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兽医最新资料合集 14.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60361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畜牧兽医最新资料合集 1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畜牧兽医最新资料合集 1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畜牧兽医最新资料合集 1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畜牧兽医最新资料合集 1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畜牧兽医最新资料合集 1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畜牧兽医最新资料合集 1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畜牧兽医最新资料合集 1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畜牧兽医最新资料合集 1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畜牧兽医最新资料合集 1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畜牧兽医最新资料合集 1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畜牧兽医最新资料合集 1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畜牧兽医最新资料合集 1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畜牧兽医最新资料合集 1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畜牧兽医最新资料合集 1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畜牧兽医最新资料合集 1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畜牧兽医最新资料合集 1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畜牧兽医最新资料合集 1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畜牧兽医最新资料合集 14.docx

《畜牧兽医最新资料合集 1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畜牧兽医最新资料合集 14.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畜牧兽医最新资料合集 14.docx

畜牧兽医最新资料合集14

如何使鸡场免疫效果好

 一、执行严格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消毒制度,对养鸡场疫苗免疫达到最佳效果非常重要。

因为鸡体只有在清洁卫生的饲养条件下,防御机制处于活跃状态时,对接种的疫苗才能产生强免疫反应。

  二、根据本鸡场鸡群父母代鸡的疫病和本地疫源情况,并对本场鸡病史做实验室诊断,综合起来制定适合本鸡场的免疫计划和免疫程序。

  三、根据疫苗的优缺点选择适合本鸡场的疫苗。

在使用疫苗时要严格按说明书操作,凡无生产厂家、批准文号及过期的、保存不当的疫苗绝对不能用。

  四、在免疫过程中,鸡舍要保持适宜的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免疫反应产生干扰。

  五、用饮水法免疫时,要确保水中不含有氯、消毒药、清洁剂等可杀死疫苗的物质。

使每只鸡获得适当的免疫剂量。

在免疫后间隔一段时间,要对免疫鸡群做抗体监测。

  六、只有健康鸡才能在免疫后产生坚强的免疫力,所以除鸡痘等一些慢性传染病外,发病鸡群一般不能使用疫苗免疫。

  七、现今使用的疫苗大多是活毒苗,因此,在免疫结束后,要对免疫用的容器消毒净化。

  八、鸡场在疫苗免疫结束后,要对疫苗名称、生产厂家以及生产批号、免疫方法、接种日期、稀释浓度、免疫效果等情况作好记录

分子生物学在猪瘟诊断中的应用

生命科学学院08级动物医学

2008082535郭长营指导老师:

邱龙新

【摘要】猪瘟是由猪瘟病毒(CSF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A类动物疫病。

近年来,我国猪瘟的流行和发病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影响了养猪业的发展。

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猪瘟病毒的检测技术发展为现在的定性定量的多种检测技术,其范围涉及免疫学实验、血清学实验和分子生物学实验,论文主要论述了猪瘟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在猪瘟诊断中的应用。

【关键词】猪瘟,诊断技术;展望

1.猪瘟概述

1.1猪瘟概念 

猪瘟(ClassicalSwineFever,CSF)又名猪霍乱(HogCho-lera,HC),是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热性、烈性传染病,目前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非典型猪瘟[1]。

急性猪瘟由强毒株引发,一般导致猪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而弱毒病毒感染则呈亚临床感染或隐性感染。

自1810年美国田纳西州首次报道CSF以来,呈全球性流行。

近30年来,除北美、大洋洲和欧洲少数国家不再流行外,其仍然是养猪业的最大威胁,是当今猪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

CSF除引起败血症外,还可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如妊娠母猪流产、胎儿畸形、慢性营养消耗、淋巴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免疫系统病变,并容易继发和并发细菌或其他病毒感染。

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后期,CSF的流行形式产生了新的变化。

在出现这些现象的地区和猪场,往往伴随有多种原因引起的免疫失败或免疫低下,仔猪免疫耐受和母猪带毒综合征并存,而由CSF所造成的猪死亡率常能达到30%以上[2],严重阻碍了我国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1.2猪瘟病毒

猪瘟病毒(Hogcholeravirus:

