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50600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36 大小:2.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6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6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6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6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6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6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6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6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6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6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6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6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6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6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6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6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6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6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6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6页
亲,该文档总共1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学案.docx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学案.docx(1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学案.docx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学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两个来源

(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

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

(1)地面的增温:

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的增温:

地面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

(1)削弱作用:

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

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主要影响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温馨提示]

(1)大气逆辐射在白天和夜晚都存在,而且白天比晚上还要强烈,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两小时(14时)左右。

(2)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主要有:

空中的云量多少,大气的洁净度、干燥度。

一般情况下,云量越多、空气越浑浊、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二、热力环流

1.形成原因:

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

具体如下图所示(在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形成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类型

高空风

近地面风

图示(北半球)

受力

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

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

风向

与等压线平行

与等压线斜交

[温馨提示]

(1)近地面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反之,则夹角愈小。

(2)风向与半球位置及气压分布有密切关系。

无论高空还是近地面,风的来向为高压一侧的方向;风向向右偏的处于北半球,向左偏的处于南半球。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

  

二、核心问题想一想

1.怎样利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来解释自然现象或农业生产实践活动?

 

2.热力环流是怎样形成的?

有什么现实意义?

 

3.如何在不同条件下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

 

以考纲为纲

大气受热过程。

以真题为范

[考题精妙]

[典例] (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如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

(1)~

(2)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D.④

(2)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解析] 第

(1)题,双层覆膜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膜内气温应高于当地实际温度,排除③④。

丰雪年降水多,云层厚,加之积雪覆盖薄膜,膜内平均温度几乎无变化,排除①。

故选B。

(2)题,由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寒冷期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很小,而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较大,因此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该题的统计数据是“平均气温”,因此不能确定该地寒冷期最低气温高于-16℃。

由于地膜的保温作用,膜内温度日变化相对较小,与实际气温的日变化不一致。

[答案] 

(1)B 

(2)C

[命题出发点] 当地寒冷期丰、枯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比较。

[命题落脚点] 考查气温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试题评价]

(1)情景设计之“巧”:

本题的命题背景设计有两个特定环境:

一是“葡萄植株安全越冬”;二是“双层覆膜技术”。

这一背景着眼于农业生产实际,体现了技术创新,使我们题目讨论的价值在于“实”,形式在于“活”。

(2)关键信息之“妙”:

本题的解答过程中,有一个关键的信息“平均温度”,是“寒冷期”间的日平均温度,而不是某一天的日温度变化,当把握住这一信息后,才会有两个突破:

一是图示中的曲线不是局限在某一日的变化,不是一日内气温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变化;二是由这个平均气温不可能推断该地出现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3)突破定式之“活”:

我们在平时练习时,多着眼于“某地气温日变化”的题目,而本题突破了两个定式:

一是统计坐标中横坐标给的是一日内的变化段,但是变化曲线却是“寒冷期”的平均气温;二是四条气温曲线分为两组对照,一组是外界“平均气温日变化”;一组是膜内“平均气温日变化”,类似于理科中的对照组实验,极具新颖性。

考点

(一) 大气受热过程[学法:

通知识·提能力·融会贯通]

一、基本原理

1.大气受热过程:

2.

二、原理应用

1.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1)高海拔地区:

(如青藏高原地区)

(2)内陆地区:

(如我国西北地区)

(3)湿润内陆盆地:

(如四川盆地)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综合应用——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个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

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

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

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三、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垂直分布

1.一般情况下,对流层的气温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即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6℃/100m。

2.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温的现象,称为逆温。

(1)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

(2)逆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成雾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大气污染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对航空造

成影响

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对飞机起降带来不便。

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颠簸

(2013·北京高考)如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大气中(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学审题析题] (在“____”上填关键点)

1.从题干中明确考向

由关键词“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及各选项中大气成分变化产生的影响可知,本题考查对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这一考点的理解。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 B

题点1 大气受热过程

1.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

结合右图,完成

(1)~

(2)题。

(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减弱了地面辐射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2)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C.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解析:

(1)A 

(2)B 第

(1)题,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的效应。

(2)题,果树下进行地膜覆盖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效率,而且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果品质量。

题点2 逆温现象

2.如图是某时刻某市附近地区垂直温度变化分布图。

读图完成

(1)~(3)题。

(1)图示发生大气逆温现象距市中心的范围是(  )

A.1~6.5kmB.1.5~5.2km

C.1.5~5.5kmD.1.5km以内和5.2km以外

(2)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

A.500mB.100m

C.350mD.150m

(3)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现象时(  )

A.空气对流更加显著B.抑制污染物向高空扩散

C.有利于成云致雨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

解析:

(1)C 

(2)C (3)B 第

(1)题,逆温为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0℃曲线内垂直温度变化为正值,说明随着海拔升高,气温在上升,可判断0℃曲线内的区域出现逆温现象。

