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末模拟测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4978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末模拟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末模拟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末模拟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末模拟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末模拟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末模拟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末模拟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末模拟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末模拟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末模拟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末模拟测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末模拟测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末模拟测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末模拟测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末模拟测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末模拟测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末模拟测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末模拟测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末模拟测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末模拟测试.docx

《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末模拟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末模拟测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末模拟测试.docx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模拟测试

期末模拟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草垛(duò)妥当(tuō)坍塌(tā)杞人忧天(qǐ)

B.憔悴(jiáo)莅临(lì)花苞(bāo)煞有介事(shà)

C.潜行(qián)吝啬(lìn)嬉戏(xī)赫赫有名(hè)

D.呈报(chéng)静谧(mì)澄澈(dèng)踉踉呛跄(qiàng)

2.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踏上七年级的语文阅读之旅,我们被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熏陶、感染。

在莫怀戚的散步中,我们学到了处理分(qí)________的艺术;在鲁迅的深切怀念里,我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纯(cuì)____的情感;在朱自清的春天里,我们闻到了酝(niàng)____在空气中的泥土气息;在陆游的诗歌里,我们读到了诗人的爱国热(chén)____……同学们,去阅读吧!

3.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加点词语感情色彩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B.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C.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D.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4.(2018北京中考)在圆明园大水法遗址前,学生会主席准备给同学们讲述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的历史。

阅读他的发言稿,完成

(1)

(2)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被园内琳琅满目的珍宝震惊了,争先恐后,大肆抢夺。

园内能拿走的东西,他们统统掠走[甲]实在运不走的,他们就疯狂打砸。

据粗略统计,被掠夺的文物[乙]上至先秦下至清朝的各种奇珍异宝有100多万件。

为了销毁罪证,侵略者纵火焚烧圆明园。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往日辉煌的宫殿、参天的古树,都化为灰烬。

就这样,英法联军连抢带砸,使圆明园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

(1)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甲]分号[乙]冒号

B.[甲]分号[乙]破折号

C.[甲]逗号[乙]冒号

D.[甲]逗号[乙]破折号

(2)画线的句子作为这段文字的总结句,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你加以修改。

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8侣山东聊城中考)按要求答题。

“每天进步一点点,三年语文灿年华。

”每到传统佳节,人们会用特定的形式表达纪念和祝福。

请在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中任选一个节日,仿照例句再写一个句子。

例句:

春节——无论是放鞭炮,还是贴春联,都传递着对亲人安康的祝福。

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9河南洛阳洛龙第一实验学校月考)古诗文默写。

(1)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秋词(其一)》]

(2)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论语》中告诉我们应该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常有描写江河湖海的诗作。

曹操面对萧瑟秋风,描写大海的辽阔壮美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沧海》)王湾舟泊北固山下时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北固山下》)

7.名著阅读。

(1)下列关于《西游记》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其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

B.全书共100回,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历经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

C.唐僧在花果山救出孙悟空,在高老庄收服猪八戒,在流沙河收取沙僧,从此师徒四人跋山涉水去往西天取经。

D.八戒是《西游记》中一个出彩的人物,他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但也不失忠勇善良、忠厚淳朴。

(2)填空题。

行者上前,躬身施礼道:

“嫂嫂,老孙在此奉揖。

”……

罗刹道:

“……我们正没处寻你报仇,你今上门纳命,我肯饶你!

选段中孙悟空称罗刹为“嫂嫂”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罗刹说的“寻你报仇”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8湖北潜江等中考)江汉中学拟开展“互联网与生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1)下面是林志翔同学收集的两则资料,请仔细阅读后写出你的发现。

[资料一]

“我的一天”记载表

[资料二]

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比例

(数据来源: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个人信息保护情况调研》)

我的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决定举办一次网络安全知识讲座,下面是学校办公室草拟的一份通知,请找出其中的不妥当之处,并提出修改建议。

(找出两处即可)

①通知

②学校决定在本周五(6月15日)下午四点举办网络安全知识讲座,③请同学们届时莅临。

④江汉中学办公室2018年6月13日

不妥当一(只填序号)____;修改建议:

_________。

不妥当二(只填序号)____;修改建议:

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2019四川广安岳池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9-10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9.诗歌的第一句写出了诗人的什么情况?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诗中哪一句是虚写?

