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字左右(共11页)70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061195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楼梦读后感字左右(共11页)70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红楼梦读后感字左右(共11页)70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红楼梦读后感字左右(共11页)70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红楼梦读后感字左右(共11页)70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红楼梦读后感字左右(共11页)70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红楼梦读后感字左右(共11页)70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红楼梦读后感字左右(共11页)70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红楼梦读后感字左右(共11页)70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红楼梦读后感字左右(共11页)700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红楼梦读后感字左右(共11页)7000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红楼梦读后感字左右(共11页)7000字.docx

《红楼梦读后感字左右(共11页)70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楼梦读后感字左右(共11页)7000字.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红楼梦读后感字左右(共11页)7000字.docx

红楼梦读后感字左右

  《红楼梦》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史诗。

下面是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到底写了什么,或者说作者曹雪芹写《红楼梦》到底是要表达什么。

这应该是关于《红楼梦》整个区域内最敏感,也是最复杂的一个问题。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对于《红楼梦》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甚至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

&;《红楼梦》是经学家读其弊,革命家读其衰败,历史家读其宫闱秘史,才子读其缠绵&;&;&;那么曹雪芹十年辛苦,研泪成墨到底是想借《红楼梦》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

  关于这个问题,同样是各执一词,众口难调。

最早回答这个问题的是脂砚斋。

他曾在《红楼梦》的第一回批语中说道&;作者撰此书是为了出脱心中的苦闷&;。

而后来的护花主人妖希廉却说&;《红楼梦》是为了感叹家事的兴衰&;。

而再后来的太平新人张新之却说&;红楼梦&;是为了讽刺家庭教育的失败。

而到了近代的,国学大师王国维说,《红楼梦》体现的就是西方的&;叔本华&;理论。

&;人生是有欲望的,而人的欲望又是不能够完全得到满足的,因而人注定就是痛苦的&;

  等等,像上面这样各名家的各种不同说法还有很多很多。

这里暂不多述。

既然这么多人提出了这么多不同的说法。

那谁说的才是正确的呢?

还是说他们说的都是正确的呢?

我个人认为他们说的都没错。

毕竟《红楼梦》所要表达的道理是用故事来展现的,并没有直接道破。

而各读者的眼光不一样,所选的角度也不同。

那么他们个人所看出的结果也不会相同。

  但是,这些人所说的也仅仅只是他们自己眼中的《红楼梦》而已。

他们所认为的《红楼梦》所表达的那种思想并不一定就代表曹雪芹所要表达的思想。

毕竟这些人是没有办法和曹雪芹心灵相同的。

  说了这么多,话题等于是又回到了原点。

还是那个问题,曹雪芹的《红楼梦》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

说实在的,我也不能肯定,或者说我也不知道。

因为我和那些人一样,都是没有办法和曹雪芹心灵相同的。

我在这里只能是向大家提供一点我个人读《红楼梦》的心得,我自己的看法。

最多也是能提供一个视角,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

关于下面我的说法,大家完全可以不相信。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作者曾自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红楼梦》这满纸的荒唐言的背后,隐藏的是他自己的辛酸之泪。

既然书中所隐藏的是作者的十年辛酸,那么此书首先也就是在告诉我们,他并不是要向世人讲述一段悲剧的,有情人不能眷属的三角恋爱情故事。

因为这样一个小悲剧他值不了几个钱。

更不值得作者用十年的辛酸来换。

我反而凭此认为,作者借此书所要说出的是一个很严肃的社会和人生问题。

以及教人类回应这个问题的方法。

同时这个严肃的社会人生问题和其解决方法,是作者从他自己和他整个家族的兴衰之中感悟出来的。

所以脂砚斋也会在此诗旁感叹出&;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

&;

  那么作者所揭示的这个人生问题是什么呢?

