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7678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docx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docx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旨在向学生讲授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的中国历史,除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外,还兼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使其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掌握中国近代历史的面貌。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认清中国的国情及近代社会发展的规律;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重大的历史事件与重要的历史人物;领悟毛泽东同志关于“两个过程”和“帝国主义反对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的论断;掌握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和发展资本主义、实现中国近代化这一基本线索的主要内容及其两个方而的内在联系与不可分割性;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将历史知识中的有益成分作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镜鉴。

教学内容

绪论(4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断限分期、基本线索、内容特点和目前的研究概况等基本问题,明确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意义,增强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总体认识。

内容要点:

一、中国近代社会的断限和社会属性

1、断限:

1840――1949年

(1)上限:

介绍史学争鸣

国外学者的观点;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

(2)下限

2、社会属性

“近代”的含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

1、变化非常剧烈

2、变化非常复杂

三、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和发展线索

1、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

2、发展线索

四、学习中国近代史的现实意义

五、中国近代史主要著作介绍

第一讲近代史上帝国主义的侵华问题

第一章几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第一节鸦片战争(6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教学,要求学生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其影响意义;林则徐禁烟抗英斗争和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这一基本问题。

内容要点: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 战前中国的衰落:

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外交全面落后。

战前中国是以满洲贵族为主体的满汉地主阶级联合专政的清王朝统治下的全面腐朽与落后的封建国家。

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实行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吏治腐败,贿赂盛行,贪污成风。

军备废弛,边防空虚,战斗力极弱。

阶级矛盾日趋尖锐,人民起义不断。

对外政策落后,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战前的中国是一个古老的遍布社会危机的全面落后的封建帝国。

清王朝的统治走向衰败。

2、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发展时期,正积极地扩大对外侵略,寻找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原料产地。

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

法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

美国起点较晚但发展很快。

俄国是一个长期处于封建农奴制的国家。

以英国为首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进行殖民扩张。

沙俄不断侵吞我国西北和东北边疆领土。

英国对发动侵华战争早有准备。

战前英国的侵华政策和手段:

制定以毒品鸦片打开中国商品市场大门的政策;利用中国邻国为侵略据点,企图用分裂、渗入方式掠夺中国领土;进行外交谈判,企图获取侵略权益,搜集中国情报,准备发动武装侵略。

二、鸦片战争

1、鸦片泛滥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鸦片输入中国的历史情况。

鸦片走私给侵略者带来了无比的好处。

英国资产阶级利用非法的鸦片走私贸易使中英之间的贸易逐渐发生了变化。

鸦片泛滥。

鸦片泛滥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的灾难,使中国封建经济出现严重危机,清王朝的吏治更趋溃烂,军队更加丧失战斗力,同时摧残中国人的身体、思想、灵魂。

严重威胁着清朝的统治。

清政府内部就鸦片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以许乃济为首主张弛禁,而以黄爵滋、林则徐为首等主张严禁。

林则徐成为主张禁烟的著名代表人物。

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前往广州查禁鸦片。

林则徐虎门销烟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中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

 2、战争的经过

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是英国政府蓄谋已久的政策,当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决定立即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战争过程中中国始终存在着抵抗派与妥协投降派的斗争,道光皇帝则动摇于两派之间,时而主战,时而主和,使战争三起三落,明显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自1840年6月下旬英军封锁珠江,至1841年1月下旬清政府对英宣战之前,历时约7个月。

英军北上,定海失陷,道光皇帝采取“羁縻”政策,林则徐、邓廷桢等抵抗派遭到打击和排挤,妥协派琦善、伊里布等逐渐取得了对英交涉的大权,义律向琦善提出割地赔款的所谓“穿鼻草约”。

第二阶段,自1841年1月27日清政府对英宣战始,至5月27日《广州和约》订立为止,历时4个月。

清政府对英宣战,但并无真正的抵抗决心。

道光皇帝派往广州主持军事的奕山、杨芳等官僚昏庸无能,在对英作战中一触即溃,终于签订了屈辱的《广州和约》。

其间关天培坚守虎门以身殉国,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第三阶段,自1841年8月英军再度进攻厦门开始,至1842年8月29日签订《南京条约》为止,历时一年。

英军以进攻江浙地区为重点,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定海抗战,浙江定海、镇海、宁波三城失守,奕经仓促出战全面溃败,镇江失守,南京议和订立城下之盟,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结束。

