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同步练习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59022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同步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教育学》同步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教育学》同步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教育学》同步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教育学》同步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教育学》同步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教育学》同步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教育学》同步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教育学》同步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教育学》同步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教育学》同步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教育学》同步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教育学》同步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教育学》同步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教育学》同步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教育学》同步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教育学》同步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教育学》同步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教育学》同步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教育学》同步练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同步练习题.docx

《《教育学》同步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同步练习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同步练习题.docx

《教育学》同步练习题

《教育学》同步练习题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填空题

1、近代学校系统,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2、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3、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教育。

4、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是六艺教育,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程。

5、中国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6、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的教育制度。

7、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而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8、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9、传统教育学的代表者是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流派的代言人是杜威。

10、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二、名词解释

1、教育(广义):

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教育(狭义):

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三、选择题

1、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

A、中庸 B、礼记 C、论语 D、学记

2、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记载在(  )。

A、中庸 B、礼记 C、论语 D、学记

3、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  )

A、四书  B、五经  C、六艺  D、八股文

4、义务教育的实施在(  )之后。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C、第三次工业革命 D、第四次工业革命

5、"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等命题的提出者是(  )

A、夸美纽斯 B、洛克 C、杜威 D、赫尔巴特

6、"教学相长","及时而教"等教育思想最早出自我国的(  )。

A、中庸B、大学C、论语来源:

考试大D、学记

7、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著作是(  )

A、中庸B、礼记C、论语D、学记

8、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重视启发教学的教育家是我国的(  )。

A、孔子B、孟子C、荀子D、朱熹

9、主张"有教无类"的观点的人是(  )。

A、孔子B、孟子C、荀子D、朱熹

10、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著作是(  )。

A、中庸B、礼记C、论语D、学记

11、在近代西方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思想家是(  )。

A、夸美纽斯B、洛克C、卢梭D、赫尔巴特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

A、中庸B、大学C、盂子D、学记

13、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及代表作是(  )。

A、布鲁纳、《教育过程》B、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C、赞科大、《教学与发展》D、凯洛大、《教育学》

14、重视启发教学,提出"助产术"的人是(  )。

A、亚里斯多德B、苏格拉底C、柏拉图D、昆体良

15、第一个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B、洛克C、杜威D、赫尔巴特

16、强调儿童中心主义观点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B、洛克C、杜威D、赫尔巴特

17、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而编写《教育学》的是教育家(  )。

A、夸美纽斯B、杜威C、凯洛夫D、赫尔巴特

18、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的标志是(  )。

A、《大教学论》B、《爱弥尔》C、《民主主义与教育》D、《普通教育学》

19、在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  )。

A、文化知识教育B、艺术教育C、读写算的教育D、军事体操教育

20、在我国第一个已经实施的近代学制是(  )。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戌学制D、子癸丑学制

四、简答题

1、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①阶级性;②道统性;③专制性;④刻板性;⑤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是什么?

①教育终身化;②教育全民化;③教育民主化;④教育多元化;⑤教育技术现代化。

4、简述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及其代表人和著作。

①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②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③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凯洛夫《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填空题

1、决定教育规模与速度的因素是生产力。

2、制约教育目的的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为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4、人力资本的提出者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

5、教育与文化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6、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其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8、学校文化主要可分为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

9、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10、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1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二、名词解释

1、学校文化:

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三、选择题

1、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2、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的因素是(  )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3、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因素是(  )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4、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  )

A、六艺 B、三科 C、四学 D、七艺

5、决定教育目的因素是(  )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6、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主要是通过(  )表现出来的。

A、培养人 B、参与政治活动 C、传播文化与科学知识 D、参与经济活动

四、简述题

1、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A.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④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B.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③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2、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简述信息技术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①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②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③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填空题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3、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4、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等。

5、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6、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7、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二、名词解释

1、人的身心发展:

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内发论:

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3、外铄论:

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4、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选择题

1、历史上流传的"狼孩"的故事说明,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  )

A、起决定作用 B、不起决定作用 C、不起作用 D、决定人的发展方向

2、"孟母三迁"的故事反映了(  )对人的重要影响

A、教育B、环境C、遗传D、家庭教育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  )

