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6159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78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0页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0页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0页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0页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0页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0页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0页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0页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0页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0页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0页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0页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0页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0页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docx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docx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

1总论

1.1项目背景

1.1.1项目名称:

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试点工程项目

建设地点:

省市盘龙区两面寺村

1.1.2承担单位概况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经正式批准建立的我国废弃物资源化领域唯一的工程研究中心。

中心于2001年10月获得计委的授牌,2004年12月通过计委的验收。

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为在我国建立和发展一个新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再生资源产业,持续不断地提供成套的工程化和产业化研究成果,逐步建立起中国的“二次资源谷”。

注册企业名称:

华威废弃物资源化有限公司

技术依托单位:

理工大学

注册资本金:

5000万元

法定代表人:

荣(理工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心主任:

可伟(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总部地址:

省市学府路298号

中心建有聚合物基、硅酸盐基、轻质玻璃基和金属基等多种废弃物复合材料以及旧砂再生的柔性试点工程化验证环境,包括八个中试生产车间和办公楼、库房等配套设施,建筑面积5000多平米。

中心将各种进口、国产仪器设备和中试生产线进行组合,形成了能开发各种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及检测固体废弃物复合材料的性能、模拟产品应用条件的试验与检测手段。

中心建有15个专业实验室,配备了各种先进的进口和国产仪器设备,实验室面积3000平米。

可进行电镜分析、图像分析、热性能分析、力学分析、流变性能分析、颗粒分析、化学分析、环境模拟试验、载荷模拟试验以及各种工艺试验等。

中心主要研究和发展向、包括:

(1)各种废弃物的处理和再生技术及成套设备;

(2)用固体废弃物制造各种复合材料及产品的技术及成套设备;

(3)城市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及成套设备;

(4)废弃物复合材料工程化技术;

在国外独创了废弃物复合材料工程化技术。

集成了聚合物基、金属基、轻质玻璃基和硅酸盐基多种废弃物复合材料以及铸造旧砂再生的成套装备与技术,具有良好的试点作用,并已经向全国推广应用。

中心具有开发各种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的能力及检测废弃物复合材料性能、模拟产品应用条件的试验与检测手段,率先在国建成了先进的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柔性验证环境,形成了具有研发与检测功能的创新平台。

近年来,中心承接了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汶川地震后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专项规划、理工大学呈贡新校区道路铺筑工程等项目。

1.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2﹚《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

﹙3﹚《中华人民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4﹚《中华人民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5﹚《中华人民国节约能源法》;

﹙6﹚《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7﹚《中华人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8﹚《循环经济规划指南》;

﹙9﹚《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意见》﹙云政发[2006]53号﹚;

(10)《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1989);

(11)《中华人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

(12)中华人民国建设部关于《城市建筑废弃物管理规定》(2005);

(13)《市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

(14)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城中村重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2008);

(15)《市城市垃圾管理办法》(2005);

(16)市城管局《市城市管理局关于印发〈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的实施办法〉的通知》(2006);

(17)《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专项规划》(讨论稿)。

(18)《关于同意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项目开展前期工作有效性意见的函》昆发改环资函[2008]97号

1.1.4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和对环境保护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党的十七大把节能、减排、降耗,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新型工业化的目标,强调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和全社会对废弃物资源化工作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省委书记白恩培同志指出:

“一定要统一思想,步调一致,努力把现代新建成体制健全,经济景气指数最高,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久,社会和谐、人居环境最好的省会城市之一”。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仇和同志指出:

“世界上本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的资源。

不能把工业化与环保、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对立起来。

……按照产业链进行能量循环、资源循环、原材料循环,最终做到零排放,没有废气、废水、废物、噪音、辐射五大公害,节能、减排、降耗效果最好。

”同时,市已将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列入《市循环经济专项规划》。

目前,市城中村改造涉及到主城区249平公里围的336个城中村,面积近20平公里,计划将在5年完成3800多万平米建筑的拆迁任务,建筑废弃物产生总量预计为1520万吨(按照每平米0.4吨计算),平均每年将产生304万吨的建筑废弃物;同时,在近期开展的市交通线路改造工程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也将产生大量的建筑废弃物。

