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管理学基础电子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9818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5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管理学基础电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精编管理学基础电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精编管理学基础电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精编管理学基础电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精编管理学基础电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精编管理学基础电子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精编管理学基础电子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精编管理学基础电子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精编管理学基础电子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精编管理学基础电子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精编管理学基础电子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精编管理学基础电子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精编管理学基础电子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精编管理学基础电子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精编管理学基础电子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精编管理学基础电子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精编管理学基础电子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精编管理学基础电子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精编管理学基础电子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精编管理学基础电子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编管理学基础电子教案.docx

《精编管理学基础电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管理学基础电子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编管理学基础电子教案.docx

精编管理学基础电子教案

(精编)管理学基础电子教案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

1·了解管理和管理学的历史发展。

2·理解管理的概念和管理学的涵义。

3·掌握现代管理理论。

主要内容:

第一节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一词有“管辖”、“处理”、“管人”、“理事”等意,是指人们对一定范围内的人员及事务进行安排和处理,以期达到预定目标的活动。

现代管理是一种高度科学化、组织化的活动,因此,现代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它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共生的社会活动,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存在着管理活动。

管理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组织方式。

管理的最基本形式是组织,或者说组织是管理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手段。

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地实现人类活动的社会协作,通过最佳的协作方式和最优的组织结构保证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作出最小的支出,使人力、物力和财力都能发挥出最大效应。

管理是一个体系,是管理者、被管理者、相应的物质载体,以及管理手段、技术和方法构成的组织系统。

管理是一个过程,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实现他们的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的最主要内容是处理人际关系。

人类的管理活动走过了从艺术到科学的阶段,进入到科学与艺术相统一的阶段。

二、管理学的涵义

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

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三、学习管理学的意义

管理学的出现与发展是根源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习、研究管理学也是这种需要所使然。

管理学一经出现就显示了它的巨大的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在当代社会,无论是生产经营,还是社会管理,如果不自觉地学习、研究管理学,用管理理论武装自己,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学好管理学的基本前提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节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管理思想的历史

管理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方式,有了人就出现了管理的问题。

管理思想来源于管理实践,是对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我们把系统的管理理论出现以前的管理思想史分为两个主要阶段,18世纪是这两大阶段的分界线。

经典管理理论出现以前的管理思想是非常朴素的、直观的,虽然在军队管理、国家行政管理、教会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思想已经极其丰富,但这些思想主要还是停留在经验描述或类比思维的阶段,不具有系统的理论形式。

18世纪到19世纪末,是现代管理理论的萌芽阶段。

二、经典管理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和以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管理组织学派,从而标志着管理学以一门科学形式出现。

对于这一时期的管理学,我们将其称作经典管理理论。

泰罗被人们称作“科学管理之父”。

他的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是提高效率。

法约尔关于管理过程和管理理论的开创性研究,特别是关于管理职能的划分以及管理原则的描述,对后来的管理理论研究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

法约尔与泰罗不同,他认为他的管理理论虽然是以大企业为研究对象的,但除了适用于工商企业管理之外,也适用于政府、教会、社会团体、军事组织以及其它各种事业的管理。

因此,法约尔被看作为第一个概括和阐述了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

著名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是管理组织理论的另一代表人物。

韦伯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正式组织,在某种意义上,他的组织理论也就是关于行政组织体系的理论。

巴纳德在组织理论的研究方面也作出了很大贡献。

巴纳德把研究的着眼点放在组织中的个人身上。

巴纳德的主要贡献在于发现了非正式组织。

三、现代管理学说

现代管理学是最为活跃的一门科学,20世纪30年代以来,新的管理学说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犹如一片茂密的丛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用“管理理论丛林”来形容现代管理学说群峰并峙的状况。

人际关系学说。

行为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

思考题:

1.什么是管理,什么是管理学?

2.学习管理学有什么意义?

