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历史和未来的扶贫开发实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50476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0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承载历史和未来的扶贫开发实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承载历史和未来的扶贫开发实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承载历史和未来的扶贫开发实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承载历史和未来的扶贫开发实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承载历史和未来的扶贫开发实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承载历史和未来的扶贫开发实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承载历史和未来的扶贫开发实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承载历史和未来的扶贫开发实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承载历史和未来的扶贫开发实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承载历史和未来的扶贫开发实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承载历史和未来的扶贫开发实践.docx

《承载历史和未来的扶贫开发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承载历史和未来的扶贫开发实践.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承载历史和未来的扶贫开发实践.docx

承载历史和未来的扶贫开发实践

承载历史和未来的扶贫开发实践:

“海雀之变”与“海雀之心”

贵州日报新闻时间:

2014年04月14日来源:

贵州日报

  走在通村油路上

  学堂里的孩子

  美丽的海雀村

  生态广场

  孩子们快乐成长

  村民们聚在一起刺绣

  文明新风进万家

  海雀村新貌

  森林覆盖率从5%上升到70.4%

  土鸡养殖

  种植药材

  村民放羊

  文/本报记者 万群 马刚 朱邪 邹晨莹 图/本报记者 谢强

  贵州,中国扶贫开发主战场。

  毕节,贵州扶贫开发试验区。

  海雀,毕节扶贫开发焦点地。

  海雀,具有不一样的样本意义。

  远在贵州西北群山之巅的小小海雀村,承继了几代中央领导的关怀,几度情牵梦绕,数载扶贫攻坚,如今的海雀人民,给出了一个肯定的回答——海雀在发展。

  历史照进现实,启迪未来。

海雀渐渐浓缩成为贵州扶贫攻坚变迁的一个缩影,一种样本。

  4月的春天里,本报记者深入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触摸海雀发展的心跳——

海雀之困:

从字字揪心到决战贫穷

  海雀是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的一个偏僻小山村,历史上是贵州省一类贫困村之一。

“海雀”一词由彝语“候确”的谐音演变而来,即“湖水灌注”之意。

  如同一切宏大的历史,偶然事件的背后,一定是必然在作用。

科学发展闪耀的光芒选择海雀,群众路线铿锵的足音响遍海雀,各级领导执着的牵挂温暖海雀,缘何?

  翻看厚重的史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撼动人心的记录。

  3个村民组11户农户,家家断炊。

苗族老大娘安美珍一家4口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炊5天……1985年6月,新华社内参《赫章县有一万二千多农民断粮,少数民族十分困难却无一人埋怨国家》真实地反映了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的贫困惨景,字字揪心。

  海雀之困,是一道摆在现实面前的考题。

  同年,刘子富的内参得到了当时中央领导的重视,要求省委有计划、有步骤扎扎实实地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

  批示转到贵州省委,中央分两次拨给贵州生产救灾款3600万元,增调粮食5亿斤。

贵州省委、省政府随即派调研组星夜奔赴海雀村核实情况,决定批给赫章县100万元救济款,帮助解决农户渡过生活难关。

  1985年7月24日,刚就任贵州省委书记3天的胡锦涛同志马不停蹄来到赫章县等地调研,专程到海雀村走访。

1988年6月9日,由胡锦涛亲自倡导并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海雀村也因此被誉为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

  自此,一场拔穷根战贫困的大会战在乌蒙深处的海雀村打响。

 海雀之变:

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

  毕节试验区成立26年来,海雀村群众紧紧围绕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苦干实干,不怕流汗,实现了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

  ——基础设施。

建成通村油路12公里、通组油路3.5公里、联户路7公里,硬化农户院坝1万余平方米,建成投资16.31万元的人畜饮水工程,新建精神文明活动站、新农村卫生室,实施了海雀小学扩建项目。

  ——生态建设。

通过实施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全村共有林地1.34万亩,户均62.9亩,人均16.1亩。

群众每年可获退耕还林补助款24.8万元。

  ——生活条件。

全村改造危房61户,建设生态家园141户,生态移民搬迁8户。

有60余户购置洗衣机、20余户购置电冰箱,有农用车12辆、小轿车6辆、摩托车85辆,60%以上成年人用上手机。

  ——社会事业。

全村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有小学文化480人、初中在校生35人、高中在校生7人、大学生2人。

