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第22课《月光曲》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6267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上第22课《月光曲》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第22课《月光曲》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第22课《月光曲》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第22课《月光曲》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第22课《月光曲》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第22课《月光曲》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第22课《月光曲》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第22课《月光曲》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第22课《月光曲》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第22课《月光曲》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第22课《月光曲》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第22课《月光曲》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第22课《月光曲》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第22课《月光曲》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上第22课《月光曲》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上第22课《月光曲》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上第22课《月光曲》教学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上第22课《月光曲》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上第22课《月光曲》教学设计

第22课《月光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谱、莱、茵、盲、纯、键、缕、陶”本课的生字,正确规范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2.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4.学生能够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的人民音乐家。

【教学重点】

1.认识和会写课文中的字、词。

2.学生能够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的人民音乐家。

【教学难点】

1.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学生能够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的人民音乐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月光曲》。

同学们,你知道这首曲子是谁创作的吗?

回答:

贝多芬

那么,贝多芬是怎样创作这首曲子的呢?

让我们从课文《月光曲》中寻找答案吧。

出示课题:

月光曲

二、讲授新课

(一)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

Pǔláiyīnmángchúnjiànlǚtáo

谱莱茵盲纯键缕陶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3)开展读字游戏:

开火车读

3.识字方法

盲:

会意字。

亡:

表示失去。

目:

表示眼睛。

会意字,表示眼睛失明。

4.多音字

曲qū(弯曲)(委曲求全)

qǔ(歌曲)(曲不离口)

(1)这首歌曲(qǔ)节奏感很强,很多人都喜欢听。

(2)他的人生非常曲(qū)折,人们都非常同情他。

弹tán(弹琴)(弹奏)

dàn(子弹)(弹弓)

(1)子弹(dàn)打中了他的腿,鲜血立刻流了出来。

(2)姐姐从小学钢琴,现在弹(tán)得一手好钢琴。

5.词语释义(可以多种形式,借助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意)

传说:

有关某人、某事或某地的一整套传闻。

幽静:

清幽寂静。

断断续续:

不连续的。

陌生:

事先不知道,没有听说或没有看见过的。

水天相连:

一般形容水面广阔看不到边,看上去就像一直延伸到天边跟天空连在一起了。

恬静:

闲适安静。

一般指很美好的安静。

陶醉:

忘我地沉浸于某种情境中。

入场券:

进入比赛、演出、会议、展览会等公共活动场所的入门凭证。

一般都印有或注明时间、座次、票价或持券者应注意的事项。

粼粼:

形容水流的清澈或石的明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

让我们把这些字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1.作者简介: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一个音乐家的家庭。

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

10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

12岁开始作曲。

他早年受到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不少作品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及其理想中的英雄性格。

2.课文链接

《月光曲》这里指《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又名《月光奏鸣曲》,作于1801年,是贝多芬在经历情感波折后创作出来的钢琴奏鸣曲,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后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而冠以《月光曲》之曲名。

3.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4.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

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5.带着问题读课文:

《月光曲》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贝多芬在散步时听到盲姑娘兄妹的谈话,就给盲姑娘弹了一首钢琴曲,盲姑娘猜出他就是贝多芬,他又即兴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并飞奔回客店连夜记录了下来,这就是《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2)课文分为哪几部分,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

贝多芬曾经谱写过《月光曲》。

第二部分(第2~3段):

贝多芬在茅屋外边听见琴声。

第三部分(第4~7段):

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

第四部分(第8~10段):

贝多芬弹奏《月光曲》。

(三)生字书写

出示生字:

谱莱茵盲纯键缕陶

1.记生字:

开动脑筋记生字。

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总结:

(1)生字归类

游戏:

送字宝宝回家

左右结构:

谱纯键缕陶

上下结构:

莱茵盲

(2)加一加:

熟字加偏旁

讠+普=谱钅+建=键

纟+娄=缕

(3)换一换:

熟字换偏旁

纯-纟+口=吨缕-纟+扌=搂

2.指导写字:

(1)师范写,重点指导“谱、莱、茵、盲、纯、键、缕、陶”并讲述,组词、造句、指导:

出示生字:

谱:

“普”上边点和撇与横不相接,“亚”扁宽,中间两竖,下横要长,“日”窄小。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

莱:

“艹”的横要长,“来”两横上短下长,中间是点和撇,下边撇和捺要舒展。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

茵:

“艹”的两竖下边要轻,向里收;“口”包围“大”,“大”要小,捺变点。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

盲:

“亡”扁宽,上横要长,竖折的竖靠左;“目”的宽度与折相当。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

纯:

右边上横与框分开、居中,竖弯钩的竖贯穿上下、要长,弯要直、短些。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

键:

整体要紧凑,中间是“廴”不是“辶”,撇捺交叉,扁框中间一横右边出头。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

缕:

“纟”要窄,“米”的竖下边要短,下边撇和捺稍长;“女”扁宽,末笔长点要有力。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

陶:

左窄右宽。

“勹”要宽大,里边“缶”扁小,“缶”竖上不出头。

组词、造句

(2)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

(提醒写字姿势。

(3)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严格按笔顺描写。

(5)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四)课堂练习

1.比一比,组词语。

suíbiànlà zhúwēiruòmò shēng

()()()()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月光()的小路

()的海面()的浪花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另外,我们深切体会了《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四、课堂练习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复习检查,巩固生字:

1.复习检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月光曲》,再来看一下这些字词认识了吗?

