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务流程模拟.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5159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业务流程模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银行业务流程模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银行业务流程模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银行业务流程模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银行业务流程模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银行业务流程模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银行业务流程模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银行业务流程模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银行业务流程模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银行业务流程模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银行业务流程模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银行业务流程模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银行业务流程模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银行业务流程模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银行业务流程模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银行业务流程模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银行业务流程模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银行业务流程模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银行业务流程模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银行业务流程模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银行业务流程模拟.docx

《银行业务流程模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业务流程模拟.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银行业务流程模拟.docx

银行业务流程模拟

请谈谈目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结构性矛盾体现在哪些方面?

如何化解?

近年来,中国几乎所有的产品价格都呈现出快速上涨的势头,尚未从危机完全走出的中国民众饱受着通胀的煎熬,中国流动性过剩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与全球美元泛滥及国内货币存量急剧放大有关,更深层次折射的是中国经济严重的结构性矛盾。

  一.中国流动性过剩背后的结构性矛盾

  我国流动性过剩是宏观经济运行中各环节矛盾的集中体现,涉及到国内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战略、供需结构、金融体系、资本-劳动力利润回报率等生产、消费、投资、贸易、金融等各方面的矛盾。

  

(一)经济增长战略过度依赖于重工业的发展

  传统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经济,工业大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注定要靠增加生产资源的投入维持经济的繁荣,资本的大量投入极易导致投资和产能过剩,我国目前的投资率超过40%,远高于其他国家水平。

在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增速过快导致产能过剩的双重作用下,过剩的产能必然由国外需求所吸收,从而导致净出口屡创新高,并进一步导致国内的流动性过剩。

这种经济增长更大程度上还是一种简单的规模扩张,与经济增长形影相随的是经济失衡问题,而在总量失衡的背后隐藏着更深的是结构失衡,而且这种实体经济的结构失衡被全球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资本流入和我国经济体系本身存在的结构问题不断放大,进一步加剧经济结构性失衡。

  

(二)投资-消费—储蓄的结构性失衡是流动性滞留的根源

  作为宏观经济的一个元素,投资是否过度并不是按照投资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来衡量的。

与投资共同作为宏观经济元素的还有消费、储蓄以及相应的总供给和总需求。

根据经济学的经典公式“储蓄=投资”出发,所谓的过度投资显然应当是指大于储蓄的投资,而投资不足则是小于储蓄的投资。

数据显示,2001~2006年,代表我国储蓄总水平的国内居民储蓄和外汇储备合计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累计增加值为15.6万亿元,而同期投资累计增加值仅为7.27万亿元。

这显然不能被说成是过度投资,倒是可以被视为有效投资不足。

  有效投资不足对金融体系的影响首先表现为流动性过剩,其本质是储蓄过剩;其次表现为广义货币供应量对GDP的比率持续处在过高的水平。

从存量角度看,M2/GDP已经到了历史最高的位置,在180%左右(2007年中国经济过热时期的M2/GDP也仅有150%左右),中国经济的货币深度已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高位(目前,美国M2/GDP在60%左右,日本M2/GDP在100%左右,韩国M2/GDP在140%左右,印度M2/GDP在80%左右)。

  无论从流动性过剩或储蓄过剩的角度看,还是从广义货币供给量过大的角度看,投资不足对宏观经济的另一个影响都是通货膨胀。

前者是由于昨天的投资增长未能有效扩大社会供给,以至于在昨天的储蓄转化为今天的消费并带动今天的消费需求加快增长的情况下出现供不应求。

后者则是由于货币供应量增长持续快于GDP增长而直接导致货币的购买力水平下降。

因此,正确的做法应当是通过扩大旨在增加有效供给的投资来消化过剩的流动性,通过促进经济增长来降低广义货币供应量对GDP的比率,并在因此缓解供求矛盾和舒缓货币供应量压力。

  (三)资本回报率与劳动力回报率长期失衡引起的流动性过剩

近年来,我国资本回报率上升迅速,而劳动力回报率增长缓慢,甚至有效下降的趋势。

造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

劳动力价格计量严重脱离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量的劳动价值。

当前我国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出现“三低现象”:

一是劳动收入在GNI(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低。

2000-2006年我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4%,而职工的实际工资年均仅增长13%;二是工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低。

居民总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

2003年为61.8%,2005年为45.3%,2006年为44.6%。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出现下降趋势。

在整个居民收入中,通过劳动报酬分配的比重过小;三是劳动要素在企业内部分配中的比重低。

虽然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初次分配的原则,但初次分配存在资本回报率不断提高、劳动力回报率持续下降的趋势。

我国从1998年到2009年,工业企业利润平均增长30.5%,劳动力报酬年均仅增长9.9%,使得资本流动性过于集中,国民财富增长分配不公。

  (四)我国金融体系制度性缺陷、金融低效率阻碍了流动性的传导

  首先,现有金融体系偏好于资本密集型工业经济的发展

  现有金融体系的缺陷是流动性过剩的制度因素。

我国以银行信贷为主的融资体系决定了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发达,而科技产业和服务业相对落后。

企业必须拥有足够的固定资产甚至存货作抵押,以及足够的现金流以确保还本付息,才能从银行借到钱。

普通制造业在我国早已产能过剩,因此企业必须出口,从而造成贸易顺差加大,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和预期,升值预期进一步导致国际游资的流入,流动性加剧。

而科技企业既没有多少固定资产,创业初期也没有现金流;服务业有现金流,但缺少固定资产,因而它们难从银行得到贷款。

  其次,金融体系效率低下,许多企业倾向于依赖FDI投资

  特定行业或性质的资金需求者,从金融体系无法或无法充分获得资金,投资者就不得不通过放弃一部分所用权,吸引外资入股,在马上结汇后获得人民币,从而得到融资。

一般说来,外资会带来相应的进口,资本项目下的顺差和经常项目下的逆差相互抵消,不带来外汇储备增加。

但是我国的情况是,有相当数量的外资并没有同时带来相应进口,而是直接通过结汇获得人民币,用得到的人民币购买国产设备和其它国内产品,并转化为外汇储备。

2009年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实收外汇资本合计4216.90亿美元,其中现汇投资是主要投资方式,占FDI的74.58%,实物投资占13.67%,资本对价转移占3.27%,其它方式(以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以及未分配利润方式)占8.48%。

可见,主要作为融资手段的现汇投资,在外商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重是很高的,远远高于实物投资。

  再次,金融资源集中化,投资渠道与工具匮乏

  居民/企业资产选择篮子较少、流动性存量向实体经济投资的效率较低是流动性过剩存量转化与增量结合导致资产价格上涨的源头。

央行很难直接通过流动性过剩的管理阻止资产价格泡沫。

从根本上说,流动性过剩的存在形态与作用效果如何,取决于是否有丰富的金融投资工具、金融投资渠道与有效的产业投资方式。

(五)美元国际循环下的中国货币政策失去自主性的货币被动超发

  美国是全球货币政策的实际制定者,美元霸权的全新模式开始驱动全球经济,中国也被完全纳入到美元的全球循环之中。

  美元霸权体现为三大特征:

一是美国对外提供美元不再有黄金储备的束缚,美元的支柱由黄金转变为美国提供的债券和金融资产,美元的支柱虚拟化了,这为美国大规模对外提供流动性打开了大门,它造成了全球空前持续性的流动性膨胀,这为国际金融危机和随后的美元危机及国际货币体系的动荡埋下了祸根。

  二是它在随后的20年内改变了美国经济的运行方式,导致了美国经济的去工业化和经济的虚拟化,美国将传统的制造业、高端制造的低端环节,甚至部分低端服务业大规模向外转移,特别是有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市场潜力和产业配套能力强的新兴市场地区。

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被不断地纳入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主导的全球分工体系和生产链条中,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日益成为全球生产制造基地和各类制成品出口基地,使美国得以用最低的成本支配和使用全球资源,由于出口导向的非储备货币国必须积累美元储备资产,因此也将这些国家也被纳入到美元的环流之中。

