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芜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5311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21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莱芜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山东省莱芜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山东省莱芜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山东省莱芜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山东省莱芜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山东省莱芜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山东省莱芜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山东省莱芜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山东省莱芜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山东省莱芜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山东省莱芜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山东省莱芜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山东省莱芜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山东省莱芜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山东省莱芜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山东省莱芜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山东省莱芜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山东省莱芜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山东省莱芜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山东省莱芜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莱芜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解析版.docx

《山东省莱芜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莱芜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解析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莱芜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解析版.docx

山东省莱芜市中考化学试题word解析版

2015年山东省莱芜市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3分)(2015•莱芜)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食物腐败:

分子发生了变化

 

B.

液氧转化为氧气,分子总数增加

 

C.

木炭燃烧:

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有新的元素生成

 

D.

光合作用:

分子分成原子,有新的原子生成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

“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

A、食物腐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分子发生了变化,故选项解释正确.

B、液氧转化为氧气,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分子总数没有增加,故选项解释错误.

C、木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但没有新的元素生成,故选项解释错误.

D、光合作用,属于化学变化,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

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

“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3分)(2015•莱芜)下列生活用品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加碘食盐

B.

食醋

C.

不锈钢钉

D.

蒸馏水

考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解答:

解:

A、加碘食盐中含有氯化钠和碘酸钾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B、食醋中含有水、醋酸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C、不锈钢钉中含有铁、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D、蒸馏水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故选:

D.

点评: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这是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基础.

 

3.(3分)(2015•莱芜)过多的植物营养物质如尿素CO(NH2)2等进入水体会导致“水华”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尿素由四种元素组成

 

B.

尿素属于氮肥

 

C.

尿素属于复合肥

 

D.

使用无磷洗衣粉可以减少“水华”现象发生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富营养化污染与含磷洗衣粉的禁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根据化合物化学式的意义进行分析.

B、根据含有氮元素的肥料成为氮肥进行分析判断.

C、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D、“水华”或“赤潮”是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尿素由碳、氧、氮、氢四种元素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B、尿素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说法正确.

C、尿素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水华”或“赤潮”是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氮、磷的废污水进入水体,是引起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因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氮肥、复合肥的特征、“水华”或“赤潮”形成的原因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3分)(2015•莱芜)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富氧空气”中氧气含量高于普通空气,其中氧气与其他气体体积比为21:

79

 

B.

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可用作食品防腐剂

 

C.

莱芜香肠采用真空包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隔绝水蒸气

 

D.

铁丝在空气中能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考点: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氧气的化学性质;常见气体的用途..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A、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

氮气大约占78%、氧气大约占21%、稀有气体大约占0.94%、二氧化碳大约占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空气的成分主要以氮气和氧气为主,氧气约占五分之一,氮气约占五分之四.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空气中的平均氧气体积分数的空气称为富氧空气;

B、据氮气化学性质稳定解答;

C、真空包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隔绝氧气;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解答:

解:

A、21:

79与空气的成分相差不大,故错误;

B、氮气化学性质常温下稳定,可用作食品防腐剂,正确;

C、莱芜香肠采用真空包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隔绝氧气,错误;

D、铁丝不能在空气中剧烈燃烧,而是在氧气中,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5.(3分)(2015•莱芜)氯元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氯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

海水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氯元素

 

C.

氯原子易得电子形成氯离子(Cl﹣)

 

D.

