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5649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0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

惠来一中2020届高三级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卷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的尚象观念从《周易》开始。

易象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审美意象的源头。

伏羲通过对自然万物的仰观俯察,探索出了万物的变化规律,并取万物之意,创制出了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的八卦图,以象喻意。

八卦如此,审美意象的创构同样如此,两者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

王羲之《兰亭集序》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说法。

这种游目骋怀,正是在俯仰体悟之间获得审美的愉悦。

通过仰观俯察,主体在立象尽意之中进行审美的体悟和创造。

中国自古以来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体验方式和创造方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

观物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其观其取,都体现了古人的尚象精神。

立象尽意乃以象见意,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

在上古的器物和艺术创造中,主体观物取象的目的在于制器和创构艺术意象。

《周易·系辞上》所谓“制器者尚其象”,《左传·宣公三年》所谓“铸鼎象物”,说的都是尚象制器。

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中国的器物创造和艺术创造都体现了尚象的精神。

象是感性生动的,以其张力不断生成和创构。

观物取象本身不仅是一种感悟方式,而且还借助想象力进行意象创构。

同时,象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借助于虚实相生等手法,使丰富的意味和情趣得以呈现。

汉字中包含着尚象的特征。

汉字如诗如画,是以象形表意为基础的文字,包含着意象的形态及其组合,体现了审美的思维方式。

汉字都在不同程度上以象表意,是观物取象的产物,从自然和社会中提取物象和事象,充满着情趣和意味,借以表意,具有直观性和象征性的特点。

在用字的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

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和使用,促进了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

这种审美特点,尤其表现在作为文字运用的诗歌等文学作品中。

审美的创造包括器物的创造和文学艺术的创造,取象于自然中的物象和社会生活中的事象,在此基础上主体能动地进行拟象,并且借助想象力进行象的组合和创造。

拟象在似与不似之间,增强了表达的张力,由此创构而成意象,同时在运用的过程中使象具有类比和象征的意味。

早在史前时代,玉器、陶器和岩画创造就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意象创构的物化形态。

其中的象生造型,往往带有象征的意味。

意象创造的思想从《周易》的“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开始,发展到南北朝《文心雕龙》“窥意象而运斤”,意象从而成为文学艺术的审美范畴。

(摘编自朱志荣《论中华美学的尚象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伏羲创制的八卦图与后世审美意象的创构都是采取以象喻意的方法,两者的结果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B.观物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立象尽意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因此说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

C.汉字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取决于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与使用,这在诗歌等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其鲜明。

D.器物的创造和文学艺术的创造都是审美创造,都包含取象和拟象的过程,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借助想象力进行组合和创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用《兰亭集序》中的相关说法,论证俯仰体悟可获得审美愉悦的道理。

B.文章第二段引用《周易》和《左传》中的内容,论说观物取象是审美方式的体现。

C.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象与审美的内在关联,强调了中华美学具有尚象精神的观点。

D.文章解说尚象观念缘起,阐述取象、立象的审美方式、尚象的表现,等等,有条不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从《周易》开始就有了尚象观念,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就体现了尚象精神,这表明,中华尚象传统历史悠久。

B.如果象不能借助虚实相生等手法而产生丰富的象征性,那么人们在使用象时就难以把丰富的意味和情趣借助象得以呈现。

C.在使用汉字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这说明,汉字的表意可以随汉字的使用而不断丰富。

D.史前时代的玉器、陶器和岩画中的象生造型的意象,往往带有象征意味,这表明,这些意象创造超越了使用价值,都属于艺术创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戒猎

