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62908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登泰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阳、阴、乘、限、居、晦、极、驳、烛等,进而疏解文意。

2、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

1、容易读错的字

鼐(nài)樗蒱(chūpū)若偻(lǜ)磴(dèng)徂徕(cúlái)汶水(wèn)

圜(yuán)绛皜(jiànghào)石罅xià

2、字形辨析

祠(cí):

祠堂颍:

颍水

伺(cì):

伺候颖:

脱颖而出

偻:

伛偻(yǔlǜ),偻罗(lóuluó)

缕:

丝缕(lǜ)

搂:

搂抱(lǒubào),搂钱(lōuqián)

3、词语积累

(一)补充注释

戊申晦,五鼓戊申:

干支纪月,即当时的十二月。

晦:

月末一日,即二十九日,农历每月初一是“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

五鼓:

古代无时钟,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两小时,晚七点起更,五鼓相当于五点钟。

大风扬积雪击面扬:

卷起。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自:

从。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稍:

依稀。

正赤如丹正:

纯正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承:

承接

其远古刻尽漫失尽:

僻不当道者僻:

偏僻

生石罅罅:

裂缝,前面省略“于”。

(二)通假字

须臾成五采(采,通彩)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圜,通圆)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

至莫夜月明(莫,通暮)

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

⑥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当,通挡)

二、自学检测

(一)填空题

1.《登泰山记》选自_______,作者________,是______代_________派代表人物,他和_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桐城三祖”。

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_______风雪,______齐河、长清,________泰山西北谷,__________长城之限,___________泰安。

3.山多石,__________。

石苍黑色,_________,__________。

少杂树,___________,生石罅,______________。

冰雪,无瀑水,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对下列划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京师乘风雪。

   乘:

冒着   B.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循:

沿着

   C.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

流失   D.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几:

几乎

2.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C.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3.选出与“明烛天南”中的“烛”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腰白玉之环   B.孔子师郯子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其阴,济水东流

4.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中谷绕泰山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C.稍见去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D.是日,观道中石刻

5.对下列句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多石,(山)少土   B.石苍黑色,(石)多平方,(石)少圜

   C.(山)少杂树,(山)多松   D.(山)生石罅,(树)皆平顶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一道为“城”,外面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句中的“城郭”泛指城墙。

   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一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流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有关知识

1.桐城派

中国清代散文流派。

创始人方苞。

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

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

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

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

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

刘大櫆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进一步探求散文的艺术性,提出了“因声求气”说。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

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道翼教”而作;文风上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颇具特色。

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代表作品。

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

对矫正明末清初的文风,促进散文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2.姚鼐(1732~1815)

中国清代散文家。

字姬传,一字梦偲,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

安徽桐城人。

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

主持梅花、紫阳诸书院讲席共40年。

姚鼐继承方苞、刘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学,成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

他继承方苞的义法论和刘大櫆的声气论,在理论上又有所发展。

①提倡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的合一以“相济”。

②总结文章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八大要素。

③概括文章的阳刚、阴柔两大类的风格,认为两者不能偏废。

姚鼐的文章与欧阳修、曾巩相近,简洁清淡,纡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在桐城派诸家中,最富有情韵。

实际上是偏于“阴柔”之美。

他的议论文如《伍子胥论》、《李斯论》,序跋如《老子章义序》《海愚诗抄序》,书信如《答翁学士书》,记传如《登泰山记》,都可看出他的风格。

其缺点是气力不能健举,规模不够阔大,缺少现实内容。

他的诗清拔淡远,尤工近体,但为文名所掩。

著有《惜抱轩全集》88卷,所辑文总集《古文辞类纂》,世以为精当,流传很广。

3.有关的古文化知识

(一)阳与阴

山南水北为阳:

泰山之阳

山北水南为阴:

其阴

(二)朔、晦、望与既望

朔:

阴历每月第一天

晦:

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望:

阴历每月十五

既望:

阴历每月十六

(三)古代纪年月日法

(1)年号纪年法:

由汉武帝开始有年号。

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依次为二年、三年等。

例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2)干支纪年法:

天干:

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两字相配,六十年周而复始,用以纪年。

也可以用来纪日。

纪年,例如,丁卯三月;纪日,例如,是月丁未。

年号与干支可以兼用,例如: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简便的干支纪年推算法

公元年÷10,余数-3,得数为天干;

公元年÷12,余数-3,得数为地支。

例如xx年,xx÷10,余数为9,9-3=6,天干为已;xx÷12,余数为7,7-3=4,地支为卯,xx年就是已卯年。

如果余数小于3,加上一个除数再减3。

例如xx年,xx÷10,余数是1,加上10等于11,11-3=8,天干为辛;xx÷12,余数是9,9-3=6,地支为巳,xx年就是辛巳年。

如果余数-3得0,就是天干或地支的最末一位。

例如1995年,1995÷10,余数为5,5-3=2,天干为乙;1995÷12,余数为3,3-3=0,地支为亥,1995年就是乙亥年。

三、朗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五、课堂练习

(一)一词多义

1、课后练习二

2、补充练习

①或

A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有的)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C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有时)

D或曰:

“六国破灭,率赂秦耶?

”(有人)

②极

A极天云一线异色(尽头)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尽情享受)

C初极狭,裁通人(非常)

D何使我至于此极也(最困苦的地步)

E南极潇湘(望尽)

F屋极有窗以达气(顶点)

③居

A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B自吾氏三世居是乡(居住)

C居十日(过)

D居庙堂之高(处在)

E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坐)

F其居仅仅足(住所)

④限

A越长城之限(界限)

B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像门槛)

C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阻隔)

D皆不可限以时月(限制)

E然则诸侯之地有限(限度)

⑤乘

A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乘坐)

C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趁)

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

⑥道

A道少半,越中岭(走路)

B循东谷入,道有天门(道路)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义)

D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政策,方法)

E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F万户侯岂足道哉(说)

⑦阴

A其阴,济水东流(山的北面)

B达于汉阴(水的南面)

C朝晖夕阴(阴天)

D对桐阴满庭清昼(树阴)

E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影)

F道家阴阳(哲学概念)

G孙膑如刑徒阴见(暗中)

⑧始

A余始循以入(开始)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最初)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

D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开头、开端)

⑨望

A望洋向若而叹曰(和“洋”构成连绵词,仰视)

B商君相秦十年,宗室亲戚多怨望者(埋怨)

C日夜望将军至(盼望)

D先达德隆望尊(声望)

E望晚日照城郭(远看)

⑩坐

A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与“站”相对)

B以谋叛坐之,并其部属四百余口尽杀之(判罪)

C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座位)

D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

⑾视

A回视日观以西峰(看)

B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审察)

C子孙视之不甚惜(对待)

D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眼力,目光)

E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比照,比较)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情况。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道少半,越中岭(道,名词活用作动词,“取道走”)

明烛天南(烛,名次作动词,“照”)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限,,本义门槛,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三)、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选出加点字拼音错误的一项()

A.汶水西流(wèn)B.道皆砌石为磴(qì)

C.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chūpú)D.而皆若偻(lóu)

【参考答案】:

D。

若偻(lǜ)

2、对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阳谷皆入汶(山南)B.绛皓驳色(黑白)

C.戊申晦(每月最后一天)D.生石罅(缝隙)

【参考答案】:

B。

“绛”为深红色。

3、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缅规矩而改错B.须臾成五采

C.当与秦相较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参考答案】:

B。

错通措,采通彩,圜通圆。

4、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A.吾从而师之B.雄州雾列

C.明烛天南D.则思虚心以纳下

【参考答案】:

C。

C项与例句都是名次活用作动词。

A句中“师”字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B项中的“雾”是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地”。

D项“虚”字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空阔旷达”。

5、选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必竭诚以待下

B.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或得日,或否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当其南北分者

D、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地势极而南溟深

【参考答案】:

D。

D项两个“而”字均为表并列的连词。

A项前一个“以”字为介词,在;后一个“以”字连词,相当于“而”。

B项前一个“或”字为无定指代词,有人;后一个“或”字也为无定指代词,有的(山峰)。

C项第一个“其”字为句中语气词,表希望乞求,相当于“可不要”;后一个“其”字为代词,它们,指阳谷和阴谷。

6、下列文化知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五伦,封建时代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伦理关系。

