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51809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8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靖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南靖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南靖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南靖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南靖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南靖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6页
南靖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6页
南靖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6页
南靖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6页
南靖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6页
南靖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6页
南靖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6页
南靖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6页
南靖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6页
南靖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6页
南靖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6页
南靖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6页
南靖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6页
南靖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6页
南靖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6页
亲,该文档总共8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靖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

《南靖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靖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靖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

南靖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

南靖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

为了弘扬我们该传统文化,引导广大教师对古诗文教学的研究,加快课程改革步伐,南靖县教育局于5月5日在南靖县第二实验小学举办了古诗文课堂教学比赛活动,比赛分城镇组和农村组,共有17位教师参赛,经过评委的公正评判,评出了一等奖三节课,二等奖七节课,三等奖十节课。

本次比赛体现了几个特点:

一是参赛率高,县城、农村各中心小学都派代表参赛。

二是受益面广,各中心小学派出60多位教师观摩了这一比赛活动。

三是教研力度大。

参赛的十七节课都采用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教学设计令人耳目一新,激趣、导读、感悟、陶情、拓展都用得恰到好处,充分了展示了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成果。

1.《长相思》教案设计

主教者:

南靖县实验小学张燕萍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

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所说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示)

2.让我们走进本组以“思念故乡”为主题的课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感情吧!

(出示导语中的阅读提示:

阅读课文的时候,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并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者事情表达出来的。

3.今天我们先学习《5、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

《长相思》

4.解题。

质疑。

(1)“相思”什么意思?

(思念)

(2)“长相思”就是什么意思?

(读题)

(3)这首词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陪同康熙皇帝出征山海关,祭祀长白山的途中写的。

(4)看到这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相思谁?

为什么相思?

怎样相思?

为什么长相思?

)(你们提的问题都很有探究价值,我们一起走进词中探索吧)

(二)初读《长相思》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提醒读音的词语:

聒更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另一个读音是什么?

怎么组词?

1)查字典理解“更”的意思。

2)理解“风一更,雪一更”

3)小结学法。

3.指名读全文,读准字音。

读后学生评价。

师:

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停顿节奏才能把词读有板有眼。

4.指名读,评价并讲明该怎样停顿。

(出示词,划出节奏)齐读。

上下阙的停顿。

过渡:

同学们可真会读书,要是了解了词的内容,老师相信大家会读得更投入,更有韵味。

(回顾质疑的问题)

(三)读懂《长相思》

师:

好!

?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释,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1.师:

相思谁?

从哪里知道?

2.师:

作者为什么会思念故乡和亲人呢?

(板书)

生:

作者远离家乡。

师:

作者的身在哪里?

身在何方?

从哪里知道?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小结:

他身在山海关、高山上、岸边、船上、帐篷里。

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

一句话:

“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

身在征途)

师:

想象行军队伍在征途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从词中你知道什么?

生:

“风一更,雪一更”知道天气恶劣。

(课件)

过渡:

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

他怎样想呢?

怎样相思呢?

3.作者怎样相思?

想到怎样?

(睡不着,心碎了),题目中哪个字体现了?

这就是相思前要加一个“长”的原因了。

师:

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想故园。

这是一种什么感受?

师:

身在征途,心想故园。

我们可以想象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

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放背景音乐。

4.想象词的意境。

 师:

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他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的画面。

看,在这风雪交加的的夜晚,他来到帐篷外,他在看什么?

想什么呢?

(指导看图)

5.想象作者故园的情景。

师导:

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

师:

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

(家庭及兴趣,特长)

师:

了解了纳兰性德的这些情况,让我们展开想象:

作者在故园白天可能朋友做什么?

晚上可能和家人做什么呢?

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出示)

(学生写片段。

师:

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

谁来?

师:

多么温馨,多么快乐,多么美好的生活呀!

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没有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师:

谁来读《长相思》?

在这里没有故园的宁静,没有家乡的温暖,在这里有的只是——(师范读《长相思》)

师:

在这里,没有与志趣相投朋友骑着骏马到野外打猎的舒畅,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

在这里没有在暖暖的灯光下与家人一起聊天的温馨,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指名读《长相思》)

 师:

长相思啊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

长——相——思。

(学生齐读)

(四)拓展。

 师:

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读到现在为止,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纳兰性德:

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师:

好!