又是怎样同前面的现实描写衔接起来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甲]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1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博学而笃志()

(2)年与时驰()

12.翻译下列句子。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乙]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________”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________”字,对比鲜明。

14.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8天津中考)阅读《片片蝶衣生》一文,完成15-18题。

片片蝶衣生

镯耳

①那日闲暇,独自一人到鼓浪屿游走。

挨挨挤挤的游客们,成群结队涌向琴岛。

耳畔不是那些错乱的碎步之音,便是天南海北的吆喝声。

我在嘈杂之中,内心焦躁而又不安。

②走着走着,前方万绿丛中现出几抹蓝色。

那是一片花木丛,繁茂的花枝上缀满蓝色的小花儿,花瓣娇小并不起眼,如果不是花开得很多,我或许真的会忽略它们。

可我到底还是厌倦了嘈杂的人群,被那一抹微蓝所吸引。

③移步花丛中,仔细瞧去,蓝色的花容宛如蝴蝶仙子一般,让人一眼惊艳。

时值冬季,它们的四片花瓣成对绽开,恰如一群翩翩起舞的蓝蝴蝶,生动,活泼。

微风拂来,它们的翅膀随风颤动,飘来幽幽的香气,沁人心脾。

微风吹动蓝色的花朵,花朵起伏,与那身披蓝衫的蝴蝶别无两样。

④借助手机搜索,原来此花实名正是蓝蝴蝶。

我惊叹于造物主的神奇,将这样一朵小花装扮得如此美丽。

它那对生的叶子,平展两侧对称盛开的花瓣,还有那如蝴蝶触角一般细长的雄蕊,无不娇美可人。

在这个微寒的南国之冬,这蝴蝶花,静守一处,花非花,蝶非蝶,宛若一群蝴蝶仙子,着一身微蓝的薄衫,是那样的惹人怜惜!

⑤我在这片蓝色的花海中徘徊,想起杜甫那首《江畔独步寻花》,想起眷恋芬芳的花间彩蝶,想起自由自在的欢啼黄莺。

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择一西郊草堂为安身之所,他在春暖花开时节,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不正是源于他对生活的知足与热爱吗?

⑥眼前的这片蝴蝶花,生在鼓浪屿这片少人踏足的草地上,将点点微蓝开放在绿丛中。

它们没有娇艳灿烂的三角梅那般耀眼夺目,也没有悬挂在枝头的曼陀罗那般高高在上,不似红粉的合欢那般寓意高雅,更不像月季那般千娇百媚。

它们生来便如蝴蝶一般,长在花丛里,飞在绿叶间,在湿润的草地上,片片蝶衣生。

⑦我常常想,这世间的花不也和寻常的人一样吗?

人有人性,花有花性。

有的人生来不甘,总不愿栖息于荒芜之地,纵有迁徙,也难逃“枯萎”的命运;有的人知足惜福,不攀不比,即便生长在乡野间,也是一身正气。

好比这蓝蝴蝶,它形貌小巧,生长于潮湿的山坡草地之中。

它不俗不媚,凭一身高洁之色来示人,在一片淡然的幽香之中静默绽放。

⑧夕阳西下,通往码头的行人越来越多,我流连在这片花丛中,为邂逅此花而欣然。

它们清婉的姿容,密密丛丛的风韵,将永远盛开在我的梦里。

(选自《厦门日报》副刊,有删改)

15.依据文章第②③段的内容,概括作者笔下蓝蝴蝶花的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这蝴蝶花,静守一处,花非花,蝶非蝶,宛若一群蝴蝶仙子,着一身微蓝的薄衫,是那样的惹人怜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鼓浪屿游走时,作者因邂逅美丽的蓝蝴蝶花,内心由焦躁不安变得欣然。

B.在蓝色的花海中徘徊,想起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作者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知足与热爱。

C.第⑥段中,作者用三角梅、曼陀罗、合欢、月季与蓝蝴蝶花作对比,突出了蓝蝴蝶花的雍容华贵。

D.第⑦段描写蓝蝴蝶花不俗不媚,在淡然的幽香中静默绽放,是为了表达对即使生长在乡野间,依然知足惜福、一身正气之人的赞赏。

E.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了对蓝蝴蝶花美丽却安于平凡的惋惜之情。

18.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18河南中考)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

父亲的长笛

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

那时,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唱。

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

邻居们说:

“来来,吹一段儿!

”“吹一段?

”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

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

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

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

“哎呀!

别吹了好不好!

烦死人了!

”笛声戛然而止。

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里。

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

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

“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

”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

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上哭了。

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

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事告诉父母,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制止。

渐渐地,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

可事情就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

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

“小敏,你爸好酷啊,扫大街

还忘不了吹笛子!

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

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

“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了!

”“啪”的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

“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

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

”父亲喝住了母亲。

“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

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

她还是悄悄拿走长笛,扔进了城外的小河里。

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

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

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

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

她对父母很好,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

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

“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

”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

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

她吞吞吐吐,说:

“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您那长笛。

”父亲一笑:

“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

”母亲走过来:

“还是闺女疼你呀!

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

”“腿?

没白断?

”她吃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大雪天骑车去给人家送货,摔断了腿……”“哎!

跟孩子提这些干啥!

都是过去的事儿了。

”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

“来来,吹一段!

”“吹一段?

”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在嘴边。

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作者:

赵文静。

有删改)

19.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面的语句是如何描写笛声的?

请简要赏析。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

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品读下面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

“来来,吹一段!

”“吹一段?