B.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恒山、北岳衡山、中岳嵩山。

C.五帝,古代传说中的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D.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种儒家经典著作。

【参考答案】:

A。

南岳为衡山、北岳为恒山。

7、下列句子中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苦带然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参考答案】:

A。

应该为“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第二课时

整体感知

1、说明登山路线与写景特点。

先写:

京师→泰安。

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

山麓→山顶。

路程:

四十五里(远);石级:

七千有余(高);路线:

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

顶景。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

远--→近

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向东北延伸至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俗谓登泰山,指的是攀登它的主峰玉皇顶。

玉皇顶则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称东岳;亦称岱山、岱宗,主要景点有南天门、仙人桥、日观峰、舍身崖等,著名建筑有岱祠、碧韦元君祠等。

这些都跟文章理路有关,所以先做交代。

一般人游泰山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在日观峰看日出,因此,本文先以汶水和济水为参照物,指出泰山山脉的地理位置,再以古董长城(齐长城)为参照物指出日观峰的位置,这就预示了作者将有登山之举。

以下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按游踪写,分两大层:

前一层记登山及观日出;后一层记泰山古建筑、石刻、地质状况及动杆物等,皆游中所见。

在记游踪时也标明了时间,如登山是12月“丁示”日(28日),“望晚”到达山顶;观日出是“戊申”日(29日)“五鼓”,日出后再参观古建筑及石刻等。

文章脉络十分清晰。

《登泰山记》记述了作者同友人登泰山的两天游程,再现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是山水游记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

全文共五段,以登山为线索,记叙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时间、路程,有重点地描写了沿途所见的景物。

第一段,交代泰山地理位置。

先从大处写泰山的全貌,再分写泰山南北有汶、济二水及其流向,引出古长城高踞泰山的南北分界之处,最后点出最高处日观峰的位置。

重在写是日观峰高出群山之上,可使读者油然而生登高望远之意,并凭借想象置身于泰山四周广阔的天地之中,而襟怀顿开。

第二段,写作者与友人登泰山的路程和沿途所见的景物。

这一层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至于泰安”。

写京师到泰安的旅程。

这是登山前奏,“自京师乘风雪”,兴致勃勃来到泰山脚下的时间、路程。

兼为下文“道中迷雾冰滑”“苍山负雪”等语设伏。

这一段写得极为简洁,虽然行程非止一日,但作者是兼程到达,因此用“自、历、穿、越、至于”几个词,写出兼程赶路,略无耽搁的浓厚兴致。

同时为下文的写景规定了突出时令特点的要求。

第二层,从“是月丁未”至“磴儿不可登”。

写从泰山南麓上山颠的路线。

先交代登山的时间、游伴、路程。

接着总说登上的全程“四十五里”(里数),石级“七千有余”(高度),具体写路。

据此,则攀登之难尽在不言中矣。

如此之法何等简练!

然后写登山有两条路线,以作者登山路线为主,穿插介绍另一条路线。

文章先用“泰山正南有三谷”这句提挈下文。

这决非闲笔,因为作者的登山路线是由中谷入,越中岭后,复循西谷登上顶峰。

末了,再补充交代东谷乃古时登山之路。

这正是“用虚实相济”之法写登山,内容很全面。

最后回顾登山途中艰难情景。

按:

作者循中谷而入,当经一天门、二天门;至中岭,经中天门;再循西谷,经云步桥、升仙坊至南天门。

文中仅以“崖限当道才,世皆谓之天门云”一句带过,也是省笔之法。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与前面的“道皆砌石为磴”相照应,山高路险,突出游兴。

第三层,从“及既上”至全段结尾。

写登上山顶,极目远眺泰山南部的景色。

上了山顶,只见青山铺着白雪,雪光映着南天。

远望夕阳着的城郭,汶水和徂徕活像一幅山水画,半山腰还停留着雾气,像条腰带似的。

这层是写雪景。

“苍山负雪”,把苍山拟人化,写活了,表明雪很厚,仿佛很沉重似的;“明烛天南”,形容雪光亮如烛光,把“烛”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这两句是写高处之景。

而“汶水、徂徕如画”这个比喻,写出山川景色的美丽,这句是写低处之景;“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个比喻,写出半山凝聚的云雾的形态,十分确切。

