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中考一模语文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64120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门市中考一模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江门市中考一模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江门市中考一模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江门市中考一模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江门市中考一模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江门市中考一模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江门市中考一模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江门市中考一模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江门市中考一模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江门市中考一模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江门市中考一模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江门市中考一模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江门市中考一模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江门市中考一模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江门市中考一模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江门市中考一模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江门市中考一模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江门市中考一模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江门市中考一模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江门市中考一模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门市中考一模语文模拟试题.docx

《江门市中考一模语文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门市中考一模语文模拟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门市中考一模语文模拟试题.docx

江门市中考一模语文模拟试题

2013年江门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一、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⑴__________________,不可谓知类。

(《墨子·公输》)

⑵足蒸暑土气,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观刈麦》)

⑶整整下了三天的暴雨使这条大河一改往日的温柔,水面就快与两岸平齐了。

汹涌的江流不时翻着浪花急速向前,正如吴均《与朱元思书》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描绘的那样。

⑷满眼风光北固楼。

__________________?

悠悠。

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⑸默写杜牧《赤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他不想让diānpèi()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

⑵我生性zhíniù(),急躁;我的情人却坚忍而有耐心。

⑶多么宁静的世界哟,wànlàijùjì(),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

⑷我的心在shòugǔlínxún()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突出规范驾驶行为、增强安全意识为原则,对闯黄灯、故意遮挡号牌等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

(改“突出”为“以”)

B.教育部日前公布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从今年春季开学开始,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至少安排1个课时左右用于毛笔字学习。

(删去“日前”)

C.春季期间,湖南岳阳楼景区开展优惠活动,游客用普通话背诵出《岳阳楼记》在10分钟内可免费领取价值80元的门票。

(将“在10分钟内”移到“游客”之后)

D.继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莫言又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可以说是脍炙人口。

(改“脍炙人口”为“炙手可热”)

4.从下面A组中至少选用两个词语,B组中至少选用一组关联词语,写一段描写人物神态或心理的话。

(80字之内)

A组:

忐忑眼巴巴笑吟吟怏怏不乐胸有成竹怡然自得B组:

因为……所以……不但……而且……

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2009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电视台曾举行过一次业余歌手大奖赛。

18岁的罗琳娜经过努力,拼入了决赛。

当在第三轮被淘汰出局时,她忍不住泪流满面。

主持人按惯例让她发表一下离别感言。

罗琳娜突然破涕为笑,说:

“其实,我成功了!

下面共坐了12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第一轮,有6位老师支持了我;第二轮,有8位支持了我;最后一轮尽管我被淘汰,不过支持我的老师却增加到了9位。

所以,我每次都有了新的进步,超越了自己。

如今,那次大赛的金牌得主早已销声匿迹,不为人所知,但罗琳娜却出人意料地成为美国流行乐坛璀璨的明星之一.

⑴请根据上述材料拟一条一句话新闻。

(不超过18字)

 

⑵罗琳娜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公何能及君也及:

比不上B.孰视之孰:

仔细地

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

实在,真的D.时时而间进间:

间或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

8.邹忌借比美时周围人曲意奉迎自己的小事,指出齐威王“□□”的处境,其实是为了委婉地提出像诸葛亮《出师表》中“__________”一样的主张。

采纳这项建议后,齐国很快就取得了“□□□□□”的战略优势。

(用原文语句填空)

9.下列对于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对于邹忌的询问,妻、妾、客的回答内容相似,但心理各不相同:

妻出于偏爱,妾源于敬畏,客则由于有所求。

B.在进谏时,邹忌由比美的小事类推到治理国家的大事,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启示我们给人提建议时要注意方式方法。

C.“群臣进谏,门庭若市”一句表明邹忌的分析果然正确,侧面印证了邹忌的自知之明,也突出了齐王纳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D.从本文看,齐国的成功不仅因为有像邹忌一样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贤臣,更因为有齐威王这样从善如流、言出必行的明君。

(二)

①在现代社会,网络、手机、电视等传播媒介,极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

人的身体从书斋里解放出来,整个世界都成了书房。

与此同时,阅读也变得越来越简单随意,看时一目十行,看后过目即忘——人们常说的“浅阅读”逐渐风行起来。

  ②传播媒介变了,阅读习惯也随之改变,这无可厚非。

读书从来都有不同类别,何况“读”总比“毒”和“赌”好,毕竟它能获取信息、提升修养。

但是,如果一种拒绝深度的浅阅读借助于媒介的力量,逐渐演化成社会上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阅读习惯时,我们是否该有所审视?

