。

【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透过滋润温暖如酥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

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

连影儿也不见。

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

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2、请分析三四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并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感情。

【诗人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

“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

到了暮春三月,“杨柳堆烟”,“满”城皆是,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向往和喜爱。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明月别枝③惊鹊⑥,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④边,路转溪桥忽见⑤。

1、词人行走在黄沙岭的路上看到、听到或闻到了什么?

词人此时的心情如何?

【词人看到了“明月、清风、惊鹊、鸣蝉”,听到了“鹊声、风声、蝉声、人声、蛙声”,闻到了稻花的香味。

词人内心充满丰收的喜悦对农村太平生活的珍爱。

2、从“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你想到了哪句诗?

“忽”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夜来飞雨,并没有使作者懊恼、扫兴,相反,更增加了词人的兴致,给词人以惊喜。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赏析“排”“引”两个字,说出它们各自的妙处。

【“排”字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引”字写出来白鹤冲天激起的豪迈乐观之情。

2、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但本诗却一反传统,格调高昂。

请评析本诗中“鹤”的形象。

【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

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

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

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这首诗中最能传达织女内心痛楚的诗句是什么?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以牛郎织女为题材的诗歌作品,你还知道哪些?

【秦观的《鹊桥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3、下列对于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这首诗字面是叙写织女的天上愁思,实际却句句在抒发思妇的人间离恨。

B、“迢迢牵牛星”是说牵牛星很遥远,“皎皎河汉女”是说织女星很明亮,这两句诗分别写出来这两颗星的不同特点。

C、这首诗闪现着浪漫主义的绚烂色彩,它将天上的星星赋予生命,使它们具有细腻丰富的感情,读来真切动人。

D、诗中六个叠音词的运用,既增强了节奏的美感和音韵的协调,又自然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中景物描写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其中与“左迁”相联系的意象是飘零的杨花、

思乡的子归,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理解与同情。

2、“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请分析为什么诗人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拟人手法,把明月当作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的善良的人。

【1、我心与明月一样纯洁;2、友人像明月一样纯洁无辜;3、我的愁思无人能解,无人可诉只能寄于明月;4、唯有明月能同时见到我和友人;5、只有依靠明月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答出三项即可

七年级语文(下)古诗赏析练习

一,阅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施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

为什么?

(空。

诗歌首颔两联都在写景,渲染了古寺特有的幽静氛围。

颈联开始融入作者主观感受,把客观景致与诗人的禅思理趣合在一起写,山光使鸟性欢愉,潭影使人心空寂。

“空”字有力地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心中的杂念、浮躁消失殆尽的美妙境界。

2,这首诗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淡泊功名、宁静致远的清高性情。

 3,诗中“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当中的“俱寂”与“钟磬音”矛盾吗?

请你从表现手法和诗人内心旨趣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不矛盾。

这里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写无声,有力地表现诗人在寂静幽深的寺院中找到了内心的“静境”,意境深长,发人深思。

三、阅读毛泽东词《沁园春雪》与《卜算子咏梅》回答问题

(一)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烧。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给画线字注音。

蜡(  )象  分(  )外  妖娆(  )  今朝(  )

(làfènráozhāo)

2.词的上半阕写了哪些意象?

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描写了冰、雪、长城、大河、山、原等  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壮志)

3.本词承上启下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4.本词表达主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5.下面对有关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词的上阕,一个“望”字领起下七句,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不仅逼真地写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阔的景象,而且抒发了诗人豪迈的感情。

  B.“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几句设想雪晴后的美景,由写实进入想像,开拓一层新的意境,表面写雪后天晴,实际上预示着革命成功后祖国河山一定会更加艳丽美好。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诗人用“惜”“输”“逊”等词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断然的否定,指出他们文学才华太低,无法跟现代人相比。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本词主旨所在,指出真正的“风流人物”只能是在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因为他们正在创造着前无古人的英雄业绩。

(二)

卜算子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1.“卜算子”是_________名,“咏梅”是词的_________。

词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词牌题目小序)

2.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意思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词是运用陆游词的原题而作,但立意却和陆游的原词相反。

  3.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B(不是“对比”,而是“陪衬”)))

  A.头两句叙述季节的变化,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

“风雨”是指暮春的风雨,“飞雪”是指冬天的飞雪,它们象征着政治形势的变化。

  B.“已是悬崖百丈冰”是以对比的手法突出梅花开放的难能可贵。

“俏”字用得传神,它既能表现梅花的俏丽,又能象征革命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情操。

  C.“俏也不争春”是写梅只报春,而不想争占春光,表现梅花谦虚的品质。

“山花烂漫”“她在丛中笑”,是用衬托和拟人的手法,表现梅花崇高的精神境界。

  D.词上阕着重写梅花傲寒开放,下阕着重写梅花的精神品格,由外而内地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洁的动人形象。

四,比较阅读毛泽东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陆游)

读陆游的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雪送春归,驿外断桥边,

飞雪迎春到。

寂寞开无主。

已是悬崖百丈冰,已是黄昏独自愁。

犹有花枝俏。

更著风和雨。

俏也不争春,无意苦争春,

只把春来报。

一任群芳妒。

待到灿花烂漫时,零落成泥碾作尘,

她在丛中笑。

只有香如故。

1.两首词都题为“咏梅”,可词中并未见“梅”,你能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是咏梅的?

