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60019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54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docx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docx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

§3.1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

城市规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从古希腊亚里土多德所记载的米利都城规划到中国的(考工记)中的相关记载,都揭示了城市规划在人类社会早期的成就。

但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和一项社会实践的现代城市规划,在20世纪中才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这一发展是实质性的。

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具体的科学学科,在20世纪初才得以确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充实和完善,成为一门独立性的学科。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年编制的学科分类目录中,城市规划被列为29个独立学科之一。

在我国,城市规划也已正式列为一门学科。

现代城市规划的实践性揭示了城市规划只有成为一项社会性的活动,城市规划的思想、理念、原则和具体的内容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和实现。

而理论所具有的对事物发展的预期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性,决定了城市规划理论是城市规划实践得以开展和完善的基础。

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城市规划与城市和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直接相关,城市规划工作的开展涉及到城市的各类组成要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空间上的相互关系,这些城市组成要素对城市规划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同时,城市规划能够直接处理其中的某些部分,通过这样的处理对城市的各类组成要素的进一步发展起到影响和作用。

从学科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角度可以看到,现代城市规划科学和实践的对象是以城市土地使用为主要内容和基础的城市空间系统,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应当是:

对城市土地使用的综合研究及在土地使用组合基础上的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

在这样的基础上,现代城市规划的领域可以界定在以下四个方面:

1.城市土地使用及各项设施的配置;

2.城市空间的组合;

3.城市交通网络的架构;

4.城市政策的设计和实施。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城市规划在具体处置这些内容时,都需要将它们置于整个城市社会大系统中予以考察,只有将城市规划的所有思考和行动置于城市整体的范围之内,城市规划才能真正获得理性和合法性的基础。

这就是说,无论是作为一门学科还是作为一项社会实践,城市规划所处理的内容实际上涉及到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面对这样的大系统,仅凭感觉和感受所建立起来的感性认识来展开工作显然是不适宜的,而要认识城市发展在其纷杂的表面行为之下所蕴含的规律性,科学地预测和组织城市的未来发展就必须运用理论和理性思维,从而来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也就是城市规划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面对城市规划这门学科的学习,也要求对城市规划的理论有全面的掌握。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道:

“一个民族想要站上科学的各个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对于一门学科而言则更是如此了。

从以上关于城市规划领域的界定出发,在现代城市规划领域中,可以将所有的理论划分成两个部分:

一是关于城市发展、土地使用和城市空间组织等方面的相关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描述和解释了城市规划过程中直接处理的现象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性的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城市规划援救和实践的对象的发展演变规律;另一部分理论是关于城市规划本身的,是有关于我们如何处理城市规划的本质内容,也就是说,城市规划是如何来认识城市及城市空间结构的,又是如何来组织这些内容的,或者也可以说,城市规划究竟是依据怎样的思想来改造城市规划的对象的。

现代城市的发展存在着两种主要的趋势,即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

而在对城市发展的理论研究中,也主要针对着这两种现象而展开,这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中已露端倪。

霍华德是希望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已经存在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所出现的问题,而柯布西埃则希望通过对现存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本身的内部改造,使这些城市能够适应城市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思路。

相对而言,城市分散发展更得到理论研究的重视,因此出现了许多带有理论模型意味的比较完整的理论表述,而关于城市集中发展的理论研究则主要处于对现象的解释方面,还比较缺少完整的理论陈述。

3.1.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1田园城市理论霍华德于1898年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他认为田园城市是兼有城市和乡村特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经与霍华德商议后,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他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

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

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

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交付租金。

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

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

霍华德对他的理想城市作了具体的规划,并绘成简图。

(图3-1)他建议田园城市战地为6000英亩(1英亩=0.405公顷)。

城市居中,占地1000英亩;四周的农业用地占5000英亩,除耕地、牧场、果园、森林外,还包括农业学院、疗养院等。

农业用地是保留的绿带,永远不得改作他用。

在这6000英亩的土地上,居住32000人,其中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在乡间。

