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空战的战略战术讲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64039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战中空战的战略战术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二战中空战的战略战术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二战中空战的战略战术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二战中空战的战略战术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二战中空战的战略战术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二战中空战的战略战术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二战中空战的战略战术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二战中空战的战略战术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二战中空战的战略战术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二战中空战的战略战术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二战中空战的战略战术讲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二战中空战的战略战术讲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二战中空战的战略战术讲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二战中空战的战略战术讲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二战中空战的战略战术讲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二战中空战的战略战术讲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战中空战的战略战术讲解.docx

《二战中空战的战略战术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战中空战的战略战术讲解.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战中空战的战略战术讲解.docx

二战中空战的战略战术讲解

空战的根本目的从来不是为了击落对方的战斗机,而是为了取得自由打击敌方地面目标的权力。

一切的空战,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轰炸机或者攻击机而展开的。

轰炸机的出动时间、飞行高度、编队方式这些都会直接决定双方战斗机的作战方式。

1-西欧篇

西欧的空战有两个阶段:

德国主动阶段和德国防御阶段

前一段的空战,其核心是以斯图卡为代表的俯冲轰炸机。

德军的闪电进攻中,斯图卡充当了飞行巨炮的角色,经常要负责对陆军攻击过程中出现的战术性的,坚固点目标的攻击。

这种要求,就意味着这种飞机必须能随叫随到,像什么起飞前花一个小时加油,然后再花三四个小时飞到目标附近的做法,绝对是不可容忍的。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也不可能搞出个双三轰炸机,以确保迅速到达。

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靠前部署,也就是把这些飞机部署在非常接近战场的前线机场上。

这样才能保证能为陆军提供及时的火力支持。

所以我们就会发现,斯图卡作战半径很小(应为没必要)。

由于地面战术性目标往往伪装良好,加上很可能存在敌我部队纠缠在一起的情况,所以,轰炸机必须能更清楚地看清目标,必须有很高的攻击精度。

为了能看得更清楚,斯图卡飞得很慢,高度也较低;为了能精确打击,斯图卡采用了近乎垂直俯冲攻击的攻击方式。

因为这一类型的目标一次性出现的数量都不会超多,所以斯图卡主要以小编队的方式出现。

由于斯图卡的这些特点,当时的空战大多发生在低空。

斯图卡飞高了,飞行员就根本无法发现地面目标,而对敌方战斗机如果飞得太高,同样无法发现斯图卡(那时候可没有什么能下视的机载雷达之类的东西)。

这样一来,空战高度一般不会超过3000米。

因为斯图卡都是小编队活动,因此,无论是护航的德国战斗机,还是前来拦截的盟国战斗机,也都以小机群模式活动。

编队的方式战争初期,英法空军战斗机的编队方式有严重问题。

出于美观考虑,(也因为机载无线电当时还是新鲜玩意)他们习惯于采用比较密集的3机楔形编队。

这样的编队方式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在遭到突袭时,战机紧急转弯闪避,很容易和自己人撞上。

德国空军因为有在西班牙的经验,其编队形式更为合理:

德国战斗机采用双机编队(ROTTE)作为最小的战斗单位,由长机(Rottenführer)和僚机(Katchmarek)组成。

在战斗巡航中两架飞机前后间隔约200码,僚机在后,这样长机可以集中精力进行搜索而不用顾虑其后面的视觉盲区,在战斗中,僚机在长机攻击时负责掩护其身后。

而每两个双机编队又可以组成一个相互掩护相互支持的四机编队。

事实上,后来这种以两机为基础的编队方式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并迅速的为其他国家所效法。

德国轰炸机则采用三机编队,编队方式较为密集,这样轰炸机的自卫机枪就能够形成比较密集的交叉火力。

(当然,这个密集度后来被美国佬完爆。

偷袭

因为战斗以小编队方式进行,先敌发现后的偷袭成为了最有效率的战法。

事实上至少德国战斗机王牌们,几乎大半的战果,都源于偷袭。

经典的偷袭方法:

1、利用太阳。

抢先发现敌机后,首先加速转到敌机和太阳之间,由于强烈的阳光的干扰,你可以在敌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逼近到相当近的位置。

(参考晚上开车时,迎面开来的开着远光灯的车对你的视力的干扰)空战中,如果有机会,就一定要利用好太阳,攻击时背靠太阳,逃跑时面朝太阳都是常用战术

2、利用云层

这个是高阶技能,必须预判好双方的位置和速度,不然很容易丢失目标的。

不过逃跑时钻入云层绝对是保命的法宝。

所以,投入战斗前,有必要先注意云层的状况,对于保命而言,至关重要。

3、从6点钟下方攻击敌人。

这个角度是飞行员视线的死角,如果从这个方向进入,敌人很难提前发现。

在攻击轰炸机的时候,这个位置也是很多轰炸机自卫火力的死角(基本上所有的俯冲轰炸机都是。

但注意,四发战略轰炸机编队的弱点不在这里。

)最经典的攻击方式是:

从太阳方向,以较高高度接近,然后垂直俯冲到敌机6点钟下方,然后迅速拉起攻击。

偷袭不成的正规打法。

合理的战法是基于对双方战斗机性能的了解的。

事实上,大多少战斗机在性能上都各有所长,很少有一种战斗机会在各方面都优于另一种战斗机。

所以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极为重要。

(对于穿越的主角之类,这就是金手指所在了。

早期西欧战场上的德军战斗机主要有两种:

BF109和BF110。

其中BF110是双发重型战斗机。

这两种战斗机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首先说BF109

西欧战场德国进攻时期,主要是E型和F型(40年前后出现)。

相对于大多数飞机,BF109系列最大的优势在于爬升。

要善于利用这一点。

其次是负G性能,这一点相对于主要对手英国人的喷火更是明显。

由于这两个优点,BF109常用的战术有这样一些:

1、螺旋爬升。

这是BF109的特色项目,基本上不会用这一招就等于不会开BF109。

方法是一边盘旋,一边爬升。

由于对手的爬升性能一般都不如BF109,如果对手跟着爬,很容易就会在爬升中失速,然后嘛,对付一架失速了的敌机,还用我教你?

如果对方不跟着爬,就会让你拥有高度上的优势,然后你就可以利用这一优势不断地BZ(俯冲——攻击——拉起——俯冲的循环)他。

注意,在大机群混战中不要随便使用这一战术。

因为当你用爬升把别人带到失速的地步的时候,你自己往往也距离失速不远了。

混战中,很难确定周围是否有能量高于自己的其他敌机,让自己处于这样的状态极其危险。

2、哈(大)特(帅)曼(逼)滚转

这是二战头号王牌哈特曼的经典防御动作。

当敌机咬住你的6点,准备动手的时候,(注意,和敌机的距离要近,这个动作不能做得过早)利用优于对手的负G能力突然在蹬舵的同时推杆。

这样飞机就会做出一个向下的带负G的滚转。

这会使你突然从对手的眼前消失(对手被自己的机鼻挡住了,暂时看不到你),而他要跟上来就必须先做一个180度的滚转,然后再拉杆。

这时候,你已经获得了一定的速度,并和他拉开了距离。

注意,这个动作需要一定的高度,否则会亲吻大地的。

BF109也有自己的弱点,这一点也要心里有数

1、BF109的杆力

BF109E系和F系的纸面上的盘旋并不差,比起喷火来不见得弱太多。

但若果你真的用它来和喷火玩水平盘旋,那就请做好OVER的准备吧。

BF109的杆力很沉,需要很大的力量才拉得动,和喷火玩盘旋,转不了几圈,你就会因为耗尽了力量而拉不动杆子了。

这个时期109相对英国人的喷火在俯冲和爬升,以及低速下的操作占优,喷火在盘旋,平飞速度,高速性能上占优,喷火在4572米以下飞得稍快,但梅塞施米特的爬升占优,并在6,096米以上有轻微的速度优势。

2、腿短。

这是要命的毛病,不列颠之战中,BF109飞过英吉利海峡后,呆不了多久就得往回飞,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航程来给轰炸机护航。