“居”字又写出了云雾的动中有静的情态。

这是写山腰之景。

这三者都是俯视所见。

这是泰山雪后晚晴所独有的奇丽动人景象。

这一层写得非常的好,以动写静,有形有色,有光有神,写出莽莽苍山奇丽雄伟的山区特点和冰封。

2、写景方法

(1)正面(直接)描写

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直接的、具体的描写。

是文章描写中最常见、具体的描写方法,一般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均采取这种描写方法。

(2)侧面(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

对描写的对象不进行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与之相联系的周围事物的描写,来映衬、烘托被描写的对象。

常用的方法,一是通过环境的描写,氛围的渲染来烘托人物;二是通过人们的反映(语言、动作)来突出人物。

侧面描写可以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和生活积累,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3、第五段,总结泰山的景物特征和冬季景色特点:

“三多”、“三少”、“三无”。

“三多”是:

多(石)、〈石〉多(平方)、多(松);

“三少”是:

少(土)、〈石〉少(圜)、少(杂树);

“三无”是:

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

二、课文悟写

1、文中几处比喻和拟人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

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

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2、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在写作上,这篇游记将义理、考证、文章结合得较为完美。

它记泰山地理形势、登山路径,圴有实据,写游记间以考证,而考证又为避烦琐,吐辞雅驯,表现了作者的功力。

文章剪裁,繁简得宜;记述条理明晰;景物描写,不刻意夸饰,但色彩明丽,形象生动,能烘托出景物的神态特征,富于生气和情趣。

抓住特征巧妙烘托。

本文对景物很少直接描写,而是抓住景物特征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例如:

写泰山高峻,主要借人在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来进行烘托。

作者在严寒中登山,全文无一“寒”字,但“大风扬积雪击面”“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都足以使人想出寒冷的程度。

动静结合,气象万千。

泰山冬季本是皑皑白雪覆盖青山,银色雪光映照蓝天的一片静景,但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变静为动,一洗寒冬游山的孤寂之感:

“苍山负雪,明烛南天。

”泰山高耸入云,山间云雾时聚时散,飘浮不定,实为动景,而作者将其描绘成一幅静态山水画,使人感受到一种特有的宁静气息:

“半山居雾若带然。

三、同步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临川之城东,有地隆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间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

“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其亦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世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方以长:

长方形。

B.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教授:

当时官名。

C.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遗风余思:

存留于后人心目中的典范德行。

D.晋王右军墨池王右军:

文中的王君盛。

2.下列句中“岂”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B.岂其学不如彼邪?

C.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D.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3.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及”相同,两个“推”不同。

B.两个“及”相同,两个“推”也相同。

C.两个“及”不同,两个“推”相同。

D.两个“及”不同,两个“推”也不同。

4.翻译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A.羲之之书,晚乃善。

译:

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达到精妙的地步。

B.教授王君恐其不章也。

译:

教授王先生担心它没有章法。

C.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盈间以揭之。

译:

写“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楹柱上。

D.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译:

被后世人继承又该怎么样呢?

(意即一定会发扬光大。

5.对本文文意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记叙为主,围绕“墨池”写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经历和成就。

B.本文以议论为主,虽承认王羲之的先天因素,但更强调其后天的努力,因而鼓励人们成就事业要勤学苦练。

C.本文以记叙为主,主要交代了“墨池”的由来,同时也写了与之有关的人和事。

D.本文以议论为主,由王羲之的书法成就联想到学习的重要性,指出特别是深造道德,尤不可废学。

第一课时练习答案

(一)1.《惜抱轩诗文集》 姚鼐  清  桐城 方苞  刘大櫆   

2.乘  历  穿  越  至于

3.少土   多平方   少圜    多松   皆平顶   无鸟兽音迹

(二)选择题

1.C(漫:

磨灭) 2.A(B项“至”是动词到达,“于”是介词,到;C项“下”指脚下,现多用于对朋友的敬称;D项“平方”并且呈方形,今常用为数学名词) 3.A(名词作动词) 4.D  5.D  6.D(“桐城”指籍贯)

第二课时练习答案

1.D2.C3.D4.A5.D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登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

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