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四专题17 写作.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99375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12 大小:1.9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四专题17 写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四专题17 写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四专题17 写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四专题17 写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四专题17 写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四专题17 写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2页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四专题17 写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2页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四专题17 写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2页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四专题17 写作.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2页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四专题17 写作.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2页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四专题17 写作.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2页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四专题17 写作.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2页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四专题17 写作.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2页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四专题17 写作.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2页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四专题17 写作.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2页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四专题17 写作.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2页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四专题17 写作.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2页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四专题17 写作.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2页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四专题17 写作.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2页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四专题17 写作.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四专题17 写作.docx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四专题17 写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四专题17 写作.docx(1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四专题17 写作.docx

全国各地届高三各类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四专题17写作

专题17写作

1.【2017届安徽蚌埠二中、合肥八中、铜陵一中、芜湖一中高三10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微信已成为现代人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

有人逢“微”必加,好友一大群。

但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收到这样的微信:

“清清吧,不要让那些把你拉黑的人占着你的手机内存!

要求:

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四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

【答案】

私密的空间,心灵的港湾

信息时代的潮流势不可挡,微博、微信横空出世,微博高举开放的旗帜,微信咋呵护每个用户内心的安宁,有人讴歌微博的包容,有人珍惜微信的私密。

而我认为,微博尽管开放却显得吵杂,尽管包容却传播了太多不包容的声音,相比之下,微信,给我们提供的私密空间,能保护我们的免受这纷扰世界的烦恼,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从古到今,一个私密的空间一向弥足珍贵。

在那儿,人们与自我对话,与贤者对话,你心爱的人对话。

五柳先生在那破房子里,与自我对话,悟透自然真谛;南怀瑾躲进庙里三年,经卷不离手,参破佛像祖奥妙;多少才子佳人,亲友故人,也是通过尺素这“私人频道”互吐衷情,倾诉心声。

很难想象,这些交由微博来完成会有什么后果。

雨果说:

“一个人内心的哀叹,比一城的喧嚷道出更多东西。

”正是这私密的空间,让人们的心灵躲避纷繁,在宁静的休息中茁壮成长。

微信,就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私密的空间。

我们可以发一条“说说”记录一天的好心情,我们可以查阅公众号,从智者那学到些什么,我们还可以与有人私信,说些悄悄话?

?

这一切,都是在一个私密的环境中进行的,没有人指手画脚,品头论足,我们的心安一处,乐在其中。

这样一个藏着梦想、感情及“内心最柔软处”的空间,是我们面对信息时代这一洪水猛兽最后一点呼吸的自由了,微博上各种风景,美丽自为求“赞”,走出象牙之塔,却再也回不去了的学者子们为一点小成就欢呼雀跃,各路粉丝骂战

铺天盖地?

?

刘同曾不无无奈地指出:

“不是我没文化,而是当热爱、反感?

?

这所有感觉都可以用‘操’一个字代替,我还和你废话那么多干嘛?

”信息的巨浪被掀起,压迫得人窒息,在娱乐至死的年代,还谈什么私密!

卢梭若是有灵,定会感慨: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他们身的自由竟是靠别人身上的枷锁换来的?

这大概也解释了,当腾讯宣布未来微信可能加入广告推送时,人们哀声一片的现象了。

布莱希特曾提出剧中的“间离效果”,在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也会有这样的间离,冷漠,猜忌。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私密的空间,让心灵在其中停泊,免受这声色犬马的社会之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才能做时代的弄潮儿。

情至深处,我想起了海子,那个一生面朝汹涌大海,渴望自己私密的“房子”里能开出花来的人。

我又想起了,皮埃尔·阿尔贝——比罗,那一生坎坷的法国人的一句诗:

“世界在我们的门外脉动。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

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

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

1.关于时评。

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指对新近发生的一件事发表自己看法的文章,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文章样式。

它的特点主要是从具体的事件,联系到它产生的原因,探索其性质和意义,或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澄清事实,说明真相。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扎实而评(事实性)。

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

2.应时而作(时效性)。

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

3.凭理而断(评析性)。

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

2.评论一般可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

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

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

2.【2017届安徽六安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街上一家小店要倒闭,里面的商品可能要比平时便宜,于是大家纷纷去采购。

一些人什么都没买,因为里面的商品并不比平时便宜。

一些人选择性的买了一些,因为他们真正需要这些商品。

另一些人买了比平时更多的东西,因为他们想到了小店主人未来的生活。

这三类人,你更认同哪类人的做法?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生活需要理智

生活,蕴含酸甜苦辣;生活,需要持久平衡;是生活,就像一台精密的天平,天平一端放着理智的砝码,另一端就看你想加什么。

电视常常播着关于某些案件的新闻,大都是说:

某司机醉酒驾驶,撞人后不管不顾开车就走;某在校学生持刀杀(伤)了几人;某小区又发生了多起盗窃案……这些事例常会发生,当我们从电视中看到就会想:

他们怎么能干出这种事?