城市人口超过了规定数量,则应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

田园城市的平面为圆形,半径约1240码(1码=0.9144米)。

中央是一个面积约145英亩的公元,有6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分成6个区。

(图3-2)城市的最外圈地区建设各类工厂、仓库、市场,一面对着最外层的环形道路,另一面是环状的铁路支线,交通运输十分方便。

霍华德提出,为减少城市的烟尘污染,必须以电为动力源,城市垃圾应用于农业。

图3-1田园城市与周围农地的安排

 

图3-2田园城市内部布置片断

田园城市尽管在20世纪初得到了初步的实践,但很显然是一种理想型的设想,而且在实际的运用中,分化为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指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自给自足;另一种是指城市郊区,那里有宽阔的花园。

前者的吸引力较弱,也形不成如霍华德所设想的城市群,因此难以发挥其设想的作用。

后者显然是与霍华德的意愿相违背的,它只能促进大城市无序地向外蔓延。

在这样的状况下,到20世纪20年代,曾在霍华德的指导下主持完成第一个田园城市规划和进行建筑设计的恩温提出了卫星城理论,并以此来继续推行霍华德的思想。

2.卫星城理论恩温认为,田园城市在形式上有如围绕在行星周围的卫星,因此,他在考虑伦敦地区的规划时,建议围绕着伦敦周围建立一系列的田园城市,并将伦敦过度密集的人口和就业岗位疏解到附近的田园城市之中去。

由于当时“田园城市”已被用于泛指伦敦周围的郊区建设——兼有城市生活方式的城郊社区,因此,恩温使用了卫星城的提法,并通过著述和设计活动竭力推行他的卫星城理论。

1924年,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城市会议上,提出建设卫星城是防止大城市过大的一个重要方法,从此,卫星城便成为一个在国际上通用的概念。

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卫星城的定义: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1944年,阿伯克龙比完成的大伦敦规划中,在伦敦周围建立8个卫星城,以达到疏解伦敦的目的。

卫星城概念突出了与中心城(又称母城)的依赖关系,强调中心城的疏解,因此往往被视作为中心城某一功能疏解的接受地,由此出现了工业卫星城、科技卫星城甚至卧城等不同的类型,希望使之成为中心城的一部分。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人们发现这些卫星城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来源就在于对中心城的全面依赖,因此开始强调卫星城市的独立性。

在这种改进的卫星城中,居住与就业岗位之间相互协调,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设施配套,可以满足卫星城居民的就地工作和生活需要,从而形成—个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以后,人们对于这类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建城市统称为新城(newtown)。

新城的概念更强调了新城市的相对独立性,它基本上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定的截流作用。

3有机疏散理论(TheoryofOrganicDecentralization)

沙里宁认为卫星城确实是治理大城市问题的一种方法,但他认为并不一定需要另外新建城市来实现这样的目的,对于大城市而言,通过它本身的定向发展,使其进行有机的疏散同样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

因此,他提出了为缓解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必须对城市发展及其布局进行重新结构的有机疏散理论(图3—3)。

图3-3沙里宁所制定的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

他在1942年出版的《城市:

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就详尽地阐述了这一理论。

沙里宁认为,城市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城市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也与此相一致,或者说,城市发展的原则是可以从自然界的生物演化中推导出来的。

由此,他认为“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所以这条原则,也应当作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基础上,他全面地考察了中世纪欧洲城市和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建设状况,分析了有机城市的形成条件和在中世纪的表现及其形态。

对现代城市出现衰败的原因进行了揭示,从而提出了治理现代城市衰败、促进其发展的对策就是要进行全面的改建,这种改建应当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

(1)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

(2)把上述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它最适宜的用途;(3)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也就是说,有机疏散就是把大城市目前的那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为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

在这样的意义上,构架起了城市有机疏散的最显著特点:

原先密集的城区,将分裂成一个一个的集镇,它们彼此之间将用保护性的绿化地带隔离开来。

要达到城市有机疏散的目的,就需要有一系列的手段来推进城市建设的开展,沙里宁详细探讨了城市发展的思想、社会经济状况、土地问题、立法要求、城市居民的参与和教育、城市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针对于城市规划的技术手段,他认为,“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这两种组织方式,是使原先密集城市得以从事必要的和健康的疏散所必须采用的两种最主要的方法。

