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编版九年级上全册课内古诗词汇总及赏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82475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部编版九年级上全册课内古诗词汇总及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全部编版九年级上全册课内古诗词汇总及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全部编版九年级上全册课内古诗词汇总及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全部编版九年级上全册课内古诗词汇总及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全部编版九年级上全册课内古诗词汇总及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全部编版九年级上全册课内古诗词汇总及赏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全部编版九年级上全册课内古诗词汇总及赏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全部编版九年级上全册课内古诗词汇总及赏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全部编版九年级上全册课内古诗词汇总及赏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全部编版九年级上全册课内古诗词汇总及赏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全部编版九年级上全册课内古诗词汇总及赏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全部编版九年级上全册课内古诗词汇总及赏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全部编版九年级上全册课内古诗词汇总及赏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全部编版九年级上全册课内古诗词汇总及赏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全部编版九年级上全册课内古诗词汇总及赏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全部编版九年级上全册课内古诗词汇总及赏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全部编版九年级上全册课内古诗词汇总及赏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全部编版九年级上全册课内古诗词汇总及赏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全部编版九年级上全册课内古诗词汇总及赏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全部编版九年级上全册课内古诗词汇总及赏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部编版九年级上全册课内古诗词汇总及赏析.docx

《全部编版九年级上全册课内古诗词汇总及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部编版九年级上全册课内古诗词汇总及赏析.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部编版九年级上全册课内古诗词汇总及赏析.docx

全部编版九年级上全册课内古诗词汇总及赏析

部编版九年级上全册课内古诗词汇总及赏析

(一)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

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姜太公磻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

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创作背景】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主旨】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也表达了作者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

【注释】

1.行路难:

选自《李白集校注》,乐府旧题。

金樽(zūn):

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清酒:

清醇的美酒。

斗十千:

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2.玉盘:

精美的食具。

珍羞:

珍贵的菜肴。

羞:

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

通“值”,价值。

3.投箸:

丢下筷子。

箸(zhù):

筷子。

不能食:

咽不下。

茫然:

无所适从。

4.多岐路,今安在:

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

歧:

岔路。

安:

哪里。

5.长风破浪:

比喻实现政治理想。

会:

当。

6.云帆:

高高的船帆。

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济:

渡。

【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

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

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

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

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

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

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

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

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que)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

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

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

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

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

回到家乡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

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

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水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注释】

(1)酬:

答谢,这里是以相答的意思。

(2)乐天:

指白居易,字乐天。

(3)巴山楚水:

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

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

(4)二十三年:

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22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5)弃置身:

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6)闻笛赋:

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

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

序文中说:

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

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8)怀旧:

怀念故友。

(7)翻似:

倒好像。

翻:

副词,反而。

(9)烂柯人:

指晋人王质。

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

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10)长(zhǎng)精神:

振作精神。

长:

增长,振作。

【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乐天”,白居易的字。

“见赠”指白居易赠给作者的诗,那首诗的最后两句说: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的这首答谢诗就是从这里开头的: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意思是他被贬低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

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朗州(在今湖南省)、连州(在今广东省)、夔州(在今四川省)等地。

夔州属于古代巴国。

朗州、连州等属于古代楚国。

这些地区古代都很荒凉,所以用“巴山楚水凄凉地”来概括。

“凄凉地”,指寂寞冷落的地区。

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贬谪到异地,空有怀念老朋友的心情也无由见面,一再吟诵《思旧赋》也没有用,所以说“空吟”。

写出了作者对旧友(王叔文)的怀念。

“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

西晋时,向秀、吕安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

向秀很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被杀害的好友,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嵇康,从侧面显示出对时政的不满。

刘禹锡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

“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qú县)去打柴。

看到一童一叟在溪边大石上正在下围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边地上,驻足观看。

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斧柄(柯)已经腐朽了,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的凸凹不平了。

王质非常奇怪。

回到家里后,发现家乡已经大变样。

无人认得他,提起的事,有几位老者,都说是几百年前的事了。

原来王质石室山打柴误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间百年作者借这个典故来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京城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

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之达观。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他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

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

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

“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

”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

“沉舟”二字描写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因而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

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哲理)

末尾两句又回到席上酬答赠言上来,意思是:

“今天听到您唱的这支歌曲(指白居易赠给他的诗),就暂且凭借酒的力量,来增长我继续努力的精神吧!