难道不怕被警察抓吗?

但我们却不想为什么我没有做过这种事?

我甚至想都没有想过要去那样做。

这就是我们的理智在维持着天平的平衡,我们的理智抑制住心中产生的邪恶的念头;抑制住那些偏激的行为。

其实人与动物的差别在于行动之前是否理智思考过。

如果你说你从不这样做,那么我完全可以把你与那些有脑不思考的低等动物相提并论。

生活,会因一个不经思考,头脑发热而做出临时举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几个月前,电视里一直在播一条新闻:

著名词曲人高晓松因饮酒驾驶被判有期徒刑六个月。

他辛辛苦苦花费了十几年建立起来的名誉在一瞬间毁得彻彻底底。

在这件事发生的前几天,人民法院才发布的通知:

即日起醉酒驾驶正式被列为刑事犯罪,犯罪嫌疑人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高晓松的结果,只是因为呀失去了一瞬间的理智。

生活,会因过大的好奇心而不再自控而无比黑暗。

未成年人犯罪的事件频频发生。

为什么?

因为他们那些借口“年幼无知”的青少年昏了头,丢掉了理智。

那些人,应该是本本分分坐在教室里接受老师的教导,可他们却好奇心泛滥,“立誓”要冲出理智的束缚,尝一尝外面大千世界的金国。

他们执起刀,各种管制器具,蹲到一个阴暗的角落,伺机出手。

他们认为,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就可以为所欲为,尽情释放自己的理智。

被警察抓到后,听说要去坐牢,就开始深刻忏悔,痛苦流涕,声泪俱下。

我说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呢?

我们这大好时光应该来学习,而不是用来浪费与挥霍的。

因为你一个不理智的举动,你的家人,朋友都开始惋惜,你本是一个大好少年,风华正茂,却因此堕落下去。

因为你不理智,你的人生让你亲手毁于一旦,并来不及叹息。

那些用理智生存的人们,安定、平稳,甚至辉煌的过完自己的一生。

他们精打细算,为自己未来的事细细策划,心思慎远,一步一步,决不让自己因失去理智而陷入浑浊恶臭的沼泽。

生活的天平因理智的存在得以平衡,而理智的存在,为平衡的生活加上一层保障。

理智,创造出光明人生;创造出完美自我;更创造出平稳安定、华丽绚烂的生活。

应看到这类人有爱心,体现了人与人团结互助的精神,特别是在困难时期,这种精神尤其重要。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传统型”与“任务驱动型”议论文写作的主要矫正点对照表

任务驱动型作文重在培养以下两方面的说理:

说理方向:

紧扣任务驱动对象,不停留在简单粗糙的表态,分析事件背后人性善恶的根源,挖掘潜藏于事的因果得失,寻找改良社会的良药。

说理原则:

倾诉自己,聆听他人;深入分析,表达善意;不在压倒,重在厘清。

“阐释型”(标题与话题)作文是考生根据给定的相对固定的主题范围,确定写作的中心,调动已有的知识资源和背景材料(素材库),论证主题,形成“材料——阐释——话题”的闭合体系,具有“封闭性”的弊端;“材料型”作文虽突破了束缚和限制,但立意角度过多过泛便于套作和宿构。

解决办法——有意在多角度材料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

效果——避免了“阐释型作文”的“封闭性”与“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性”,增强了“防套性”,同时增加了对考生思考、辨析与选择能力的思辨考查。

因此,“任务驱动型作文”应运而生。

“任务驱动型作文”?

