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一中潮州金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61703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3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揭阳一中潮州金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广东省揭阳一中潮州金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广东省揭阳一中潮州金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广东省揭阳一中潮州金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广东省揭阳一中潮州金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广东省揭阳一中潮州金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广东省揭阳一中潮州金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广东省揭阳一中潮州金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广东省揭阳一中潮州金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广东省揭阳一中潮州金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广东省揭阳一中潮州金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广东省揭阳一中潮州金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广东省揭阳一中潮州金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广东省揭阳一中潮州金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广东省揭阳一中潮州金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广东省揭阳一中潮州金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广东省揭阳一中潮州金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广东省揭阳一中潮州金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广东省揭阳一中潮州金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广东省揭阳一中潮州金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揭阳一中潮州金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

《广东省揭阳一中潮州金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揭阳一中潮州金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揭阳一中潮州金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

广东省揭阳一中潮州金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本大题3小题,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

唐代韩愈说张旭善草书,“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因而能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

汉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可以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使写的字成为一种表现生命的艺术。

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从中吸取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子”字有着鸟飞形象的暗示,成为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

书法家要想使字表现生命,就要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

许慎说:

“书者,如也。

”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

但这里并不是完全像绘画那样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来表现的。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使用毛笔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毛笔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

正是这个特殊的工具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

中国书法用笔有中锋、侧

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各种区别,皆是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就像音乐运用少数的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的规律,构成千万乐曲一样。

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张芝学习草书之法,“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

石涛《画语录》也说,“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

但这里所说的一笔、一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而是如郭若虚所言,“自始及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

中国书画家正是运用这一笔的点画,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创造中国特有的书画艺术。

中国书法从一笔入手,但一笔不能摄万象,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

这“永字八法”由“永”字的笔画而来,为侧(点)、勒(横)、努(直竖)、超(钩)、策(提)、掠(长撇)、啄(短撇)、磔(捺)。

这些笔画,悬腕中锋,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反映着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

点,不称点而称为侧,是说它的“势”,左顾右瞰,欹侧不平。

卫夫人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一点之力真是石破天惊。

横画称为“勒”,是说它的势,牵缰勒马,跃然纸上。

书法的“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它倾向于壮美。

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和笔画具同等的艺术价值。

所以大书法家邓石如曾说书法要“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

虚实相生,才完成一个艺术品。

中国书法艺术里这种空间美,在篆、隶、真、草、飞白里有不同的表现,尚待我们钻研。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张旭有动于心时就写草书,看到天地间各种可喜可愕的变化时也会寓之于书,这证明中国书法确实可以用来表现书写者的喜怒哀乐等情感。

B.来源于“永”字笔画的“永字八法”,如高峰坠石、牵缰勒马,反映着物象里的“势”和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使中国书法具有了壮美的倾向。

C.中国人写的字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使用毛笔是一个重要原因。

毛笔的特点使其可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管笔、钢笔、铅笔和油画笔所不能比的。

D.汉字点画间的空白处也是妙境,与笔画具有同等的艺术价值,二者虚实相生,使汉字成为一个艺术品,并在各种不同的字体里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美。

2.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本文作者所理解的“一笔”“一画”的一项是(3分)

A.王献之的行草被称为“一笔书”,其代表作《中秋帖》字字相连,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纵然偶有不连,但气势不断。

B.东汉书法家张芝将杜度、崔瑗等的草书笔法加以变化,创造“今草”。

其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贯通,隔行不断,被称为“一笔飞白”。

C.北宋画家戚文秀的《清济灌河图》中有一笔长线从画的边际起,通贯于波浪之间,随波曲折翻腾,绵延五丈余,却并没有扰乱整个画面中的其他线条。

D.南朝画家陆探微的“一笔画”将草书行笔运势的特点引入绘画,使绘画的线条彼此呼应,灵活运转,气脉相连,给人以浑然一体的艺术享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字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能从观察、感受各种生命形态中获得启发,这是中国书法有可能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成为艺术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中国书法的用笔变化多样,讲究以笔画之“势”传达出物象之“势”,而悬腕中锋,有助于将全身之力集中于笔端,使柔软的毛笔能写出具有力度感的字。