  ③阅读之深浅,并非小事。

往小里说,涉及个人生活方式,往大处讲,涉及社会风尚和全民族的文化倾向。

科技的发达,资讯的浩繁,并不能成为远离深阅读的借口。

历史上很多名人,并不苛求读书之多,却强调读书之深。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自述所服膺之书不过数种。

清代名臣曾国藩反复强调读书要专,“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

古人讲究读书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不及泉,不如专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

当然,一味艰深不免乏味,但是一股脑跟风“浅阅读”,则终会流于浮泛。

④我相信,如果沉迷于新潮时尚、“触手可及”的手机阅读、广告阅读、网络阅读,这个社会能够造就千千万万个信

息受众,但是很难培育精深广博的大家。

当然,这里并非要提倡复古读经,也不是强求每个人都去做名人大家,而只是为时下偏颇式的阅读状况担忧,为人们对这样的阅读习惯习焉不察而担忧。

阅读可以是休闲、娱乐,但不应止于休闲、娱乐,尤其是对于整个国民而言。

  ⑤从另一角度来说,人类文明长河存在无数经典,不少作品的孕育时间与创作艰辛都令人慨叹。

《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资本论》写了四十年……这些作品呼唤代代后人不断重读,温故知新。

它们的厚重与丰富,也注定了阅读的艰难与沉潜,这是浅阅读无法涉足的领域。

曾有人在网上搞所谓的世界经典名著快读,把每部名著概括成几十个字的故事梗概,以为这样可以花最少的时间,读最多的名著,简直可以算得上心浮气躁的典型例子。

⑥对于不以读书、研究为业的人来说,“浅阅读”未尝不可,但对于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素质的提升,深阅读万不可废。

如果有一天,国人全都沉迷于摩尔庄园、偷菜游戏、手机短信和QQ聊天,那么这还是不是我们?

(作者:

师力斌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11月23日)

10.请给本文拟一个论点式标题:

11.删去第④段划线句可以吗?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浅阅读”是指不求深度、简单随意、快速浏览式的阅读方式,主要以休闲、娱乐为目的,比如手机阅读、广告阅读、网络阅读。

B.作者以辩证的态度对待“浅阅读”,既肯定其获取信息、提升修养的作用,又指出其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素质的提升方面的局限。

C.第③段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正反论证,很有说服力地论证了“阅读的深浅涉及社会风尚和全民族的文化倾向”的观点。

D.第⑤段中《红楼梦》和《资本论》的例子完全可以换成其他经典作品的事例,只要该作品内容厚重、丰富,且符合“孕育时间与创作艰辛都令人慨叹”的特点。

(三)母亲的宝物

余显斌

⑴他准备把母亲送入养老院,因为母亲已患了老年痴呆症。

  ⑵母亲经常一个人坐在客厅里,抱着个铁盒喃喃自语,见了他或者他的妻子,只是一笑。

问她说什么,她摇摇头说:

“什么也没说。

  ⑶妻子说:

“这太瘆人了。

  ⑷尤其有一夜,妻子去洗手间,跑出来看到客厅中坐着一个黑影,吓着她一声尖叫。

他也醒了。

跑出来拉开灯,只见母亲正端坐在客厅中一言不发。

他问:

“妈,你怎么坐在这儿啊?

”母亲站起来,摇摇头,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到客厅的。

  ⑸两人回到房中,妻子生气地道:

“这日子怎么过啊?

”说完就劝他:

“还是把妈送养老院吧,那儿老人很多,还有个伴儿。

我们呢,一个星期去看一次,也不会冷落老人。

  ⑹他摇着头,叹了口气,怎么也下不了这个决心。

  ⑺他很小就死了父亲,母亲守着他,单门独户。

那时,有很多人上门说亲。

让母亲再嫁一个,也有个帮手,可都被母亲坚决地拒绝了。

她怕再嫁人后儿子受委屈。

  ⑻母亲一个人带着他。

靠卖菜为生,一路含辛茹苦。

艰难走来,送他上大学,教他做人成才。

现在,自己在小城中打拼出一番事业,母亲还没享几天福,就送去养老院,那怎么行?

妻子很生气,转过身睡了。

⑼第二天做饭时,母亲又出错了。

本来米饭已经做好,母亲又打着煤气灶,结果,一锅饭全糊了。

妻子看着满锅的饭。

埋怨说:

“妈,你怎么又开了煤气啊?