  三是当今货币制度赋予了美联储以全球中央银行的权利,却没有任何有效的制度约束,美元真正成为“世界基础货币”,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完全受制于美联储。

  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由于将美国自身的国家利益和全球调节的职能权衡集中于美国之上,导致政策协调和成本分担机制的冲突,全球也由此陷入无法摆脱的美元环流的漩涡:

美国经济由于美元超量供给、“去工业化”趋势、金融泡沫膨胀、对国外储蓄的依赖而日渐空虚和脆弱;贸易国家经济由于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货币升值困境、国家财富遭受掠夺,并进而引发全球经济的危机循环。

  当前美联储再次启动印钞机,美联储作为全球中央银行,其不负责任的货币政策将产生全球系统性风险,成为制造全球流动性和通胀的引擎。

这与央行的货币创造机制相似,但由于是跨境的货币循环,全球货币创造的乘数要是各国的汇率制度而定,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盯住美元汇率制度的顺差国最为显著,因为还要通过贸易逆差获得美元外汇资产以及购买债券等形式回流美国,进一步乘数放大美元流动性。

  海量美元涌向大宗商品市场和新兴经济体,跨境流入我国资金增多,外汇占款增长加快,增加了货币被动投放,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重达50%以上,成为影响我国基础货币供应最主要的因素。

截至2010年9月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增长0.249万亿美元,相当于向流通领域又增发了1.6万亿左右的基础货币,货币超发的外生性风险急剧放大。

  由于货币政策某种程度上失去独立性,中国想以量化紧缩对抗美国量化宽松效果未必尽如人意,我国内外部政策冲突日渐显性化,集中表现在内部货币稳定及外部汇率稳定的冲突,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

我国国内流动性充裕,通货膨胀预期上升,资产价格迅速上涨,外汇占款和冲销干预压力增加。

  二.流动性的过剩的解决办法:

将资本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

  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根基深、治理难度大。

从目前对流动性成因和传导机制的分析,流动性尚无“拐点”,政府需要重新审视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立场。

短期内,央行可继续通过准备金率、央行票据、资本管控等手段遏制贷款扩张,抵御热钱,但是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和效果越来越不尽如人意。

因此,“十二五”时期,中国要有效控制流动性过剩,就必须摆脱治理成本日益加大的对冲操作模式,以解决内部失衡为主要着力点,化解中国流动性过剩的结构性矛盾,做强做大中国金融体系,引流入池,真正将资本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

为此,本文提出三种可行办法:

首先,从根本上说,对流动性的吸纳取决于是否有丰富的金融投资工具、金融投资渠道与投资方式。

目前,我国还处于金融浅化阶段,直接融资比例过低,造成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机制不畅,要大力发展本土金融市场,扩张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将M2的增长转换成M3、M4的增长,除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外,还应积极发展债券资产、股权、人寿保险和养老基金等“金融资产池”。

  其次,一定要做强做大中国资本,包括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国家资本和民间资本,这四大资本体系要形成合力。

中国的民间资本为何总是进行投机而不是投资,根本原因在于,对于明显带有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性质的高利润率行业的玻璃门和天花板使得进入的“软门槛”过高;而对于门槛较低,利润率不高又看不清发展前景的行业,民间资本投资意愿不高,因此,在多种力量阻击之下,部分逐利资本就涌向如大宗商品、基础农产品、投资品以及其他资产领域(房地产、股市)。

因此必须大力推进金融业对内开放力度,引导民间流动性(私募资金)向创业投资、产业投资集聚。

加快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促进居民储蓄转化为实业投资。

在流动性过剩周期,我国还应加大本土私募资金的实业投资转型,使具有政府背景的私募基金更关注有助于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产业投资和竞争性行业的投资。

