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5633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格式.docx

《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阅读练习Word格式.docx

3.咸:

都。

4.絕:

橫渡。

5.湘水:

即湘江,湖南省最大的河流。

6.中濟:

渡到河中央。

濟:

渡。

7.尋常:

古代八尺為尋,兩尋為常。

8.何後為:

為甚麼會落後。

為:

句末助詞,這裏表疑問。

9.腰:

纏在腰間。

10.有頃:

不一會兒。

11.益怠:

更加疲憊無力。

12.蔽:

蒙蔽,腦子不開竅。

13.且:

將。

14.貨:

金玉布帛的總名,即財物。

四閱讀理解

1.為什麼其中一個最善於游泳的人會落後?

(複述)

因為他腰間纏著千錢,很重,所以落後。

2.請解釋括號前的字:

(解釋)

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絕湘水。

中濟,船破,皆游。

其(其中的)一氓盡力而(但)不能尋常。

其(他的)侶曰:

「汝善游最也,今何後為?

「吾(我)腰千錢,重,是以後。

「何不去之(它<

錢>

)?

」不應,搖其(他的)首。

有頃益怠。

「汝(你)愚之甚,蔽之甚!

身且死,何以貨為?

3.文中的「其一氓」兩次「搖其首」,反映了這個人何種性格?

試加以說明。

(伸展)

 「其一氓」兩次「搖其首」,可見他為求錢財而不顧生命,也不理別人的勸告,反映了他利慾熏心的性格特點。

4.承上題,請指出運用了哪種人物描寫的手法。

(重整)

 動作描寫。

5.有論者指出,「已濟者」沒有出手拯救那個溺死者,是麻木不仁的表現,你贊同這個說法嗎?

為什麼?

(評鑑)

 沒有固定答案,學生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即可給分。

參考答案:

已濟者也是遇溺者之一,千辛萬苦才可以登岸,可能已經沒有餘力救人,所以不應把他們視為麻木不仁的人。

  

6.在現實生活中,你發現有類似文中溺死者的愚昧行為嗎?

請舉一例。

(創意)

沒有固定答案,學生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即可給分。

唯答案必須緊扣因『利慾熏心』因招致大患或殺身之禍這一點。

 

文言文閱讀練習

(二)

__________

吳士 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號遜志,人稱正學先生,以文章和理學著稱。

明朝大儒,受明惠帝重用。

燕王發動「靖難之役」,方孝孺為惠帝謀劃,征討燕王。

後來,燕兵攻入南京,惠帝失蹤,方孝孺被俘。

燕王命方孝孺起草登基詔書,不從,燕王怒,下令誅殺方孝孺十族,同時遇害者八百餘人。

  本文選自方氏著作《遜志齋集》。

  吳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謂舉世莫及,尤善談兵,談必推孫、吳。

遇元季1亂,張士誠2稱王姑蘇3,與國朝4爭雄,兵未決。

士謁士誠曰:

「吾觀今天下,形勢莫便於姑蘇,粟帛莫富於姑蘇,甲兵莫利於姑蘇,然而不霸者,將劣也。

今大王之將皆任賤丈,夫戰而不知兵,此鼠鬥耳!

王果能將吾,中原可得,於勝小敵何有!

」士誠以為然,俾為將,聽自募兵,戒司粟吏勿與較贏縮5。

士嘗遊錢塘6,與無賴懦人交,遂募兵於錢塘,無賴士皆起從之,得官者數十人,月糜7粟萬計。

日相與講擊刺坐作之法8,暇則斬牲具酒,燕飲其所募士,實未嘗能將兵也。

李曹公破錢塘,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9,搜得,縛至轅門10誅之,垂死猶曰:

「吾善孫、吳法。

」 

二注釋

1.元季:

元朝末年。

2.張士誠:

元末明初義軍領袖之一,與朱元璋爭雄。

3.姑蘇:

蘇州。

4.國朝:

本朝,指明朝。

5.贏縮:

多少。

6.錢塘:

地名,在今浙江省境內。

7.糜:

花費。

8.擊刺坐作之法:

作戰之法。

9.少格:

少,稍微。

格:

格鬥,戰鬥。

10.轅門:

軍門。

三閱讀理解

1.請找出本文運用了意動用法和使動用法各一例,並加以解釋。

意動用法:

自高其能。

高,形容詞作意動詞用,作「認為……高超」,「認為自己的才能高超」。

使動用法:

王果能將吾。

將,名詞作使動詞用,作「使……做將軍」,「大王如果能使我做將軍」。

3.請為本文劃分四個內容層次,並概括出各個內容層次的主要意思。

內容

層次

起訖句

主要意思

1

吳士,好夸言……談必推孫吳。

(介紹吳士的性格為人)

2

遇元季亂……戒司粟吏勿與較贏縮。

(寫元末群雄並起,吳士向張士誠求將軍一職之事)

3

士嘗遊錢塘……實未能將兵也。

(寫吳士當上將軍後的行事)

4

李曹公破錢塘……吾善孫吳法。

(寫吳士的下場)

4.李曹公領軍進擊吳士,吳士及其士兵有何反應?