王族

加拿别克骑马向山谷深处走去。

正是黄羊下山喝水的日子,狼在这时会跟踪黄羊而来,他要利用机会开始开春的第一次猎狼。

很快黄羊便成群出现,加拿别克趴在石头后一动不动,等待它们过去。

加拿别克的目标是黄羊后面的狼。

很快,五只狼出现了。

加拿别克在一个射击点位瞄准了一只狼,他有信心一枪把它打死。

只要打死一只狼,另外四只狼就会迅速逃走,他只需把打死的狼扛回村里。

但他很快发现了一头比其他狼都高的大狼,它犹如王者,气宇轩昂。

加拿别克弃其他的狼于不顾,调转枪口向那狼中王者射击。

子弹准确击中了它,但它却挣扎着逃跑了。

加拿别克骑上马就追。

他知道狼已经中弹,会因为奔跑而大量流血,而急促的追赶无疑会加速它的死亡。

这些人能想到,但狼不懂。

这就是猎人经常谈论的话题,猎人打猎不仅靠枪和子弹,还要靠智慧。

有了智慧,才能确保猎物逃不出猎人的手掌。

山谷中,一只狼中王者和一人一马展开了“马拉松”。

加拿别克在逼近,狼在逃跑,二者之间的距离在缩短。

最后,当狼想爬上山坡时,终因体力不支滚了下来。

加拿别克跳下马准备向它开枪,但它发出的一声哀鸣让他心头一颤,勾扳机的手犹豫了。

他看见它口吐鲜血,一定是因为刚才奔跑让伤痛加剧,它的命不长了。

这是他预谋的猎杀方案。

一切似乎都在意料之中。

狼又嚎叫一声,他的心又一颤。

大狼悲惨的叫声,如果换作人,一定是血泪飞溅的那一刻才能发出的。

生的希望如火苗熄灭,死的深渊已张开大口。

它已没有挣扎逃跑的力气,只是望着他。

加拿别克看见它眼里布满痛苦,那是一种经过较量、挣扎之后屈服的痛苦。

死亡之神正在移动看不见的手指,紧紧扼住它的喉咙,狼无法挣扎,无法逃脱。

加拿别克下不了手,蹲在它身旁看着它抽搐。

加拿别克看见它的眼中滚出了泪水,他的心一颤,勾扳机的手松开了。

它是狼中王者,但恐惧让它身上的光彩骤减,并且把悲哀迅速放大。

所有生命在死亡面前都是脆弱的,谁又能从深不见底的死亡黑洞中爬出?

加拿别克有些悲哀,他不想看见这样的死亡尤其是在死亡边缘的挣扎和绝望。

看见了这样的场景,便犹如自己正在经历死之一样,让他感到不祥。

他不打算要它的命了。

天很热,他抱来一些野草将它盖住,以起到降温的作用,也让它缓解伤痛。

如果它命好,或许可躲过这一劫。

一个多小时后,他掀开野草,发现血已在狼的唇角结成黑色痂块,它的呼吸也十分微弱,但那双眼睛却睁得更大了,里面是放大的绝望和恐惧。

他在它跟前走动,它的眼神随之移动,似乎希望他帮助自己从死亡中挣脱出来。

但死亡的绳索已死死将它捆绑,它无望再活下去。

加拿别克估计,它还得受两天左右的折磨才能死去。

一个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晚上会有熊出现,一旦发现它便会扑上来用大掌拍打一番。

那样的话,它在死亡的最后一刻又会遭受屈辱。

即使没有熊的出现,它在两天里的慢慢等死又是多么痛苦!

加拿别克产生了一个念头。

他不再犹豫,将枪口对准狼的头部,转过脸勾动了扳机。

枪响过后,狼一动不动躺在那里。

它的痛苦终结,生命终结。

加拿别克从此戒猎。

(摘选自《百花园》2020年第1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开头单刀直入,寥寥数语,就直接交代了故事的主要对象以及事件缘由,有助于读者快速进入文本,语言比较简捷、平实。

B.小说中的加拿别克,对狼的生活习性了如指掌,善于选取猎杀的时机,他追逐猎物讲求策略,是一个塑造得非常成功的猎人形象。

C.在与加拿别克的较量中,大狼虽然处于下风,命运被加拿别克牢牢控制在手中,但是即使面对死亡,它也保持着王者应有的威严。

D.在猎杀的过程中,猎手与大狼的关系逐渐产生了变化,加拿别克的选择“转过脸勾动了扳机”,把情节推向高潮,也深化了主题。

5、联系文本,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对下面句子进行赏析。

(6分)