C.中国书法与绘画、音乐等有相通之处,它们都是运用较少的基本元素,如笔画、线、条、乐音等,加以千变万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

D.“书者,如也。

”书的任务就是如,因此书法家要像赵子昂写“子”字时习画鸟飞之形那样,通过模写客体的形象来准确表现文字所象之形。

【答案】

1.B

2.C

3.D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

论述类文章解题抓住三个方面:

“读”“比”“找”。

即通读全文,精读文段;依据选项找原文对应句,比较题干、选项看选项是不是答非所问;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比较选项和选项,选出最正确或最错误的一项。

选项C与原文作者所理解的“一笔”“一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内容不符。

(3分)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

此类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故意混淆充分必要条件等。

选项D项对“书者,如也”的理解有误,“如”的意思是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并不是直接模示客观形体,准确表现文字所象之形。

属以偏概全错误。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蔡道宪,字元白,晋江人。

崇祯十年进士。

为长沙推官。

地多盗,察豪民通盗者,把其罪而任之。

盗方劫富家分财,收者已至。

召富家还所失物,皆愕不知所自。

恶少年闭户谋为盗,启户,捕卒已坐其门,惊逸去.吉王府宗人恣为奸,道宪先治而后启王。

王召责之,抗声曰:

“今四海鼎沸,寇盗日滋。

王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

”王悟,谢遣之。

十六年五月,张献忠陷武昌,长沙大震。

承天巡抚王扬基率所部千人,自岳州奔长沙。

道宪请还驻岳州,曰:

“岳与长沙唇齿也,并力守岳则长沙可保,而衡、永亦无虞。

”扬基曰:

“岳,非我属也。

”道宪曰:

“弃北守南,犹不失为楚地。

若南北俱弃,所属地安在?

”扬基语塞,乃赴岳州。

及贼入蒲圻。

即遁去,湖广巡抚王聚奎远驻袁州,惮贼不敢进。

道宪亦请移岳,聚奎不得已至岳,数日即徙长沙。

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聚奎不从。

贼果以八月陷岳州,直犯长沙。

先是,巡按御史刘熙祚令道宪募兵,得壮丁五千训练之,皆可用。

至是亲将之,与总兵官尹先民等扼罗塘河。

聚奎闻贼逼,大惧,撤兵还城。

道宪曰:

“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

”又不从。

时知府堵胤锡入觐未返,通判周二南摄攸县,城中文武无几。

贼薄城,士民尽窜。

聚奎诡出战,速率所部遁。

道宪独拒守,贼绕城呼日:

“军中久知蔡推官名,速降,毋自苦。

”道宪命守卒射之毙。

越三日,先民出战,败还。

贼夺门入,先民降。

道宪被执,贼啖以官,嚼齿大骂。

释其缚,延之上坐.骂如故。

贼日:

“汝不降,将尽杀百姓。

”道宪大哭曰:

“愿速杀我,毋害我民。

”贼知终不可夺,磔之,其心血直溅贼面。

健卒林国俊等九人随不去,贼亦令说道宪降。

国俊曰:

“吾主畏死去矣,不至今日。

”贼曰:

“尔主不降,尔辈亦不得活。

”国俊曰:

“我辈畏死亦去矣,不至今日。

”贼并杀之,四卒奋然曰:

“愿瘗主尸而死。

”贼许之,乃解衣裹道宪骸,瘗之南郊醴陵坡,遂自刎。

道宪死时年二十九,赠太仆少卿,谥忠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盗方劫富家分财,收者已至收:

收购(赃物)

B.并力守岳则长沙可保,而衡、永亦无虞虞:

担忧

C.通判周二南摄攸县事摄:

代理

D.道宪被执,贼啖以官啖:

利诱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B.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C.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D.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蔡道宪不畏权势,吉王府的族人恣意为非作歹,道宪先加以惩处,然后才向吉王通报。

吉王召道宪来责问,道宪高声批评吉王,促使吉王醒悟。

B.蔡道宪能恪尽职守,从容应对危机。

张献忠攻陷武昌后,承天巡抚王扬基、湖广巡抚王聚奎都惊慌失措,无胆拒敌,无策应敌,道宪则力主抵抗,并强烈提议扼守岳州。

C.蔡道宪坚贞不屈,尽管贼兵来势汹汹,他仍坚守长沙;尽管兵败被俘,但他不改气节,不接受贼寇利诱,不惧贼寇的威胁。

最后,他壮烈殉国。

D.蔡道宪深受部下敬爱,他遇害后,他手下的四个被俘士卒以死请求,希望贼寇们能掩埋主人的尸体.在贼寇解下衣服裹住道宪的尸骸掩埋之后,四卒自刎而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四海鼎沸,寇盗日滋。

王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

(5分)

(2)道宪曰:

“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

”又不从。

(5分)

【答案】

4.A

5.C

6.D

7.⑴现在天下纷乱,寇盗一天天增多。

如果大王您不爱惜百姓,一旦他们铤而走险,您能独自和这些族人保住富贵吗?

(“四海”、“鼎沸”、“日滋”、“此曹”应准确译出各1分,大意1分,“铤而走险”不必译,但其主语不能错,共5分)

⑵道宪说:

“距离长沙六十里有个险要之地,你可以在那里修栅栏扼守,不要让贼兵越过此地。

”聚奎又不听从。

(“去”、“险”、“栅”、“毋”、“逾”须准确译出各1分,共5分)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

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原文:

道宪曰:

“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

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考点: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D

试题分析:

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

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D误解文意。

四卒是希望贼寇允许他们将主人的尸骸掩埋后再赴死,贼寇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四卒解下衣服裹了道宪尸骸,将其掩埋,然后,四人自刎而死。

考点:

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7.

试题分析:

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

(1)句中,关键词“四海”译为“天下”、

“鼎沸”译为“纷乱”、“日滋”译为“一天天增多”、“此曹”译为“这些族人”。

(2)句中,关键词“去”译为“距离”、“险”译为“险要之地”、“栅”译为“修栅栏”、“毋”译为“不要”、“逾”译为“越过”。

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考点:

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翻译】

蔡道宪,字元白,晋江人。

崇祯十年考中进士。

担任长沙推官。

当地多盗贼,道宪觉察到某个有势力的人家与盗贼勾结,他掌握其犯罪证据,但暂时任由其胡作非为。

有盗贼抢劫富家,正在分赃,逮捕的士兵已经到来。

召来富家,归还他们所失去的财物,他们都惊愕,不知事情的原委。

有一些恶少关着门,商量盗窃之事,等打开门一看,抓捕的士兵已坐在他们的门口,他们惊慌逃离。

吉王府的族人恣意为非作歹,道宪先加以惩治,然后才向启王通报。

启王召道宪来责问,道宪高声说:

“现在天下纷乱,寇盗一天天增多。

如果大王您不爱惜百姓,一旦他们铤而走险,您能独自和这些族人保住富贵吗?

”启王醒悟,表示道歉,客气地送走道宪。

崇祯十六年五月,张献忠攻陷武昌,长沙大受震惊。

承天巡抚王扬基率领所部一千多人,从岳州奔逃到长沙。

道宪请王扬基回去驻守岳州,说:

“岳州与长沙唇齿相依,如果合力守住岳州,那么长沙就可以保得住,而衡阳、永州也可以没有忧虑。

”扬基说:

“岳州不是我的属地。

”道宪说:

“如果丢弃北面而守南面,这里还不失为楚地;如果南北全都丢弃,我们的属地又在哪呢?