当然,它的对手喷火也是个短腿。

至于BF110

真心不算好飞机。

(话说双发战斗机除了洛克希德的P-38,就没一个好的)

优点:

速度快,火力猛,航程远。

缺点:

滚转、盘旋完全是渣。

历史上在不列颠之战中被皇家空军打得稀里哗啦,然后就老老实实的回家改夜间型战斗机了。

实在要用这货,建议战法:

1、最好只对轰炸机动手。

2、

没有高度优势绝不投入战斗。

3、不是偷袭绝不动手。

4、俯冲偷袭,偷袭不成继续俯冲跑路,绝不回头。

5、什么?

让我给轰炸机护航?

好吧,先派架BF109来给我护航吧。

(历史上就是这样)

西欧战场德国防御时期

英这个时候,空战围绕英国的兰开斯特轰炸机、美国的B-24、B-17轰炸机展开。

所谓战略轰炸,指的是空中力量独立的完成对敌方极为纵深的厂矿等基础设施进行打击,以期摧毁其战争潜力的作战方式。

这要求轰炸机有巨大的航程,能深入敌人后方。

有巨大的载弹量,能形成巨大的破坏。

有结实的结构,能承受敌方的打击。

因为打击的多是工厂之类的大型固定目标,轰炸机多以大编队方式进行打击,护航和拦截的战斗机也多以大编队形式出现。

采用水平轰炸的方式,精度上远逊于俯冲轰炸机的俯冲轰炸,但可以靠炸弹多来弥补这一不足。

由于高空阻力小,更能节省燃油,所以飞行高度一般都在6000米以上,7000米左右。

返航的时候会更高。

在P-51服役前,由于护航战斗机航程不足,绝大多数路程上,轰炸机没有任何战机护航。

在执行这类任务的时候,美英的战法有些区别:

牛牛的兰开斯特载弹量大,但自卫火力一般,加上牛牛的工业能力还是没法和美妖比,牛牛选择了相对安全,但也更不能保证打击精度的夜间大集群轰炸的方式。

袭击目标也更倾向于直接攻击城市和居民区。

美军的轰炸机自卫火力更强,也更坚固

(B-17更坚固,自卫火力更猛,而B24在航程和载弹量上有优势)加上美妖妖异的工业能力,也更能承受损失。

所以美军采取的是白昼轰炸的方式。

针对英军的轰炸,德军主要依靠雷达配合探照灯和高炮,夜间战斗机由于技术方面的限制,总的来说效果一般。

(战争雷霆里的钓鱼专用机)

对美国的白昼轰炸,德军则在美军护航战斗机航程所不及的地方,组织大机群编队突击。

由于重型轰炸机并没有机腹部分无自卫火力的弱点,所以攻击方式与攻击俯冲轰炸机有明显区别。

最高效的攻击方式为迎头攻击。

这个方向自卫火力最弱,而且弹药从这个方向命中带来的杀伤效果最强。

而且迎头攻击的方式也能最大程度的震慑对手,打乱轰炸机的阵型。

轰炸机只有依靠编队,互相掩护才能和战斗机抗衡,一旦轰炸机编队被打散,等待他们的就是一场屠杀。

德军的几次大规模拦截给美军带来了巨大的杀伤。

即使以美妖的力量,也开始感到损失太大难以维系。

这时,一位优秀的轰炸机指挥官给轰炸机部队带来的新战法扭转了局面。

这位指挥官就是后来火烧东京的鬼畜李梅(仅凭火烧东京这一功绩,李梅就足以不朽了)

这种新的战法叫作箱型编队

即8架轰炸机分成上下两层,如果将每一架飞机都用线连起来就像一个立方体的箱子。

而很多个小的箱子又组合成一个多层的大箱子。

这样当一架德国飞机向着一架美国轰炸机发动迎头攻击时,处于这架美国轰炸机侧面、上面、下面的其他轰炸机就可以用自卫机枪来攻击这架德国飞机。

而一旦德国飞机飞入到轰炸机编队当中,(在迎头冲击中,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就会受到多个方向的火力的交叉射击。

