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秋学期高一数学教学计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54231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6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秋学期高一数学教学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学年度秋学期高一数学教学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学年度秋学期高一数学教学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学年度秋学期高一数学教学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学年度秋学期高一数学教学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学年度秋学期高一数学教学计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学年度秋学期高一数学教学计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学年度秋学期高一数学教学计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学年度秋学期高一数学教学计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学年度秋学期高一数学教学计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学年度秋学期高一数学教学计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学年度秋学期高一数学教学计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学年度秋学期高一数学教学计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学年度秋学期高一数学教学计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学年度秋学期高一数学教学计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学年度秋学期高一数学教学计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学年度秋学期高一数学教学计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学年度秋学期高一数学教学计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学年度秋学期高一数学教学计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学年度秋学期高一数学教学计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秋学期高一数学教学计划.docx

《学年度秋学期高一数学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秋学期高一数学教学计划.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度秋学期高一数学教学计划.docx

学年度秋学期高一数学教学计划

2013—2014学年度秋学期高一数学教学计划2013.9

一、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

星期

教学内容

周次

日期

星期

教学内容

0

9.01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11

11.11

期中复习

(2)

1

9.02

子集、全集、补集

11.12

期中复习(3)

9.03

并集、交集

(1)

11.13

期中考试

9.04

并集、交集

(2)

11.14

期中考试

9.05

习题课

11.15

期中考试

9.06

函数的概念与图像

(1)

11.16

休息

9.07

休息

11.17

休息

9.08

休息

12

11.18

期中试卷讲评

(1)

2

9.09

函数的概念与图像

(2)

11.19

期中试卷讲评

(2)

9.10

一元二次不等式

11.20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2

9.11

函数的定义域

11.21

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9.12

函数的单调性

11.22

正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9.13

习题课

11.23

休息

9.14

休息

11.24

休息

9.15

休息

13

11.25

余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3

9.16

函数的值域

11.26

习题课

9.17

函数的表示法

11.27

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9.18

函数的单调性的运用

11.28

函数y=Asin(wx+φ)

9.19

中秋节放假

11.29

三角函数的应用

(1)

9.20

中秋节放假

11.30

休息

9.21

中秋节放假

12.01

休息

9.22

函数的奇偶性

14

12.02

三角函数的应用

(2)

4

9.23

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

12.03

复习课

9.24

习题课

12.04

向量的概念及表示

9.25

评讲练习

12.05

向量的加法

9.26

映射的概念

12.06

向量的减法

9.27

分数指数幂

12.07

休息

9.28

休息

12.08

休息

9.29

指数函数

(1)

15

12.09

向量的数乘

5

9.30

指数函数

(2)

12.10

习题课

10.01

国庆放假

12.11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

10.02

国庆放假

12.12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10.03

国庆放假

12.13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10.04

国庆放假

12.14

休息

10.05

国庆放假

12.15

休息

10.06

国庆放假

16

12.16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1)

6

10.07

国庆放假

12.17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2)

10.08

评讲假期作业

12.18

习题课

10.09

对数的概念

12.19

两个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1)

10.10

对数运算性质

12.20

两个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2)

10.11

对数换底公式

12.21

休息

10.12

休息

12.22

休息

10.13

休息

17

12.23

向量的应用

(1)

7

10.14

对数函数

12.24

向量的应用

(2)

10.15

对数函数的性质

(1)

12.25

习题课

10.16

对数函数的性质

(2)

12.26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

(1)

10.17

幂函数

12.27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

(2)

10.18

幂函数的运用

(1)

12.28

休息

10.19

休息

12.29

休息

10.20

休息

18

12.30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

(1)

8

10.21

幂函数的运用

(2)

12.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

(1)

10.22

习题课

1.01

元旦放假

10.23

单元练习

1.0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

(2)

10.24

评讲练习

1.03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

10.25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1.04

休息

10.26

休息

1.05

休息

10.27

休息

19

1.06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1

9

10.28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1.07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2

10.29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1.08

习题课

10.30

单元练习

1.09

几个三角恒等式

(1)

10.31

任意角

1.10

期末复习

(1)

