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对指导教师基本要求.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77102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对指导教师基本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对指导教师基本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对指导教师基本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对指导教师基本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对指导教师基本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对指导教师基本要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对指导教师基本要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对指导教师基本要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对指导教师基本要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对指导教师基本要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对指导教师基本要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对指导教师基本要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对指导教师基本要求.docx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对指导教师基本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对指导教师基本要求.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对指导教师基本要求.docx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对指导教师基本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对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是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指的是不过分强调学科的界限,为了完成某一活动主题,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学校和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的体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活动。

从课程理论出发,综合性学习强调不同学科和内容的联系与综合。

从具体方法层面出发,它强调学生自身学习经验的整合,可以说是把学生片断的学习经验联系起来,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能力,这种能力是选择、运用和调控各种能力的基础。

学生今后所面对的社会不是一个以学校的学科划分的社会,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孤立的某些学科的问题,而是一系列综合性的整体性的问题,他们需要的应该是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的核心是人的生存发展能力,它主要包括:

主体性的探究和创造的态度;自己发现问题、独立思考、主体性的判断以及有效地解决问题的素质;与他人共同生存发展的能力。

未来社会要求社会成员应该具备较强的应变性和创新性,而应变性和创新性是由多种能力所支持和保证的,这多种能力的组合最终将体现在综合性的问题解决之中,也就是要形成生存发展能力。

所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生存发展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目标。

显然,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不只是学习有关某个课题的基本知识,也不是把解决某个具体问题作为主要目标。

学生的学习态度、素质和能力,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当然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和提高,但是各个学科具有本学科固有的目标,培养综合性能力的有效性不高。

另外,通过各学科的学习而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也应该使其内化并融入学生的行动之中。

但是,在学校里,把习得的知识用于实践的机会却十分有限。

因此,有意识、有计划地为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是十分必要的。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内容可以包括国际理解、信息、环境、义务活动和健康等横断的、综合的课题,这也是学生感兴趣和关心的课题,有地区和学校特色的课题。

学习内容还包括信息收集方法、调查方法、总结方法、报告方法和发表讨论方法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可以包括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驱动学习、合科学习、课题学习、项目学习、探究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指出:

“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的呈现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要包揽学生的工作。

”但若要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必须强调教师的教学主导性,教师的教学主导性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有力保证。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师要真正有效地指导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工作,仅仅靠单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是不能胜任的,这门课程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资历和经验和教学的基本能力。

一位美国学者认为,担任综合性学习课程的教师必须是“全能型”的专业化教师,“全能型”的专业化教师必须具备的四种能力:

1、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能力;了解人和社会的能力;清晰的思考能力;获取情报的能力;有效的语言文字交流能力;了解人和环境的能力;个人生存能力。

2、具有发展价值的扩展能力;确认和发现信息源的能力;信息选择摘要和简化的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和分类的能力;处理和保存信息及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3、具有高价值的创造能力;善于认识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社会后果的能力善于提出尚未解决和多种答案的能力;善于在已有信息基础上进行假设的能力;善于把相反或近乎没有联系的观念综合成新思想、新观念的能力;善于运用口头、笔头形式有效地交流探讨结果的能力;善于组织学生的能力。

4、具有职业特点的临床实践能力,这种能力体现为是一个学者,又是一个教育理论和实践家。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态度、专业资历和经验:

一、专业知识

美国学者舒尔曼认为教师专业知识包括:

原理规则性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

专业的案例知识,即像医生、律师、工程师那样掌握大量的实践案例;

策略性知识,即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灵活运用原理规则的知识。

作为专业教师,具备相当水平的当代科学和人文基本知识,是教师维护正常教学和不断自我学习的基本前提。

如进行信息技术教育、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知识。

二、专业技能

(一)专业技巧。

教学技巧的功能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控制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包括:

导入、强化、提问、沟通、表达、个别辅导、教学媒体的运用等。

(二)专业能力。

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教师在智力上应达到一般水平,是维持教师正常工作的基本保障。

教师的特殊能力包括:

教学设计、教学实施(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组织课堂教学、教学技巧的运用等)、教学评价、课程开发、综合课程教学、教研科研、反思。

1、教学设计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有《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学生学习的教科书、教师教学参考书等课程资源,但如果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不把上述内容根据学生的情况按照一定的关系进行设计,是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的。

