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5994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Word下载.docx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Word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实用汇总Word下载.docx

G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浮)

③F浮=G悬浮此时V排=V物

④F浮=G漂浮此时V排<

V物

注意:

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

是动态过程。

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

而处于漂浮状态;

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

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

F浮=G(沉到水底时:

F浮+F支持力=G)

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①当ρ液>

ρ物时;

上浮(最终漂浮)

②当ρ液<

ρ物时;

下沉

③当ρ液=ρ物时;

悬浮

5、浮沉条件的应用

轮船

①因为漂浮时;

所以同一艘轮船从大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江河行驶到大海;

其受到的浮力不变。

②根据F浮=ρ排液gV排;

同一艘轮船从大海行驶到江河;

因为F浮不变;

ρ排液减小;

所以V排必增大;

即船身稍下沉。

潜水艇

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过对水舱的排水和充水而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的

密度计

因为F浮=ρ液gV排;

液体密度不同;

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

液面所对应的位置也就不同。

刻度特点:

上小下大、上疏下密;

密度计在不同液体中的浮力大小相等。

第4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比较:

特征名称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形成过程

固、液气或气体溶解在液体里

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

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

被分散物质原来的状态

固体、液体或气体

固体

液体

特征

均一、稳定(透明)

不均一、不稳定

(不透明)

长期放置后发生沉淀(下沉)。

长期放置后发生分层(上浮)。

共同点

都是混合物

举例

糖水、汽水、饮料等

石灰水、泥水、血液等

牛奶、肥皂水

3、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常用的溶剂:

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第5节物质的溶解

1、在一定温度下;

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

氢氧化钙、气体除外)

A.加溶剂B.升温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A.蒸发溶剂B.降温C.加溶质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4、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

在其温度下;

若其溶质不能继续溶解则原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若其溶质还能继续溶解;

则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如果溶液中有少量不溶解的溶质;

则是饱和溶液;

如果加少量溶质;

还能继续溶解;

则是不饱和溶液。

5、在一定温度下;

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溶解度数值越大;

表明该温度下;

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注意点:

(1)四个关键词:

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

(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

100g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

(3)溶解度单位为克;

(4)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6、室温(20℃)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等级:

<0.01克

0.01~1克

1~10克

>10克

溶解性等级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1)大多数物质子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①影响很大;

如硝酸钾、硝酸铵;

表现为曲线陡;

②影响不大;

如氯化钠(食盐);

表现为曲线平缓。

(2)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如氢氧化钙。

7、溶质的质量分数

(1)计算公式

注:

溶质的质量分数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它是个比值;

没有单位。

A%=m溶质/m溶液×

100%=m溶质/(m溶质+m溶剂)×

100%

m溶液=m溶质/A%m溶质=m溶液·

A%

(2)溶液中:

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溶液的密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3)溶液的稀释前后所含溶质的质量不变;

(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

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B.称量(固体:

用天平称取;

液体:

用量筒量取);

C.溶解(后装瓶;

并贴上标签)。

第6节物质的分离

1、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是晶体。

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2、结晶是溶液中无法再溶解的固体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3、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

①蒸发溶剂:

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

如氯化钠(溶液较小);

②冷却热饱和溶液:

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

如硝酸钾。

注:

通常是将以上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

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小溶剂);

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

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

4、水的净化

A、沉淀法:

把水静置;

使水中的杂质沉淀到水底的方法称为沉淀法。

由于明矾或活性炭能使水中的悬浮杂质凝聚成一些较大的颗粒并慢慢沉到水底;

因此;

明矾、活性炭常用作凝聚剂。

B、过滤法:

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方法。

操作要点:

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

滤纸要低于漏斗边缘;

滤液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

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玻璃棒末端轻轻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侧;

倾倒滤液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上端。

玻璃棒起引流作用。

C、蒸馏:

把水加热;

至水沸腾变成水蒸气;

再经冷凝管冷却成水滴;

这种净化水的方法称为蒸馏法;

这样收集到的水就是蒸馏水。

原理:

利用液体里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蒸馏装置组成:

蒸馏烧瓶、温度计、铁架台、冷凝管、接受器、锥形瓶。

6、沉淀、过滤及蒸发的比较:

方法

原理

适用范围

基本操作

作用

净化

程度

沉淀

根据物质的溶解性不同;

静置;

使不溶性的杂质沉降下来并与水分层。

用于分离液体中混有的不溶性固体杂质

加入明矾等凝聚剂;

搅拌后静置

除去不溶性杂质(使水中的悬浮微粒凝聚成较大颗粒而沉淀下来)。

由低到高

过滤

把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

用于除去深中混有的不溶性固体杂质;