加拿别克有些悲哀,他不想看见这样的死亡,尤其是在死亡边缘的挣扎和绝望。

看见了这样的场景,便犹如自己正在经历死亡一样,让他感到不祥。

6、小说以“加拿别克从此戒猎”为结尾,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处理的作用。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一9题

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

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

父亲专制而保守,在萧红初中毕业以前,就为她订了婚,毕业后不再让她上学。

这样,她的接受教育及自由婚姻的权利过早地被剥夺了。

周遭房客的女人、农妇,和她们的女儿,以不断重复着的险恶的命运呈示给她。

她感到恐怖。

出于叛逆和反抗,萧红离家出走,流浪生活。

这使她由一个地主的女儿沦落为流浪者、穷人,进而构成为她命运的全部,包括文学的命运。

萧红的文化身份自然生成了两个视角:

一个是女性,一个是穷人。

从写作第一个小说《王阿嫂的死》开始,萧红就把她的文学,献给了“永远被人间遗弃的人们”,其实也就是穷人和妇女这两部分人。

众多穷苦女性的受难与惨死,在萧红笔下,更多的是来自她们的丈夫、婆婆、尊长,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歧视、侮辱和迫害,来自文化压迫。

但是,萧红并不作抽象的描述,而是把不幸和死亡连结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

每一个网眼都透出人类的愚昧。

萧红说过,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

萧红在尝试创作时,曾经接受过左翼政治的影响,但在一生的写作过程中,基本上弃除了意识形态的规训,而坚持个人的自由写作。

在她那里,穷人与女性的双重视角,充满着人本主义色彩,与当时建基于阶级斗争理论的中国左翼文学是很不同的。

萧红与文学史上以表现乡土著名的右派作家,如废名、沈从文等人也有根本的不同。

废名笔下的中国农村不曾出现压迫、苦难与挣扎,他写的是现代的“世外桃源”,恬淡、空灵,周作人称之为“梦想的幻景的写相”。

沈从文在一些作品中虽然也写及农村的苦痛,但是,他和废名同样喜欢制作牧歌情调,说到底,它源自东方的一种文人情结。

萧红没有这种文人气,她直接介入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没有距离,没有创作家的所谓“美学观照”,她把自己也烧在那里面。

即便是女作家,在写作中也未必一定用女性视角观察和处理生活。

比如张爱玲,在她叙述的时候,她是冷静地旁观着的,使用的是“第三只眼”。

五四时的淦女士、卢隐,都是持女性视角的,但也跟许多知识分子作家一样,缺少穷人的视角。

像萧红这样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复眼”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恐怕是惟一的。

英国作家,女性主义者伍尔芙说:

女性的风格是自由的风格。

拿这句话来概括萧红的写作,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萧红的自由的风格,表现在她对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书写上。

同时,她将小说散文化,逶迤叙来,无边地伸展,只需忠实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通过自由联想连缀起来,而无需依赖虚构的想象。

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学生机勃发。

鲁迅曾经为《生死场》作序,赞赏作者的描写的细致、明丽和新鲜。

胡风写了读后记,称作“不是以精细见长的史诗”。

他认为作者把一种女性的纤细感觉与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相结合,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

萧红同聂绀弩谈文学时,曾经这样说过:

“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

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她不承认小说有所谓“范式”或者“顶峰”,不同意对她的小说的散文化写法的批评意见。

她坚持自己。

五四之后的一代作家中,萧红因袭的负担最小,她的文学资源主要来自新文学传统,这个传统刚刚形成,说不上深厚,但因此也就最少腐朽和保守的东西;它是现代的,开放的,尊重个性与自由的,这就给她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带上更多的个人天才的特点。

(摘编自林贤治《回首看萧红》)

相关链接:

①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

(徐晓红《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②《生死场》是描写东北人民愚昧麻木的,是描写东北大地苦难生活的,是描写整个民族痛苦遭遇的,但更是描写东北人民对自身的拷问的,更是描写东北大地对“生”的追求的,更是描写整个民族对“自强”的渴望的。

