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五上语文第七单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7588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6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五上语文第七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秋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五上语文第七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秋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五上语文第七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秋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五上语文第七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秋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五上语文第七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秋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五上语文第七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秋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五上语文第七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秋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五上语文第七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秋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五上语文第七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秋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五上语文第七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秋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五上语文第七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秋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五上语文第七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秋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五上语文第七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秋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五上语文第七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秋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五上语文第七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秋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五上语文第七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秋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五上语文第七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秋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五上语文第七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秋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五上语文第七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秋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五上语文第七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五上语文第七单元.docx

《秋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五上语文第七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五上语文第七单元.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五上语文第七单元.docx

秋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五上语文第七单元

第七主题单元

一、单元训练重点:

本单元紧紧围绕“四季之美”这一主题,课文以诗词、散文为主,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及各项语文实践活动,品味语言,初步体会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之美,从而感受大自然和生活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景色和美好生活的喜爱和赞美的情感。

二、教材简析与课时安排:

《古诗词三首》分别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和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写的词《长相思》,通过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来体会静态和动态描写。

(2课时)

《四季之美》是通过联系上下文来体会动态描写,不仅要辨别动态,更要通过朗读感受动态美。

(2课时)

《鸟的天堂》写的是同一场景中动静变化之美,要让生用不同语气、节奏朗读加以体会。

(2课时)

《月迹》这是略读课文,可通过找一找等形式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描写。

(1课时)

“语文园地”通过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来明晰阅读体验,丰富语言积累。

(2课时)

作文评讲:

2课时

三、总课时:

11课时

2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的:

1.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读准“更”这个多音字,理解诗句中“暝”“歇”“聒”“王孙”等生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枫桥夜泊》。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词的意思。

4.体会诗歌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悟诗情,初步感受动态美和静态美。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山居秋暝》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山居秋暝》。

2.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理解古诗内容。

3.体会“诗中有画”的特点,感受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教学日期:

11月16日上午第1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揭题、释题。

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的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还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王维就是其中的一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王维,走近他的诗歌《山居秋暝》。

(板书课题:

山居秋暝,齐读一遍课题)

解题:

“暝”(mínɡ)是“日落时分,天色将晚”的意思。

“山居”是“山中居所”的意思,“秋暝”是指“秋天的傍晚”。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首山水诗。

2、简介王维

王维(701?

—761),字摩诘,蒲州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有“诗佛”之称。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对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

3.讲故事。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时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是怎样产生的呢?

(配乐)

那是一个秋凉时节,一天傍晚,大雨刚刚过去,山谷显得格外寂静,夜晚不知不觉来临了,秋天雨后的天气真是清新怡人啊。

诗人漫步山中,抬头看到雨后的明月高悬碧空;再低头一看,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在地面上,清清的山泉从山石上潺潺流过,映着月光,清澈,闪亮,多美啊!

这时候,静静的竹林里,忽然传来欢声笑语,那是洗完衣物的姑娘正从河边漫步回到村口;小河上的莲叶在水中轻轻摇动,那是晚归的渔舟正顺流而下。

尽管春花凋谢,秋景还是如此美好,诗人情不自禁地说:

“我自己完全可以留在山中,长住不走啦!

”看着,想着,触景生情,于是吟诵出这样一首诗,诗名就叫《山居秋暝》。

(教师有感情背诵诗句,音乐声止,表演结束)。

二、自学质疑,明晰诗意。

(一)反复朗读,把握节奏。

1.请同学们自由反复朗读这首诗,要求读通、读顺。

(学生读几遍后抽查朗读情况)

2.根据朗读古诗的要求进行吟诵指导,并注意教给学生朗读方法——注意三字尾的停顿。

3.教师示范朗读后,指导学生读好。

4.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心情,所以应当用轻快的语调诵读。

尾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5.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二)自学质疑,试讲诗意。

1.同学们可以利用工具书对不懂的字词进行查阅,并尝试直译,试讲诗意,可以提出问题,同桌交流,为理解诗句意思做好准备。

2.先让学生试讲诗意,再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译诗。

三、赏析诗意,体会以动衬静之美。

1.首联“空山新雨后”点明“山居”;“天气晚来秋”点出“秋暝”。

诗的首联点明题意。

这样使人一看就知道作者所描写的是初秋时节空山雨后的晚景。

“空山”表明山的空旷寂静,人迹罕至,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又适逢“新雨”过后,青山经过山雨的洗涤,愈显苍翠;秋天的傍晚,天气是那样清新怡人。

