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三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67397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二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二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二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三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学二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三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学二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三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小学二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三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小学二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三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小学二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三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小学二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三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小学二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三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小学二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三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小学二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三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小学二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三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二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三篇.docx

《小学二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二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三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二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三篇.docx

小学二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三篇

小学二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三篇

导读:

本文小学二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

  一、教材分析:

  《我是什么》是选自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科普短文,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与人的利弊关系。

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与人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全文共五段,第一段和第二段讲了水变成汽、云、雨、雹子、雪的不同形态;第三段讲了水在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的情况;第四段讲水给人们带来的利弊;第五段用问句的方式与课题照应,并激励读者找到答案。

  二、学情分析:

  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积累的生活常识不多。

因此,抓住低年级学生爱看电视,喜欢声像同步、声情并茂、动静结合的动态事物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中的有利资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每个人有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

力求采用自主、合作地学习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生之乐,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变化形成的。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参与听说读写的过程,参与想象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

教育学生爱护水资源,保护水资源,树立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读准字音,分析字形。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个性化朗读,感悟、琢磨水的变化规律和科学道理。

  五、教法学法:

  

(一)教法:

  1、直观演示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3、鼓励欣赏法

  

(二)学法:

  1、自主学习法

  2、合作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整体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今天我们来猜几个好不好?

  出示投影:

(1)忽然不见忽然有,像龙像虎又像狗,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吹它就走。

  (学生回答:

云,教师板书)

  出示投影:

(2)线儿有粗又有细,上接天来不接地,落在水里无踪影,庄稼见了笑嘻嘻。

  (学生回答:

雨,教师板书)

  出示投影:

(3)白色花,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无根无枝又无叶,此花园中结上来。

  (学生回答:

雪,教师板书)

  出示投影:

(4)大小珍珠光又亮,霹雳叭啦从天降,小孩捡起捧在手,慢慢一沉水一汪。

  (学生回答:

雹子,教师板书)

  

(2)师:

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它们都与什么有关?

  (它们都是自然现象,与水有关。

  今天,我们就学与它们有关的课文,请看课题《我是什么》(板书)。

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课文中的“我”是什么,好不好?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我是什么》。

  2、初读课文,检查、积累生字词

  师:

同学们选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读课文,读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要把句子读通顺,还要把课文读出感情。

  (生:

读课文。

  师:

多媒体课件展示本课生字

  fúpèngbáobàozàozāi

  浮碰雹暴躁灾

  qìyānjiāhuǐguàngài

  器淹稼毁灌溉

  师:

这是本课的生字,自己试着读一读吧!

  (生:

朗读生字)

  师:

小组合作,遇到不认识的字大家交流交流。

  生:

学生识字、讨论。

  师:

我们能用猜谜语的方法记住一个字,上面两个口,下面两个口,中间一个小花狗,你们猜这是什么字?

  生:

是“器”。

  师:

再比如说“灾”字,宝盖头好比人家的房子,火代表人家着了火,那么这个人家就受灾了。

我们都能用联想的方法记住生字。

同学们还可以利用很多方法,在很短时间内记住这些生字,那么下面我们再来认识一些词语。

  投影:

飘浮灾害暴躁灌溉机器毁灭

  生:

认读

  师:

生字、词语读得这么熟,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课文。

  3、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指明一组同学开火车读课文,其他组边听边想:

我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水)

  师:

多么可爱的小水珠啊,它们还会变呢!

谁愿意做小水珠啊?

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都能变成什么?

  (学生回答:

雨、雪、雹子、云)

  师:

大家都会变啊,再读读课文吧,该怎样读,和你的小伙伴读读第一自然吧!

  

(2)投影画面,谁能根据画面读文中的句子?

  (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

  投影句子。

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漂浮。

(指名读)

  投影画面:

出现红云、黑云,白云指名朗读文中有关句子。

(学生分别读红云、黑云、白云有关句子。

  (3)听了刚才几个同学的朗读,老师再提几个问题,请同学们讨论

  a、什么时候穿红衣服?

  b、什么时候穿黑衣服?

  c、什么时候穿白衣服?