另外,综合实践活动一般是以课题为基础展开的,而关于自然和社会的课题又都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没有统一的学习内容和标准,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各方面扩展空间十分广阔,信息量很大,不可控制的因素繁多,教师的自由度和选择度也高于普通的分科教学,所以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策略等教学要素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如果在教学中不能对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以及教学环境进行合理的处理和设计。

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有困难的。

对于这种教学设计能力,有两个主要观点值得注意:

(1)应该考虑构成教学过程的多种因素

美国学者毛拉姆对熟练教师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运用逐语记录的方式详细地分析了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怎样构成的。

这些要素包括过去的教学经验,对于学科和教学工作的信念、学习资源和信息知识、学生的背景、长期的目标、课程的指导原则、学校的周边环境等。

有经验的教师一般是比较全面地、综合地处理这些要素。

例如,有时尽管对教学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但是如果没有必要的学习资源,也就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

(2)现代教学设计在方法论方面与过去的系统方法有所不同

美国学者杨认为,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首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再将总目标划分为各种类型的子目标,按照各种目标设计教学活动,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并按照目标进行评价。

但是熟练教师的教学设计往往是从课题或问题出发,而不是简单地从教学目标出发。

理想的课题应该包括多种目标,因此,可以认为是一种以设定主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方法。

那么教师选择什么样的课题,学生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教师应该依据课题的特性,选择必要的学习资源、教学媒体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

传统的教学设计思想主要以行为主义作基础,这种线性的教学设计思想模式过于僵化和呆板。

教学设计模式应该更加注重弹性、动态和互动,应该由“教学设计”转向“学习环境设计”。

这种学习环境设计强调的是学习环境必须是真实化和互动式的,强调情境学习的重要性,即为学生提供理想的相互作用的真实体验的环境,为学生设计学习活动的程序,而不是把设计重点放在具体的知识性目标等环节上。

传统的教学设计将原本具有综合性的学习任务或学习内容分解为一个一个的独立单元,相对而言,在这种学习中所习得的知识是彼此分离的,是部分性的知识而非整体性的知识。

这样的结果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有效地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

新的教学设计思路则是由强调个别化、单元性、分割式的知识获得的教学设计转变为设计能够掌握、应用和加工整体性知识的学习活动。

如何具体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设计呢?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基于学校和地区课程的性质,应该充分发挥地区和学校的特点,开发具有个性化的课程。

这种课程的设计方法可以用以下程序来描述。

①设定共同主题,制定具体的课题和这些课题的关联图。

②明确学习资源,包括人、物、设施、学习空间、资料、媒体等。

③为学生设计有价值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学习。

④设计个别化和协同化的学习过程。

⑤准备教师的支持和学习环境。

⑥准备进行把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记录在案的公文包式的评价和自我评价。

制作能够探索学生长期学习轨迹的评价工具。

一般来说,由学校和教师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年度教学计划,但是对于各个单元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方法而言,则应该按照学生自己的课题意识和兴趣爱好来选择和设定。

此时应该考虑学生的经验的个别差异,例如,教师应该出示多个学习主题,学生从这些主题中做出自己的选择,选择相同主题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开展学习活动,当然也可以设定个别学生独立的研究主题。

这种学习活动应该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连,应该与社会人员共同协作。

因此,向社会汇报学习成果,寻求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合作是十分重要的。

这样,学生可以实际感受到自己与社会的联系,获得综合实践活动的成就感,能够真正掌握学习成果。

2、教学预测的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选择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预测是十分重要的。

这种新型的综合学习理念区别于传统的教学的重要之处在于,综合实践活动更重视为学生提供有效的、高质量的问题,更强调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强求学习结果的统一性,更关心学习结果的个性化。

此外,虽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只是依靠兴趣和爱好学习,往往不能够最终完成学习任务,或者只是将学习结束于肤浅的水平,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获得较深层次的学习结果呢?

