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教材.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654787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PPT 页数:185 大小:1.6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教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5页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教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5页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教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5页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教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5页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教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5页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教材.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85页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教材.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85页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教材.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85页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教材.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85页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教材.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5页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教材.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5页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教材.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5页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教材.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5页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教材.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5页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教材.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5页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教材.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5页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教材.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5页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教材.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5页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教材.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85页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教材.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85页
亲,该文档总共18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教材.ppt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教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教材.ppt(18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教材.ppt

BeijingGrandHonourManagementSystemCertificationCo.,Ltd,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教材,2,目录,

(一)碳排放背景及对全球影响,碳排放的核算

(二)碳排放要求-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三)碳排放应对措施-能源结构调整(四)碳排放管理体系标准及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效果评价规则解析,3,碳排放背景及对全球影响碳排放释义,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

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用碳(Carbon)一词作为代表。

虽然并不准确,但作为让民众最快了解的方法就是简单地将“碳排放”理解为“二氧化碳排放”。

多数科学家和政府承认温室气体已经并将继续为地球和人类带来灾难,4,碳排放与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

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5,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平均值和离差值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同时随时间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我们都清楚知道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及生态系统带来的灾难:

极端天气、冰川消融、永久冻土层融化、珊瑚礁死亡、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改变、旱涝灾害增加、致命热浪等等。

现在,不再是科学家在预言着这些改变,人类已开始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挣扎着求生存。

6,但这一切只不过是气候变化的影响之序幕,我们正在经历危险的气候变化,升温的车轮越转越快。

要阻止这场灾难,我们必须马上行动。

目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

7,地球的温度是由太阳辐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热后的地球将红外辐射线散发到空间的速率决定的。

从长期来看,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必须同地球及大气层向外散发的辐射能相平衡。

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

8,因此,这类气体有类似温室的效应,被称为“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温室气体含量不断的升高使得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将变得热起来,同样对全球气候环境造成严重的变化和影响。

9,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的开展和各种各样的不合理人类活动,使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

而其中主要被排放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等。

虽然在2009年,各个国家的领导人曾聚首哥本哈根,共同商议解决全球升温的方法,并协议签订协议书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但迫于国家的发展和重工业的开展,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仍然未能得到妥善的解决方法。

温室气体的排放持续增高,使地球已经受到温室效应的诸多影响,其中,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对全球气候的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10,温室气体的浓度一直居高不下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这一事实对我们全球的影响将是人类无法想象的。

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将直接导致地球气温上升。

在19902000年之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

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11,有关研究数据表示,倘若地球表面没有温室气体的存在,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比现在实际测到的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低33摄氏度。

根据这一个调查结果我们不难看出温室气体浓度的上升最直接的就是会给地球带来升温这一结果。

12,南北极冰川融化受到温室效应的影响,全球气温上升,使到全球气候变化各异,其中南北极正遭受着温室效应对其的严重影响。

大家都清楚,南北极布满着冰川与冰山,倘若温度升高使南北极的冰川和冰山全部融化,海面会上升六十公尺,到那時整個荷兰会被淹沒;孟加拉国亦会因此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像马尔代夫这些海岛国家就更加不能逃过被海水淹没这一厄运。

溫室效应使得地球变暖,,13,不断融化的冰山迫使两极生物面临生存的危机。

原本两极的雪与冰山可以将80至90的太阳光反射回大氣中,当白色的雪与冰山因融化而減少时,所能反射的太阳光也減少,這表示地表與海洋吸收的热越來越多,雪与冰山融化的情況也就更嚴重了。

就以北极作为例子,如果二氧化碳排放量再不受到控制的話,科学家们估计在本世紀末時,北极冰山会減少50至60,14,到時夏天也將因为溫度太高,冰山會全数融化。

即使北极蘊含着丰富的石油与天然器资源,使人类能在极地地区更便利的开采能源,而在北极的交通往來也会变得更加方便,但一旦冰川全部融化,一些依赖浮冰区覓食的北极熊、海豹、海鸟等等的野生动物,将会因为冰川的融化而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15,大西洋飓风倍增海平面上升全球旱情加剧-,16,所以“(控制)碳排放”、“碳中和”这样的术语就成为容易被大多数人所理解、接受、并采取行动的文化基础。