海雀歌舞团的《苗族大迁徙舞》曾获“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原生态组铜鼓奖。

村民100%参加新农合。

  ——基层组织建设。

村党支部先后被省、市、县命名为“五好”基层党组织,2011年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海雀之变,如春风化雨,暖人心田。

  4月8日早,海拔2300米的海雀村笼罩在一层薄薄的晨雾之中,细雨还在不停地下。

村主任文正友指着村里一条硬化小道边上的一栋两间砖木结构房说,这就是安美珍老人的家。

推门而进,一股暖气袭来,里外都粉刷一新。

满头白发的安美珍正和儿媳张付英坐在沙发上看电视,面前的铁炉子烧得发烫。

  见到有客来,92岁的安美珍眯着眼睛细细打量,笑容满面。

问起她眼下的日子,她指着洗衣机、电视机等家具电器说:

“这些都是干部们送来的,现在生活好了!

  儿媳妇张付英说起家事头头是道。

她嫁过来一家4口挤一间茅草房,连苞谷饭、荞饭都吃不饱,每到过年就缺粮。

2007年,在中央统战部的帮扶下,茅草房变成了瓦房。

2010年,又重新粉刷装修。

如今,圈里养了3头猪,一年的粮食要卖掉一大半,每年要杀两头大肥猪过年,每个季度有700多元的低保,安美珍每月还有60元的农村养老保险,每年退耕还林补助500多元。

  安美珍一家的变化,是海雀村村民生活变迁的缩影。

  沿着村里的硬化小道,我们见到刚打扫完卫生的老护林员王光德。

52岁的王光德跟随王朝荣老支书巡山护林20多年,回忆起曾经的历史,王光德满腹辛酸。

  开荒开到天边边,种地种到山尖尖。

只有800来人的海雀村曾经的耕地达到1.68万亩,由于过度开垦,全村森林覆盖率不到5%,水土严重流失,导致种一坡收一箩,大多一年辛苦半年粮。

“以前村口的小河沟一涨水,连牛马都会被冲走。

”王光德讲到水土流失的后果。

  痛定思痛。

“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

”一个简单朴素却实用的发展观在海雀形成并实践着。

一场旷日持久的轰轰烈烈的造林护林运动在海雀村拉开序幕。

1987年冬,文朝荣率领还饿着肚子的全村200余青壮劳力,出门天不亮,进屋月亮上,随处是餐桌,洋芋当午饭,开始在西山作坊沟栽种华山松,一个冬天他们共栽松800亩。

接下来的3年里,全村共造林1.1万亩,原来光秃秃的30多个山头全都栽满了华山松,房前屋后种下1万多株漆树。

  目前,海雀村森林已达1.2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0.4%。

据估算,全村林场价值超过2500万元。

植树造林让海雀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双赢”,1995年,海雀——这个曾以生态环境差而闻名全国的村获得“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荣誉称号。

  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带来的效果显而易见,村民们的传统思想观念也在渐渐改变。

在海雀村,30出头的王永刚、李文芬夫妇赢得村民的羡慕——住上了260平方米的新楼房,儿子在全村第一个接受幼儿教育,国家的优惠扶持政策他家优先享受,与计生部门签订合同满四年后还要获得1万元的补助款……如今,王永刚在河镇街上投入两万元租了房子生产刺绣,小日子过得滋润。

  通过典型户的影响带动,村支部大力宣传计生政策,积极兑现奖励扶助政策,群众的计生意识逐年提高,从越穷越生到优生优育。

2011年全村人口出生率为1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涌现出3户独生子女户和12户双女户。

27年来,全村只增加72人。

  海雀之变,激励着乌蒙深处挑战贫困的时代精神。

 海雀之心: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天下大同,汔可小康。

小康就是海雀的目标。

  2月12日,从1971年起,连续当了25年海雀村支书的文朝荣老人因病与世长辞。

  “我父亲下葬的那天,从寨门到墓地,一路上全是送他的人,邻村的人都来了百十个,无论壮年还是长胡子的老人,都争着要为墓地垒一把土。

”二儿子文正友站在墓地上静静地回忆说,老支书没留下什么像样的遗产,去世的前一晚还哭着对家人说:

“2020年就要同步小康,形式是越来越好了,我舍不得走啊。

  老支书走了,93岁的安美珍老人活动不便,就坐在门口喃喃地念叨。

“可惜了,好人啊。

  为什么在海雀,干群关系能如此和谐,村干部能受老百姓爱戴?

