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机电设备检修技术规范标准集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56939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28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机电设备检修技术规范标准集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机械机电设备检修技术规范标准集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机械机电设备检修技术规范标准集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机械机电设备检修技术规范标准集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机械机电设备检修技术规范标准集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机械机电设备检修技术规范标准集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机械机电设备检修技术规范标准集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机械机电设备检修技术规范标准集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机械机电设备检修技术规范标准集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机械机电设备检修技术规范标准集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机械机电设备检修技术规范标准集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机械机电设备检修技术规范标准集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机械机电设备检修技术规范标准集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机械机电设备检修技术规范标准集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机械机电设备检修技术规范标准集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机械机电设备检修技术规范标准集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机械机电设备检修技术规范标准集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机械机电设备检修技术规范标准集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机械机电设备检修技术规范标准集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机械机电设备检修技术规范标准集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械机电设备检修技术规范标准集成版.docx

《机械机电设备检修技术规范标准集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机电设备检修技术规范标准集成版.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机械机电设备检修技术规范标准集成版.docx

机械机电设备检修技术规范标准集成版

机电设备检修技术规范

一、机械类通用部分

1.1紧固件

1.1.1螺纹连接件和锁紧件必须齐全,牢固可靠。

螺栓头部和螺母不得有铲伤、棱角严重变形或变秃。

螺孔乱扣、秃扣时,允许扩孔,增大螺栓直径。

但不能因扩孔而影响被扩工件的机械强度和工作性能。

1.1.2螺母必须拧紧,拧紧后螺栓的螺纹应露出螺母1~3螺距,不得在螺母下加多余的垫圈来减少螺栓露出长度。

1.1.3螺栓不得弯曲,螺纹损伤不得超过螺纹工作高度的一半,且连续不得超过一周。

连接件螺栓的螺纹在孔内部分不得少于两个螺距。

沉头螺栓拧紧后,沉头部分不得凸出连接件的表面。

1.1.4螺纹表面必须光洁,不得用粗制螺纹代替精制螺纹。

1.1.5同一部位的紧固件规格必须一致,材质应满足设计要求。

主要连接部位或受冲击载荷容易松动部位的螺母,必须使用防松螺母或其它防松方法。

1.1.6使用花螺母时,开口销应符合要求。

使用止动垫圈时,包角应稳固;使用铁丝锁紧时,其拉紧方向必须和螺栓方向一致,接头应向内弯曲。

1.1.7弹簧垫圈应有足够的弹性(自由状态开口重叠部分不得大于垫圈厚度的一半)。

1.1.8螺栓头部或螺母必须和相接触的部件紧贴。

如该处为斜面时,应加相同斜度的斜垫。

1.1.9铆钉必须不生锈,不变形,紧固有效,铆接对口不得有错动痕迹。

1.1.10稳钉和稳钉孔相吻合,不松旷。

1.2键和键槽

1.2.1键的表面应光滑平整,规格符合要求,四角倒棱,材质的抗剪切强度不得低于45号钢的剪切强度。

1.2.2键和轮毂键槽规格和公差符合标准。

1.2.3键和键槽之间不得加垫。

平键键槽磨损后,允许加宽原槽的5%。

轴及轮毂的键槽宽度应一致。

1.2.4装配楔键和切向键时,键初打入键槽的长度,不得小于键全长的80%,不得大于键全长的95%(钩头键不包括钩头的长度)。

键与轮毂的接触长度不得小于轮毂宽度的80%。

花键的接触齿数应不小于总齿数的2/3。

1.2.5平键键槽的中心线与轴的轴心线的平行度、平键和键槽配合公差,均应符合技术文件的规定。

1.3三角带传动装置

1.3.1三角胶带主、被动轮轴轴心线平行度不超过1‰

1.3.2两带轮相应沟槽中心线应对正,轴向错位允差:

当中心距≤500mm时为1.5mm,当中心距≥500mm时为2mm。

1.3.3各三角胶带松紧应基本一致,以150~200N的力,按压每根胶带中段,压下距离之差不大于15~25mm。

运转中被动轮的实际转数,不应低于计算值的97%。

1.3.4三角胶带轮毂、轮缘及辐条不得有裂纹。

1.3.5三角胶带轮沟槽槽底与胶带之间应按规定保持一定间隙。

小于规定间隙时应进行更换,或用加深槽部的方法进行修理,但轮缘厚度不得小于原厚度的80%。

1.4轴和轴承

1.4.1轴

1.4.1.1轴不得有裂纹、严重腐蚀或损伤,直线度应符合技术文件的要求。

轴颈加工减小量不得超过原轴颈的5%。

1.4.1.2轴与轴孔的配合应符合技术文件要求。

超差时,允许采用涂镀、电镀或喷涂工艺进行修复。

在强度许可条件下,也可采用镶套处理,但不得用电焊修理。

1.4.1.3轴颈的圆度和圆柱度,除技术文件规定外,必须符合表1-4-1规定。

表1-4-1轴颈圆度和圆柱度mm

轴颈直径

>80

~120

>120

~180

>180

~250

>250

~315

>315

~400

>400

~500

圆度和圆柱度

新装轴

磨损

极限

0.015

 

0.100

0.018

 

0.120

0.020

 

0.0150

0.023

 

0.200

0.025

 

0.220

0.027

 

0.250

1.4.1.4轴颈表面粗糙度应不大于0.8。

1.4.2滑动轴承

1.4.2.1轴瓦合金层与轴瓦应牢固粘合,不得有脱壳现象。

轴瓦合金层表面不得有夹杂物、气孔、裂纹、剥落、严重点蚀或伤痕。

在下列情况下不允许用焊接方法修复:

a局部出现三个以下散在气孔,其最大尺寸不大于2mm,且相互间距不小于15mm;

b仅在端角处有轻微裂纹;

c剥落面积不超过1cm2并且不多于三处。

1.4.2.2轴颈与轴瓦的顶间隙超过表1-4-2的最大值时,应调整垫片。

垫片重叠数量不得超过4片。

不能用垫片调整的轴瓦,其顶间隙超过最大磨损间隙时,应更换轴瓦。

轴瓦的侧间隙约为顶间隙的1/2。

表1-4-2轴颈与轴瓦的顶间隙mm

轴颈直径

顶间隙

最大磨损间隙

>30~50

>50~80

>80~120

>120~180

>180~250

>250~315

>315~400

>400~500

0.050~0.128

0.060~0.152

0.072~0.180

0.085~0.211

0.170~0.314

0.190~0.352

0.210~0.382

0.230~0.424

0.20

0.25

0.30

0.35

0.45

0.50

0.60

0.70

1.4.2.3轴瓦与轴颈的承载部分应有90o~120o的接触弧面,接触长度不得小于轴瓦长度的80%。

1.4.2.4轴瓦润滑油的油量要适当,油质应符合规定。

轴承座不得漏油。

采用油圈润滑方式的轴瓦,油圈要转动灵活,油圈不得有裂纹。

采用压力润滑时,油质、油压应符合规定,油路应畅通。

1.4.2.5轴瓦温度探头安装位置必须准确,该探头必须与轴瓦直接接触。

1.4.3滚动轴承

1.4.3.1轴承元件不得有裂纹、脱落、伤痕、锈斑、点蚀或变色等。

保持架应完整无变形。

转动灵活,无异响。

1.4.3.2轴承内圈与轴颈、轴承外圈与轴承座的配合应符合技术文件规定;无具体规定时,应符合表1-4-3及表1-4-4的规定。

不得采取在轴颈上打麻面或加垫的办法来处理该项配合出现的间隙。

1.4.3.3滚动轴承径向磨损间隙不得超过表1-4-5的规定。

1.4.3.4安装圆锥滚柱轴承时,必须用垫调整轴向间隙,使其符合设计图纸要求;无规定时,应符合表1-4-6的规定。

表1-4-3轴承内圈与轴颈配合(k6)mm

轴承内径

配合盈量

>30~50

>50~80

>80~120

>120~180

>180~250

0.002~0.030

0.002~0.036

0.003~0.045

0.003~0.053

0.004~0.063

 

表1-4-4轴承外圈与轴承座配合(J7)mm

轴承外径

配合间隙(+)或盈量(-)