我们的日常生活一直都在排放二氧化碳,而如何通过有节制的生活,例如少用空调和暖气、少开车、少坐飞机等等,以及如何通过节能减排的技术来减少工厂和企业的碳排放量,成为本世纪初最重要的环保话题之,17,碳排放碳排放原因,燃料本身就是有机碳氢化合物,所以如果不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燃烧化学反应变成对人体和环境基本无害的水和二氧化碳(但二氧化碳正在被认为是对全球大气环境有危害的温室气体),就有可能成为有害物质而排放出,例如当燃料和空气的比例过小(混合气过稀)而导致发动机失火时就是如此,这是碳氢化合物(HC)排放的主要机理之一。

18,碳烟的生成需要氧气严重不足,所以主要在非均质燃烧的柴油机中生成,汽油机因为燃料与空气均质混合后才燃烧,并且混合气一般不会太浓,所以一般没有碳烟,颗粒物(PM)排放也很少(但如果有机油进入混合气中,如活塞环坏了导致串机油或燃烧混合油的二冲程汽油机,则也会产生碳烟和颗粒物;另外,如果汽油机供油系统故障导致供油失控,则也会产生碳烟)。

19,氮氧化物(NOx)是由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反应生成的,包括NO、NO2等,其中又以NO为主,但是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在大气状态下并不会发生化学反应,只是因为燃烧形成的12002400的高温环境为氧气和氮气反应生成NO、NO2创造了条件,才造成了氮氧化物(NOx)排放,这就是氮氧化物(NOx)排放的形成机理。

铅盐直接来自于燃料,只要燃料不含铅,发动机就不会有铅污染。

碳排放:

碳排放不仅仅是燃料燃烧会产生,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增长也是会使碳排放增加的原因,20,燃料如果太多会导致混合气过浓而不能完全燃烧,其中含碳较多的成分要么变成含碳较少的碳氢化合物或醛类物质(气体),要么变成含碳较多结构更为复杂的颗粒物(PM),或者变成固体的碳烟颗粒物(也是PM),或者变成燃烧中间产物一氧化碳(CO),所以氧气不足造成的不完全燃烧产物是碳氢化合物(HC)排放的又一个机理,也是碳烟及颗粒物(PM)排放和一氧化碳(CO)排放的唯一机理。

21,碳排放碳排放计算走楼梯上下一层楼能减少0.218千克碳排放,少开空调一小时减少0.621千克碳排放,少用一吨水减少0.194千克碳排放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结束之后,“低碳”概念开始高频率地走进人们日常生活。

现在,杭州开始建设低碳城市,大家对碳排放量的多少非常关心,但又知道得很模糊,不知道到底该怎么算的。

事实上,碳排放和我们每天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

至于碳排放量有多少,有关专家给出碳排放的计算公式:

22,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公斤)=耗电度数0.785开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公斤)=油耗公升数0.785;坐飞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公斤):

短途旅行:

200公里以内=公里数0.275;中途旅行:

200至1000公里=55+0.105(公里数-200);长途旅行:

1000公里以上=公里数0.139,23,火车旅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公里数0.04家用天然气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天然气使用度数0.19家用自来水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自来水使用度数0.91此外,还有人发布了肉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肉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公斤)=公斤数1.24。

24,据了解,碳足迹计算国际上有很多通用公式,这些公式是由联合国及一些环保组织共同制作的。

在这些公式的基础上使用中国本土的统计数据和转换因子,使计算更符合中国国情,也更准确地反映你的实际碳足迹。

在中国,每年的能源消费总量都发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比如,2008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为28.5亿吨标准煤”。

25,标准煤亦称煤当量。

1吨标准煤的能量,约为0.7吨纯碳充分燃烧释放的热量。

0.7吨乘以3.7得出:

消耗1吨标准煤的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为2.6吨。

任何普通人,只要记住“2.6”这个简单数字,就能从国家公布的统计报告中,估算出中国全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6,以2008年为例,全年能源总消费量为28.5亿吨标准煤,其中3亿吨来自传统生物质能源(非化石燃料),2.5亿吨来自可再生能源,实际消费的化石燃料能源量为23亿吨标准煤。

23亿吨乘以2.6,得出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9.8亿吨。

根据当年的统计公报,中国人口为132802万人,由此计算出,2008年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4.5吨这与国内外学术界认可的数字十分吻合,27,中国钢铁企业碳排放受企业能源结构、电力排放因子、工艺路线、流程结构与关键技术等因素影响。

钢铁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源于能源动力系统。

研究表明:

中国钢铁工业的排放中,能源(燃料)消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约占钢铁工业排放总量的以上典型钢铁联合企业的能源供应依靠煤炭,主要用于生产焦炭。

而由焦炭消耗所引起的直接碳排放占以上,中国电网结构以火电为主,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较高约为美国的.倍,,28,日本的倍,法国的.倍如果用目前通用方法计算,按照企业的外购电水平,采用法国电力排放因子计算将比采用中国电力排放因子计算结果低.。

中国钢铁产业以长流程高炉转炉流程为主导。

中国处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钢铁存量分布生产阶段的暂时性存量大而处于循环阶段的社会应用存量相对不足。

由此导致中国钢铁工业结构以高炉转炉工艺为主,电炉短流程相对较少。

而以天然资源为源头的长流程碳排放量是短流程碳排放量的.倍。

29,长流程钢铁企业工艺结构对碳排放影响也非常明显。

比如焦炭自产率、烧结球团矿自产率、高炉转炉匹配程度、产品结构等对企业碳排放的影响非常直接。

如:

自产焦炭或相对焦炭完全外购所产生的过程直接排放要多.和.。

冶金技术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碳排放强度。

蓄热燃烧技术、热装送、能源中心等为代表的综合节能技术的突破与推广应用,使得年来中国钢产量增长近倍,而能源消耗总量仅增加了约.,30,31,企业层面的排放计算需要接轨国际通用的分析框架且保证适合微观工业过程的特点。

首先,企业碳排放计算应该包括个范围范围为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围为采购电力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范围为其他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包括采购原燃料的生产及运输等。

32,其次,方法应该符合国际通用方法的一般性原则,即直接碳排放应当遵循边界内碳平衡原则:

排放量(碳输入碳输出)。

其中,对于中间过程应该采取碳追踪方式确保计算的准确性,并且在计算过程不断验证和修正企业碳排放因子。

显然,物质流方法符合这些技术要求。

最后,正确计算副产品带来的碳抵扣,明确循环经济下钢铁企业园区由工业共生带来的冶金过程碳抵扣。

33,那么如何展开方法?

方法是一种基于碳物质流分析的钢铁企业碳排放评估方法。

方法包括边界确定、排放清单、碳元素流分析、排放因子选取以及排放计算。

核心是依据碳元素平衡原理和物质流分析方法研究钢铁生产过程的碳代谢规律。

34,1.系统边界对于上游,直接排放源与间接排放源输入选用厂界边界;下游采用功能边界,即所有以工业共生方式参与钢铁冶金过程碳资源转化的能量与化学品都包含在边界内。

对于运输部分仅计算厂内以生产为目的的半成品运输消耗。

钢铁企业排放计算系统边界。

35,36,通过上图列出碳排放清单企业碳排放清单包括直接碳排放清单,间接碳排放清单清单项目,37,38,因子选取固体燃料碳排放因子的计算按照排放系数推荐排放系数企业燃料热值碳氧化因子。

推荐排放系数指年排放系数。

碳氧化因子根据设备情况确定。

焦碳的碳排放因子取.,高炉煤气.。

电力排放因子选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当年区域电网碳排放因子。

通过碳物质流平衡分析确定非标准组分(如粉尘/污泥等)含碳量与碳排放因子。

39,其他产品、半成品(如烧结矿/废钢/水泥等)的碳排放因子选用相关国内研究成果。

没有研究数石灰石/云石等的含碳量计算通过活动强度乘以有效组分除以分子量乘44获得。

40,计算方法企业碳排放评价相关定义有:

)企业排放量。

温室气体协议规定下企业碳排放量,单位,为吨粗钢。

)直接排放量。

实际工业过程研究范围内由碳元素引起的固定源碳排放量(包括工艺碳排放量及辅助系统的碳排放量),单位。

)间接排放量。

主要指外购电带来的碳排放量,单位。

)排放权抵扣。

高炉渣、钢渣等的资源化利化,抵扣熔剂分解产生的排放。

能源外供抵扣也包括在内。

单位t,41,)工艺排放。

实际生产过程中由工艺单元的燃烧、粉尘、污泥、炉渣等造成的不可避免碳排放。

数值与工艺技术水平、煤气网络方案等相关,单位。

)理论最大碳减排潜力。

在企业一定的工艺技术条件下,通过煤气网络优化、煤气资源高效利用等带来的最大碳减排潜力。

不包括由系统余热回收和替代带来的碳减排效果。

42,)碳元素固定率。

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对碳元素的矿化、产品化比例。

即碳元素流最终固定在产品或者矿化相的量与系统碳输入量的比值。

这个比例越高,说明系统的碳元素利用率越高。

43,案例,以千万吨级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为研究对象。

该企业拥有年产1000万粗钢生产能力,是中国典型的大型传统钢铁联合企业。

企业主体工艺为高炉转炉工艺,拥有焦化、烧结、球团、高炉、转炉、连铸连轧等生产单元以及发电、石灰窑、动力转化等辅助生产单元。

其工艺结构为1.02烧结矿、0.34球团对应1粗钢生产。

941.15生铁生产1粗钢,产品主要以中厚板、线材和小型材为主。

44,企业吨钢耗电量为,其中自发电比例为。

渣产量:

高炉渣,钢渣,其中渣用于生产水泥、微晶玻璃等产品。

收集和整理企业现场数据,按照物质流分析方法绘制图所示的案例企业碳元素物质流图,其中碳排放数据作为直接排放计算数据依据。

该企业的主要碳输入为洗精煤.,无烟煤.,熔剂等物质碳含量为.3。

45,主要的碳直接输出如表所示,表列出根据案例企业实际情况计算和选取的部分碳排放因子。

生产粗钢,案例企业的直接碳排放量为,间接碳排放量为(主要由外购电力引起)碳排放抵扣为.主要由水泥、微晶玻璃生产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引起.,46,该企业碳排放量为.。

通过碳物质流分析可知,在不进行任何工艺改造的情况下,由于燃烧、粉尘、污泥、炉渣等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碳排放量为.。

所以,案例企业在无重大工艺革新情况下最大理论碳减排潜力为.,其潜力主要来自冶金煤气的高效利用。

本案例中企业碳元素固定化率为.企业可通过加强煤气资源回收、以煤气资源生产低碳化学品等方式提高碳元素的固定化率。

47,48,49,50,碳排放国际条约简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被认为是冷战结束后最重要的国际公约之一。

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国际社会在1992年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并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达成了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

议定书要求30多个附件一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在2008至2012年间,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平均比1990年削减5.2%。

51,在得到占发达国家1990年CO2排放总量的55%以上的缔约发达国家批准后,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这标志着国际社会进入了一个实质性减排温室气体的阶段,人类发展史上首次具有了一个国际法律框架,用以限制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干扰。

减少碳排放成为缔约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

52,议定书设计的清洁发展机制(CDM)为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了一个双赢的长期行动框架。

是议定书设计的三个灵活机制之一,其初衷是为了各国可以采用最小成本且有效的方式来削减排放,各国可以运用这些机制相互协作以履行减排的承诺。

该机制允许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减排项目来获取减排信用,并从2000年开始到第一个承诺期(2008-2012)执行。

它既可以使发达国家降低减排的成本,同时又使发展中国家通过项目合作,获得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中国可以通过积极参与项目获得巨大的经济收益,据估计中国可以提供全球CDM所需项目的一半以上。

此外,碳交易市场也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之一,53,碳排放国际条约执行效果及目标实现议定书生效是各国在政治、经济、能源、环境等方面利益相互妥协的结果。

由于各国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具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加上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履行减排义务时付出的代价不同,所以在减排的国际谈判中不得不考虑各自的国家利益,使得谈判过程成为一个各个国家或利益集团在政治、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博弈的复杂过程。

54,由于占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约40%的美国和澳大利亚没有批准议定书并且议定书最终文本是在谈判过程中对一些国家的减排义务作了较大让步的情况下才达成的妥协方案,所以议定书执行的意义和效果并不显著。

55,即使议定书所规定的各项目标能够实现,与稳定气候变化的最终目标仍相距甚远。

由于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较高,对经济将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所以,实力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无力承担如此巨大的经济负担,需要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

另一方面,减排的效果如何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国际社会实现稳定气候变化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

56,碳排放碳交易全球碳交易市场年均交易额已达300亿美元,预计将来还会大幅增加。

在欧洲,企业可以通过买卖二氧化碳排放量信用配额来实现排放达标的目标。

碳排放已经成为一种市场化的交易。

在伦敦金融城,除了股票、证券和期货交易所外,还有不少专门从事碳排放交易的公司。

57,早在2002年,英国就自发建立了碳交易体系。

另外,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中,有60多家企业致力于研发有助减少碳排放的新技术。

