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结构及其培养机制研究最终成果.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6175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结构及其培养机制研究最终成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结构及其培养机制研究最终成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结构及其培养机制研究最终成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结构及其培养机制研究最终成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结构及其培养机制研究最终成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结构及其培养机制研究最终成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结构及其培养机制研究最终成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结构及其培养机制研究最终成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结构及其培养机制研究最终成果.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结构及其培养机制研究最终成果.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结构及其培养机制研究最终成果.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结构及其培养机制研究最终成果.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结构及其培养机制研究最终成果.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结构及其培养机制研究最终成果.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结构及其培养机制研究最终成果.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结构及其培养机制研究最终成果.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结构及其培养机制研究最终成果.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结构及其培养机制研究最终成果.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结构及其培养机制研究最终成果.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结构及其培养机制研究最终成果.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结构及其培养机制研究最终成果.docx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结构及其培养机制研究最终成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结构及其培养机制研究最终成果.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结构及其培养机制研究最终成果.docx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结构及其培养机制研究最终成果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结构及其培养机制研究最终成果

 

课题负责人:

***

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4/2/26

课题参与人员

朱嘉蔚,华东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管理系教师

摘要

2014年毕业生已达到727万人,不仅比2013年增加了28万,还再次刷新了毕业生人数最高纪录。

在历年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摆在高校、社会、政府面前的一个大重要民生问题。

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结构性失业问题,即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没有形成有效的对接。

究其原因,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很弱,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不强。

课题组以华东交通大学13个学院的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的32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严格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整体居于中等水平。

其中认识环境能力在专业和年级上差异显著,认识自我能力和反馈修正能力在专业和生源地方面表现显著,学生干部在确定目标能力上有优势,但大学生在制定计划能力普遍较弱。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结构的培养机制。

一是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专业差异。

二是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在是否学生干部上的差异。

三是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在年级上的差异。

四是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在生源地上的差异。

五是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性别差异。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结构;培养机制

 

1前言

经过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拥有大学学历的高端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中宝贵的人才资源。

但是,随着近来高校超常规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强,“先就业、再择业”普遍成为大学生的无奈选择,其带来的一个明显问题就是大学生盲目择业以及入职后人—职匹配度降低。

职业的不适应与不稳定大大降低了大学生就业质量与工作的主观满意度,不利于个人职业发展。

而对一个国家来说,如果不能对大学毕业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那将是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

因此,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就日益凸显,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成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核心课题。

这对于确立大学生职业目标,提升职业竞争力是极为有利的。

外部世界的改变,尤其是工商业不景气等这种不利经济形势,给人带来各种意外,再加上个人内心,包括职业倦怠、价值观和职业兴趣等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生产性的技能。

虽然这么多的不确定给职业生涯规划的计划性带来了挑战,但机遇往往垂青那些有准备的头脑,这就是职业生涯规划带来诸多的好处之一。

为探索符合大学生现实需求的职业规划能力培养方法与途径,采用自编问卷,对320名在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现状进行调查。

以期了解现实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状况如何、成因何在、怎样应对?

通过对大学生的实证调研,客观掌握了其基本现状,简要分析了各方面的原因,并从多个方面提出不同的建议和对策。

1.1研究背景

目前为止,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涉及三大主题:

(1)对职业生涯的意识觉醒,即关于工作世界和职业选择方面的知识;

(2)自我分析,包括人格、兴趣、需要、能力和价值观的分析;(3)制定职业生涯决策,即设定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

但是现实中,对能实施职业生涯规划这一积极行为的人格和能力的研究不多,甚至没有人去做这种研究。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涉及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相关理论,而心理学理论一般注重“能转化为人力资本的人格特质或特征”,其中积极心理学又以“产生积极行为的能力和潜能”作为研究积极人格的中心,并且培养职业素质和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本位却是高校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总之,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本文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文献综述的总结与归纳,并进行深入的探讨,试图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内涵及能力结构形成进行明确的提炼,让广大读者能够真正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升职场竞争力。

1.2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理论结构的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访谈及开放式问卷调查了解到的信息,探索出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理论结构。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结构模型的构建

依据上述理论结构设计问卷,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运用因素分析、项目分析、验证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结合对用人单位访谈结果,对理论结构进行修正,并构建具有当代中国大学生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结构模型。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现状分析

依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结构模型中各个因子,进一步设计或修正前述问卷。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高低(或程度)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同时,利用问卷进一步开展影响因素分析,了解不同专业、年级、性别等情况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差异性。