这两句出笔自然,总写了山中雨后的特定环境,笼罩全篇。

2.颔联和颈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雨后的明月,高悬碧空,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在地上,清清的山泉从山石上潺潺流过,映着月光,清澈,闪亮。

明月、松林是静止的,泉水是流动的,淙淙的泉水,更衬托出四周的宁静。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归浣女”与“下渔舟”是倒装。

而“喧”与“动”,既打破了山中的寂静,又具有一种生活气息。

诗人着力刻画勤劳人民的纯朴生活,正是诗人向往这种生活的自然流露,同时也反衬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颔联的“明月”“松林”“清泉”这些词,写的是静;颈联的“喧”“动”“归”“下”这些词,写的是动。

两联这样安排使颔联描绘的静的境界,不是死一般的寂静,而是跳动着的生命,使整个山林显得生机盎然。

这跳动的生命,不仅没有破坏山林幽静的气氛,反而相映成趣,将山林衬托得更幽静了。

3.尾联。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两句诗直抒诗人的心志。

意思是说:

尽管春花凋谢,秋景还是如此的美好,我自己完全可以留在山中,长住不走。

“随意”是“任凭”的意思。

“王孙”则暗指诗人自己。

《楚辞·招隐士》中说: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王维在这里反用其意,觉得“山中”比“朝中”更好,洁净纯朴,决心留下来,表达了诗人对归隐山林的向往。

这虽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但这种洁身自好的孤高情怀,却表现了封建士大夫遭冷遇后对统治集团一种反抗的精神。

4.小结。

这首诗自然朴素,不加雕饰,选取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清幽明丽、活泼新鲜的图画。

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有“竹喧”“莲动”的喧闹;有“翠竹”“青莲”的悦目色彩,有“淙淙流泉”的悦耳声响。

动静结合,声色并茂,这一切又是那样的和谐自然,不愧是“诗中有画”。

在这幅图画中,似乎没有诗人的活动,只有自然山水,实际上却处处表现着自己。

诗人之所以选择这些景物,刻画得如此优美动人,正是借此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这也是本诗的艺术特色。

四、感情朗读,熟读背诵。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示范读。

3.配乐读。

五、绘画诗意,体验诗情。

1.王维是唐朝著名的山水诗人,也是当时负有盛名的山水画家,苏轼曾赞:

“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

”那天他散步回到住处,即兴为这首诗配了一幅画。

他画的会是什么呢?

请大家仔细读读古诗,然后猜一猜。

(学生活动)。

2.同学们很会读诗。

从你们的眼睛里,我已经知道你们有了很多发现。

不过,老师要提个要求,希望交流时不但要说清楚王维会画什么,还要说清楚你这样猜的理由。

六、布置作业,诵读古诗

板书:

月、林泉(静)

山居秋暝留(归隐)

喧、动、归、下(动)

 

第二课时

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感受诗人的“愁”,感受古诗的魅力。

2、理解诗人是怎么表达“愁”的。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愁。

教学难点:

与“月亮”做对比,感受用“钟声”来写愁的独特魅力。

教学日期:

11月17日上午第2节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诗歌

1、出示当代诗人陈小奇歌曲《涛声依旧》,抽生读。

2、说“无眠”的意思,找“无眠”的近义词。

3、提问:

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

(大屏幕出示)十年旧约江南梦……

师过渡:

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

抽生读

提问:

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

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师过渡:

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就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齐读诗句)

4、提问:

师:

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曾经到过哪儿?

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

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

又听到了什么?

5、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师:

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

(大屏幕出示)齐读。

师:

问题来了!

问题来了!

你的问题是什么?

二、检查朗读,指导朗读

1、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息息相关,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紧紧相连。

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叫《枫桥夜泊》。

板书枫桥夜泊。

2、自由读

3、抽生读(读准确)

4、师生读(读出节奏和韵律)

三、走进诗歌,感悟诗歌

1、带着这种情感齐读诗歌

2、把“愁眠”这个词语圈出来。

(板书“愁”)“愁眠”是什么意思?

