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土地利用整体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803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土地利用整体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安徽省土地利用整体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安徽省土地利用整体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安徽省土地利用整体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安徽省土地利用整体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安徽省土地利用整体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安徽省土地利用整体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安徽省土地利用整体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安徽省土地利用整体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安徽省土地利用整体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安徽省土地利用整体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安徽省土地利用整体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安徽省土地利用整体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安徽省土地利用整体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安徽省土地利用整体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安徽省土地利用整体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安徽省土地利用整体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土地利用整体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

《安徽省土地利用整体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土地利用整体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土地利用整体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

(一)二○○五年土地利用目标

(二)二○一○年土地利用目标

(三)二○三○年土地利用展望

(四)土地利用方针

三、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一)农用地结构调整

(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四、土地保护、整理、复垦和开发

(一)土地保护

(二)土地整理

(三)土地复垦和开发

五、主要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和计划指标分解

六、土地利用分区

(一)地域分区

(二)用地分区

七、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附表:

1.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和组成

2.安徽省各地、市土地利用规划表(2000年)

3.安徽省各地、市土地利用规划表(2010年)

4.安徽省规划期间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表

5.安徽省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规划表

6.安徽省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控制指标表)

7.安徽省各类非农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表

8.安徽省主要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

9.安徽省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发展规划表

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我省土地总面积.20公顷,人均土地公顷,别离居全国第22位和第24位。

其中农用地17公顷,占%,建设用地公顷,占%。

各类用地结构与散布如下(详见附表一)。

1.农用地结构与散布

(1)耕地面积为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主要散布于淮北平原区,约占%,第二是江淮丘陵区和沿江平原区,别离占%和%,皖南山地丘陵区和皖西大别山区散布较少,仅占%和%。

(2)园地面积为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主要散布于皖南山地丘陵区,约占%,第二是淮北平原区和皖西大别山区,别离占%和%,江淮丘陵区和沿江平原区仅占%和%。

(3)林地面积为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其中有林地公顷,主要散布于皖南山地丘陵区和皖西大别山区,别离占%和%。

(4)牧草地面积为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其中天然草地公顷,主要散布于皖南山地丘陵区和江淮丘陵区,别离占%和%。

(5)水面面积为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其中已养殖水面公顷。

主要散布于江淮丘陵区和沿江平原区,别离占%和%。

2.建设用地结构与散布

(1)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面积为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其中城市用地公顷,建制镇用地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公顷,独立工矿用地公顷。

主要散布于淮北平原区,占%,第二为江淮丘陵区和沿江平原区,别离占%和%,皖南和皖西山区散布较少。

(2)交通用地面积为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主要散布于淮北平原区,占%,其他各地均有必然散布。

(3)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主要散布于淮北平原区,占%,第二为沿江平原区和江淮丘陵区,别离占%和%。

3.未利用地结构与散布面积为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其中田坎公顷,荒草地公顷,滩涂公顷,裸岩、石砾地公顷。

主要散布于江淮丘陵区,占%,皖南山地丘陵区和沿江平原区次之,别离占%和%。

我省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已达%,比全国平均高出个百分点,其中土地垦殖率%(全国平均为%),复种指数达%(全国平均为%),水面利用率达到%(全国平均为%),丛林覆盖率%(全国平均为%),城市建筑总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为:

1(全国平均为:

1)。

我省每公顷土地工农业总产值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为元),但低于华东地域平均水平。

(三)土地利用潜力

1.农用地生产潜力。

全省中低产田面积达万公顷,如能全数改良,可新增生产能力相当于全省现有粮食总产的17%—20%。

全省低产园面积万公顷,如能全数改良,则可新增生产能力相当于现有生产能力的10%—20%。

全省低产水面积万公顷,如能取得全数改造,平均每公顷可提高300千克,相当于现有生产能力的25%—30%。

全省低产林万公顷,经改造后,每公顷蓄积量可提高3—4倍。

2.城镇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潜力。

我省会镇人均综合用地平方米,具有必然的利用潜力。

农村居民点人均综合用地平方米,超出规定最高标准的%,利用潜力专门大。

3.未利用地开发复垦潜力。

全省未利用地面积达万公顷,除裸岩、石砾地和大部份田坎等比较难以利用之外,其余尚有万公顷的未利用地能够开发复垦为林地、园地、耕地和建设用地。

(四)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口增加耕地减少,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人地矛盾日趋紧张。

