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63633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docx

《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docx

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

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

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

篇一:

成才之路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课件5课

(2)

5课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虏(lǔ)赵王.

B.戮(lù)没(mò)..

C.�L(zhèn)其胸.

D.偏袒(tǎn).

【答案】A(於:

wū)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

私仇).

B.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购:

重金征求).

C.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求:

寻找).

D.乃为装遣荆轲(为装:

伪装)..

【答案】D(为装:

准备行装。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樊於期乃前曰.

②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③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④皆白衣冠以送之...

⑤发尽上指冠.

⑥使使以闻大王.

⑦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⑧群臣怪之.

⑨图穷而匕首见.

⑩左右既前,斩荆轲.

A.①②⑤/③⑧/④⑦⑩/⑥/⑨

B.①②⑤⑩/③⑧④⑦/⑥⑨

C.①②⑤⑩/③⑥⑧/④⑦/⑨

D.①②④⑤/③⑥⑧/⑦⑩/⑨

【答案】A(①②⑤名词作状语,③⑧意动用法,④⑦⑩名词活用作动词,⑥使动用法,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4.找出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选项

樊於(yú)期拊(fǔ)心..骨髓(suǐ).约契(qì).扼(è)腕(wàn)..惶(huán��)急.�_(chēn)目.濡(rú)缕.

例句: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C.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D.岭峤微草,凌冬不雕.

【答案】A(例句和A都当“假如没有”讲。

B.稍微,C.暗中,D.微小)

5.从下列句子中找出两个词义相同的加点词()()

A.相如曰: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B.人皆得以隶使之.

C.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D.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

E.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答案】AD(都当“出使”讲。

B.使唤,C.让,E.假使。

6.指出加点字的词义哪些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

A.①不得持尺兵()②不及召下兵()..

B.①图穷而匕首见()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①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②恐惧不敢自陈()..

D.①至陛下()②窃为陛下惜之()....

【答案】A.①武器:

本义;②士兵、武士,引申义。

B.①穷尽,本义;②困厄、走投无路,引申义。

C.①陈列,本义;②陈述,引申义。

D.①台阶下,本义;②对皇帝的敬称,引申义。

7.下列对课文人物性格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荆轲:

粗犷豪迈,沉着勇敢,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千载以来,还令人感到凛然而有生气。

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

B.太子丹:

性格软弱,缺少勇敢的反抗精神,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只好采取行刺的办法。

C.樊於期:

身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逃亡燕国。

他对秦国之恨,是刻骨铭心的,但是为了报仇,能不能献出自己的头,这确是一个考验。

樊将军为解燕国之患,为报自己之仇,毅然自刎,不失为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

D.秦武阳:

“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但毕竟是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所以“至陛下”“色变振恐”。

这是一个少年的性格特点。

【答案】B(“性格软弱,缺少勇敢的反抗精神”不对。

8.下列对课文表现手法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善于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

例如: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

B.本文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例如:

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

C.本文善于写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就创造出一个悲壮感人的场面。

例如:

刺秦王时,荆轲的动作,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被八创”,“箕踞以骂”。

D.本文善于通过动作刻画人物的心理。

例如:

写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

【答案】D(所举事例与前面的观点不一致。

二、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9~12题。

(甲)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左右乃曰:

“王负剑!

王负剑!

”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

(乙)太史公曰:

“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

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

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

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9.对甲文描写荆轲刺秦王的场面的主要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刻画秦王及其群臣恐慌万状的丑态

B.揭露秦王及其群臣反动而虚弱的本质

C.表现荆轲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侠义精神

D.揭露秦王的丑恶嘴脸,歌颂荆轲的抗暴精神

【答案】B

10.对甲文中刻画荆轲的方法分析确切的一项是()

A.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

B.正面、侧面描写的有机结合

C.动作、细节描写

D.惊心动魄、生动精彩的场面描写

【答案】B

11.乙文中“具知其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荆轲刺秦王

12.太史公对荆轲的评价与下面古人的评价基本一致的是(多选)()

A.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B.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

C.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沽名钓誉,炫世炫俗,由君王观之,皆所不取也。

D.图穷事自至,豪主正征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答案】BD

三、延伸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谏说之难

洪迈

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

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

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甥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

秦伯曰:

“晋国和乎?

”对曰:

“不和。

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

”秦伯曰:

“国谓君何?