因为,前一种方法能给城市的各个部分带来适于生活和安静的居住条件,而后一种方法能给整个城市带来功能秩序和工作效率。

所以,任何的分散运动都应当按照这两种方法来进行,只有这样,有机疏散才能得到实现。

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思想是一中介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和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思想之间的思想。

3.1.2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1聚集经济理论经济活动的聚集,是城市经济的最根本特征之一。

聚集经济是城市活动集中的主要原因,正如恩格斯在描述当时全世界的商业首都伦敦时所说的那样:

“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

在这种聚集应的推动下,城市不断地集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巴顿在《城市经济学》(UrbanEconomics:

TheoryandPolicy)一书中将聚集经济效益的产生划分为十种类型:

(1)本地市场的潜在规模,居民和工业的大量集中产生了市场经济;

(2)大规模的本地市场也能减少实际生产费用;(3)在提供某些公共服务事业之前,需要有个人口限度标准;(4)某种工业在地理上集中于一个特定的地区,有助于促进一些辅助性工业的建立,以满足其进口的需要,也为成品的推销与运输提供方便;(5)日趋积累的熟练劳动力汇聚和适应于当地工业发展所需要的一种职业安置制度;(6)有才能的经营家与企业家的聚集也发展起来;(7)在大城市,金融与商业机构条件更为优越;(8)城市的集中能经常提供范围更为广泛的设施;(9)工商业者更乐于集中,因为他们可以面对面地打交道;(10)处于地理上的集中时,能给予企业很大的刺激去进行改革。

这十类聚集经济效益充分体现了现代城市不断发展的原因及其活力所在。

2大都市大城市带理论城市的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出现了大城市现象,这是由于聚集经济的作用而使大城市的中心优势得到广泛的实现所产生的结果。

随着大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规模更为巨大的城市现象,即大都市、巨大城市和大城市带,而其更具聚集意义的是出现了世界中心城市,也就是所谓的国际城市、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等。

所谓大都市(Metropolis),也称为大城市地区,是指由主要大城市和郊区及附近的城市群组合而成的城市区域,其中,主要城市发挥着主导经济、社会影响的作用。

对于大都市的概念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认识,一般指人口规模在10万以上的城市地区。

由于世界上大城市的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因此出现了一些以城市人口规模定义的术语。

人口达100万以上的城市,在我国通常称为特大城市,在英语中则称为百万城市(millioncity)。

联合国人类聚居中心在(人类聚居的全球报告)中将400万人及以上的城市称为超级城市(supercity)。

1960年,全世界400万人以上的城市仅19个,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35个。

该报告中又将人口达800万人以上的城市称为巨大城市(mega-city)。

随着大城市向外急剧扩展、城市出现明显的郊迁化现象以及城市密度的不断提高,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中出现了空间上连绵成片的城市密集地区,对此有两个术语的表述:

一个是城市聚集区(urbanagglomeration),一个是大城市带(megalopolis)。

联合国人类聚居中心对城市聚集区的定义是:

被一群密集的、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的轮廓线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它和城市的行政界线不尽相同。

在高度城市化地区,一个城市聚集区往往包括一个以上的城市,这样,它的人口也就远远超出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

大城市带的概念是由法国地理学家戈德曼于1957年提出的,指的是多核心的城市连绵区,人口的下限是2500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至少250人。

因此,大城市带是人类创造的宏观尺度最大的一种城市化空间。

根据戈德曼的标准,他列出了世界上主要的大城市带,其中以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从波士顿到华盛顿的大城市带最为典型,其它已经成形的大城市带有:

日本太平洋沿岸东梅道大城市带、英国以伦敦一利物浦为轴线的英格兰大城市带、欧洲西北部大城市带和美国五太湖大城市带。

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地区被认为是正在形成中的世界第六个大城市带。

以上有关大城市的几个概念都是从人口规模角度进行定义的,并没有揭示这些城市在当代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人们又使用世界城市、国际城市等概念来定义那些在世界政治经济生活中具备特殊地位的城市。