氯气(Cl2)是由氯气分子构成

考点:

元素的简单分类;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海洋中的资源..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A、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固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石”字旁,气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气”字头,据此结合常见的元素符号进行解答即可

B、根据海水中元素含量分析;

C、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

D、根据物质的构成分析;

解答:

解:

A、氯元素带“气”字旁,属于气态非金属元素,正确;

B、海水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元素,错误;

C、已知氯原子结构示意图是

,则每个氯原子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氯离子Cl﹣.正确

D、氯气(Cl2)是由氯气分子构成,正确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元素的分类、原子结构、物质构成等,认识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作用

 

6.(3分)(2015•莱芜)下列对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反应类型的判断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相关反应

化学反应方程式

反应类型

A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2Mg+O2=2MgO

分解反应

B

小苏打受热分解

NaHCO3

Na2CO3+CO2↑+H2O

化合反应

C

湿法炼铜

2Fe+3CuSO4=Fe2(SO4)3+3Cu

置换反应

D

检验食盐中存在氯离子

NaCl+AgNO3=NaNO3+AgCl↓

复分解反应

 

A.

A

B.

B

C.

C

D.

D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

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若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再根据反应特征确定反应类型是否正确.

解答:

解:

A、该化学方程式缺少反应条件,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

2Mg+O2

2MgO,且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B、该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2NaHCO3

Na2CO3+CO2↑+H2O,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C、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

Fe+CuSO4═FeSO4+Cu,故选项错误.

D、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然后再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进行判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

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

 

7.(3分)(2015•莱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蔗糖溶解的过程就是在水分子作用下,蔗糖分子均匀分散到水分子中的过程

 

B.

搅拌和升温能加快溶解,是因为加快了分子的运动速率

 

C.

用汽油清洗衣服上的油污,是利用了乳化作用

 

D.

室温下,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适量硝酸钾固体能形成硝酸钾饱和溶液

考点:

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A、根据溶解的过程实际是溶质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均匀的分散到溶剂中的过程进行分析;

B、根据搅拌和升温能加快分子的运动速率进行分析;

C、根据汽油是溶解油污进行分析;

D、根据增加溶质,可以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形成饱和溶液进行分析.

解答:

解:

A、溶解的过程实际是溶质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均匀的分散到溶剂中的过程,故A正确;

B、搅拌和升温能加快分子的运动速率,可以加速溶解,故B正确;

C、用汽油清洗衣服上的油污,是利用了汽油能溶解油污,故C错误;

D、增加溶质,可以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形成饱和溶液,所以室温下,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适量硝酸钾固体能形成硝酸钾饱和溶液,故D正确.

故选:

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注意汽油可以溶解油污,洗洁精可以乳化油污.

 

8.(3分)(2015•莱芜)钾长石是常见的含铝矿物,其主要成分是KAlSi3O8,KAlSi3O8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2

B.

+4

C.

﹣4

D.

+3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据此解答.

解答:

解:

在KAlSi3O8中,钾元素的化合价为+1,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设硅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有(+1)+(+3)+3x+(﹣2)×8=0,解得x=+4.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合价的求算,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化学价规则进行.

 

9.(3分)(2015•莱芜)我国民间有端午节挂艾草的习俗,艾草含丰富的黄酮素,黄酮素的化学式为C15H10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黄酮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5:

10:

2

 

B.

黄酮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22g

 

C.

黄酮素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气分子构成

 

D.

黄酮素中碳元素的含量最高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黄酮素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黄酮素的构成进行判断.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

A.黄酮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

(1×10):

(16×2)≠15:

10:

2,故选项说法错误;

B.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而是“1”,通常省略,故选项说法错误;

C.黄酮素由黄酮素分子构成,其中不含有氧气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黄酮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

(1×10):

(16×2)=90:

5:

16,因此黄酮素中碳元素的含量最高,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3分)(2015•莱芜)医院给病人输氧时用到类似如图所示的装置.关于该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输氧时,a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

 

B.

输氧时,该装置也能用来观测氧气输出的速率

 

C.

实验室中将该装置装满水收集氧气时,气体从a导管进入

 

D.

实验室中将该装置盛浓硫酸干燥氧气时,气体从a导管进入

考点:

分离物质的仪器..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在给病人输氧时,氧气应从a导管进入,b导管导出;如果导管接反了,会将装置内的水排出.