“群众路线的根在群众,魂在发展。

脚踏实地帮老百姓干事,老百姓就会把你放在心里。

”毕节市委副书记胡吉宏一语中的。

海雀村是胡吉宏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联系点和扶贫工作联系点。

在海雀村走访结对帮扶4家贫困户和文朝荣、文正友等12家农户过程中,把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与推进精准扶贫紧密结合,写出了四篇调研报告。

胡吉宏说,此次活动,不仅有了认识上的收获,更有精神上的升华。

  临近中午,村第一书记詹以香推开了张恩荣家的大门,45岁的张恩荣家是詹以香结对帮扶的联系点。

今年,他家换种了三亩新品种的洋芋种子,栽了两亩红花药材,扶贫资金又为他买来一头牛。

  这一切,得益于海雀村实施精准扶贫,确保“六个到村到户”落到实处。

扶贫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老百姓心里有了底。

今年海雀村计划减贫250人共70户,和张恩荣一样,目前全村70户贫困户除年老病残丧失劳动力的,都纳入产业发展的扶持对象,哪里参与发展什么产业,全部登记在工作明细表上。

  改“只喊喊、只转转”,变“结对子、钉钉子”,市、县组成49人扶贫小组,“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帮扶,做到“一村一帮扶责任单位、一村一帮扶工作队、一户一帮扶责任人,全村制定总的减贫工作方案,每户都要有“六个到村到户”帮扶方案,再加一个具体工作方案。

最终制成帮扶图表,明确帮扶内容、措施以及各项工作的完成时限和责任人的名字,逐一落实,逐一考核,群众的热情调动了起来。

  “结了对子,以后就是一家人了,有什么困难我们一起解决。

”詹以香告诉张恩荣在四方村读初三的儿子张启军:

“你父亲不懂文化不识字,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大学,村级教育基金也会帮助你。

  夜幕降临,村里食堂里灯火通明,海雀村干部与群众围炉而坐,炉火映红了一张张脸。

既有喜悦,也有思索。

  “房子,猪牛羊马都有了,卫生室也修好了,学校就在家门口,我现在就想找钱存点钱,好好送娃娃读书。

”木工朱学友说,自己吃了没文化的苦,要让孩子过好一点。

  “一届接着一届、一代接着一代,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加巧干。

”詹以香说,老支书走了,但现在我们村还没有彻底摆脱贫困,我们会加倍努力。

  展望征程,海雀已站在一个新起点,目标直指:

同步小康。

  ……

  告别海雀时,再此眺望老支书披心戴月留下的万亩松林,充溢的不仅是生态的财富,更是精神的财富。

  海雀的“心脏”应该就在这里。

  告别海雀时,正好路过村里最美丽的地方——村级小学,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悦耳动听。

  海雀的愿景相信就在这里。

相关链接 精准扶贫四法

  一条路径——力量法,即以产业扶贫开发机制、城乡互动发展机制、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扶贫开发工作机制等“五个机制”撬动“五个力量”,绘制改革创新、总攻贫困路径图,以改革的力量拔穷根。

  一个重点——十子法,即“瞄靶子”识别机制、“梳辫子”分类机制、“结对子”驻村机制、“理路子”规划机制、“想法子”帮扶机制、“找票子”融资机制、“甩膀子”动力机制、“强班子”引领机制、“凑份子”联动机制和“造册子”管理机制等“十子机制”,建立健全具体、详实的精准扶贫工作运行机制。

  一个抓手——“六个到村到户”,确保结对帮扶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和基础设施建设到村到户。

同时,建立“四级联动”、“四个具体”、“六个结合”的“六个到村到户”精准帮扶“1+7”方案。

  一个突破——产业链法,实施产业链扶贫以产业链建设推动技术环节、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一体运作,延伸产业链的功能作用,链起农户、科技、合作社、教育培训、龙头企业、融资、基地、特色品牌和园区九个发展要素。

在产业链上发展,依靠市场激发内生动力上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