3.试述经典管理理论的贡献。

4.现代管理学诞生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第二章管理的人本原则

教学目的:

1·了解管理学关于管理的人本原则的基本内容。

2·理解“人是管理的目的”。

3·掌握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有效途径。

主要内容:

第一节管理中的人

一、管理学的人的概念

在管理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人”始终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都是依据对人的一定看法而提出来的,各种管理理论的区别,归根到底是由于对人的理解不同。

从整个管理学的发展来看,对人的认识大体经历了六个阶段,因而也存在着几种不同的关于人的观点:

(1)关于“工具人”的观点。

(2)关于“经济人”的观点。

(3)关于“社会人”的观点。

(4)关于“行为人”的观点。

(5)关于“决策人”的观点。

(6)关于“复杂人”的观点。

二、人是管理的目的

在管理学的历史发展中,从“工具人”观点到“复杂人”观点的转变过程,在实质上是一个“人是手段”,还是“人是目的”的问题。

对于具体的管理活动,对于具体的组织来说,都有一个直接目的和一个最高目的。

在现代管理中,“人是目的”是具体管理活动的原则。

即要求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重视人的因素,把人放在一种根本的重要位置上来突出人的作用,从而达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和提高管理效率。

三、管理必须以人为中心

现代管理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通过相互协调的活动来改善自身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的活动。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平等、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尊重,是最能够充分调动出人的积极性的。

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则是人类管理活动长期发展的结果。

在现代管理中,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是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的。

首先,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是做好现代管理工作的最根本保障。

其次,在管理中以人为中心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节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管理需要参与

尊重人的权利、人们之间的相互平等,体现在管理中就是广泛的民主参与。

民主管理方式的具体作法就是让职工

(1)通过正常的渠道,对社会、对本单位的活动目标、计划、管理干部的任免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参加高层决策;

(2)通过自己的代表或群众组织,直接参加管理工作;(3)对社会及本单位的活动进行广泛的监督,同时监督管理机构和管理者的工作。

二、重视人的需要

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要求管理者重视人的需要,对被管理者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加以合理组织,帮助他们选择自己的社会角色,了解自己在生产系统或社会系统中的位置、职能、权利和义务,并创造最佳条件,使之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出色地扮演他所担负的社会角色。

从本质上说来,重视人的需要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体现。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管理工作的本质体现和要求。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人民群众都平等地享有各种各样的社会权力,这就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和前提。

重视对人的素质的培养是现代管理的首要任务。

思考题:

1.什么是管理的人本原则?

2.为什么管理要以人为中心?

3.什么是民主管理,为什么现代管理要强调民主管理?

4.重视人的需要对于现代管理有何意义?

第三章管理的系统原则

教学目的:

1·了解系统的概念、特性。

2·理解管理的系统原则。

3·掌握系统原则的方法论意义。

主要内容:

第一节管理系统

一、系统的概念

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具有其各个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和功能,并和一定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

系统的各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以及整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有机联系,从而在系统的内部和外部形成一定的结构和秩序。

要素是指组成系统的基本成分,一般地说,它是系统形成的基础。

要素和系统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作用。

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在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效能。

活动是指系统的形成、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完成的。

信息是指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状态以及这些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传播与表述。

环境是指处于系统边界之外并和系统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所有事物。

二、系统的特性

系统从组成要素的性质看,可以划分为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

无论是自然系统还是社会系统,都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1.整体性,2.层次性,3.动态性。

4.开放性。

三、管理系统

所谓管理系统实际上是管理对象系统性的反映,管理系统与管理对象是“合而为一”的,任何一个系统一旦作为管理对象存在,也就是管理系统的基本内容。

现代管理系统是由管理者负责控制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整体可因具体对象不同而千差万别,可以是科学的、经济的、教育的、政治的等,尽管性质不同,但作为管理系统是一个整体。

管理系统的整体又是相对独立的不同部分组成的。

这些部分可以按人、财、物、信息、时间等来划分,也可以根据管理的职能来划分或根据管理机构的部门设置来划分。

第二节管理中的系统原则

一、现代管理学的系统观点

现代管理理论关于管理系统的观点是通过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而提出来的:

1.研究管理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2.研究管理系统自身的目标系统。

3.研究管理系统中的个人行为-心理系统。

4.研究管理系统中的技术系统。

二、现代管理的客观要求

运用系统的观点指导管理工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系统观点在现代管理学中受到广泛的重视,是由于人们日益认识到管理的对象是作为系统的有机联系着的整体。