”扬基哑口无言,这才赶赴岳州。

可是等到贼兵进入蒲圻时,他就逃跑了。

湖广巡抚王聚奎远远地驻守在袁州,害怕贼人,不敢前进。

道宪也请求他转移到岳州,聚奎不得已来到岳州,但几天后就转移到长沙。

道宪说:

“贼距离岳州还远,可抓紧时间修缮城池,以便防守。

他们进犯岳州,还会忌惮长沙的增援;如果放弃岳州,长沙怎能独自保全?

”聚奎没有听

从。

贼兵果然在八月攻陷了岳州,又直进犯长沙。

在此之前,巡按御史刘熙祚命令道宪招募士兵,得到五千壮丁,对他们加以训练,这些壮丁全都成了可用的力量。

到了这个时候,道宪亲自率领他们,与总兵官尹先民等人一道扼守罗塘河。

聚奎听说贼兵逼近,大为恐惧,撤兵回到城里。

道宪说:

“距离长沙六十里有个险要之地,你可以在那里修栅栏来扼守,不要让贼兵越过此地。

”聚奎又不听从。

当时,知府堵胤锡入朝拜见皇上还未返回,通判周二南代理攸县事务,长沙城中的文武官员没有几个人。

贼兵迫近城池,士人和百姓全都逃窜。

聚奎假装出战,很快就领着所部逃跑。

道宪独自拒守,有个贼兵绕着城呼叫:

“我们军中久闻蔡推官名的名声,希望你赶快投降,不要自讨苦吃。

”道宪命守城士卒将他射杀。

过了三天,尹先民出城与贼兵作战,失败而还。

贼兵趁势夺门而入,先民投降。

道宪被抓住,贼人用官位利诱他,他咬牙切齿大骂。

贼人为他松绑,请他坐上座,他还是骂。

贼人说:

“你不投降,我们将会杀光百姓。

”道宪大哭说:

“希望你们赶快杀了我,不要伤害我的百姓。

”贼人知道他的气节始终不会改变,就凌迟了他,他心脏的血直溅到贼人的脸上。

健卒林国俊等九个人跟随道宪,不离开,贼人也命令林国俊等劝说道宪投降。

国俊说:

“我们的主人要是怕死,早离开了,不至于有今天。

”贼人说:

“你们的主人不投降,你们这些人也活不了。

”国俊说:

“我们这些人要是怕死,也早离开了,不至于有今天。

”贼人将并国俊与道宪一起杀害。

四个健卒激奋地说:

“希望让我们先掩埋主人的尸体,然后才死。

”贼人答应了他们。

四人解下衣服,裹着道宪的尸骸,将他掩埋在瘗南郊的醴陵坡后,就自刎而死。

道宪死时,年仅二十九岁,朝廷赠与他太仆少卿之位,给予他忠烈的谥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子夜歌·三更月①贺铸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

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王孙何许②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

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

【注】①本调又名《忆秦娥》。

相传创始于李白。

李白之《忆秦娥》,主要抒发一个长安少妇对久别爱人的忆念之情。

贺铸此词,与李词所写颇为接近。

②何许,为何这样。

8.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分)

9.请结合全词,赏析“陇头流水,替人呜咽”这两句的表达效果。

(6分)

【答案】

8.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月夜庭院思妇图(1分):

三更之夜,月色皎洁,中庭梨花在月色的辉映下更加洁白,闺中少妇,思念游子,夜不能寐,听到杜鹃声声哀啼,更是情不能胜,哀伤不已(1分),为词作营造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1分)。

表达了闺中少妇饱受相思煎熬的忧伤痛苦之情。

(2分)

9.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或“融情入景的表现手法”)(2分),作者赋予无情的陇上之水以人的动作和情感,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似乎它们也为主人公的离愁