11.01

弧度制

1.11

休息

11.02

休息

1.12

休息

11.03

休息

20

1.13

期末复习

(2)

10

11.04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14

期末复习(3)

11.05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

1.15

期末复习(4)

11.06

习题课

1.16

期末考试

11.07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1

1.17

期末考试

11.08

期中复习

(1)

1.18

期末考试

11.09

休息

1.19

休息

11.10

休息

21

1.20

学生放假

 

1.21

学生放假

1.22

学生放假

1.23

评讲期末卷

(1)

1.24

评讲期末卷

(2)

二、教学建议

1、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教学内容的顺序为:

《数学1》、《数学4》,其中《数学1》与《数学4》中函数、向量能力要求较高,要求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能解决综合性较强的或较为困难的问题,是两大重要板块。

高一教学内容均为基础,要打扎实,教学内容处理要根据各校具体情况来适度把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防止学生两极分化。

2、高一阶段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重要阶段,既涉及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也涉及到学生的适应性问题,因此建议每周安排一次小练习(45分钟)及一次综合练习,讲评时间可不再另行安排;

3、本教学计划每周按新授课5课时安排;由于高一内容的在高考的重要性,各校根据自身情况可适当增加课时;

4、交集、并集、补集与函数教学之间补充“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考虑到高一的进度与高一学生的特点,对含参数的不等式不宜补充,各校可根据学校情况自行安排,不应超过2课时。

5、期中考试内容为集合、函数为主,各校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

若将三角函数的部分内容在期中考试前上的,建议在期中考试中也要涉及。

6、各校的教辅资料务必整合使用,切忌照本宣科;

7、期末考试参照无锡市统考安排,另行通知。

三、教学要求

(一)集合

1、集合是一个不加定义的概念,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通过列举丰富的实例,使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

2、学习集合语言最好的方法是使用。

在教学中要创设使学生运用集合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情境和机会,使学生在实际运用中逐渐熟悉自然语言、集合语言、图形语言各自的特点,能进行三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并掌握集合语言。

3、对集合的相等关系、包含关系不要求证明,只要求能判断两个简单集合的相等关系、包含关系。

4、本章学习要求中:

“实例”指:

实际生活的例子、已经学过的整数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等方面的例子。

“简单集合”指:

教科书中出现的同类型的集合。

“给定集合”指:

全集、子集的元素均为整数或字母(由列举法给出);或全集为实数集,子集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由描述法给出)。

(二)函数与基本的初等函数(Ⅰ)

1、要从实际背景和定义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本质。

函数概念的引入应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体会非空数集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对应关系(即函数)。

函数概念需要多次接触,反复体会,螺旋上升,逐步加深理解,才能真正掌握,灵活应用。

2、在教学中,应强调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避免在求函数定义域、值域及讨论函数性质时出现过于繁琐的技巧训练,避免人为地编制一些求定义域和值域的偏题。

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中,“简单函数”指下列函数:

求简单函数的值域中,简单函数指下列函数:

3、简单(情境)的分段函数指:

在定义域的子集上的函数为常数、一次、反比例、二次函数的分段函数。

例如:

出租车收费、邮资、个人所得税等问题。

4、教学中,要结合

等函数,了解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并能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性(对一般函数的奇偶性,不要做深入讨论)。

5、在回顾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引入有理数指数幂及其运算性质,以及实数指数幂的意义及其运算性质,进一步体会“用有理数逼近无理数”的思想,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器(机)进行实际操作,感受“逼近”的过程。

6、函数应用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体验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体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函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及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7、幂函数的教学中,只要求了解幂函数的概念,并结合函数y=x,y=x2,

y=x3,

的图象,了解它们的单调性和奇偶性。

8、函数的最值问题,这里仅限于会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简单的分段函数,或易知单调性的简单函数在某区间上的最大(小)值。

9、方程实根分布问题,仅限于掌握:

①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根的个数;②借助图象了解:

若f(x)=ax2+bx+c,且f(p)f(q)<0(p<q),则方程f(x)=0必有一根x0∈(p,q)。

10、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关键是结合具体例子感受过程与方法。

本方法限于用计算器判定三类方程:

的解的范围(一般进行3-4次操作即可)。

11、应注意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探索和解决问题。

例如,利用计算器(机)画出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的图象,探索、比较它们的变化规律,研究函数的性质,判定方程的解的范围等。

12、在本章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了解函数概念的形成、发展及应用。

(三)三角函数

1、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丰富的情境,使学生体会三角函数模型的意义。

例如,通过单摆、弹簧振子、圆上一点的运动,以及音乐、波浪、潮汐、四季变化等实例,使学生感受周期现象的广泛存在,认识周期现象的变化规律,体会三角函数是刻画周期现象的重要模型。

2、借助单位圆,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诱导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以及三角函数的图象和基本性质。

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三角函数的有关性质,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弧度是学生比较难接受的概念,教学中应使学生体会弧度也是一种度量角的单位,可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逐步理解这一概念,在此不作深究。

4、能借助计算器(机)画出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会用五点法画出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

根据y=sinx的性质讨论y=Asin(ωx+φ)的性质要求不宜太高,掌握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即可。

能由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观察并计算得参数A,ω的值,对确定φ的值不作要求。

(四)平面向量

1、向量概念的教学应从物理背景和几何背景入手,物理背景是力、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几何背景是有向线段。

了解这些物理背景和几何背景,对于学生理解向量概念和运用向量解决实际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

2、引导学生运用向量解决一些物理和几何问题。

例如,利用向量计算力使物体沿某方向运动所做的功,利用向量解决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等问题。

对于用向量解决较为复杂的平面几何问题不作要求。

3、向量的非正交分解、向量投影的概念只要求了解,不必展开。

线段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及应用不作要求。

(五)三角恒等变换

1、教学中,注意展示数学发现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并由此公式推导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2、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推导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以此作为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训练。

3、能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诱导公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二倍角的三角函数公式,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及恒等式证明。

其中,简单的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及恒等式证明指三角函数变形的次数一般不超过三次,整个解题过程中三角函数公式的使用一般不超过5个。

 

2013—2014学年度秋学期高二数学教学计划与建议2013.9

理科

一、教学进度表

周次

星期

日期

内容

周次

星期

日期

内容

1

日/一

9.1-2 

复习直线

6

10.7

国庆节放假

9.3

两条直线的交点

10.8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3)

9.4

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

10.9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1)

9.5

点到直线的距离

(1)

10.10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

9.6

点到直线的距离

(2)

10.11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3)

9.7

休息

10.12

习题课

9.8

休息

10.13

休息

2

9.9

对称问题

7

10.14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

9.10

圆的标准方程

10.15

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9.11

圆的一般方程

10.16

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9.12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

10.17

空间直角坐标系

9.13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

10.18

本章小结

六-日

9.14-15

休息

六-日

10.19-20

休息

3

9.16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8

10.21

四种命题

9.17

习题课

10.22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1)

9.18

本章小结

10.23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2)

9.19

中秋节放假

10.24

简单的逻辑连结词

(1)

9.20

中秋节放假

10.25

简单的逻辑连结词

(2)

9.21

中秋节放假

10.26

休息

9.22

棱柱、棱锥和棱台

10.27

休息

4

9.23

圆柱、圆锥、圆台和球

9

10.28

习题课

9.24

直观图画法

10.29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1)

9.25

平面的基本性质

(1)

10.30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2)

9.26

平面的基本性质

(2)

10.31

本章小结

9.27

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

11.1

圆锥曲线

9.28

休息

11.2 

休息

9.29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1)

11.3

休息

5

9.30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

10

11.4

椭圆的标准方程

10.1

国庆节放假

11.5

椭圆的几何性质

10.2

国庆节放假

11.6

椭圆的应用

10.3

国庆节放假

11.7

椭圆的应用

10.4

国庆节放假

11.8

习题课

六-日

10.5-6

国庆节放假

六-日

11.9-10

休息

周次

星期

日期

内容

周次

星期

日期

内容

11

11.11

期中复习

16

12.16

空间角的计算

(1)

11.12

期中复习

12.17

空间角的计算

(2)

11.13

期中考试

12.18

习题课

11.14

期中考试

12.19

平均变化率

11.15

期中考试

12.20

瞬时变化率---导数

(1)