任何一个管理系统都是诸多因素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与其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呈现出辩证统一关系。

部分是构成整体的基础,没有部分就不会有整体。

但是,部分又是在整体规定下相对独立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失去了作为该整体组成要素的品格。

三、系统原则的方法论意义

现代管理要追求成功、追求效益,顺利实现预期的目标,就必须坚持运用系统的原则,对管理系统的整体作以充分、细致的认识和把握。

这包括把握管理系统的总体目标,认识实现目标应采取的基本战略措施、主要条件以及如何正确处理该系统与其外部环境的关系等等,实现管理系统的整体优化。

以便使管理工作在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不偏离总目标,并为科学的分工和协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管理活动中遵循系统原则就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具有全局观念,2.关注系统结构的状况,3.处理好管理宽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

思考题:

1.什么是系统,什么是管理系统?

2.现代管理学的系统观点包括哪些内容?

3.为什么说运用系统观点指导管理工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4.管理的系统原则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意义?

第四章管理的效益原则

教学目的:

1·了解管理的效益原则。

2·理解效益的概念和现代管理以提高效益为目的。

3·掌握提高效益的途径。

主要内容:

第一节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效益

一、效益的概念

效益是管理的永恒主题。

任何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效益。

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效益与效果和效率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效果是一项活动的成效与结果,是人们通过某种行为、力量、方式或因素而产生出的合目的性结果。

效率是指特定的系统在单位时间内的投入与所取得的效果之间的比率。

效益是一种有益的效果,具体地说,它反映了人们的投入与所带来的利益之间的关系。

在管理学中,效果、效率和效益都是对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的评价,效果的概念侧重于主观的方面,强调合乎目的的程度;效率的概念侧重于客观的方面,判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而效益的概念则要求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的统一中来进行判断,当效益的评价发生在造成这种结果的系统之内,它是指效果与效率的统一,当站在这一系统之外作出效益的评价时,所强调的则是该系统造成的这一结果对它的环境的有益程度。

效益可以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现代管理以效益为目的

一切管理都是以提高效益为目的的,现代管理更加突出了效益的问题。

因为,管理的效益问题是衡量管理工作的价值标准。

对于现代管理来说,各个环节、各项工作,都是围绕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展开的,管理就是要科学地、高效地安排、调度和处理人、财、物等各种资源,以期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由于效益问题是一切管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所以,效益的优劣高低便成为衡量管理效果好与不好的基本标准。

管理的效益取决于以下因素:

1.取决于管理者,2.取决于管理对象,3.受管理环境的影响。

三、生产方式的状况决定效益

管理效益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

因为,现代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而产生的。

所谓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正在于提高效益,希望以最小的投入和消耗去获取最大的收益。

为达到这一目的,管理活动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用最新的技术和设备,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去进行管理。

在某种意义上,管理活动是生产方式的外在表现,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管理活动。

所以,生产方式既决定着管理的性质,也决定着管理的方式。

管理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和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又直接决定着管理的效益。

因而,生产方式决定管理的效益。

第二节坚持效益原则

一、树立效益观念

对于现代管理者而言,树立效益观念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1.自然资源的匮乏决定了管理必须注重效益。

2.国际竞争的加剧决定了管理必须以效益取胜。

3.人类利益的趋同性决定了管理必须以效益为主导。

注重管理效益,是历史的要求和时代的使命,应当从人类的命运和社会进步的大环境中来理解提高效益问题的重要性。

二、提高效益的途径

树立正确的效益观念,是管理的前提,但是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还应当注意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提高管理效益:

1.加强科学管理,2.发展科学技术。

三、坚持效益原则

效益原则构成了现代管理不同于以往管理的显著特征之一。

效益原则总是将与经济发展相联系的效益作为重要方面,尤其是在自动化、信息化的今天,效益成了组织活动至关重要的因素。

从而形成了与传统管理的那些局限性、随意性、拖拉性的鲜明对比。

坚持效益原则,不仅应当树立效益观念,注重提高效益的途径,而且,还要经常地进行效益评价。

思考题:

1.什么是效益,效益、效率与效果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为什么说生产方式的状况决定管理效益?