到时候就算技术再牛叉,是死是活主要还得看人品。

很多德国超级王牌就是在这种箱式编队中膝盖中箭而完蛋的。

当然,这一编队对战术纪律要求极高,李梅要求麾下的轰炸机在受到任何攻击的时候,都不得做出任何闪避动作(哪怕人家直接撞上来)。

以免打乱编队。

(对轰炸机飞行员来说,纪律性比技术更重要)但箱型编队也存在弱点:

投弹不便。

高层轰炸机投下的炸弹可能直接命中低层的轰炸机(历史上发生过),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在到达轰炸目标上空时,轰炸机部队必须进行队形变换,把多层的箱式编队恢复成单层编队,考虑到飞机数量之多,这个过程就会相当复杂。

而且这时候,箱式编队的防御力也下降明显,德军往往会选择这个时间段加以攻击。

好在这个时间段不长,美国人又财大气粗,皮又厚回血又快,这个缺陷也就不算无法接受了。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德国人仍然有办法。

这办法就是:

空对空轰炸:

一些德国战斗机携带定时炸弹,飞到箱型编队上空一定高度投下,一段时间后,炸弹落入轰炸机编队中的时候会自动爆炸,这会给密集编队的轰炸机带来巨大的杀伤,但如果美国人敢解散密集编队,其他的战斗机可不是吃素的。

由空对空轰炸,又发展出火箭弹迎头攻击的战术。

也就是使用像FW190或者BF110这样大载弹量的战斗机,携带大量火箭弹,从正面在轰炸机自卫火力杀伤范围外发起攻击。

以其打散箱型编队。

(火箭弹乃真·神器)

这两个战术相当成功。

在某次拦截里,德军利用火箭弹迎头攻击,居然取得了一次击落十架以上重型轰炸机的战果。

于是交换比再次向德军倾斜。

这个时候,当当当当,力挽狂澜的主角上场了,她就是战斗机中的女王——伟大的长腿美女P-51

P-51有着夸张的作战半径,可以全程为轰炸机护航,她们守卫在轰炸机身边,去驱散那些试图发动空对空轰炸或者火箭弹迎头攻击的战斗机,而那些挂载了沉重的炸弹或火箭弹的德国战斗机在丢掉炸弹或者火箭弹之前,绝对不会是P-51的对手。

但一旦丢了那些东西,就是没有P-51,他们也打不过轰炸机编队。

德国人也迅速的做出了应变。

他们一方面给负责火箭弹攻击的战斗机加厚装甲(机动性神马的就不用管了)一面安排其他正常的战斗机给这些突击机护航(第二次战斗机给战斗机护航出现了。

但这一招没有完全扭转局面。

因为作战环境更适合P-51。

德军由于缺乏废气增压技术的积累,他们的战斗机在高空都有心脏病——发动机高空性能下降严重。

而该死的美国轰炸机全在高空,在这里,德国飞机在7000米左右的高度,喘着粗气,忍受着高原病,面对着装有默林发动机轻松自如的P-51时,性能上完全处于下风。

加上回血速度远远不及美妖,德国空军开始面临失血而死的前景了。

这不是最后的致命的一刀!

传奇刀客上场了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德国空军苟延残喘的时候,一位传奇英雄开始领导美国战斗机部队,在他的手里,P-51女王的威力被发挥到了最大。

仅仅一个星期,他就让德国空军基本从天空中消失掉了。

他就是第一个轰炸东京的杜利特将军!