”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在嘴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

23.根据要求作文。

成长就是一次旅行。

旅程中有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引,有朋友的鼓励、陌生人的关爱,有大自然美好的风光,也有沁人心脾的书香……

请以“温暖的旅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②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

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期末模拟测试

1.CA.妥tuǒ。

B.憔qiáo。

D.澄chéng。

2.答案歧粹酿忱

解析根据拼音,结合语境,确定字形。

3.A“美不胜收”是褒义词,其他三项中的加点词语都是贬义词。

4.答案

(1)B

(2)(示例)将“连抢带砸”改为“连抢带砸,并纵火焚烧”。

解析

(1)[甲]处前后两分句为并列关系,所以用分号。

[乙]处下文是对“被掠夺的文物”的懈释说明,所以应用破折号。

(2)“连抢带砸”的破坏不是毁灭性的,属不合逻辑;可根据上文侵略者纵火焚烧圆明园这一行径,在“连抢带砸”后添加“焚烧”一类的短语(词语)。

5.答案(示例1)清明节——无论是燃香烛,还是踏青游,都寄托着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示例2)端午节——无论是赛龙舟,还是包粽子,都诉说了对故人久远的怀念。

(示例3)中秋节——无论是赏明月,还是吃月饼,都表达出对家人团圆的渴望。

解析仿写句子要仿句式、仿修辞,语言风格要一致,话题要一致,字数、结构要相近,重复关键词,并做到语意连贯。

本题中的例句已经给出了固定的格式:

“无论……,还是……,都……”,内容上要表现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意义,如“清明节”要表达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6.答案

(1)我言秋日胜春朝

(2)枯藤老树昏鸦(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解析

(1)

(2)题是直接型默写题,注意“朝”“藤”“鸦”等字的书写即可;(3)(4)题属理解型默写题,要根据篇名及提示语中的关键信息,如“学习与思考结合”“萧瑟秋风”“大海的辽阔壮美”“青山”“小路”“小船”等确定所填诗句。

还要注意“罔”“殆”“瑟”“舟”等字的正确写法。

7.答案

(1)C

(2)罗刹是牛魔王的老婆,牛魔王与孙悟空是结拜兄弟罗刹的儿子红孩儿被观音收服之事(罗刹的儿子红孩儿因劫夺唐僧,被孙悟空请观音收服,不得还家之事)

解析

(1)唐僧在五指山救出孙悟空。

(2)回答原因要结合情节,语言要简洁。

8.答案

(1)(示例1)互联网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泄露个人信息的危险。

(示例2)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也泄露了个人信息。

(示例3)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也会泄露个人信息。

(2)(示例)②加入讲座具体地点

③将“届时莅临”改为“按时参加”

④将“2018年6月13日”另起一行移到“江汉中学办公室”下面,且居于有下角。

解析

(1)观察“资料一”可知,林志翔同学一天的基本活动时间(从早上七点半到晚上八点),从饮食(早餐、晚餐)、学习(社区“共享书吧”看书)、交通(回家)到休闲娱乐(打球、分享快乐),方式均与互联网或手机有关,生活因而大大方便,即互联网或手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观察“资料二”可知,个人信息泄露情况严重,且互联网或手机泄露个人信息的比重最高。

综合两则材料可知,互联网或手机是把双刃剑,既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但同时也带来了泄露个人信息的危险。

据此概括即可。

(2)首先回顾通知的基本格式:

标题(居中)、正文(首行缩进)、落款(含发文方及发文日期,各占一行,居右)和内容要求(通知方、被通知方、通知事件、时间、地点)。

据此观察所给通知,可以轻松找出不当之处。

即格式上第④处,“江汉中学办公室”及“2018年6月13日”应各占一行,居于右下角;内容上第②处缺少讲座的具体地点。

另外,从措辞上来讲,“届时莅临”用词不当,“莅临”是敬语,此处的通知对象是学生,因此应改为“按时参加”。

9.答案叙述他罢官后年老衰病,闲居荒僻故乡的情景和心情。

解析“僵卧孤村”写出了诗人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

诗人当时处境凄凉,生活孤苦,年老衰病,闲居荒僻故乡。

“不自哀”写诗人仍然保持乐观豪放之气,还想为国杀敌,建功立业。

10.答案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从“风吹雨”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自然联系起来,使梦境与壮志巧妙融为一体,借此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解析第一问:

首先理解全诗大意;然后根据虚写多是对由眼前景物引发的联想或想象的描写,或是对梦境的描述可确定写梦境的诗句“铁马冰河入梦来”是虚写。

第二问:

根据虚写的特点“对由眼前景物引发的联想或想象的描写,或是对梦境的描述”,结合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具体作答即可。

11.答案

(1)坚定

(2)疾行,指迅速逝去

解析可调动积累直接作答,也可结合句意推测词义。

12.答案

(1)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2)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成就。

解析要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饭”“肱”“广”“志”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13.答案静躁

解析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中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

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