3、提问:

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会有忧愁的感觉吗?

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寂寞的感觉吗?

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会有寂静的感觉吗?

为什么读《枫桥夜泊》,你感到的却是忧愁、是孤独、是寂静、是凄凉呢?

4、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这个晚上张继看到了什么?

咱们一样一样地说,读读第一句诗,看到了什么?

师板书:

月落

过渡:

因为“愁眠”,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看着月亮渐渐地落下。

当月亮完全落下的时候,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

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师板书:

江枫

板书:

渔火

6、过渡:

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又听到了什么?

板书:

乌啼

过渡:

当乌啼声飘过,茫茫秋夜反而变得更加沉寂。

还听到了什么?

师板书:

钟声

是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板书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到客船)

7、过渡:

看到了,听到了,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还感到了什么?

师板书霜满天

8、师(指着板书)大家看,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

这景那景,都围绕着(指抽眠)——生齐读愁眠;都伴随着(指抽眠)——生齐读愁眠;都一层又一层地笼罩着(指抽眠)——生齐读愁眠。

9、用诗人自己的话来说,江枫渔火——生齐读对愁眠。

10、孩子们,你们注意过这个看起来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对”字吗?

为什么要用这个“对”?

大家看——(大屏幕出示)想一想,你选第几个?

过渡: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啊!

月落是愁,乌啼是愁;江枫是愁,渔火是愁。

一个看起来极其普通、极其简单的“对”字,“对出”的是诗人心中的无限——(指愁眠)

11、于是,情动于中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

(教师范读全诗)

过渡:

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天地;江枫凋零,渔火点点,钟声划破了凄清的夜空。

在这个孤独而寂寞的晚上,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他在心里轻轻地念道——

学生再次齐读全诗

四、拓展升华

过渡:

孩子们,其实“愁眠”是人人会有的一种心情。

这种心情,会伴随人的一生,也伴随着人类的全部历史。

所以,古今中外,写愁眠的诗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

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写愁眠,尤其是写思乡的愁眠,更是比比皆是。

大家看——

1、大家一定已经发现,所有的愁眠都跟一种景物连在了一起,这个景物就是—明月。

正所谓,明月千里照愁眠,愁眠一夜望明月。

于是,诗人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那一轮皎皎的明月上。

那么,在没有明月的夜晚,在月亮落下去的夜晚,诗人张继又把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寄托给了谁呢?

(大屏幕出示)枫桥夜泊

2、劝解张继这份愁眠的是——抚慰张继这份心情的是——温暖张继这颗心灵的,还是——

3、孩子们,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是,没有一个人写得像张继这样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这,正是《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

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走进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生:

(齐读《枫桥夜泊》)

4、于是,从张继之后,从《枫桥夜泊》之后,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国诗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钟声!

这钟声穿越时空、穿越历史,在一代又一代的诗人笔下悠悠回荡。

(大屏幕出示)【宋】陆游《宿枫桥》师:

听,四百多年过去了,这夜半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

(大屏幕出示)——【明】高启《泊枫桥》师:

听,八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

(大屏幕出示)【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师:

听,一千多年过去了,这空灵的钟声在王士祯的笔下悠悠回荡——

(大屏幕出示)——陈小奇《涛声依旧》

生:

(齐读诗句)

5、今天,你读了《枫桥夜泊》,你的心里有了一种感触、一种感受、甚至一种感动。

所以,我想,假如你以后有机会去苏州,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桥,哪座桥?

来到枫桥,你一定会想到一个人,谁?

想到张继,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充满深情地背诵一首诗,那就是——(齐答)《枫桥夜泊》。

来,我们一起边走边吟——(集体背诵《枫桥夜泊》)

板书:

所见:

月落、枫桥、

渔火、霜满天

枫桥夜泊愁

所闻:

乌啼、钟声

 

第三课时

长相思

教学目标:

1、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学会“榆畔帐聒”四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5、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日期:

11月18日上午第1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21课的前两首古诗,感受到了王安石和张籍那浓浓思乡情。

那么谁愿意给大家背诵一下古诗?

