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精校Word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75180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精校Word版.docx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精校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精校Word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精校Word版.docx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精校Word版

浙江绍兴诸暨市2019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化学试题

1.下列属于盐的是

A.Na2CO3B.MgOC.NaOHD.CH4

【答案】A

【解析】

【分析】

盐是指由金属离子(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详解】A.Na2CO3能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属于盐,故A项正确;

B.盐酸能电离出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属于酸,故B项错误;

C.水属于氧化物,不属于盐,故C项错误;

D.氢氧化钠电离出的阴离子只有氢氧根,属于碱,故D项错误;

答案选A。

2.下列图示与操作名称不对应的是

A.洗气

B.过滤

C.加热蒸发

D.分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A.通过盛液的洗气瓶洗气,长进短出,图示与操作名称相符,故A项正确;

B.过滤需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其操作名称与图示相符,故B项正确;

C.加热蒸发用到的主要仪器为蒸发皿,所需仪器与图示不相符,故C项错误;

D.分液是将互不相容的两种液体进行分离的方法,使用的主要仪器为分液漏斗、烧杯和铁架台,故D项正确;

答案选C。

【点睛】本题侧重考查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方法与名称,题型较易,抓住实验操作所用的主要仪器及注意事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下列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金属铜B.浓硫酸C.氨气D.水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非电解质的定义可知,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金属铜是单质,不属于化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A项错误;

B.浓硫酸为混合物,不属于化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B项错误;

C.氨气在水溶液里虽与水反应生成电解质一水合氨,但不是本身导电,则氨气是非电解质,故项正确;

D.水是化合物,部分电离出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属于电解质,故D项错误;

答案选D。

【点睛】掌握非电解质的判断方法是解此题的关键。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给出的物质是不是非电解质要先判断该物质属不属于化合物,若为化合物,再进一步该物质再判断特定条件(水溶液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进而做出最终判断,若是单质或者混合物,则一定不属于非电解质。

常见的非电解质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氨气以及蔗糖和酒精等,学生需要理解并谨记。

4.下列物质的水溶液,滴入酚酞可能变红的是

A.CH3COONaB.NH4ClC.NaClD.NaHSO4

【答案】A

【解析】

【分析】

能使酚酞变红的溶液呈现碱性,再结合盐类“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强显谁性”的基本水解规律分析作答。

【详解】在水溶液中滴入酚酞可能变红的溶液显碱性,

A.CH3COONa在溶液中发生水解,其水解方程式为:

CH3COO-+H2O

CH3COOH+OH-,溶液水解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故A项正确;

B.NH4Cl在溶液中发生水解,其水解方程式为:

NH4++H2O

NH3·H2O+H+,溶液水解显酸性,不能使酚酞变红,故B项错误;

C.NaCl在水溶液中不水解,溶液显中性,故C项错误;

D.NaHSO4为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的电离方程式为NaHSO4=Na++H++SO42-,溶液显酸性,故D项错误;

答案选D。

5.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煤的气化B.石油裂化C.石油分馏D.橡胶老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煤的气化是煤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属于化学变化,故A项错误;

B.石油裂化是由大分子经裂化而得的小分子的汽油,属于化学变化,故B项错误;

C.石油的分馏是根据沸点不同,将各组分加以区分,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项正确;

D.橡胶老化是因受热、空气中的氧和臭氧、阳光、风、雨、雪、水分以及使用过程各种机械应力作用或化学溶剂的侵蚀,使橡胶的化学结构受到破坏,属于化学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选C。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海水中提取镁的工业流程中,涉及到置换反应

B.侯氏制碱工业是以氯化钠为主要原料,制得大量NaOH

C.我国华为AI芯片已跻身于全球AI芯片榜单前列,该芯片的主要材料是二氧化硅

D.垃圾分类是化废为宝的重要举措,厨余垃圾可用来制沼气或堆肥

【答案】D

【解析】

【详解】A.从海水中提取镁的工艺流程:

利用贝壳分解生成氧化钙CaCO3

CaO+CO2↑,溶于水得到氢氧化钙CaO+H2O═Ca(OH)2,加入到母液中沉淀镁离子Mg2++2OH-=Mg(OH)2↓,过滤得到氢氧化镁沉淀,加入盐酸溶解,2HCl+Mg(OH)2═MgCl2+2H2O,通过浓缩蒸发冷却结晶方法得到氯化镁晶体,氯化氢气流中脱水得到氯化镁固体,电解熔融氯化镁制备镁MgCl2(熔融)

Mg+Cl2↑,涉及的反应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和复分解反应,未涉及置换反应,故A项错误;

B.侯氏制碱工业以氯化钠为主要原料,制得大量纯碱碳酸钠,故B项错误;

C.单晶硅可作为计算机芯片,故C项错误;

D.厨余垃圾含有机物,可化废为宝,利用细菌分解,制沼气或堆肥,故D项正确;

答案选D。

【点睛】本题是化学与生活、STSE有关的经典题型,其中C选项硅及其化合物的用途是常考点,也是易混知识。

硅单质常用于太阳能电池、半导体材料与计算机芯片等;二氧化硅是石英、水晶、玛瑙及光导纤维的成分;硅酸盐常用于玻璃、水泥和陶瓷等,学生要理清这些物质的用途,不可混为一谈。

7.下列变化过程,需要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

A.Fe

Fe2+B.SO2

SC.NH4+

NH3D.KMnO4

O2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升氧化还原剂,降得还原氧化剂”的规律,变化过程需要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则选项中反应物被还原,应为某元素的化合价降低的还原反应,以此来解答。

【详解】A.Fe

Fe2+中,Fe元素的化合价升高,需要加氧化剂实现,故A项错误;

B.SO2

S中,S元素的化合价降低,需要加入还原剂实现该变化过程,故B项正确;

C.NH4+

NH3中,不存在化合价变化,不需要加入还原剂,故C项错误;

D.KMnO4

O2中,O元素的化合价升高,需要加氧化剂实现,故D项错误;

答案选B。

8.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A.

的电子式:

B.乙醛的结构简式:

C.乙炔的比例模型:

D.氟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答案】D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碳为共价化合物,分子中存在2个碳氧双键,其正确的电子式为:

,故A项错误;

B.一个乙醛的分子内含两个C原子,其分子中醛基与甲基相连,其结构简式为:

CH3CHO,故B项错误;

C.乙炔的球棍模型为:

,故C项错误;

D.氟原子的质子数为9,其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故D项正确;

答案选D。

9.下列物质能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的是

A.氯酸钾B.二氧化硅C.金属钠D.氯气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氯酸钾溶于水后不与水发生反应,不能产生氢气,故A项错误;

B.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不能产生氢气,故B项错误;

C.钠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其反应方程式为:

2Na+2H2O=2NaOH+H2↑,故C项正确;

D.氯气能与水反应,其反应方程式为:

Cl2+H2O

HCl+HClO,不能产生氢气,故D项错误;

答案选C。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用NaOH溶液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稀溶液

B.可用分液的方法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

C.可用品红溶液鉴别三氧化硫和二氧化硫

D.可用丁达尔现象区分淀粉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NaOH溶液虽与碳酸氢钠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NaOH+NaHCO3=Na2CO3+H2O,但没有明显现象,则不能用NaOH溶液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稀溶液,故A项错误;

B.分液操作使用的范围是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而乙酸乙酯和乙酸均为有机物,两者互溶,不能利用分液方法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故B项错误;

C.二氧化硫可使品红溶液褪色,而三氧化硫不可以,则可用品红溶液鉴别三氧化硫和二氧化硫,故C项正确;

D.淀粉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均属于胶体,两者均会发生丁达尔效应,则不能用丁达尔现象区分淀粉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故D项错误;

答案选C。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C6H14所有的同分异构体中主链为4个碳的只有2种

B.CH3CO18OCH2CH3在酸性条件下水解能得到CH3CH218OH

C.

的名称是2-甲基-2-乙基丙烷

D.

是同一种物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同分异构体支链由整到散的规律可知,C6H14所有的同分异构体中主链为4个碳的骨架分别为:

2种,故A项正确;

B.CH3CO18OCH2CH3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水解,断开碳氧单键(

),其相应的方程式为:

CH3CO18OCH2CH3+H2O

CH3COOH+CH3CH218OH,故B项正确;

C.根据系统命名法的原则可知,

可命名为2,2-二甲基丁烷,故C项错误;

D.