Swinefevervirus)是猪瘟的病原,危害猪和野猪,其他动物不发病。

猪瘟病毒是ssRNA病毒,其病毒粒子呈圆形,大小为38~44nm,核衣壳是立体对称二十面体,氯化铯中浮密度1.15~1.17g/ml,有包膜。

在细胞质内复制。

不能凝集红血球,与牛腹泻病毒有相关抗原。

该病毒对乙醚敏感,对温度、紫外线、化学消毒剂等抵抗力较强。

猪瘟病毒能在猪胚或乳猪脾、肾、骨髓、淋巴结、白血球、结缔组织或者肺组织的细胞中培养,但在这些细胞上不产生明显病变[3]。

2.实验室常规诊断技术

2.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且它的试剂比较稳定,操作简单且无放射性危害,特别是商品试剂盒和自动化仪器的应用,使其成为一种适用于各级检验部门的免疫标记技术。

随着检验医学的不断发展,酶免疫测定的方法、技术也得到发展和更新,Dot-ELISA、发光酶免疫测定、免疫印迹法、BAS-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不断得到应用。

ELISA的基础是抗原或抗体的固相化及抗原或抗体的酶标记。

结合在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仍保持其免疫学活性,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学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

在测定时,受检标本(测定其中的抗体或抗原)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

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液体中的其他物质分开。

再加入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也通过反应而结合在固相载体上。

此时固相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呈一定的比例。

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成为有色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故可根据呈色的深浅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4]。

由于酶的催化效率很高,间接地放大了免疫反应的结果,使测定方法达到很高的敏感度。

2.2免疫荧光试验

主要用于检测病毒抗原,是目前国内外实验室诊断猪瘟的最常用方法,结果直观、可靠。

特别是在疫情初起必须查清病原、检疫及以猪场猪瘟净化时,此种检测方法尤为重要。

进行免疫荧光试验时,将待检病猪的扁桃体、肾脏、淋巴结、脾脏等组织的冰冻切片或抹片,或待检细胞培养片,经丙酮固定后,滴加猪瘟荧光抗体覆盖于切片、抹片或细胞片表面,置37℃作用30min,然后用磷酸盐缓冲液(PBS,pH7.2,0.01mol/L)洗涤,自然干燥后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必要时,设立抑制试验染色片,以鉴定荧光的特异性。

在荧光显微镜下,见切片、抹片或细胞培养物(细胞盖片)中有胞浆荧光,并由抑制试验证明为特异性荧光,判为猪瘟阳性反应;无荧光判为阴性反应[5]。

3.分子生物学检测

3.1定性检测技术

3.1.1RT-PCR技术

用RT-PCR技术检测猪瘟病毒在国内外使用的比较普遍。

吴鑫等设计了1对针对猪瘟病毒E2基因的RT-PCR引物,能从接种猪瘟F114毒的PK-15细胞总RNA中扩增出目的片段。

用建立的RT-PCR方法检测26份疑似猪瘟病料,结果检出阳性病料24份,阳性检出率为92.3%。

巢式PCR技术是在RT-PCR基础上,用第二套引物扩增第一次反应生成的PCR产物的亚片段,可使检测结果更具有特异性。

魏淑英用建立的巢式PCR对山东某规模化猪场中临床上疑似猪瘟病例的组织进行检测,用一扩引物在305bp处扩增出目的条带,二扩引物在172bp处扩增出更加明显的目的条带,确诊为猪瘟病毒感染[6]。

胡建和等设计了2对分别针对猪瘟强毒株和HCLV的特异性引物。

根据3,端引物碱基错配对PCR扩增效率的影响,优化筛选出了能够鉴别HCLV和强毒株的PCR退火温度,经多重试验组合建立了一套鉴别猪瘟强弱毒的多重RT-PCR方法[7]。

3.1.2LAMP检测技术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是一种在等温条件下,依赖于自动循环的链置换技术,需要针对靶序列上的6个区域设计4条引物,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不需要PCR仪,操作简单方便,目前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陈蕾等提取猪瘟石门血毒(103.84TCID50)RNA做101-108倍梯度稀释,进行RT-LAMP灵敏度试验,结果RT-LAMP的灵敏度比RT-PCR高100倍。

HaotaiChen等针对CSFV的5,-UTR保守序列设计了4条引物,建立了CSFV的RT-LAMP检测方法。

该方法不能从PCV2(猪圆环病毒2型)、PPV(猪细小病毒)、PRV(猪伪狂犬病毒)、PRRSV(猪蓝耳病病毒)、JEV(日本乙型脑炎病毒)的核酸中扩增出目的片段,能从CSFV-GS和CSFV-LT株核酸中扩增出阳性片段。