如果将数量庞大的建筑废弃物进行简单的露天堆放处理,不仅会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还将对市及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灾难性的影响。

如果将其作为地基等填埋处理,也会对当地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对土壤、地下水源产生极大的破坏,其危害是持续的和长期的。

但如果利用现有成熟可靠的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和工艺,依托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的技术、管理和产业化实力,将拆迁所产生的建筑废弃物进行集中的资源化处理,不仅可以妥善解决环境问题,还可以变废为宝,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体现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转变经济增长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

市正在规划再生资源利用体系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建设是网络体系建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容。

目前市没有一个完善的固体废弃物处理基地,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目前市建设发展的要求,为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循环经济的发展,建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固体废物资源化产业基地迫在眉睫。

基地建成后,有利于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便居民生活,可以说本项目的建设及实施恰逢其时。

此外,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关乎国计民生,市场前景广阔。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的发展还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社会创造劳动就业机会,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项目的实施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迫切的。

为配合市城中村改造、为进一步推进市循环经济的发展,项目承担单位已向市委、市政府提出设立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基地的请示,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并由市发改委出具了《关于同意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项目开展前期工作有效性意见的函》(昆发改环资函[2008]97号),同意开展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项目的前期工作,本项目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

1.2项目概况

1.2.1拟建地点

本项目拟建地点位于省市盘龙区两面寺。

1.2.2建设目标与规模

运用先进可靠的资源化处理技术,高标准、高起点的建立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中心,以固定处理模式为主,移动式处理模式为辅,利用工程中心新研发利用建筑废弃物制备道路、墙体材料等新技术,构筑起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体系,带动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工作系统化、规化、规模化开展,从根本上解决市建筑废弃物的处置问题,促进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链的发展。

年处理规模:

固定式50万吨/年、移动式10万吨/年。

项目占地面积150亩,总投资7913.45万元。

1.2.3主要建设条件

(1)区位及交通条件

1)位置及交通

本项目拟建地点位于市中心区东部。

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云贵高原中部。

位于东径102°10′至103°40′,北纬24°22′至26°33′之间,东西最大横距152公里,南北纵距237.5公里,面积21111平公里。

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至2800米之间,为山原地貌,地势由北向南呈阶梯状逐渐低缓。

城区海拔1891米,三面环山,南濒滇池。

项目位于320国道旁两面寺村东面。

项目所在地西面为道路,东面为修建中的新机场路,交通便快捷。

2)地形、地貌、地质条件

本项目所处位置为属高原山地地貌,地势上呈西高东低,出露底层有二叠系茅口组碳酸盐、第四系破积层,山体结构稳定。

土壤以红褐色粘土、红粘土为主,土层厚度较薄,局部覆盖可达1m-2m,土质有高岭碳酸盐组成。

按地震区划,用地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0.2g第二组。

(2)河流、水系

区域水系为滇池流域,滇池具有年际变化大,存在连续丰水,连续枯水期长等特点。

滇池属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坐落于盆地中南部,北临市区,呈南北向分布,南北长40km,东西平均宽7.5km,面积300k㎡,平均水深4.4m,湖容量12.9亿立米,有二十余条河流呈向心状注入湖。

区地表水主要为东白沙河水库。

东白沙河水库因在东面的白沙河上筑坝蓄水,故而得名,1955年建成,设计库容量527万立米。

水库出水为东白沙河,南流经虹桥村、十里铺、牛街庄,最后汇入滇池,灌溉面积约800公顷。

(3)技术条件

项目承担单位有一支长年从事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研发和生产的专业队伍,公司管理层具有丰富的生产及管理经验,具备项目建设所需的技术条件。

(4)资金条件

本项目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按照市场化要求模式运作,本项目资金投入由申请财政资助为主,不足部分以省市配套及企业自筹解决。

(5)环境条件

本项目边环境较好,项目建设将格执行有关环保标准和规,对环境不造成污染。

1.2.4项目投入资金及效益情况

﹙1﹚项目投入资金

项目建设估算总投资7913.45万元。

﹙2﹚效益情况

项目投资运行后,每年营业收入可达到4500万元,利润总额达432.05万元,增值税达到321.71万元。

本项目效益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上,项目建设不仅可以解决市建筑废弃物的处置问题,还可以充分利用固体废弃物,变废为宝,节约资源,循环利用。