  

⑽憋了半天,母亲回答:

“我忘了。

  ⑾另一次,母亲出去了。

回来时竟然进错了家,去了另一层楼,幸亏人家送了过来。

  ⑿这样的事情多次发生后,他的思想开始动摇了,便想:

A.把母亲送到养老院住下看看吧,兴许对她有好处,那儿老人多,避免孤单嘛。

那天,趁母亲精神好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人,并说:

“如果你老人家不想去,就不去。

  ⒀母亲坐在那儿。

一言不发。

  ⒁妻子在旁边,忙说:

“妈,你去了,如果住不惯,我们再接你回来好吗?

  ⒂母亲叹了口气,点了点头,想收拾一点东西。

她收拾的东西很简单,就是她常摸索的那个小铁盒。

铁盒上上着锁,母亲把他紧紧的抱着。

妻子说:

“妈,这个盒子就放在家里吧”。

母亲很坚决的摇摇头:

“不!

”他说:

“就让妈带走吧。

  ⒃得病之后,母亲什么都忘记了,可就是没忘记这个铁盒,一直带着它,从未忘记。

妻子拉过他,点着他的额头骂到:

“你傻啊?

你知道盒子里是什么吗?

”他摇摇头。

一直以来,母亲把那盒子看得像宝物一样,他怎么知道。

  ⒄妻子说:

“上一辈人总有一些宝物或银货放在手边,妈的盒子里很有可能是这种东西。

”他一听,也心动了。

他知道,母亲的娘家过去是大地主,如果盒子里有什么宝物,拿去养老院丢了,或者遭了小偷,就太不值了。

  ⒅所以,他伸出手道:

“妈,把盒子给我看看好吗?

  ⒆母亲摇摇头,抱得紧紧的,不给他。

  ⒇妻子见了,忙在耳边叽咕了几句。

B.那天他们没送母亲去养老院。

当晚母亲睡熟时,他们悄悄拿出那盒子轻轻打开,一时,他眼泪直流。

第二天,两人没送母亲去养老院,C.以后也没送母亲去养老院。

 (21)铁盒中藏着的不是金,也不是银,是一缕胎发和几颗乳牙。

里面有一张发黄的纸条,上面写着字,记着他换牙的时间,还有第一次剃发的时间。

他们那儿有个风俗,孩子的乳牙和胎发要保存好,不能丢失。

不然,孩子会夭折的。

(《读者》2012第19期)

13.联系上下文,依次简述划线的三处各自的产生原因。

14.删去最后一段行吗?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经常抱着盒子独自喃喃自语、深夜不由自主地独自坐在客厅里、把煮好的饭烧糊了、进错了家门等事情看,母亲确实已患了老年痴呆症。

B.对于妻子送母亲去养老院的提议,他一开始同意,接着因不忍心而不同意,然后因怕母亲孤单而动摇了,最后决定还是不送了。

C.第⑺段插叙了母亲为了不使儿子受委屈而拒绝再嫁的往事,既交代了他下不了决心的原因,又突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无比挚爱。

D.文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主题,如用母亲对儿子深沉无私的爱和儿子夫妇对母亲的冷漠态度的对比,再如母亲对铁盒子的牢记与对其他事物的遗忘的对比。

16.请简要分析文题“母亲的宝物”的含义与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A.她发现药瓶的药越来越少,但想都没想到汤姆正在客厅里用这种药在补地板的裂缝……

“我是可怜它才给它吃药的。

你瞧,它又没有什么姨妈。

“你说什么,它没有姨妈!

傻瓜!

那和这事有什么关系?

“关系多着呢。

它要是有姨妈,那肯定会不考虑它的感情,给它灌药烧坏它的五脏六腑不可!

听到这,波莉姨妈突然感到一阵难受,后悔不已。

汤姆的说法让她开了窍。

猫受不了,那孩子不也同样受不了吗?

