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酸碱盐部分复习策略.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96599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2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酸碱盐部分复习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考化学酸碱盐部分复习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考化学酸碱盐部分复习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考化学酸碱盐部分复习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考化学酸碱盐部分复习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中考化学酸碱盐部分复习策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中考化学酸碱盐部分复习策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中考化学酸碱盐部分复习策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中考化学酸碱盐部分复习策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中考化学酸碱盐部分复习策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中考化学酸碱盐部分复习策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中考化学酸碱盐部分复习策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中考化学酸碱盐部分复习策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中考化学酸碱盐部分复习策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中考化学酸碱盐部分复习策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中考化学酸碱盐部分复习策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中考化学酸碱盐部分复习策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中考化学酸碱盐部分复习策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中考化学酸碱盐部分复习策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中考化学酸碱盐部分复习策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酸碱盐部分复习策略.docx

《中考化学酸碱盐部分复习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酸碱盐部分复习策略.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化学酸碱盐部分复习策略.docx

中考化学酸碱盐部分复习策略

中考化学酸碱盐部分高效复习策略

初中化学酸碱盐这部分内容在教材的第十单元和第十一单元,虽接近尾声,但却是重头戏,因其知识点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紧密而成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难点,也是初中化学复习的重难点。

为此,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有关酸碱盐的复习。

一、考试内容与要求

1、知道常见的酸和碱(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初步学会稀释浓硫酸。

3、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4、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5、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6、知道一些常见的化肥的名称和作用,学会初步鉴别。

7、初步认识复分解反应,并能对典型反应进行判断。

8、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9、初步学会根据物质的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二、中考化学酸碱盐部分试题与分值

1、2008年酸碱盐部分(共41分)

5.(2分)下列物质的酸性最强的是:

选项

A

B

C

D

物质

牙膏

洁厕灵

油污净

橙汁

pH

8

2

12

3.5

 

16.(5分)某化肥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如右图所示。

(1)硝酸铵属化学肥料中的(填序号):

A.钾肥B.氮肥C.磷肥

(2)硝酸铵应具有的性质是(填序号):

A.易溶于水B.有挥发性C.受热易分解

(3)硝酸铵能与强碱反应,其中与烧碱反应的方程式为:

NH4NO3+NaOH=NaNO3+NH3↑+X,

则X的化学式是:

;施用该类肥料时,要避免与(填“酸”或“碱”)性物质混用,否则会减低肥效。

20.(8分)右图是常见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1)写出图中相应物质的化学式:

酸、碱。

(2)写出图中反应②和④的化学方程式:

(3)总结化学反应的规律是我们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

请根据上图总结出酸、碱、盐相互反应的规律(写2点)、

 

 

21.(7分)氯化铁能腐蚀铜,工业上常用此原理生产印刷线路板。

以下是印刷线路板的生产及废液的处理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②中发生了两个反应:

2FeCl3+Fe=3FeCl2和

(2)滤渣的成份有,步骤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该流程中可以循环、回收利用的物质是:

 

23.(11分)松花皮蛋是我们喜爱的食品。

某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制皮蛋料泥的原料主要是:

生石灰、纯碱、草木灰(含K2CO3)等。

同学们对料泥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猜想I:

料泥的主要成份是Ca(OH)2、NaOH、KOH、CaCO3、灰份;

猜想Ⅱ:

料泥的主要成份是NaOH、KOH、Na2CO3、CaCO3、灰份。

【实验与现象】实验过程与现象如下图:

 

【问题与讨论】

(1)步骤②中所需要的玻璃仪器有:

烧杯、玻璃棒、,玻璃棒在步骤②中的一种作用。

(2)步骤③的现象说明滤渣中含有:

(写化学式)。

(3)请写出步骤①发生的任意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由上述实验现象推断,猜想是正确的,其理由是

 

25.(8分)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一工厂废水中硫酸的含量,取100g废水于烧杯中,加入12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废水中无不溶物,其它成份不与氢氧化钠反应)。

请计算:

(1)废水中硫酸的质量分数;

(2)该工厂每天用含氢氧化钙75%的熟石灰处理150t这种废水,需要熟石灰多少t?