作者所说的解决方法又是什么呢?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人们常说《红楼梦》一书有两条最重要的线索。

一个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另一个是&;四大家族的由兴盛到衰败&;。

而这两条线索合起来就是&;盛衰聚散,都成梦幻&;。

而我认为这八个字,就是《红楼梦》所要表达的主题。

也是作者曹雪芹所要揭露的那个严肃的社会人生问题。

  《红楼梦》之所以题名叫做&;红楼梦&;,其实就是在说书中所说的一切分离聚合,荣辱兴衰,都只不过一场梦而已。

可能有人会说《红楼梦》作者所起其的名字并不叫做&;红楼梦&;,而是叫做&;石头记&;&;&;的确如此,可是我认为作者曹雪芹是不排斥&;红楼梦&;这个题目的。

作者之所以在书中的正文中写上&;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这一段文字。

也就是作者在告诉我们《石头记》这本书是可以用&;红楼梦&;这个名字来代替的。

因为&;红楼梦&;是可以概括全书的主旨的。

  另外,作者正是要告诉我们&;生衰聚散,都成梦幻&;这一主旨。

所以作者才会在书的正文里说出,让我们读者着眼于书中带梦字的地方。

也可能这是因为作者想要表达这一主旨。

所以脂砚斋才会在书中的批语中感叹道&;一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又是梦,秦之家常计策也是梦,今作诗也是梦,(指香菱)一并&;风月鉴&;亦从梦中所有,故&;红楼梦&;也。

余今批评亦在梦中。

特为梦中之人作此一大梦也&;(第四十八回批语)

  既然《红楼梦》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人生如梦&;,那是不是和佛家所说的&;色空观念&;不谋而合呢?

我肯定的说,绝不是这样。

相反,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不仅不是这样,作者在书中甚至是对儒释道三教含不屑和调侃态度的。

要不然书中所写的佛教中人,净虚老尼为什么那样奸诈?

妙玉尼姑为什么那么另类。

甚至有一点多情呢?

写道教中人。

为什么张道士,王道士不再观众静心修炼。

却偏爱那么多管闲事呢?

给宝玉提亲,那是你一个道士应该做的吗?

问宝玉&;私事&;那是你一个道士的分内之事吗?

  写儒家自不必多言,只看宝玉那么反感&;四书五经&;&;读书中举&;便可见一斑。

另外在儒家理论中最高尚的&;武死战,文死谏&;,到了宝玉口中便成了&;只顾自己图名,而置国,君于不顾了。

&;所以我认为作者《曹雪芹》所要向世人&;推荐&;的恰恰是儒释道之外的又一种新的人生观。

而这个新的人生观,就是作者所说那回应&;人生如梦&;的办法。

这种新的人生观我认为就是&;情&;。

  我常读《红楼梦》,其中其中听到别人所问的最多的问题便是&;你读《红楼梦》,能在里面看到什么?

&;。

自从懂一点《红楼梦》以来,我的回答就从未改变过:

&;我在《红楼梦》里经常可以看到,里面有无数条情在交织。

&;难道不是这样吗?

在爱情这一方面自不必说。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可谓是一段&;美丽而又凄惨的千古佳话&;,赚去人们多少眼泪。

另外薛宝钗明明是对贾宝玉有意。

花袭人爱宝玉更是一往情深。

还有晴雯,湘云,妙玉和宝玉之间更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亲情方面。

王夫人的爱子之心可谓是天下慈母之表率。

李纨对贾兰,用一句通俗的歌词来说,那就是&;我的生命里只有你&;。

贾政和贾宝玉之间的父子亲情,有人说那是很冷淡的。

其实这么说的人,是多么的不合实际。

虎毒尚且不食子,哪有不爱自己的儿子的呢?