请学生配乐诵读。

2、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张籍的内心涌动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

二、检查预习

1、昨天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了,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预习的?

(查阅相关资料、反复诵读、试着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2、在预习时,你发现长相思与前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了吗?

点击课件,出示词

教师介绍词:

词是诗的别体,词因为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

教师补充:

长相思是词牌名,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通常用来写思念之情。

也是这首词的题目。

3、检查朗读

下面谁来给大家读一下这首词。

大家看,更在这儿应该读几声?

你怎么知道第一声的?

解释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

再指名读,教师评价:

字正腔圆

三、学习这首词

(一)默读

1、同学们已经把这首词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但这还不够,还要读得有情有味才可以,这就需要我们读懂词意,体会词人的情感。

同学们,想想可以运用什么办法读懂这首词?

和我们读懂古诗的方法一样。

2、请大家运用刚才提到的方法自学这首词,想想这首词的大体是什么意思?

把不明白的地方标记出来,可以请教同学,也可以请教老师。

3、同位之间可以交流一下学习收获。

(二)学习上阙

1、大家看,这是词的上阙,谁来读读,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谁能帮他解决?

谁能简单说说它的意思。

2、康熙21年,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一等侍卫随皇上从北京出发,出山海关去长白山祭祀,他们初春时节出发,现在已经到了寒冬时节,这期间他们岂止翻过一座山,跨过一道河,山一程水一程指的是?

你从这一程又一程读出这是怎样的征途?

板书:

征途

我们可以用那些词语可以形容这种漫长艰辛的征途?

(长途跋涉千里迢迢、翻山越岭、跋山涉水)

3、告别了家乡,告别了亲人。

纳兰性的他们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

4、夜深千帐灯,读到这儿,老师产生了疑问,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是呀,将士们白天车马劳顿,疲惫不堪,为什么夜深还不休息?

(三)学习下阕

1、自己读读下阕想一想,为什么会夜深千帐灯

2、谁来说说下阕的意思。

3、和上阕的山一程水一程一样,这儿的风一更雪一更,指的是,一整夜

风雪交加。

4、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走进营帐、走进纳兰性德,边听边想,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看到的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

5、同学们,出现我们在面前的,是一位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词人。

板书:

身在,心系故园

他行走在千山万水之间,然而他那颗心,却在故园,在家人身上。

6、大家想像一下,出征前,在他的故园会有什么样的情景呢?

学生交流,他多么希望可以,梦回故园,感受这份温馨、宁静、祥和,可是,现在,却被吵得乡心破碎,乡梦难圆。

7、此时,你就是纳兰性德,你来读,

8、对词人来说,这,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

(齐读)长相思

师: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

(齐读)长相思

四、拓展

1、同学们,这首如梦令也是纳兰性德在这次征途中写下的佳作。

自己读读。

万丈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

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还睡,

解道醒来无味。

2、指名读读,

3、仔细读读这首词的注解,想一想这首词和长相思,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注解:

将士们怀念自己的家园,不禁借酒消愁,希望沉醉不醒。

但是,大凌河水,惊涛拍岸,把梦中人催醒了。

当一觉醒来,这思乡者又赶紧叮嘱自己再睡一会儿,因为睡着了总比眼睁睁地思乡好过一些。

4、是呀,虽然,聒碎乡心的声音不同,但是纳兰性德的思乡之情是一样的,体会着词人的思乡之情读读这首词。

五、总结

同学们,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

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也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长相思》。

六、课下请同学们继续诵读这两首词,,也可以搜集一些表达思乡的歌曲唱一唱。

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

 

22四季之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具体的词句体会“四季”的美有什么不同,学习文章的表达顺序。

3.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独特韵味的写法,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探索美、感悟美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感悟课文,感受自然的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学习作者留心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独特韵味的写法。

把生活体验与阅读体验结合起来,学以致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11月19日上午第2节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本文的作者是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

她原姓清原,因而姓氏用“清”字。

她曾任“少纳言”(五品官)的官职,便取而为名,她是当时日本的皇后身边的女官。

音乐与朗诵结合起来,感染力很强,营造了浓厚的课堂气氛,而且与课文内容高度契合,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和阅读欲望,能马上带领同学们进入课文中。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疑问。

2.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

3.生交流强调个别生字的音形义:

强调“黎”“晕”“漆”等生字。

4.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5.指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复述课文的内容。

6.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最美的句子,反复诵读,体会。

三、朗读课文,体会文美

1.生自由读

2.分组读

3.小结朗读方法:

注意读流利的基础上,通过读轻重读和语速快慢来表达情感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1.积累本课生字词。

2.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文美。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12月20日上午第1节

一、复习导入。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篇文章的?

