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景点旅游导游词5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75402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景点旅游导游词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山西景点旅游导游词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山西景点旅游导游词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山西景点旅游导游词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山西景点旅游导游词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山西景点旅游导游词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山西景点旅游导游词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山西景点旅游导游词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山西景点旅游导游词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山西景点旅游导游词5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山西景点旅游导游词5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山西景点旅游导游词5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山西景点旅游导游词5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山西景点旅游导游词5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山西景点旅游导游词5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山西景点旅游导游词5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山西景点旅游导游词5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山西景点旅游导游词5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山西景点旅游导游词5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山西景点旅游导游词5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景点旅游导游词5篇.docx

《山西景点旅游导游词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景点旅游导游词5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西景点旅游导游词5篇.docx

山西景点旅游导游词5篇

山西景点旅游导游词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山西景点旅游导游词

(1)

  大家好,我是您这此游览的导游员,叫XX。

首先我代表山西省绵山之旅旅行社欢迎您来参观菩萨顶。

我在这里祝您玩得开心愉快,通过我的讲解,一定会使您不虚此行。

  大家看,坐落在灵鹫峰上的这座金碧辉煌的寺庙就是素有喇嘛宫之称的菩萨顶。

我们已经参观了许多寺庙,大家可能也发现了,大多是红墙灰瓦,,而菩萨顶却是红墙黄瓦。

在古代中国,黄色是皇家专用的,可菩萨顶却用了黄琉璃瓦,,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考虑,等我们参观完寺庙,听了我的讲解,您自然会明白。

  此寺创建于北魏,原叫大文殊院。

相传唐太宗贞观五年,僧人法云想塑一尊文殊像,可不知道塑何职文殊。

一天夜里,法云从长明灯下的蓝光中看见一尊文殊菩萨像,并由塑工塑成。

传说这便是文殊菩萨显圣,展示真容,所以此寺又叫真容院,俗称菩萨顶。

  寺庙经历代修补,尤其是1952年政府拨款补修了所有殿宇和牌楼、石阶等。

现占地30亩,分前院、中院、后院和东配院四处院落,有殿堂楼房121间,是五台山规模完整的喇嘛寺院,殿宇云集,雄伟壮观,布局严谨,独具特色。

我们从山麓仰望,阳光下飞檐斗拱,相托红墙黄瓦,金碧辉煌,象布达拉宫,所以有喇嘛宫之称。

菩萨顶在五台山有很高的地位,是黄庙首领庙。

  大家请跟我往上走。

  我们登上这高高的台阶,就进入寺庙了。

这台阶、木牌坊、幡杆就是康熙皇帝看成龙头的地方。

这里我们要让大家数一数,到底有多少台阶,等大家登上这高高的灵峰圣境,我会告诉大家关于这台阶,上面的石狮的说法和传说。

  大家数清楚了吗?

到底有多少台阶?

  我告诉大家,寺庙门前的长长的台阶,一般都会与108有关,菩萨顶也不例外,也是108级台阶。

佛家说,人生共有108种烦恼,把解脱烦恼之道称为“法门”。

踏上一级台阶,意味着跨入一个法门,消除了一种烦恼。

当您气喘吁吁地站在悬有“灵峰圣境”横匾的彩绘牌楼下面,远望周围林立的寺庙、翠绿的山色,您是不是已把人世间的108种烦恼全部踩在脚下,成了一个无忧无虑的人了呢?

  我们再看台阶上这对石狮,仔细看过之后,您一定会发现左边这只没有舌头。

原来啊,是它偷吃工人食物被割掉了舌头,一直饿着肚子蹲到现在。

  这座四柱三门七楼的高大木牌楼是清代康熙五十三年所立。

它色彩鲜艳,彩绘龙凤,造型优美,形象生动,结构合理,坚固精致,是五台山木牌楼之冠。

  穿过天王殿,我们来到前院,院内古树参天,石碑林立,幽雅清静。

我们面前的是大雄宝殿,是菩萨顶的主殿,寺内重要佛事活动一般都在这里举行,内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和十八罗汉。

  大雄宝殿右侧是带箭文殊殿。

殿内骑狮文殊的肩上插有一支箭,传说是乾隆皇帝射的,不过我们现在看不到这支箭了,它以被前两世班禅取走了。

  要说菩萨顶有特色的建筑,还要数大雄宝殿后的文殊像。

大家请跟我来。

  我们面前的大殿就是文殊殿。

大家看殿前台阶,有许多蜂窝状小眼。

原来在殿檐中间的一块瓦上,不论春夏秋冬,也不论阴雨晴天,总是滴水不断,所以又称为滴水檐大殿。

由于雨珠滴沥,落地柱石,嘀嗒有声,再加上注溅时水花在阳光下反射出五光十色的艳彩,形成五台山一大景观。

您能猜猜为什么滴水不断吗?