(複述)吳士的反應,與其自稱「善孫、吳法」是否一致?

這說明了吳士的調兵遣將的能力如何?

請加以解釋。

李曹公領軍進擊吳士,吳士及其士兵立即逃去,不敢接戰。

  吳士的反應,與其自稱「善孫、吳法」並不一致。

這說明了吳士實際上只會紙上談兵,根本不懂得行軍打仗。

5.請評論張士誠任用人才的方式?

(評鑑)

張士誠單憑言論即任用別人,失諸草率;

他又不監察人才的表現,任其胡作妄為,最終導致失敗。

6.你認為張士誠任用人才的方式有何改善之處?

文言文閱讀練習(三)

________( )      班別:

_______

閔子騫童年敦煌變文

變文是唐代的一種說唱體文學作品,當時有一種稱為「轉變」的說唱藝術,在表演時,往往與圖畫相配合,一邊向聽眾展示圖畫,一邊說唱故事。

圖畫稱為「變相」,說唱故事的底本則稱為「變文」。

故事內容大體可分兩類,一類講述佛經故事,宣揚佛教經義;

一類講述歷史傳說或民間故事。

這些作品至清光緒末,始在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故又稱為「敦煌變文」。

近人王重民、向達等編的《敦煌變文集》輯錄較為全面,是研究中國古代說唱文學和民間文學的重要資料。

本文選自《敦煌變文集》中的《孝子傳》。

閔子騫1,名損,魯人也。

父取後妻,生二子,騫供養父母,孝敬無怠2。

後母嫉之,所生親子,衣加棉絮,子騫與3蘆花絮4衣。

其父不知,冬月,遣子御5車6,騫不堪甚,騫手凍,數失

7靷8,父乃責之,騫終不自理9。

父密察之,知騫有寒色,父以手撫之,見衣甚薄,毀而觀之,始知非絮。

後妻二子,純衣以綿。

父乃悲歎,遂遣其妻10。

子騫雨淚前白父曰: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11,願大人思之。

」父慚而止。

後母悔過,遂以三子均平,衣食如一,得成慈母。

孝子聞於天下。

1.閔子騫:

春秋時魯國人,孔子弟子。

生性孝順,以德行與顏淵並稱。

閔:

[吻],

[mĭn]。

騫:

[牽],[hin1];

[qiān]。

2.怠:

怠慢,輕慢。

3.與:

給予。

4.蘆花絮:

蘆花的纖維,雖有點像棉花,但遠不及棉花保暖。

5.御:

駕駛。

6.車:

[居],

7.

[薑],

同「韁」,拴牲口的繩子。

8.靷:

[引],

[yĭn]。

引車前行的皮帶。

9.自理:

自己說明道理,申辯。

10.遣其妻:

遣送妻子回家,意思是休妻。

遣:

遣送。

11.單:

孤單無依。

1.文中閔子騫及其弟的寒衣分別以什麼作填充物?

閔子騫寒衣的填充物蘆花絮,而其弟的是棉絮。

閔子騫,名損,魯人也(表示判斷語氣)。

父取(迎娶)後妻,生二子,騫供養父母,孝敬無怠。

後母嫉之(他<

閔子騫>

),所生親子,衣加棉絮,子騫與蘆花絮衣。

其父不知,冬月,遣子御車,騫不堪甚,騫手凍,數失靷,父乃責之(他<

),騫終不自理。

父密察之(他<

),知騫有寒色,父以手撫之,見衣甚薄,毀而觀之(代衣),始知非絮。

後妻二子,純衣(穿上)以綿。

父乃悲歎,遂遣其妻。

子騫雨(流下)淚前白父曰: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願大人思之(這番話)。

3.從文中找出一句能概括全文的句子。

騫供養父母,孝敬無怠。

4.閔子騫之父怪責閔子騫「數失繮靷」,但他沒有申辯,為什麼他要這樣做?

如果閔子騫加以申辯,揭發導致「數失繮靷」的真相,其父必然責難閔子騫的後母,引起家庭糾紛,所以閔子騫隱瞞真相,沒有申辯。

5.承上題,你認為閔子騫的做法好嗎?

  沒有固定答案,學生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即可給分。

6.如果閔子騫的父親堅持休妻,閔子騫該如何收拾殘局?

文言文閱讀練習(四)

公孫弘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

北宋人。

陝州夏縣(今屬山西省)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

司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

他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本文選自《資治通鑒。

漢紀》。

  弘1奏事,有不可,不廷2辨。

常與汲黯3請間4,黯先發之,弘推5其後,天子常說,所言皆聽,以此日益親貴。

弘嘗與公卿約議,至上6前,皆倍其約以順上旨。

汲黯廷詰弘曰:

「齊人7多詐而無情實。

始與臣等建此議,今皆倍之,不忠!

