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5843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财政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财政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财政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财政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财政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财政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财政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财政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财政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财政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财政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财政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财政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财政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财政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财政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财政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财政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财政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学.docx

《财政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政学.docx

财政学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的概念和财政的职能

一、市场失灵原因及表现及政府干预手段

市场失灵:

指市场天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从而引起收入分配不公平及经济社会不稳定的态势。

市场失灵的原因:

市场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运行机制,他与市场效率是相对应的,而市场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但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并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缺陷,即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市场机制的固有缺陷,因为现实市场不存在完全的自由竞争,这就为政府干预提供了依据。

市场失灵的表现

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政府的干预手段:

1)立法和行政手段主要是制定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发展战略、制定经济政策、实行公共管制、规定垄断产品及公共物品价格等。

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政府组织公共生产的目的不仅是提供公共物品,而且是出于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和经济稳定的目的。

3)财政手段:

财政手段不直接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而是通过征税和收费为政府各部门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同时实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调控市场经济运行的目的。

二、政府的经济作用

1、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要求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市场的失灵,主要是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

2、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缺陷,必然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要求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协调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

三、财政的基本特征

1、公共性与阶级性:

阶级性:

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政府是执行统治阶级意志的权力机构,财政是政府或国家的经济行为,必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公共性:

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前提的,国家是统治阶级的代表,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来协调社会矛盾,本身具有公共性,因此财政也具有公共性。

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强制性:

财政的运行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法令实施的。

非直接偿还性:

与强制性一致的,如纳税人的付出与所得是不对称的

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财政的运行过程是有收有支,收支是否对称或平衡时财政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收支关系的背后反映了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因此收支平衡是制定财政政策的轴心

四、对财政的职能的理解及运用

政府职能

1、资源配置: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由政府介入所产生的,它的作用是通过本身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引导资源流向,弥补市场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有效率状态。

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主要内容:

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配置;在政府部门内部合理分配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配置资源;调节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2、收入分配: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对社会成员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份额的影响。

主要内容:

调节部门及产业之间的收入分配;调节企业之间的收入分配;调节地区间的收入分配;调节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

3、经济稳定和发展:

经济稳定职能是通过制定、实施和调整财政政策,运用税收、公债、投资等财政手段,调节和控制社会总供求平衡,以实现四大目标。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运用:

1、资源配置:

a、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b、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指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c、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d、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e、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a、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

b、规范工作制度c、加强税收调节d、通过转移性支付,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3、经济稳定和发展:

a、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b、在财政实践中,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如累进税制度,失业救济金制度c、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的最优组合。

d、财政应切实保证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求。

补充概念:

财政从实际工作来看,财政是指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政府的一门综合性部门,通过财政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政府职能。

从经济学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的利益或损失的现象。

就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利益。

市场干预失效的原因政府决策失误寻租行为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也视为政府干预失败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一、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特点及提供方式的选择

公共物品

由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特点:

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

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非排他性:

一些人享受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的利益。

提供方式:

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

私人物品

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特点:

竞争性和排他性。

竞争性:

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

排他性:

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为私人产品付钱购买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特征。

提供方式:

公共提供和市场提供

二、混合物品的有效提供方式

准公共物品也就是混合物品,兼具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性质,可以采取公共提供方式和市场提供方式。

1、第一类混合物品(非竞争性与排他性)

以一座桥梁为例,桥梁成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弥补:

一是由政府税收弥补,免费使用,这是公共提供方式;二是由过桥车辆收费弥补,如同一般商品买卖一样,谁过桥谁交费购买使用权,这是市场提供方式;采取何种方式政府要考虑从社会角度看哪种方法为优,比较的依据只能是效益和成本,取决于税收成本与税收效率损失同收费成本与收费效率损失的对比。

2、第二类混合物品(具有外部效应)

选取这类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首先在于判断外部效应的大小。

外部效应很大时,可视为纯公共物品,由公共提供,例如基础科研;一般情况下为提高使用效率,减轻政府负担,多数情况采用混合提供方式。

例如,卫生保健,一部分由政府提供,一部分向医疗者、收费。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看,混合物品有效提供的方式:

政府授权经营;政府参股;政府补助;