——识别特点:

材料面上——明确增加了任务指令——“双给”:

“给写作材料”——提供一个争议性大,具有对立性、真实性、现场感和层级发展的叙事体事件。

“给驱动任务”——①材料后面的写作要求,一般带“谁”、“怎么”等疑问词,它往往指向“材料的内容及含意”,是作文的范围,不能离开此要求,离开则属离题。

②明确给定写作内容及写作角度。

(三)“任务驱动”内涵解读:

1.体式驱动(对文体、格式的规定。

如2015年全国卷要求写成书信体的任务指令)

2.内容驱动(以小见大,问题的对立性,内容的指向性,情感的导向性,论说的思辨性,策略的操作性。

如15年甲卷的“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

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乙卷中的“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

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思考、权衡与选择”就是一个任务指令。

材料往往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权衡”作出自己的“选择”,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或方案。

3.对象驱动(细节上“个案分析”原则决定论述说理要有指向性,一是避免“空泛议论”,即架空分析,从材料理出一个话题或观点后,脱离材料纯议话题;二是避免面面俱到,即“广泛议论”。

论的点多,但没有一点说清理透,原因:

缺少对象意识,解决办法:

“专论一点”。

4.思维驱动(“思辨性”与“探究性”:

在真实情境下引发真实交流,往往以小见大,即从琐碎中烛照社会问题,由简单粗糙的认知到认知的深化。

由问题的强争议性、复杂性决定应对单个事件的立场或态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通过具体分析,引导考生关注和思考不同人物的精神境界。

符合高考作文对于考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考察要求,高考作文不仅考察写作水平,同时考察考生的人文精神、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更增强了对“思考、权衡、选择”等“思辨”能力的考查,呼应“探究性”——对思维能力的考查有了更高的期待。

(二)明确任务——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内涵:

1.体式驱动(写成议论文)

2.内容驱动(写作内容的规定: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

请你就其中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3.对象驱动

(1)“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

”这一任务驱动决定了不能离开事件,必须是“就事论事”,或“融理于事”——不能“空泛”议论,即不能架空所给材料过度泛化说理;

(2)“就其中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这一任务驱动决定了论述说理目标的指向性,要有说理的对象意识,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广泛”议论)

3.【2017届安徽师大附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意大利某城市有个名叫海因茨的人,他的妻子得了癌症,危在旦夕。

该市有个药剂师,研制了一种治癌特效药,配制这种药的成本只有200美元,但他要价极高,每剂要价2000美元。

为了买到这剂药,海因茨变卖家产,并且到处借钱,但最终只凑得1000美元。

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

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药剂师拒绝了他,并且还说:

“我研制的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没别的办法,于是在一个晚上潜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了,结果被警察发现,抓进警察局。

要求:

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规则与道德相辅相成

海因茨因无钱给患癌症的妻子买药而选择了潜入药剂师的仓库偷药。

为给患癌症的妻子治病偷药,这样偷,却充满道德光辉。

另一方面,偷,又违背了社会规则。

那么规则与道德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

规则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

什么是规则?

是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文,还是七大章八大节的校规?

应该不是这些。

当一个孩子在你身边摔倒时,没有哪条规则要求你必须把他扶起来,但你还是这样做了,因为你心是有这样一个规则:

要帮助比你弱小的人。

心中这种规则多了,道德也就随之形成了。

没有道德,规则是无法支撑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规则是人定的,如何严密也不能够到“天衣无缝”。

若没有道德的支撑,规则是很容易被人钻空子的。

你说不许“随地”吐痰,那我就吐到公园的长椅上好了;你说不许“乱涂乱画”,那我就“认认真真”地给你画上一排青面獠牙的小鬼,如何?

事情若真到了那一步,恐怕就不是一口痰,一幅画那么简单了。

律师们大可钻法律的空子,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将事情弄得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只怕年年都要“六月飞雪”了。

没有规则的社会更是要方寸大乱。

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路不拾遗”或许还有可能,而“夜不掩户”却怎么听怎么像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

当道德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时,规则将会适时地补上这个漏洞。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听上去是道德的沦落,但美国却制定法律,要求你先把自家门前的雪扫干净了再说,至少不能让路人被你家的积雪滑倒。

这就是道德的底线——规则划出来的。

理想的社会应是规则与道德并存的。

规则约束着人们,使其不至滑出道德的底线;同时,道德也填补了规则的漏洞,使其更加完美。

一个人被外在的规则和内在的道德约束着,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社会的规则与道德相辅相成,这个社会才能充满希望。