我们认为教师的预测能力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选择的问题应该是比较深刻的,在确定题目时应该对学习发展阶段性有所预测,这样就需要教师全面掌握有关这个问题的知识与背景资料。

这些知识除了应该包括各个相关领域的内容性知识,还包括如何收集信息、从怎样的子问题开始等方法性知识。

一般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周期比较长,常常是教师一边制定教学计划,学生一边学习,能够做到十分准确的预测是比较困难的。

这与设计能力相关,可以在频繁的设计、实施、评价的过程中进行预测。

3、应用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信息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的四大内容之一。

所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必须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应用信息的能力一般包括从何处收集信息,判断什么信息重要,信息间的关系,怎样整理加工信息等内容。

如果需要深入地研究某一个问题,应用信息的能力是一个基本的条件。

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同样是对教师的要求。

为了不使综合实践活动的结果只停留在表层的体验上,教师对学生应用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在学习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内容,通过信息的应用,可以变换为知识,这种变换的能力也是一种应用信息的能力。

应用信息的能力也可称为现代信息社会的读写能力,这种能力一般包括四个要素:

第一,对信息的判断、选择、处理的能力以及对新的信息的创造和传递的能力;第二,对信息化社会的特性及其对人类影响的理解;第三,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信息的责任感;第四,对信息科学的基础和信息手段的特征的理解及相关操作的能力。

4、整合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能力

内容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是不同的,只掌握了方法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应当把内容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深入了解内容是学习的基本要求,因此不能忽视对内容的学习。

对言语交流策略的研究表明,假如言语知识丰富,即使交流策略贫乏,也能比较顺利地交流信息;相反,即使言语知识贫乏,如果具有有效的交流策略,同样能够实现信息意义的交流。

由此可见,内容与使用内容的策略知识都是十分重要的。

培养学生把内容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的能力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内容和方法两方面的知识,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把对内容的理解作为重点。

5、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四大内容之最重要的核心内容就是研究性学习。

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时,一般是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教师在进行主题活动设计时,无论是设计理念、策略、程序、模式都应该是按照研究性学习的程序进行设计,在解决某一主题的过程中学习研究性学习,至于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非指定领域的内容,还有其它学科的知识和能力,都应该是解决某一主题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手段、工具、条件、环境等。

所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必须掌握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同时还要掌握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比如,创设情境、发现问题、选择问题、确定课题、提出假说、制定规划、制定计划、制定方案、调查研究、实验观察、访问、资料收集、资料整理、撰写实验报告、撰写论文、制作产品、评价评估、拓展延伸等。

6、组织合作教学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一般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学生的要求、课程改革实验的目标之一,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合作,运用合作方法与同学、教师、校长、以及其他有关人员进行合作学习,另一方面还要进行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教师与教研人员以及其他有关人员之间的合作,甚至是跨时空的合作。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如果自己都不会合作,那么,就根本无法指导学生和其他人员的合作。

美国教研学家卡瓦里尔和克莱因在计算机教学中,对比个别化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学习结果指出了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即当确定目标之后、在研究问题和互相帮助的行为方面,合作学习比个别学习更为有效。

这里所说的目标和问题分别对应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题和内容,因为如何解决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所以综合实践活动与以理解知识为主的学科学习相比,在教学基本思想上是不同的。

综合实践活动中解决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

这就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困难。

人类的问题一般包括两大方面:

生活问题和社会问题。

美国教育协会曾在1944年作过一项重要的研究,把生活问题分为六个主要范畴,即公民责任和能力、经济理解力、家庭关系、智力活动、鉴赏美、语言能力。

社会问题是指源于社会生活困扰人们的关键性且有争论的问题,包括贫困、饥荒、人口控制、能源保护、环境保护、通货膨胀、种族问题、战争和平、妇女地位、失业等等。

如此广泛的人类问题,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指导时,对问题、方法、学习资源进行必要的准备,由于主题内容具有复杂性,有的教师因为知识和经验的原因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那么教师之间必要的合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另外,综合实践活动有时解决的一个是一个较大的课题,教师必须其他人进行合作解决。

7、促进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校教育一般分为两个方面,即“统一化教育”和“差异化教育”。

“统一化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在以后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如读、写、算、计算机、外语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

“差异化教育”是指尽量使每个学生施展自己的特长的教育,可以产生不同学习结果的教育。

具体可分为两种课程,一种是国家以课程标准对所有学校规定的共同课程;另一种是每个学校自己独创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属于这种课程。

这种课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必须按照多元智能的理论、建构主义的理论和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怎样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呢?