……阅读萧红的作品能够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这些对于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如何不断奋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今天我们再读萧红的意义所在。

(刘勇《今天为什么再读萧红》)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萧红认为“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所以她的小说以塑造愚昧的人物形象为主,并予以批判,以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

B.萧红的文学创作受到当时多种思想的影响,尤其深受左翼政治思想的影响,使她的写作更多地关注底层的穷苦人民。

C.萧红和许多女作家一样,并不以女性视角观察生活并进行创作,因为她们想要尽可能冷静客观地叙述,以避免过多融入自己的私人感情。

D.萧红的作品在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除了超前的文体风格外,主要还在于她作品中所描写的苦难和“自强”的渴望,会促使今天的人们奋进。

E、萧红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自然是因为她左翼作家、女作家的身份,但更是因为她超越了这些身份,最终形成了属于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魅力。

8、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萧红写作“自由的风格”这—特点的一项是()(3分)

A.萧红的小说有别于传统的叙事模式,是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B.《生死场》是表现民族苦难的,阅读这样的作品会激发、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

C.萧红的小说大多源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使得她的小说具有自传小说的特点。

D.萧红认为小说没有一定的范式,认为作家是各式各样的,作品也是各式各样的。

9、为什么说萧红是“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顾野王,字希冯,吴郡吴人也。

父烜,信威临贺王记室,兼本郡五官掾,以儒术知名。

野王幼好学。

七岁,读《五经》,略知大旨。

九岁能属文。

长而遍观经史,精记嘿识,天文地理、蓍龟占候,无所不通。

梁大同四年,除太学博士。

迁中领军临贺王府记室参军。

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野王及琅琊王褒并为宾客王甚爱其才野王又好丹青善图写王于东府起斋乃令野王画古贤命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二绝。

及侯景之乱,野王丁父忧,归本郡,乃召募乡党数百人,随义军援京邑。

野王体素清羸,又居丧过毁,殆不胜衣。

及杖戈被甲,见者莫不壮之。

京城陷,野王逃归会稽。

寻往东阳,与刘归义合军据城拒贼。

侯景平,太尉王僧辩深嘉之,使监海盐县。

高祖作宰,为金威将军、安东临川王府记室参军,寻转府谘议参军。

天嘉元年,敕补撰史学士,寻加招远将军。

光大元年,除镇东鄱阳王谘议参军。

太建二年,迁国子博士。

后主在东宫,野王兼东宫管记,本官如故。

六年,除太子率更令,寻领大著作,掌国史,知梁史事,兼东宫通事舍人。

时宫僚有济阳江总,吴国陆琼,北地傅纬,吴兴姚察,并以才学显著,论者推重焉。

迁黄门侍郎,光禄卿,知五礼事,余官并如故。

十三年卒,时年六十三。

诏赠秘书监。

至德二年,又赠右卫将军。

野王少以笃学知名,在物无过辞失色,貎似不能言,及其励精力行,皆人所莫及。

第三弟充国早卒,野王抚养孤幼,恩义甚厚。

其所撰著《舆地志》三十卷,《符瑞图》十卷,《顾氏谱传》十卷,《玄象表》一卷,并行于世。

又撰《通史要略》一百卷,《国史纪传》二百卷,未就而卒。

(选自《南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野王及琅琊王褒并为宾客/王甚爱其才/野王又好丹青/善图写/王于东府起斋/乃令野王画古贤/命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二绝/

B.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野王及琅琊/王褒并为宾客/王甚爱其才/野王又好丹青/善图写/王于东府起斋/乃令野王画古贤/命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二绝/

C.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野王及琅琊王褒并为宾客/王甚爱其才/野王又好丹青/善图写王/于东府起斋/乃令野王画/古贤命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二绝/

D.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野王及琅琊王褒并为宾客/王甚爱其才/野王又好丹青/善图写/王于东府起斋/乃令野王画古贤/命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二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经,指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从汉代起成为国家科举考试的科目。