用RT-LAMP对临床样品血液、扁桃体、鼻腔或直肠分泌物进行检测,检出率分别为100%,83%和72%,表明检测血液和扁桃体的灵敏度要高一些[8]。

3.2定量检测技术

3.2.1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FQ-PCR)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FQ-PCR技术)在基因表达水平的分析、病原体的定性和定量检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Risatti等用荧光定量RT-PCR对实验感染猪鼻拭子、扁桃体和全血进行了检测,发现该方法的敏感性超过病毒分离,达到1~100TCID50。

赵建军等设计了1对针对猪瘟病毒的通用引物和2条分别针对CSFV石门系强毒株和HCLV的特异性TaqMan水解探针,建立了一种能区分CSF强弱毒株的复合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

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将我国大陆流行的不同基因亚群的CSF强毒株与HCLV完全区分开来,且不与其他猪源病毒发生非特异性反应。

王荣等建立了检测猪瘟病毒的SYBRGreenI实时定量PCR方法[9]。

SYBRGreenI是一种结合于双链DNA小沟中的结合染料,与双链DNA结合后,其荧光大大增强,且其荧光强度的增加与双链DNA的数量成正比。

用该方法检测临床疑似病料,结果表明,建立的HCVSYBRGreenIPCR方法特异性强,与FMDV(口蹄疫病毒)、PCV2、PRRSV、PPV、PRV等常见猪病病原没有交*反应;灵敏度高,可以检测到5.3×102的病毒拷贝数;操作简单,耗时短,只需3h即可完成整个试验过程。

3.2.2PCR-ELISA

PCR-ELISA是用免疫学方法检测PCR产物,即在PCR扩增后,在微量板上借用ELISA的原理,使用酶标抗体,进行固相杂交来实现定量。

其原理是在进行PCR扩增时一个引物的5,端标记生物素,另一引物则在5,端标记显色基团(如FITC,用HRP标记的抗FITC结合显色),这样PCR产物就可结合到亲和素包被的塑料板上,靶序列被捕获。

再在微孔中加入用HRP标记的抗体,抗体与靶序列上的抗原结合,再加入底物使之显色,可进行常规ELISA检测,设计已知标准对照,可进行定量。

其过程为:

核酸的提取与制备;PCR扩增;微孔预杂交;PCR产物杂交;显色反应;检测分析[10]。

该方法的敏感性可与放射性核素标记相比,但又避免了核素的危险。

3.3核酸探针技术

核酸探针技术是在分子标记的基础上,以病毒RNA基因组为模板制备探针,在cDNA合成之后,进行Southernblot,特异的核酸探针会在不同病毒基因组cDNA上产生特异的条带[11]。

此方法具有特异性强、准确可靠的优点,但诊断费用较高。

此法可用于不同毒株的分离和鉴定。

Cruciere等、Dable等、Colijn等利用CSFV基因组RNA构建的cDNA,与BVDV进行序列分析和比较,合成了6个探针,按照它们在病毒基因组的位置,根据特异的杂交条带可以区别CSFV和BVDV以及BDV。

我国赵启祖等研制了石门血毒P80核酸探针,可对病毒RNA进行定量检测,灵敏度达220pg。

核酸探针技术有特异性强.准确可靠的优点,但需要合成核酸探针,诊断费用较高。

3.4基因芯片检测技术

基因芯片指在一个很小的表面,通常是硅化玻璃,覆盖有成千上万的寡核苷酸,每一个固定在芯片上的特定位置,可以找到这个点,每个寡核苷酸反应芯片上成千上万拷贝互补信息。

包括DNA芯片、寡核苷酸芯片、基因组芯片,主要目标是用于DNA序列的测定、病原检测、基因表达谱鉴定、基因突变体的检测分析,以及基因组的功能研究等。

应用基因芯片可以依据一级结构序列数据测量每个基因的转录水平,检测序列多态性。

一方面从任何一个提供的微生物基因组,直接设计并制造基因芯片,可以监控微生物基因,预测病原核酸存在,鉴定毒力相关基因和测定药物的作用。

另一方面,利用宿主基因芯片,能够探测感染时宿主反应,即宿主基因表达水平,描述分子变化。

也可描述对每种病原菌宿主出现的特殊基因表达变化,因而提供一种诊断、预测临床处置传染病的新方法。

4.展望

目前猪瘟流行常常表现无规律的地区性散发.发病特征不典型,以发热、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咳嗽、共济失调、结膜炎以及腹泻、围产期死亡、死胎、流产。

中等毒力及强毒感染有以上这些症状,并且在猪群中不分年龄快速传播。

在我国CSFV的持续性感染和疫苗保护效力下降的现象也比较普遍,这不仅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也给猪瘟防治政策的制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不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CSF的诊断的敏感性是无可比拟的.能达到快速检测的目的,并且适合于各种含毒材料的检测,也可用于临床,相信随着CSFV分子生物学和检测方法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些问题都会得到最终解决。

参考文献

[1]方社挽,郭作舟,杜文汉等.非典型猪瘟的诊断报告[J].河南畜牧兽医,2005,25(9):

47-48.