A、环境B、遗传C、教育D、社会活动

4、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

A、现实性B、必然性C、可能性D、方向性

5、俗语"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6、对正常发育的学生来说,遗传素质对他的身心发展(  )

A、不起决定作用B、起导向作用C、起决定作用D、起一般作用

7、儿童身心发展的(  )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8、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遗传素质B、教育C、环境D、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9、心理断乳期是指(  )

A、幼儿期B、儿童期C、少年期D、青年期

10、危险期主要指(  )。

A、幼儿期B、儿童期C、少年期D、青年期

四、简述题

1、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③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④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⑤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①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②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③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④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⑤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3、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胫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一、填空题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决定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并成为教育活动归宿的是教育目的。

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可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4、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5、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6、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7、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二、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广义):

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2、教育目的(狭义):

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3、体育:

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4、美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

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6、德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7、智育:

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三、选择题

l、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是(  )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B、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

(  )

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

C、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

3、确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凯洛夫的《教育学》B、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思想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D、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4、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  )

A、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B、正规教育、业余教育

C、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D、普通教育、职业教育

四、简答题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教育目的:

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本精神:

①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②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③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问答题

怎样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1)德育;

(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三)素质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四)素质嘉奖业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一、填空题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

2、《儿童权利公约》的四个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3、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教师是专业。

4、师生关系在教学上是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5、教育活动中最基础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6、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统称为教师的人格特征。

二、选择题

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  )

A、主导作用 B、决定作用 C、不起主导作用 D、起基础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  )

A、主体 B、客体 C、媒体 D、手段

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外,还要求具有一定的

A、交往能力 B、研究能力 C、管理能力 D、学习能力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师的职业特点。

A教师职业的性质:

①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②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B教师职业的特点:

①传道者角色;②授业、解惑者角色;③示范者角色;④管理者角色;⑤朋友角色;⑥研究者角色。

2、简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A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②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③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B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简述师生关系。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A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①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B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②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C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①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

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第六章 课程

一、填空题

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2、根据课程任务,可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3、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4、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知识和儿童。

5、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6、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7、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材。

8、课程评价的CIPP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背景评价、课程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

9、从课程功能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10、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11、制约课程目标制定的学生、社会、学科这三个因素是交互起作用的。

二、名词解释

1、课程: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2、教学计划(课程计划):

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3、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4、教材:

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5、学校课程:

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6、基础型课程:

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三、选择题

1、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2、第三次全教会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

A、活动课程B、社会课程C、学校课程D、特色课程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

4、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  )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

5、注重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的课程是(  )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

6、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评价模式是(  )

A、目标评价模式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D、以上都不对

四、简答题

1、什么是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的形式是什么?

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2、简述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

①强制性;②普遍性;③基础性

3、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

①安排课程表;②分析教学任务;③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④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⑤规划教学单元和课;⑥组织教学活动;⑦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第七、八章 教学

一、填空题

1、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在我国,我们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的过程。

3、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讲授法。

4、教学工作是以上课为中心环节的。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5、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6、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7、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等。

8、伴随着近代大工业生产而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9、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10、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是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11、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有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

12、教学方法中的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形式。

13、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辅助形式有个别教学制、分组教学制等。

14、教师备课最后要落实到写好三种教学计划上,这三种计划是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

二、名词解释

1、教学:

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2、讲授法:

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3、教学组织形式:

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4、班级授课制:

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三、选择题

1、教学是(  )

A、教师教的活动B、学生学的活动

C、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活动D、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2、教学具有教育性的规律,最初是由教育家(  )提出的。

A、杜威B、赫尔巴特C、孔子  D、夸美纽斯

3、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

A、引起学习动机 B、巩固知识  C、领会知识 D、运用知识

4、教师通过展示实物、进行示范性实验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A、演示法 B、实验法 C、练习法 D、讲授法

5、在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孔子 D、夸美纽斯

6、课的类型按任务一般可分为(  )

A、讲授课和复习课 B、单一课和综合课C、讲授课和实验课 D、理论课和实践课

7、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学习什么实现的?

(  )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生产经验 D、生活经验

8、我国古代的《学记》中说,"学不躐等",这体现了下列哪个教学原则?

(  )

A、巩固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启发性原则

9、我国古代《论语》中提出,"不愤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