如下图中阴影区为逆温区,水平范围出现逆温现象的范围为图示两实线箭头所指区域,距离市中心的范围为1.5~5.5km。

(2)题,0℃曲线的最高点即是逆温现象最大高度。

下图中虚线箭头所指高度约为350m。

第(3)题,当出现逆温现象,由于气温下冷上热,大气不能形成对流运动,从而抑制污染物向高空扩散。

考点

(二) 热力环流[学法:

通知识·提能力·融会贯通]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一个过程、两个方向、三个关系)

1.一个过程

2.两个方向

垂直方向

与冷热差异有关,热上升,冷下沉

水平方向

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流向低压

3.三个关系

(1)温差关系:

(如上图中甲、乙两地所示)。

(2)风压关系:

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3)等压面的凹凸关系:

①受热:

低空下凹、高空上凸。

②变冷:

低空上凸、高空下凹。

二、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1)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2)影响与应用: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1)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2)影响与应用:

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城市风

(1)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2)影响与应用: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注意:

在海陆风、山谷风的复习中,要注意其风向的变化实质不在于白天还是晚上,而在于不同下垫面区域的温度对比关系。

(2015·四川高考)如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该城市可能位于(  )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   B.40°N附近大陆西岸

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D.40°N附近大陆东岸

(2)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

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学审题析题] (在“____”上填关键点)

题号

(1)

(2)

题干解读

判断城市的位置

气温差异产生的影响

知识迁移

1.等温线的判读。

2.主要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

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信息获取

图中信息

图中市中心和郊区气温都在0℃以下→该市冬季气温在

℃以下

市中心气温

于郊区→气流上升,市中心降水几率比郊区大,郊区气温低,且在0℃以下→更容易形成降雪

文字信息

信息1:

回归线附近为热带、亚热带气候→冬季气温在0℃以上。

信息2:

40°N附近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气温大于0℃。

信息3:

40°N附近大陆东岸→温带季风气候或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均温低于0℃

[答案] 

(1)D 

(2)A

题点1 热力环流的形成

1.伊朗古城亚兹德古老的“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建构。

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左下图),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右下图)。

据此完成

(1)~

(2)题。

(1)“风塔”顶部四面镂空主要是(  )

A.为了室内空气流出B.为了采光

C.为了室内热量散发D.为了室外空气流入

(2)有关室内空气的流动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四周流向水池B.从水池流向四周

C.中央为上升气流D.四周为下沉气流

解析:

(1)D 

(2)B 第

(1)题,由材料可知,伊朗古城的“风塔”位于热带沙漠地区,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水的比热容较大,使周围气温降低,空气收缩下沉,高层空气由四周向塔中心流,则“风塔”顶部四面镂空主要是为了室外空气流入,D正确。

(2)题,由上题可知,室内水池使周围气温降低,气压增高,则垂直方向上空气向下运动,水平方向上空气由中心流向四周,结合选项可知,B正确。

题点2 根据气温变化分析热力环流

2.(2018·天津六校联考)读图,回答

(1)~

(2)题。

(1)关于该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冬、夏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谷地

B.陡崖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

C.冬、夏季山谷气温日变化最小

D.山顶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日温差

(2)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  )

A.山谷地形闭塞,降温快

B.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聚在谷地

C.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

D.谷地多夜雨,降温快

解析:

(1)D 

(2)B 第

(1)题,读图可知,冬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陡崖;陡崖冬季日温差是8℃左右,夏季日温差是10℃左右,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冬季山顶气温日变化最小;山顶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日温差。

(2)题,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聚在谷地,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

题点3 根据气压变化分析热力环流

3.读图,回答

(1)~

(2)题。

(1)有关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气压低于②地

B.③地气压高于④地

C.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低

D.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更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的风向为东南风B.b为上升气流

C.c的风向为西南风D.d为上升气流

解析:

(1)B 

(2)D 第

(1)题,由图Ⅱ甲、乙两地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差相比较可知,甲地气压差大,乙地气压差小。

则甲地近地面只能是高压,高空是低压;乙地近地面只能是低压,高空是高压。

对应图Ⅰ甲处近地面①为高压,高空④为低压;乙处近地面②为低压,高空③为高压。

(2)题,乙地近地面气压低,是空气受热上升而形成的,而甲地温度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a和c的风向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发生变化,但南北半球没有确定,因此a、c两地的风向既可能左偏也可能右偏。

考点(三) 等压面的判读[学法:

通知识·提能力·融会贯通]

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

1.判断气压高低

(1)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

由于对流层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如下图,在空气柱L1中,PA′>PA,PD>PD′;在L2中,PB>PB′,PC′>PC。

(2)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

如上图中PD′=PC′、PA′=PB′。

综上分析可知:

PB>PA>PD>PC。

2.判读等压面的凸凹

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

另外,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凸起方向相反。

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1)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

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

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

(2)判断裸地与绿地:

裸地类似陆地,绿地类似海洋。

(3)判断城区与郊区:

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4.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1)等压面下凹者,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

(2)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

(2014·山东高考·节选)如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

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D.西北风

[学审题析题] (在“____”上填关键点)

题干解读

限定词是“近地面”,中心词是“风向”

