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课件Word下载.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05848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36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课件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课件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课件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课件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课件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课件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课件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课件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课件Word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课件Word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课件Word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课件Word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课件Word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课件Word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课件Word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课件Word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课件Word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课件Word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课件Word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课件Word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课件Word下载.doc

《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课件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课件Word下载.doc(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课件Word下载.doc

分别指靠近身体的上端与下端。

2.2.3

前与后anteriorandposterior

距身体腹面近者为前,距身体背面近者为后。

2.2.4

近侧[端]与远侧[端]proximalanddistal

距四肢根部近者为近侧[端],距四肢根部远者为远侧[端l

2.3定穴体表标志

2.3.1

前发际正中midpointofanteriorhairline

头部有发部位的前缘正中。

2.3.2

后发际正中midpointofposteriorhairline

头部有发部位的后缘正中。

2.3.3

额角发际anteriorhairlineatthecornerofforehead

前发际额部曲角处。

2.3.4

眉间glabella

两眉头之间的中点。

2.3.5

耳尖apexofear

在耳向前折时耳的最高点处。

2.3.6

腋前纹头anterioraxillaryfold

腋窝皱襞前端。

2.3.7

腋后纹头posterioraxillaryfold

腋窝皱襞后端。

2.3.8

腋窝正中央centeroftheaxillaryfossa

腋窝的中点。

2.3.9

肘横纹cubitalcrease

屈肘90时肘窝处横纹。

2.3.10

赤白肉际junctionoftheredandwhiteskin

手掌、手背皮肤移行处;

足底、足背皮肤移行处

2.3.11

甲根角cornerofthenail

指甲或趾甲侧缘和甲体基底缘所形成的夹角。

2.3.12

胭横纹poplitealcrease

胭窝处横纹。

2.3.13

外踝尖prominenceofthelateralmalleolus

外踝最凸起处。

2.3.14

内踝尖prominenceofthemedialmalleolus

内踝最凸起处。

2.4基准穴点:

基准穴点的性质、作用与体表解剖标志点相同。

正文使用基准穴时,用括号标出相应的国际穴名代码,如偏历定位“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LIS)与曲池(Llll)连线上”。

尺泽chǐzé

(LU5)

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

注:

屈肘,肘横纹上,曲池(LI11)与曲泽(PC3)之间,与曲泽(PC3)相隔一肌腱(肱二头肌腱)。

太渊Tà

iyuān(LU9)

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

注:

在腕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阳溪*Yá

ngxī(LI5)

在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解剖学“鼻咽窝”凹陷中。

手拇指充分外展和后伸时,手背外侧部拇指长伸肌腱与拇指短伸肌腱之间形成一明显的凹陷——解剖学“鼻咽窝”,其最凹陷处即本穴。

曲池*Qūchí

(LI11)

在肘区,尺泽(LU5)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90屈肘,肘横纹外侧端外凹陷中;

极度屈肘,肘横纹桡侧端凹陷中。

肩髃*Jiānyú

(LI15)

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屈臂外展,肩峰外侧缘前后端呈现两个凹陷,前一较深凹陷即本穴,后一凹陷为肩髎(TE14)。

头维Tó

uwé

i(ST8).

在头部,额角发际直上o.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气冲Qì

chōng(ST30)

在腹股沟区,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动脉搏动处。

天枢(ST25)下5寸,曲骨(CV2)旁开2寸。

梁丘Liá

ngqiū(ST34)

在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令大腿肌肉绷紧,显现股直肌肌腱与股外侧肌,于两肌之间,阴市直上1寸处取穴。

阴陵泉Yīnlí

ngquá

n(SP9)

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用拇指沿胫骨内缘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关节下时,胫骨向内上弯曲的凹陷中即是本穴。

冲门Chōngmé

n(SPI2)

在腹股沟区,腹股沟斜纹中,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横平曲骨(CV2),府舍(SP13)稍内下方。

昆仑(BL60)

在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犊鼻Dú

(ST35)

在膝前区,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屈膝45º

,髌骨外下方的凹陷中。

解溪﹡Jiexi(ST41)