”诗人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

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

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

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

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

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全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之上品!

(三)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

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主题】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上片望月,下片怀人。

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四)月夜忆舍弟

【唐代】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

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注释】

1.舍弟:

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

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

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

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

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

一直,老是。

.达:

到。

8.况乃:

何况是。

未休兵:

战争还没有结束。

(五)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作者简介】

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进士,曾任长州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量移睦州司马,官终随州刺史。

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

有《刘随州诗集》。

【创作背景】

此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

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

第一次迁谪在公元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公元773年(唐代宗大历八年)至777年(大历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

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

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

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死。

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咏出这首律诗。

【译文】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注释】

1.贾谊:

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

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

2.谪宦:

贬官。

栖迟:

淹留。

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

3.楚客:

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指贾谊。

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

4.汉文:

指汉文帝。

【赏析】

这是一篇堪称唐诗精品的七律。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

“此”字,点出了“贾谊宅”。

“栖迟”,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

“楚客”,标举贾谊的身份。

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

“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

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

出句要注意一个“有道”,一个“犹”字。

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

这就是所谓“言外之意”。

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手法是相当高妙的。

接着,笔锋一转,写出了这一联的对句“湘水无情吊岂知”。

这也是颇得含蓄之妙的。

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

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

后来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没有人能理解。

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刻画得十分动情,十分真切。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尾联出句刻画了作者独立风中的形象。

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

一阵秋风掠过,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

这幅荒村日暮图,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

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

“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

“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

这里的弦外音是:

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

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

读着这故为设问的结尾,仿佛看到了诗人抑制不住的泪水,听到了诗人一声声伤心哀惋的叹喟。

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

满腹牢骚,对历来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将自己和贾谊融为一体。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六)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译文】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阳去。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

在白雪厚积的蓝田关外,马也停住脚步。

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创作背景】

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

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

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

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

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

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委曲、愤慨、悲伤。

潮州州治潮阳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

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赶到,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这首诗。

【注释】

⑴左迁:

降职,贬官,指作者被贬到潮州。

蓝关:

在蓝田县南。

《地理志》:

“京兆府蓝田县有蓝田关。

”湘:

韩愈的侄孙韩湘,字北渚,韩愈之侄,韩老成的长子,长庆三年(823年)进士,任大理丞。

韩湘此时27岁,尚未登科第,远道赶来从韩愈南迁。

⑵一封:

指一封奏章,即《论佛骨表》。

朝(zhāo)奏:

早晨送呈奏章。

九重(chóng)天:

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此指朝廷、皇帝。

⑶路八千:

泛指路途遥远。

八千,不是确数。

⑷“欲为”二句:

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弊事:

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

肯:

岂肯。

衰朽(xiǔ):

衰弱多病。

惜残年:

顾惜晚年的生命。

圣明,指皇帝。

⑸秦岭:

在蓝田县内东南。

⑹“雪拥”句:

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心中感慨万分。

拥:

阻塞。

蓝关:

蓝田关,今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

马不前: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

⑺汝(rǔ):

你,指韩湘。

应有意:

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

⑻“好收”句:

意思是自己必死于潮州,向韩湘交待后事。

瘴(zhàng)江:

指岭南瘴气弥漫的江流。

瘴江边:

指贬所潮州。

⑼潮阳:

今广东潮州潮安区。

【赏析】

本诗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一首七律。

此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尾联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

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

(七)咸阳城东楼⑴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⑵。

溪云初起日沉阁⑶,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⑷。

行人莫问当年事⑸,故国东来渭水流⑹。

【译文】

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

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

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

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

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夜间。

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注释】

⑴咸阳:

今属陕西。

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

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

唐代咸阳城隔渭水与新都长安相望。

⑵蒹葭:

芦苇一类的水草。

蒹,荻;葭,芦。

汀洲:

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⑶“溪云”句:

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

此句下作者自注:

“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⑷“鸟下”二句:

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⑸当年:

一作“前朝”。

行人:

过客。

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

⑹“故国东来渭水流”:

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

故国:

指秦汉故都咸阳。

东来:

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

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赏析】

此诗首联扣题,抒情写景。

“蒹葭”,暗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

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

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