”曰:

“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

以德为怨,秦不其然。

”秦遂归晋侯。

秦伐赵,赵求救于齐,齐欲长安君为质。

太后不肯,曰:

“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后盛气而揖之入,知其必用此事来也。

左师徐坐,问后体所苦,继乞以少子补黑衣之缺。

后曰:

“丈夫亦爱怜少子乎?

”曰:

“甚于妇人。

”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子孙无功而为侯者,祸及其身。

后既寤,则言: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于是后曰:

“恣君之所使。

”长安遂出质。

范雎见疏于秦,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

“燕客蔡泽,天下辩士也。

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

”雎曰:

“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

”使人召泽,谓之曰:

“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

”对曰:

“然。

”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

雎知泽欲困己以说,谬曰:

“杀身成名,何为不可?

”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之,极之以闳夭、周公之忠圣。

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让贤。

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

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

秦始皇迁其母,下令曰:

“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

”死者二十七人矣。

茅焦请谏,王召镬将烹之,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

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

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虎牙者矣。

范雎亲困稷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

彼此一时也。

(《容斋随笔》)

【注】①注:

音mó,“磨”的意思。

13.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知其必用此事来也.

B.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

C.后既寤.

D.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用:

因为感:

感动寤:

醒悟数:

数落①【答案】B(此处“感怒”意为“激怒”。

14.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说难?

韩非作《说难》,而死于.?

A.?

甚于妇人?

?

身名俱全之说诱之?

泽以.?

B.?

钟磬置水中?

今以.

?

代为秦相者,泽也?

卒之.C.?

?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女燕后?

然后及其.?

D.?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答案】C(A中两个“于”都是介词,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的意思;B中两个“以”都是介词,前一个是“用”的意思,后一个是“把”的意思;D中两个“其”都是代词,前一个是“她的”的意思,后一个是“自己”的意思,C项两个“之”都是衬音助词,放在时间词之后。

15.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公俘获了晋惠公,晋国的阴饴甥前去会盟,他巧妙地运用君子和小人对待此事的不同态度来游说秦穆公,从而让秦穆公不得不放晋惠公回国。

B.触龙为了劝说赵太后让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从家常小事入手,延伸到国家社稷,善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赵太后答应让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

C.范雎最初在听说蔡泽要取代自己的相位时,并没有打算让给他,后来通过当面交谈,接受了蔡泽的意见,蔡泽最终取代范雎成了秦国的宰相。

D.作者通过众多的历史故事,阐述了“谏说之难”的观点,而文中的进谏者为了达到谏说的目的,都善于抓住问题的核心,委婉巧妙地展开劝谏,给人启发良多。

篇二:

高一语文必修1同步检测2-5荆轲刺秦王)

第五课荆轲刺秦王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虏(lǔ)赵王樊於(yú)期拊(fǔ)心...

B.戮(lù)没(mò)骨髓(suǐ)惶(huán��)急....

C.�L(zhèn)其胸约契(qì)�_(chēn)目...

D.偏袒(tǎn)扼(è)腕(wàn)濡(rú)缕....

【答案】A(於:

wū)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

私仇).

B.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购:

重金征求).

C.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求:

寻找).

D.乃为装遣荆轲(为装:

伪装)..

【答案】D(为装:

准备行装。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樊於期乃前曰.

②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③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④皆白衣冠以送之...

⑤发尽上指冠.

⑥使使以闻大王.

⑦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⑧群臣怪之.

⑨图穷而匕首见.

⑩左右既前,斩荆轲.

A.②⑤/③⑧/①④⑦⑩/⑥/⑨

B.②⑤⑩/③⑧④⑦/①⑥⑨

C.②⑤⑩/③⑥⑧/①④⑦/⑨

D.②④⑤/③⑥⑧/①⑦⑩/⑨

【答案】A(②⑤名词作状语,③⑧意动用法,①④⑦⑩名词活用作动词,⑥使动用法,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4.找出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选项

例句: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C.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D.岭峤微草,凌冬不凋.