知识迁移

等压面的判读

信息获取

文字信息

P1和P2为甲所在区域某时刻的两个高空等压面→近地面等压面状况与高空情况相反

图中信息

信息1:

38°N的高空等压面向高处凸出→此处为

气压→对应近地面为

气压。

信息2:

37.5°N的高空等压面向低处凸出→此处为

气压→对应近地面为

气压

[答案] B

1.如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某区域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关于图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图中气压:

丙地>丁地>甲地>乙地

B.甲地气温高于乙地

C.甲地多晴朗天气

D.乙地盛行下沉气流

(2)关于图中气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丙两地之间气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差

B.乙、丁两地之间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C.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甲、乙两地之间的风速

D.产生四地间环流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解析:

(1)C 

(2)D 第

(1)题,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序是甲地、乙地、丁地、丙地;甲地为高压,因此气温低于乙地;甲地是高压,气流下沉,天气晴朗;乙地是低压,气流上升。

(2)题,甲、丙两地之间气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空气遇冷收缩下沉;乙、丁两地之间气流在垂直方向上运动,故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速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水平气压梯度力既影响甲、乙两地之间的风速和风向,也影响丙、丁两地之间的风速和风向;四地之间热力环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2.读北半球某地的气压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的大小关系;并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环流模式。

(2)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地,其对应的天气状况常为________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______地。

(3)图中甲、乙两地之间的风向是________;假若图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表示郊区的是________地。

(4)在图中画出高空的等压面弯曲状况。

解析:

该题以北半球某地的气压分布图为背景,综合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解答本题可按如下思路进行:

答案:

(1)甲>乙>丙>丁。

 画图略。

(呈逆时针运动)

(2)乙 阴雨 甲 (3)西南风 甲

(4)略。

(与近地面弯曲方向相反)

考点(四) 大气的水平运动[学法:

练全悟透·快速通关]

1.(2013·全国卷)如图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为低压。

图中甲地14日6~9时的风向为(  )

A.偏东风        B.偏南风

C.东北风D.西北风

解析:

选B 过甲地作垂直于等压线的箭头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其箭头应指向气压较低的方向;又知该地位于北半球,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故甲地的风向为偏南风。

2.(2014·天津高考)在下图所示的时段内,风向由东南变为东北的城市是(  )

A.台北B.上海

C.首尔D.北京

解析:

选D 解答本题,需要在两幅等压线图中分别作出各城市的风向(首先作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即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然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半球向右偏,即可获得风向)。

由图可知,北京的风向由东南变为东北。

3.(2018·天津一模)读图,回答

(1)~

(2)题。

(1)判断此时P地的风向(  )

A.西北风B.东南风

C.西南风D.东北风

(2)甲、乙、丙、丁四地中的气压可能与Q地相等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

(1)A 

(2)D 第

(1)题,图示P地西侧为高压、东侧为低压,依据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可判断为西北风。

(2)题,图示等压距为2.5hPa,则Q外围等压线数值可能是1005hPa或1007.5hPa;再运用“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判读法,可判断Q数值可能是1002.5hPa~1005hPa或1007.5hPa~1010hPa;与图中丁处数值可能相等。

1.风压定律

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气压在右后方,低气压在左前方;在南半球,背风而立,高气压在左后方,低气压在右前方。

2.风向的判定

第一步:

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

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近地面风向可依此角度偏转,若为高空,则偏转90°),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如图所示(以北半球气压场为例)。

3.风向的应用

根据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可以:

(1)定南北半球,

(2)定气压高低,(3)定三力,(4)定近地面或高空。

4.风力的判读

(1)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如上图,风力:

A>B>C>D。

(2)要注意不同图幅上的气压梯度和比例尺两种情况的变化。

在不同地图中,相同图幅、相同等压距的地图相比,比例尺越大,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就越密集,则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就越稀疏,则风力就越小。

如下图A、B、C、D处风力的大小是A>B>C>D。

[锁定命题热点——备考超人一步]

[热点关注]

1.以温室大棚为背景材料,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特别是大气保温原理,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2.以不同城市的绿化建设为命题背景,考查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及其影响,是考查热力环流这一知识的重要形式之一,可以有效地考查考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

[热点押题]

1.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很多地方采用塑料大棚(棚顶用塑料薄膜密封,背面是用以御寒和提高棚内温度的挡风墙,侧面是一个进出大棚的工作门)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

如图是塑料大棚农业生产景观图。

据此回答

(1)~

(2)题。

(1)当大棚的门打开时,门口处空气流动情况与下图中示意的空气流动情况相同的是(  )

(2)每年盛夏时节,浙江北部地区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的塑料或者是玻璃大棚,这种做的目的是(  )

A.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

B.减少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D.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解析:

(1)B 

(2)D 第

(1)题,大棚内空气温度高,外面气温低,所以打开门时,门上面是向外的暖空气,下面是向内的冷空气,读图可判断,B对。

(2)题,夏季气温高,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可以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D对。

黑色尼龙网在大棚外,不会增加大气逆辐射,A错。

也不能减少或增强地面辐射,B、C错。

如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规划示意图。

图中城市“绿心”由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