三、如何理解财政支出的效率和公平

效率与公平的一般关系

效率是生产力范畴,公平是分配范畴,效率意味着创造财富,公平意味着合理分配,二者互相联系而且互相矛盾。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总体上是一种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

统一性体现在:

一方面,经济公平本身就内含着效率原则,因为按要素贡献分配可以促进人们劳动和投资的积极性,可以促进财富的增长另一方面,效率也内含着社会公平原则,因为如果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率的利用和配置,社会财富的增长可以为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提供较大的余地和奠定物质基础。

在两者实现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矛盾。

2、政府在经济方面的责任,就是通过完善经济体制并运用包括财政在内的政策手段达到公平与效率的基本协调。

协调公平与效率关系的途径

根本的途径在于有效地协调社会经济目标及实现机制

1、公平与效率既然具有统一性,则二者必须兼顾,只顾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必然失之偏颇。

2、协调市场与政府两种机制,实现公平与效率的两相兼顾。

3、正确处理收入差距与效率的关系:

a、收入差距的扩大应建立在要素分配的基础上。

b、收入差距要适度

补充概念:

公共生产是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所有工商企业和单位。

公共需要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用以满足社会

免费搭车消费者不会自愿花钱消费者这种物品,而是期望他人购买,自己从中受益

公共提供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来提供

公共定价是政府相关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制定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定价方法

1)平均成本定价法2)二部定价法3)负荷定价法

财政支出效率由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组成。

财政支出的生产效率是指,如果把政府部门看做是提供公共物品的“生产部门”,在资源配置既定的前提下,它们内部的组织管理状况将直接决定着财政支出的效率。

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效用分析法,因素分析评分法,最低成本法

财政监督:

财政机关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执行财税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以及对涉及财政收支、会计资料和国有资本金管理等事项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一、财政支出的分类,分类标准及意义

1、按照经济类型分类

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支出的经济分类方法,实际上是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可分为三类:

①经常性支出:

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社会保障支出),对当年经济产生影响。

②资本性支出:

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久品所需的支出,对当年及以后的经济产生影响。

③净贷款:

新创造的贷款减去收回的贷款本金和利息;

按照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也就是按照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转移性支出:

财政转移支出指政府单方面把一部分收入无偿地转移出去的支出,包括财政补贴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等。

转移支出对社会总供求、社会总储蓄,以及经济增长具有间接的影响,即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但对分配产生直接影响。

2、按支出用途

静态价值:

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

动态价值:

投资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

3、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

经常性支出:

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须的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公共费用及社会保障支出

资本性支出:

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久品所需的支出,包括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

4、按财政功能

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支出

四、挤出效应:

由于政府支出规模扩大,资金需求增加,引致资金利率上升,导致私人投资的减少,政府支出导致私人投资的排挤。

五、拉动效应:

政府支出扩大,带动私人部门支出的上升。

如政府大规模基础设施路—车

六、收入效应:

政府转移支出---增加了收入—增加消费量--收入效应

七、替代效应:

政府转移支出—增加了收入—增加替代品的消费—替代效应

八、结合财政支出增长的若干理论分析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分析

九、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1、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分析:

经济性因素。

主经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

政治性因素。

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

社会性因素。

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

十、根据个人的理解,阐述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出的变化特征

第四章经常性支出

一、影响行政管理费的因素及有效控制1、外在因素:

财政收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指数水平2、内在因素:

政府机构膨胀;财政秩序紊乱;预算编制不合理;只管支出不管绩效3、直接因素政府职能;机构设置;行政效率;管理费用本身的使用效率

控制:

1、精简机构,压缩党政人员编制,加强行政管理费用的管理和约束,提高行政费用的效率2、转变政府职能,削减政府机构3、坚持精简、统一、效能原则,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4、出国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三项经费实行“零增长”政策5、财政部门本身加强对行政管理费用的管理和监督,主要实行行政机构改革,规范行政管理费的供应范围,完善行政经费定额和考核办法,坚持支出程序,加强检查监督,走向法治化、规范化道路。

二、简要分析目前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和结构,简述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提供方式:

教育具有强烈的正外溢性。

具体表现:

教育是高素质劳动力的来源;教育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文明程度;教育能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教育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完全。

尽管教育也有一定的负外溢性,如提高犯罪技能等。

但总体说来,教育的正外溢性大大高于负外溢性,这是近现代国家大体上都必须大力介入教育,直接为教育提供大量经费的根本原因所在。

规模:

我国教育经费投入逐年扩大,全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2007年为4.7%,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为3.19%。

预算内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已由2000年的2.6%上升到2007年的3.2%,十一次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宣告2012年将达到4%的目标。

我国教育经费来源构成的基本特征,仍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但目前已经形成政府投入、民办学校、社会捐赠、事业收费及其他经费等多种形式多元化的教育资金来源结构。

同世界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结构:

我国目前不仅教育经费规模仍然偏低,而且教育经费在初级教育、中级教育和高级教育之间分布的级次结构也不尽合理,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忽视初等教育,特别是农村的普及教育长期处于落后境地。

中国各级教育人均经费之差较大,教育经费级次结构失调。

近年来由于政府加大对初等教育的投入,差距已经逐步缩小

第五章财政投资性支出

一、结合基础设施的特点分析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

特点:

(1)为整个生产过程提供“共同生产条件”。

它具有公用性、非独占性和不可分性。

(2)是处在“上游”的生产部门。

它们的价格变动具有很强的连锁效应,会引起整个产业成本的波动。

(3)大都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

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且建设周期长,回收投资慢。

.基础产业的投资规模

特点:

非排他性;整体性;不可替代性;场地固定性;规模大;建设周期长;价值转移慢;资本回收困难。

上述特点决定了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式一般应由政府进行,但具体到某类产品或服务上,又有很大不同。

二、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式

提供方式:

1、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

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

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方式。

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

5、项目融资。

三、政府投资的主要标准1、资本产出最小化标准。

政府在决定投资项目时,应当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最大的投资项目。

2、资本劳动比率最大化标准。

政府投资应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项目。

3、就业创造标准。

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

四、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必要性及对农业投入的重点和范围

必要性:

农业收入是财政收入的源泉;支持农业的发展是政府和财政的一项基本职责;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必要条件之一;农业生产的特点所决定;盈利率低,金融机构不可能投入大量资金。

重点:

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投资农业生产条件主要包括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如防洪灌溉工程、水土保持、风沙防护工程以及农用电网建设等等。

二)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投资

范围:

第六章转移性支出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意义

二、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经济效应:

积极1、有利于贯穿国家的经济政策;2、以少量的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扩充财政资金的经济效应;3、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4、消除“排挤效应”;5、社会经济稳定的效应;

消极1、财政补贴项目偏多,规模偏大,会加重财政负担,总体上削弱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2、长期的财政补贴不可避免的会使受补单位产生依赖思想,影响经济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人为地加剧企业的不公平竞争,“政策性亏损”掩盖了部分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而引起的经营亏损3、长期过多过广的补贴,人为地扩大了经济体系中政府行为,相应地缩小了市场活动覆盖的范围,而且财政补贴成为受补单位的既得利益,易上难下,将演变为经济改革顺利进行的阻碍因素。

4、某些补贴的不当,扭曲了价格体系,扭曲合理的消费结构,加大宏观调控的难度。

◆机理: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后面讲税收的经济效应)

1、对需求的影响

改变需求总量和结构——通过改变相对价格改变消费需求总量和结构

人们的消费需求主要取决于其收入与消费品的价格,政府补贴从收入效应的角度等于增加了被补贴者的可支配收入,扩大消费需求的总量。

从替代效应看可以改变人们的消费需求结构,尤其是政府有选择的补贴时,改变消费品的相对价格,补贴多的相对便宜。

如北方人爱吃面,南方人爱吃米,政府选择补贴大米,大米变得便宜了,北方人为使自己效用最大化,消费大米多。

影响投资需求的总量与结构

投资的需求取决于投资的预期收益率,政府对某行业补贴时,要么直接提高收益,要么降低成本,从而鼓励投资者投资,扩大投资的总量,另一方面也改变了投资结构。

2、对供给的影响(税收的经济效应讲)

政府补贴改变了需求,这种影响也会间接影响供给。

供给影响需求,需求也影响供给

改变供给结构——通过改变企业购进产品价格

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对资本供给的影响

将外部效应内在化,使外溢问题得到补偿

三、社会保障和财政补贴的区别

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目标,由财政安排专项基金向国有企业或劳动者个人提供的一种资助。

而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按照一定的法律和规定,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全体公民的基本物质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同:

都是有国家财政拨款的,都属于国家财政支出的一部分,都属于转移性支出.