在1942年,杜利特将军就曾亲率一群B-25中型轰炸机从航空母舰上起飞轰炸了日本东京。

并因此名噪一时。

这一次,他又发明了P-51提前清场战术。

所谓P-51提前清场战术就是不再吧战斗机束缚在轰炸机身边,而是利用P-51变态的航程优势,让P-51比轰炸机提前一段时间飞到德国上空。

如果德国战斗机选择在这个时候大集群的起飞应战,他们就会陷入到和P-51的缠斗中,等美国人的轰炸机到来的时候,他们就正好应该因为耗尽了燃油而在机场跑道上降落,然后美国人的炸弹铺天盖地的落下来……如果德国人的战斗机不提前起飞,而是等到轰炸机群快到时再起飞,对不起,他们就必须顶着从高空俯冲下来的P-51的雨点一样的.50子弹爬升,面对着大群有着明显的能量优势的敌机的攻击,不能采取大的闪避动作(要不然就没时间爬高相应高度来拦截轰炸机),被敌机咬住了不能乱跑(被赶跑了就没法执行任务了),好不容易咬住了敌机,敌机跑了也不能追(一追就中了调虎离山之计,就不能拦截轰炸机了),这和送死有什么区别?

这样的战斗持续了一个星期,仅仅一个星期!

无数的王牌乃至超级王牌就在这样憋屈的战斗中去见腓特烈去了,一个星期之后,德国空军就再也组织不起任何有规模的拦截活动了,德国的天空就此彻底地向盟军敞开了!

于是我们的元首终于愤怒了~

如果论单挑,P-51并不是最好的战斗机,至少,在P-51中产量最多的P-51D绝对不是,在高空,无论是共和公司的胖胖的P-47还是英国人的喷火都要更强。

不过,这两种飞机也都有一样的问题:

腿短。

都只能勉强飞过英吉利海峡,当然就更无力执行提前清场这样的战斗计划。

航程,这个在单挑中不算太重要的指标,在真实的战争中却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重大一周”的空战还不是女王表演的结束,在德国人被打得高挂起免战牌的时候,杜利特大手一挥,大批的P-51就开始主动上门挑逗德国飞机了。

为了进一步减重,也为了更方便的挑逗德国人,女王穿得超级清凉,除了机徽之类,所有的油漆全部被除去了,露出了光洁细腻的肌肤。

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能看到的P-51亮的跟特么的镜子差不多的原因了。

参考了德国人在东线的做法,美军派出大批的P-51小编队在德国控制区(主要是德国机场附近)展开游猎,这使得德国人的飞机在任何地方都得不到安全,而且严重的干扰了对新飞行员的培养。

很多第一次上飞机的新手,刚起飞就被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P-51给推倒了。

就这样,德国空军在他们的机场上空,流完了最后一滴油。

到诺曼底登陆时,曾经强大的德国空军只能派出两架FW190偷偷溜过去显示一下存在,甚至没敢丢下一枚炸弹,打出一发子弹。

随着盟军的登陆,和德国空军事实上被消灭,盟军的空中力量开始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直接的对地支援上。

事实上,盟军对这个变化的准备并不充分,盟军手中并没有太好的专用的对地攻击机,只能用战斗机客串了,好在美国手里有天然适合干这个的,那就是我——超胖、超重、超强壮、超萌的大奶瓶——P-47

牛牛家的台风也是洗地的好手,德军名将隆不在就曾在台风的攻击下受过伤。

东线篇

东线的空战和西线完全不同,基本上就是围绕洗地展开的。

大部分时间里,空战都围绕着苏联人的IL-2攻击机展开。

伊尔-2(俄语:

Ил-2,英文:

II-2)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种苏联对地攻击机,生产量很大,连同它的后续机型伊尔-10一起,一共生产了42330架,该型机是航空史上单产量最大的军用飞机

IL-2最大的特点就是皮厚,号称飞行坦克。

重要部位基本上对20MM炮免疫,唯一的弱点是在机腹位置的散热器。

(使用水冷发动机的飞机共同的弱点)为了掩护这个弱点,IL-2通常飞得很低,一般不到100米,一旦遇到敌机拦截,还会下降到更低的高度。

因此,要攻击这个弱点难度很大。

(要冒着亲吻大地的危险)事实上,有不少德国战斗机就是在试图超低空攻击IL-2的散热器的时候由于某些原因(不小心,技术不好,或者躲避IL-2的尾机枪的时候没注意)自己一头撞到地上完蛋的。