曾经有很多种说法,其实只是在檐下有一个存水槽之故。

不过我们现在已看不到这一景观了,因年久失修和维修时没有注意保存,水槽已不存在了。

  殿内原有三尊高约两米的铜质三大士像,就是正中文殊。

左观音,右普贤。

它们距今应该有四百多年了,是铜铸艺术的珍品,可惜这三尊名冠五台山的铜像,早已被毁。

现在的塑像是1985年新塑的。

大家仔细看,黄庙殿内的塑像与青庙有所不同,从塑像就可以分辨出是青庙还是黄庙。

这里的菩萨像都有肩花,脸微侧,且有华丽的背光,这正是与青庙塑像的不同之处。

  在后院,,还有明代万历年间铸造的大铜锅。

大家看,如此巨大的铜锅一年也只是腊月初八煮腊八粥用一次。

据说有一次小喇嘛因洗锅后,锅内表面结冰,还差点上不来呢,可见这铜锅有多大了。

  佛教寺院都有一点神秘气氛,而殿顶的神兽仙人,更增加了一份神奇色彩。

这些神兽是龙的儿子,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能力。

把他们安置在殿顶是为了防火、避邪,又有龙凤象征和谐祥瑞。

  菩萨顶之所以能保持黄庙领袖庙的地位,与清代康熙、乾隆几次来五台山住在菩萨顶有关。

康熙在寺内留下了“五台圣境”御笔。

大家看这石碑坊上四字就是康熙亲笔题字。

  因历来是政教合一的政权,所以清统治者极力笼络人心,以巩固对的统治。

这样,五台山黄庙就更加兴盛起来,尤其是菩萨顶,地位极高,寺庙的大喇嘛在清代相当于朝廷一品官的地位。

  由于菩萨顶相当于皇帝行宫,再加之为了笼络喇嘛教,所以代表皇室“至高无上,尊贵富有”的红墙黄瓦便也成为菩萨顶的特色了。

各位游客您明白了吗?

  好了,各位游客,我的讲解就告一段落,希望通过我的讲解,您能对菩萨顶留下深刻的印象。

祝大家旅途愉快。

  山西景点旅游导游词

(2)

  各位游客:

  大家好!

非常欢迎你们到杏花村古井文化园参观游览,我是景点导游XXX。

  池州杏花村以杜牧的《清明》诗而闻名,古有杏花村十二景,复建杏花村是池州几代人的梦想,这座牌坊就是杏花村复建的一个重要标志,牌坊上的“杏花村”三个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题写的。

  大门两边有一幅对联:

“旭日照池州出墙红杏引春风四时飘绿雨,晓钟惊世界耀眼琼花香碧宇千里醉丹霞”,寓意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池州优美的生态环境引来无数外商来池州投资兴业,也才有了杏花村复建的开始,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古井文化园就是旅欧华侨詹晓荣先生投资兴建的,下面就请大家随我进园参观,一起探寻杜牧笔下的杏花村。

  我们正前方这座山,上面刻有杜牧的《清明》诗,是大书法家启功的手迹,让我们走近看看。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首诗的书写不是按照正常的四句诗进行排列的,其实古时候人写字很多都是这样的。

传说古时候有个书法家用此诗为人题写纸扇,持扇者不知扇上为杜牧之诗,便把它读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样一读便成了一首绝妙的好词,不知道是巧合还是艺术家的共同灵感,我们启功老先生写这首诗也是这样的。

有关《清明》诗的有趣话题很多,相传清代大文人纪晓岚,就是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纪晓岚,觉得该诗不够精炼,便每句删去两字,成了五绝:

“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

遥指杏花村。

”后来也有不少人改过此诗,但真正流传到现在的还是杜牧的这首《清明》诗。

(关于《清明》诗的传说还有很多故事,大家有兴趣可以买一本我们公司编的《旅游指南》看看。

  接下来我们看山的另一侧,是公园的园记和杜牧的生平简介。

下面我就把杜牧的生平作一下简单介绍:

  杜牧,陕西人,靠近现在的西安市,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后人为区别杜甫称其为“小杜”。

公元844年开始杜牧在池州做了两年的州官,当时叫刺史,足迹遍布池州美丽的山水。

留下诗歌40多首,其中著名的就是《清明》诗。

杜牧在池州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如减轻赋税、抓社会治安、造计时器、修建一些颇有影响的建筑等等。

但真正和旅游有关的还是保护九华山的寺庙,当时在845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活动,杜牧对九华山刚兴起的寺庙进行了有效的保护,为后来九华山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然我们今天看到的九华山可能就是两样的,所以池州老百姓永远地记着他,现在池州市的很多地名也和他有关,如杜湖、杜坞大桥等。

我们在规划中准备在公园的东侧建一座杜公祠(杏花村过去就有杜公祠,是杜氏后人所建,清代知府李暲撰写《建杜公祠记》,现在遗址早废。

  现在我们向前走,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是一颗古老的树,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树吗?

是樟树,樟树是我们池州市的市树,那你们知道我们池州市的市花是什么花吗?

是杏花(池州市树市花是2002年3月29日池州市届人大会第八项会议通过的)。

  大家请随我这边走,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杏花村千年古井遗址所在地,这座颇具唐朝风格的建筑就是黄公井院,(指着对联)“红杏花开泉香一井,黄垆酒熟诗醉千秋”,很有气势吧。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口井吧,这口井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井的内壁四周都是青砖砌成的,深有9米,据文物部门考证确是唐代古井,有1000多年的历史。

大家再看一下井边“杜刺史行春处”这块碑,是由明代大文人李歧阳题写的。

(指着雕像)这是黄公的雕像,旁边一副对联:

“幸得仙人传绝技,欣将名酒醉奇葩。

”传说当年黄公酿得一手好酒,供不应求,仙人铁拐李路过此处,看到黄公夫妇忠诚勤恳,就暗中点化井水帮助他,后来在酒供不应求时井水都可以当酒卖,黄广润的夫人说:

“酒虽好,猪无糟。

  现在我们从后边走,去实地看看酒是怎样酿出来的,酒糟又是什么样的。

(手指酒坛)这块空地上的大酒坛,有4米多高,是贮藏黄公酒用的,黄公酒是我们公司注册的商标,那个小井样的标志是我们公司的徽标。

现在我们可以闻到酒香了,(走进酿酒坊)这位就是黄公的后代黄师傅,这是发酵池,这是煮熟的饭,酿酒要用米和糠,100斤大米要兑20斤糠呢,现在我把工艺流程向大家介绍一下:

首先将大米隔锅蒸熟,待熟饭冷却至40℃左右放入酒麯等发酵材料,再入发酵池发酵,10天后起池再上锅蒸,利用循环水加热后出酒。

  山西景点旅游导游词(3)

  汾河公园是位于太原市中心的大型城市生态景观公园,是具有中国北方园林风格和太原汾河地域文化的山水园,全长6公里,宽500米,占地300公顷,形成了130万平方米水面和130万平方米绿地,是太原市目前、集中的公共绿地游乐场所。

同时也是太原城区汾河段蓄水美化工程,人工复式河槽由中隔墙分成东西两渠,东侧清水渠,宽220米,由四道橡胶坝分为八级蓄水湖面;西侧浑水渠宽80米,排泄上游洪水和水库灌溉输水。

东西两岸各布置一条箱形排污暗涵,接纳城市排污管道和边山支沟来水,送至下游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

  在公园两岸带状绿化平台上分布着4个主题广场、6个自然景区和7个观光景点。

沿汾河西岸“晋汾古韵”广场上,治汾始祖台骀雕像栩栩如生,可追寻汾水的渊源;“梨园余音”广场上,戏剧脸谱古意盎然,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三晋戏曲文化;“五环生辉”广场健身体育活动设施完备,活力四溢,充满动感。