同学们,你们道出纳兰性德的心声。

(板书:

心系祖国)这个问题纳兰性德也曾问自己,就在这次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

(1)理解大意。

(你知道他在问什么吗?

(2)纳兰性德“轻离别”吗?

从词中哪里看出不是轻离别?

师:

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妻子、孩子、父母、兄弟)

(3)学生扮演各种角色问纳兰性德,并且用“夫”“儿”“父”等代替“君”。

 生:

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

对!

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孩子你问。

 生: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

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 (学生说问“夫”)

 师:

是啊!

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父亲,他的妻子,他的儿子,他的兄弟,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

我们再读

 生齐问: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

正如同学们所说的,纳兰性德不是轻离别呀!

他也舍不得离开亲人啊!

但是他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他责任重大,他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

他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

长相思呀长相思,为了他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

师:

(看板书)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

长相思)

师:

让我们跟随纳兰性德一起走出帐篷,眺望远方的故乡,深情地吟诵:

(齐读《长相思》)

(五)作业。

1.收集思念家乡的其他古诗词。

2.以《长相思》为内容,制作自己喜欢的书签.。

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想故园

心系祖国

 

《长相思》教学反思

南靖实验小学张燕萍

今天,我在二小多媒体教室教了一节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组课文中的《长相思》。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读出词的韵味,让学生走进词境,进入词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

在教学中我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景象。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读(出生朗读)、看(默读)、听(听老师范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默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

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再带着情感走进“征途”与“故园”,读出画面与情景,以情带读,读中悟情。

课堂上,我既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又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

教学中,既让学生带着“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的感觉朗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又让学生带着“长相思”的感觉朗读词,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

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情感、深化情感。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背景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征途中,体会行军的艰辛,体会征途中充满了远离与牵挂。

通过对纳兰性德的生平情况的交流,将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

学生在《渔舟唱晚》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是学生汇报纳兰性德故园的情景时,由于时间来不及了,我只让两个学生回答了,没有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没有更好地体现故园温馨。

其次是朗读训练形式可更多样些。

最后,我觉得在时间的调控分配上,有些不合理,最后一个训练,还有谁会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由于时间原因没能让学生更充分地说和读,下次要合理安排好。

这次上课,让我收获了许多,取得了些许的进步,但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今后,我会针对自己的缺点,多学习,多实践,争取更大的进步.。

2.《牧童》教学设计

南靖县实验小学吴阿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2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老师很想和大家一起来读读,大家愿意吗?

你们喜欢哪一首?

我们一起读。

1.大家读得真好!

很有感情,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古诗。

2.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首古诗,是一首有关牧童的古诗。

3.请同学们看老师写“牧”字,写“牛”字应该特别注意哪一笔呢?

“牧”的部首是什么?

谁来给牧字组词。

4.老师板书牧童,牧童是做什么的?

(放牛,放羊)

5.哦!

放牛,放羊的孩子就叫牧童,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

1.过渡: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是我们熟悉的吕洞宾。

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吕岩有哪些了解?

谁能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

2.指答。

3.同学们了解的真多!

诗人吕岩因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被称为“逍遥大仙”。

4.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

5.(手势,双手向下)非常好!

大家都读得很投入,谁想来读一读。

谁来评一评。

6.太好了!

同学们都能把诗读得字字准确,句句通顺,老师也想读读,想听吗?

7.想。

(注意:

听老师怎么读。

)师范读。

8.老师哪里停顿了,指名答。

9.对呀!

读诗的时候,如果能注意停顿,就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谁来试一试。

10.读得真好!

我们一起再读读吧!

(师前四字,生后三字,倒过来,师后三字,生前四字)

三、理解第一、二句诗。

过渡:

这是一首描写牧童的诗,牧童出现之前,诗人首先描写什么?

听到了什么声音?

你是从哪个诗句知道的?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同学们真会读书。

2.请大家再认真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

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

(原野辽阔)

3.哦!

你知道了原野辽阔,你是从诗句中哪些词知道的?

(六七里,横)

4.这六七里是不是指原野实际的长度?