要不然他在打宝玉之时,也不会&;长叹一声,向椅上坐了,顿时泪如雨下&;。

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赵姨娘和贾环之间的母子情,那也是真的。

只不过赵姨娘作为素质不高的人母,教子,爱子的方法不那么合理罢了。

在友情方面。

贾宝玉因为秦钟的死,而对元春封贵妃一事不闻不问。

却整日为死去的秦钟牵肠挂肚。

还有那薛蟠听闻义弟柳湘莲被道士度走,不知所踪之时,不自觉的几次落泪。

  等等等等。

这都是《红楼梦》里的情,而且这还仅仅是众多&;红楼情&;里的小小一部分。

当然,这些情也只是《红楼梦》里的儿女私情,父子亲情,兄弟友情。

如果升华到《红楼梦》之外。

情也可以是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也可以是白居易的&;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也可以是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等等。

  这些《红楼梦》之外的家国情,君臣情是不是曹雪芹所要肯定的我不得而知。

但这是我们家庭和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感情。

我认为这正是曹雪芹所要肯定的,也是《红楼梦》所要宣扬的。

要不然,曹雪芹为什么会把书中最主要的两位主人翁,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考语安排成&;情不情&;和&;情情&;呢?

&;情不情&;用周汝昌老先生的话就是&;对一切没有感情的人和物,动情&;。

而&;情情&;用脂砚斋的话说就是&;不喜非情,不悲亦非情作&;。

白话就是&;悲伤是因为情,高兴也是因为情&;。

  另外据一些专家的考证,曹雪芹是为&;金陵十二钗&;册子里的每一位女子都设有考语的。

不是&;情什么&;,就是&;什么情&;。

虽然由于后半书稿的遗失,我们对此内容不得而知。

但凭这些我们应该就能够肯定,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就是肯定情的。

  说到这里,可能会给大家产生一个矛盾。

那就是,我前边说作者借《红楼梦》是要表达空和梦的。

而现在我又说《红楼梦》是要肯定情的。

这不是很矛盾吗?

其实这一点也不矛盾,把空和情结合起来,才是《红楼梦》哲学的最伟大之处。

下面我来具体分析。

  首先,《红楼梦》里所表达的&;人生如梦&;思想。

说具体一点就是&;人生是短暂的,我们的存在只犹如一场短短的梦而已&;我们人类在这一场短短的梦中,社会和自然强加给我们的责任和遗憾都是无奈的。

我们&;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可奈何人老去&;。

所有的&;悲欢离合&;都是无可奈何的。

和这永恒的宇宙山河比起来,我们人类只有无奈。

其实再归结起来,那就是&;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暂&;。

  &;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暂&;这本就是一个令历代哲人都伤感不已的话题。

有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到刘夷希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再到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最后再到《红楼梦》里的&;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只有谁&;等等。

这里诗人所悲伤的都是&;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暂&;这永恒的主题。

这也是《红楼梦》所指出的那个人生命题。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人们提到这部含笑的悲剧时,多半是在感叹宝黛爱情的同时,控诉封建贵族的纸醉金迷。

我就浅浅的谈谈我读完此书后,对书中晴雯和袭人这2个悲剧人物的感悟。

  1。

霁月难逢之晴雯篇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惹人怨。

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

  曹雪芹先生对晴雯的态度可以由这首词看出来,曹雪芹先生认为她是霁月在天,她的人品很是难得,光明磊落,她会寿夭是因为周围环境的黑暗,可见曹雪芹对她的基本态度还是肯定的。

  但是我却要反过来说一说,因为曹雪芹先生写这部书时,常是照着本来的面貌还原生活,所以他即使偏向这个有傲骨的奴才,但在写作中仍是写出了她众多的毛病,其中当然也有很多是她致死的原因。

  首先,很多书里为了表扬这个拥有反抗思想的奴才就会把她描写成一个先进的战士,其实呢?

她真的有大家说的那么有思想吗?

错,她充其量也就是和宝玉一样,一方面,她认识到这种看似舒适的生活其实就有着对她们这样人的压迫,但另一方面,她却是离不开这种生活的,她只能依附于这种生活,离开这种生活回到贫困的家中,她也就象刚开的剑兰送入猪窝一样,夭折了。

  其次,她是不是真的就是个奴才呢?

当然不全是。

虽然她身份低微,她是没有父母被卖入贾府的,但是她却被老太太收在身边,而且还可以将自己的哥哥也介绍进府,后来跟了宝玉,也是房里数一数二的大丫头,在贾府的金字塔结构中,这种大丫头其实就是仅次于主子的二主子。

什么是奴才呢?