3、战败及其原因

比较中英双方作战条件(战争的性质、人心民气、军事实力、国力、地理条件等),各有长短,中国有微弱取胜的可能。

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经济科学技术的落后,在于清政府的腐败、落后与妥协投降的政策。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国近代史留给中国人民的永远忘记不了的惨痛教训。

4、中国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

(1)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

中英《南京条约》、《虎门条约》及其《海关税则》、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及其其它国家也强迫清政府订立不和平等条约。

(2)暴力掠夺

商品倾销、鸦片半公开的贸易、掠夺华工、霸占港澳、强设租界

(3)买办商人和无产阶级出现

注意将“买办商人”与“行商”作一比较。

4、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

从政治上看,战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清政府可以行使全部主权。

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使中国领土完整受到破坏,主权受到侵犯,清政府虽照旧进行统治,但要受外国的干涉和控制。

从此,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变成了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半殖民地国家。

从经济上看,战前,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大量向中国倾销商品,同时又加紧掠夺中国的农副产品,这就使中国逐渐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

从社会矛盾方面看,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战后这个矛盾依然存在,又增加了另一个主要矛盾即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且随着外国侵略的加深,这个矛盾成为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从此中国人民肩负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中国历史进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第二节第二次鸦片战争(4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其影响意义;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的开始勾结,中国政权开始半殖民地化。

内容要点: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修约讹诈。

为扩大侵略的要求,列强1854、1856年两度提出修约要求,结果都被清政府拒绝。

于是,它们决心抓住一个机会作为借口挑起战争。

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制造战争借口。

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西林教案)进行诈索。

二、战争概况:

1、从1856年10月英军进犯广州,到1858年6月《天津条约》的签订。

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叶名琛被俘。

英法联军北上大沽,炮轰大沽炮台,大沽失陷,清政府派钦差大臣赴天津议和。

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和《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签订,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2、从大沽冲突到1860年11月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

英、法政府蓄意利用换约之机再次挑起战争。

大沽口保卫战痛击侵略者。

英法联军扩大侵战争攻下塘沽、大沽,占领天津。

英法侵略军抢掠焚毁圆明园,控制北京城,逼签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三、中国战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原因:

资本主义列强的联合侵华;清政府领导集团不能形成有影响的抵抗派,反而出现一大批投降派;太平天国农民大起义爆发。

这次战败,从原则上说来,和第一次鸦片战争有大为相似之处。

所不同的就是当时清朝在面临着外国侵略的同时,又面临着太平天国革命,而清朝是把后者作为心腹之害。

为了镇压国内革命,它不惜出卖民族利益而和侵略者勾结。

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促成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和联合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过程。

四、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1958年中俄《瑷珲条约》,把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

改变了《尼布楚条约》规定并已维持将近170年的中俄边界。

这不仅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且是一个非法的条约。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又把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让给俄国。

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又使沙俄割占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约44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沙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当中的最大获利者。

五、中外势力勾结的开始

1、总理衙门设立

2、清政府“借师助剿”方针的确立

(1)侵略者的态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刚结束,英法等国就明确表示要帮助清剿灭太平天国的意向。

(2)清统治集团内部的态度:

分为两种。

(3)北京政变:

又叫辛酉政变,也叫祺祥政变,清朝宫廷内部的一次政变。

奕訢被任命为议政王,慈禧自此取得最高统治权。

它既是清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也是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的契机,所以也是清封建政权半殖民地化的重要步骤。

(4)慈禧太后上谕。

1862、2、8正式宣布。

第三节中法战争(2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教学,要求学生了解中法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其影响意义。

内容要点:

一、背景:

1、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对外侵略扩张更加疯狂。

列强对中国边疆和中国邻国加紧侵略,使地处我国四邻、唇齿相依的国家如琉球、缅甸、暹罗、越南、朝鲜等,先后沦为半殖民地或殖民地。

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

面对边疆、友邻纷纷告警,清政府十分被动。

可以说,中法战争既是在我国边疆地区普遍出现危机的背景下发生的,同时又是我国边疆危机出现的表现。

2、清政府继续腐朽与腐败。

虽出现了洋务派,但顽固派在中央占据主导。

3、直接原因:

法国对越南的侵略。

自1873年开始十年之内,法国对越南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武装侵略,其情况和结局与中法战争的中国情况极其相似,越南“不败而败”。

