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医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66779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医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伤寒论医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伤寒论医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伤寒论医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伤寒论医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伤寒论医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伤寒论医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伤寒论医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伤寒论医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伤寒论医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伤寒论医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伤寒论医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伤寒论医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伤寒论医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伤寒论医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伤寒论医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伤寒论医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伤寒论医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伤寒论医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伤寒论医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伤寒论医案.docx

《伤寒论医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医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伤寒论医案.docx

伤寒论医案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外感风寒〔表虚证〕

刘×,男,10岁。

平素易外感,感之则发热3、4日不退。

昨日游泳,夜发热38.5℃,头痛、恶风,轻微恶心。

今晨热仍不退,头痛加重,仍恶风,微汗,未纳,苔薄质淡红,脉浮数85至。

辨证:

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

治则:

祛风解表,调和营卫

方药:

桂枝汤

桂枝6克白芍6克红枣3枚生姜2片甘草1.5克。

二剂。

嘱药后进热粥一碗,家长遵嘱,一剂后汗出热解,第二剂未服即愈。

李文瑞.《伤寒论汤证论治》,人民军医出版社.1989,北京

2、营卫不和低热证

于某某,女,15岁。

前月患感冒,发热38.5℃,经用解热镇痛药和抗菌素类药物,体温降低,但低热不除,每天体温37.5℃左右,已20多天。

血、尿常规,胸透,抗“O”测定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某医投以清热解毒中药,服2剂无效。

现症:

时有头痛,微恶风,动则汗出,倦怠乏力,纳食不佳,二便正常。

面色萎黄,精神颓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寸浮缓,尺微弱。

辨证:

邪恋肌腠,营卫不和

治则:

解肌退热

方药:

桂枝汤

桂枝10克白芍15克红枣3枚生姜6克甘草10克,水煎服,2剂。

服1剂后热退,2剂服完诸症悉除。

追访未再复发。

3、营卫不和自汗证

金某,男,成年,干部。

素本体虚,近五日来自汗淋漓,憎风,纳谷不香,脉浮弱无力,舌苔薄白。

辨证:

营卫不和,腠理失密

治则:

调和营卫

方药:

桂枝汤

桂枝9克,杭白芍9克,炙甘草4.5克,生姜9克,大枣6枚,连服3剂,汗止,憎风亦解。

《经方应用》桂枝汤

4、营卫不和,筋脉失养

黄某某,女27岁,统计员。

1964年1月13日初诊。

患者昨日月经刚净,偶感风寒,颈项强,微微恶风寒,但不发热,脉浮缓有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

辨证:

风寒袭表,太阳经输不利

治则: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筋

方药: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10g,白芍10g,葛根15克,生姜3片,大枣3g。

2剂。

水煎分2次服。

二诊,1月15日。

服药后颈项强霍然而失,前后左右转动自如,惟背肩关节尚感不适,手指略发麻,偶有虫行皮中感,胃纳微胀,脉细缓,舌苔薄白而润。

仍宗前法加独活10克、厚朴10克,服2剂后其病痊愈。

 

5、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证

李某,男,47岁,1997年10月19日初诊。

患者平素体质尚可,2周前因过于劳累,不慎感受风寒,出现恶寒发热、气喘咳嗽、咯痰等症,因病情急重,遂往某医院住院治疗。

血化验:

白细胞总数12×109/L,中性0.80,淋巴0.20。

胸透报告右下肺有片状模糊阴影。

按肺炎用中西药治疗10余日,疗效不佳。

经亲友介绍,邀余前去诊治。

查其面色苍暗,体温38.1℃,喘咳气急,胸闷,咯白色稀薄痰,身痛,恶风寒,汗出,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细数。

辨证:

风寒束表,肺失宣降

治则:

解肌祛寒,平喘止咳

方药: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12克白芍12克炙甘草6克杏仁10克厚朴15克生姜6克红枣6枚。

3剂。

服上药后,寒热身痛消失,咳喘减轻,脉转浮弱,再以前方5剂以稳固疗效。

1周后患者家属来告,病已痊愈。

韦彦之..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肺系疾病举隅..国医论坛,2001,5:

8

6、阳虚汗漏证

黄某,女,25岁,1982年3月10日因第一胎早产住院。

患者产后自汗不止,日换衣衫数次,畏风恶寒,皮肤时见风疹,瘙痒,经用西药未效而请会诊。

症见面色苍白,汗出淋漓,畏风,背部凛凛恶寒,腰体拘痛,少腹隐痛,皮肤隐见风疹,色淡红,舌质淡,苔薄白,脉浮而无力。

辨证:

产后气血亏虚,营卫失和。

治则:

调和营卫,益气养血

方药:

桂枝汤加减

桂枝10克,白芍12克,炙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3枚,黄芪20克,当归6克,煅龙牡各20克。

1剂,水煎服。

复诊:

药后皮肤疹块消失,腹痛亦瘥,惟汗出不止,肢末欠温,舌脉如前。

此乃表虚衰,卫气失固,上方加附子10克,水煎服,药后汗止,肢末转温,翌日出院。

《国医论坛》1996,11〔4〕:

16

7、产后恶风

杨某,女,35岁,农民。

初诊:

产后40余日,恶露仍断续未绝,近10余日又增恶风怯冷,不仅全身见风则恶,而且口腔牙齿亦甚怕风,张口时即觉冷风内窜,牙齿发冷难受,动则自汗,食欲尚可。

观患者衣着较一般人厚,以巾裹头,在室内亦戴口罩,紧扎裤腿口。

前医曾用过归脾汤、桂枝汤等乏效。

脉沉细略弦,舌淡红,苔白。

辨证:

真阳内虚,卫阳不固

冶则:

温阳固卫,佐以养血祛瘀

方药:

桂枝加附子汤加味。

附片6g,桂枝6g,白芍12g,大枣6枚,炙甘草6g,生姜4片,当归12g,黄芪

18g,川芎9g.3剂,开水煎服。

二诊:

恶风显减,田腔牙齿已不恶风,可以不戴口罩,白汗减少,偶尔还有少置恶露流出,脉舌同上。

仍守上方增附片3g,益母草21g,6剂。

开水煎服,并注意调理,遂愈。

杜雨茂.《伤寒论》辨证表解.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8、阳虚胸满证

42岁,工人。

多年来,胸中发满,甚或疼痛,遇寒则增剧,并伴有咳嗽、气短等证。

其脉沉弦而缓,握其手则凉,询其小便清长、且多,舌淡嫩、苔略白滑。

辨证:

心胸阳虚,寒邪凝滞

治则:

畅通胸阳,温经复阳

方药: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9g,炙甘草6g,附子9g,生姜9g,大枣7杖。

患者见方除姜枣外仅3味药,流露不满之色。

一月后欣然来告,称连服6剂,多年之胸中满痛得以解除。

刘渡舟.伤寒挈要,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9、外寒内热

许某,男,35岁,工人。

因劳动过剧,内蓄郁热,新寒外束,病初自觉发热恶寒,头痛,心烦热,体痛,有时汗出,口干舌燥,面红耳赤,脉象紧而数。

曾服辛凉解表剂,加味银翘散,汗未出病不解,而寒热加剧。

辨证:

表邪未解,内有郁热。

治则:

散表邪,宣郁热

方药:

桂枝二越婢一汤与麻杏石甘汤合方

生石膏15g,连翘12g,白芍10g,麻黄8g,生姜6g,甘草6g,桂枝5g。

服药2剂后,遍身蒸蒸汗出,发热恶寒已解,身觉轻松,头已不痛,惟心中仍然觉烦热,身倦食少。

后以清热和胃疏解之品,连进2剂,诸症霍然而解。

邢锡波,邢锡波医案集.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

10、阴血不足,筋失所养之三叉神经痛

张某,女,48岁,1996年8月24日初诊。

主诉右侧面颊呈阵发性烧灼样疼痛已3年,曾在某医院诊为三又神经痛,经西药治疗后疼痛可暂时缓解,停药后如故。

现每天发作1~3次,无发热,食欲二便正常,心烦易怒,失眠多梦。

查:

局部无红肿,舌红有裂纹,少苔,脉弦细。

辨证:

阴血不足,筋失所养

治则:

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方药:

芍药甘草汤加酸枣仁

白芍50g,甘萆30g,酸枣仁20g。

6剂后疼痛明显减轻,再服6剂后疼痛消失,1年后随访耒复发。

孙桂玲.芍药甘草汤治疗神经痛59例.河南中医药,1998,⒌9

11、吐涎沫

李某,女,65岁。

患者形体肥胖,平素即不喜欢饮水,面部及下肢间有水肿,食稍有不适即肠鸣腹泻。

由此,脾胃阳虚可知。

一个月以来,无明显诱因忽唾液增多,唾出量一日一夜约一碗多,脉象沉迟,舌淡而胖,并有齿印,曾给服吴茱萸汤及五苓散数剂,病情不但不减,还续有增剧。

辨证:

肺胃虚寒,津液不能温布

治则:

温扶中阳

方药:

甘草干姜汤

炙甘草15g,干姜15g。

水煎服,日1剂,连服5剂痊愈。

李文瑞,等,伤寒论汤方论治。

中圄科学拔术出社,1989

第一章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1、风寒外束,太阳经输不利

李某,男,38岁,住北京朝阳区。

患顽固性偏头痛2年,久治不愈。

主诉右侧头痛,常连及前额及眉棱骨。

伴无汗恶寒,鼻流清涕,心烦,面赤,头目眩晕,睡眠不佳。

诊察之时,见病人颈项转动不利,问之,乃答曰:

颈项及后背经常有拘急感,头痛甚时拘紧更重。

舌淡苔白,脉浮略数。

辨证:

寒客经脉,经气不利

治则:

发汗祛邪,升津舒筋

方药:

葛根汤

麻黄4克,葛根18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炙甘草6克,生姜12克,大枣12枚。

麻黄、葛根两药,先煎,去上沫,服药后覆取微汗,避风寒。

服3剂药后,脊背有热感,继而身有小汗出,头痛、项急随之而减。

原方再服,至15剂,头痛、项急诸证皆愈。

陈明等.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学苑出版社,1998

2、太阳表邪不解,内迫阳明

任某,女,21岁。

昨日感冒,头痛头晕,身疼腰痛,恶心呕吐,恶寒,并素有腹痛大便溏泻,脉浮数,苔白。

辨证:

太阳阳明合病

治则:

发汗解表,兼降逆止呕

方药:

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12g,麻黄10g,桂枝10g,生姜10g,白芍10g,大枣4枚,炙廿草6g,半夏12g。

服1剂证大减,2剂证已。

熊曼琪.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伤寒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3、外邪内迫阳明,肠道传导失职

于某某,男,26岁,1980年10月8日初诊。

患者于今晨始,觉发热恶寒,身体疼痛,无汗,头痛而胀。

在厂保健站就医,予服解热药等。

午后约4时许,腹中肠鸣,时作疼痛,继而泄泻,泄下如注,无脓血,无后重滞下,时作干呕,舌红苔薄白,脉浮紧。

辨证:

外感风寒,表气郁闭,内迫阳明,下迫大肠,清浊不分

治则:

发汗解表,兼以和胃降逆

方药:

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18g,桂枝、杭芍、半夏、甘草各8g,麻黄4g,鲜生姜3片,大枣3枚。

l剂后遍身微微汗出,表解而利止呕平,其病痊愈。

陈明,等。

伤寒名医验茱精选。

学苑出版杜,1998

4、热利下重

刘××,男,43岁,干部。

1998年6月10日初诊。

病者由外地来南昌,因在就餐时食用不洁之品,当晚腹痛泄泻十余次,经服用氟哌酸、黄连素,暴泻已止,但仍感腹中痛,肛门坠,日3~4次,下异臭黏液便,量少为蛋花状,伴有低烧,口苦舌干,不欲食,厌油恶心,口渴微饮,小便短赤灼热,脉浮弦数,舌红苔黄腻。

辨证:

热盛于里,邪热下迫大肠

治则:

清热止利

方药:

葛根芩连汤

葛根20g,黄连8g,黄芩10g,青木香10g,枳壳10g,生甘草5g。

水煎2次分服,嘱服2剂。

次日,患者告之,昨服1剂后,泄泻止,腹胀消,口苦舌干除,且知饥索食,早餐即进稀饭馒头,胃口恢复。

第2剂,仍煎好带到途中服用。

陈瑞春.伤寒实践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5、伤寒表实证

℃,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

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

辨证:

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治则:

辛温发汗,解表散寒

方药:

麻黄汤

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12克,炙甘草3克,1剂。

服药后,温覆衣被,须臾,通身有汗出而解。

高德.伤寒论方选.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6、外寒内热证

雷某,男,58岁。

素有喘促史28年余,每年发作1—2次,短则1月,长则数月。

发作时伴烦躁,西医诊为“支气管哮喘”。

昨日外出雨淋后,即见头痛,发热恶寒,突发咳喘,烦躁不安,服西药无效。

诊见咳喘气促,痰黄粘稠,恶寒发热,无汗烦躁,舌淡红苔薄黄白,脉浮数。

辨证:

风寒外束,热聚胸中

治则:

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方药:

大青龙汤加减。

麻黄、杏仁、甘草、桂枝、生姜各10克,石膏30克,桔梗15克,大枣7枚。

《中医药研究》1987;〔4〕:

35

7、外寒内饮证

黄某,男,74岁,香港同胞,业医。

咳嗽、气喘反复发作20余年,加重2月。

自诉有20余年慢支、肺气肿病史,近2月咳嗽气喘加重,在香港多家医院治疗,服西药无效而来就诊。

入院时咳嗽气促较甚,痰稀白量多,不能平卧,夜间因咳喘难眠,呕吐,纳差,大便干结,唇甲轻度发绀,舌淡,苔白腻滑,脉浮略数。

辨证:

水饮素蓄,风寒外束

治则:

散寒蠲饮,宣肺平喘

方药:

小青龙汤加减

炙麻黄、桂枝各10克,干姜、炙甘草各6克,细辛3克,五味子、法夏、白芍、北杏仁各12克,苏子15克。

《新中医》1989;〔4〕:

18〕

8、感冒汗后气营不足身痛证

刘某,女,40岁,1989年10月3日初诊。

自诉:

头身疼痛,伴微恶风寒,微汗出,口微渴喜热饮,全身乏力2天。

病人已生3胎,素体虚弱,3天前作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喷嚏不已。

自认为伤风小恙,连服2次解热止痛散,每次2小包,并覆被取汗,汗出过多,衣被皆湿。

得汗后,即感寒热头痛等症得以减轻,但次日又感头身疼痛,微恶风寒,且口微渴喜热饮,时时微汗出。

延至笫3天来诊,望其精神萎靡不振,苔薄而微乏津,舌质淡嫩,脉细无力。

辨证:

虚人感冒发汗后,营阴卫气虚损,余邪尚存

治则:

养营益气,少佐疏风解表

方药:

桂枝新加汤加减

党参25g,桂枝15g,白芍20g,炙甘草10g,大枣12g,葛根20g,川芎10g,白蒺藜15g,生姜10g。

服2剂而愈。

林振中,桂枝新加汤治身痛证举隅.国医论坛,1997,⒉14

9、肺炎〔邪热壅肺〕

邱某,患肺炎,高热不退,咳嗽频剧,呼吸喘促,胸膈疼痛,痰中夹有褐色血液,间有谵妄如见鬼状,体温40℃,脉象洪大。

辨证:

邪热壅肺

治则:

清热宣肺,降气平喘

方药: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石膏80g,麻黄9g,杏仁9g,甘草6g。

水煎,分3次服,每隔1小时服1次。

服完1剂后,症状约减十之七八。

后分别用蒌贝温胆汤〔栝蒌实、川贝母、茯苓、

法夏、稻香陈、枳实、竹茹、甘草〕,生脉散合泻白散〔潞党参、麦门冬、五味子、地骨皮、桑白皮、生甘草〕两剂,恢复健康。

俞长荣,伤寒论汇要分析。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10、心阳不足,心中悸痛证

林某,男,39岁。

自述心悸而痛,喜按,多天来服许多止痛药均罔效,大小便正常,时有自汗出。

诊其六脉微缓,苔白滑。

辨证:

心阳不足

治则:

温通心阳

方药:

桂枝甘草汤

桂枝18g,炙甘草9g。

顿般,服后痛即消失。

胡梦先.伤寒论方剂的疗效.福建中医药,1964,5:

封3

11、心阳不振,青紫舌

患者全舌青紫,伴四肢欠温,平素畏寒,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

属心阳不振,脉络瘀滞,

治则:

温补心阳

方药:

桂枝甘草汤

桂枝36g,炙甘草18g。

服10剂。

再诊,患者服前药后病情明显好转,效不更方,原方再进20剂。

月余后随访,患者舌体已与常人无异。

凌荣荣.桂枝甘草汤治愈青紫舌.陕西中医,1996,1:

28

12、心阳虚,下焦寒饮欲动证

郭某,男,56岁。

患奔豚气证,发作时气从少腹往上冲逆,至心胸则悸烦不安、胸满憋气、呼吸不利、头身出汗。

每日发作两三次。

切其脉沉弦无力,视其舌质淡而苔水滑,问其小便则称甚少,而又有排尿不尽之感。

辨证:

心阳不足,下焦寒饮欲逆

治则:

温通心阳,化气利水

方药: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30g,桂枝LZg,犬枣12枚,炙甘草6g。

嘱患者以大盆贮水,以杓扬水,水面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用以煮药。

患者服两剂,小便通畅而“奔豚”不作。

转方又用桂枝10g,炙甘草6g。

以扶心阳,其病得愈。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3、脾虚气滞腹胀

李某,女,45岁。

上腹部胀满不适3年余,饥饿、饱餐后均不舒服,每年夏秋季加重,晚上胀满不适更甚,以致晚餐不能食,伴倦怠乏力,胃部隐隐作痛,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

胃镜检查示:

慢性萎缩性胃炎。

B超显示:

肝胆未见异常。

辨证:

脾胃虚寒,气滞不运

治则:

温运脾胃,宽中除满。

方药:

朴姜夏草人参汤

厚朴15g,法夏12g,党参12g,怀山药15g,炙甘草6g,生姜8g。

每日1剂,水煎服。

上方服6剂后,病人胀胀满明显减轻,继服10剂,临床症状全消。

嘱再服香砂六君子丸1月。

后胃镜检查示:

胃黏膜大部为橘红色;仅胃窦部尚有轾庋充血,病获临床治愈。

李琼.厚朴生姜斗夏甘草人参汤治疗慢性胃炎,河南中医,2000,6:

15

14、膀胱气化不利尿频证

徐××,女,48岁,工人。

病者经常小便频急,尿量少,少腹坠胀,小便常规检查正常,诊断为尿道感染。

用西药PP粉外洗,皮肤干,内服氟哌酸,能控制症状,不能治本,反复发作。

就诊时尿意频数,白天每2~3小时一次,甚至不足1小时一次,夜间3~4次,尿量少,尿道轻微刺激感,少腹坠胀,口不渴,大便正常,舌苔白润而滑,脉缓有力。

辨证:

膀胱气化不利

治则:

化气利水

方药:

五苓散加味

白术10g,泽泻10g,猪苓10g,桂枝10g,茯苓15g,白茅根20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服上药5剂后,尿频消失,尿量增加,少腹坠胀感明显减轻,口和舌润,脉缓有力。

嘱再服5剂,症状消失,一切正常,临床痊愈。

随访半年,未复发病。

陈瑞春.伤寒实践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15、脾虚水湿内停,湿疹瘙痒

汪某,男,50岁。

全身瘙痒两年余,抓破血溢,随破随收。

曾用氯化钙针剂注射,口服息斯敏、赛庚啶等药罔效。

曾诊为急性湿疹,用硼酸液湿敷,氯化锌油外涂4天皆无效。

诊时两大腿内侧分别有7㎝×8㎝,8㎝×9㎝红斑丘疹,呈糜烂渗出,边缘无明显界线,伴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

辨证:

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兼有表邪

治则: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方药:

五苓散。

猪苓、茯苓、白术各9克,泽泻15克,桂枝6克,3剂。

每日1剂,水煎服。

服1剂后,瘙痒减轻,渗液减少;2剂后,瘙痒消失,渗液明显减少;3剂痊愈。

随访未再复发。

徐振华,等.《国医论坛》,1995,6:

20

16、热郁胸中,胃气上逆胃脘痛证

郑某,胃脘痛。

医治之,痛不减,反增大便秘结,胸中满闷不舒,懊憹欲吐,辗转难卧,食少神疲,历七八日。

脉沉弦而滑,舌黄腻而浊。

辨证:

热郁胸中,胃气上逆

治则:

清宣郁热,和胃降逆

方药:

栀子生姜豉汤

生栀子9克,生姜9克,香豉15克。

分温作两服,翌日,病家来谢称,服药尽剂后,未发生呕吐,诸证均瘥,昨夜安然入睡,今晨大便已下,并能进食少许。

俞长荣,伤寒论汇要分析.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17、热郁胸膈,上扰心神,犯及胃腑之郁证

曹某,女,72岁。

1995年10月26日初诊。

心烦懊憹持续2年,近有逐渐加重之势,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给服镇静安神药,未见好转,转请中医治疗。

刻下心烦,苦不堪言,家人体恤其情,谨慎扶持,亦不能称其心,反遭呵斥。

烦躁不宁,焦虑不安,烦急时欲用棍棒捶击胸腹,方略觉舒畅。

脐部筑动上冲于心,筑则心烦愈重。

并有脘腹胀满如物阻塞之感,伴失眠,惊惕不安,呕恶纳呆,大便不调,溺黄,舌尖红苔腻,脉弦滑。

辨证:

火郁胸膈,下迫胃肠

治则:

宣郁清热,下气除满

方药:

栀子厚朴汤。

栀子14克,枳实10克,厚朴15克。

7剂药后,心烦减半,心胸霍然畅通,性情渐趋平稳安静,夜能寐,食渐增,又自进7剂。

复诊时仍有睡眠多梦,口舌干燥,口苦太息,小便黄赤等热未全解之症,转方用柴芩温胆汤合栀子厚朴汤,清化痰热,治疗月余而病除。

吕志杰,等.仲景方药古今运用.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

18、少阴阳虚,水湿泛溢,筋脉失养

王某,女,52岁,退休纺织女工,1984年4月10口就诊。

全身水肿,眼睑下垂,面色虚浮,四肢清冷,脚时浮肿,甚则下肢及阴户皆肿,腹胀便软,头晕,精神疲乏,胸闷气短,食纳量少,小便短少,脉细而缓,舌苔润滑而灰。

经尿常规多次检查未见蛋白,庶无明显腰痛。

心电图亦正常。

处方:

生黄芪20g,防己15g,连皮茯苓20g,白术15g,大腹皮10g,生姜3片,赤小豆30g,海桐皮15g。

嘱服5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4月15日二诊:

服上药3剂,自觉浮肿消退,小便增多,而服至4~5剂时,浮肿复起,小便反少,精神疲惫,呼吸气短,食纳少,四肢软倦,脉细弱,舌灰白而润。

仔细分析后改用真武汤:

制附片10g,茯苓15g,白术lSg,白芍L2g,鲜生姜3片。

嘱服2剂,以观动静

4月17日三诊:

浮肿几乎全消,精神好转,胸闷心慌如失,步行登五楼亦如常,食纳增加,小便沽长,脉缓有力,舌红润,原方继进5剂。

4月22日四诊:

水肿全消,精神倍增,守方加生黄芪20g。

嘱进5剂。

4月27日五诊:

未见反复,精神如常,病机势头已妤转,遂从稳固疗效议治。

陈瑞春.真武汤新用.江西中医药,1997,6:

16

19、心阳不足,心神被扰

邓某,女性,48岁,教师,1978年7月初诊。

前月工作繁忙,劳累过甚,致神疲汗出,肢体乏力,求医服药后汗出己止,唯终日心悸,劳动后尤剧,休息后可以缓解,眠不深,纳少,两便可。

检查:

面色无华,舌淡苔薄,脉虚数〔每分钟98次〕无力,心电图报告为窦性心动过速。

辨证:

心阳不足,心神浮动

治则:

温通心阳、潜镇安神,

方药: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10g,龙骨30g,牡蛎30g,甘草10g,紫石英40g。

嘱连进3剂。

次诊:

药后夜眠较安,心悸己少,故精神亦较前振作,舌质红、苔薄白,脉较前缓〔每分钟86次〕,仍以前方再进5剂。

三诊:

药后症己消失,脉来和缓〔每分钟80次〕,遂以原方再进5剂收功。

邓启源,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新用.江西中医药,1998,1:

35

20、精神分裂症。

刘某,男性,21岁,大学生,1979年5月18日初诊。

1978年入大学后因功课紧张,致夜不能眠,继之终日假设有所思,神疲痴呆,时有单独发笑、动作重复,怕见人,畏上街,好照镜子,幻听梦想,默默不语,已4周余,学院校医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经冶罔效,发动休学治疗。

目前纳少眠差,两便尚可。

检查:

神志痴呆,低头不语,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无力。

辨治:

心气不足,心神浮越

治则:

助心神,镇惊安神

方药: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10g,甘草6g,龙骨40g,牡蛎40g,紫石英60g,生白芍10g。

嘱进7剂。

次诊:

药进3剂,症状初感好转。

7剂尽后,夜眠渐安,动作重复显少,幻听幻

想亦减,纳食尚可,两便如平,神志较前明显好转,问诊可以对答,但不流利,舌质红、苔薄白,脉弦而无力。

仍蹈前方,再进7剂。

三诊:

药后症状次第消失,眠食俱隹,基本如平人,遂嘱在家安心休养,继续冶疗,守上方连进60余剂,症状未发。

邓启源,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新用.江西中医药,1998,1:

35

21、奔豚气

崔某,女,50岁,其证颇奇,自觉有一股气流,先从两腿内踝开始,沿阴股往上滚动,至少腹则腹胀;到心胸则心悸不稳,头出冷汗,胸中憋气,精神极其紧张,有死的恐怖感。

稍呆一会儿,气往下行,症状随之减轻,每日发作三四次。

兼见腰酸、白带较多,患者面色青黄不泽,舌胖质嫩,苔白而润,脉弦数无力。

辨证:

心阳虚,下焦阴寒之气陈虚上逆

治则:

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方药:

桂枝加桂汤

桂枝五钱,白芍三钱,生姜三钱,炙甘草二钱,大枣七枚。

另服“黑锡丹”二钱。

共服五帖,其病不发而愈。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1、瘀血头痛

患者刘某,女,57岁,工人。

因工作中被机器碰撞头部,当时昏迷。

经治疗苏醒后,遂即头痛大作不止,曾作CT、脑电图、脑超声波等均显示正常,神经系统检查〔-〕,予西药治疗无效,遂来我院门诊,是时头痛剧烈,每一迈步,因受震动则头痛。

痛势如劈如裂,伴恶心呕吐、心烦急躁、四肢发胀、大便干、舌红暗、苔薄黄脉弦滑有力。

辨证:

颅脑外伤、气血逆乱、血不循经、痹阻脑络

治则: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处方:

桃核承气汤

桃仁15g,大黄10g,芒硝3g,桂枝6g,甘草10g,僵蚕10g,稀莶草30g,钩藤30g,菊花15g,胆草10g,全虫10g,蜈蚣2条,煅磁石30g,水煎服7剂。

二诊:

服药后疼痛大减,大便畅,心气较前平和,头部仍有微痛,夜寐仍差,舌红苔薄略黄,脉沉弦有力。

原方加量继服20多剂,病后痊愈,半年未见复发。

阎国章.桃核承气汤为主治疗脑外伤后头痛11例.天津中医,1990,1:

23

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1、胃脘痛

邢某,男,37岁,干部。

胃脘部胀闷疼痛10余年,加重5天。

患者于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部胀闷疼痛等症状,服硫糖铝略缓解,停药则痛发,做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

5天前无明显诱因胃痛加重,痛如针刺,伴嗳气吞酸,大便色黑如柏油,舌质暗,苔薄微黄腻,大便潜血〔+〕。

辨证:

痰热内盛,气滞血瘀

冶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