(不是)

5.对了,这原野不是真的六七里长,这六七里要形容从原野的这一头到原野的那一头很广很广。

这六七不是确切的数字,其实,古诗中像用到这类虚指的诗句很多: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三千尺”指什么?

(指瀑布很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千尺”也是要形容桃花潭水很深。

1.原野真大啊!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原野的辽阔。

2.同学们读得不错!

这里的六七里怎么读,才能突出原野之广。

老师想用两种不同的读法来读,同学们听一听,哪种读法更能体现原野的广。

3.我们就照第二种读法,再来读一读。

(老师觉得不够大,再大些)(再大些)

4.如果你站在这辽阔的原野上,还会感受到什么?

(美,绿,平坦等)诗中哪一个字体现呢?

(铺)

5.“铺”字什么意思?

(铺开,铺展)

6.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张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

这铺字用得太好了!

7.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原野的大与美吧!

(全班齐读)

四、理解第二句诗。

1.师:

置身于这绿地毯式的大原野中,怎能不让人陶醉呢?

此时此刻,原野上传来了什么声音?

(笛声)

2.那是什么样的笛声?

(悠扬,优美,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3.吹笛的人是谁?

你是怎么知道的?

(题目是牧童,善于从题目入手,理解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

)(课文插图,懂得利用插图,理解诗意。

)(诗句中的弄,懂得抓住重点词,理解诗意。

4.你还可以从哪句诗中知道是牧童在吹笛?

(笛声晚风三四声)

5.这诗句中的“弄”是什么意思?

(逗弄)你是怎么知道的?

(借助注释,弄清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

6.是啊!

晚风中的牧童骑在牛背上,不停地逗弄着手中的笛子,伴随着晚风吹来,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

7.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读完这句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牧童?

(天真,可爱,调皮)

8.多可爱的牧童啊!

谁再来读读这句诗。

(真棒!

同学们读出了牧童的可爱,调皮,天真。

9.现在,我们把这两行诗连起来,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看谁更能读出诗的韵味。

10.读得太棒了!

(把掌声送给自己。

五、理解三、四句诗。

过渡:

瞧,牧童上场了,他在干什么?

1.谁来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什么?

2.相机教学“蓑衣”,你们知道什么是蓑衣吗?

你能从图上指出来吗?

蓑衣有什么作用?

3.对了,其实,蓑衣还有御寒作用,它还能散发出一种气味,防蚊虫叮咬。

4.谁再来说说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

5.广阔的原野,一个可爱的牧童,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悠闲地躺着草地上,静静地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

这种情景,诗中怎么写?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6.这两句诗还告诉我们什么?

7.师小结:

牧童放牛回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后,他没有脱下蓑衣就躺在草地上美美地欣赏皎洁的明月,谁能美美的读读这两句诗。

8.老师也想读读这两句诗,请听好,“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睡月明。

9.你们发现了什么?

(把“卧”改成“睡”)

10.把“卧”改为“睡”不好吗?

为什么?

(说得真好!

11.对啊!

牧童选择了这种最舒服的仰卧姿势,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此时,他可能会想起什么?

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交流。

12.学生小组交流。

(师下去巡视)

谁来说说,此时,牧童可能会想些什么?

13.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概括牧童的生活,你会用哪个?

师:

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闲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自由自在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快乐啊,读————

六、小练笔。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这首诗,你们能不能选择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

2.生动笔。

3.交流。

七、指导背诵。

同学们展现的这一幅幅画多美啊!

白天有牛、笛为友,晚上有明月作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难怪诗人吕岩会有感而发,写下这首《牧童》诗。

让我们带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把它好好地背下来。

1.生自由背。

2.老师相信大家已经能熟读成诵了,想不想接受一个挑战。

①谁来背。

(老师想配上音乐,更能表现我们的感情,更能走进牧童)

②全班背。

(指名,男生,女生,全班)

八、拓展:

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山村原野的迷人景色,同时认识了一个自由自在的牧童,其实不少诗人也写过有关牧童的诗,你们知道这样的诗吗?