  再次,中国需要改变长期以来的“双顺差”型的资本循环模式,积极探索如何利用高额的外汇储备支持企业海外拓展,实现“藏汇于国”到“藏汇于民”、“藏汇于企”的转变,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和购买国外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畅通民间外汇储备投资的多元化渠道,这样既增加了国内资本走出去的途径,将中国的资本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也大大舒缓了外汇占款对中国货币被动投放的压力。

参考文献:

张茉楠,《流动性过剩折射出中国经济结构的深层次矛盾》,中国金融网,2010年11月

徐琤,《内外均衡冲突与中国资本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王碧峰,《流动性过剩问题讨论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03期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专业课作业

课程名称《银行业务流程模拟》

 

班级:

金融0070

学号:

3110141007

姓名:

李昊基

任课教师:

袁静文程婵娟

请举例说明金融衍生工具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传统的表内管理方法,即资产负债管理;另一类是表外管理方法,即通过金融衍生工具管理利率风险。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法已无法满足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需要,而金融衍生工具则将成为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的重要手段。

金融衍生产品主要包括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四种基本衍生工具和由它们通过变化、组合、合成再衍生出来的一些变形体。

一.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形成原因

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源自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属于恒久性风险,具有长期性和非系统性。

恒久性风险主要有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等种类。

具体到我国,虽然仍未最后实现利率市场化,但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央银行阶段性的利率调整也会使银行面临上述类型的利率风险。

1.重新定价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利率风险。

它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到期日(就固定利率而言)与重新定价(就浮动利率而言)的实施时间差。

当利率变动时,它会给银行的收入和内在经济价值带来意外波动。

例如,如果银行以短期存款作为固定利率长期贷款的融资来源,一旦利率上升,银行就将面临未来收入的减少与内在价值的降低。

2.收益率曲线风险

收益率曲线风险指由于收益曲线的意外移动或斜率的变化而对银行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造成的不利影响。

正收益曲线一般表示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这时没有收益曲线风险;而负收益曲线则表示长期利率低于短期利率,此时有收益率曲线风险。

银行利用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资产,长短期利率水平的差异可给银行带来期望利差的收入。

当收益曲线异常变动,长短期利差缩小甚至出现倒挂(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时,银行的利差收入就会大幅度减少甚至变为负数。

在经济比较稳定,利率处于历史低位时,债券投资可以为商业银行赚取稳定的投资收益。

但在中央银行加息,或者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市场利率水平升高,出现比较明显的通货膨胀时,商业银行持有长期国债的收益曲线风险就会凸现出来,并有可能发生债券利息收益不足以弥补资金成本以及债券投资净值损失的情况。

3.基准风险

基准风险是利率风险的另一重要来源。

对重新定价特征相似的不同工具进行利息收支调整时,会出现不完全对称的情况。

利率变动时,这些差异会给到期日和重新定价频率相似的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之间的现金流及收益利差带来意外的变化。

4.期权性风险

也叫内含选择权风险,它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所隐含的期权,如债券或存款的提前兑付、贷款的提前偿还等选择性条款。

一般而言,期权持有方在期权对自己有利时,会选择执行期权。

现行法规和银行惯例赋予存款人提前支取定期存款的权利。

利率上升会促使储户提前支取定期存款,然后以较高的利率存入新的定期存款。

存款人拥有的这项权利可以看成是一种对利率的看涨期权。

作为对提前支取的惩罚,银行改按活期存款利率支付存款人持有期间利息,这种利率折扣可以看作是存款人行使这一期权的费用。

但如果转存获得的利息收入超过提前支取损失的利息(期权费),储户还是会选择提前支取。

银行对此只能被动应付。

银行还面临着贷款人提前还款的期权性风险。

当利率趋于下降时,借款人往往会要求提前还款再以新的较低的利率贷款,商业银行出于种种原因往往被迫同意这种安排,使得银行收益降低,这就是典型的期权性风险。

因此,利率上升或下降的结果往往会降低银行的预期净利息收入水平,从而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利率波动的频率越快,波动幅度越大,银行面临的期权性风险也越大。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水平的升降趋于频繁,银行之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银行客户会根据情况调整自己的资产和负债,而这种调整往往对银行不利,期权性风险将大大增加。