认读并造句。

谱写钢琴茅屋烛光

失明琴键景象陶醉

2.回顾一下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贝多芬在散步时听到盲姑娘兄妹的谈话,就给盲姑娘弹了一首钢琴曲,盲姑娘猜出他就是贝多芬,他又即兴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并飞奔回客店连夜记录了下来,这就是《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3.上节课我们对课文的整体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月光曲》,去领略贝多芬《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出示课题。

二、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同桌合作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传说”一词是什么意思?

2.讨论、探讨、回答

(1)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了解到作家生活的年代,引出《月光曲》的传说。

 

(2)“传说”一词是什么意思?

民间流传的说法,意思是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

(二)学习2自然段

1.同桌合作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

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

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文中的“断断续续”说明了什么?

2.讨论、探讨、回答

(1)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

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贝多芬是在秋夜,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

时断时续的琴声吸引了他的注意。

(2)文中的“断断续续”说明了什么?

这首曲目难度大,弹奏者弹不好这首曲子。

3.点名朗读。

4.指导朗读。

(三)学习3自然段

1.同桌合作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

从兄妹俩的谈话中,兄妹之间怎样的情感?

你从对话中,感受了什么?

“随便说说”说明了什么?

(1)从兄妹俩的谈话中,兄妹之间怎样的情感?

兄妹俩亲密友爱,互相关心、体谅,手足情深。

(2)你从对话中,感受了什么?

A.曲目难度大,因此弹不好。

B.妹妹渴望听一次贝多芬弹奏乐曲

C.兄妹俩很贫穷

(3)“随便说说”说明了什么?

盲姑娘对她哥哥的劝慰,体谅哥哥的难处,体现出盲姑娘的善解人意。

3.分角色朗读。

4.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同桌合作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

贝多芬会怎样想?

怎样做?

贝多芬走进屋里发现了什么?

2.讨论,小组选出代表发言。

 

(1)贝多芬会怎样想?

怎样做?

 

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很感动,他想我一定要为姑娘弹琴,于是轻轻地推开门进屋。

(2)贝多芬走进屋里发现了什么?

贝多芬走进去,发现这个家庭很贫穷,还发现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五)学习5自然段

1.同桌合作学习:

交流探讨:

从皮鞋匠和贝多芬的对话中,看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2.讨论,小组选出代表发言。

 

出示: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

“先生,您找谁?

走错门了吧?

”贝多芬说:

“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从对话中,看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对穷苦人民的同情。

(六)学习6-7自然段

1.小组讨论:

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

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弹一曲?

2.讨论,小组选出代表发言。

 

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

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弹一曲?

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弹不好的那首曲子。

一曲弹完了,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就认出了自己,想不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七)学习8-9自然段

1.同桌合作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第8-9自然段,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

贝多芬看到了什么?

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什么?

他弹的和看到的有什么联系?

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

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

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2.小组讨论,然后回答。

(1)贝多芬看到了什么?

 

贝多芬看到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还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

这些都是他看到的实在事物。

 

(2)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什么?

他弹的和看到的有什么联系?

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月光曲》。

他弹的是由他看到的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因为茅屋里的一切和穷兄妹俩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按起琴键来。

他用乐曲把这种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了。

   

(3)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

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些都是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产生的联想。

 

(4)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

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这是皮鞋匠从妹妹的表情中产生的联想。

因为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所以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八)学习10自然段

1.同桌合作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第10自然段,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

穷兄妹俩完全被音乐陶醉了,想想他们会是什么样子?

)用一段话把穷兄妹俩陶醉的情形表达出来。

)此时的贝多芬又怎样?

情感有了什么变化?

 

2.合作探究,然后选出代表小组发言。

  

(1)穷兄妹俩完全被音乐陶醉了,想想他们会是什么样子?

)用一段话把穷兄妹俩陶醉的情形表达出来。

)  

一阵风把茅屋里的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大海,在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向岸边涌过来、涌过来……兄妹俩如痴如醉,深深地被美妙的琴声所吸引、感染,贝多芬曲终人去,他们居然没有及时发现。

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

(2)此时的贝多芬又怎样?

情感有了什么变化?

 

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从“飞奔”一词可以看出贝多芬的心情异常激动,他要把《月光曲》记录下来的心情也非常急切。

 

(九)概括课文的主题:

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文章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

(十)知识梳理

月光曲

月光曲的来历

(1)

月光曲的创作过程(2-9)对劳动人民同情和热爱光曲

月光曲的谱写(10)

(十一)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

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

“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那么,大家觉得贝多芬做到这一点了吗?

在你的心中,贝多芬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请大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吧!

贝多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贝多芬的人格是高尚的;贝多芬是属于世界的,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是一个坚强、有毅力的人,它具有博大的胸怀和不屈的力量。

三、课堂练习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用√标出。

恬静(qià  tián) 证券(juànquàn) 

弹琴(tán  dàn) 曲子(qū qǔ)   

2.写出近义词。

清幽(    )恬静(    )

照耀(    )陶醉(   )

四、课堂小结

穷困的盲姑娘对音乐是那样的痴迷,又是那样的善解人意。

善良的贝多芬同情这对兄妹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多么美丽的传说,多美高尚的真挚情感,多么美妙的意境。

全文表达了对贝多芬高洁的品质和过人的音乐才能的赞美。

五、布置作业

听一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22月光曲

走近茅屋

有爱心的贝多芬 弹奏一曲 月光曲

即兴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