【答案】A(例句和A都当“假如没有”讲。

B项稍微,C项暗中,D项微小)

5.下列对课文人物性格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荆轲:

粗犷豪迈,沉着勇敢,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千载以来,还令人感到凛然而有生气。

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

B.太子丹:

性格软弱,缺少勇敢的反抗精神,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只好采取行刺的办法。

C.樊於期:

身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逃亡燕国。

他对秦国之恨,是刻骨铭心的,但是为了报仇,能不能献出自己的头,这确是一个考验。

樊将军为解燕国之患,为报自己之仇,毅然自刎,不失为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

D.秦武阳:

“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但毕竟是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所以“至陛下”“色变振恐”。

这是一个少年的性格特点。

【答案】B(“性格软弱,缺少勇敢的反抗精神”不对。

6.下列对课文表现手法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善于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

例如: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

B.本文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例如:

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

C.本文善于写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就创造出一个悲壮感人的场面。

例如:

刺秦王时,荆轲的动作,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被八创”,“箕踞以骂”。

D.本文善于通过动作刻画人物的心理。

例如:

写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

【答案】D(所举事例与前面的观点不一致。

二、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7~10题。

(甲)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

知所为。

左右乃曰:

“王负剑!

王负剑!

”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

(乙)太史公曰:

“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

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

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

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7.对甲文描写荆轲刺秦王的场面的主要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刻画秦王及其群臣恐慌万状的丑态

B.揭露秦王及其群臣反动而虚弱的本质

C.表现荆轲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侠义精神

D.揭露秦王的丑恶嘴脸,歌颂荆轲的抗暴精神

【答案】B

8.对甲文中刻画荆轲的方法分析确切的一项是()

A.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

B.正面、侧面描写的有机结合

C.动作、细节描写

D.惊心动魄、生动精彩的场面描写

【答案】B

9.乙文中“具知其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荆轲刺秦王

10.太史公对荆轲的评价与下面古人的评价基本一致的是(多选)()

A.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B.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

C.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沽名钓誉,炫世炫俗,由君王观之,皆所不取也。

D.图穷事自至,豪主正征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答案】BD

三、延伸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谏说之难

洪迈

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

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

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甥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

秦伯曰:

“晋国和乎?

”对曰:

“不和。

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

”秦伯曰:

“国谓君何?

”曰:

“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

以德为怨,秦不其然。

”秦遂归晋侯。

秦伐赵,赵求救于齐,齐欲长安君为质。

太后不肯,曰:

“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后盛气而揖之入,知其必用此事来也。

左师徐坐,问后体所苦,继乞以少子补黑衣之缺。

后曰:

“丈夫亦爱怜少子乎?

”曰:

“甚于妇人。

”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子孙无功而为侯者,祸及其身。

后既寤,则言: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于是后曰:

“恣君之所使。

”长安遂出质。

范雎见疏于秦,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

“燕客蔡泽,天下辩士也。

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

”雎曰:

“百家之说,吾既知

篇三:

2021期中语文试卷

龙泉中学、仙桃中学、麻城一中、武汉二中

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卷

命题学校:

麻城一中命题教师:

王磊光审题教师:

刘波考试时间:

2021年11月25日上午9:

00―11:

30试卷满分:

150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稍(shāo)息肖(xiào)像逸兴遄(chuán)飞掎(jǐ)角之势....

B.罪愆(yǎn)悭(qiān)吝锲(qia)而不舍泥(ní)古不化....

C.胡同(t?

ng)蚊蚋(ruì)倔(jua)头倔脑戎马倥偬(zǒng)....

D.日晷(guǐ)创(chuāng)伤间(jiàn)不容发载(zài)歌载舞....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的一项是()

A.玷污蛊惑阴谋鬼计委曲求全B.家俱窜改辨别症候越俎代疱C.蜂涌装钉根深蒂固以逸代劳D.详实诛连浑水摸鱼信口雌黄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把中国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堪称不刊之论。

....

B.我们做学问一定要广泛搜集材料,作深入研究,仔细思考,而不能目无全牛,只抓住一....点就下盲目结论。

C.我去年路过你的工作单位,本想前来求教;但又害怕知识短浅,让人贻笑大方,所以....不敢冒昧打扰。

D.这几个文学青年常常聚在一起吟诗作赋,痛砭时弊,但时弊并未因此而改变,他们也就冷了心,最后也就醍醐灌顶,一醉方休。

....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那老祖父像在梦里,指点着深深埋在土里的一块黑色岩石只露出了顶尖,说道:

“这原是老祖宗的山头。

B.由于海外华人的努力,中国的春节被很多亚洲国家和欧美城市接受,甚至还把春节作为公共假日写入法规,显示出越来越浓重的国际化色彩。

C.文字等于是思想的躯壳,然而说来又觉矛盾,一拿单字连缀成文章,居然有了缺乏思想的文字,或文字表达不出的思想。

D.很多高三学生感觉负担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大,这自然有着应试教育的客观原因,