>50~80

>80~120

>120~150

>150~180

>180~250

>250~315

>315~400

>400~500

+0.031~-0.012

+0.037~-0.013

+0.044~-0.014

+0.051~-0.014

+0.060~-0.016

+0.071~-0.016

+0.079~-0.018

+0.088~-0.020

表1-4-5滚动轴承径向磨损间隙mm

轴承内径

磨损极限间隙

>18~30

>30~50

>50~80

>80~120

>120~180

>180~250

0.10

0.15

0.20

0.25

0.30

0.35

表1-4-6圆锥滚柱轴承轴向间隙mm

轴承内径

轴向间隙

>30~50

>50~80

>80~120

>120~180

>180~250

0.05~0.12

0.06~0.14

0.07~0.17

0.08~0.20

0.10~0.24

1.4.3.5装配轴承轴颈的表面粗糙度不得大于0.8,轴承座孔的表面粗糙度不得大于1.6。

1.4.3.6轴承润滑的油量要适当,油质应符合规定,轴承座不得漏油。

1.4.3.7装配时应将轴承上注有字样的端面朝外,轴承必须紧贴在轴肩或间隔套上,不得有间隙(可调整的轴承例外)。

1.4.3.8滚针轴承的表面不得有划痕或退火现象。

拆卸时不得混套,应原套装在原轴上。

同一组滚针的直径差不得朝过0.005mm。

滚针直径磨损量不得超过0.02mm。

1.4.4轴承在运行中应无异常响声,轴在轴承上的振幅不得超过表1-4-7的规定。

运行中的温度:

滚动轴承不得超过75oC;滑动轴承不得超过65oC,或按厂家技术文件执行。

表1-4-7轴在轴承上的振幅

转速(r/min)

>1000

<1000

<750

<600

<500

允许振幅(mm)

0.08

0.10

0.12

0.16

0.20

1.5联轴器

1.5.1联轴器两轴的同轴度和端面间隙应符合表1-5-1的规定。

表1-5-1联轴器同轴度和端面间隙mm

类型

外型直径

端面间隙

两轴同轴度

径向位移

倾斜(

弹性圈柱销联轴器

>70~260

>260~410

>410~500

设备最大轴向窜量加2~3

≤0.10

≤0.12

≤0.15

<1.0

齿轮联轴器

≤250

>300~500

>500~900

>900~1400

5

10

15

20

≤0.20

≤0.25

≤0.30

≤0.35

 

<1.0

蛇型弹簧联轴器

≤200

>200~400

>400~700

>700~1350

设备最大轴向窜量加2~3

≤0.10

≤0.20

≤0.30

≤0.50

 

<1.0

1.5.2弹性圈柱销联轴器

1.5.2.1两个半联轴器的任何两个穿柱销的孔对准后,柱销应能自由地穿入其他各孔。

1.5.2.2弹性圈的内径与柱销应紧密配合,外径与孔应有0.3~0.7mm的间隙。

柱销螺母应有防松装置。

1.5.3齿轮联轴器齿厚磨损不得超过原齿厚的20%。

1.5.4蛇型弹簧联轴器的弹簧不得有损伤,厚度磨损量不得超过原厚度的10%。

1.5.5液力偶合器

1.5.5.1泵轮、透平轮及外壳不得有变形、损伤、腐蚀或裂纹。

外壳有轻微裂纹,可焊补修复,但应消除内应力。

1.5.5.2检修时应做静压试验,冲入0.3MPa的气压,将液力偶合器的充气口封住,保持5min,压力不得下降。

1.5.5.3有离心转阀的液力偶合器,必须加试离心转阀的动作情况,其动作应灵活可靠。

1.5.5.4液力偶合器检修后应做静平衡试验,其重心对旋转轴心的偏移不超过0.02mm。

1.5.5.5液力偶合器必须采用难燃液为工作介质(调速型液力偶合器不受此限)。

1.5.5.6易熔合金塞必须完整,其熔化温度应符合各型号液力偶合器的规定。

1.6齿轮

1.6.1齿轮不得有断齿,齿面不得有裂纹和剥落等现象。

1.6.2齿面出现早期点蚀,如不再发展,仍可继续使用。

但达到如下情况之一时,必须更换。

a点蚀区高度为齿高的100%;