分子式相同,结构相同,是同一种物质,故D项正确;

答案选D。

【点睛】对于B选项,学生要牢记,烷烃的结构中2号碳元素上不可能会出现乙基,这是因为它不符合系统命名法的基本规则。

在命名时要选择含碳碳单键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根据主链上所含碳的数目称为某烷,而该选项就没有按照规则命名,故B项命名不正确。

12.X、Y、Z、M四种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

M>Z>Y>X

B.Z的气态氢化物最稳定,因其分子间存在氢键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M<Z

D.元素的非金属性:

X<Y<Z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X、Y、Z、M均为短周期元素及在周期表中相对位置,可知X、Y和Z为第二周期元素,M为第三周期元素,由位置可知,X为N,Y为O,Z为F,M为S,以此来解答。

A.电子层数越多,其原子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序数越小,其原子半径越大;

B.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好,这与是否含有氢键无关;

C.F元素无最高正价;

D.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增强,同一主族,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

【详解】由上述分析可知,X为N,Y为O,Z为F,M为S,

A.根据同一周期中,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同一主族,元素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则其原子半径由大到小排列为:

M>X>Y>Z,故A项错误;

B.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对应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高,则Z的气态氢化物最稳定,其分子间存在的氢键,主要影响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跟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无关,故B项错误;

C.非金属性F>O>S,但因F无正价,则无法比较Z与M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故C项错误;

D.X、Y、Z三种元素处于同一周期,其元素的非金属性:

N<O<F,即X<Y<Z,故D项正确;

答案选D。

【点睛】本题侧重考查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知识点,其中,掌握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是解题的关键,要提别注意个例,如非金属O和F元素原子无最高价等。

13.下列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少量SO2气体通入次氯酸钠溶液中:

SO2+3ClO-+H2O=SO42-+Cl-+2HClO

B.氧化铁溶于HI溶液:

Fe2O3+6H+=2Fe3++3H2O

C.碳酸氢钠与过量Ba(OH)2溶液反应:

HCO3-+OH-+Ba2+=BaCO3

+H2O

D.向硅酸钠水溶液中通入过量CO2气体:

SiO32-+2H2O+2CO2=2HCO3-+H2SiO3

【答案】B

【解析】

【分析】

A.次氯酸钠具有氧化性,可与二氧化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B.HI具有还原性,氧化铁溶于HI中,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C.碳酸氢钠少量,可以与Ba(OH)2按物质的量之比为1:

1反应;

D.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书写,其中CO2过量,则对应的盐为碳酸氢根离子。

【详解】A.少量SO2气体通入次氯酸钠溶液中:

SO2+3ClO-+H2O=SO42-+Cl-+2HClO,故A项正确;

B.氧化铁溶于HI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离子方程式为:

Fe2O3+6H++2I-=2Fe2++I2+3H2O,故B项错误;

C.碳酸氢钠与过量Ba(OH)2溶液反应:

HCO3-+OH-+Ba2+=BaCO3

+H2O,故C项正确;

D.向硅酸钠水溶液中通入过量CO2气体:

SiO32-+2H2O+2CO2=2HCO3-+H2SiO3

,故D项正确;

答案选B。

【点睛】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其正误判断是高考高频考点,贯穿整个高中化学,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本题重点考查有关“量”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误判断,可采取“以少定多”原则进行解答,即假设量少的反应物对应的物质的量为1mol参与化学反应,根据离子反应的实质书写出正确的方程式,一步到位,不需要写化学方程式,可以更加精准地分析出结论。

14.一定温度下,在某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A和1molB,发生可逆反应2A(g)+B(g)

3C(g)ΔH=-akJ/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容器内压强不变时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

B.当反应达到平衡时c(A):

c(B):

c(C)=1:

2:

3

C.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akJ

D.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

【答案】D

【解析】

【分析】

A.反应体系是气体体积不变的化学反应;

B.平衡状态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无法判断;

C.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完全转化;

D.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

【详解】A.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该反应体系是气体体积不变的化学反应,则当容器内压强不变时不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故A项错误;