道德是通向美好未来的路,而规则就是路旁的灯,照亮我们纯洁的灵魂,也照亮那条充满理想的大道。

我们将道德埋在心底,将规则挽在手上,勇敢地面对未来。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的题目,材料很有哲理。

本作文的特点是“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生活”。

具体到本题而言,内容上贴近时代生活,考生没有陌生感,熟悉并且有亲身体验,材料内容和考生的生活没有隔阂感,在阅读上也不存在障碍。

这则材料的最大特点就是“两难选择困境”,考生从单一角度立意是可以的,但如果能对道德、生命、规则、法律、价值等关系范畴进行一些辩证性思考,可适当提高得分。

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立意角度都要跳出材料的,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

在行文中注意结构的清晰,观点的明确,没有牵强的痕迹。

4.【2017届北京朝阳区高三上期中】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150字。

①北京的秋天秋高气爽,景色宜人,请描写一个能表现北京秋天之美的画面。

②近一两年,北京市许多学校组织了学生外出游学活动,如齐鲁之旅、行走江南……等,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谈一谈。

③请以“路”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答案】

①北京的秋天天高云淡,空气就像被净化了一样。

仰头看,只见天空离我们很远很远……北京的秋风是暖暖的,北京的秋色是美丽的。

西城三里河微微发黄的银杏树叶被秋风汇集在一起,香山鲜红的枫树叶被秋风汇集在一起,北京大街小巷的落叶也被秋风汇集在一起,漫步在上面仿佛是踏在柔软的地毯上,北京的秋天真是多姿多彩!

高山巍巍,

使我想起攀登的路,

大浪扬波,

使我想起斗浪的路,

蓝天一碧,

使我想起博云的路,

风沙漫漫,

使我想起山涧的路.

路,

我愿披荆斩棘,

拓一条盘山的路,

我愿乘风破浪,

闯一条越海的路,

我愿翱翔天空,

架一条通天的路,

我愿跋涉沙海,

打开一条绿色的路.

看吧,

我们正汗流浃背,

战斗在知识的世界里,

为了明天的路!

【评分参考】①依据题目要求,以7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②超过字数不扣分。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从表达方式看,我们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

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

①记叙类不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面面俱到,一般以事件的某个环节或人物的某个方面为中心,描绘出一个精彩的镜头,或是动人的画面,进而揭示事件的意义,展示人物的个性。

②描写类,人物描写类可以从正面切入,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直接刻画人物形象,也可以从侧面切入,借助景物或者描绘他人等间接描写来烘托人物,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景物描写要抓住景物的独特之处,发挥想象,变换观察角度,调动各种感官,做到绘声绘色,同时还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将主观上的喜怒哀乐融入客观的景物描写中,做到情景交融。

场面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

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使场面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③说明类微写作的技巧在于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依据合适的说明顺序,围绕事物的特征来进行写作。

语言要通俗易懂、科学严谨。

④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

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

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⑤应用类微写作要了解其基本格式要求,如标题、称呼语、问候语、结束语、落款等,同时还要积累一定量的谦辞与敬辞,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

⑥抒情类微写作中,直接抒情类可以借鉴颁奖词的写法,采用第二人称,使用直接表白的形式,直接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

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生动化。

间接抒情的抒情类微写作,往往需要结合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

5.作文(50分)

【2017届北京朝阳区高三上期中】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不少于700字。

①请以“时间的印迹”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②“网红”是指某人因某个事件或行为被网民高度关注而走红,网络的发展催生了众多“网红”,对这一现象你有何看法?

请以“我看网红”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答案】①

时间的痕迹

我从书本中醒来,回到笼罩我的时间里。

桌上的表静静地走着,仿佛时间与它无关。

可正是这些钟、表把无尽的时间,分割成以秒、分、时为单位的单元。

生活因它而有了规律,有了节奏。

人永远生活在时间里,却永远对时间陌生。

时间在钟表上不停地走动,却永远留不下痕迹,我们看到的只是理智的阿拉伯数字,但时间又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时间是那么神秘莫测,它亘古如斯地存在着。

当孔子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感慨时,人类对时间的追问已经开始,但时间无始无终,世间再绝妙的辞藻也无法捕捉到时间的痕迹,时间真的让人无法寻觅其踪影?