  (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小结:

太阳刚出和傍晚时,穿红衣服,下雨天、阴天天空出现乌云就是穿黑衣服,晴朗天气就穿白衣服。

  师: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能变成什么。

下面我们再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投影:

我在空中飘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落)下来。

人们就管我叫“雨”。

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雹子”。

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管我叫“雪”。

  

(2)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对所填的词的理解。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3)谁能把水的变化再说说?

(根据同学们说的)教师小结:

水由于太阳的照射,小水珠变成汽在空中漂浮,又变成云,遇到冷风变成雨雪,雹子在空中落下来,水在自然界里就是这样循环变化着。

  2、片段教学过程:

  

(1)巩固字词,导入新课:

  师:

刚才我们已经熟读了生字词和课文,让我们再来巩固一下。

  齐读生字与课文

  师:

课文读完了,大家猜出文中的“我”是什么了吗?

  (生:

水)

  师:

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这么快就猜出谜底了。

那同学们知道谁具有七十二变的能力?

  (生:

孙悟空)

  师:

不错,除了孙悟空,我们今天学的课文中的水也有多种变化,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它有哪些变化吧!

有没有同学愿意来告诉老师,文中的“我”有几种变化,分别是那几种呢?

  (生:

5种,汽、云、雨、雹子、雪)

  

(2)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指明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

我会变,太阳一晒,我就变成什么?

  (生:

汽)(板书)

  师:

汽升到天空又变成什么呢?

  (生:

云)(板书)

  师:

我们每天都能看到云,不知道同学们观察到没有,云朵也会穿衣服,同学们知道,云朵会穿那几种颜色的衣服吗?

(讨论)

  (生:

白色、黑色、红色)

  师:

很好,那什么时候穿白色的衣服,什么时候穿黑色的衣服,什么时候又穿红色的衣服呢?

  (生:

晴天的时候穿白色,雨天或阴天的时候穿黑色,早餐和傍晚穿红色)

  投影画面:

出现红云、黑云,白云指名朗读文中有关句子。

(学生分别读红云、黑云、白云有关句子。

  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

云碰到冷风,它会变成什么呢?

  (生:

雨,雹子,雪)(板书)

  师:

文中的“雨”“雹子”“雪”都有一个相应的动词,请同学们把这三个动词找出来,我们再来做一道填空题。

  投影:

我在空中飘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落)下来。

人们就管我叫“雨”。

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雹子”。

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管我叫“雪”。

  (3)总结:

  谁能把水的变化再说说?

(根据同学们说的)教师小结:

水由于太阳的照射,小水珠变成汽在空中漂浮,又变成云,遇到冷风变成雨雪,雹子在空中落下来,水在自然界里就是这样循环变化着。

  (4)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到自然界中去观察水,了解水。

下课!

    【篇二】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方法梳理:

  上课之前我在网上搜索土壤与植物的相关教学资料,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然后根据本节课堂教学需要,搜索关于土壤与植物的图片以及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大多数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以往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实验也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去做,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不到发展,活动时常常耗时低效,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四、学习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4、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并知道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2、教学难点: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

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六、教学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活动材料准备:

有关植物与土壤的资料、赞美土壤的诗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等。

  七、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搜集的土壤对植物生长作用的有关图文资料,了解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

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猜想假设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与假设,并做好记录。

  (三)制定方案

  应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汇报讨论结果。

  (四)实验探究

  1、交流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小组同学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观察、思考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总结:

土壤对植物的生长作用。

  2、探究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教师出示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在肯定学生想法的同时引导学生设计一个对比实验进行探究:

不同种类的土壤对同一种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参与到各个小组中,引导学生注意的问题:

  

(1)要选择哪种植物与哪几种不同的土壤?

  

(2)要保持哪些条件相同?