[2]金东日.猪瘟的诊断和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8,12:

69-70.

[3]邱昌庆,周继章,张彦明等.我国近期7株猪瘟流行野毒株E2基因的变异研究.动物医学进展,2005,26(6):

59-63.

[4]赵国源.免疫酶技术(直接法)诊断猪瘟的应用[J].浙江畜牧兽医,1985,(03).

[5]马萍,李涛,乐正中.直接荧光抗体法诊断猪瘟一例[J].贵州农业科学,2002,30(5):

41.

[6]魏淑英,张启迪,刘焕奇等.畜禽业[J].2008年第05期

[7]孔繁德,王荣,陈琼等.福建畜牧兽医,2008年第S1期

[8]何后军,陆承平,罗咏梅.中国兽医学报,2010年第02期

[9]王荣,孔繁德,陈琼等.经济动物学报,2009年第01期

[10]杨利峰,杨建民,彭红等.猪瘟RT-PCR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J].中国兽医学报,2007年03期

[11]张敏丽,汪晓辉,王津等.核酸诊断技术规范化的研究[J].生物技术通讯,1999,(02)

规模养禽场制定免疫程序应考虑四大因素

 目前,传染性疾病仍是我国养禽业的主要威胁,而免疫接种仍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接种后免疫失败仍时有发生。

  在什么时期接种什么样的疫苗,是养禽者尤其是大型养禽场最为关注的问题。

没有一个免疫程序是通用的,而生搬硬套别人现成的程序也不一定能获得最佳的免疫效果,唯一的办法是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参考别人已成功的经验,结合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制定适合本地或本场的免疫程序。

在制定免疫程序时,应着重考虑下列因素。

  本地禽病疫情本地禽病疫情,尤其是本场的疫情,是制定免疫程序的关键。

  本场病史及目前仍有威胁的传染病对本地、本场尚未证实发生的疾病,必须证明确实已受到严重威胁时才能计划接种,对强毒型的疫苗更应非常慎重,非不得已不引进使用,避免疫苗免疫时带来的新病毒毒株,对本地或本场其他未免疫同类疫苗的鸡群构成威胁。

  家禽的用途及饲养期例如种鸡在开产前需要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油乳剂疫苗,而商品鸡则不需要。

肉鸡免疫法氏囊时选择疫苗应注意和本地毒株相符,否则易引发法氏囊疾病或起不到免疫作用。

  本场种苗的外地禽病疫情主要对于种鸡而言,应根据饲养地疫情及时加强免疫,提高商品鸡苗的母源抗体,防患于未然。

  母源抗体的影响鸡马立克氏病、鸡新城疫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血清型(或毒株)选择时应认真考虑。

母源抗体高时,免疫过早,容易中和部分母源抗体,影响免疫效果。

  种属差异不同种类的家禽以及同一种类内的不同品种对某些疾病抗病力不同,例如:

土鸡、蛋鸡、种鸡、三黄鸡、肉鸡,由于其本身的原因,对传染病的抵抗力有所不同。

  疫苗之间的干扰如果接种时间安排不合理,不同疫苗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干扰。

如新城疫和鸡痘疫苗若同时使用,就会产生一定的干扰。

  疫苗毒(菌)株血清型、亚型或毒株所选择的疫苗要尽可能和本场毒株的血清型、亚型相符合。

  疫苗剂型的选择例如活苗或灭活苗、湿苗或冻干苗、细胞结合型和非细胞结合疫苗之间的选择等,根据鸡只的大小、用途合理选用疫苗。

  疫苗生产厂家要选择免疫效果好、质量有保证厂家的疫苗,并且最好选用SPF疫苗。

  疫苗剂量和稀释量疫苗不能盲目加大剂量,剂量过大,容易引起免疫抑制。

  免疫接种途径不同的接种途径,同种疫苗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如油苗不能饮水使用。

