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99765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9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一年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一年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一年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一年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一年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一年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一年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一年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一年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一年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一年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一年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一年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一年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一年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一年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一年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一年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一年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docx

《一年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年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docx

一年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

一年级数学教师用书(上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材说明

教材说明

1.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给初入学的学生展现校园生活;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使学生知道;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小学生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要尊敬老师、爱护同学;还要好好学习、热爱科学;锻炼身体。

另一方面图中的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10以内各数;使学生通过数这些数;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

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

2.教科书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校园”图。

这是一个富裕的乡中心小学;校园内有飘扬的国旗、高大的教学楼;还有和蔼的老师、活泼的学生;还有小小气象站等;校园外有高耸的大楼、飞翔的鸽子;路边有葱郁的树木;美丽的农舍等。

图中每种数量的事物不止一种(如数量是1的;有一面国旗、一位教师;还有一座教学楼等);为的是给数数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通过让学生数同一种数量的各种事物;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

各种人和物的具体数量见下表。

数量

人和物

数量

人和物

1

国旗;楼房;老师……

6

花坛里的花;校园周围的大树……

2

农舍;单杠;跳绳的学生;

讨论问题的学生

向校园走来的学生……

7

鸽子;锻炼身体的学生……

3

石凳;踢足球的学生……

8

校园外绿地上的树;戴红领巾的学生……

4

垃圾筒;小气象站里的学生……

9

所有女同学

5

校园外的楼房;国旗上的五角星……

10

所有男同学

教科书第4~5页各集合圈中的人或物都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每个集合圈的旁边都标上了相应的数;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使教师了解一下学生认数、读数的情况;这里还不是正式教学生认和读这些数。

3.本单元只是让教师初步了解一下学生数数、读数的情况;还不是正式教学;所以没有安排专门的习题。

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迈进小学;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

在观察教材插图时;往往只对其中的色彩、人物等感兴趣。

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如教学“数一数”时;教师出示插图后;不要急于给出数数任务;分散他们观察的兴趣;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互相说说都看到了什么。

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教师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各种东西的数量。

2.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教师提供的“美丽的校园”图;每种数量的事物都不止一种;教材只抽取了一种作为每种数量的代表。

数数时;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

3.应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观察、数数的活动;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数;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4.应全面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

不仅要了解学生是否会口头数数;还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来。

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发言;以便做到全面的了解。

发现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给以帮助;但不必花过多的时间;在以后教学中;还可以继续给以帮助。

5.应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本单元蕴涵的思想品德的因素很多;教师可以适时地加以渗透。

如当学生观察到图中有一个小小气象站时;教师可以及时引导:

我们应该像这些小朋友一样热爱科学。

1.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

2.开始教师可以用几分的时间;仿照书前“编者的话”;选择学生能够听懂的事例;言简意明地讲一讲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用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利用“美丽的校园”数数;提供以下几点意见供参考。

(1)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第2~3页的插图。

也可将插图制成多媒体课件;课件中先出示一位老师;再逐一出示一组一组的人和物。

通过看图;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教师可这样表述:

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

大家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

(2)让学生先自己观察;再指名说一说图中都有什么。

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逐一数出数量是1~10的人和数。

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数;先数数目比较小的(如国旗、单扛、石凳等);再数数目比较大的(如垃圾筒、楼房、花等)。

学生每数完一类物体;教师可以仿照教科书第3~4页;将这类物体加上集合圈;并写出相应的数。

同一数量的物体可以集中排列。

如;学生说“1面国旗、1位老师”;教师可用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1面国旗、1位老师的图;并告诉学生;1面国旗、1位老师;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时在图的左面出示“1”。

10个数都出示后;让学生读一读;了解有多少学生认识这十个数。

为了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学生;还可以一个人接一个人地说读。

如果读错了;可让学生数一数相应的集合圈里的物体。

如果有时间还可以跳着读这10个数。

4.数过主题图中的人或物后;还可以数学生身边的一些实物(如教室的门窗、铅笔盒里的铅笔、一行课桌等)。

引导学生数实物时;可以有意识地使用上、下、左、右等方位词。

如;教室黑板的上面有什么?

(1面国旗)左面有什么?

(4扇窗户)等。

逐步使学生分清方位;这对于以后教学中布置学生看书、做作业;都有好处。

教学片断:

数一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

教学过程:

一、口头数数

教师:

同学们;你们会从1数到10吗?