 

2、2009年酸碱盐部分(共32分)

11.(2分)某环保监测站取刚降下的雨水,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其pH,数据如下

 

测定时间⁄分钟

0

1

2

4

5

pH

4.8

4.6

4.5

4.5

4.5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雨水酸性逐渐减弱B.雨水的酸性一段时间后趋于稳定

C.酸雨会腐蚀机械设备和建筑物D.硫和氮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因素

14.(2分)下列图象关系合理的是

15.(1分)用H、O、C、N四种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式:

(3)一种化肥。

16.(4分)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金属,高科技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也需要金属。

(1)现代社会使用大量的钢铁,钢铁与接触容易生锈造成损失,在钢铁表面采用方法可以防止钢铁生锈。

(2)波尔多液是由硫酸铜和熟石灰加水配制而成,不能用铁制容器配制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9.(4分)Na2CO3俗称纯碱,是一种白色粉末,可以跟CO2和H2O反应生成NaHCO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与稀盐酸反应放出CO2,但实验室却不用这个反应制备CO2,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已知Na2CO3的溶解度比NaHCO3大,那么在饱和的

Na2CO3溶液中连续通人CO2,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21.(7分)近年来有人提出了利用海水(含氯化钠)处理含二氧化硫的废气,该方法的流程如下:

 

(1)上图中从海水最终得到“NaCl(产品)”的过程属于(填“物理变化”

或“化学变化”)。

 

(2)图中反应①、③、④属于化合反应的是(填序号)。

(3)①中的反应物是氯化钠和,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

23.(12分)为确定木炭还原氧化铜后的固体成份,请你与兴趣小组的同学完成以下探究

【对固体猜想】

猜想I:

全部是金属铜;猜想Ⅱ:

除铜外,还含有氧化铜;猜想Ⅲ:

除铜外,还含有木炭;猜想Ⅳ:

除铜外,还含有氧化铜、。

【进行实验】实验流程见下图:

 

【问题与讨论】

(1)步骤②包括溶解、两步操作,它们共同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

(2)C的化学式为,D的化学式为,由此推出固体B中含有(写化学式),步骤④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结合

(2)的结论推断:

如果溶液A显蓝色,则溶液A的溶质的化学式为,

说明样品中含有,则证明猜想成立;如果溶液A无色,则证明猜想成立。

3、2010年酸碱盐部分(共40分)

7.(2分)下列物质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A.硫酸钾K2SO4B.硝酸钾KNO3

C.尿素CO(NH2)2D.磷酸二氢钙Ca(H2PO4)2

 

19.(4分)某同学进行中和反应实验:

取适量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溶液,然后逐渐滴入稀硫酸,测得溶液的pH及颜色变化情况如下表。

 

(1)从上表中获得的信息有:

紫色石蕊溶液遇碱变蓝色,遇酸变红色。

请再写出2点。

①。

②。

(2)当加入7mL稀硫酸时,溶液中的溶质为。

 

20.(7分)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B是常用调味品,E、F的俗称分别是熟石灰、纯碱。

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

 

4

 

(1)写出A、B的化学式:

A,B。

(2)在物质的分类中,D属于(填“酸”、“碱”、“盐”或“氧化物”)。

(3)图中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4)图中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

 

21.(8分)硫酸铜晶体常用作农业和渔业的杀虫剂、杀菌剂。

以下是由废铜料(含铁)生产硫酸铜晶体的流程。

(1)B的化学式为,操作a的名称是。

(2)②的反应基本类型为;反应①、③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①;③。

(3)已知:

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从环保和经济的角度分析,

对比途径I、Ⅱ,途径I的优点有:

不产生有害气体和。

 

23.(12分)2010年4月28日某媒体题为“排污工程施工,毒气放倒三人”的报道,引起某兴趣小组同学的思考。

【提出问题】排污管道中的毒气有什么成分?

【查阅资料】

I.排污管道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发酵会产生CO、CO2、H2S、CH4等。

Ⅱ.H2S气体能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黑色沉淀。

【提出猜想】小组同学对排污管道气含有上述气体中最少3种成分的猜想如下:

猜想1:

有CO、CO2、H2S;猜想2:

有CO、CO2、CH4;

猜想3:

有CO、H2S、CH4;猜想4:

有CO2、H2S、;猜想5:

有CO、CO2、H2S、CH4。

【实验方案】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下图所示的装置并进行探究(夹持仪器已省略)。

 

【问题讨论】

(1)如果A装置没有明显变化,则猜想成立;如果B装置没有明显变化,则猜想成立。

(2)在验证猜想l的实验中,装置C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若

 

要进一步验证气体燃烧后的产物,操作是:

迅速把烧杯倒过来,向烧杯内注入

,振荡。

(3)要确证猜想5中是否有CH4,某同学认为图示装置有不足之处,需要在装置C与D之间加一个装置。

改进后,若气体燃烧,且D装置内壁出现,证明气体中一定含有CH4。

为了进一步确定气体中是否含有CO,可分别测定燃烧产物中H2O、CO2的质量。

其方法是:

将燃烧产物依次通过盛有、的装置,分

别称量吸收燃烧产物前、吸收燃烧产物后装置的质量,通过计算、分析得出结论。

 

25.(7分)某探究小组同学对某工业废水(含有H2SO4、HNO3)中H2SO4的含量进行测定。

取50g废水于烧杯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过滤、洗涤、干燥,得BaSO4固体11.65g。

请回答:

(1)50g废水中H2SO4的质量。

(2)若改用KOH溶液来测定50g废水中H2SO4的含量,结果可能会(填“偏低”、“偏高”、“不变”),原因是。

由此可见,历届中考试卷中酸碱盐部分的考查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在省2008年中考试题中占41分;2009年中考试题中占32分;2010年中考试题中占40分,均占总分值的

30%以上。

命题一般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因此在复习时要加以重视。

三、酸碱盐为什么那么难

酸碱盐知识是出了名的“学生难学,教师难教”。

那么它到底难在哪里?

这部分知识具有起点低,落点高,知识点多,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易混易忘,应用更难的特点。

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前面的知识都觉得兴趣浓厚,能轻松应付。

可一到了酸碱盐却是力不从心,兴致全无。

学生们常常会问:

“教材里的复分解反应只用了几行字来陈述,,为什么它竟有这么的条件呢?

”“酸碱盐的通性那么多,怎么记忆才不会混乱?

”诸如此类的问题数不胜数,纵使你有满腹学识,解释起这些问题来语言也显得苍白无力。

当进入复习阶段,遇到综合性较强的考题,学生们就更是望而生畏,束手无策,从此成绩一落千丈。

所以说,酸碱盐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成绩优劣的分化点。

酸碱盐知识的教学质量不高已将成为制衡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

做为教师该如何才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突破难点?

四、复习策略

1、引导构建知识网络

首先,我采用“问题探究法”,让学生回顾几种常见的酸碱盐,提出问题:

①你能说出它们的俗名,物理性质和用途吗?

②你知道它们如何分类吗?

在探究问题①时,,让学生讨论之后分别阐述,并请一位代表按要求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我给予及时评价,再用课件展示这些常见酸碱盐的俗名,物理性质和用途,让学生加深印象。

在探究问题②时,同样先让学生讨论阐述,再师生共同归纳出一些分类小技巧,如:

⑴酸一般是“H”打头(H2O除外);⑵碱一般是“OH”结尾(C2H5OH酒精除外,氨水的化学式为NH3·H2O,属于碱);⑶盐的化学式特点是:

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酸根离子。

学生们在刚开始时有几点容易忽视,

一是对于铵盐的认识不够,如:

NH4Cl、NH4HCO3;二是对于酸根离子理解不够,酸根离子

不一定是原子团,如:

Cl-、S2-不是原子团,但是酸根离子,这样对Na2S属于盐类就好理解了;三是盐中可能含OH-离子,也可能含H+离子,如Cu2(OH)2CO3、NaHSO4也属于盐。

经过我的及时点拔,学生很快就明确了酸碱盐的概念,掌握了分类酸碱盐的技巧。

许多教师在复习课中没有设计实验,但本人认为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复习,更能强化学生的记忆。

我先给出学生已经见过的酸碱提示剂、锌粒、生锈铁钉、盐酸、硫酸、氢氧化钠固体及溶液、氢氧化钙固体及溶液、氯化钡溶液、硫酸铜溶液等药品,每次请一位同学演示一个不同的反应,并在黑板上写出化学方程式及通式,再师生共同分析出酸碱盐各自的通性。

至此,酸碱盐的全部性质和用途都已经呈现给学生,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把知识梳理、整合,积极的构建知识网络,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

只有这样,学生在新的情境中才能自如地调取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

我与学生共同构建的知识网络如下:

特性: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腐蚀性盐酸

常见的酸用途:

化工产品,用于除锈、制药等

特性: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腐蚀性、溶解

硫酸放热、稀释方法

用途:

化工原料、用于除锈、干燥剂等

特征:

酸=H++酸根离子

1、与指示剂反应

2、酸+金属→盐+氢气

相似的化学性质3、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4、酸+碱→盐+水

5、酸+盐→新酸+新盐

特性:

固体易潮解、腐蚀性

氢氧化钠用途:

化工原料、用于肥皂、造纸等工业;常见的碱生活中可去除油污

 

氢氧化钙特性:

腐蚀性

用途:

做建筑材料,改良酸性土壤

特征:

碱=金属离子+OH-

 

1、与指示剂反应相似的化学性质2、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3、碱+酸→盐+水(中和反应)

4、碱+盐→新碱+新盐

 

氯化钠:

粗盐的提纯

常见的盐碳酸氢钠

-2-

碳酸钠HCO3、CO3

碳酸钙

的检验

 

8

盐特征:

盐=金属离子(铵根离子)+酸根离子化肥:

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

1、盐+金属→新盐+新金属

2、盐+酸→新盐+新酸相似的化学性质3、盐+碱→新盐+新碱

4、盐+盐→两种新盐

 

2、综合分析内在规律

酸碱盐部分的反应规律较多,及时总结这些内在规律,是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基础。

通过上述复习可知:

酸的通性有五点、碱和盐的通性各有四点,如何帮助学生归纳出它们之间的规律呢?

我采用了“综合练习法”,习题如下:

判断下列十种物质间相互发生的化学反应有几个?

能反应的写出化学方程式,不反应的说明理由。

Fe、Cu、CO2、Fe2O3、H2SO4(稀)、Ba(OH)2、Mg(OH)2、(NH4)2SO4、Na2CO3、AgNO3。

一般学生都能随机的说出几个反应,我根据他们的发言给以适度的点拔:

我们可以顺次先看Fe能否和后面的九种物质反应;再看Cu能否和后面的八种物质反应;然后看CO2能否和后面的七种物质反应;最后是看Na2CO3和AgNO3能否反应。

这样既不会重复,又不会漏掉某一反应。

再由学生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在评讲化学方程式的过程中,逐一攻破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和部分酸碱盐溶解性表、置换反应的条件和金属活动顺序表四大难点。

如此反复训练,酸碱盐之间的的规律就在学生的脑海里清晰可见了,我再引导他们将反应规律进行叠加,便可得到十条反应规律。

关于这十条规律教师可以在复习的过

 

程中与学生共同归纳成为图表,如右图,每两类物质间的规律就用一条连线来表示,十条连

线就代表十条规律,一张图表让学生一目了然,事半功倍。

 

3、归类中考题型

和酸碱盐知识相关的题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最新的中考信息和动态,针对热点考点题型,选择例题来强化知识、规律、方法的应用。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学会分析方法、掌握解题思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对各类题型的应变能力。

下面本人就将近三年来,各省市中考试题中有关酸碱盐的题型进行归类及详细的分

析。

五、中考考点考题分析

1、物质的鉴别:

鉴别通常是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进行定性辨认,可根据一种

物质的特性区别于另一种,也可根据几种物质的气味、溶解性、溶解的热效应等一般性质的

不同加以区别,关于酸碱盐这一部分知识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好各种离子的检验方法。

例1:

(2010上海19)不另选试剂,仅利用组内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就能将它们鉴别出来的是:

A.FeCl3NaOHHClH2SO4

B.HClKNO3Na2CO3Na2SO4

C.AgNO3HClNaClHNO3

D.BaCl2Na2SO4Na2CO3HCl

解题思路:

本题难度中等。

选项D中各取少量溶液两两混合,能与其他三种溶液中的两种产生白色沉淀的是氯化钡,不能与三种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为盐酸,再取少量盐酸滴入另外两种待测溶液中,有气泡产生的是碳酸钠,无气泡产生的是硫酸钠。

例2:

(2009肇庆13)有四种物质的溶液:

①Ba(OH)2、②Na2SO4、③HNO3、④FeCl3,不用其他试剂就可将它们逐一鉴别出来,其鉴别顺序是:

A.④③②①B.④①②③

C.①③④②D.①④②③

解题思路:

首先可以看出FeCl3溶液是黄色的,将其分别加入另三种溶液中,只有Ba(OH)2溶液会反应产生红褐色的沉淀,再将Ba(OH)2溶液加入剩下的两种溶液,其中Na2SO4溶液中会出现白色沉淀,由此可以推出四种物质的鉴别顺序。

 

2、物质的推断:

推断就是根据已知实验现象或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进行分析推理。

题的关键在于通过题中显性和隐性条件,抓住突破口,即物质的颜色、状态、特征反应等,再利用顺推和逆推法得出结论。

例1:

(2010武汉13)现有甲、乙两包白色固体,已知甲中含有NaCl、NaNO3、Na2CO3、NaOH中的一种或几种,乙为纯净物,是初中化学学习中涉及到的物质。

为了证明甲、乙两包固体的成分,现进行如下实验:

⑴实验一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①取甲中少量粉末加

足量水充分溶解

溶液呈无色

②取①中所得溶液少量,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石蕊试液变为蓝色

溶液pH7(填“>”、“<”或

“=”

③另取①中所得溶液

少量,滴加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甲中一定含有(填化学

式,下同),一定不含有,可能含有。

⑵实验二(部分物质在流程图中未列出)

根据以上实验推断,乙物质为(填写化学式),使用该物质时应注意

解题思路:

本题难度较大。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显碱性,其溶液的pH>7;

由“向①中所得溶液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说明甲中一定不含碳酸钠,一定含有氢氧化钠,可能含有氯化钠、硝酸钠;由“甲、乙混合研磨所产生气体的水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说明该气体是氨气,说明乙是一种铵盐;由“向乙的溶液中滴加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后,产生白色沉淀”说明乙中含有硫酸根离子,则乙是(NH4)2SO4;由于铵盐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会发生反应释放出氨气而降低肥效,因此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

例2:

(2009广州24)A、B、C、D、E五瓶无色透明溶液,分别是HCl溶液、Na2CO3

溶液、MgCl2溶液、NaNO3溶液、NaOH溶液中的一种。

分别进行下列实验:

Ⅰ.将A分别滴入B、C、D、E中,均没有明显现象。

Ⅱ.将B分别滴入A、C、D、E中,C、E中均产生白色沉淀,其余没有明显现象。

Ⅲ.将C分别滴入A、B、D、E中,B中产生白色沉淀,D中有气泡冒出,其余没有

明显现象。

(1)A是,B是,C是;

(2)B加入E中的化学方程式是;

(3)C加入D中的化学方程式是复复。

解题思路:

本题以推断题的形式考查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较难。

解题的关键是找

到突破口,①C与D反应产生气泡,说明C、D分别是HCl溶液、Na2CO3溶液中的一种;

②B与C、B与E反应产生沉淀,说明B是MgCl2溶液,C、E分别是Na2CO3溶液、NaOH溶液中的一种。

综合①②可知C为Na2CO3溶液,由①可知D为HCl溶液,由②可知E为NaOH溶液,A为NaNO3溶液。

3、杂质的去除:

除杂的原则是不增(不增加新杂质)、不减(不减少原物质的量)、不变(不改变原物质状态)、易分(除杂后易于分离)、先物后化(物理方法优先,其次化学方法)。

应用中有加热法、置换法、转化法、沉淀法、吸收法、过滤法、溶解法等多种除杂方法。

例1:

(2009湛江15)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

方法均正确的一组是:

选项

待提纯的物质

选用的试剂

操作的方法

A

CuSO4溶液(H2SO4溶液)

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过滤

B

HNO3溶液(HCl溶液)

过量的AgNO3溶液

过滤

C

Cu(CuO)

过量的稀盐酸

溶解、过滤

D

CO2(CO)

氧气

点燃

解题思路:

本题难度中等。

A选项中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CuSO4溶液、H2SO4溶液都

能发生反应;B选项中AgNO3溶液过量,增加了新杂质;D选项中CO无法点燃;只有C

选项中稀盐酸只和CuO反应,生成的溶液和过量的稀盐酸可以通过过滤除去。

例2:

(2010天津15)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除去N2中的少量O2:

通过灼热的CuO粉末,收集气体B.除去CaO中的少量CaCO3:

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C.除去KCl溶液中的少量MgCl2:

加入适量NaOH溶液,过滤

D.除去Cu(NO3)2溶液中的少量AgNO3:

加入足量铜粉,充分反应后过滤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物质的除杂。

A选项中氧气不能与氧化铜发生反应,因此将含有少

量氧气的氮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不能将氧气除去;B选项中氧化钙与碳酸钙都能与稀盐酸发

 

生反应;C选项中氢氧化钠虽然除去氯化镁,但又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只有D选项铜粉

除去硝酸银,且不会引入新杂质,硝酸铜的质量也会增加。

4、物质的共存:

解答此类题的依据是,若各物质之间不能发生反应则能够共存,否则不能共存。

例1:

(2009南京14)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2--

A.H+、Cl-、OH-B、H+、SO4

、HCO3

3

C.Ba2+、H+、SO42-D、Cu2+、Cl-、NO-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离子间的相互作用,难度中等。

离子间作用如果有水、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