也关系到他们内心世界的波动。

5.下列句子中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扇》中,李香君跟随苏昆生“学就晓风残月坠,”学的是《游园》《惊梦》。

B.她说:

“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

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

C.“现在看来,六零一代很幸福,享受了国家的一切优惠政策:

上大学不要钱,国家

分配工作,分房子;七零一代也很好;最苦的是你们八零一代,轮到你们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了。

”秦先生叹息。

D.人不怕有罪恶,只怕有罪恶而甘于罪恶,那便是终古沉沦于死亡之渊里了;人的

价值在于能忏悔,能革新。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反智主义主宰社会固然不好,但一个没有反智主义的社会,也同样成问题。

有人说中国历代的专制皇权,实际上非常“主智”,并不“反智”。

查诸历史,中国的一个个王朝,都是靠读书人来支持。

这种权力和知识的伙伴关系,通过科举给制度化了。

被统治者则缺乏基本的文化资源。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把“反智主义”变成一个中性词,并强调其正面意义的原因。

因为被士大夫主宰了至少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太强调读书人的权力,一般老百姓没有表述自己的利益和意见的渠道。

到了近代也是如此。

鲁迅的《阿Q正传》就是一个例子。

鲁迅对中国农民并没有太多深入的了解。

他年纪轻轻就进了洋学堂读书,甲午战争后不久留日,正好赶上战后日本狂热的战争宣传的余波。

甲午一战,突然使日本人觉得经过了西化的日本比作为亚洲传统文化中心的中国要优越。

于是媒体上把中国人描述成麻木、愚昧的群体。

比如当时表现甲午战争的木版画,不久前在麻省理工学院网站上作为研究素材在有批判性说明的条件下展示出来,该校的中国学生还抗议。

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自己正是读《阿Q正传》长大的一代。

阿Q的形象,和这些版画中一些中国人的形象并无太大区别。

这种对农民的蔑视,被完全没有做农民的经验的知识分子如此强烈地表达出来,成为现代中国意识的一部分。

农民的“精神麻木”和“愚昧无知”,也成了中国种种问题的根源。

我们长期以来对农民的歧视,与这种知识分子的优越意识当然也有深刻的联系。

阿Q这种由知识分子创造的小民百姓的形象之所以不受挑战地主宰了中国人的现代意识这么久,一大原因就是老百姓没有任何文化资源和权力对之反击。

而一个有反智主义传统的社会就完全不同了。

美国便是一例。

美国的建国之父,多是社会精英。

但是他们继承的传统,则源于古典的希腊罗马,反智的成分很强。

比如,雅典人对知识分子就强烈地不信任,认为老百姓集体的智慧高于精英的个人智慧。

美国建国时代的自耕农,也可以被像鲁迅那样的人描述为不开化的蠢货。

但正是杰佛逊这种古典修养最好的人,出来强调自耕农的道德优越,反对工商精

英的操纵。

同时,当时的宗教传统,也给小民百姓的文化自立提供了条件。

大家会去教堂寻求灵魂拯救,并不要听你知识分子唠叨。

每个灵魂在上帝面前平等。

这样的信条强化了小民小百姓的尊严。

这些传统,我们是没有的。

老百姓只能指望知识分子为他们说话;知识分子也乘机把自己打扮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知、圣人。

其实,世上并无超级人类,大家是同样的俗人。

很多知识分子声称为老百姓讲话,多少是为自己捞政治资本,夹带了不少私货也未可知。

互联网的出现,则开始打破这样的格局。

老百姓终于可以直接为自身的利益说话了。

比如主流经济学家,过去一直还觉得自己代表着全民的利益。

现在老百姓则出来说:

你们不过是出卖了我们,替利益集团说话而已!

知识分子表达自己的理念而不受下层社会挑战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薛涌《网络文化将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动力》)

6.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主智的封建王朝使得农民“精神麻木”和“愚昧无知”,这是中国种种问题的根源。

B.美国建国时代的自耕农没有被知识分子描绘成“不开化”,与它的反智主义传统有关。

C.欧洲宗教传统强调每个灵魂在上帝面前平等的思想,包含着宗教人士的主智成分。

D.因为老百姓集体的智慧高于精英个人智慧,所以雅典人对知识分子的不信任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