B.丁父忧,丁忧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指拥有官吏身份之人在父母去世之后须辞职,回家守制27个月,丁父忧就是父亲去世,回家守制。

C.乡党,按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五百家为一党。

因此乡党泛称家乡。

后来也指乡人、同乡。

D.蓍龟,古人以蓍草和龟甲占卜凶吉,因以此指占卜;也指德高望重的人。

文中是前者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野王出身望族,少有才气。

他的父亲精通儒术,野王从小就读《五经》,年长一点又遍观经史。

这些主客观条件都为顾野王的治学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B.顾野王组建义军,忠于报国。

侯景之乱时,野王恰好在家为父亲守丧,但他不忘国难,招募乡党,组建义军,毁家纾难,虽然京城还是陷落,但依然得到士大夫的肯定。

C.顾野王履历丰富,才学卓伦。

他经常兼任文武数个官职,辅佐太子,尤其擅长国史,才学卓著,很受当时人们的推崇。

D.顾野王为人重义,著述颇丰。

弟弟早逝后,他抚养弟弟的遗孤。

在学问上也颇有建树,且关涉历史、地理、占卜、家谱等多个领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野王体素清羸,又居丧过毁,殆不胜衣。

及杖戈被甲,见者莫不壮之。

(5分)

(2)野王少以笃学知名,在物无过辞失色,貌似不能言,及其励精力行,皆人所莫及。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对 雪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愁坐:

含忧默坐。

唐李白《酬崔五郎中》诗:

“奈何怀良图,郁悒独愁坐。

”书空:

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的诗人形象。

15、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警示后人不要重蹈秦国灭亡覆辙的名句是:

“,。

(2)李煜的《虞美人》用“,”两句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改姓、山河变色的感慨。

(3)《生于忧息,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文化传播事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必须时刻抓紧抓好。

可以说,一种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传播能力,而且取决于其思想内容。

改进话语方式。

加强新时代文化传播,要立足鲜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贴近中国和世界发展实际,深入研究人民群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既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又促进传播话语大众化。

善于运用人民群众的方式,增强语言的人文情怀,让人民群众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

优化传播形态。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新闻网站、商业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如般涌现出来,在宣传党的主张、引导社会舆论、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

疏导公众情绪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提高传播技巧。

用讲故事的方式促进文化传播。

信息时代,(),

谁就可能会。

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传播的效果直接取决于讲故事的能力和水平,取决于选择

什么样的故事载体、采取什么样的讲故事方式。

这提示我们,加强文化传播,应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用心

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故事,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种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不是取决于其思想内容,而是取决于其传播能力。

B.一种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不仅取决于其思想内容,而且取决于其传播能力。

C.一种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不仅是取决于其思想内容,而且是取决于其传播能力。

D.一种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不是取决于其传播能力,而是取决于其思想内容。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脍炙人口雨后春笋家喻户晓潜移默化

B.喜闻乐见雨后春笋声名远播潜移默化

C.脍炙人口多如牛毛声名远播耳濡目染

D.喜闻乐见多如牛毛家喻户晓耳濡目染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只要谁的故事能打动人,就能拥有更多受众,实现更好传播

B.只有你的故事能打动人,才能拥有更多受众,实现更好传播

C.谁的故事能打动人,他就能拥有更多受众,实现更好传播

D.谁的故事能打动人,谁就能拥有更多受众、实现更好传播

20、根据语言环境,用口语方式转述下面书面材料的内容。

材料:

①徐凡,男,江苏南京人,东方大学文学院教授。

②系我国红学界后起之秀,③尤以考证作者身世见长。

④专著《曹雪芹家世考》、《大观园人物论》、《<红楼梦>导读》(获优秀教育图书奖)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要求:

①内容适当。

②表达得体。

③符合口语特点。

④将转述的话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学校邀请徐凡与学生座谈时,你以文学社成员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说: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是惠来一中校徽,试根据这一校徽,完成下列题目: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明画面。

(2)请描述该校徽所表达的含义。

(指出其中一点即可)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明画面。

(2)请描述该校徽所表达的含义。

(指出其中一点即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某知名电视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