由于各项建设占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自然灾害损毁和人为的乱占滥用,我省的耕地面积从1990年到1996年净减少万公顷,平均每一年净减万公顷,人均耕地由1990年的公顷下降到1996年的公顷,低于全国人均公顷的水平。

而我省的未利用地中,仅田坎、裸岩、石砾地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占%,宜开垦为耕地的只有万公顷,仅占未利用地的%。

随着人口的继续增加,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动,人均耕地仍呈逐年递减趋势,人地矛盾将加倍突出。

2.土地利用粗放,生产水平低,经济效益差,浪费较严峻。

我省中低产田占%,低产林、低产园和低产水面别离占%、%和%,粮食播面单产千克/公顷,低于全国千克/公顷的平均水平,在华东地域处最低水平。

城镇建设用地呈外延式进展,老城区改造仍有专门大潜力,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指标过大,城乡居民点建设中的这些问题是造成我省最近几年来耕地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

3.重用轻养,掠夺经营,水土流失严峻,生态环境脆弱。

我省水土流失面积达26278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比建国初期净增加7888平方千米,平均每一年增加平方千米。

在城镇,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迅速进展,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造成局部土地生态环境恶化。

在农村,由于长期的陡坡拓荒、乱砍滥伐、重用轻养、广种薄收等掠夺经营方式,造成农业基础脆弱。

所有这些严峻制约我省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进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

4.土地利用管理法制、机制和体制不健全,土地资源浪费和资产流失严峻。

主要表此刻:

①土地利用整体计划缺乏应有的法律地位,对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难以起到控制和引导的作用;

②用地“分级限额审批”制度无法控制土地供给总量,也使得依据产业政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办法难以奏效;

③土地收益分派机制刺激了地方政府将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乃至出现多“卖地”、低价“卖地”;

④现行法规无益于对土地违法行为的查处。

这些土地利用管理方式上的问题是造成我省土地资源浪费和土地资产流失的根本原因。

二、土地利用目标和方针

(一)二○○五年土地利用目标

到2000年,我省国民经济将有较大进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生活达到小康,全省总人口达到6344万人。

为此,全省土地利用总目标是:

在全面划定大体农田保护区的基础上,成立和完善大体农田保护制度,维持全省耕地总面积大体稳固在万公顷;

园地、林地面积别离增加到万公顷和万公顷,丛林覆盖率提高到%;

调整牧草地种植结构,适当减少牧草地面积;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保障国家、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紧缩城乡居民点用地总规模,保障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万公顷之内;

踊跃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适度开发未利用地,土地开发利用率达到%,实现建设占用耕地和开发复垦新耕地数量平衡有余,并逐渐提高耕地质量;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0平方千米,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二)二○一○年土地利用目标

到2010年,我省国民经济将有更大的进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的小康生活加倍宽裕,全省总人口达到6980万人。

实行严格的大体农田保护制度,全省耕地总面积继续维持在万公顷,划定大体农田保护区万公顷,保护率达%;

园地、林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别离增加到万公顷和万公顷,丛林覆盖率提高到33%;

非农建设用地规模取得有效控制,城乡居民点用地争取紧缩到规定标准范围之内,继续保障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建设占用耕地总面积控制在万公顷以下;

土地整理由点到面全面展开,宜开发复垦的未利用地大体取得利用,利用率达到%;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趋于优化,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00平方千米,土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并与经济社会协调进展。

(三)二○三○年土地利用展望

到2030年,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全省人口估计达到最顶峰,为7500万人左右,尔后将趋于稳固或负增加,耕地面积在现有水平上维持动态平衡,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达到较高水平,土地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大大提高,有力地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进展的要求。

(四)土地利用方针

为实现土地利用目标,应采取以下土地利用方针:

1.切实保护耕地。

对农用地专门是对耕地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实施占用耕地和大体农田许可制度,除大于25°