溶解;

过虑

除去不溶性杂质(可除去水中的悬浮微粒)。

吸附

利用活性炭或木炭的吸附作用把自然水中一些不溶性杂质和一些溶解性杂质吸附在表面。

除去部分不溶性和或溶性杂质;

臭味等。

蒸馏

根据液体物质的沸点不同;

通过加热的方法使水变成水蒸气后冷凝成水

用于分离或提纯液态混合物

加热;

蒸馏、冷凝

除去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可除去水中已溶解的物质)。

第7节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

1、缺水的原因:

自然原因:

全球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少;

分布不均(时间和空间)。

人为原因:

人口增长;

水污染严重;

水的重复利用率低;

森林破坏严重。

2、我国的水资源:

空间分配不均匀—南多北少;

东多西少。

时间分配不均匀—夏季丰富;

冬季缺乏;

北方尤其明显。

3、节水标志的意义;

其标志中:

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

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接起一滴水;

节水与接水谐音;

寓意节约每一滴用水。

手是字母J和S的变形;

寓意节水;

鼓励人们从我做起;

人人动手节约第一滴水;

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

象征滴水汇成江河。

4、水资源保护:

节约用水、水的再循环、减少水的使用、水的回收利用及防止水的污染。

 

第2章天气与气候

第1节大气层

1、大气层:

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大气层;

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

B、没有声音;

C、易受陨石侵袭;

D、昼夜温差很大;

E:

地球上无生命。

3、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

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

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

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层序

分布特点

高度

温度随高度升高的变化

外层

卫星接受反射电视、电话信号。

>500

↑↑

暖层

又称电离层;

温度高;

反射电磁波信号。

80~500

中间层

陨石在此燃尽。

50~80

↑↓

平流层

A.臭氧集中在此;

能吸收紫外线;

对人类

起保护作用;

B.气流平缓;

适于飞行;

C.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

17~50

对流层

A.对流运动剧烈;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C.两极薄;

赤道厚;

D.集中了3/4的大气质量;

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0~17

4、激烈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是形成天气的重要原因。

对流运动的规律:

冷空气下降;

热空气上升;

空气的热胀冷缩。

5、人类对大气层的影响:

A、有毒气体排放;

污染大气;

如形成酸雨;

B、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

造成温室效应;

使全球气温

上升;

海平面上升;

C、臭氧层破坏;

紫外线长驱直入;

危害人类皮肤。

第2节气温

1、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气温)、湿度、气压、风、降水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

刮风、下雨、雷电等都属于天气现象。

2、天气于气候的区别:

天气:

短时间;

如:

阴转多云;

晴空万里;

鹅毛大雪;

烈日炎炎;

气候:

长时间;

四季如春;

秋高气爽;

终年高温;

冬暖夏凉。

3、空气的温度称为气温。

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

摄氏度(℃)。

测量气温的工具是温度计。

在气象观测中;

温度计通常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

A.保护作用;

以免风吹雨打;

B.防止太阳直接照射(门朝北);

C.通风;

受地面辐射影响不大;

能真实反映大气温度。

4、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

午后2时左右;

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

日出前后。

5、人体最感舒适温度在22℃。

第3节大气的压强

1、大气压强的存在:

A.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B.马德堡半球实验:

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2、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高度高;

空气密度小。

3、流速大;

压强小(气体/液体)。

4、大气压强的单位:

帕一个标准大气压为1.01*105帕;

或等于760毫米汞柱(105m高水)1mmHg=133Pa

5、大气压的大小常用空盒气压计或水银气压计进行测量。

6、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在同一海拔高度;

同一地方;

晴天时气压高;

阴雨天时气压低。

在相同高度上;

气压高的区域叫高压区;

气压低的区域叫低压区。

高压区:

空气下降;

天气晴朗;

空气干燥

低压区:

空气上升(遇冷)多为阴雨天气

大气压与沸点的关系:

气压增大;

沸点升高;

气压降低;

沸点减小

第4节风和降水

1、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

只有在同一高度上的运动才是风。

形成原因:

同一水平下风是从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的流动。

2、风的基本要素:

风速和风向。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8种风向;

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的距离。

单位:

米/秒;

千米/时;

通常用风级(0~12级)表示。

3、降水的条件:

A.相对湿度达到100%;

B.温度降低;

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也会随之降低;

C.空气中的有微小的灰尘颗粒(凝结核);

水汽可以凝结变大。

4、科学上用降雨量来表示降水的大小。

降水量用毫米表示;

表示一定时间内地面积水的深度。

测量工具:

雨量筒。

雪、冰雹待熔化后测量。

5、24小时降水量等级划分:

<10毫米

10~25毫米

25~50毫米

>50毫米

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6、人工降水的方式:

A.降温;

打干冰;

B.凝结核;

打碘化银。

第5节天气预报

1、天气图:

它是一种可以表现不同地方气象信息的地图。

等压线:

天气图上气压相等的地方的连线。

2、天气系统:

A.高压系统:

气压从中心向周围减小的;

天气:

晴朗干燥;

低压系统:

气压从中心向周围增大的;

阴雨天气;

B.冷暖空气的交界面叫做锋面。

向暖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叫冷锋。

冷空气强度大于暖空气。

降雨、大风和降温天气。

向冷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叫暖锋。

暖空气强度大于冷空气。

降雨;

气温升高。

C.台风:

低压气旋(强低压系统);

中心风力十二级以上。

3、移动:

锋面—向图上三角或半圆凸所指方向;

气压—在我国;

大部分逐渐向东移动。

4、锋面雨:

冷暖气流势均力敌;

带来大范围;

长时间的降水;

又叫梅雨。

第6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1、气候是某一地区长时间的天气特征;

它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

天气

气候

概念

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

某一地区多年的平均天气

区别

A.短时间的

B.多变的

A.较长时期的

B.变化不大的

联系

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就是气候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纬度、海陆性质、地形、季风。

(1)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A.纬度位置不同的大地区;

由于接受太阳辐射的量不同;

使得它们在地球上所处的温度带位置也不同。

B.四季分明(夏季高;

冬季低)

(2)海陆性质对气候的影响

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

冬季降温幅度较大的是陆地;

夏季升温幅度较大的是陆地。

这是由于海洋和陆地在比热性质上的差别造成的。

同一纬度;

离海洋较近的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小;

反之;

离海洋较远的内陆地区气温的年较差较大。

此外;

海洋上水汽充足;

空气湿润;

因此沿海地区的降水一般要比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更丰富。

(3)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A.迎风坡:

吹来的风含有丰富水汽;

空气受阻上升→遇冷凝结→降水;

天气湿润;

降水多;

植被茂盛。

背风坡:

空气下沉;

干燥少雨;

植被低等;

植被单调。

B.海拔高:

温度低;

植被稀少;

海拔低:

如: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一山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

(4)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季风是在不同的季节里风向相反或近于相反的风。

季风产生的机理:

因为海水比热比砂石大。

夏天:

海水不易升温;

温度比陆地温度低;

形成高压区;

陆地形

成低压区;

风从海洋吹向内陆;

形成东南季风(偏南风)。

冬季:

相反

第7节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

1、我国气候可以分为:

季风区: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我省)温带季风气候;

非季风区:

温带大陆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2、冬季;

我国盛行北方吹来的寒冷干燥的偏北风;

气温低;

降水少。

夏季;

我国盛行海洋吹来的温暖湿润的偏南风;

气温高;

降水充沛。

3、我国灾害性天气有台风;

寒潮;

洪水。

主要原因:

乱砍乱伐;

回湖造田;

环境污染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植物感受刺激并作出反应的特性称为植物的感应性。

(表现:

植物感受刺激后;

其形态、生理和行为发生相应的改变。

2、植物体上的某些器官能发生移动;

且移动的方向与刺激的方向有关;

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的向性运动。

茎:

向光性、向触性、向热性;

根:

向地性、向水性、向化(肥)性。

3、向光性:

植物体在单向光的照射下;

弯向光源生长的现象称为向光性。

4、植物的根在重力的影响下;

会顺着重力方向生长;

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的向地性。

茎(或芽)和根的向地性不同;

茎会背着重力方向向上生长(称为负向地性)。

5、含羞草属于防御行为;

捕蝇草和捕虫花属于捕食行为。

6、意义:

使植物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有利于生存。

定义

意义

向性运动

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植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

感性运动

植物体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引起的局部运动

7、生长素是由胚芽尖端产生的激素;

控制胚芽的生长。

8、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①促进植物的生长;

②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③促进果实的发育;

防止落花落果④低浓度促进植物的生长;

高浓度抑制植物的生长;

甚至使植物死亡(缺点)。

应用于:

防治杂草。

9、植物茎具有向光性是由于:

在单侧光照射下;

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得多;

茎生长得快;

所以弯向光源生长。

10、其他植物激素。

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第2节人体的激素调节

1、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

对身体有特殊的化学作用的微量物质。

功能:

对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血液中的葡萄糖叫做血糖。

正常含量为:

90毫克/100毫升。

(1)人体内血糖含量在神经系统和胰岛素的调节作用下。

(2)血液中血糖含量的升降;