b点蚀区高度为齿高的30%,长度为齿长的40%。

c点蚀区高度为齿高的70%,长度为齿长的10%。

1.6.3齿面不得有严重胶合(即胶合区达到齿高的1/3,齿长的1/2)。

1.6.4齿面出现轻微磨损可继续使用,但不得超过下列规定:

a硬齿面齿轮,齿面深度磨损达硬化层深度的40%;

b软齿面磨损量达到齿厚的5%;

c开式齿轮齿厚磨损达原齿厚的10%。

1.6.5圆柱齿轮副啮合时,齿长中心线应对准,偏差不得大于1mm。

圆锥齿轮副啮合时,端面偏差不得大于1.5mm。

1.6.6新更换齿轮副的啮合,接触斑点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a圆柱齿轮沿齿长不小于50%,沿齿高不小于40%;

b圆锥齿轮沿齿高、齿长均不小于50%;

c弧齿锥齿轮沿齿高、齿长均不小于30~50%;

d蜗轮沿齿长不小于35%,沿齿高不小于50%;

e圆柱齿轮副、蜗轮副的接触斑点的分布位置应趋于齿面的中部;圆锥齿轮应在齿面的中部,并接近小端。

1.6.7渐开线圆柱齿轮副装配时,中心距极限偏差、最小侧隙应符合有关技术文件规定,或参照表1-6-1及表1-6-2的规定。

表1-6-1渐开线圆柱齿轮中心距极限偏差(±fa)µm

精度等级

5~6

7~8

9~10

 

齿轮副的中心距(mm)

>80~120

>120~180

>180~250

>250~315

>315~400

>400~500

>500~630

>630~800

>800~1000

>1000~1250

>1250~1600

>1600~2000

>2000~2500

>2500~3150

17.5

20.0

23.0

26.0

28.5

31.5

35.0

40.0

45.0

52.0

62.0

75.0

87.0

105.0

27

31.5

36.0

40.5

44.5

48.5

55.0

62.0

70.0

82.0

97.0

115.0

140.0

165.0

43.5

50.0

57.5

65.0

70.0

77.5

87.0

100.0

115.0

130.0

155.0

185.0

220.0

270.0

表1-6-2齿轮副最小侧隙(Jnmin)µm

齿轮的装配条件

闭式

开式

齿轮副的中心距(mm)

>125~180

>180~250

>250~315

>315~400

>400~500

>500~630

>630~800

>800~1000

>1000~1250

>1250~1600

>1600~2000

>2000~2500

>2500~4000

160

185

210

230

250

280

320

350

420

500

600

700

950

250

290

320

360

400

440

500

550

660

780

920

1100

1500

1.6.8圆弧齿轮副的侧隙,按JB929-67的基准齿形,模数mn=2~6,设计侧隙为0.06mn;模数mn=7~32,设计侧隙为0.04mn。

经跑合后实际侧隙不得小于上述设计数值的2/3。

1.6.9圆锥齿轮装配时,保证侧隙(包括弧齿锥齿轮)应符合表1-6-3的规定。

1.6.10蜗轮副装配时,中心距极限偏差及最小侧隙应符合表1-6-4的规定。

表1-6-3圆锥齿轮保证侧隙µm

结合形式

锥距(mm)

>80~120

>120~200

>200~320

>320~500

>500~800

闭式

130

170

210

260

340

开式

260

340

420

530

670

表1-6-4蜗轮副中心距极限偏差与最小侧隙µm

项目

中心距(mm)