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令足趾上跷,显现足背部两肌腱,穴在两腱之间,相当于内、外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太溪Tà

ixī(KI3)

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翳风Yì

fēng(TE17)

在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

角孙Jiǎosūn(TE20)

在头部,耳尖正对发际处。

曲鬓(GB7)

在头部,耳前鬓角发际后缘与耳尖水平线的交点处。

天冲(GB9)

在头部,耳根后缘直上,人发际2寸。

完骨Wà

ngǔ(GB12)

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中。

风池Fēngchí

(GB20)

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百会(GV20)

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注1:

在前、后发际正中连线的中点向前1寸凹陷中。

注2:

折耳,两耳尖向上连线的中点。

肘尖(EX-UE1)

在肘后区,尺骨鹰嘴的尖端。

3腧穴体表定位的原则

采用文献分析临床实际应用及实测比量相结合的方式确定腧穴定位的方法。

体表解剖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固定标志,指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或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脐窝等。

例如,于腓骨头前下方定阳陵泉。

活动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

例如;

微张口,耳屏正中前缘凹陷中取听宫。

常用定穴解剖标志的体表定位方法如下;

——第2肋;

平胸骨角水平,锁骨下可触及的肋骨即第2肋。

——第4肋间隙:

男性乳头平第4肋间隙。

——第7颈椎棘突;

颈后隆起最高且能随头旋转而转动者为第7颈椎棘突。

——第2胸椎棘突;

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骨上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第3胸椎棘突:

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冈内侧端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第7胸椎棘突;

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骨下角的水平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第12胸椎棘突:

直立,两手下垂时,横平两肩胛下角与两髂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中点。

——第4胸椎棘突:

两髂嵴最高点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第2骶椎:

两髂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骶管裂孔:

取尾骨上方左右的骶角,与两骶角平齐的后正中线上。

——肘横纹:

与肱骨内上髁、外上髁连线相平。

——腕掌侧远端横纹:

与豌豆骨上缘、桡骨茎突尖下连线相平。

——腕背侧远端横纹:

3.2.2“骨度”折量定位法

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

即以

《灵枢·

骨度》规定的人体各部的分寸为基础,并结合历代学者创用的折量分寸(将设定的两骨节点之间

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等份,每1等份为1寸,10等份为1尺),作为定穴的依据。

全身主要“骨度”折量

寸见表1。

表1“骨度”折量寸表

部位

起止点

折量寸

度量法

说明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

12

直寸

用于确定头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3

用于确定前或后发际及其头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两额角发际(头维)之间

9

横寸

用于确定头前部腧穴的横向距离。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用于确定头后部腧穴的横向距离

胸腹胁部

胸骨上窝(天突)至剑胸结合中点(歧骨)

用于确定胸部任脉穴的纵向距离。

剑胸结合中点(歧骨)至脐中

8

用于确定上腹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

5

用于确定下腹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两肩胛骨喙突内侧缘之间

用于确定胸部腧穴的横向距离。

两乳头之间

用于确定胸腹部腧穴的横向距离。

背腰部

肩胛骨内侧缘至后正中线

用于确定背腰部腧穴的横向距离

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尺骨鹰嘴)

用于确定上臂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肘横纹(平尺骨鹰嘴)至腕掌(背)侧远端横纹

用于确定前臂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耻骨联合上缘至髌底

18

用于确定大腿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髌底至髌尖

2

髌尖(膝中)至内踝尖15寸

15

用于确定小腿内侧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胫骨内侧髁下方阴陵泉至内踝尖

13

股骨大转子至胭横纹(平髌尖)

19

用于确定大腿部前外侧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臀沟至腘横纹

14

用于确定大腿后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胭横纹(平髌尖)至外踝尖

16

用于确定小腿外侧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内踝尖至足底

用于确定足内侧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3.2.3“指寸”定位法

是指依据被取穴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

此法主要用于下肢部。

在具体取穴时,医者应当在骨度折量定位法的基础上,参照被取穴者自身的手指进行比量,并结合一些简便的活动标志取穴方法,以确定腧穴的标准定位。

3.2.3.1中指同身寸:

以被取穴者的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3.2.3.2拇指同身寸:

以被取穴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3.2.3.3横指同身寸(一夫法):

被取穴者手四指并拢,以其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腧穴定位的以上三种方法在应用时需互相结合,即主要采用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而对少量难以完全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定位的腧穴,则配合使用“指寸”定位法。

3.3标准体位

传统腧穴定位所规定的人体体位与方位术语与现代解剖学不完全相同。

如将上肢的掌心一侧即屈

侧称为“内侧”,是手三阴经穴所分布的部位;

将手背一侧即伸侧称为“外侧”,是手三阳经穴所分布的部

位。

将下肢向正中线的一侧称为“内侧”,是足三阴经穴分布的部位;

将下肢远离正中线的一侧称为“外

侧”,下肢的后部称为“后侧”,是足三阳经穴分布的部位。

头面躯干部的前后正中线分别为任脉穴和督

脉穴的分布部位,是确定分布于其两侧腧穴的基准。

本标准腧穴定位的描述采用标准解剖学体位,即:

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两足并拢,足尖向前,上

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3.4腧穴定位的表述

3.4.1腧穴定位“部位”尽量采用明确的纵横两坐标法,即两线相交定一点,先确定纵坐标(y轴)上距

离,再定横坐标(X轴)上距离。

3.4.2腧穴定位表述中有关解剖分区采用1998年由解剖名词联合委员会制定的最新版《国际标准解

剖名词}(Internationalanatomicalterminology)。

根据腧穴定位的实际情况选用该标准中适用级别的

分区术语。

3.4.3腧穴定位的表述中不涉及“取穴法”内容。

根据需要,将有关腧穴定位所要求的特定体位、解剖

标志的体表定位的技法、骨度寸的折取方法等“取穴法”内容,以及与相邻腧穴的位置关系等内容,以注

文的形式说明。

3.4。

4将取穴的一般体位集中说明,而只将某些腧穴定位所需的特殊体位,在相关腧穴定位条目下,加

注具体说明。

3.4.4.1“注”是根据腧穴定位文字描述,给出相应的取穴要领,补充说明以下相关信息:

——取穴所要求的特殊体位;

——骨度分寸的折取方法;

——对于某些解剖标志取法的说明;

——与相邻穴或标志穴的毗邻关系;

——体表标志的性别及个体差异情况的说明。

3.4.4.2取穴的一般体位:

——前头、面部及前颈部:

常取仰卧位或正坐仰靠。

——侧头、侧面及侧颈部:

常取侧卧位或侧伏,或正坐。

——后头、颈项及后背的上部:

常取俯伏,或俯卧位。

——后背中下部:

常取俯卧位或俯伏位。

——腰骶部:

常取俯卧位。

——胸部及上腹部:

常取仰卧位或仰靠位。

——下腹部:

常取仰卧位。

——侧胸、胁部及胯部:

常取侧卧位。

——肩部:

常取侧卧位或正坐垂肩,或臂外展位。

——腰部、髋部、肩胛部及上肢外侧穴:

常取侧卧位或横肱俯伏坐位,或两手按膝部平坐。

——上肢内侧、手掌面穴:

常取伸臂仰掌,或仰掌位,或仰卧位。

——大肠经前臂穴:

常取横肱屈肘,或侧掌位。

——三焦经前臂、手背穴;

常取俯掌位。

——下肢内侧、前侧穴:

常取正坐屈膝,或仰卧位。

——下肢外侧穴:

常取正坐屈膝,或侧卧位。

——臀部外侧穴:

——大腿后侧穴:

——小腿后侧及足跟部穴:

常取俯卧或正坐垂足位。

——足部部穴:

常取仰卧或正坐垂足位。

精品

4十四经穴名称与定位

4.1手太阴肺经

4.1.1

中府*Zhōngfǔ(LU1)

在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先确定云门(LU2),中府即在云门(LU2)下1寸。

注2:

横平内侧的库房(ST14)、彧中(KI26)、华盖(CV20),4穴略呈一弧线分布,其弧度与第1肋间隙弧度相应。

4.1.2

云门Yú

nmé

n(LU2)

在胸部,锁骨下窝凹陷中,肩胛骨喙突内缘,前正中线旁开6寸。

横平内侧的气户(STl3)、俞府(KI27),璇玑(CV21),4穴略呈一弧形分布,其弧度与锁骨下缘弧度相应。

4.1.3

天府Tiānfǔ(LU3)

在臂前区,腋前纹头下3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处。

肱二头肌外侧沟平腋前纹头处至尺泽(LU5)连线的上1/3与下2/3的交界处。

4.1.4

侠白Xiá

bāi(LU4)

在臂前区,腋前纹头下4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处。

4.1.5

4.1.6

孔最Kǒngzuí

(LU6)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LU5)与太渊(LU9)连线上。

尺泽(LU5)下5寸,即尺泽(LU9)与太渊(LU9)连线的中点上1寸。

4.1.7

列缺Liè

quē(LU7)

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

4.1.8

经渠Jīngqú

(LU8)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

太渊(LU9)上1寸,约当腕掌侧近端横纹中。

4.1.9

4.1.10

鱼际Yú

(LU10)

在手外侧,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4.1.11

少商*Shà

oshāng(LU11)

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拇指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即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

相当于沿爪角桡侧画一直线与爪角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取穴。

4.2手阳明大肠经穴

4.2.1

商阳*Shāngyá

ng(LI1)

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食指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即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

4.2.2

二间È

rjiān(LI2)

在手指,第2掌指关节桡侧远端赤白肉际处。

4.2.3

三间Sānjiān(LI3)

在手背,第2掌指关节桡侧近端凹陷中。

4.2.4

合谷*Hé

gǔ(LI4)

在手背,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4.2.5

4.2.6

偏历Piānlì

(LI6)

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LI5)与曲池(LI11)连线上。

阳溪(LI5)与曲池(LI11)连线的下1/4与下3/4的交点处。

4.2.7

温溜Wēnliū(LI7)

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阳溪(LI5)与曲池(LI11)连线上。

4.2.8

下廉Xià

liá

n(LI8)

在前臂,肘横纹下4寸,阳溪(LI5)与曲池(LI11)连线上。

阳溪(LI5)与曲池(LI11)连线的上1/3与下2/3的交点处,上廉(LI9)下一寸。

4.2.9

上廉Shāngliá

n(LI9)

在前臂,肘横纹下3寸,阳溪(LI5)与曲池(LI11)连线上。

4.2.10

手三里*Shǒusānlǐ(LI10)

在前臂,肘横纹下2寸,阳溪(LI5)与曲池(LI11)连线上。

4.2.11

90°

屈肘,肘横纹外侧端外凹陷中;

4.2.12

肘髎Zhǒuliá

o(LI12)

在肘区,肱骨外上髁上缘,髁上嵴的前缘。

4.2.13

手五里Shǒuwǔlǐ(LI13)

在臂部,肘横纹上3寸,曲池(LI11)与肩髃(LI15)连线上。

4.2.14

臂臑*Bì

o(LI14)

在臂部,曲池(LI11)上七寸,三角肌前缘处。

曲池(LI11)与肩髃(LI15)连线上,横平臑会(TE13)

4.2.15

4.2.16

巨骨Jù

gǔ(LI16)

在肩胛区,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中。

冈上窝外端两骨间凹陷中。

4.2.17

天鼎Tianding(LI17)

在颈部,横平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后缘。

扶突(LI18)直下,横平水突(ST10)。

4.2.18

扶突*Fú

(LI18)

在胸锁乳突肌区,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中间。

4.2.19

口禾髎*kǒuhé

o(LI19)

在面部,横平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点,鼻孔外缘直下。

水沟(GV26)旁开0.5寸。

4.2.20

迎香*Yí

ngxiāng(LI20)

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4.3足阳明胃经

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