在大观园中有比她身份更低微的人,婆子,老妈子,即使就在一个怡红院,其中也有一干小丫头是听她们差遣的。

这种大丫头有时权利很大,可以代主子管教小丫头,如果说主人欺负奴才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无奈的话,那奴才之间互相比大小,互相争斗就是可悲,在有一回中,晴雯处罚偷东西的小丫头坠儿时,先掐先打还拿簪子戳,最后就一句话把她赶出去,还让别人无可辩驳,这中间,小丫头有错,但是晴雯也确实是有倚势压人的嫌疑,而且那狠辣的态度,也很有凤姐遗风。

  第三,晴雯是不是真的不爱宝玉呢?

我个人意见,她是爱的。

她总是与袭人拌嘴,虽然这有很大一部分是她看不惯袭人,但是其中就没有一点嫉妒吗?

袭人说了句&;我们&;,就被她抓住把柄大加讽刺。

她还讽刺麝月,看不得麝月得了两件太太给的衣服就喜笑颜开,但是后几回,她却抢着送东西说也要去&;显个好&;,宝玉给麝月梳头时,她躲在门口偷听,她其实很多时候都在注意这宝玉,注意着和宝玉接近的丫头,例如小红和宝玉略有交集,就被她粗暴打断。

她曾笑着说&;没什么我不知道的&;就是因为她时时在注意!

但是晴雯是有骨头的奴才,她不愿卑微的爱一个人,她总想要和宝玉站的平等一点,她不能象袭人那样谦卑的爱一个人,她有她的特点,有点象野蛮女友,漂亮却不温柔,袭人曾笑宝玉&;每天不挨她两句硬话衬你,是再也过不去的&;,可见,晴雯这种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的手段还是有用的。

  第四,晴雯的志向,晴雯能有什么志向呢?

她反抗性再强,她能知道反抗什么吗?

她茫然的斗争着,其实都不知道斗争什么,她期望得到的是什么呢?

平等?

怎样的平等?

她一个从小生活在富贵乡中的女孩,也算是娇生惯养的了,她离开这个富贵锦绣地,她能做什么?

她的苦恼有很大程度上是不知道该怨什么该争取什么,她明白自己身份卑微,是无法和宝玉站在同一高度的,但是她却想能那样,她的最高目标,也不过就是可以成为小姐与宝玉谈个平等的恋爱。

她的悲剧就是因为希望的比得到的多,她的心太高,所以永远无法和袭人一样随遇而安,于是总是痛苦着。

  第五,晴雯的人际关系,晴雯为什么会落得那个下场的,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她极度失败的人际关系,她不能得到上级的垂亲,这很正常,即使现在一般人也是不喜欢这种倔强人的;她也没法得到下级的好感,她喜欢仗势欺人,她看不起比她更卑微的人,凡事都要占先,所以一但事发,一群人就将她告倒,最后落个被扫地出门的下场。

  2。

花气袭人之袭人篇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这是袭人一生遭遇的写照。

袭人是书中饱受世人争议很多的一个角色,也是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丫鬟。

事实上,她更是一个悲剧色彩很浓的角色。

在这里,我只想谈谈她的悲剧。

  从表面上看,在与宝玉走得比较近的几个女子当中,袭人的结局不算最坏。

她嫁给了戏子蒋玉函,好歹也是个富贵人家。

并没有死去或是被霸占。

然而,这样的活者真的比死去好吗?

同样是爱着宝玉的人,黛玉能为宝玉而死,让宝玉看破红尘,晴雯的死着实让&;多情公子空牵念&;,宝钗也可以为宝玉守一辈子。

而袭人呢?

欲死不能,想守不行,还得嫁一个自己并不爱的男人。

而嫁一个戏子真的能幸福吗?