二.金融衍生产品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1.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分析

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是表内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它影响资产负债表内的成分和结构,主要包括敏感性缺口和持续期缺口两种度量技术和管理方法,前者主要考虑利率变化对银行短期盈利能力的影响;后者考虑利率变化对银行净值的影响,它克服了前者只考虑短期盈利的缺陷。

(1)敏感性缺口管理

利率敏感性缺口(即资金缺口)为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之差。

敏感性缺口分析是以收益为基础,根据银行资金缺口的大小来调整资产负债组合,用以控制银行的利率风险。

保守的缺口管理是始终维持零缺口,就是在每个时期尽可能地使有收益资产的收入与负债的利息成本无论利率怎样变化都将以相同的方向和相近的比例变化,起到对利率变化进行保值的作用。

而积极的缺口管理,则需要根据利率走势的预测形成或正或负的缺口。

当预测市场利率上升时,可以主动营造资金配置的正缺口,而当预测利率下降对,可以营造负的缺口,以加大由于利率变动而带来的净利息收入。

(2)持续期缺口管理

在利率持续波动的环境中,利率风险不仅来自浮动利率资产与浮动利率负债,固定利率资产和固定利率负债的配置状况也会给银行带来风险,特别对银行净值的市场价格的影响很大。

商业银行一般采用持续期缺口管理来控制利率风险,实现维持正净值的银行绩效目标。

持续期也称久期,是债券(可推广到具有固定收益现金流的所有金融工具)产生的各期现金流抵补最初投入的平均时间。

具体做法是:

先计算出银行每笔资产和负债各自的持续期,然后以每笔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占总资产或总负债价值的比重为权数,计算出银行总资产和总负债的加权平均持续期。

对于固定收入金融工具而言,市场利率会引起金融工具价格的反向变动。

因此,当持续期缺口为正时。

银行净值价格随着利率上升而下降,随利率下降而上升。

当持续期缺口为负时,银行净值价格随着利率升降同方向变动。

只要持续期缺口不为零,利率变动必然会导致银行净值的变动。

从而使银行面临着利率风险;并且持续期缺口的绝对值越大,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就越大。

因此,积极的持续期缺口管理策略是根据利率变动的预期调整持续期缺口,以最大化资产净值。

而最稳妥的方法就是调整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使得持续期缺口为零,实现银行净值对利率风险的“免疫”。

(3)资产负债管理的局限性

无论是敏感性缺口还是持续期缺口,均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缺口管理假定利率未来的变动方向是可以准确预测的。

这是该方法成功运作的一个重要前提。

商业银行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试图对利率进行预测,但利率预测非常复杂,准确率往往不高,尤其是短期利率更难预测,一旦实际利率走势与商业银行预测反向,反而造成更大的利率风险。

其次,即使银行对利率走势预测准确,缺口管理也只有有限的灵活性。

因为当银行大多数客户对利率走势的预测与银行一致时,客户对金融产品的选择与银行意愿提供的正好相反。

例如,当双方均预测利率上升时,银行希望增加浮动利率贷款以获利,但客户却会要求提供固定利率贷款以锁定成本,从而使银行在现有客户群中调整资金配置的空间不大。

再次,缺口管理要求商业银行不断调节其资产负债结构,这种操作势必会产生较高的操作成本和机会成本。

商业银行通过缺口管理防范利率风险的做法实际上是把利率风险转嫁到客户头上,损害客户的利益,必然会遭到客户抵制。

而且如果利率风险减少的同时却增加了信贷风险和汇率风险,或损害了与客户的业务关系,破坏了银行的公众形象,则银行将得不偿失。

2.表外管理方法——金融衍生工具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用于管理利率风险的衍生工具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风险对冲型,即通过此类产品的交易将利率风险通过金融市场进行对冲,将利率风险转移给交易对手。