在新城疫活苗的免疫中,点眼和滴鼻产生的免疫抗体效果比饮水要高,并且抗体较均匀,尤其是点眼和滴鼻能使鸡体产生黏膜抗体,对从呼吸道传播的新城疫有坚强的抵抗力。

  另外,要根据免疫检测结果及突发疾病的发生,经常监测免疫抗体效果,确定免疫程序,对于免疫失败的及时补防。

接种疫苗后为啥还发病

传播快、病情重,常常会给养鸡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尤其令广大养鸡户感到头痛的是,发生本病的鸡群,相当一部分鸡是进行过1—2次法氏囊灭活疫苗免疫接种的。

因此,有些养鸡户对这种现象误认为是生产的疫苗有问题,甚至因此与所请的兽医人员发生纠纷。

其实这种现象的发生并不一定是疫苗的质量或防疫方法方面的问题,可能另有其他原因。

现根据实际工作中了解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如下:

  一、接种了疫苗还发病的原因

  1.疫苗接种的时间不适宜

  据了解,有些养鸡户对购进来的雏鸡是否有母源抗体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并且也很不在乎;有的农户虽然对这方面的问题比较注意,但是对炕房孵化用的种蛋及其种鸡在产蛋前是否用法氏囊灭活疫苗接种过不了解(特别土炕孵的草鸡蛋),所以自己购的雏鸡母源抗体不清楚。

这样,农户难以确定接种疫苗的恰当时间,有相当部分养鸡户对何时进行疫苗接种带有盲目性,其免疫效果也就存在不确切的可能性。

如果接种的时间过早,则会中和雏鸡体内母源抗体,被中和的这些鸡就起不到免疫作用而还会发病;又如,若对疫苗接种的时间过晚,因雏鸡体内母源抗体低,则可能在预防接种前被病毒感染而发病。

所以,有些养鸡户虽然对自己购来的雏鸡进行了法氏囊灭活疫苗的接种,但由于接种的时间不适宜,仍然有可能会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

  2.疫苗使用方法不正确

  近年来常用的法氏囊灭活疫苗其使用方法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混在水里通过饮水进行接种;另一种是通过滴服进行免疫接种。

有些养鸡户将两种方法混为一谈,往往图省事、把本来应该滴服接种的疫苗改为饮水接种,因其使用方法不当导致免疫失败;另外,有的养鸡户虽然利用饮水接种疫苗的方法正确,但因使用的自来水带有消毒药,或者使用金属类饮水器,或者停水时间不当,或者疫苗饮水时间过长(超过两小时以上)等,造成疫苗效价降低,从而影响了免疫效果。

  3.其他原因

  由于环境污染,消毒不严、饲养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等,造成本病的发生与传播。

另外,有些农户饲养鸡的密度过大,通风不良,还有的饲料霉变,营养标准降低,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不全等也可诱发法氏囊病。

  如果使用的法氏囊灭活疫苗毒株和当地抗原不一致,虽然进行了正确的预防接种也不能达到免疫的目的,鸡仍然还可能照常发病。

  二、接种疫苗的适当时间及方法

  

(1)对无母源抗体或母源抗体很低的雏鸡,要尽早进行法氏囊灭活疫苗的预防接种,可在雏鸡1—3日龄和10—14日龄时各接种一次。

  

(2)对已经了解的有高母源抗体的雏鸡,可推迟疫苗接种时间。

宜在18—21日龄时进行首免,在26—28日龄时再进行第2次预防接种。

  (3)对母源抗体参差不齐的雏鸡群,可选用中等毒株的疫苗,在雏鸡14日龄和21日龄时先后各接种一次疫苗。

  (4)对污染严重,常发病地区,应在雏鸡第5周龄时再进行一次预防接种,以加强免疫。

  三、发病后的补救措施

  在加强饲养管理和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的情况下,如果仍有法氏囊病发生,可采取以下补救措施:

  

(1)紧急进行预防接种。

一旦发病并确诊后,发病初期可选用中等毒株的法氏囊灭活疫苗双倍量的滴服或饮水进行紧急接种。

  

(2)对病鸡隔离并采取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

对病状明显的早期发病者可服用复方炔诺酮(口服避孕药I号或Ⅱ号),小鸡每次半片,大鸡每次1片。

并在饲料中拌入加倍量的多维素及抗生素(如红霉素),同时用口服补液盐进行饮水5—7天;也可注射高免蛋黄或血清,或用某些中药辅助治疗。

免疫抑制和免疫抑制病的防制

免疫抑制是由于免疫系统受到损害,导致机体对抗原的应答能力下降,对疾病的敏感性增强的一种免疫异常状态。

“免疫系统遭到破坏而造成的临时性或永久性免疫应答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家禽对疾病的敏感性提高”。