(4)构建合理的、有效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机制

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不同群体特征的大学生在该能力上的差异性表现,提出进一步培养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有效建议,构建合理的、有效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机制。

1.3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盲目择业、“跟风”就业导致大量毕业生人职匹配度降低,出现频繁离职现象。

据最新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表明,2008届毕业生三年内平均为2.3个雇主工作过。

然而,对于青年人来说,五年时间熟悉一个行业并成为专业人才,才有可能成为就业市场上的强有力竞争者。

而两三年换一个工作或从事另一个行业,即使暂时获得相对丰厚的报酬,从长远来看也未必是最好的选择。

职业的不适应与不稳定大大降低了大学生就业质量与工作的主观幸福感,这不利于个人职业发展,也是国家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其中之一就是要做好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增强就业稳定性。

可见,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指导思想,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而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以下简称“职业规划能力”)将成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核心课题之一。

《辞海》中对能力的解释为“完成一种活动的本领,是体力、智力、知识和技能的有机结合。

”黄希庭在《心理学导论》认为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是唤起职业规划意识,并能够通过系统的职业规划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够进行职业发展决策与行动实施。

Crites(1978)最早提出,“职业规划能力”是指在作出职业决策之后,对决策的实施能力。

Westbrook(1973)认为,如果青年人的职业认知到了一定的水平,能做出符合自己的职业选择,就表明个体职业成熟。

可见,要实现职业规划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通过一些课程向学生灌输职业规划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四年大学生活中持续不断的加强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让学生不仅在大学阶段,而且在走出校门后依然可以依靠这种能力去实现更高的职业发展目标。

可是,这种能力的培养恰恰是目前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所欠缺的。

为此,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探索符合大学生现实需求的职业规划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1)职业生涯变化性增强

从1999年实施高校扩招以来,2003年首届扩招后的大学生毕业了,从此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一直是社会热点问题。

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群众百姓。

有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媒体竞相报道的焦点,成为新闻媒体的头版头条。

201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被称为最难就业季。

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进一步上升到727万,比2013年还增加了28万,加上2013年未就业的大学生,以及社会就业需求1000多万人。

还有诸如社会供求结构失衡、社会就业高峰重叠、政府部门机构精简、事业单位下岗分流等等,进一步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

此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全世界各类组织的生存环境和组织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组织机构扁平化趋势明显,组织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人才的全球化流动明显加强。

传统的职业生涯观念受到很大的冲击,原来的稳定性工作现在变得越来越少,人们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各种变数。

很多人的职业生涯可能会从事多种行业多种职业的工作。

这些都很好地说明了当前社会,职业生涯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了很多,职业生涯变化性明显增强。

(2)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备受重视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为更加有效解决好这个问题,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学者们,逐渐把目光聚集到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上。

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在学生层面还需要一个过程。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促使广大大学生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

已有研究结果证明,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将有利于个人的职业生涯的发展。

如Gould研究发现最成功的职业生涯个体报告了更广泛的职业生涯规划。

Orpen研究也发现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成功的职业生涯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

上世纪九十年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从西方发达国家传入我国。

就目前总体而言,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发展还处于介绍和尝试阶段。

很多高校都是在2010年左右才开始把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列入必修课,对学生全面铺开进行普及性教育。

并且,主要是从就业指导和职业辅导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和研究。

目前,随着就业形势的越发严峻,结构性失衡问题的日益显现,如何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设计,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能力,使广大学生能够顺利解决就业问题,提升就业质量,现已备受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3)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及实证研究亟待加强

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西方学者进行了比较系统与深入地研究,提出了一些涉及到职业生涯规划方方面面的理论,如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技能、职业人格特质、职业环境、稳定职业生涯与易变职业生涯、无边界职业生涯等。

但这些理论主要还是对职业生涯规划概念的界定和内容结构的探讨,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以及能力结构的研究。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授人以渔,而非仅仅授人以鱼,即不仅要提供信息、教授技巧、帮助就业,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自主、从容地面对不可避免的各种挑战,取得人生的圆满成功。

要想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就必须要进一步明确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结构。

本课题研究即是从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概念的界定入手,以实证的方法着重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结构及其现状。

研究结果将提供大量有效的实证数据,有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结构的合理建构和现状的进一步探讨,并为今后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1.4研究目的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个明显问题就是大学生盲目择业以及入职后人—职匹配度降低,职业的不适应与不稳定大大降低了大学生就业质量与工作的主观幸福感,不利于个人职业发展,更是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

因此,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指导思想,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而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成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核心课题。