沿汾河东岸,可领略古晋阳八景之一“汾河晚渡”的绮丽动人景色;“雁丘景点”依汾河古老传说而建,元好问的千古诗句为此平添几分婉约;巧妙地利用了橡胶坝运行设施形成的“沙滩碧水”、“游泳池”、“钓鱼池”和“画舫”,充满现代体育健身特色,还有亲临水面的“日台”、“七亭”、“渡口”及“乐坛”等景点。

在湖面上荡漾的游船及在主园路通行的观光车穿梭自如,可引游人游遍各个景区。

凡有台阶的广场均专门设计了无障碍通道,欧式风格的商品售卖点平均分布,游览其间更觉方便轻松。

  汾河公园湖面之上点缀有彩色橡胶坝、大型音乐喷泉、鸟岛、绿洲,现代与自然的交融,人与水的亲和,展现出一幅波光潋滟,水天一色的画面。

夜幕降临,遍布各景区的30种风格各异的4000余盏灯饰与滨河东西路四条光带交相辉映,设计精巧的广场地灯为公园再现了色彩斑斓的立体美景。

整个公园动静结合,过去、现在、未来有机融会,流连其中,可享受省城自然生态的情景,同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对话,静静品味汾河公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纯净的生态美景。

  太原汾河公园的建设,提升了城市形象,也让人们直接感受到城市生态的变化。

上一个星期天,记者来到了位于太原汾河两岸的汾河公园。

  汾河公园纵贯市区南北6公里,宽500米,占地300万平方米。

4个广场,11个景点,178万平方米的水面和130万平方米的绿地,构成了公园特有的美;横跨汾河的5座大桥和滨河两路上的车流,又可使人尽享一种流动美。

凝固美与流动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风景画。

  创造“人、城市、生态、文化”的多元共生空间是公园的理念。

白天,漫步公园,放眼四望:

青青的草坪,使人真想上去打几个滚;清澈碧绿的水面,微风轻拂,泛起一圈圈涟漪,拖起无数光带,恰似一条条素绢在水面飘动......分布在东西两岸的“柳溪春晓”、“千禧龙腾”、“汾河晚渡”等景区,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了人与生态融合的意境。

  莺歌燕舞、水天一色的景观是美丽的、祥和的、也是旖旎和谐的:

绿荫满目、鸟飞鱼跃的景观是人类共同思念的、向往的、也是梦寐已久的。

在汾河景区的林荫小路上,当您看见仙鹤翩翩起舞在湖中,野鸭双双戏水于水面,我相信,您的目光是欣喜而湿润的,您的呼唤是感激而虔诚的--

  汾河景区建成后,太原市建设管理委员会、太原市汾河景区管理委员会特别邀请并大力支持胡少荣先生对汾河景区的鸟类生存、繁衍情况进行研究,他在2002年3月初至9月底短短7个月的时间内,就在汾河景区的拍摄到48种鸟,其中有濒临绝迹的紫背苇。

建国初期在汾河太原城区段从来没有发现过的灰头麦鸡、黄斑苇(ChineseLittleBittern)、花凫、高跷鸻、紫鹭、白骨顶等珍稀鸟类。

  婉转的鸟鸣朝朝暮暮、起落的翅膀春去秋来,它们在传递着一个信息:

文明是自然的延伸。

人的家园,就应该是充满绿色、充满生命、充满爱心的空间!

  夜晚,走进公园,仿佛徜徉在银河里,那盏盏灯,倒映在河里,五光十色的河面,波光闪烁。

那被镁钠灯勾勒出其轮廓的大桥,就像玉带缠在太原的腰际,闪着柔光,把人带进了水晶宫......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然而,两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黑水横流,被人喻为太原的“龙须沟”呢?