>40~80

>80~160

>160~320

>320~630

中心距极限偏差

最小侧隙

±65

95

±90

130

±110

190

±130

260

1.6.11齿轮副侧隙的检查

1.6.11.1用压铅丝法检查齿轮的侧隙时,在齿面沿齿两端平行放置两条铅丝,铅丝直径约为该齿轮规定侧隙的4倍,圆锥齿轮、弧齿锥齿轮不超过侧隙的3倍。

转动齿轮挤压后,测量铅丝最薄处厚度,即为所测的侧隙。

1.6.11.2用百分表检验时,将百分表测头与齿轮齿面垂直接触,转动与百分表测头接触的齿轮,测出其游动量即为所测的间隙。

1.6.12更换齿轮时,应装完一对检查一对。

弧齿锥齿轮应按照标记成对更换。

1.6.13装在滑动花键轴上的齿轮,应能在轴上灵活平稳的滑动。

1.6.14齿轮装完后,用人力盘动检查,转动应灵活、平稳,并无异响。

1.6.15齿圈与轮心配合必须紧固。

铸铁轮心不得有裂纹;铸钢齿轮的轮毂如有裂纹,允许用焊补方法修复。

1.6.16齿轮轮毂轴孔与轴的配合、连接件如螺栓、键等,必须紧固,不得松动。

1.7减速器箱体

1.7.1减速器箱体不得有裂纹或变形,如果有轻微裂纹,允许焊补修复,但应消除内应力。

铸铁箱体只允许在非主要受力部位焊补,如裂纹已贯通二轴孔时,必须更换。

1.7.2减速器箱体接合面应平整严密,垫应平整无褶皱,装配时应涂密封胶,不得漏油。

1.7.3减速器箱体结合面的平面度允差不得超过0.05mm。

结合面上的划痕长度不得大于结合面宽度的2/3,深度不得超过0.3~0.5mm。

1.7.4减速器箱体轴孔磨损后,在强度允许条件下,可扩孔镶套修复,但与其相对应的轴孔的平行度、两锥齿轮的垂直度允差应符合技术文件要求。

1.7.5盖板不得有裂纹或变形,接触面应平整严密,平面度不得超过0.3mm。

1.7.6机壳及盖板所有隔爆面,应符合GB3836.2-2000《隔爆型电气设备“d”》的规定。

(只限井下设备)

1.8减速器试验

1.8.1减速器应按技术文件选用润滑油或润滑脂,油量适当,油压正常。

1.8.2空载跑合试验,正、反运转各半个小时,应无异响,温升正常。

1.8.3做3h满负荷试验,减速器的温度不得超过75oC。

1.8.4试验时,减速器的结合面和各轴头无渗漏现象。

1.9圆环链及链轮

1.9.1圆环链节距伸长量应不大于原节距的2%。

链环直径磨损量不得大于1~2mm。

1.9.2链轮齿面应无裂纹或严重变形,最大磨损量:

节距22mm以下不得大于5mm,节距22mm以上(包括22mm)不得大于6mm(用圆环链平置于链轮上,检查圆环链上表面与轮毂的距离)。

1.10密封件

1.10.1密封件的拆装必须使用专用工具。

各部密封件齐全完整,性能良好,不漏油。

1.10.2重复使用或新更换的密封件,其质量应符合《GB2452.1-92》、《GB9877.1-88》的规定。

1.10.3浮动油封的密封环不得有裂纹、沟痕,必须成对更换,成对使用。

1.10.4更换密封件时,应检查密封件的性能,如发现发粘、变脆、变色时,不得使用。

密封表面无损伤,油封骨架不变形。

1.10.5各部接合面的纸垫、石棉垫、耐油胶垫应平整,无褶皱,眼孔一致,符合原设计的尺寸和材质。

1.10.6油封弹簧松紧适宜,油封硬度应为邵氏85~90度,在弹簧压力下其内径比轴颈小的压缩值应符合表1-10-1的规定。

表1-10-1油封内径压缩值mm

油封内径名义尺寸

>30~90

>90~180

>180

油封内径比相应轴颈小

1.5~2.0

2.0~2.5

2.5~3.0

1.10.7“O”型密封圈松紧适宜,装在槽内不得扭曲、切边,保持性能良好。

1.11高压胶管与管接头

1.11.1新的或重复使用的胶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接头无严重锈蚀、变形、毛刺,能顺利插入配合件,在无压工况下应可以自由旋转;

b检修时必须重新更换“O”形圈和挡圈;

c胶管外层橡胶在每米长度上其破损不多于两处,破损面积每处不大于1cm2,破损处距管接头在200mm以上,且金属网未被破坏;

d胶管无折痕、压痕或明显的永久变形。

1.11.2胶管内部必须严格清洗,不得有污垢。

1.11.3严重损坏的胶管,可切去损坏部分,重新扣压接头。

1.11.4新扣压的接头应用额定工作压力的1.5倍进行试验,保持5min,不得有渗漏、鼓包或接头位移等现象。

1.11.5胶管接头的拨脱力应符合表1-11-1的规定。

表1-11-1高压胶管接头的拨脱力

序号

胶管型号

拨脱力不小于(kN/根)