1.2.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下表。

表1-1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占地面积

150

2

总建筑面积

m2

91300

3

总投资

万元

7913.45

4

资金筹措

万元

7913.45

4.1

企业自筹

万元

2913.45

4.2

申请资金

万元

5000.00

5

销售收入

万元/年

4500.00

达产年

6

税金及附加

万元/年

334.60

达产年

7

总成本费用

万元/年

3733.35

达产年

8

利润总额

万元/年

432.05

达产年

9

所得税

万元/年

108.01

达产年

10

投资利润率

%

5.64

12

投资回收期

税前

11.45

税后

11.54

13

财务部收益率

%

税前

3.5

税后

2.8

14

全部投资财务净现值(税后)

%

-2852.60

(i=12%)

全部投资财务净现值(税前)

%

-2979.47

(i=12%)

15

盈亏平衡点

%

76.23

 

2市场分析

近5年,市建筑废弃物的产生来源主要是三面:

第一是城中村改造工程;第二是城市交通线路的改造;第三是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特别是城中村改造工程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需求尤为迫切。

市将按“成熟一个、启动一个、改造一个、成功一个”的动态管理机制,用5年时间全面完成城中村的拆迁和改造工作。

根据计划2008年启动改造至少40个点,争取启动50至60个,大规模的城中村拆迁和改造序幕已经拉开,到2012年主城区围的336个城中村改造就将全面完成。

按照以上规划,一面,仅2008年就将产生150万吨以上的建筑废弃物,随着城中村改造的深入推进,建筑废弃物的产生量还会大量增加,对这些建筑废弃物的妥善处理将成为有关政府和部门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另一面,市城中村改造在拆迁完成后将进行大规模的重建,重建工程将直接惠及110万人口,被称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如此大规模的重建工程所需的建材数量也是巨大的,特别是在市政工程、公用工程和基础设施等的建设面,具有巨大的现实需求和市场空间。

因此,通过对拆迁所产生建筑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变废为宝,全面支持重建工作的需求迫切。

目前,市建筑废弃物的处理现状及困难有以下几点。

(1)政策有待完善

市目前对建筑废弃物的处理主要是依据《市城市垃圾管理办法》、《市城市管理局关于印发〈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的实施办法〉的通知》、《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规章、规性文件的规定,这些规则、规性文件重点规的是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链的清运环节,还不能够全面指导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如果实施大规模的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工程,还需要对以上规章、规性文件的相关条款进行修订,进一步明确和规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过程中的废弃物产生、清运、生产和产品等各个环节的相关问题。

(2)现有处理式不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

据调查,市建筑废弃物主要是以回填和露天堆放两种式为主,资源化利用还没有在市大规模开展。

回填式虽然可以暂时解决建筑废弃物的处理问题,但与露天堆放一样,会对边环境产生重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2008年以前市建筑废弃物的主要回填地点――南市区,由于自身建设需要而形成的回填场地已接近饱和,目前已经基本不具备建筑废弃物消纳能力。

现有的回填场地主要集中在边部分废弃砖厂,建筑废弃物用于回填由于制砖所产生的大坑和低洼地带,但这部分消纳能力非常有限。

目前,市建筑废弃物以露天堆放的处置形式比较普遍,露天堆放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建筑废弃物的处理问题,仅仅是将矛盾和问题由建筑废弃物的产生地转移到堆放地,还将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如果要对其进行妥善处理,政府最终还将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

以下是近期采集的市建筑废弃物现状,见图1.1所示:

 

图1.1市建筑废弃物现状

 

市建筑废弃物现有的主要处理式如图1.2所示。

 

图1.2市建筑废弃物现有的处理式

 

市建筑废弃物目前的物流运行如图1.3所示,其直接的管理规定是依据《市城市管理局关于印发〈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的实施办法〉的通知》。

 

图1.3建筑废弃物的物流运行示意图

 