其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结构的认识是确立其系统化培养机制的前提,而对于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将更有助于我们探索符合大学生现实需求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因此,研究在中国背景条件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结构对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化的培养机制是极具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的,而适宜的培养机制的建立与推行也将为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力与职业适配度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1.5研究的问题与研究假设

(1)研究的问题

(1)自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问卷,通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进行修订,确定问卷的结构要素。

(2)考察自编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3)利用自编问卷调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现状。

(2)研究假设

假设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一个多因素的结构,包括自我认识能力、认识环境能力、确定目标能力、制定计划的能力和反馈修正的能力等五个方面。

假设2:

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在性别、年级、生源地、专业以及是否是学生干部等变量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1.6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华东交通大学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各学院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问卷298份,有效问卷271份,有效率96.4%。

调查样本统计显示,男生所占比例为67.53%,略大于女生;在专业方面,理工科学生所占比例为59.41%,这与华东交通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相符合的,样本具备一定代表性。

(见表1)

表1问卷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年级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总计

比例

性别

60

63

41

24

188

67.53%

26

25

16

16

83

32.47%

专业

理工科

59

48

38

16

161

59.41%

文科

27

40

19

24

110

40.59%

生源地

农村

56

47

28

18

149

54.98%

小城镇

23

29

21

14

87

32.10%

大城市

7

12

8

8

35

12.92%

是否学生干部

30

39

29

17

115

42.44%

56

49

28

23

156

57.56%

总计

86

88

57

40

271

100%

比例

31.73%

32.47%

21.03%

14.76%

100%

(2)研究方法

1)问卷编制

在文献回顾基础上,确定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指的是大学生依据职业发展的主客观条件,结合大学这个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特点,确定相应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拟定实现目标的工作、教育、培训计划和行动方案,并赋予确定时间期限的能力。

根据职业规划的一般任务,初步假设职业规划能力包括自我评价能力、环境评价能力、目标确定能力、行动计划能力和反馈修正能力五个维度。

通过开放式问卷和专家访谈,认为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应具备上述能力,但是前四种能力在表述上不够单一明确,因此修改为认识自我能力、认识环境能力、确定目标能力、制定计划能力和反馈修正能力,从而确定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具体五维度。

根据上述五维度,设计原始问题50项,得到初步问卷,并在大学生中发放问卷100份以及与10名职业规划教师和10名大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进一步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结构维度进行检验。

通过汇总和归类,最终确定问卷题目为26项,涉及上述5因子。

由此,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正式问卷形成。

问卷采用等级评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成1--9个等级,其中“1”代表“完全不符合”,“9”代表“完全符合”,“5”代表“一般”也即等级的中间项。

只标示两端的语意,中间不标示各个量尺的名称,而只显示其数字。

得分越高,说明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越强。

2)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并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从分析结果看,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其中,五个维度的α系数均大于0.7,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的α系数为0.842,说明问卷信度比较高。

各项目的因子负荷值都在0.5以上,总方差解释率为71.2%,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同时,Spearman和Kendallstau-b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800和0.655,且均达到非常显著水平(P<0.01),表明对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总评价与测验总分呈显著正相关,效标效度也良好。

(3)研究过程

1)预测。

根据文献资料,制定调查问卷,并在小范围内选择大一、大二、大三及大四四个年级和理科、工科、文科学科门类的学生进行问卷的实施,然后进行初步的预测。

2)修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问卷,形成正式问卷。

对预测结果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删除问卷中不合适的部分项目,调整问卷中语义表达不清楚的词句,形成修订后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问卷。

3)全面实施问卷调查。

根据修订后的问卷内容,针对不同学科门类、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4)调查结构数据处理、分析。

把调查问卷数据录入专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一些数据处理,对比分析,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4)数据处理

(1)采用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2)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利用问卷调查方法获取一手数据和资料。

(3)运用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因素分析和结构方程建模等统计方法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结构分析和模型构建。

(4)采用比较分析法,不同群体特征的大学生进行差异化比较,得出有益的结论。

2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文献综述

2.1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1)职业生涯的概念

对于职业的概念,现有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不同的界定。

如从经济学角度,《现代汉语词典》将职业解释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

美国社会学家塞尔兹认为,职业是一个人为了不断取得个人收入而连续从事的具有市场价值的特殊活动。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则认为,职业是人们从中可以得到利益的一种“生活活动”。

从社会学角度,美国学者泰勒在其《职业社会学》一书中指出:

“职业的社会学概念可以解释为一套成为模式的与特殊工作经验有关的人群关系。

这种成为模式的工作关系的结合,促进了职业结构的发展和职业意识形态的显现。

”日本社会学家尾高邦雄认为,职业是某种社会分工或社会角色的实现,因此职业包括工作、工作的场所和地位。

而日本职业问题专家保谷六郎以整合的视角,拓展了职业的内涵,认为职业是有劳动能力的人为了生活所得而发挥个人能力,向社会贡献而连续从事的活动”。

综上所述,职业一词的合理界定应包括从事职业的主体、职业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职业的时限以及职业自身的性质等要素。

一般说来,“职业是人类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

生涯(career)一词在希腊有“疯狂竞赛精神”的意思,后来引申为道路。

现在通常指人生的发展道路,也指人或事物所经历的途径。

对于职业生涯,舒伯(Super)将其定义为个体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位的全部历程;霍尔(Hall)认为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终其一生,伴随着与工作或职业有关的经验和活动。

罗斯威尔(Rothwell)和思莱德(Sredi)将职业生涯界定为人的一生中与工作相关的活动、行为、态度、价值观、愿望的有机整体。

从以上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职业生涯有两种含义:

一是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所从事的各种工作职业的总称,是客观的职业。

一是一个人一生中的与职业有关的内在经验,包括价值观、为人处世态度、动机、愿望等的动态变化过程。

为此,美国职业心理学家施恩把职业生涯分成了外职业生涯和内职业生涯。

外职业生涯是指从事一种职业时的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单位、工作内容、工作职务与职称、工资待遇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

内职业生涯是指从事一种职业时的知识、观念、经验、能力、心理素质、内心感受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

(2)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的,起源于美国的职业指导。

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比较成熟,目前,普遍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为:

“指个人依据职业生涯发展的主客观条件,结合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确立相应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拟定实现目标的工作、教育、培训计划和行动方案,并赋予确定的时间期限。

”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可以分成两种类型,职业生涯的发展理论和职业生涯的选择理论。

职业发展理论以DonaldE.Super(1957)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为代表。

EliGinzhberg、Greenhaus、EdgarH.Schein、FrankParson等学者分别对生涯发展阶段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EdgarH.Schein(1957)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

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个占主导地位的职业锚。

此后,FrankParson(1909),JohnHolland(1959),、EdgarH.Schein(1973)分别提出人职匹配理论、职业性向理论与职业锚理论,丰富了职业生涯选择理论,也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有针对性、可行性的理论支持。

1973年,McClelland在职业生涯选择中加入了胜任素质,标志着胜任素质运动的开端。

在国内,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层面,围绕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为热点问题,国内学者对此展开的研究逐渐增多,从多学科、多领域、多角度研究现有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侧重理论的延伸,将国外先进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进行本土化运用。

例如,朱伟俊(2008)、杨树亮和樊学峰(2009)等通过结构化调整将自陈量表式人格测验、职业兴趣与职业价值观测验与职业能力倾向测验以适用于大学生群体。

第二,侧重实际运用,将职业规划理论有效的与大学生就业等现实问题结合,强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择业、就业的指导作用。

宋徽,白明和王颖(2010)、王丽良和黎庆兴(2009)、程惠娜和丁杨(2007)的研究表明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就业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沈富儿(2008)、曹红(2007)、范卓(2008)、李莹(2008)、顼文芳(2010)等从高校理论教育、就业指导、职业咨询等多角度阐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方法与手段。

国内有些学者认为: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根据对自身的主客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的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有些学者认为: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它包括如何在一个职业领域中得到发展,打算取得什么样的成就等问题”。

也有学者认为: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生涯发展历程中,对个人各种特质,以及职业与教育环境资料进行生涯探索,掌握环境资源,以逐渐发展个人的生涯认同,并建立生涯目标;在面对各种生涯选择时机时,针对各种生涯资料和机会进行生涯评估,以形成生涯选择或生涯决定;进而以择其所爱、爱其所择的心情,进行生涯选择,承负生涯角色,以达到生涯适应和自我实现”。

著名管理学家诺斯威尔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

Keinkllecht和Hefferin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自我评估和目标设置的持续过程。

Barker和Kenen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被定义为获取并利用自身和职业信息,作出职业选择,形成计划以达到职业日标。

虽然不同学者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有自己不同的界定,但也有其共同之处,如都认为:

(1)要对自己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

(2)要确立职业生涯的发展目标;(3)要制定实现职业目标的可行性计划。

依据以上分析,我们将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作如下界定:

指个人依据职业生涯发展的主客观条件,结合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确立相应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拟定实现目标的工作、教育、培训计划和行动方案,并赋予确定的时间期限。

(3)职业生涯规划的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