」上問弘。

弘謝曰:

「夫知臣者,以臣為忠;

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

」上然8弘言。

左右幸臣9每毀弘,上益厚遇之。

1.弘:

公孫弘(前200—前121),西漢齊(今山東省)人。

他多次被任命為文學博士,七十六歲時,公孫弘當上了丞相,封平津侯。

2.廷:

在朝廷上。

3.汲黯:

人名,時任主爵都尉。

4.請間:

求見皇帝。

5.推:

跟隨。

6.上:

天子。

7.齊人:

指公孫弘。

8.然:

認為對的。

9.幸臣:

為皇帝寵信的大臣。

1.為什麼說公孫弘「多詐而無情實」?

公孫弘曾與大臣有約,但到了皇帝面前,卻背棄先前的約定而順從皇帝,所以說他「多詐而無情實」。

2.請找出文中的三個通假字,並加以解釋:

弘奏事,有不可,不廷辨。

常與汲黯請間,黯先發之,弘推其後,天子常說,所言皆聽,以此日益親貴。

弘嘗與公卿約議,至上前,皆倍其約以順上旨。

「齊人多詐而無情實。

」上然弘言。

左右幸臣每毀弘,上益厚遇之。

辨:

辯,辯論。

說:

悅,喜悅。

倍:

背,違背。

3.汲黯認為公孫弘「不忠」,這個評語是什麼意思?

請加以說明。

不忠誠,汲黯認為公孫弘「不忠」,是指其言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

4.你怎樣評價文中的天子?

請說明。

(評鑒)

言之成理即可。

可能的答案:

偏聽(只愛聽合心意的話);

未能正確評價下屬。

5.如果在日常生中遇到這類「多詐而無情實」之徒,你會怎樣應付?

文言文閱讀練習(五)

苛政猛於虎禮記

《禮記》一書,輯錄了戰國至秦漢間,儒家學者對禮制的解釋、說明和補充的資料,共四十九篇。

《禮記》不是一人一時之作,各篇作者多已不可考。

現時通行的《禮記》,是由漢代戴聖輯錄。

《禮記》不僅記載了許多禮節的細則,而且詳盡地論述了各種典禮的意義和制禮的精神,透徹地闡釋了儒家的禮治思想,對於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的情況和文物制度,亦很有參考價值。

本文選自《禮記‧檀弓(下)》。

孔子過泰山1側。

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

夫子2式3而聽之。

使子路4問之,曰:

「子之哭也,壹5似重6有憂者。

」而曰:

「然7,昔者吾舅8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

「何為不去9也?

「無苛政10。

「小子11識12之,苛政猛於虎也。

1.泰山:

魯國名山,在今山東省中部。

2.夫子:

古代對老師的尊稱,這裏指孔子。

3.式:

通「軾」,古代車前的橫木。

這裏作動詞用。

古時男子乘車,是站在車上的。

在車上表示敬意時,就俯身用手扶軾。

4.子路:

孔子的弟子。

5.壹:

壹:

實在、真的

6.重:

[仲]。

這裏解作沉重。

「重」另一解作重複,表示連接、積累。

7.然:

是的。

8.舅:

指丈夫的父親,即家翁。

9.去:

離開。

10.苛政:

苛刻殘酷的政治。

11.小子:

古代長輩對後輩的稱呼。

這裏指子路。

12.識:

[志],[dz2i3];

[zhì

]。

同「誌」,記住。

1.為什麼婦人不搬離這個令她傷心的地方?

因為其他地方實施苛政,所以婦人不搬離這個令她傷心的地方。

2.請解釋括號前的字:

孔子過泰山側。

夫子式而( 而且 )聽之( 她哭 )。

使子路問之( 她 ),曰:

「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

「然,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於此),今吾子又死焉。

「何為不去也( 呢 )?

「無苛政。

「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 表示感嘆語氣 )。

3.從哪些行動可以看出孔子很關注平民百姓的生活?

孔子經過泰山旁邊,看見一個婦人在墓前哭得很傷心,他便俯身仔細傾聽,可見他很關心百姓的生活。

另外,他又讓弟子子路去問婦女哭泣的原因,可見他想去了解問題的原因。

4.孔子說:

「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

」你認為古代會出現怎樣的苛政,會比殺人的猛虎更加可怕呢?

沒有固定答案,學生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即可給分。

參考答案:

如政府抽取重稅,這種苛政就比殺人的猛虎更加可怕。

因為百姓為應付稅項而要長期從事大量的體力勞動,苦不堪言,生不如死。

5.你認為作者用虎患跟苛政相類比,這個類比的表達效果好嗎?

文中以虎患和苛政相類比,巧妙地取物喻理,以老虎殺人的具體事實,說明了苛政之為害更甚於猛虎的抽象道理,言簡意賅,含義深刻。

6.如果今天的香港政府頒佈「苛政」,你認為除了搬到外地之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