据调查,市主城区的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和西山区都面临着日益重的建筑废弃物处置困难,市建筑废弃物的处理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急需寻求一种科学有效的处理式作为替代,降低由于简单的回填和露天堆放而产生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目前最有效且切实可行的式就是对建筑废弃物进行深层次的资源化利用。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生产充满着机遇和挑战。

只有掌握先进生产技术,按照科学发展观,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中采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检测手段、先进管理、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创新,才能引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的未来,服务于钢材和冶金、电力等工业,创造新的繁荣与辉煌。

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容。

该项目建设既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又可提升城市品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并且、省在再生资源体系建设面有诸多政策支持。

项目建成后,既完成了本市再生资源体系建设的重要一步,又能促进本市乃至全省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

同时,加快实现企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

加快提高加工转化的科技水平、深加工水平和综合利用水平,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

此外,随着市对滇池流域“五采区”的全面封停,在滇池流域200平公里密布的采场将随之关闭,势必造成市建材市场料的短缺与价格的上扬,这为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提供了成本优势。

建筑废弃物与天然材料相比具有隙率高、表观密度低的特性。

在经过适当处理后,利用建筑废弃物制备的再生建材材料与天然建材材料相比具有比重低、抗震性能好等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来取代天然材料修筑道路、非承重墙等。

市城中村改造在拆迁完成后将进行大规模的重建,重建工程将直接惠及110万人口,被称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所需的建材数量巨大,特别是在市政工程、公用工程和基础设施等的建设面,具有广阔的现实需求和市场空间。

 

3建设规模及产品案

3.1建设规模

根据产品市场分析和国外生产现状,结合企业的经济、技术及营销管理承受能力,按照实事、符合规的原则,确定本项目的建设规模为:

年处理建筑废弃物能力60万吨,其中,固定式50万吨/年、移动式10万吨/年。

项目占地面积150亩,总投资7913.45万元。

3.2产品案

根据原料来源情况和建设工程对建筑材料的使用情况,确定本项目的产品案如下:

(一)固定式处理模式

(1)墙体材料:

轻质砖(240×115×53mm等)、标准空心砌块(190×190×190mm等)。

(2)复合材料:

窨井盖(Φ500mm~Φ770mm多种规格)、落水箅子(700×300mm等多种规格)、树池盖板(800×800mm~1000×1000mm等多种规格)等。

(3)再生骨料(≤4.75mm、4.75~19mm、19~37.5mm、37.5~55mm等多种粒径规格)、路缘(1000×300×120mm等)。

(二)移动式处理模式

(1)道路材料:

制备道路各结构层材料。

(2)再生骨料(≤4.75mm、4.75~19mm、19~37.5mm、37.5~55mm等多种粒径规格)。

4项目选址

4.1场址现状

4.1.1地点与地理位置

本项目经过多次认真比选,最终确定在本项目拟建地点位于市中心区东部两面寺村。

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云贵高原中部。

位于东径102°10′至103°40′,北纬24°22′至26°33′之间,东西最大横距152公里,南北纵距237.5公里,面积21111平公里。

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至2800米之间,为山原地貌,地势由北向南呈阶梯状逐渐低缓。

城区海拔1891米,三面环山,南濒滇池。

项目所在地西面为道路,东面为修建中的新机场路,交通便快捷。

 

4.1.2场址土地权属类别与占地面积

项目规划面积为150亩,不存在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问题。

本项目场地平整,在建设过程中,根据项目功能具体情况可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地形进行合理布置。

按规划要求,整个面积不仅可以按功能要求布置,还留有一定的发展余地。

是一个十分理想的建设场地。

4.2场址条件

4.2.1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

本项目所处位置为属高原山地地貌,地势上呈西高东低,出露底层有二叠系茅口组碳酸盐、第四系破积层,山体结构稳定。

土壤以红褐色粘土、红粘土为主,土层厚度较薄,局部覆盖可达1m-2m,土质有高岭碳酸盐组成。

按地震区划,用地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0.2g第二组。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14.7℃,最热月C7月)平均气温19.80℃,最冷月C1月)平均气温7.70C,年平均气压990hpa,年平均降雨量1011.8mm,年平均相对湿度73.0%,年平均蒸发量1867.7mm,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年平均风速为2.2mm/s。