2.作者眼中四季的最美是在什么时候?

二、读中感美。

师:

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四季之美》吧!

师:

请同学们看屏幕继续欣赏。

在读课文时找到最喜欢的句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大声朗读,一会儿展示给大家,好不好?

(屏幕展示,学生朗读)

生:

我最喜欢文中呈现出的夏季的静态美,画面中又呈现出萤火虫泛着微微的光,静态的美中又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师:

一种动静结合的美。

生1:

我最喜欢春天这一段,它通过云彩色彩流动的变换来表现春天的气象。

我最喜欢的句子是“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生2:

我喜欢夏天这一段,尤其最后一句。

在漆黑的夜晚,一两只萤火虫飞舞会给人一种诗意美。

师:

富有诗情画意的美。

生:

我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后两句。

因为我看到雪就会想到和小伙伴们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

三、理中品美。

1.师:

我们曾经历过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日的黄昏,冬季的早晨,但我们很少像作者那样,用细腻的笔法传达真切的感受。

怎样才能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进行对话呢?

这节课我们采用体验式学习,变换角色,把自己当成摄像师,用文字模拟摄像并制作脚本,看屏幕上的要求:

1.陈述人用填空方式陈述成果:

根据这一段对______的描写,我们按______的顺序,抓住了它们的______特点加以录制,为使这个特点更加突出,并真实地再现作者当初的感受,我们还加入了______以使这种感觉更真切,引起共鸣;也可结合板书陈述。

2.描绘人用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述,再现他们带有鲜明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3.在描述的同时,另一个学生把设计好的思路写在黑板上。

4.其他同学聆听并对其进行质疑或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以激发每一位同学思考及参与合作的意识。

师:

我们在体验学习时,自由组合成春、夏、秋、冬四组,每组合理分工,制作脚本,体验开始。

师:

各组基本完成,先请各位同学在组内演习,组内指导完善,执笔人请上讲台,展示板书。

(学生展示、讨论,各组执笔人板书)

师:

那我们按四季的顺序来,有请春季这一组。

生:

这一段是对春天黎明的描写,通过“泛、染、飘”三个动词体现它变化的动态美,通过颜色的变化体现时间的推移,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下面我们采用配乐的形式来体现春天黎明的美。

生:

天与海深蓝一片,波涛滚滚。

这时天边冒出红色的尖,渐渐地泛白,黎明即将到来,突然红光跳出了海面,云被染红了,海也被染红了,大海不安起来,荡漾着。

这时一个火球缓缓升起,海面彻底被染红了,太阳升起来了。

整个天、整个海都红遍了。

师:

让我感受到了春天黎明的壮美。

现在有请夏天一组。

生:

本段通过对夏天夜晚的描写,写出了萤火虫翩翩起舞的景色最美。

下面请××同学详细介绍。

生:

一个漆黑的夜晚,镜头慢慢转向天空,那几颗泛着点点微黄的星光,给人以高远与深邃的感觉。

镜头再由空中转到陆地,十分宁静的夜晚出现了几只萤火虫,使安静的夜增添了几分活泼的色彩。

生:

这时晴朗的夜下起了微微细雨,伴着沙沙的细雨,几只萤火虫打着它们特有的小灯笼飞来了,微微的黄光在细雨中越发朦胧了,这让观众在视觉上体验到一种迷

离的气息。

夏天这一段为我们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美:

一是静态的美,一是动态的美。

萤火虫的设计是点缀夏天色彩最富有特色的一笔。

师:

描写得很具体。

好,现在有请秋天一组。

生1:

在秋天的黄昏这一节中,以时间的顺序呈现夕阳映照西山与夕阳西沉两幅画面,夕阳映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