3.为什么要树立效益观念?

4.提高效益的途径是什么?

第五章管理的一般方法

教学目的:

1·了解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和思想工作方法的功能。

2·理解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和思想工作方法的内容。

3·掌握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和思想工作方法的运用技巧。

主要内容:

第一节行政方法

一、行政方法的内容

行政方法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命令、指示等强制性的行政手段,对下属施加直接影响的管理方法。

行政方法具有如下特征:

1.强制性,2.垂直性,3.具体性,4.无偿性。

二、行政方法的功能

行政方法的运用可以使组织内部实现统一目标,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获得系统整体的功能,从而使组织上层制定的方针和政策得到贯彻,实现对全局活动的有效控制。

运用行政方法,具有快速、灵活、有效的特长。

总之,行政方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方法。

三、行政方法的运用

行政方法是管理活动中运用最为经常、最为普遍的方法,也是管理者最乐意使用的方法。

但是,由于行政方法以权威作支柱,表现出集权的特征。

所以,它很少给下属留下回旋余地,这对于调动各个组织层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非常不利的。

在管理中,应当把最少运用行政方法作为一种成功管理的追求。

但是,这决不意味着行政方法不可使用,而是说要科学合理地使用行政方法,即要做到适时、适情、适度,需用时必用,不需用时决不乱用。

第二节经济方法

一、经济方法的内容

经济方法是一种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各方面利益关系,刺激组织行为动力的管理方法。

经济方法的主要特性有:

1.调节性,2.灵活性,3.平等性。

二、经济方法的功能

经济方法是通过价格、税收、信贷等手段来实现宏观管理的职能和通过工资、奖金、罚款、福利等手段来实现微观管理的职能的。

经济方法的功能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变外在的强制性管理为内在的自觉的管理。

三、经济方法的运用

经济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既能发挥正面的影响也会产生反面的影响。

经济方法的使用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一切组织都可以使用经济方法。

一个组织运用经济方法,它的前提条件是,它必须是一个有着独立的经济利益的组织实体,否则,运用经济方法不仅不会产生动力,反而会冲击管理目标,造成混乱和其他消极影响。

第三节法律方法

一、法律方法的内容

法律方法是一种运用法律规范和具有法律规范性质的各种行为规则进行管理的方法。

法律方法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的共同特性是:

1.强制性,2.规范性,3.概括性,4.稳定性,5.可预测性。

二、法律方法的功能

法律方法是严肃的、规范的、强制性的管理方法,学会正确地运用法律方法,对于建立和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的说来,法律的管理方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运用法律方法可以保证社会运行和组织内部的必要秩序,2.运用法律方法能够调节管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使管理系统具有稳定性。

3.法律方法对管理系统的发展有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4.法律方法使管理活动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三、法律方法的运用

法律方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从纵的方面看,上至国家政权机关,下至每一个群体、组织、企事业单位,直到每一个部门或分支机构都需要运用法律方法进行管理。

从横的方面看,法律方法原则上适用于社会管理的各个领域,对经济管理、科学管理、教育管理等领域都是适用的。

但是,法律方法的运用也要切忌绝对化。

因为法律方法也具有二重性,

第四节思想工作方法

一、思想工作方法的内容

思想工作方法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的素质的管理方法,它通过对政策、法令的宣传和理想、道德的教育,以及其他精神激励,提高人们的认识,改变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建立起与组织系统一致的价值观念,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

思想工作方法的主要特性有:

1.目的性,2.科学性,3.启发性,4.艺术性,5.长期性。

二、思想工作方法的运用

思想工作方法是最为灵活的工作方法,它需要针对不同的对象,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形式,管理者应当善于从实际出发,把握好时机,灵活运用思想工作的具体方法,以求获得最佳效应。

思考题:

1.什么是行政方法,行政方法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2.什么是经济方法,运用经济方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3.什么是法律方法,法律方法具有哪些优缺点?

4.什么是思想工作方法,如何正确运用思想工作方法?