数数看。

同桌同学互相唱数。

然后先请几位会数的同学数给大家听;再请不会数的试着跟大家数几次。

二、看图数数

1.激发观察兴趣。

多媒体课件显示:

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

先出示一位老师;再出示两位学生(生:

老师好。

同时鞠躬、敬礼。

师:

同学们好);接着陆续出示一组一组的学生;最后从天边飞来7只鸽子(伴有鸽子的哨音)。

教师:

这是什么地方?

(学校。

)对;这是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

大家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桌同学互相说说;然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学生每说完一种;教师要反复提问:

还有什么?

2.数图中的数量。

教师在学生随意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数目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的事物个数。

(1)数数量是1的事物。

教师:

有几面国旗?

配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一面国旗图并加上圈。

教师:

有几位老师?

在国旗的下面出示老师图加上圈。

教师:

一面国旗、一位老师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课件同时在两幅图的左边出示数字“1”。

教师领着学生读一读;学生自己再小声读一读。

教师:

看一看;图中还有哪些东西的数量是1?

(一栋教学楼)

此时不再单独出示教学楼的图。

(2)数其他数量的事物。

仿照

(1)进行。

数到数量是3以上的人或物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其数量的。

学生可能会回答“看出来的”或“数出来的”。

教师可以让数出来的学生到前面给大家数数看。

数完后;可以让全班同学发表意见;说说他数对不对。

(3)认读1~10各数。

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再让学生读一读这些数。

如果读错了;可以让学生数一数圈里的人或物;然后纠正读错了的数。

如果有时间;还可以不按顺序指数让学生说数。

3.数教室里的实物。

教师:

教室里有几扇门?

几扇窗?

几盏灯?

每扇窗上有几块玻璃?

你左边这一行有几位同学?

你右边这一行有几位同学?

……

三、小结

教师:

今天我们数了美丽的乡村小学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等东西;放学后;你们还可以数数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作用。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部分是“比多少”;另一部分是“比长短、比高矮”。

这些内容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同时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低年级儿童在入学前;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关“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感性经验。

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提供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创造了观察、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充分体验“同样多”、“多”、“少”以及“长”、“短”、“高”、“矮”的含义;并通过合作交流;体会互相学习的乐趣。

教学建议

1.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探索来进行的。

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

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做中理解知识。

如;在比长短的活动中;可能有比跳远的;比高矮的甚至还会有比厚薄的;虽然“远近”、“高矮”、“厚薄”都不是“长短”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但这些内容本质上都是比长度的;都有助于学生理解“长短”的含义。

因此;教师应给这些同学以鼓励;并让他们说说是怎么比的。

2.应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因为探究学习需要充分全面的观察问题或事物;找出其本质特征;摒弃其非本质特征。

但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问题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

本单元的内容都可让学生自己探索。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比多少

(第6~7页)

教材说明

“同样多”、“多”、“少”儿童一般在入学前对它们都有初步认识;但是并不一定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而往往是凭直觉;或者用数一数的办法来比较多少。

通过本小节的教学;应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有下面一些特点。

1.设置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引出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6~7页;设计了一个“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一方面为教学知识提供背景;同时还渗透了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故事讲的是;在一条蜿蜒的小河边;有一所快要盖好的小房子;一群小动物正忙着盖房子;这是小猪在帮小兔盖房子。

他们有的搬着砖;有的扛着木头。

河里的小鱼被这热闹的场面吸引了;禁不住蹦出水面;瞪大眼睛想看个究竟。

热情的小兔在房前的桌子上准备了一些招待客人的水果。

教材通过比较小兔和砖(一只小兔对一块砖;4只小兔正好对着4块砖)、小猪和木头(把猪和木头一个一个地对起来;木头多余1根);引出“同样多”和“多”、“少”的概念;使学生直观地看到:

一只小兔搬一块砖;砖没有剩余;小兔和砖就是“同样多”;一只小猪搬一根木头;还多余一根;就是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

2.提供充分的教学资源。

教材在引出“同样多”、“多”、“少”的概念后;提出“图中还可以比什么?