第一次是1873年的河内战役与1874年《西贡条约》;第二次是1883年纸桥战役与《顺化条约》。

越南沦为法国的殖民地。

二、战争情况:

此战是以清政府为了支援越南抵抗法国殖民侵略的战争而发展成为保卫本国疆土的战争,因此,战争明显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1883、12越南的山西之战到1884、6谅山冲突。

小规模的战争在越南境内进行。

刘永福和黑旗军的抗法战争:

黑旗军原是反清武装,后因反清失败退入越南,成为抗击法国侵略的重要力量。

后为清军招抚,战争后回国。

第二阶段:

从1884、8到1885、6,战争正面摆开,战火燃烧到中国本土。

马江之战,福建水师全军覆灭。

清政府的对策:

“明交暗战”与“阳抗阴降”。

清政府内部对法国扩张的态度:

主战和主和之争。

慈禧太后、李鸿章主和,和法国妥协;曾纪泽、张佩伦、陈宝琛、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主战。

两派争论的主要问题是:

(1)如何对待法国的侵略;

(2)是否援助越南;(3)怎样对待刘永福与黑旗军。

争论使清最高统治当局在和战问题上举棋不定,最后采取了“明交暗战”与“阳抗阴降”的策略。

三、中国“不败而败”:

辉煌的战役胜利换来了屈辱的和约。

台湾、镇海战役;镇南关大捷。

中法外交谈判及《中法简明条约》、《中法新约》的订立。

二、法国发动侵华战争

法国对越南的侵略刘永福与黑旗军“甲申易枢”谅山冲突马尾海战

刘永福和黑旗军的抗法战争:

黑旗军原是反清武装,后因反清失败退入越南,成为抗击法国侵略的重要力量。

后为清军招抚,战争后回国。

清政府内部对法国扩张的态度:

主战和主和。

李鸿章和主和,和法国妥协;曾纪泽、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主战。

清政府的对策:

“明交暗战”与“阳抗阴降”

三、中国不败而败

镇南关大捷冯子材《中法新约》。

中法外交谈判及《中法简明条约》、《中法新约》的订立。

辉煌的战役胜利换来屈辱的和约。

第四节中日甲午战争(2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教学,要求学生了解中法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其影响意义。

内容要点:

一、战前的朝鲜问题和清政府内部的矛盾

壬午兵变及日本势力插足朝鲜:

明治维新后日本实行对外扩张政策,但其国内,围绕扩张的时机问题,也存在分歧。

七十年代侵略朝鲜后,直到九十年代,主张暂缓扩张者占优势。

到甲午战争前,日本完成对外扩张准备。

清政府内部对日政策的分歧:

分为帝党与后党两派,出现了帝后党争。

帝党主战,后党主和。

李鸿章“以夷制夷”、“以俄制日”的半殖民地外交。

二、日本不宣而战

丰岛海战与牙山之战,战争爆发;平壤之,清军败退国内;黄海海战,清方失制海权;辽东遭劫,人民浴血抗敌;威海卫战役,李鸿章采取保船策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至此标志着洋务运动时期军事活动的彻底失败;湘军“东征”,一触全线崩溃。

突然袭击、不宣而战是日本发动战争的惯用手段。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危害

马关条约的签定及其危害:

领土的丧失和赔款,都是中国的严重灾难。

外资在华设厂权的获得,有利于外资在中国的经济扩张。

战后开始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国干涉还辽”。

四、中国人民反对割让台湾的斗争

丘逢甲倡导成立“台湾民主国”;彰化保卫战;徐骧。

第五节八国联军战争和沙俄军事占领我国东北(4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其影响意义;掌握沙俄军事占领我国东北的基本史实。

内容要点:

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爆发的背景:

(1)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资本输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的两次“门户开放”政策。

(2)义和团运动爆发:

这是八国联军出兵的借口,也可以说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2、八国联军入侵:

大沽――天津――北京;西摩尔、瓦德西。

3、京津军民抗击八国联军

老龙头车站之战;攻打紫竹林租界;津、京陷落,慈禧西逃。

4、“东南互保”:

《东南保护约款》、《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

在京津军民反帝斗争鼓舞下,北部中国的反帝斗争日趋高涨,发展迅猛。

山东、山西、河南、内蒙古特别是东北地区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亦颇具声势。

帝国主义与东南地区清朝督抚相勾结,制造所谓“东南互保”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

5、《辛丑条约》的订立

《辛丑条约》,1901年9月,11个帝国主义国家胁迫清政府订立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它标志着清政府完全变成洋人的朝廷,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完全形成。