基本特征是将未来亏损或获利的可能性一起向交易对手转移,并且一般不需要额外支付交易费用。

该类工具包括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互换以及这些基础工具的变形。

另一类是购买保护类,主要是期权类产品,包括利率上限、下限、上下限期权及其在此基础上的变形。

这类工具的特征是通过支付一笔风险保护金,即期权费,规避未来利率变化可能带来的损失,同时保留未来获利的可能性。

(1)远期利率协议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规避中的运用

远期利率协议是有关利率的一种远期合约。

在合约中,交易双方商定一个未来某一时间的协议利率,并规定以某种利率为参照利率,到结算日时,如果参照利率与协议利率不同,则必须由一方向另一方支付一定的差额以作为补偿。

这一差额根据参照利率与协议利率的实际偏差情况,以及合约给定的期限和本金计算得到。

合约买方是为了防止利率上升的风险,而卖方则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利率下跌的影响。

也就是说,买方是希望现在就确定将来的利率,以便固定未来的借款成本,而卖方则希望自己的资产不要因为利率下跌而蒙受收益上的损失。

远期利率协议是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一项基本工具。

银行客户也可以用来规避利率风险。

对于那些未来有借款债务和贷款资产业务,但又担心将来市场利率发生不利变动而增加借款利息成本或减少贷款利息收入的银行来说,选择远期利率协议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防范利率风险的方法。

通过远期利率协议,可以将未来的利率锁定,从而保证银行净利差收入变动最小。

具体来说,商业银行主要针对两种情况运用远期利率协议进行套期保值:

A.在预期利率上升时,商业银行希望固定未来的借款成本,它可以购买一个远期利率协议。

这样,如果利率上升,则按合约规定的协议利率进行筹资,就会降低筹资成本。

B.在预期利率下降时,商业银行希望把未来贷款或资产的收益固定下来,它可以出售一个远期利率协议,这样,如果利率下降,则按合约规定的协议利率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息收入。

在这两种情况下,银行都要放弃利率沿着有利方向变动所能带来的利益,作为回报,银行避免了利率沿着不利方向变动所带来的风险。

下面通过一个实例来说明商业银行如何运用远期利率协议规避借款的利率风险。

假设某银行计划在3个月后筹集3个月短期资金1000万美元。

银行经理预测届时利率将会上升。

为了避免市场利率上升带来筹资成本增加,该行作为买方参与远期利率协议。

假设目前的市场利率为8%,银行作为买方从交易商购入的3个月对6个月的远期利率协议交易价为8.75%。

1)若3个月后市场利率果然上涨,3个月期的市场利率为9.00%(即参考利率)。

在结算日交割的金额为:

此时,参考利率大于协议利率,故该银行作为买方可从卖方交易商处得到利息差额。

也就是说,该银行在3个月后虽然以9.00%的市场利率筹资,但由于从卖方得到了6112.47美元的结算金,相当于该银行的实际借款成本仍固定在约8.75%的利率水平上,有效地规避了利率上升的风险。

2)假设3个月后,市场利率不升反降,3个月期市场利率为8.60%,此时,作为买方的该银行应该支付给卖方利息差额

也就是说,该银行3个月后以8.60%的市场利率进行筹资,但因为参加远期利率协议支付给卖方3671.07美元的结算金,使得该银行的实际借款成本仍固定在8.75%。

在这个例子中,该银行放弃了利率沿着有利方向(下降)时所获得的收益(借款成本本应为8.60%),但作为回报,避免了利率沿着不利方向(上升)时所带来的风险。

远期利率协议结构很简单,便于操作;作为一种场外交易方式,它可以根据交易双方的需要灵活制定,因而可以将利率风险完全锁定,但由于是场外协议,其流动性要差一些。

当然,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上提供大多数主要货币的3月、6月、9月、12月期限(最终期限直到2年以上)的标准化远期利率协议,其市场流动性较好,但缺陷在于标准化的远期利率协议的期限可能与银行的风险暴露期限不完全一致,或使用的利率基础存在差异,因而不能将利率风险完全锁定。

(2)使用利率期货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进行套期保值

利率期货是以某种利率产品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它要求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