而今这些景点与广场的交织,构成了具魅力的城市美景。

  汾河晚渡为“古晋阳八景”之一。

此处位于西山观赏点。

与对岸的小木屋和水中的鸟岛相望,入口耸立的石坊为码头标志,几何构成的景点,当夕阳斜照、红霞满天,河面浮光耀金,舟行景随,游人泛舟其间或凭栏远眺,如画胜境,可一览无余。

  这一靓丽明珠定会更加璀璨,更加夺目。

  山西景点旅游导游词(4)

  三晋大地,古代寺庙星罗棋布,其中平遥古迹双林寺堪称艺苑奇葩,彩塑名扬海外,素有“古代雕塑博物馆”之誉。

  双林寺,位于山西省平遥县西南六公里桥头村。

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其地本为中都故城所在,因之得名。

中都寺创建年代很早,因古文献记载失详,难以确考。

寺中现存古之碑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姑姑之碑”。

年代久远,字迹模糊,第二十行“重修寺于武平二年”尚可辨认。

“武平二年”(571)乃北齐年号,既是重修,其创建年代必早于此。

即使从北齐算起,中都寺至今也已历经一千四百多个春秋了。

中都寺当时为一方胜境,庙貌雄伟,香火隆盛,游人不绝,曾建有“七重楼阁,高可望省”,可惜毁于火灾,原阁础石至今犹存,直径一米有余,足证其规模之大。

约至宋代,中都寺改名双林寺。

据佛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涅槃之地为古代天竺拘尸那城跋提河旁沙罗双树之间,尔时佛在双树之下,头北面西,右胁而卧,圆寂升天,四边双树顿开白花,称为“双林入灭”。

宋以后,寺中曾住有尼姑,故有“姑姑之碑”及“贞义祠”等遗迹,盖与纪念尼姑有关。

  双林寺建筑,历遭一千数百年的风雨兵灾之患,庙貌渐即倾圮,虽然历代皆有修葺,但到元末,已到了“殿楹损壤,厅廊倾颓”的地步。

因此,明朝景泰、天顺、弘治、正德、隆庆年间以及清道光、宣统年间都曾大规模地重建或重修,现存庙宇已全为明代和清代建筑了。

  双林寺坐北朝南,庙群占地面积约为一万五千平方米,内分东西两大部分。

西部为庙院,沿中轴线坐落着三进院落,由十座殿堂组成。

前院为释迦殿、罗汉殿、武圣殿、土地殿、阎罗殿和天王殿;中院为大雄宝殿和两厢的千佛殿、菩萨殿;后院为娘娘殿和贞义祠。

东部为禅院、经房等(现为小学校所用)明代时于寺庙外围建一周高大的夯土包围墙,上置箭垛,外观颇似一座小城堡。

  进入拱券形山门,正北座殿为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檐下挂一竖匾,书“天竺胜境”四字,笔力遒劲。

前檐置五铺作斗拱,如意头假昂。

明间置板门,次、稍间置窗。

屋顶悬山式,屋脊正中琉璃宝顶上有明“弘治十二年八月二十六日”题记,乃明代重修时所置。

天王殿廊檐下塑四大金刚,每尊约高三米,一字排开。

这些佛的护法力士形象已突破一般金刚凶恶可怖的造型程式,采用了写实的造型手法,加之空间中宏大的架式和大块的形体,使人感到他们具有人间武士的亲近感,同时又具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武气魄。

  天王殿内,天冠弥勒菩萨结跏居中而坐,帝释、梵天胁侍左右。

南墙倒坐四大天王,北墙两侧为八大菩萨。

殿中塑像风格都较写实,人物造型生动。

尤其是四大天王,高达三米之多,分别手持琵琶、宝剑、蛇和伞,各自护卫东南西北。

四大天王手中所持物件,按佛教《圆觉经》中“四轮”之说,为土、金、风、水。

因佛经在中国长期流传,又附会为“风调雨顺”,清代翟灏所著《通俗篇》引王业燕《阁知新录》说,凡寺门内四大天王,各持一物,暗喻“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穿过天王殿,北面坐落着释迦殿,同两厢罗汉殿、武圣殿、阎罗殿和土地殿组成进院落。

释迦殿是本寺主殿之一,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栏额普拍枋出头,檐下无斗拱。

明间置门,正中匾额书“灵鹫遗风”四字。

屋顶悬山式,满布灰瓦,整个建筑风格质朴简洁。

  释迦殿内,释迦牟尼正中高坐,左右胁侍文殊、普贤,是本殿主要塑像。

殿内四壁运用圆雕、深、浅浮雕手法,采取分层组合、连环壁塑形式,表现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从投胎降生到涅槃成佛以及四方传经普渡众生的佛传故事。