庚子赔款,到1938年,中国共实赔白银6、5亿元。

巨额赔款进一步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

庚款办学,企图培植维护半殖民地统治秩序的人才。

二、沙俄军事占领我国东北

1、武装占领东北,胁迫增祺私定《奉天交地暂且章程》

俄军在东北制造了血洗海兰泡、强占江东64屯、火烧瑷珲城等惨案。

2、杨儒与俄国谈判,力拒俄约

3、《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的签订

4、日俄战争

这是一场纯帝国主义的战争,交战双方都是非正义的。

战争是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战区内外被屠杀的是中国的老百姓(清政府不敢抗议,只是划出战区,宣布局外中立。

);战争的结果是日俄两国瓜分中国和朝鲜的权益。

美国总统罗斯福出面调停,日俄双方在美国的扑茨茅斯谈判。

1905、9,订立《朴茨茅斯条约》。

规定旅顺大连租借地及长春到旅顺口的铁路让给日本。

日本在中国的东北南部取得优势地位。

这对后来的中国政局产生巨大影响。

第二章其他侵华活动(3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近代史上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发动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外,还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全方位的侵略。

内容要点:

一、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

1、新疆的收复和《伊犁条约》的订立

(1)阿古柏入侵新疆、沙俄侵占伊犁。

(2)海防与塞防之争: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的东南沿海和西北边疆同时出现危机。

在东南,日本侵略台湾;在西北,俄国侵略新疆。

李鸿章经营海防,放弃新疆;左宗棠主张收复新疆。

俄国侵略新疆,威胁到英国的殖民地印度的安全,因而与英国发生矛盾,这使围绕新疆问题的国际形势比较复杂。

(3)左宗棠收复新疆。

(4)围绕伊犁展开的外交活动:

崇厚与《里瓦几亚条约》;曾纪泽与《中俄改订条约》,通过改约,中国的损失有所减少,这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中较为成功的事件。

2、日美侵犯台湾,《烟台条约》和英俄进窥西藏

(1)日美侵犯台湾。

琉球难民事件。

1879年日本正式吞并琉球,改名为“冲绳县”。

1885年,日本又派伊藤博文强迫清政府在天津订立了《朝鲜撤兵条约》(也叫《中日天津条约》)

(2)烟台条约:

英国借口马嘉里事件,胁迫清政府签订了《烟台条约》。

烟台条约中对扩大通商口岸和外国人进入内地、鸦片问题等的规定。

这是十九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间一个较为重要的不平等条约。

(3)英国侵略西藏。

1890和1893年,先后订立《中英藏印条约》和《中英藏印条款》也叫《藏印条约》。

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1、赔款与借款

1895年4月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中国向日本赔款白银二亿两,第一年就应该交付一亿两。

《马关条约》签订后,俄、法、德三国对日割取辽东半岛进行干涉,迫使日本将其交还中国,但中国必须再支付三千万两的归还费。

但这时,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只有八千八百多万两,扣掉支出,几乎没有什末剩余,要想偿还对日赔款,只有借债。

清政府急于借款,列强急于放债,于是清政府分别于1895年签订“俄法借款”,1896年签订“英德借款”,1898年签订“英德续借款”。

这三笔借款,总额为三亿两。

2、强占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势力范围中最重要的是修建铁路和开采矿产的权力。

二、俄国对蒙古的侵略:

1、企图侵略蒙古由来已久和“巴德玛耶夫计划”。

1893年,维特向沙皇尼古拉二世转呈。

2、俄国侵略蒙古的手段。

(1)力图控制蒙古的王公活佛,如第八世格根。

(2)竭力挑拨离间蒙古与中国的关系。

(3)从商业贸易上加强对蒙古的侵略。

三、“一战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的政治家们认为这是实现它多年侵华政策的天赐良机。

1、袁世凯统治时期,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条件提出“二十一条”。

2、段祺瑞统治时期,通过支持和扶持段祺瑞,从经济、军事上控制中国。

经济上给段祺瑞政府巨额贷款即“西原借款”;军事上鉴定《中日两国海陆军共同防敌协定》。

四、美国的对华侵略

1、两次“门户开放政策”:

背景、内容、评价。

2、庚款办学:

史密斯、詹姆斯提议,总统罗斯福采纳。

第三章主要侵华国家的侵华政策与特点(3学时)

一、英国:

1、对华贸易占有绝对的优势。

2、在各个领域首先发动对华侵略。

3、在中国控制有特殊权益――海关行政管理权。

4、十分注意对中国各派政治势力施加影响。

二、法国:

1、重视从宗教侵略入手。

2、注意拉拢和控制清中央中有影响的政治势力,但成效不大。

3、注重对我国西南边疆进行侵略。

4、与俄国结成侵华的联盟。

1895年《俄法洋款合同》。

三、德国:

1、长期谋求在中国取得一块殖民地。

1897年底,武力强占胶州湾。

2、德国顾问对中国政治有着重要影响。

3、利用销售军火等加强对中国的影响。

德国在华活动到“一战”前夕停止。

四、俄国:

1、一贯伪装友好,借机攫取权益。

2、领土野心特别强烈。

3、具有东方军事封建帝国的残暴。

4、通过拉拢和收买清政府官员,以影响和控制清政府。

五、日本:

1、有着吞并中国的既定国策。

日本明治政府的“大陆政策”。

2、突然袭击、不宣而战是日本发动战争的惯用手段。

3、操纵中国各派政治势力,企图造成中国政局的紊乱。

4、用各种阴谋诡计从事政治上的破坏活动。

六、美国:

1、对中国有占据一块侵略基地的野心,但没有实现。

2、重视在政治、文化上对中国施加影响。

政治上:

两次“门户开放政策”。

文化上:

首倡“庚款办学”。

 

第二讲近代史上的农民战争和农民运动

第一章太平天国运动(8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洪秀全利用和改造西方基督教创立拜上帝会作为农民起义的工具;从1850年金田团营到1856年天京变乱前太平天国在军事上处于战略进攻的全盛时期;太平天国的各项制度和政策,尤其是农民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曾国藩湘军的崛起和特点;天京变乱的原因及其后果;太平天国后期的军事、政治情况和特点;洪仁玕和《资政新篇》;太平天国的失败原因及其经验教训等。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太平天国是单纯农民战争所能达到的最高峰,天国悲剧的阶级根源、思想根源和历史根源,并能深刻总结血的历史教训;农民英雄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决定他们不可能创造一个真正的地上“天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破坏是中国革命陷于失败境地的重要原因。

内容要点:

一、洪秀全和太平天国革命的爆发

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洪秀全、冯云山创立拜上帝会,有比较明确的纲领和严密的组织。

洪秀全先后撰写《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和《太平天日》,反清思想和理论日趋成熟。

冯云山创建紫荆山根据地,拜上帝会在发展和斗争中,形成了以洪秀全为首的领导核心。

金田团营,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由此开始。

二、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情况

1850、11、14金田团营;1851、1、11金田起义;1851、3、23洪秀全东乡称天王;9月,占领永安,颁行天历,封王建制,太平天国中央政权组织初步形成;水陆两路,沿江而上,克九江、安庆、镇江、占领南京,定为天国都城。

1853.5-I855.5太平军北伐,横扫六省,转战五千里,连克数十城,直抵清王朝的心脏地区,严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统治。

1852.6-1856.5为确保天京,太平军西征,夺取安庆、九江、武昌三大军事据点,控制长江中游,发展在南中国的势力。

太平天国在军事上处于战略进攻的全盛时期。

三、清政府对抗太平天国的措施

1、清政府组建“江南大营”、“江北大营”;征调蒙古、黑龙江的马队。

2、举办地主武装团练――湘军和淮军。

3、为筹措军饷,设厘金,发票钞,行大钱。

清政府加紧经济搜刮,推行厘金制度,增加了人民的负担,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采取“借师助剿”方针。

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英、法、美组织了配有洋枪洋炮的武装洋枪队。

四、太平天国前期的革命纲领和政策措施

1、《天朝田亩制度》

以解决土地问题为核心,涉及农副业生产和分配等问题,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农民小生产者的理想社会蓝图。

它既有革命性,又具有封建落后性,这个矛盾是由农民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决定的。

2、各项制度和措施

太平天国的官制,尤其是推行了乡官制度;圣库制度;工商业政策;妇女政策;外交政策及活动;思想文化政策。

太平天国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