B.在给病人输氧时,氧气应从a导管进入,b导管导出.这样可以通过水下气泡的多少快慢判断气体的流速.

C.根据用该装置排水法收集气体时,由于氧气密度比水小应短进长出;

D.根据用该装置洗气时,气体应长进短出;

解答:

解:

A.在给病人输氧时,氧气应从a导管进入,即a导管连接氧气钢瓶,b导管导出;如果导管接反了,会将装置内的水排出.正确;

B.在给病人输氧时,氧气应从a导管进入,b导管导出.这样可以通过水下气泡的多少快慢判断气体的流速.正确;

C.用该装置排水法收集气体时,由于氧气密度比水小应短进长出,即气体应从b进a出;不正确;

D.根据用该装置洗气时,气体应长进短出,气体从a导管进入;正确,

答案:

C.

点评:

此题的装置作用主要是输送氧气,并对氧气润湿,与化学知识没有多大关系,但要注意的是进气的方向,与洗气是相同的,长管进气,短管排出.

 

11.(3分)(2015•莱芜)纯净物M在密闭容器中微热就分解为NH3、H2O和CO2,根据这一实验事实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M由四种元素组成

B.

M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C.

M中有氨气

D.

M可能是碳酸氢钠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生成物可以推测反应物中的元素组成;

B、根据题意“微热就能分解”,说明X不稳定;

C、纯净物X是不可能含有氨气的;

D、根据M的元素组成考虑.

解答:

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和种类不变,物质X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稍加热就分解为NH3,H2O,CO2,说明X是由C、N、H、O四种元素组成的;

B、根据题意“微热就能分解”,说明X不稳定;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生成物中有氨气,不能证明原物质中就有氨气,且原物质是纯净物,故一定不能含有氨气;

D、物质X是由C、N、H、O四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X不是碳酸氢钠.

故选A.

点评: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掌握物质的元素组成;掌握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12.(3分)(2015•莱芜)化学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定量研究.下列有关定量实验的误差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

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时,若烧杯内有水会导致所配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

 

B.

粗盐提纯实验中,若蒸发过程中晶体飞溅会导致测得的氯化钠纯度偏低

 

C.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铜粉质量的多少不影响实验结果

 

D.

用白磷燃烧探究质量守恒的实验中,白磷质量的多少不影响实验结果

考点:

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空气组成的测定;氯化钠与粗盐提纯;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若烧杯内有水,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水的体积偏大,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B、若蒸发过程中晶体飞溅,会造成所得到的精盐的质量偏少,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该实验所用药品必须是足量,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时,若烧杯内有水,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B、粗盐提纯实验中,若蒸发过程中晶体飞溅,会造成所得到的精盐的质量偏少,会导致测得的氯化钠纯度偏低,故选项说法正确.

C、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铜粉质量的多少影响实验结果,如铜粉质量不足,不能全部消耗装置内的氧气,会造成测定结果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用白磷燃烧探究质量守恒的实验中,参加反应的白磷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白磷质量的多少不影响实验结果,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导致溶质质量分数不准确的因素、粗盐提纯的注意事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质量守恒定律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3分)(2015•莱芜)下列处理事故的做法不合理的是(  )

 

A.

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设置隔离带

 

B.

油锅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C.

燃着的酒精不慎碰到,立即用湿布盖灭

 

D.

少量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稀碳酸氢钠溶液

考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A、通过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可以使大火因没有了可燃物不能四处蔓延而得到控制;

B、根据油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判断;

C、根据灭火的原理判断,灭火的原理有三个:

一是清除可燃物或把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二是隔绝氧气或空气,三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三者具其一即可;

D、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如果较少的浓硫酸溅到皮肤上,应迅速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碳酸氢钠溶液.