IL-2的主要攻击武器是机炮+火箭弹+集束炸弹

攻击方式是浅俯冲扫射。

这种攻击方式使得IL-2和斯图卡不同,他不用在攻击前或攻击后爬升到较高的高度。

这使得要命中他的弱点非常困难。

当然这也让他投炸弹时的精度远不如斯图卡。

IL-2更适合打击敌人暴露的人员、车辆、坦克神马的,对固定的坚固工事的打击能力不如斯图卡。

双方的战术应对

1、武器上的准备

德军需要一种火力更猛的战斗机来攻击厚皮的IL-2,这个任务就落在了FW190系列身上。

相比BF109,FW190火力猛,皮厚,俯冲好,被自卫机枪咬一两口不一定有事。

德军在攻击时常常会利用BF109缠住护航的苏军战斗机,然后让FW190冲下去开片。

而苏军战斗机的俯冲性能普遍不好,有时候很难阻止FW190的突击。

苏军后来从美国引进了P-39飞蛇

在美国人眼里,飞蛇就是个坑爹货,高空性能烂的一B,飞行特性很是怪异,新手开着这东西,很容易自己就失速了,加上奇葩的侧开门,跳伞都不方便。

在太平洋,这货被零战打得像SB,所以美国人就把它丢给毛子了。

但对毛子来说,这东西绝对是好东西:

高空不好?

IL-2都在低空,哪个汉斯会文明用语没事往高空乱窜?

不怕遇到了神机米格3吗?

不好控制?

放心,俺们都让优秀飞行员飞。

为毛这么喜欢这货?

就为了那门37毫米的机炮,(让你丫的FW190皮厚,脸皮再厚,37mm也能一砖撂倒!

)不管是打FW190还是转职强击机打打坦克都不错。

2、战术纪律方面的要求

苏联空军很清楚的意识到,其存在的价值就是打击德军的地面目标,一切的一切都必须为此服务,为此目的,苏联空军规定,在地面部队需要的时候,攻击机部队即使没有掩护,也必须出击;护航战斗机部队必须不惜一切保护攻击机,不得擅自脱离战斗,不得在追赶敌机时过于远离攻击机群。

对空军自身而言,这真是坑爹的条例,对攻击机,这意味着,只要陆军需要,上刀山下火海你都得去;对战斗机而言,意味着被死死地捆在攻击机身边,必须经常性的在不利的条件下作战,败了不能逃,胜了还不能随便追!

我们再对照着看看汉斯的空军。

他们的战场条例确是另一个样子。

其原则基本上以空军自身的利益为主,而在空军中又以战斗机的需要为核心。

所以德国人就有了这样的条款:

战斗机可以自行决定是否投入战斗。

战斗机有权在局面不利时避免战斗或撤出战斗。

至于地面部队和己方轰炸机,恩,局面不利的时候自求多福吧。

这种作法使得空战总在对己方有利的条件下进行,空战中的交换比当然也对德国战斗机有利(这个交换比其实并不表明德国飞行员素质就比苏军强太多,也不能证明和德空军交战交换比更好看的美英飞行员强于苏军),也有利于产生王牌。

至于陆军,关空军的王牌们屁事。

苏联空军和德国空军有一点其实很像的。

那就是他们都是所谓的战术空军,手上的飞机都是短腿货。

卫国战争暴发前,苏联将飞机部署得相当靠前,结果在德国人得突袭中,大半被炸毁在地面上。

这直接导致了制空权的丧失。

不过有一点是需要说明的,那就是由于大部分飞机是在地面上损失的,所以苏联飞行员的损失在德国人的第一击中相当反而不算特别大。

但此后由于机场和指挥的混乱,使得能同时起飞反击的飞机不但数量少,而且几乎毫无组织,面对数量,质量和指挥组织都有优势的德国空军,完全成了送菜添油。

这一段时间的战斗,苏联空军才真正损失惨重,大批优秀飞行员就在这样的战斗中被浪费掉了。

这才是真正的致命的打击。

由于德国地面部队的迅速推进,整个苏军,包括空军都陷入到巨大的混乱和危险中。

而在此时,阻止,至少是迟滞德国地面部队的推进成了空军必须不惜一切来达成的目标。

对地攻击必须加强,一切为了对地攻击!