虽然在伦敦没有一所类似股票交易所的碳交易所,但是这些大大小小从事碳排放交易的公司企业却早就联合在一起了。

58,碳排放价格一直处于波动状态,2006年交割的碳排放价格约为每吨16.50欧元(约合人民币165元),而2007年交割的碳排放价格则为17欧元。

除英国外,欧洲各国目前都有活跃的碳排放交易市场。

2002年,荷兰和世界银行首先开始碳交易时,碳排放的价格为每吨5欧元左右,此后开始上扬。

2004年达到6欧元,到2006年4月上旬,每吨价格超过了31欧元。

2006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总额达280亿美元,为2005年的2.5倍,交易的二氧化碳量达到了13亿吨。

59,英国、美国已经是全球碳排放交易的两大中心担纲的分别是伦敦金融城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现在,参与碳排放交易的政治家和商人都将目光投向了亚洲,投向了中国。

碳排放交易是用经济手段推动环保的国际通行办法,是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的核心内容。

1997年开始接受签署的京都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重要议定书,是碳排放全球交易的政策驱动力。

60,根据京都议定书的约定,“已发展国家”有已经核准的2008-2012年间温室气体排放量上限;同时,至2012年,温室气体平均排放量必须比1990年的水平低5.2%。

为减少“全球蔓延”的温室气体,京都议定书同时规定,协议国家(现有169个国家)承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一定的碳排放减排目标,各国可将自己的减排目标分配给国内不同的企业。

当某国不能按期实现减排目标时,可以从拥有超额配额(或排放许可证,英文简称CER)的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购买一定数量的配额(或排放许可证)以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

61,同样的,在一国内部,不能按期实现减排目标的企业也可以从拥有超额配额(或排放许可证)的企业那里购买一定数量的配额(或排放许可证)以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CDM便因此形成,碳排放形成“大宗商品交易”的国际市场。

62,受京都议定书的政策牵引,英国早在2002年即启动自愿排放贸易计划,31个团体根据1998-2000年基线自愿性设定排放减量目标,包括了6种温室气体。

2005年,欧盟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体系启动,该体系覆盖欧盟25个成员国,包括近12000个燃烧过程排放二氧化碳的工业实体,遂使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

63,伦敦金融城则是欧洲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中心。

2006年,其碳排放交易额超过200亿欧元,历年来呈翻番增长趋势。

“走在环保问题的前列,已经为金融城带来了切实利益。

”伦敦金融城当局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主席迈克尔斯奈德如此评价金融城的碳排放交易。

64,美国目前尚未加入签署京都议定书,其制定了“10年内减少20%的汽油用量”的发展减排计划。

2003年建立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是全球首个以温室气体减排为目标和贸易内容的专业市场平台,其包括了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氧化物、六氟化硫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交易,会员200余个,这足以使其成为碳排放交易的美洲中心,65,碳排放要求-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66,万家企业范围,万家企业是指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以上以及有关部门指定的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

初步统计,2010年全国共有17000家左右。

万家企业能源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60%以上,是节能工作的重点对象。

抓好万家企业节能管理工作,是实现“十二五”单位GDP能耗降低1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约束性指标的重要支撑和保证。

6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家组织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纳入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的企业均为独立核算的重点用能单位,包括:

68,

(一)2010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二)2010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客运、货运企业和沿海、内河港口企业;或拥有600辆及以上车辆的客运、货运企业,货物吞吐量5千万吨以上的沿海、内河港口企业;(三)2010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千吨标准煤及以上的宾馆、饭店、商贸企业、学校,或营业面积8万平方米及以上的宾馆饭店、5万平方米及以上的商贸企业、在校生人数1万人及以上的学校,69,万家企业具体名单由各地区节能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以上条件确定并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汇总后对外公布。

为保持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的连续性,原则上“十二五”期间不对万家企业名单作大的调整。

万家企业破产、兼并、改组改制以及生产规模变化和能源消耗发生较大变化,或按照产业政策需要关闭的,由各地省级节能主管部门自行调整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

“十二五”期间新增重点用能单位要按照本实施方案的要求开展相关工作。

70,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法强化政府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监管,推动万家企业加强节能管理,建立健全节能激励约束机制,加快节能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实现“十二五”节能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71,

(二)基本原则1、企业为主,政府引导。

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以企业为主体,政府相关部门通过指导、扶持、激励、监管等措施,组织实施。

2、统筹协调,属地管理。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万家企业节能行动的指导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协同推进。

地方节能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的实施工作。

中央企业接受所在地区节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