她软下来,心里感到内疚。

她眼睛有点湿润,手放在汤姆头上,亲切地说:

“汤姆,我本是好意。

再说,汤姆,我那样做确实对你有好处。

汤姆抬起头,严肃地看着姨妈的脸,并眨着眼睛盯着她说:

“我的好姨妈,你是好意,这我晓得。

我对彼得也是好意呀。

那药对它也有好处。

自我给它灌药以后,我再也没有看见它的影子。

B.时间一分一秒地逝去。

现在饥饿又开始折磨这两个小家伙。

汤姆拿出从他那份中留出来的一小块喜糕分给蓓姬吃,可是他们越吃越觉得饿得慌。

那块小的可怜的喜糕反而激起了他们的食欲……

汤姆突然想出个主意。

附近有许多叉路口,与其在这里闲等着急人,不如去闯几条碰碰运气。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根风筝线,把它系在一块突出的石头上,然后和蓓姬一起上了路。

汤姆头里走,边走边放线。

大约走出有二十步远,通道往下到了尽头。

汤姆跪了下来,往下摸着,顺手摸到拐角处,他又使劲尽量往左边一点摸。

这时,不到二十码的地方,有只手,拿着蜡烛,从石头后面出来了。

汤姆大喝一声,那只手的主人——印第安·乔的身体立即露了出来。

汤姆吓瘫了,他动弹不得。

紧接着就见那西班牙人拔腿就跑,转眼就不见了,真是谢天谢地。

17.以上两个选段主要表现了汤姆的什么特点?

请另举两个能表现这个特点的其他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汤姆·索亚历险记》具有多方面的艺术特色,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其中的一种。

并谈谈自己从两个选段中分别得到什么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汪罔①之国人长,其胫骨②过丈,捕兽以为食,兽伏则不能俯而取,恒饥焉。

僬侥之国人短,其足三寸,捕蜩③以为食,蜩飞则不能仰而取,亦恒饥焉。

皆诉于帝娲④,帝娲曰:

“吾之分大块⑤以造女也,虽形有巨细,而耳、鼻、口、目、头,腹、手、足、心、肝、腑、肠、毛孔、骨节,无彼此之多寡也。

长则用其长,短则用其短,不可损也,亦不可益也。

若核之有仁,么⑥乎其微,而根、干、枝、叶莫不具矣。

若卵之有壳,块乎其冥⑦,而羽毛、嘴爪无不该⑧矣。

今女欲为核之仁乎,卵之壳乎?

是在女矣,非吾所能与也。

(选自元末明初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汪罔之国:

古代传说中的巨人国。

下文僬侥之国,古代传说中的矮人国。

②胫骨:

小腿骨。

③蜩:

蝉,又名“知了”。

④帝娲:

即女娲。

⑤大块:

大地,此指黄土。

⑥么:

么同“幺”,微小。

⑦块乎其冥:

块,安危无动于中貌。

冥,通“暝”,睡眠。

⑧该:

通“赅”,完备。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⑴而根、干、枝、叶莫不具矣()⑵非吾所能与也()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汪罔国人和僬侥国人“诉于帝娲”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语文考试

一、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0分)

(1)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

(《诗经》)

(2)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

(3)___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__________________,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诗人推己及人、心忧天下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默写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qíqū()险路。

(2)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héxù()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

(3)设计者和匠师们yīndìzhìyí(),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4)“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gēnshēndìgù()。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神舟十号”飞船和长征二F遥十火箭组合体顺利转运到发射区,意味着“神十”发射已进入最后准备阶段。

(删去“随着”)

B.网购之所以让那么多网友着迷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在下单后输入帐号密码时基本没有感觉到是在花钱。

(删去“因为”)

C.游泳专家表示:

有人溺水时,非专业人士如果盲目下水救人,不仅相当危险,而且施救的难度很大。

(将“相当危险”和“施救的难度很大”互换位置)

D.今年,全球各地纷纷出现异常天气。

年初,地处南半球的澳大利亚热浪滚滚,而英国却持续遭受严寒的灾难。

(“灾难”改为“侵袭”)

4.从下面A组中至少选用两个词语,B组中至少选用一组关联词语,写一段话,描写端午节或中秋节的情境。

A组:

洋溢热闹张灯结彩兴高采烈齐心协力欢声笑语B组:

不仅……而且……一边……一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酷抠族”是指拥有较高学历、较高收入的中产阶级人群。

这类人擅长精打细算过日子,通过转移消费重点,更好地配置“有数”的金钱。

他们摒弃奢侈消费,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用最少的金钱获取最大的物质和心理满足感。

他们以着装从简为荣,以盲目攀比为耻;以物尽其用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以心态阳光为荣,以纠结抑郁为耻……

这是一个崇尚节约,追求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的社会族群。

(1)什么是“酷抠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抠”在词典里有“吝啬”之意,“酷抠族”的“抠”值得提倡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一)

满井游记

袁宏道

①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②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