混乱中的苏联空军根本组织不起编成合理,配合严密的机群,只能有什么飞机就让什么飞机挂着炸弹出去。

什么?

只有攻击机没有护航战斗机?

那就不要护航战斗机了,所有飞机挂弹起飞,执行任务!

什么没有攻击机?

你有什么?

有战斗机?

那就给战斗机挂炸弹!

什么?

只有双翼的木头教练机,带不了炸弹?

那就带上一箱手榴弹出击!

这样的攻击几乎就是自杀,一旦遭遇德国战斗机,他们,包括那些挂着炸弹,低空低速飞行的战斗机就都不过是靶子而已。

他们中的很多在到达目标前就被击落,很多在突击过程中被地面高射火力击落,(尤其是那些防御脆弱的战斗机和教练机)还有很多在返航时被击落。

很多德国飞行员迅速的刷出了惊人的数据,也在这一时期,德国人第一次见识到了苏联空军式的烈火撞击(苏联飞机在被击中起火后,飞行员并不跳伞,而是架驶着熊熊燃烧的战机撞向德军的地面目标)。

这是一支真正的勇士的空军!

所有飞机都有对地攻击的责任,这个传统在苏联空军一直延续。

歼击机乃至教练机对地攻击成了苏联空军的常事,即使是像波克雷什金这样的国宝级的王牌也必须经常性的执行对地任务。

对地攻击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这不仅是因为地面火力的威胁,更因为在对地攻击时飞机必然处于低空低速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遭遇敌方战斗机,就会极为被动和危险。

所以,德国的战斗机飞行员是不干这种活的。

如果他们被派去对地攻击,那一定是因为他们此前犯下了什么错误,而受到了处罚。

被派去攻击地面目标就是惩罚!

直到莫斯科战役,苏联空军才得以重新组织起来。

他们开始了有组织的抵抗,而且一些条件也开始变得对苏联空军有利。

1,莫斯科有条件很好的机场,而德国人只能依靠条件简陋的野战机场。

2,苏联空军也能得到地面防空火力的支持。

为了保证莫斯科上空的安全,苏联人大量的使用系留气球。

这些气球带着绳索,悬浮在从地面到五六千米的高空,德国人如果要空袭莫斯科,从低空进入进入,他们就必须冒着撞上这些气球的危险。

而且,他们也无法进行俯冲轰炸。

这样,他们的攻击精度就无法保证。

这个手段不是苏联人发明的,早在不列颠之战中,英国人就用过这样的手段,但就气球的数量和密度而言都不能和莫斯科相比。

为此,如果德国空军要发动空袭,就要靠高空水平轰炸,而高空一向不是德国人的强项。

更何况在高空,他们还将面对可怕的对手,苏联空军拥有当时高空第一神机米格3。

在当时,德国人的战斗机要明显优于苏联飞机,除了在高空,因为在那里有米格3这种在高空是一条龙,到低空像条虫的神机。

守卫者非常坚定,他们受命,无论如何不能让法西斯飞机闯入莫斯科,哪怕通过撞击的方式。

所谓撞击绝不是说说而已,事实上,苏联空军经常会使用这一非常手段。

苏联空军中甚至出了好几位撞击王牌,有一位王牌,总击落数十几架,一开始的四架中居然有三架是撞下来的。

莫斯科一战中,德国空军表现不够理想,至少是和此前相比很不理想,但这非战之罪,主要还是因为基础设施和后勤补给方面的问题。

野战机场的出动率和永备机场差别太大。

以至于在飞机数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升空的飞机数却天差地别。

加上毛子又不要命,所以轰炸克林姆林宫,轰炸红场神马的当然就泡了汤,不过德国空军也没吃什么亏(地面部队表示:

吃亏的一直是我们)。

东线总体上说,制空权还是在德国人手里。

在苏德战场上,德国空军的第二次严重挫败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