二百多尊人物形象身份不同,神态各异,活动于建筑、山石之间,构思构图绝妙,令人叹为观止,颇富有我国民间艺术的传统特色,释迦殿影壁墙后塑一座渡海观音,是双林寺彩塑中的精彩之作。

观音用圆雕手法塑造,单腿盘坐于红色莲瓣之上,整个身形突出壁外,神情安详自若,与背景上波涛汹涌的海浪形成强烈对比,具有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观者无不称奇。

  释迦殿两厢各为四间悬山式建筑,因在殿内隔墙,又分为罗汉、武圣、阎罗、土地四个小殿。

罗汉殿内塑十八罗汉,是难得的艺术珍品,他们略与真人等高,分塑于观音两侧。

这些罗汉像比例适当,解剖准确,形体厚重,造型优美,一个个神采奕奕,颇具个性,古代艺术大师运用纯熟的传统彩塑技巧,使这些罗汉塑像达到了呼之欲出、若闻其声的艺术境界,被人们称之为“神品”。

武圣殿正中关羽坐像为清初所塑,气势威然,神态逼真。

四壁满布悬塑,为关羽生前事迹,内容有“桃园结义”、“怒斩华雄”、“斩蔡阳”、“水淹七军”等,人物高约四十厘米,造型生动,设色艳丽,观之饶有兴味。

阎罗殿内地藏王菩萨居中而坐,左右塑十殿阎王和判官,各像皆挺然危坐,肃穆森然。

佛经称地藏王为四大菩萨之一,统领地狱,拯救诸苦。

此殿即按佛经中“六道轮回”、“三世因果”的说法构思并塑造的。

土地殿所塑土地像为我国古代神话中管理,山川郊社之神,旧俗祭祀土地可保五谷丰登。

土地像被塑成一长者形象,慈祥、忠厚。

左右侍从为金童玉女,令人感到亲切可爱。

  释迦殿两侧有钟楼和鼓楼东西相对,钟楼上现有明代嘉靖年间大铜钟一口,击之声闻数里,余音不绝。

中轴线上第二进院落为正北的大雄宝殿和东西厢的千佛、菩萨二殿,布局较为宽敞。

大雄宝殿乃明初重建,是全寺中大的建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六椽,“侧脚”、“生起”较明显,设一步前廊,四周檐下五铺作斗拱一圈,柱头、补间铺作各一朵。

梁架结构整洁合理,颇合法制。

斗模门窗装修及屋脊吻兽皆为典型明代风格。

殿内主像为“三身佛”,两侧是文殊、普贤坐像。

三身佛前有铁铸包泥“接引佛”迎门而立。

这些塑像经清代重新妆绘,较其他殿塑像略有逊色。

殿内还有明代所绘壁画《礼佛图》,惜于民国初年为所盖,从1982年洗出的局部中,尚可窥到壁画一斑,线描挺拔,设色艳丽,尚有元代遗风。

东侧千佛殿,悬山式建筑,面宽七间。

  殿内彩塑达五百余尊,占全寺四分之一。

主像为自在观音,面相恬静妩媚,姿态舒畅自然。

左右侧塑韦驮和夜叉立像。

韦驮像极富个性特征,武中蕴文,颇具动势,是明代彩塑中少见的艺术杰作。

殿内四周为悬塑和壁塑,五百菩萨分为五至六层,或驾祥云,或骑异兽,与主像联系照应,浑然一体。

窗台和门两侧还塑有供养人像三十多尊,这些塑像造型非常写实,他们的衣冠饰物是研究明代服饰发展演变的可贵资料。

  菩萨殿在中院西侧,正与千佛殿相对,主像为千手千眼观音,结跏居中而坐,仪容丰满端庄,神态温柔隽逸,手势千变万化,塑造得十分纤巧而富弹性。

如果不是背后伸出许多胳膊,真会使人把千手观音看成人间--个美丽娴雅、雍容大度的少妇。

四周悬塑四百多菩萨,皆脚登彩云,作行进状,大有衣纹飘动,满壁生风之感。

这众多的形象,艳丽的色彩,生动的造型,构成了一座古代雕塑艺术的殿堂。

千佛、菩萨二殿外檐墙上尚残留少量明代壁画,绘供养菩萨等,为明天顺五年(1461)的作品。

  娘娘殿为全寺中轴线上后一座建筑,建于明正德年间,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殿内“送子娘娘”塑像系根据民间传说所塑,清代曾重妆。