”提醒教师在比较时;除了进行小兔和砖;小猪和木头的比较外;还可以进行动物之间的比较;也可以将桌上的水果与猪和兔进行比较。

总之;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进行比较;充分感知“同样多”;“多”和“少”。

3.关于练习一中一些习题的教材说明。

第1~4题是比多少的习题。

第1题;左右两幅图都是按一一对应的方式排列;左图多的在上面;右图少的在上面。

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理解“多”、“少”;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势。

第2题;有两行排列均匀的动物;第一行的第一只鸡与第二行的第一只鸭是上下对齐的;第一行的最后一只鸡和第二行的最后一只鸭也是上下对齐的;但第一行有6只鸡;第二行有7只鸭。

让学生通过观察;看到两行中的动物虽然排得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排的密一些的比稀一些的多;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判断能力。

第3题;比较蛋糕的多少;这里没有按上下排列一一对应的方式摆放;而是把蛋糕装在大小相同的两个盒子里。

盒子有两格;每格可以放5块蛋糕。

左边一盒有一格已经摆满了;另外一格放了2块;右边一盒没放满的一格只有1块;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地判断出多少。

第4题;有一串珠子;1颗黄珠1颗红珠相间地排列着;一共有4颗红珠;5颗黄珠;让学生判断哪种珠子多。

这道题;可以用配对的方法进行比较;1颗黄珠和1颗红珠是1对;到最后剩下1颗黄珠;说明黄珠多。

也可以用其他方法进行比较;教材不加限制。

这样的练习形式比较新颖;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教科书第6~8页的内容;完成练习一的习题。

2.教学“多”、“少”。

(1)让学生准备好图片学具:

小兔、砖、小猪、木头、苹果、萝卜等。

(2)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教科书第6~7页的主题图或多媒体课件;同桌互相说说图意。

然后教师提问:

“图中有几只小兔?

”让学生用学具摆出来;课件同时将图中的4只小兔复制下来放在图的下面。

再问:

“每只小兔搬几块砖?

”随着学生的回答;逐一将图中的4块砖复制下来与小兔一一对应上;每复制1块砖;都用小圆点把小兔和砖连起来;表示一只小兔搬一块砖。

同时让学生照此方法摆放砖;向学生说明:

1只小兔搬1块砖;正好都对上;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兔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并出示文字“同样多”。

随后仿此方法教学“多”、“少”;在说到“多”、“少”的含义时;可以这样说明:

1只小猪对1根木头;小猪没有多余;而木头有多余;就是木头多;小猪少;我们就说木头的根数比小猪的只数多;小猪的只数比木头的根数少。

(3)提问:

“图中有几个苹果?

用学具摆出来。

”“1只小猪吃1个苹果;够不够?

1只小兔吃1个萝卜够不够?

你能用学具摆一摆吗?

”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解决。

最后让学生看看图中还有什么;用学具摆出来;并随意地进行比较:

可以是动物之间直接比较;也可以是动物与水果或其他物品的比较。

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同时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4)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的第1题;是“同样多”的操作活动。

操作的学具不一定非得是书上出示的;可以是其他学具;只要比较的两种东西是同样多就行。

学生比较完后;应说说比较的结果。

如“梨和苹果同样多”等等。

“做一做”的第2题;是“比多少”的操作活动。

这里教材不限制比较的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比较方法:

可以是一一对应;也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还可以凭直觉等等。

3.关于练习一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2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判断两行动物是不是同样多;然后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可能有的学生用数的方法;有的用连线的方法;不管哪种方法只要是对的;教师就应加以鼓励。

第4题;学生比较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教师不要加以限制。

(第9~13页)

教材说明

长短、高矮都属于比物体长度的问题。

只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习惯把水平放置的物体的长度比较叫比长短;把垂直摆放的物体的长度比较叫比高矮。

因此教材把它们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

1.“长短”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长”、“短”的概念;二是比长短的方法。

教科书第9页的主题图是一个观察操作活动。

让学生在观察纸条、铅笔和其他物品的活动中;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引出“长”、“短”的概念;并通过比较这些物品;探索比长短的方法;如有的学生是把纸条平放在桌上一端对齐进行比较;有的是把铅笔戳在桌上进行比较;有的还可能是看出来的。

接着教材通过“做一做”的各种活动;如比手掌、比两臂伸平后的长度、比绳子等;启发学生自由选取物体进行比较;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进一步体验比较的各种方法。

2.教科书第10页教学“高矮”。

主题图是一个比身高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探讨比高矮的不同方法。

如直接比的方法;作记号比身高的方法等。

主题图下面的“做一做”是一个排队活动。

通过排队;看谁最高;让学生体会比身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3.练习一中一些习题的教学说明。

第5~9题;是配合“长短”、“高矮”的习题。

第5题;要比较的几种东西下面衬着方格;它们有的是一端对齐的;为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提供条件。