梅花有何特点?

(第一首毛泽东的词,“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一句,联系生活常识,在“悬崖百丈冰”的严冬季节,而“犹有花枝俏”,非梅莫属;且“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四句,更把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表露无疑。

第二首陆游的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两句,也把梅“严冬开放,春天绽绿”的特点与梅花虽落犹香的高尚品格,尽现读者眼前。

根据两首词的描写,可知梅花有众多特点:

1.不畏严寒;2.不与群芳争春;3.虽零落成泥和尘,也要保留原有香气等高尚品格。

2.根据下列两则材料,说说两位词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第一首是毛泽东写于1961年12月的一首词。

当时正值国内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第二首词的作者陆游是著名的爱国词人,生活在日益衰败的南宋时代,他一贯主张抗金收复失地,是坚定的主战派,屡遭主和派的打击,因而情绪愤懑抑郁。

(第一则材料介绍了本词的写作背景,三年自然灾害,反华势力如同大自然中的“风雪”与“悬崖百丈冰”的严冬季节,而梅花依然“俏”,体现出当时的新中国没有被困难吓倒,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第二则材料介绍作者陆游的生活和思想状况。

陆游笔下的梅花寂寞(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凄凉、饱受摧残(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这里的梅花,象征了屡受排挤打击的主战派,但它却“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从侧面讽刺了群芳。

这里把写物与写人交织在一起,表现出陆游性情孤高,决不与争功邀宠、阿谈奉承之徒为伍的高尚品质和不畏谗言、坚贞不屈的诤诤傲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五,阅读《木兰诗》回答问题。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选择对字词理解正确的项。

①策勋十二转( )A.次  B.回   C.转动

②赏赐百千强( )A.多  B.大   C.有余

③愿为市鞍马( )A.市场 B.买   C.集市

④愿驰千里足( )A.希望 B.愿意  C.能够

2.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

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3.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4.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

5.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 对偶 反复 夸张 B.对偶 对偶 排比 对偶

C.借代 反复 排比 对偶 D.对偶 反复 对偶 比喻

6.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7.朗读下列语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1.ACBA 2.A 3.C 4.B 5.B 6.C 7.A)

六,阅读《观刈表》回答问题。

观刈表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请再写出两句白居易的诗:

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加点词语。

⑴小麦覆陇黄()

⑵妇姑荷箪食()

⑶右手秉遗穗()

⑷左臂悬敝筐()

⑸吏禄三百石()

⑹岁晏有余粮()

3、翻译下列诗句。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4、分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不需翻译)

5、诗人描绘了哪两幅画面?

借此揭示了什么?

6、本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2,⑴同“垄”,指麦地⑵担⑶用手握着⑷破旧⑸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⑹晚

3,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拷。

4,这句诗细腻地刻画了刈麦者十分矛盾的心理。

农民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只得挺着、忍着,可见处境十分艰难。

5,一幅画是一家农民麦收的辛勤劳碌的情景,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另一幅画描写了一位贫妇抱着孩子拾麦充饥的情景,提示了赋税的繁重。

6,揭示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

八,阅读王维诗《使至塞上》做题。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

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

“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

(60左右字内)

3.对(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1.A2.略3.B)

九,阅读《黄鹤楼》做题。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人登上黄鹤楼,极目远望,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诗人描绘这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汉阳城里树木葱郁和鹦鹉洲上芳草繁茂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登楼时的思乡之情)

2。

“日暮”(时间)和“烟波江上”(景致)与诗人表达的情感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谈谈你的理解。

(有。

“日暮”之时间所见“烟波江上”之景致,优美而迷蒙,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不禁归思难禁)

十,阅读《归园田居》做题。

归园田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选出表述不恰当的一句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

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

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

3,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倾向?

4,赏析“带月荷锄归”一句(结合本诗说说陶诗的风格)

{1、C;2、归隐之心愿(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3、厌恶官场、喜爱田园(颇为无数仕途不顺的文人欣赏);4、描写劳动归来的诗人,在皎洁的月光下,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草木遮掩的山路上,这是一幅多美的月夜归耕图。

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语言平淡而又意境醇美。

(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小诗写“蝉”性情高洁,清音远扬的句子: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2.全诗通过清高尊贵的蝉的形象表达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只有地位高而又品格也高的人,他发出的声音影响才大,不要某种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扬,如果品格不高甚至非常丑恶,即使地位再高也不会受人尊重。

《孤雁》(唐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孤雁》不仅写孤雁,还把离乱漂泊中失群者的心情也写进去,这两句是: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2.“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联系〈〈杜诗言志〉〉一书中所说:

“此时庸庸碌碌之人,谁知杰士心中之事,彼纷纷鸣噪者,不过野鸦之类耳,有何意绪耶”分别说明“孤雁”“野鸦”各代表什么?

表现作者怎样的心情?

(1)野鸦:

象征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2)孤雁:

诗人自比

(3)作者的心情:

乱世漂泊中失群者的痛苦心情。

《鹧鸪》(唐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