11.16

休息

12.21

休息

11.17

休息

12.22

休息

12

11.18

试卷讲评

17

12.23

导数

(2)

11.19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2.24

常见函数导数

11.20

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12.25

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导数

11.21

双曲线的应用

12.26

简单复合函数的导数

11.22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12.27

函数的单调性

11.23

休息

12.28

休息

11.24

休息

12.29

休息

13

11.25

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18

12.30

极值点

11.26

抛物线的应用

12.31

最大值与最小值

11.27

习题课

1.1

元旦放假

11.28

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

1.2 

导数的应用

11.29

曲线与方程

(1)

1.3

本章小结

11.30

休息

1.4

休息

12.1

休息

1.5

休息

14

12.2 

曲线与方程

(2)

19

1.6

期末复习

12.3

空间向量及其线性运算

1.7

期末复习

12.4

共面向量定理

1.8

期末复习

12.5

共面向量基本定理

1.9

期末复习

12.6

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

1.10

期末复习

12.7

休息

1.11

休息

12.8

休息

1.12

休息

15

12.9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

(1)

20

1.13

期末复习

12.10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

(2)

1.14

期末复习

12.11

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

1.15

期末复习

12.12

空间线面关系的判定

(1)

1.16

期末考试

12.13

空间线面关系的判定

(2)

1.17

期末考试

12.14

休息

1.18

期末考试

12.15

休息

1.19

二、教学建议

高二年级理科教学内容的顺序为:

《数学2》、《数学选修21》、《数学选修22》的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其中《数学2》中直线的方程与圆的方程要求高,高考考纲上达C级要求,需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能解决综合性较强的或较为困难的问题。

立体几何难度不大,但书写规范要求较高,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数学选修中圆锥曲线与导数的内容较难,高考考纲虽然只要求达到B级目标,但在高考中所占分量比较重,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为附加题内容,主要考查一些角的计算,运算能力要求较高。

高二教学内容均为基础,要打扎实,教学内容处理要根据各校具体情况来适度把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防止学生两极分化。

1、本进度按每周5课时安排,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节;

2、期中考试进度为《必修2》全部及常用逻辑用语,各学校视具体情况而定;

3、建议每周安排一次小练习(45分钟)及一次综合练习(120分钟),讲评时间不再另行安排时间;

4、立体几何应加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强化书写规范;解析几何应加强运算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运算能力;导数部分应注意简单的复合函数的导数的应用;直线与圆锥曲线中简单介绍韦达定理的应用,但不宜挖深;

5、考虑到小高考对数学教学的影响,12月份以前进度宜抓紧;

6、有条件的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教学进度情况,可把复数等提到本学期讲授;

7、教辅资料的使用应结合各校情况进行适当的整合,切忌照本宣科;

8、请各校根据实际情况,保证教学进度,切忌因为未列入计划的考试影响教学进度;如果因为意外情况影响教学进度,请及时调整.

三、教学要求

(一)直线与方程

理解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范围;理解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之间的关系,能根据直线的倾斜角求出直线的斜率。

能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

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及一般式)的特点与适用范围;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条件选择恰当的形式求直线的方程;了解直线方程的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与两直线的交点坐标之间的关系,体会数形结合思想;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及其简单应用;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二)圆与方程

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能根据问题的条件选择恰当的形式求圆的方程;理解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之间的关系,会进行互化。

2、能根据直线与圆的方程判断其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能根据圆的方程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

能用直线和圆的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想

体会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想,感受“形”与“数”的对立和统一;初步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研究数学问题中的应用。

4、空间直角坐标系

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会用空间直角坐标系刻画点的位置。

了解空间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并会简单应用。

(三)立体几何初步

1、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会用数学语言规范地表述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2、了解空间线面平行、垂直的有关概念;能正确地判断空间线线、线面与面面的位置关系;理解关于空间中线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定理,能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3、了解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了解点到平面的距离、平行于平面的直线到平面的距离、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的概念(上述角与距离的计算不作要求)。

4、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会求直棱柱、正棱锥、正棱台、圆柱、圆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