1

2

3

4

5

6

7

8

KJR6-600/L

KJR8-420/L

KJR10-380/L

KJR13-300/L

KJR16-210/L

KJR19-180/L

KJR25-150/L

KJR32-110/L

6

8

10

10

10

15

18

18

1.12涂饰

1.12.1设备经过大修后均应涂刷防锈漆(已有防锈层者例外)。

1.12.2涂漆前,必须清除毛刺、氧化皮、粘砂、油污等脏物。

1.12.3特殊部位如油嘴、油杯、注油孔、油塞、防爆标志等部件的外表应涂红色油漆,以引起注意。

在用设备上的油管、风管、水管,应分别涂不同颜色,以示区别。

1.12.4电动机涂漆颜色应与主机一致。

2.2主要扇风机

2.2.1机座及壳体

2.2.1.1机座安装在基础上的水平度,纵向及横向都不得大于0.2‰。

2.2.1.2扇风机壳体不得有严重变形开裂、腐蚀剥落等缺陷。

2.2.1.3两半壳体的结合面或轴穿过壳体部分,应密封严密,不得漏风。

2.2.2轴

2.2.2.1主轴及传动轴的水平度不大于0.2‰。

大修时主轴及传动轴应进行无损探伤。

2.2.2.2大修后主轴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

a圆度、圆柱度及径向圆跳动均不得大于表2-2-1的规定;

b键槽歪斜不大于0.07mm。

2.2.2.3传动轴如用中空管焊接时,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a保证焊接质量,焊缝不得有裂纹、气孔、夹渣或未焊透现象;

b焊后消除内应力;

c应作静平衡校正。

表2-2-1主轴圆度、圆柱度及径向圆跳动mm

轴颈直径50~80>80~120<120~180<180~250

圆度、圆柱度0.0130.0150.0180.020

径向圆跳动0.0400.0400.0500.050

2.2.3离心式主扇的叶轮及进风口

2.2.3.1叶轮不得有裂纹、与轴配合松动、叶片及前后盘变形、加强筋板或拉杆开焊等缺陷。

2.2.3.2叶片型线与样板间的间隙不应大于2mm。

2.2.3.3叶轮大修后必须作动平衡校正。

2.2.3.4轮毂与后盘之间的间隙,在连接铆钉或螺栓直径2倍范围内,不大于0.1mm,其余部位不大于0.3mm。

2.2.3.5进风口表面型线与样板间的间隙不应大于5mm,表面不得有明显机械伤痕、变形、裂纹等缺陷。

2.2.3.6叶轮与进风口(如为搭接时)的搭接长度、径向间隙应符合有关技术文件的规定,如无规定时,其搭接长度为叶轮直径的1%;径向间隙为叶轮直径的0.3%,且应均匀。

2.2.4轴流式主扇叶轮

2.2.4.1叶轮、风叶及导叶不得有下列缺陷:

a轮毂裂纹或与轴配合松动;

b叶片变形及腐蚀严重;

c叶片裂纹或叶柄秃扣。

2.2.4.2叶片型线与样板间的间隙不应大于2mm,叶片外表不得有明显的锤痕。

2.2.4.3采用扭曲叶片的叶轮,如一级叶片与二级叶片不相同时,应有明显的标志,以便于区分。

2.2.4.4叶片安装角度误差不应大于0.5°,可用特制的样板检查。

2.2.4.5叶片根部与轮毂的间隙不得大于表2-2-2的规定。

2.2.4.6叶片顶部与外壳的间隙应均匀,并符合表2-3-3的规定。

2.2.4.7叶轮大修后单极叶轮应作静平衡校正,两级叶轮应作动平衡校正。

2-2-2叶片根部与轮毂的间隙m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