老师带来几首,大家一起欣赏。

九、作业:

1.把《牧童》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背诵《牧童》。

《牧童》教学反思

南靖县实验小学吴阿莉

《牧童》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自由自在与惬意的生活。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视野里的。

进入四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经不再感到陌生,对于古诗学习方法也不再感到生涩。

于是,课堂伊始,我以复习学过的古诗引入课文的学习,老师和学生一起读读自己喜欢的古诗,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感受诗的韵味,激发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学生兴致勃勃地朗读古诗,诗中有思,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

有的同学从“铺”字体会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有的同学从“弄”字体会到了一种情趣;有的同学从“卧”字中体会了那种随心所欲的牧童生活,还有的学生的脑海里涌现出许多不同的理解,迫不及待的希望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

在汇报的过程中,更是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对诗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的插图,想象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诗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

如“不脱蓑衣卧月明”引导学生想象:

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舒展一下身子?

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

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

学生通过想象,体会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并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课堂中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把自己喜欢的诗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做到读写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过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的教学过程,教学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信任学生,学生也会充分地信任自己,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朵朵美丽的火花,但是反思之余也发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随机进行引导,更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渔歌子》教学设计

执教:

南靖县第二实验小学卢碧红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

2.理解《渔歌子》的词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设境,导入新课。

一、以歌曲导入。

1.听歌曲。

2.板书课题。

解题:

《渔歌子》读题。

3.介绍词。

4.生介绍张志和。

二、初读,学习生字,读准读通词。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把词读准,读通顺。

2.学习生字。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再读词,要求:

读出节奏感。

2.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词。

在多读中熟悉文本,体会词义。

3.引导学生抓住“不须归”来理解词。

解词。

质疑。

4.结合图,边读词,边想。

词中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不须归”原因。

(你从哪里读懂的。

5.分析词的一二句。

词中描写了什么景物。

生动笔划。

指名说,师画简笔画。

6.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的内容。

7.师总结:

诗人就住在岸边,每天推开窗户,就可以看到:

(全班齐读诗一二句)

师总结:

天空白鹭飞翔,岸边桃花盛开,碧波鳞鳞,鳜鱼跳跃,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图,难怪诗人说:

“我不须归。

8.你 还能从哪些诗句读懂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9.抓住“斜风细雨”引出三四句的教学。

10.课件图:

引导学生认识“箬笠和蓑衣”。

用()风()雨来说词。

11.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斜风细雨中的景象,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

12.师总结:

哦!

我明白了,是自在的生活让诗人说“我不须归。

四、品出钓中情,师生对读。

 1.师介绍:

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

他被贬官后,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整天醉情于山水,追求悠闲自在的生活。

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

2.课件:

《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哥哥这首词写什么?

你怎么知道的?

    3.师生作诗和诗。

    4.师总结:

张志和钓鱼不用鱼饵,那他钓来了什么呢?

我们明白了,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

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

让我们再来诵读。

(配乐读)

《渔歌子》教学反思

南靖县第二实验小学卢碧红

下面是我上完这节课之后的几点想法:

1.要注重挖掘词中的美好情感。

词中所描绘的雨中青山,天空白鹭,两岸红桃,江上渔舟,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寄托了作者爱自由、追求悠闲自在的情怀。

所以在教学时我通过课件再现诗中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到仙境般美景的意境中,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2.注重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气氛。

  课堂是师生一起探究新知的一个领域,而学生学习的精神面貌又取决于课堂的气氛,因此我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课堂其中,让学生在笑声中、沉思中、感动中一起领悟诗的意境。

3.避开以往古诗的教学模式,抓住诗的主旨,引导感悟。

以往教学诗词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逐字逐句理解意思,但这样显得呆板而枯燥。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大胆尝试,先让学生抓住词的主诣“不须归”,引导学生质疑:

“诗人为何不须归?

”再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的学习中解疑。

让学生在学词中明白:

诗人不须归的原因是:

景美;(也就是一二句词描写的意境)垂钓的乐趣;以及追求悠闲自在的生活。

先让学生读词圈出景物,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再通过想象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还把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

避免了单调地解释诗意。

再让学生由画中提到的景物想开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让词的内容内化为每个学生心中的画面。

通过学生的用心感受,对词有新的认识以后,再把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而结尾的拓展,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地抓住重点的字词进入诗中的意境,进一步加深诗人追求悠闲自在的生活的那种情感受。

4.给学生多一些想象的空间

一篇教材要尽量大的发挥它在本位上的教学价值,而该词就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从单调的字面表达到色彩明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