在建构主义教学论背景下,产生了一系列的新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就能有效第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展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习者有效地实现当前所学习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在这样建构主义的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了许多教学设计模式,“情境教学”“随机访问教学”“支架式教学”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三种。

(1)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指创设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索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

这类教学又被称为“抛锚式教学”,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解决以后,整个教学内容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同样是事件的探索者或问题的解决者,并在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中给学生必要的帮助。

建构主义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听别人的介绍和讲解。

情境教学要以真实的事例或问题为基础,所以又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情境教学的组成环节:

①创设情境——根据学习者的发展需要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②确立问题——在上述情况下,选出与学习者当前学习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去解决。

③自主学习——要求每一个学习者自主进行问题的解决,教师只负责向学习者提供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④协作学习——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⑤效果评价——由于情境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这种教学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之外的专门测试。

教师只需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情境教学的第一个特征是“学习者中心”,每个学习者都是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的主体;第二个特征是“情境中心”,现实世界的活的情境是学习者进行问题解决的意义建构的“平台”;第三个特征是“问题中心”,学习者在教学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亦即是意义建构的过程,一个个真实的问题是学习者思想汇集的中心和焦点。

(2)随机访问教学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对同样的知识也会建构出不同的意义。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为了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渠道、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这就要求采用随机访问教学。

因为学习者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一般都能达到对该知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随机访问教学的主要环节:

①呈现基本情景——向学习者呈现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联的情景。

②随机进入学习——向学习者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不同侧面特征相关联的情景,引导学习者进行自学。

③思维发展训练——由于随机进入学习的内容一般比较复杂,往往涉及许多方面。

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发展学习者的思维能力。

④小组协作学习——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景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和做出一定的反映。

⑤学习效果评价——是与问题解决过程融为一体的“场合驱动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在不同情景中,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以便获得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是一种旨在获得高级知识和培养认知弹性的教学。

(3)支架式教学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项目”(DGX3)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的定义为:

“支架式教学应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可以看出,建构主义教育者所倡导的“支架式教学”是在维果兹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上发展起来的。

支架式教学是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该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建立建构意义。

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可分为五个方面:

①架脚手架——围绕学习主题,建立概念框架。

②进入情景——引导学习者进入一定的问题情景,并提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工具。

③独立探索——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问题的方向,探索过程中教师适时提供必要的提示。

这样,不同的学习者可能会探索不同的问题。

④协作学习——通过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协商讨论,可以共享探索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对知识的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⑤效果评价——包括学习者的自我表现评价和学习集体对个人的评价,评价的内容有:

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在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是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8、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不能简单地向以学习知识为主要目的学科学习的评价方法。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评价,应该全面地、综合地考虑和检查诸如如何设定课题、在何处产生了新的想法、如何得出结论、建立了什么假说、体会到了什么、习得了什么以及这个课题以后如何继续进行等问题,因此要求教师具有综合评价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方法,应该对学习活动的过程、方法、报告书、作品等结果进行评价。

一般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三、专业态度

(1)专业信念。

是指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的教育观念或理念。

(2)专业情操。

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和情感体验,包括理智的情操,即对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而产生的光荣感和自豪感;道德情操,即对教育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而产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3)专业自我。

是指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

突出地表现在教师的专业自觉意识和专业自主权利。

专业自觉意识意味着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强调教师要真正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人。

专业自主权利意味着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享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权。

四、资历和经验

作为一名合格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就其资历来讲,应该具备正规师范院校本科毕业的学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工作至少3年以上,是学校骨干教师,职称中级以上。

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经验方面的要求是,该教师应该具有研究性学习的经验、信息技术教育的经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经验、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教育、组织大型学生活动的经验、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班主任工作的经验等。

总之,作为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一门全新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师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它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必须是“全能型”、“专家型”、“研究型”、“实践型”、“活动型”、“合作型”、“现代型”的教师。

在目前,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没有被普遍认识和重视的情况下,这种教师是极难产生和成长的。

但如果没有按照以上论述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各种条件安排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进行教学的话,就根本不能实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

解决选拔合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问题,需要国家、社会的真正重视,需要真正确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教师的地位,需要对其工作量的真正认可等。

就学校来讲,可以考虑在单独一个教师不能胜任教学的情况下,通过“组织”来解决这个问题。

即学校组成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主任、班主任、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其他教师任成员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通过这一“组织”来完成这一艰巨的历史的重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