第6题;是蛇和鳄鱼比长短。

通过看图;学生很容易直观判断出谁长谁短。

这道题;在判断时;运用了简单的推理:

因为蛇和鳄鱼的头尾是对齐的;蛇的身子是卷曲的;如果蛇把身子伸直肯定比鳄鱼长;也就是鳄鱼比蛇短。

第7题;是一道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题。

学生一般都喜欢动物;对一些常见的动物的高矮都有一些常识;通过判断图中的三种动物的高矮;可以巩固这些常识。

第8题;是比高矮的活动。

左图是看谁摸得高的游戏;右图是摆木块的比赛;看谁摆得高。

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丰富“高矮”的感性认识:

高矮不止限于身高;也可以是物体的高度等;同时感觉到学数学是很有意思的事。

第9题;安排了三组活动。

第一组是比高矮的;通过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高”、“矮”的认识;而且还可以了解比高矮的正确方法。

第二组是间接比较物体长度的活动。

现实生活许多东西的长度不能直接进行比较或直接比较有困难;这时就需要间接的进行比较。

教材在这里设计了一个借助纸条比课桌和讲桌长短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第三组是一个有趣的猜长短的游戏。

本题的三组活动只是为教师组织长度比较的活动提供一个线索;教师教学时不必拘泥于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新颖、有趣、操作性强的活动。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教科书第9~13页的内容;完成练习一的第5~9题。

2.教学长短。

(1)本节课可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2)教师给每组提供一种物品;可以是几根纸条、几根绳、几枝铅笔;也可以是几把尺子等。

每种物品最好是长短不一的。

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看能发现什么;把观察到的情况在组内交流;再在全班汇报;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从而引出长短的概念。

在观察时学生可能会发现有的物品的颜色不同;有的物品的大小不同;对于这些发现教师都应予以肯定;以保护学生观察的兴趣。

但不要作为观察重点。

(3)接着通过让学生想想怎么知道这些物品有长有短的;再通过操作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不同的方法:

①看出来的。

②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上一头对齐或竖着戳在桌上(或手上)比出来的。

③把两根绳(红、绿色)拉直;发现红的两头都比绿的两头短;判断出绿的长……不管学生用哪种方法;只要有道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4)最后做一个比长短的游戏;体验比长短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长短概念的认识。

游戏时;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比的物品可以自由选择;可以是书上提供的几种;也可以比一比每步多长;谁跳得远等等。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活动;对有创新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和肯定。

3.教学高矮。

(1)先找出几个身高相差比较大的同学;进行两两比较;让学生说说谁高谁矮;初步感知人有高有矮。

然后;请两位身高差不多的同学到前面分开站着;让学生判断高矮。

这时不能一眼看出谁高谁矮;就应让学生探究比较的方法。

可以分小组进行;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都有哪些不同的方法;为在全班交流做准备。

(2)第10页的排队游戏;可以先以三个同学为一组进行;然后再逐渐增加小组人数。

每次排好队后;可以说说谁最高谁最矮。

4.关于练习一中第5~9题的教学建议。

第5题;不限制学生比的方法;只要有道理;都应予以肯定。

第6题;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也可以将题里的图做成多媒体课件;演示蛇伸直后与鳄鱼比较的情况;来验证蛇比鳄鱼长。

第7题;除了比书上的三种动物外;教师还可让学生进行其他动物的比较。

第8题;摸高活动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

既可以站在地上摸;也可以跳起来摸。

站着摸时;注意不要踮起脚尖。

摆高活动的用具应因地制宜;可以用积木;也可以用易拉罐等。

第9题;这三组活动的内容都可再丰富一些。

如第一组;比高矮;还可以让学生先站在不同的水平线上进行比较;再正确比较;也可以用一块布挡着比身高的两个同学的脚让其他学生判断身高。

第二组;利用纸条间接比长短;可以比课桌和讲台;也可以比腰围;头围等等。

课题:

长短

教案设计:

蔡宁吴成林陈长胜

教学内容:

教科书9页;“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5、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一般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具、学具准备:

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两枝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

教师谈话:

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吗?

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1)教师问:

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

三枝铅笔;一枝是红色;一枝是白色;一枝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4)引导学生说出:

物体有长、有短。

 

cháng

duǎn

板书: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提问:

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

(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两头儿都不对齐。

如图:

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三、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

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四、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练习一第6题图;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投影出示练习一第5题;并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比的方法。

五、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六、全课小结(略)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教材说明

1.本单元教材内容和作用。

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本单元的安排是:

先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如下页图)。

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

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