异:

1.针对的对象不同,财政补贴的对象是一部分国有企业和劳动者个人,而社会保障制度的对象则是全体公民.2.所达到的层次不同,财政补贴是对重点行业,重点课题的一种鼓励,资助,而社会保障制度只是保障公民的基本物质生活.

财政补贴与社会保障的区别

社会保障支出是为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更多的是与社会公平联系在一起。

而财政补贴不是与居民生活有关,而是与价格有关,要么补贴引起价格变动,或者价格变动导致财政补贴。

大多是政府为调控某商品或劳务的价格,调控的目的可能为了调整生产消费的结构,可能为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得以保障,尤其是价格危及居民的生活水平时给予补贴,这些补贴起因于价格。

而社会保障起因于收入

第七章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

一、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思路

1.正确理解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前提

2、实行兼顾以支定收和以收定支的方针

3、预算内财政收入是全口径财政收入中不可置疑的部分

4、继续坚持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的税收政策

5、.严格控制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增长,继续税费改革,坚决取缔滥收费

6.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有效手段是随时观测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和增长边际倾向指标

二、影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主要经济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2、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3、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第八章税收原理

一、如何理解税收中的公平和效率

1.税收应以公平为本。

包括普遍征税和平等征税,即所有有纳税能力的人都应毫无例外地纳税和所得多者多征,所得少者少征,无所得者不征。

2.征税必须考虑效率的要求,包括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和征税对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

3.税收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难以兼顾。

没有效率的公平便成了无本之木,没有公平的效率也无法持续。

公平类税收原则:

受益原则能力原则效率类税收原则:

促进经济发展原则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

二、如何理解税收中性和超额负担

税收中性:

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两种含义:

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

特别注意,税收的中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忽视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而应在市场起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两者取得最优的结合。

超额负担:

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移向政府部门的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税收超额负担表现两个方面:

1、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

2、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三、如何税收转嫁和归宿,转嫁机制的特征及转嫁方式和规律

税收转嫁:

纳税人将所纳税款转由他人负担的过程。

实质是各经济主体之间税负再分配过程。

税收转嫁将纳税人分解为名义纳税人和实际纳税人。

税收负担是运动的。

纳税人为税负运动的起点,负税人为终点。

税负转嫁是一个经济过程。

在商品流通过程中通过价格运动实现的。

税收归宿:

税收负担经过若干次的转嫁后必定要找到一个不能再转移的最终税收负担者,这个过程就称为税收归宿。

法定归宿:

税法上规定的应纳税款的承担者。

只有一个。

经济归宿:

是指税收负担的最后承担者。

可能不只一个。

税收转嫁的方式:

前转后转散转消转税收资本化

税负转嫁的一般规律

1商品价格变动是税收转嫁变动的条件。

价格自由变动是税负转嫁的基本前提条件。

课税后—价格提高—转嫁可能;价格不提高—没有转嫁的可能

价格增加﹤税额:

税负由买卖双方共同承担;价格增加﹥税额:

不仅税负转嫁,卖方还获得额外受益;价格增加﹦税额:

税负由买方承担。

2商品供求弹性是税负转嫁程度的约束条件。

需求弹性小,税收易于转嫁;大,税收难于转嫁。

供给弹性大,税收易于转嫁;小,税收难于转嫁。

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时,税负容易转嫁;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时,税负转嫁困难。

3税收转嫁受课税范围和课税对象的影响。

(1)课税范围广,易转嫁;窄,难转嫁

(2)课税对象的性质:

所得课税,难转嫁;商品课税,易转嫁

4.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5.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第九章税收的经济效应

一、根据税收经济效应分析税收的经济影响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1、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是指征税后减少了个人可支配收入,促使其为维持既定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而减少或放弃闲暇,增加工作时间。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征税使劳动和闲暇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劳动收入下降,闲暇的相对价格降低,促使人们选择闲暇以替代工作。

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激励劳动供给,当工资率提高时,劳动力供给增加。

收入效应<替代效应,降低闲暇价格,当工资率提高时,劳动力供给减少。

2.税收对居民储蓄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在对储蓄的利息所得不征税的情况下,征收个人所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