坡耕地可退耕和其他因改善生态环境需要外,不得占用耕地进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

要从严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制定并严格执行年度占用耕地计划控制指标,坚持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做到耕地数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并实现动态平衡。

踊跃推动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

2.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

保障国家及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优先安排国防工业建设用地,合理安排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及重要原材料工业建设用地,依照国家规定标准调整并慢慢紧缩城乡居民点用地总规模。

各类建设用地要充分利用存量土地和废弃地等,尽可能少占或不占耕地。

正确处置各类建设用地与开发利用各类地下资源的关系。

3.合理调整农业用地结构和布局。

在确保种植业用地的前提下,统筹安排林地、园地、牧草地和水产养殖用地,慢慢实现林果上山、鱼塘下滩、多种经营进庭院的土地利用模式。

依照进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要求,踊跃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4.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

坚持预防与治理并重,弄好水土维持,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山区要成立水土流失重点防护区,禁止在25°

以上坡地上拓荒,对已拓荒的要有计划的退耕还林、还园,或改造成梯田,缓坡采取等高种植。

丘陵地域要成立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维稳重点治理区,减少水土流失对土地造成的损毁;

加大力度综合防治工业污染,重点治理淮河与巢湖流域的水污染和省辖市及开放城市的城市环境,对国家明文规定的“十五小”乡镇工业污染大户坚决采取关、停、禁、改、转等强制性办法;

增加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成立生态示范区。

5.实行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

踊跃组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有计划地复垦废弃土地和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土地的复垦和开发应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慢慢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6.尽力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

对农用地要加大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充分利用现有林、园地和可养水面,慢慢提高丛林覆盖率和水面养殖比例。

对建设用地要注重存量土地的内涵挖潜改造,提高建筑容积率,增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

根据2000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目标和土地利用方针,在对各类用地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础上,对我省2000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提出如下方案(详见附表五)。

(一)农用地结构调整

1.耕地增强农业商品基地建设,抓好“菜蓝子”工程建设,慢慢提高农业集约化、产业化水平。

至2000年和2010年,耕地面积稳固维持在万公顷。

计划期内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万公顷(130万亩),因灾毁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减少的耕地控制在万公顷(64万亩),总共减少耕地12.93万公顷(194万亩),通过土地整理、开发、复垦补充耕地万公顷(194万亩),其中通过土地整理增加耕地万公顷(128万亩)通过开发复垦增加耕地万公顷(66万亩)。

各地、市计划期间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控制指标见附表四。

2000年前,各类建设占用耕地量不得高于万公顷(39万亩),土地整理开发补充耕地量不该低于万公顷万亩)。

2.园地依照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的要求,果、桑、茶生产将取得进一步进展,至2000年,园地由万公顷调整到万公顷,净增万公顷。

至2010年,园地调整到万公顷,净增万公顷。

计划期内,因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园地万公顷,通过居民点整理增加园地万公顷,从未利用地中开发园地万公顷。

3.林地继续实施林业二次创业工程,重点抓好经济林基地和速生商品用材林基地建设,初步建成林业生态体系。

至2000年,林地由万公顷调整到万公顷,净增万公顷。

至2010年,林地调整到万公顷,净增万公顷。

计划期内,因各项建设和改造园地等占用林地万公顷,通过退耕还林、农村居民点整理和开发未利用地等新增林地万公顷。

4.牧草地实施“畜牧进位”工程,抓好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按照我省牧草地资源和农区畜牧业的特点,大力开发利用生产粗放、草质粗糙的天然草地,提高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的比重,提高畜载量。

至2000年,牧草地调整到万公顷,净减少万公顷,至2010年,牧草地调整到万公顷,净减少万公顷,均开发成林地。

5.水面坚持以防洪减灾为重点,进一步开发利用水资源。

至2000年,水面由万公顷调整到万公顷,净增万公顷。

至2010年,水面调整到万公顷,净增万公顷。

实施养殖业致富工程,建设连片精养水面,努力使水产品总产量达300万吨。

至2000年,养殖水面由万公顷发展到万公顷,可养水面利用率提高到95%,至2010年,养殖水面发展到万公顷,可养水面利用率达到98%,精养水面由万公顷发展到万公顷,净增万公顷。