3世界城市

(1)世界城市的特征

德国诗人歌德在18世纪后叶将罗马和巴黎称为世界城市。

盖迪斯于1915年则将当时西方一些国家正在发展中的大城市称之为世界城市。

1966年,霍尔针对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看到并预见到一些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将担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着重对这类城市进行了研究并出版了《世界城市》一书。

在书中,他认为世界城市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①世界城市通常是政治中心。

它不仅是国家和各类政府的所在地,有时也是国际机构的所在地。

世界城市通常也是各类专业性组织和工业企业总部的所在地。

②世界城市是商业中心。

它们通常拥有大型的国际海港、大型国际航空港,并是一国最主要的金融和财政中心。

③世界城市是集合各种专门人才的中心。

世界城市中集中了大型医院、大学、科研机构,国家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各项科教文卫设施,它也是新闻出版传播的中心。

④世界城市是巨大的人口中心。

世界城市聚集区都拥有数百万乃至上千万人口。

⑤世界城市是文化娱乐中心。

(2)世界城市的判别标准

1982年,费里德曼和沃尔夫发表丁一篇题为《世界城市形成:

一项研究与行动的议程》(WorldCityFormation:

AnAgendaforResearchAction)的论文。

在该论文中,作者运用并延续了以前世界城市研究的成果,依据世界体系论、核心-边缘学说、新的国际劳动分工理论等,将世界城市看成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提出世界城市是全球经济的控制中心,并提出了世界城市的两项判别标准:

第一,城市与世界经济体系联结的形式与程度,即作为跨国公司总部的区位作用、国际剩余资本投资“安全港”的地位、面向世界市场的商品生产者的重要性、作为意识形态中心的作用等等。

第二,由资本控制所确立的城市的空间支配能力,如金融及市场控制的范围是全球性的,还是国际区域性的,或是国家性的。

费里德曼等依据世界体系理论,认为世界城市只能产生在与世界经济联系密切的核心或半边缘地区,即资本主义先进的工业国和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

(3)世界城市的指标

1986年,费里德曼又发表了《世界城市假说》(TheWorldCity论Hypothesis)的论文,强调了世界城市的国际功能决定于该城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联系的方式与程度的观点,并提出了世界城市的七个指标:

①主要的金融中心,②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③国际性

机构的集中度,④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⑤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⑥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指港口和国际航空港),⑦城市人口规模达到一定标准。

3.1.3城乡一体化理论

城乡一体化是以大中城市为中心,以小城镇为纽带,以乡村基础,城乡互相依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这是中国提出的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目标模式,体现了新型的城乡持续发展观。

城乡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存在着互为条件、互相依存的关系。

①在职能上,市区是乡村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与服务中心,它向乡村传输商品、金融、技术与信息,并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而乡村则承担市区的农副产品和蔬菜供应并分担文教科研与风景旅游基地地等部分职能;②在产业上,乡村往往是在城市主导产业影响下发展配套乡镇企业,它往往成为市区工业零配件生产与装配的转包者及其陈旧设备的转储地及其陈旧设备的转储地;③在资源上,乡村拥有市区所短缺的山水田林风景资源以及水、土地、矿产与劳动力资源,市区则拥有科技、信息、人才、资金等资源优势;④在市场上,两者互为市场,乡村是市区的工业品市场,而市区是乡村农副产品的巨大消费市场。

城乡经济间的这种双向互补关系必然要求城市和乡村一体化发展,形成中心城市带动卫星城镇,卫星城镇连结广大乡村地区的发展格局。

因此,城乡一体化是通过城乡间的各项生产要素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组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

它的基本内涵包括城乡经济融合、城乡人口融合、城乡文化融合、城乡空间融合、城乡生态融合等。

它通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促进城乡经济联合,形成合理的经济区域,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我们对工业革命之后城市规划理论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主要包括了以霍华德为代表的“田园城市”,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和勒·柯布西埃的“城市集中论”。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虽然存在着过于理想化的“乌托邦”色彩,但是,他对城市的区域关系、空间结构、景观面貌都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与“田园城市”相比具有明显的可实践性,尤其是“城市存在向积极、消极两个方向发展的可量性的分析充满了辩证的哲理,通过重新建立“日常生活的功能性集中点”,调整城市结构关系,以“外科手术”剔除城市的衰败成分,使其恢复最适宜的用途,保护城市老的、新的使用价值的构想是一种极为冷静和理智的发展策略。