第六章管理的环境

教学目的:

1·了解管理环境的涵义和特性。

2·理解管理环境对管理活动的影响。

3·掌握驾驭环境的技巧。

主要内容:

第一节环境及其影响

一、环境的涵义

环境是指包围着某一中心的事物或状态,以及影响中心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的总和。

管理环境是指影响管理系统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

管理的外部环境是存在于管理系统之外,并对管理系统的建立、存在和发展产生影响的外界客观情况和条件。

管理的内部环境则是存在于管理系统之内的、作为管理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总和。

二、环境对管理的影响

任何管理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环境不仅是管理系统建立的客观基础,而且是它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是与管理系统联系在一起的,并时刻制约着管理活动。

环境影响着管理,甚至决定着管理,具体地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稳定的环境是管理系统发挥正常功能的前提,2.环境是管理系统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3.环境制约着管理系统的活动方向和内容,4.环境对管理过程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

环境是对管理者素质和能力的考验,管理的有效性,既是应付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管理者的活动与环境作用的综合结果。

所以,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管理者必须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去进行管理实践。

第二,管理者的管理活动必须注意协调组织自身的内外环境。

第三,管理者必须注意向民主化管理的方向发展。

第四,管理者必须致力于提高管理的效率。

第二节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一、外部环境

一切管理系统都是与外部环境密切联系着的、开放的社会系统,它是适应于外部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又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挥着自己的特殊功能,保持着自己运行的和谐。

管理系统的外部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所以,没有一般的、绝对的环境,一切环境都是具体的,是以一个具体的管理系统为中心的环境。

管理系统是与外部环境密切关联着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

管理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主要表现为:

第一,一切管理系统都是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第二,外部环境的需要不仅决定了管理系统的产生,而且制约着其价值观、目标、规模、结构与行为方式;第三,管理系统对外部保持输入和输出的关系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管理系统对外部环境有着选择和改造的作用,具体表现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管理系统不可能接受外部环境的所有投入,而必须有所选择与取舍,只纳入管理系统所能接受的那一部分;第二,管理系统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改善,可以使外部环境得到优化,同时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控制,又可以使外部环境按照系统所希望与所要求的方向发展。

二、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指处于管理系统边界之内的直接制约管理活动的因素的总和。

广义上讲,管理的内部环境即包括人员、物资设备、经费等物质的实体性因素,也包括法规、章程、规则、条例和规章等制度或体制因素,还包括人际关系、群团关系等。

思考题:

1.什么是环境,什么是管理环境?

2.管理环境对管理活动有哪些影响?

3.什么是外部环境,管理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4.什么是内部环境,管理者如何认识和改变内部环境?

第七章人的管理与物的管理

教学目的:

1·了解人的管理与物的管理的基本内容。

2·理解人的管理的复杂性和物和管理的重要性。

3·掌握管理系统优化的原理。

主要内容:

第一节人的管理

一、管理的根本是管人

管理就是要使被管理者不能随心所欲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要他们按照管理系统整体要求他们做的去做。

对人的科学管理就在于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人尽其才。

管理系统中人的因素包括人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行为准则诸因素在内。

造就被管理者正确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和行为准则,需要通过教育的手段。

二、根据人的特性实施管理

积极的管理就在于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

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认识和理解组织成员的个性、社会性和能动性,并在这个基础上,根据人的不同情况进行管理,从而使对人的管理具体地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

人的个性。

人的社会性。

3.人的能动性。

三、人的管理的具体要求

管理系统中人际关系的和谐是衡量管理者管理活动的标准,管理者只有做到如下几个方面,才能有效地协调人际关系:

(1)确保命令一致。

(2)减少管理环节。

(3)促进一切组织间的沟通联络。

(4)善于运用激励手段。

第二节物的管理

一、物是管理系统中的基本要素

管理系统中的物是与人相对应的客观存在,是管理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成分、物质条件和物质基础的总和,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财和物。

我们把财也看作物,即看作物的价值表现,除此之外,物还应包括:

在管理系统的存在与发展过程中,管理活动所赖以在其中展开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其它必需的介质或媒介。

物不仅仅是指经济管理中的物质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生产力中的物的因素,而是指在管理系统中作为管理对象的一切物质成分。

其中,也包括已经物化了的和可以物化的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