纵然蒋玉函是一个人品相貌俱佳的男子。

在封建社会,即使是一个上等的优伶也只不过是供达官贵族取乐罢了,是不可能受人尊重的,甚至会成为一些像薛蟠一样有龙阳之癖的公子哥手中的玩物。

这种人的妻子会有幸福吗?

更何况对于袭人而言,即使是达官显贵她也不愿嫁,因为她心中只有宝玉。

而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袭卿只能用她的善良,温柔和顺默默地接受。

而造成这些悲剧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是袭人的社会地位。

纵然袭人深受老太太,太太的信任,宝玉,姐妹们的喜爱,她也只不过是一个头等丫鬟罢了,不可能受到他们平等的对待。

为何黛玉这个醋坛子却不会吃袭人的醋?

一是因为袭人人好,最重要的是妻妾不同路,黛玉没必要为一个不可能对自己有任何威胁的丫鬟吃醋,两人的地位相差太远。

作为一个丫鬟,袭人对宝玉的爱有时也只能藏在心底不敢在主子们面前表露。

她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她的命运,即使没有那些悲剧,他也只能当宝玉的一个姨太太罢了,是不可能有正常人的尊严的。

  对于自己的奴婢地位,袭人是怎么看的呢?

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

袭人的性格。

有人说袭人骨子里就有股奴性,我不这样认为但我也不能否认她的软弱顺从。

她在主子们面前惟命是从,不像晴雯司棋她们那样敢爱敢恨,而是一个很听话的丫鬟。

不过,我个人以为曹公绝对没有贬低袭人的意图,她只不过是为了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罢了。

因此,我很反感高鹗为袭人写的结局,他几乎是用鄙夷的笔调,先通过宝玉之口说&;你袭人姐姐是靠不住的&;,然后又写袭人四次想死却都没死成,最后还用&;千古艰难惟一死&;来讽刺。

不过,这些也说明了一点:

性格决定命运。

软弱的性格往往注定了悲惨的结局。

  不过袭人真的完全屈服于奴仆的身份吗?

应该不是。

她曾为金钏伤感,为鸳鸯不平。

在第十九回中,当宝玉说她两姨姐姐&;怎么得她在咱家就好了&;时,袭人道:

&;我一个人是奴才的命罢了,难道连我亲戚也是奴才的命不成?

&;这些都可以看出,袭人本也不愿意当奴才。

然而袭人是有机会逃离囚笼的,可她为什么没走呢?

这就不是前两点可以说明的了,也就说到了第三点:

袭人与宝玉之间的情。

如果袭人宝玉之间没有情,那么袭人嫁人可能还不算悲剧。

正因为两人之间有爱,而且这种感情不可谓不深,也不可谓不复杂。

宝玉对所有的女孩子都有一种特殊的关切,除此之外,他对黛玉宝钗这两个有亲属关系的姐妹,一个住要是爱情,另一个主要是友情。

而对于袭人这个本没有亲戚关系的丫鬟,除了上述三种情感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亲情。

宝玉对袭人那是四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依恋。

而袭人对宝玉,却是一种无条件的爱。

正如《图兰朵》柳儿对卡拉夫的爱。

袭人可以一切为了宝玉,也可以给宝玉自己的一切。

脂评中的&;好歹留着麝月&;也算是袭人离开宝玉之前能给他的最后关照吧。

关于他俩之间感情的细节,吧里能找到很多,我就不多说了。

所以,我也不相信像高鹗所写的宝玉对袭人也失去了情意了,这种深厚的情感是失不掉的。

可能宝玉出家前袭人的出嫁给了宝玉最后的打击吧。

宝玉把黛玉袭人看作能同生同死的,结果一个病死,一个嫁人,他也无所牵挂了。

  总之,有了爱才会有悲剧,宝袭之间的爱大概是造成悲剧的根源吧!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都在这一纸让人琢磨不透的红楼梦中。

通过大观园中的一幕幕折射出了整个封建社会,晴雯与袭人2个在大观园底层的人物,也都成为了这个畸形社会的牺牲品。

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感受着《红楼梦》醉人的忧伤与深刻却又不被世人所接受的伟大的孤独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