表4-1气候情况表

所属气候区划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季分配类型

冬干夏湿,气候温和

年降雨天数

128.5天

年降雨量

1414.9毫米

极端最低气温

2.5℃

极端最高气温

30.1℃

平均气温

19.80℃

平均相对湿度

74%

无霜期天数

261天

年日照时数

2198小时

常年风向

西南风向

灾害性天气

总体评价

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冬无寒,夏无酷暑,

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干湿季分明,雨热同期。

4.2.2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厂址地域地质构造简单,无滑坡、断层等不良地质现象,可用于建厂。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g,通过实际了解,规划围在50年都没有发生对人们生活造成重影响的较大规模的地震。

对项目的建设不会构成太大的影响。

该地区地震设防烈度为8度。

4.2.3城市规划、区域性规划要求以及边环境条件

本项目所选场地,边无建筑物,不须考虑拆迁,由于边无建筑物和河流,因此,外部自然条件对部无任负面影响,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上档次,按规进行基本建设。

因此,不会造成对环境有较大的影响。

是符合建设规的理想场地。

由于场地距市区很近,所以在施工过程中所需的材料和施工单位都十分容易满足施工要求。

4.2.4交通条件

由项目地至市区为环城高等级公路,设计时速为60km/h,项目地与市区的主街道直接对接,项目位于320国道旁两面寺村东面,修建中的新机场路正位于项目所在地旁,整个交通的运出、运入不受气候和环境和限制,完全达到项目的理想要求。

 

4.2.5公共设施条件(给水、排水、供热、燃气、道路等)

施工场地位于市东部,水、电、路已通达,能满足材料运输及堆放,不会影响城市交通和行人安全。

交通便利,水电畅通,通讯便,项目建设条件良好。

表4-2场址的基本情况表

序号

项目

特征

1

厂址位置

320国道西侧,两面寺村

2

主要气象条件(气温、雨量、海拔)

海拔1716米平均,年均气温15.1℃,年总降雨量900毫米,年太阳总辐射量2070小/时,无霜期224天。

3

厂址地形、地貌特征

地势平缓

4

面积:

150

5

区域情况及地震烈度

历史上未有过较大地震,设计按照8级设防

6

厂址交通条件

紧靠公路、国道沿场址边通过,交通便利

7

厂外供水工程

由当地供水管网直接供给

8

厂外排水工程

经处理后,达标直接排入污水沟,距离50m左右

9

供电工程

从跑马山片区用高压电路架设供给

10

三废处理及对围附近民的影响

详见环保措施章节

11

拆迁工作量

项目围无居民及其它建筑,不需拆迁

12

原料、燃料及成品运输条件

距离较近,运输条件较好

13

施工条件

交通便、场区地势平缓,施工条件好较

14

生活条件

生活供给便

15

其它情况

良好

 

5技术案、设备案和工程案

5.1技术案

5.1.1生产技术案的选择

生产技术案优先选择先进、成熟、经济、实用、适合所用原料的特点和拟建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5.1.2拟采用的建筑废弃物处理式

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中心(以下简称处理中心)的处理模式分为固定式、移动式两种。

其中以固定式处理式为主,移动式处理式为辅,采用固定式及移动式处理设备,结合拆迁区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式,以达到高效利用和降低成本的目的。

(一)固定式处理模式

固定式建筑废弃物处理模式是指利用处理中心设置的固有车间,固定设备进行资源化处理的模式,适用于成分较复杂,且在拆迁区域缺乏就地利用条件的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其运作模式流程见图1.3所示。

固定式建筑废弃物处理模式的优点有以下几面:

(1)可以实现建筑废弃物高效、全面资源化处理建筑废弃物具有成分复杂的特点,其主要成分以废旧混凝土、废砖为主,中间往往夹杂有废木料、废玻璃、废塑料、废金属料及少量织物等等,组织成分复杂,成为建筑废弃物高效、全面资源化利用面临的主要难题。

在本项目中拟建设的预处理车间功能之一就是用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