前檐墙内有清代壁画“送子图”,娘娘殿东侧小殿为贞义祠,内塑“睡姑姑”和“药婆婆”塑像,乃民国年间重塑。

娘娘殿和贞义祠内塑像、壁画制作年代较晚,艺术水平--般。

  双林寺,是座历史悠久的佛寺。

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钟以及古代建筑、彩塑和壁画,都是稀世珍宝。

尤其是寺中两千多尊彩绘泥塑,更令人称道不已。

它们继承了我国唐代以及宋、辽、金、元彩塑的优良传统,具有高度写实的风格,是我国明塑中的佼佼者。

这些彩塑形神兼备,艺术价值极高,能够完好保存至今,实乃艺术史一大幸事。

  千佛殿的韦驮像,在全国同类题材作品中,这尊塑像可谓之精品,备受海内外识者交口称誉,说他刚中有柔,武中蕴文,威而不悍,机智勇猛,浑身是力,身如强弓等等。

概括之约有三点:

双重性格的深入刻画;夸张变形身躯表现力度;面部表情高度传神。

这些因素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韦驮像的艺术特色,使这个人物具有性格特征而活了起来。

此外,还有一项重要因素应强调指出,即韦驮静态典型中所表现出的运动----不动之动,这也是韦驮像之所以取得生动气韵,达到传神效果,在艺术上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

由于是寺庙中的圆雕,观赏的视点被巧妙地安排于一进殿门的位置,这既是由于当时宗教活动的形式所限,以符合人们的观赏习惯。

从此视点看韦驮像的构图,其身体重心基于左足,下肢朝前站立,从腰部开始,由头部带动整个上体躯干向右侧扭曲,这种扭曲程度,已极大地超出了人体生理所允许的限度,很像--节麻花,但人们从整体气势观看,这种违反人体解剖结构的姿态,不仅没有一点不舒服的感觉,相反却从这种艺术夸张变形之中,感到一种强大的力度和动势,这是由一条从头到脚贯穿于韦驮全身的s形曲线所表现出来的,这条曲线极富弹力和流动感,构成了韦驮身体报考的主轴线,加之韦驮身上的飘带萦绕飞舞,本身就是大的曲线,从视觉上也加强了动势。

韦驮右臂握拳下垂,肘部向外部伸出,让人感觉肌肉紧张,充满力量。

左臂抬起,同右臂形成对比(手部已残,原来似握金刚杵)。

韦驮整个身躯外轮廓构成一个略带倾斜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由左手、右手肘部和足部三个突出点形成。

由于这个锐角三角形的顶点在下部并呈倾斜状态,给人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微妙的不平衡和不稳定感,因而也增加了这尊塑像的活力和行动感觉。

  此外,我们通过对韦驮像的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一种时间的节奏性和动作的连续性。

韦驮腿部动作为正面站立,身体重心立于左腿,右腿放松微向外伸出,这种姿态是符合为佛站岗护法的特定身份的,但这样处理,--般极易被塑造得呆若木鸡。

  双林寺韦驮高明之处,就在于匠师不落俗套,打破了一般程式的限制,使韦驮上身向右扭曲,左臂抬起,似乎发现了捣乱不法的妖魔,正欲振臂大呼而击之,用上身的动作打破了下肢的静立呆板,形成了连续性的第二动作。

而为精彩的是韦驮眼神与头部方向的反向关系。

按照人的自然生理动作,头部向侧面扭转时,眼珠总是转向同一方向,即头部向左侧扭转,眼睛必向左侧看,头向右侧扭转,眼珠也必然向右侧转动。

这不但在方向上保持一致,而且在时间上也处于同一节奏。

而韦驮眼珠位置的处理恰恰又打破了这种常规,其头部、身躯皆向右扭动,而眼睛却偏偏望着相反的左方。

这样,在时间上就又增加了一个节奏。

如果我们试着模仿一下韦驮像的动作和眼神,就能体会到这确实是神来之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