解答:

解:

A、通过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设置隔离带,可以使大火因没有了可燃物不能四处蔓延而得到控制,故合理;

B、油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所以用水无法浇灭,故不合理;

C、燃着的酒精不慎碰到,立即用湿布盖灭,属于隔绝空气灭火,故合理

D、少量浓硫酸溅到皮肤上,可迅速用水冲洗,然后涂上碳酸氢钠溶液,故合理.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实验操作的一些注意事项,了解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掌握灭火的方法、酒精灯的使用和强酸的使用事项.

 

14.(3分)(2015•莱芜)控制变量法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方法的设计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图甲比较铁、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B.

图乙探究金属的锈蚀是否需要水

 

C.

图丙探究MnO2对H2O2分解的催化作用

 

D.

图丁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达到一定温度

考点: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

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

A、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只能有金属的种类不同一个变量分析;

B、根据实验可知铁钉在干燥的空气中不生锈,而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二者的控制因素是水进行解答;

C、根据控制变量法只能是有无催化剂一个变量分析;

D、根据控制变量法只能有温度是否达到着火点一个变量分析.

解答:

解:

A、由于酸的种类不同,因此无法比较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故选项错误;

B、实验可知铁钉在干燥的空气中不生锈,而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二者的控制因素是水,故选项正确;

C、要探究催化剂的影响,应该选择质量分数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故选项错误;

D、由于水中的红磷与氧气也不能接触,因此不能探究出温度的影响,故选项错误;

故选项为:

B.

点评:

本题是有关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的考查,要求学生熟悉所实验的内容及原理,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控制变量法中哪些量变哪些量不变,即自变量、因变量,了解对照试验的设计思路.

 

15.(3分)(2015•莱芜)工业用煤燃烧产生二氧化硫,在排放前需经处理,如图是两种除硫工艺中主要物质的转化路径(部分产物已略).若每1000gCa(OH)2和NaOH的市场价格分别按0.36元、2.90元计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煤是不能再生的化石燃料

 

B.

反应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SO2+2NaOH=Na2SO3+H2O

 

C.

“双碱法”中的NaOH可以循环使用,节约成本

 

D.

处理相同的SO2,“钠碱法”所需的原料成本更低

考点:

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

专题:

化学与能源.

分析:

A.根据化石燃料的分类来分析;

B.根据反应Ⅰ是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硫的反应,写化学方程式;

C.根据“双碱法”能实现NaOH的循环利用进行分析;

D.根据“钠碱法”所需的原料成本进行分析.

解答:

解:

A.煤、石油和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故正确;

B.反应Ⅰ是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硫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SO2+2NaOH=Na2SO3+H2O;故正确;

C.两种工艺中,处理相同量的SO2,双碱法所需的原料成本更低,原因是通过反应II实现了NaOH的循环利用,减少了NaOH的用量,所以成本降低,故正确;

D.两种工艺中,处理相同量的SO2,双碱法所需的原料成本更低,“钠碱法”不能实现了NaOH的循环利用,所需成本较高,故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联系生活考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知识,同学们需要在平常生活中提高“节能、环保”的意识.

 

16.(3分)(2015•莱芜)实验中除杂的思路有两种:

一是将杂质除去,二是将有用物质提取出来,以下除杂方法与后者的思路一致的是(  )

 

A.

实验室用蒸馏的方法制取蒸馏水

 

B.

用灼热的铜网除去N2中混有的少量O2

 

C.

加热蒸发法除去氯化钠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盐酸

 

D.

用适量石灰石除去氯化钙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盐酸

考点:

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蒸发与蒸馏操作;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

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

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

解:

根据题意,实验中除杂的思路有两种:

一是将杂质除去,二是将有用物质提取出来.

A、实验室用蒸馏的方法制取蒸馏水,是利用了加热蒸发的方法,使水不断挥发,冷凝得到蒸馏水,是利用了将有用物质提取出来的原理.

B、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是利用了将杂质除去的原理.

C、盐酸具有挥发性,加热蒸发法除去氯化钠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盐酸,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