决定于胰岛素分泌的增加或减少;

而胰岛素分泌的多少;

导致血糖含量的下降或上升;

从而使血糖维持正常值。

(3)胰岛素的功能:

调节糖代谢;

既促进葡萄糖合成糖元;

储存在肝脏内(肝糖元);

还能加速血糖的分解;

降低血糖的浓度。

(4)胰岛素分泌异常的病症。

①胰岛素分泌不足;

形成糖尿病。

治疗:

注射胰岛素。

②胰岛素分泌过多→低血糖症;

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

多吃糖类物质;

补充血糖;

药物调节胰岛素分泌。

比较侏儒症和呆小症:

相同点:

患者都是从幼年患病且身材都矮小。

不同点:

①作用的激素不同;

前者是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后者是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②智力差异:

前者智力正常;

后者智力低下。

腺体

激素

分泌情况

疾病

具体症状

脑垂体

(大脑下部)

生长激素

能控制人的生长发育

幼年时分泌不足

患侏儒症

发育迟缓;

身材异常矮小;

但智力正常

幼年时分泌过多

巨人症

人体各部位过度生长;

四肢长度更为突出;

巨人的寿命往往不长

成年人分泌过多

肢端肥大症

手大;

脚大;

指粗;

鼻高等

甲状腺

(颈部)

能促进体内新陈代谢;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呆小症

反应迟钝;

智力低下;

身材矮小

成年时分泌不足

大脖子病(地方性甲状腺肿)

成年时分泌过多

甲亢

情绪激动;

精神紧张;

失眠;

心跳过快

肾上腺

(肾部)

肾上腺素

能加快心跳的节奏;

扩张通往肌肉的血管

胰岛

(胰脏)

胰岛素

能促进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内

胰岛素分泌过多

低血糖症

胰岛素分泌不足

糖尿病

女:

卵巢

男:

睾丸

雌性激素

雄性激素

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

激发和维持人的第二性征

第3节神经调节

1、动物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

并以神经调节为主。

2、体液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

3、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

快速而短暂;

而体液调节缓慢而持久。

人们在感知环境的刺激后;

会迅速地做出相应的反应。

这是一个接受信息→传导信息→处理信息→传导信息→作出反应的连续过程;

是许多器官协同作用的结果。

4、神经元

细胞体:

含有细胞核(代谢和营养中心)

突起树突:

呈树枝状分布(多而短;

接受刺激;

把冲动传向细胞体)

轴突:

一条长而分枝少(一根;

外面包着髓鞘;

把神经冲动传离细胞体)

(1)能够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功能的细胞叫神经细胞;

也叫神经元;

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5、神经系统的组成包括:

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6、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

它的主要功能是承担信息的传导;

负责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其他部位的通讯。

(1)脑神经:

由脑部发出;

总共12对;

其主要功能是支配头部和颈部的各个器官的感受和运动。

(2)脊神经:

由脊髓发出的神经;

通向身体的躯干、四肢的皮肤和肌肉;

共有31对。

其主要功能是支配身体的颈部、四肢及内脏的感觉和运动。

7、中枢神经系统

(1)脑和脊髓通称为中枢神经系统;

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

(2)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接收处理各种信息;

并决定和启动相应的反应。

(3)中枢神经系统受到骨骼的保护;

脑在颅腔内;

脊髓在脊椎的椎管内。

大脑:

调节机体活动最高级中枢

脑干:

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

如呼吸和血液循环

小脑:

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脊髓:

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有反射和传导的功能。

一般来说:

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控制。

8、脑的结构和功能

脑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

主要分为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

(1)大脑。

A.大脑特别发达;

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

是人的思维器官。

B.大脑的结构分左、右两个半球;

分别具有管理人体不同部位的功能。

C.大脑表面称为大脑皮层;

具有许多沟、裂和回;

使大脑的表面凹凸不平。

沟和裂之间隆起形成回。

沟、回使大脑皮层的面积大大增加。

D.大脑是我们进行记忆、思维、控制身体活动的高级中枢;

是人体最复杂、最重要的器官。

大脑皮层中神经元的细胞体高度密集;

形成许多神经中枢;

如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等;

其中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

(2)小脑。

小脑位于脑干背侧;

大脑的后下方。

小脑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性。

如维持身体姿势的平衡;

协调各种运动。

小脑损伤;

会使人站立不稳、行走摇晃、不能完成灵巧的动作。

(3)脑干。

在大脑的下面;

主要控制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运动。

9、脊髓的结构和功能

(1)脊髓是脑干的延续;

位于脊柱的椎管内;

呈扁圆柱形。

脊髓中有许多神经元;

形成许多神经中枢。

(2)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