我不甘心又觉得无奈,时间之河依旧静静流淌,任花开花落、天翻地覆。

当《时间简史》、《时间之箭》等流行的时候,我们离真正的时间已经遥不可及了。

偶然的一天,我翻开过去的相册,上面的照片看起来已经有点陌生,看着那时的人物和风景,才发现在时间的长河中根本算不了什么的二十年,却给自己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在时间的痕迹中我看到了从前的某一瞬间,心里忽然有一份感伤和惆怅。

但时光流逝,并不一定只代表恐惧、黑暗和死亡,成长、快乐甚至天地之间的真理也是时间的宠物。

对我们的祖先来说,时间的烙印是日出日落、江水流逝,是钟表,是刻度,直到今天这些都还存在,惟一改变的是对待时间的心情。

这些刻度所度量出来的时间从古到今都没有变化,在这些刻度之外,惟有“时间感”区分出了古代与现代,甚至区分出了一年前的人和今天的人。

渐渐地我知道了时间的痕迹其实无处不在,小到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大到一座郁郁葱葱的山峦变得寸草不生,只要留心,并不难发现时间的痕迹。

我们只是在时间皮鞭的驱赶下,因行走匆匆而忽略了触摸那些痕迹。

当我们无意中触摸到时间的时候,又往往因时间的过分严酷而不敢正视。

大地上的人们热情地歌颂时间,大地上的人们又盲目地相信时间。

他们活在时间之中,只看见生命的诞生与成长,却从未看见死者消失之后,他们向着生命反方向成长的面孔。

在我们若有若无的迷惘中,时间飞快地流逝。

在时间中,我们可以看到斗转星移,也可以看到沧海桑田。

在时间中,我们渐渐地变得世故,让时间带走我们曾经的天真。

我们无法留住时间,但可以留住时间的痕迹,在时间的痕迹中检视我们的生活,它给我们一种警醒,让我们懂得珍惜时间,让我们对时间有一种敬畏之心。

我看网红

随着网络传播的迅速而广泛,越来越多的“网络红人”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凤姐 小月月等“网络红人”现象对当代青年人传统价值观、社会公德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产生深刻负面影响,我们应理性地看待网络红人现象。

我国传统价值观中强调的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

“未知生,焉知死”,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

反观“网络红人”的成名过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网络红人这条非正常渠道来一鸣惊人、一夜成名,以期达到出名和赢利的双向效益。

“网络红人”现象的出现似乎让很多渴望迅速成功、成名的青年人看到了曙光,有太多的人在为“红”而疯狂,为“红”而丑,为“红”而暴露,甚至为“红”而脱。

显然,这种急功近利的想法和行为与传统价值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截然相反。

他们要么把成名的希望寄托于网络推手公司,要么想方设法刻意地炒作自我。

“网络红人”现象使一些人放弃正常的生活方式,陷入某种兴奋和幻想的状态,并导致他们追求个人享受、不求上进、胸无大志、个人主义严重,从而滋养不思进取、荒废学业和工作的不良思想。

 

越来越多网民在眼花缭乱的“网络红人”中迷失了自己,他们观赏着、羡慕着、追求着,渴望同样的成功能够在自己身上实现,为了发财和满足一己私欲而不择手段;“网络推手”们则积极投身于“网络红人”这一新兴职业当中,从红人的代言费和其它一切可观的商业利益中使自己得到满足;现实生活中还有一大批人成为“网络红人”的“粉丝”。

为了捍卫自己的偶像, 粉丝们在网上发帖炒作、拉帮结派甚至互相谩骂。

比如“二月丫头”的粉丝与她的反对者“倒二月丫头派”, 展开了你来我往的激烈的口水战,导致网络语言污染严重,秩序混乱;而“红楼弟弟”则把心仪的“网络红人”“芙蓉姐姐”作为生活的中心,希望非他不嫁非她不娶,甚至上演街头裸奔求婚的闹剧。

这部分公众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期目标,只顾自己捞钱,不管他人死活,做事无所谓道德与否,严重丧失了自己独立的人格。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过,网红是随着网络发展出现的一些新生事物,也有一些能够激励人努力向前的网红现象,还是有正能量的。

如“斥责伯”“抡车侠”等通过义举而迅速蹿红的网络红人,他们给这个大多人都认为冷漠的社会带来了些许阳光的温暖。

所以面对网络红人现象,要我们具有良好的网络素养,就能在面对网络现象时有科学、全面、深入的认识,学会独立地分析判断网络现象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和不道德的行为。

作文评分参考: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

(42—50分)

符合题意、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42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