别绪所感动,发出呜咽哀鸣之声,(2分)。

作者融情入景,借物抒情,表达了闺中少妇与恋人离别后,饱受相思煎熬的忧伤痛苦之情(2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的的能力。

答题步骤:

找出诗歌描写形象的词语;概况形象的特征;采用的艺术书法;概述形象中寄托作者的感情。

公式:

什么意象+意象组合成什么画面+表达诗人什么感情。

抓住上阕中描写时间、地点、景物等关键词:

“三更”“月”“中庭”“梨花”“杜鹃”,概括出画面;抓住描写情感的词语“凄断”“啼血”,体会营造的氛围;找出隐藏在背后的主人公,结合注释提示,揣摩其情感。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需要先明确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情感。

分析文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结构技巧。

本题要求分析的句子从修辞上看,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从写作手法上看是融情于景,借物抒情;从结构技巧上看,是卒章显志。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不畏艰难,一往无前,对理想和真理执着追求的句子是:

,。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而荀子在《劝学》中则说“,。

(3)杜甫《望岳》中点化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诗句是:

,。

【答案】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属于“理解默写型”。

要答好这类题,就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答题时根据题干的提示或要求来填写句子。

重点字有“犹”“跬”“至”“览”的写法。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5分)

牛黄

孙万友

牛黄,中药名,黄牛或水牛的胆囊结石。

性凉,味甘苦。

功能清热、解毒、定惊。

牛黄分多种,有葡萄黄、米碜黄、鸡心黄。

最宝贵的为“人头黄”,黄大如人头,价值昂贵。

疯癫如狂的患者沏上一杯牛黄茶灌了,当即就可清醒。

“人头黄”为稀世珍宝,一般人极少见到。

陈州解三,就曾得到一颗“人头黄"。

解三以宰牛为生,也靠牛黄发财。

平常买牛,多买瘦牛。

牛胆结石,是永远吃不肥的。

有一日,解三购得一头老牛,剥开一看,脏内如黄花盛开,解三第一次目睹“人头黄”,简直有点儿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禁失声叫道:

“人头黄!

不料隔墙有耳,被邻家夏二听了去。

夏家与解家只一墙之隔,墙上爬满丝瓜秧。

夏二搬梯爬墙,把脸匿在丝瓜秧里,一下子看了个清楚。

夏二是个皮货商,往常解三晾晒的牛皮牛鞭,多由他购去再到南阳倒卖。

夏二自然知道“人头黄”的价值,回到屋里,怔怔然许久,决定要盗得解三的人头黄。

半夜时分,夏二登梯爬上墙头,用系牢的绳索溜到解家院里。

他先静耳听了听动静,然后用尖刀拨门。

不料门没栓,他深感不妙,心想可能解三有防,便急忙藏了尖刀,匆匆顺原路而回,躺在床上,心中还在“扑腾”。

他很是懊悔自己见财眼开干了愚事,为此翻来覆去折腾了一夜,直到黎明前才迷糊过去。

不料刚想沉睡,突然听得解三来借梯子。

夏二一听借梯子,大惊失色,心想这解三大概是故意来试探虚实!

更可悔的是昨夜只顾害怕,竟忘记把梯子从墙边挪开!

为不让解三看出破绽,他急忙披衣穿鞋,想把解三稳在屋里,然后悄悄把梯子挪开,以除解三的疑心。

不料他还未

下床,却被解三拦住了,说:

“二哥你睡你睡!

进门时我就看到了梯子,在墙上搭着呢!

夏二一听此言,如傻了一般,直等解三走了,他还未醒过神来。

这一天,夏二如得了重病,心郁如铅,脑际里全是解三的影子。

那墙上被绳索勒的痕迹他是否看到了……一连几天,这等问题在夏二脑子里来回翻腾,吃不香睡不宁,双目开始痴呆,偶尔还自言自语,时间一长,夏二失去了理智,开始在满街疯跑。

夏家人很着急,以为夏二患了什么邪症,又求神又烧香,均不济事,最后请来了一名老郎中。

老郎中进门并不急于给夏二看病,而细心观察。

几天过后,他才对夏家人说:

“你们当家的病是心疾所至,一般药物只能顾表而不能治理,眼下只能用人头黄可以根除!