B.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保持不变,但无法确定其浓度比是否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B项错误;

C.因反应为可逆反应,则反应过程中实际放热量在数值上小于焓变量,即小于akJ,故C项错误;

D.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成正比,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会加快,故D项正确;

答案选D。

【点睛】本题是化学反应热、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的综合考查,难度不大,但需要注意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的标志,如B选项,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反应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但化学平衡跟反应后的各物质的浓度之比无直接关系,只要勤于思考,明辨原理,分析到位,便可提高做题准确率。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烷和乙烯都能用来制取氯乙烷,且反应类型相同

B.无水乙醇比医用酒精的消毒效果更好

C.除去甲烷的乙烯可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洗气

D.甲苯和乙苯都是苯的同系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A.乙烷通过与氯气光照发生取代反应制备氯乙烷,乙烯通过与氯化氢发生加成反应可制备氯乙烷,其反应类型不同,故A项错误;

B.医用酒精(体积分数为75%)具有消毒效果,但无水酒精不能起到消毒作用,故B项错误;

C.乙烯可以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但会生成新的气体二氧化碳,则利用高锰酸钾不能除去甲烷的乙烯,故C项错误;

D.甲苯的结构简式为

,乙苯的结构简式为

,其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1个CH2,属于苯的同系物,故D项正确;

答案选D。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油脂的水解和蛋白质的变性都是物理变化

B.纤维素和淀粉的化学式相同,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C.羊毛和蚕丝的主要成分均为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D.甘氨酸和丙氨酸通过缩合反应最多可以得到三种二肽

【答案】C

【解析】

【详解】A.油脂水解会生成甘油与高级脂肪酸或高级脂肪酸钠,蛋白质变性是指蛋白质受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改变其分子内部结构和性质的作用,则油脂水解与蛋白质变性都是化学变化,故A项错误;

B.淀粉和纤维丝的分子式形式上虽均为(C6H10O5)n,但两者的n值不同,即分子式不同,所以不是同分异构体,故B项错误;

C.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之一,其中羊毛和蚕丝的主要成分均为蛋白质,

故C项正确;

D.甘氨酸和丙氨酸通过缩合反应形成二肽时有四种方法:

两分子的甘氨酸自身缩合;两分子的丙氨酸自身缩合;甘氨酸提供氨气且丙氨酸提供羟基缩合;甘氨酸提供羟基而丙氨酸提供氨基缩合,由于产物结构不一样,则会得到四种二肽,故D项错误;

答案选C。

17.2017年4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新波课题组提出并论证了基于反应6Li+N2

2Li3N,通过Li-N2可充电电池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实现人工固氮的可能性。

电Li-N2池的结构如图所示,电解液为LiCF3SO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极为电池的负极

B.电池放电时Li+移向a极

C.b极的电极方程式为N2+6Li++6e-=2Li3N

D.金属锂在放电过程中发生还原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分析作答,Li→Li3N,元素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的锂离子移向正极;正极氮气参与反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再结合电荷守恒与原子守恒规律,书写出其电极方程式,进行判断。

【详解】A.根据总反应式:

6Li+N2

2Li3N可知,Li转化为Li3N,锂元素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在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则a极为电池负极,b极为电池的正极,故A项错误;

B.电池放电时溶液中的阳离子移向电源的正极,即Li+会移向b极,故B项错误;

C.该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

N2+6Li++6e-=2Li3N,故C项正确;

D.金属锂在放电过程中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D项错误;

答案选C。

【点睛】原电池工作的原理口诀可概括为“两极一液一连线,活泼金属最优先,负失氧正得还,离子电极同性恋”,可加深学生对原电池的理解与记忆。

本题的难点是C选项,电极反应式的书写遵循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同时要考虑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学生要火眼金睛,识破陷阱,提高做题正答率。

18.现有室温下pH=12的两种溶液:

①氨水②氢氧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01mol/L

B.两溶液中c(NH4+)=c(Na+)

C.取等体积的两溶液分别与同浓度的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消耗盐酸的体积①<②

D.分别稀释到pH=10,两溶液所加蒸馏水的体积:

②>①

【答案】B

【解析】

【分析】

pH相等的氨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相等,则

A.氨水的溶质一水合氨为弱碱,氢氧化钠为强碱;

B.根据电荷守恒分析作答;

C.pH相等的氨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一水合氨的物质的量比氢氧化钠多;

D.pH=12的强碱和弱碱加水稀释至pH=10,弱碱溶液存在部分电离,加水稀释促进电离,其对应的pH变化小;

【详解】A.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不能完全电离,pH=12的氨水中,其物质的量浓度大于0.01mol/L,故A项错误;

B.两溶液的pH相等,则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浓度均相同,根据电荷守恒可知,c(NH4+)=c(Na+),故B项正确;

C.pH相等的氨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一水合氨的物质的量比氢氧化钠多,与盐酸中和时消耗的盐酸①>②,故C项错误;

D.pH相等的氨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时,pH都减小,但是氢氧化钠溶液pH减小的快,所以稀释后若得到溶液的pH相等,则所加蒸馏水的体积:

②<①,故D项正确;

答案选B。

【点睛】本题主要比较的是一元强碱与一元弱碱的性质,由于一元弱碱存在电离平衡,所以学生在判断该类试题时,需要注意的是所给的条件是pH相等,还是溶液的浓度相等,然后在依据条件逐一分析判断即可。

B选项,要结合溶液中的电荷守恒规律进行判断,否则可能会错选。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硫酸钠溶液的导电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B.由于SiO2的分子间作用力比CO2大,导致SiO2的熔点比CO2高

C.氢与其它元素只能形成共价化合物

D.强电解质都是离子化合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A.电解质溶液导电实质是电解过程;

B.二氧化硅为原子晶体;

C.氢可得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D.强电解质是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包括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类等。

【详解】A.硫酸钠为电解质,其导电过程是离子在阳阴极上分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则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故A项正确;

B.二氧化硅为原子晶体,其熔点大于分子晶体二氧化碳的熔点跟晶体类型有关,与分子间作用力无关,故B项错误;

C.当氢原子与活泼金属化合时,氢原子得电子形成H-,得到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故C项错误;

D.强酸属于强电解质,属于共价化合物,故D项错误;

答案选A。

【点睛】本题的D选项为学生的易错点,概念容易混淆,从定义及常见的分类层面分析作答,便可排除选项。

20.设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1molN2和3molH2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形成N-H键的数目为6NA

B.22.4LD2中含有的中子数目为2NA

C.7.8gNa2O2中含有的离子数为0.4NA

D.常温常压下,1mol氯气与足量的NaOH溶液完全反应转移电子数为NA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因氮气与氢气生成氨气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则反应不可能进行彻底,即形成N-H键的数目小于6NA,故A项错误;

B.D2所处的环境不一定是标准状况,则无法计算分子内所含的中子数,故B项错误;

C.过氧化钠中含有的2个钠离子与一个过氧根离子,根据n=

得7.8gNa2O2的物质的量为

=0.1mol,则其化合物中所含的离子个数为4×0.1×NA=0.4NA,故C项错误;

D.氯气与氢氧化钠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

2NaOH+Cl2=NaCl+NaClO+H2O,根据关系式Cl2

e-可知,1mol氯气与足量的NaOH溶液完全反应转移电子数为NA,故D项正确;

答案选D。

【点睛】与阿伏加德罗常数NA相关的化学计量的选择题是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对化学计量的理解与应用。

本题B项是学生的易错点,要特别注意气体摩尔体积为22.4L/mol的状态与条件,题设陷阱经常误将“常温常压”当作“标准状况”、或者误把标准状态下的固体、液体当成气体,又或者不注明气体所处的条件,学生做题时只要善于辨析,便可识破陷阱,排除选项。

21.由合成气制备二甲醚,涉及如下反应:

(i)2CH3OH(g)

C2H4(g)+2H2O(g)ΔH1

(ii)2CH3OH(g)

CH3OCH3(g)+H2O(g)ΔH2

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ΔH1<ΔH2

B.反应(ii)为吸热反应

C.C2H4(g)+H2O(g)

CH3OCH3(g)ΔH=-5.2kJ·mol-1

D.若在容器中加入催化剂,则E2-E1将变小

【答案】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