与“田园城市”、“有机疏散”的理论相反,勒·柯布西埃极力主张城市的集中,利用先进的工程技术和大规模生产的工业技术改造大城市,利用高层建筑、立体交通重新恢复大城市的阳光、空间和绿化等“基本欢乐”,保持城市的高速运转。

这些伟大的探索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和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城市的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只是表述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方面,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是这两个方面的作用的综合,或者说,是分散与集中相互对抗而形成的暂时平衡状态。

因此,只有综合地认识城市的分散和集中发展,并将它们视作为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考察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以及将它们作为一个统一体来进行认识,才能真正认识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

§3.2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3.2.1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形式和效益

1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

是城市范围内经济的和社会的物质实体。

在空间形成的普遍联系的体系,是城市经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

2城市空间结构的形式与效益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式主要包括:

城市范围内各种物质实体的密度、位置(布局)和城市形态三个方面。

(1)密度——城市经济的密度

城市经济是一种密集经济,合理的经济密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高效、节约交流、积累。

但过密便产生城市问题:

噪音、气水污染、交通拥挤、住宅拥挤、管理困难、改造不易。

城市最佳密度效益

经济效益

 

城市经济密度

(2)布局

网络效益:

包括经济网络、人文网络。

布局决定网络、合理的布局网络,可以缩短人、物、资金、信息的流动时间和空间,提高经济效益。

相邻效益: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某一要素产生或变动作用于相邻要素所产生的效益。

如城市某地域内一条道路,一家大型超市或一处公园的出现,使其相邻地域地价上升,商业聚集或住宅群起,就是相邻效益的体现。

各物质实体由于毗邻关系而产生的效益,有正负之分。

正效益-----配套效益上面的所说的即为正效益。

负效益-----就是指因某一要素不合理给相邻地区带来的不良影响。

如一条道路从居民稠密区通过,就会给邻近的居民带来噪音和污染周边空气。

相碍效应:

与距离成反比,与人、物的密度成正比、与风向、水向、交通相联系。

所以,要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

空间布局不合理主要表现为:

城市工业布局混乱,如把工业企业布置在居民区、风景旅游区中间或周围,将污染严重的企业安排在城市的上风向或城市水域的上游等;商业、服务业布局疏密失衡,即城市中心的商业和服务网点分布过密,周围地区分布过疏,市级

区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的商业和服务网点体系不健全;交通布局网络不完善,其中包括城市内外交通衔接不好形成交通瓶拨颈,过境交通通过城市,人为分割城区和严重干扰与污染城区,道路横断面多,影响运输的通畅性,交通场站布置分散,加大了流通压力等;以及功能分区适当,总体布局失误多。

(3)城市形态

是指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形式,是城市平面的和立体的形状和外观的表现。

1

城市平面形态一般是与一定生产力水平相联系的历史产物。

 

封建封建末1940年代

②城市立体形态:

三维空间的利用。

(节约土地)

变厚推动经济过密:

相碍相应。

城市外观:

影响城市形象+

所以城市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是深刻、重大的,应有预见性地不断改善城市空间结构。

 

3.2.2城市土地区位过程和使用模式

1城市土地使用模式的概念

城市土地利用模式是城市人文活动布局的空间表现,它直接决定着城市运转的效率及生态环境质量,是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扩展的重要依据之一。

就城市土地使用而言,由于城市的独特性、城市土地和自然状况的唯一性和固定性,城市土地使用在各个城市中都具有各自的特征。

但是,他们之间也有共同的特点和运行的规律,也就是说在城市内部,各类土地使用之间的配置具有一定的模式。

由于受研究出发点、研究地区城市特征和发展阶段的制约和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同样形成了众多不一的学说,具有代表性的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和多地带模式。

2.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本身即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