(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1.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大力推动城镇化进程,到2010年,我省会镇数量增加到1276个,其中100万人以上大城市3个,50万人—100万人大城市6个,中等城市13个,小城市(含县城)54个,建制镇1200个。

至2000年,城市建设用地将由万公顷调整到万公顷,净增万公顷,建制镇用地将由万公顷调整到万公顷,净增万公顷,至2010年,城市和建制镇用地别离调整到万公顷和万公顷,别离净增万公顷和万公顷。

农村居民点要控制占地规模,充分利用老宅基地,提倡建楼房,依照村镇建设计划适当迁村并点,至2000年,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将由万公顷调整到万公顷,净减万公顷,至2010年,调整到万公顷,净减万公顷。

独立工矿和特殊用地将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由13.90万公顷调整到2000年的万公顷和2010年的万公顷,别离净增万公顷和万公顷。

到2000年和2010年,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由万公顷别离调整到万公顷和万公顷,净减万公顷和万公顷。

计划期内,本项建设占用农用地万公顷,退宅还于农用地万公顷。

2.交通用地加速立体交通网建设,铁路重点建设宁西线、铜九线和京沪高速铁路安徽段,至2010年,新增铁路里程799千米;

公路建设要完成“一环、二段、三纵、四横、七连线”的干线网络,重点建设“四路一桥”(沪蓉公路合界段、连霍公路安徽段、合徐公路、沿江公路和芜湖长江大桥),公路总里程到2000年和2010年别离达到40000千米和50000千米;

同时,开发建设长江、淮河等骨干航道和口岸,改扩建黄山、蚌埠机场,加速农村道路的改造。

至2000年,交通用地由万公顷调整到万公顷,净增万公顷,至2010年,调整到万公顷,净增万公顷。

计划期内,本项建设占用农用地万公顷,占用居民点万公顷,占用未利用地万公顷。

3.水利设施用地加速

水利建设步伐,改善水环境,实施水土流失的防治。

至2000年,水利设施用地由万公顷调整到万公顷,净增万公顷。

至2010年调整到万公顷,净增万公顷。

四、土地保护、整理、复垦和开发

(一)土地保护

1.大体农田保护:

将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肯定的粮、棉、油、麻和名、特、优、稀、新农产品生产基地,高产、稳产田和有良好水利条件与水土维持设施的耕地和通过治理、改造和正在实施改造的中、低产田,城市和独立工矿区蔬菜生产基地和拟建设的蔬菜基地,农业科研、教学实验田等划为大体农田保护区。

全省计划保护大体农田万公顷(7614万亩),保护率%。

各地、市大体农田保护面积控制指标详见附表六。

2.自然和风光名胜保护:

在完善现有17处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计划新建大别山、陈村、仙宇山和查湾等69处自然保护区,使我省自然保护区总数将达到86处,其中,国家级11处,省地市县级75处,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在继续抓好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和齐云山等5处国家级风光区和19处省级风光区的同时,再新建14处省级风光区,继续完善市、县级风光区50余个,使我省风光名胜区总数进展到88个,面积达到万公顷。

(二)土地整理

大力开展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治理,重点是村落缩并、中低产农用地改造和水土流失治理等,以增加耕地及其他农用地的有效利用面积,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

1.村落缩并:

增强农村居民点建设计划管理,鼓励缩并零散村落,建设中心村,推行建多层住宅和公寓,到2000年,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调整至平方米之内,到2010年,调整至平方米之内,共调整出农村宅基地万公顷和万公顷。

到2010年,将调整出的宅基地整理成耕地万公顷、园地万公顷、林地万公顷、水域万公顷,用于城镇、交通及独立工矿建设万公顷。

2.中低产农用地改造:

依照“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的要求,对中低产农用地和不规则田块进行改造,到2000年,计划改造中低产田万公顷,到2010年,计划改造中低产田200万公顷,占中低产田总面积的%;

改造低产林万公顷,占低产林总面积的100%;

改造低产园万公顷,占低产园总面积的100%;

综合治理低产养殖水面万公顷,占低产水总面积的100%。

3.水土流失治理:

以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为重点,采取综合办法,踊跃组织实施水土维持工作,加速治理步伐,计划平均每一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平方千米,到2010年,新增治理面积4200平方千米,其余水土流失区按顺序降低一个流失程度品级。

(三)土地复垦和开发

遵循“开源”与“节流”并举的土地利用方针和“谁破坏、谁复垦”、“谁开发、谁利用、谁受益”的原则,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踊跃组织复垦和开发。

到2000年,计划复垦开发未利用地万公顷,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到2010年,计划复垦开发未利用地万公顷,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

计划期间,复垦开发成耕地万公顷、园地万公顷、林地万公顷、交通用地万公顷、水产养殖用地万公顷。

到2000年和2010年,未利用地总面积由万公顷别离减少到万公顷和万公顷。

五、主要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和规划指标分解

按照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计划及其所肯定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布局,结合各地、市土地利用现状和经济进展方向,在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综合平衡的基础上,计划安排64项主要建设项目及其用地布局(详见附表八),分解肯定了全省17个地、市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详见附表二、三)。

六、土地利用分区

(一)地域分区

依照地域分异规律,将我省划分为五大土地利用区。

1.淮北平原土地利用区

本区包括阜阳、亳州、宿县、蚌埠、淮南和淮北等地市,土地总面积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本区土地利用方针是:

农用地应强化农田保护,以进展粮食生产为主导,发挥水果生产优势,在市场引导下进展“一优二高”农业,把本区建成粮棉油果肉商品生产基地。

优先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严格控制城乡居民点建设占用耕地,实施“宅基地革命”工程,踊跃推动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整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强工矿废弃地复垦,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质量,治理工业“三废”,改善淮河流域生态环境。

2.江淮丘陵土地利用区

本区包括滁州、合肥两市和六安地域的霍邱、寿县、六安市、巢湖地域的含山、巢湖市,土地总面积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增强大体农田保护,农用地以种植业为龙头,以粮食生产为中心,充分利用丘岗地形特点,加速进展林果生产和食草畜牧业。

在市场引导下,大力进展“一优二高”农业,把本区建成商品粮和副食物生产基地。

控制非农业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增强农田大体建设,加速江淮分水岭地域的综合治理,根治水旱灾害,非农业建设重点保障“引江济淮”等水利工程和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用地,绿化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3.沿江平原岗丘土地利用区

本区包括芜湖、铜陵、马鞍山三市和安庆市的市辖区、宿松、望江、怀宁、枞阳、桐城,巢湖地域的和县、庐江、无为,土地总面积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增强大体农田保护,改造“四低”、消灭“四荒”,提高农用地的产出率和综合效益,农用地应充分利用优越的水、热、土地等自然条件,以粮食生产为中心,踊跃进展水禽、水产养殖。

非农业建设用地要保障长江干支流综合治理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用地,为皖江开发开放提供土地保障。

4.皖西山地土地利用区

本区包括六安地域的金寨、霍山、舒城和安庆市的岳西、潜山、太湖,土地总面积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农用地以林为主,林、园、牧、粮综合进展,增强水土维持,治理水土流失,改造“四低”、消灭“四荒”,提高丛林覆盖率,建好自然保护区和大体农田保护区,适度开发未利用地,稳固粮食种植面积。

非农业用地要保障淠史杭配套工程和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用地,弄好城镇建设,尽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综合效益。

5.皖南山地丘陵土地利用区

本区包括宣城、黄山、池州三地市,土地总面积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农用地以林茶为主,园、牧、粮综合进展,增强水土维持,绿化造林,治理水土流失,改造“四低”、消灭“四荒”,提高丛林覆盖率,建好自然保护区、风光名胜区、大体农田保护区和生态经济示范区,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稳固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自给率,大力进展林、园、药等农副产品,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综合效益。

非农业建设用地要保障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用地,增强旧城改造和城镇建设计划管理,提高城乡居民点用地的利用率和容积率。

(二)用地分区

依照土地大体用途和利用现状,结合我省特点,划分了五个重点土地利用区。

1.农业用地域

总面积为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主要散布在淮北平原和江淮丘陵区,其中耕地万公顷,划为大体农田万公顷,一般农田万公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