能够造成机体免疫抑制的疾病称之为免疫抑制病。

原则上任何疾病都会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发生影响。

有些病原会在免疫器官中繁殖,造成免疫功能的失常。

但其作用是暂时的,免疫功能可在短时间内修复,这类疾病尚不能称之为免疫抑制病。

1鸡群表现如下特点时应怀疑鸡群发生了免疫抑制性疾病

1.1生产性能差,表现高死淘率,生长发育不良、鸡群生长不一致、上市体重轻,羽毛发育差,饲料转换率差。

出现部分“僵鸡”,尤其以幼雏为重。

1.2免疫应答能力低下,机体不能产生正常状况下的免疫反应,接种疫苗后呼吸道反应强烈,且迁延时间长,不易清除。

1.321~24日龄胸腺、法氏囊、脾脏大小与鸡体比例失常,表现萎缩。

1.4暴发疾病,对外界病原敏感性增加,条件致病和弱致病性病原能引起较严重的病状,如支原体病、大肠杆菌病、球虫病易发,且严重。

2可造成免疫抑制的因素

危害家禽的免疫抑制因子有很多种,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微生物毒素、霉菌毒素、化学品、药物、营养缺乏以及各种生理性的或环境性的应激。

2.1人们熟知的免疫抑制性病原体有: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鸡传染性贫血症病毒(CAV)、马立克氏病病毒(MDV)、J型-禽白血病病毒(J-ALV)、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病毒(REV)、呼肠孤病毒(REOV)、出血性肠炎病毒(HEV)、腺病毒和隐孢子虫等。

2.2真菌及其毒素:

曲霉苗及黄曲霉素、青霉菌及棕曲霉菌素、镰刀菌及单端孢子菌真菌毒素。

2.3饲养管理:

营养不良、环境恶劣、密度太大。

2.4应激:

气候变化、疾病发生、重要生产阶段的改变。

3免疫抑制性病毒感染的危害

抗细菌感染的能力、抗病毒感染的能力、抗真菌感染的能力和抗寄生虫感染的能力下降。

3.1直接的致病作用:

MDV、ALL、REV的致肿瘤作用,生长发育迟缓,生产性能降低,死亡;IBDV感染/发病/死亡。

3.2免疫抑制性病毒多重感染造成了鸡群中“不完全免疫状态”的个体;

3.3经免疫的鸡群中“不完全免疫状态”的个体构成了高致病性病毒常期存在的传染源,如NDV;

3.4“不完全免疫状态”的个体也是病毒在免疫选择压作用下发生抗原变异的载体。

4MD在我国流行情况及免疫问题

在许多情况下,只要简单地改进传染性法氏囊的防制程序即可解决困绕已久的马立克氏病问题。

由马立克氏病诱发的免疫抑制与一系列疾病的发生有关,如球虫病,甚至是脑脊髓炎。

MD仍是我国鸡肿瘤发生的主要疾病,并将长期存在。

这是由于环境广泛污染,MDV对环境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20℃~25℃可存活几个月,4℃可存活数年),大量存在带毒鸡,感染马立克氏病病毒的阳性鸡终生排毒。

因此,当感染鸡体内马立克氏病病毒发育成熟后(2~3周),存在于感染鸡脱落的皮屑、髓羽根部,在自然的环境中广泛传播,积存于孵化室、育雏室内的门窗、顶棚、蛛网、墙缝中的完全病毒常温下可存活8个月。

疫苗以CVI988最好。

提倡商品肉鸡打苗,尽管肉鸡生产期短不容易看到典型马立克氏病(MD)临床症状,但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对肉鸡的感染率从10%~60%不等。

肉鸡感染MDV后引起免疫抑制,影响肉鸡的生产成绩。

MD往往伴随着REV、CAV、REOV、ALV的混合感染,单纯感染时肿瘤发生率<5%,混合REV感染则肿瘤发生率可大大提升,通常可在8%以上。

REV的污染已成为MD严重发生所必需关注的问题。

疫苗发生作用需5~8天,单纯靠疫苗保护是不够的,必须注意8天前涉及到所有鸡的环境污染。

主要有孵化室和注射疫苗环境、运输工具、育雏室环境。

不同日龄混养且有发生过MD的鸡群存在是最危险的。

1日龄注射MD疫苗后,第一天就感染MDV,保护率只有30%~40%;第7天感染保护率有70%;第28天感染保护率为80%~90%。

5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毒(REV)

REV在我国的流行情况

5.1血清学调查显示有40%鸡群血清阳性,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