只是这人头黄为稀世珍物,一般药店是买不到的!

不想在一旁自言自语的夏二一听到“人头黄”三字,突然瞪大了眼睛,下意识地接道:

“解三家有人头黄!

解三家有人头黄……”

夏二的妻子为治夫疾,就以试探的心理去解家求要人头黄。

谁知解三一听脸色惧白,连连地说:

“我没有人头黄!

我没有人头黄……”

夏妻失望而归,对老郎中说:

“解三说他没有人头黄!

”夏二一听怔然如痴,许久了,突然倒头睡去。

夏二一睡三天三夜,像达到了某种心理平衡,竟奇迹般地好了。

可是,没过几日,解三竟也疯了,而且比夏二疯得还厉害,到处嚎叫:

“我没有人头黄!

我没有人头黄……”

解家人急忙请来那老郎中给解三瞧病,老郎中望着解三,让人请来夏二,暗地安排了一番,然后让夏二对懈三说:

“你没有人头黄!

不料解三一听此言,更是惊恐,“忽”地挣脱了老郎中的手,边跑边喊:

“我不是不给夏二治病,我压根儿就没人头黄呀!

老郎中望着疯跑的解三,痛苦地摇摇头,对解家人说:

“解师傅的病没救了,没救了!

夏二觉得很惋惜,想想自己的所为,很是有点儿后怕!

几年以后,解三被冻死野外。

解三死后,其子承父业,数年后翻盖新房,扒旧屋的时候,扒出了那个人头黄。

解三之子只认得一般牛黄,却不认得人头黄为何物,便求夏二指教。

夏二望着那人头黄,面色冰冷,许久了才说:

“是一块普通的药草,你留它没用,放我这儿吧!

解三之子把人头黄送给了夏二。

夏二后来用人头黄救了许

多人,分文不取,有求必应。

这样过了三十余年,夏二已年近八旬。

临终的时候,他唤过家人,从怀里取出那颗人头黄,安排说:

“这块药物,只可施舍,不可贪利!

不料夏二死后,其子夏仲不守诺言,将人头黄卖了,成了方圆几十里的富户。

家中子女都因家中富有而不行正道,夏仲最后也因此悬梁自尽。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解三比较聪明,知道瘦牛有牛黄,因此,平常买牛时不买肥牛,靠摘取牛黄出售发财,后来也因牛黄而疯。

B.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情节,融神态、

动作、心理、语言描写于一体,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C.夏二听到解三来借梯子,以为解三已知道自己到他家行窃,一连数日都心郁如铅。

良心的不安使他失智发疯。

D.小说构思巧妙,以“牛黄”为

线索,通过人物对待人头黄的不同态度,集中呈现了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判。

E.解三不肯拿人头黄治夏二,一是不想泄露自己有宝的秘密,招来灾祸;二是知道夏二到自己家偷过人头黄。

(2)开头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中夏二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4)这篇小说以“牛黄”为题,用意很深。

请从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方面选择其一,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分析。

(8分)

【答案】

(1)DB(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A.C不给分)

(2)①介绍牛黄的相关知识,让读者对牛黄有个了解,(1分)又照应了标题;(1分)②突出了牛黄的功效、价值,暗示情节的发展与牛黄这一事物密切相关;(2分)③总起下文,为下文夏二见宝起歹意和解三怕人家知道自己有宝(或解三见病不救和最终不治)做铺垫。

(2分)

(3)①见宝起意,居心不良,看见解三有宝就想据为己有。

②作茧自缚,自食苦果,因担心解三知道自己企图偷窃而终日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