哪些条件不同?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把同样大小的豆苗分别种植在三个相同的花盆中,里面装有同样多的砂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浇同样多的水,放在相同的环境下。

  动员学生:

(实验需要长时间的观察,要坚持不懈的管理与记录。

每一个月我们要召开一次

  成果展示会,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发现多。

  本实验学习效果不明显,需要长时间观察。

作为教师要提示学生进行中长期科学探究思想准备,要有坚持性,有目的对此方面加以训练。

  设计意图: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大胆猜想及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会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展示交流

  1、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资料。

  2、教师展示教材上的资料卡。

  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土壤。

如,诗歌、手抄报、唱歌、演讲、绘画等等。

也可以合作进行。

  4、评价活动,主要开展自评与互评来评价,从搜集资料,方案设计、猜想与预测、表达与交流等方面进行。

  (六)延伸创新

  1、继续观察、记录实验情况。

  2、到田间地头去采访、调查《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并写出采访记录或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知识,尤其是新科技方面资料,努力使活动落到实处。

  八:

教学评价设计: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自评、互评、教师评,实物奖励,发放标志性科学奖章等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都可应用到科学教学中去,以此,调动小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而且这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九:

设计特色简述:

  1、把科学课程的目标落到实处。

  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2、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

  我本着就近的原则给他们分组,每组学习的那个学生为组长,字写得的那个学生为记录员。

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纪律、安全、组织、分配带材料等工作,记录员做好实验记录。

在教学中逐渐教会他们怎样组织实验、交流、带材料、作记录,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评价,原则上让学生先自评、再在小组内评,再推荐优秀学生在班上评。

  探究式教学是科学教学的核心,它承载着科学教学的所有价值,但现实却不能让我们每节课都这样做,我打算抓住那些利于探究的内容、核心内容、重要的内容设计并开展探究式教学,如果探究的问题超过两个,则次要的内容要用其它方法进行变通。

探究时,要独立与合作结合起来,能分组做实验就分组做,不能分组做的老师要演示实验,不能演示实验的,要运用多媒体播放,不能播放的,要引导学生进行推理、设计。

总之,尽自己努力坚决、合理进行探究式教学。

    【篇三】

  【教学分析】

  “跷跷板”是孩子们喜欢的游乐设施之一,不仅可玩性高,而且蕴含了丰富的科学原理。

认识、制作跷跷板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为后续学习杠杆这种简单机械提供直接经验的储备。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经历了制作滑梯的完整流程,对技术与工程领域建立的初步的认知,因此本课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在设计、制作和评价三个方面的难度有所增加。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

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纸、塑料尺、牙签、纸杯、别针、透明胶带、剪刀。

学生准备:

无。

  【教学过程】

  1.导入:

创设情景

  师:

上节课同学们为丁丁和当当制作了一部小滑梯,相信丁丁和当当一定特别开心!

不过游乐场不能只有一件游乐设施,今天我们为丁丁和当当制作一部跷跷板好吗?

  生:

好!

  师:

大家都玩过跷跷板,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跷跷板?

  (生介绍跷跷板的样子以及自己玩跷跷板的经历)

  师:

看来同学们对跷跷板都十分了解,那么为了便于我们完成今天的任务,我们一起来认识跷跷板各部分的名称吧!

  (师利用PPT带领学生认识跷跷板的结构)

  生:

我明白了,跷跷板分成两大部分——底座和跷板,跷板的中心有轴,可以围绕底座旋转。

  师:

你真了不起,相信你以后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

  [设计意图]

  导入活动包含两项内容,一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这里继续采取为丁丁和当当建造游乐场的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一个项目往往由几个子项目组成。

二是引导学生认识跷跷板的结构,学生虽然有丰富的玩跷跷板的经验,但往往很少有人细致地观察了解跷跷板的结构组成,借助PPT让学生认识跷跷板的结构也是为接下来的设计和制作做准备。

  2.提出任务

  师:

既然是跷跷板,那么跷板要能够顺利地将丁丁和当当跷起才行。

想一想,如何建造跷跷板才能保证跷起它们呢?

  生1:

跷板要足够结实,不能断裂。

  生2:

跷板还要能够在底座上旋转才行。

  生3:

如果不能旋转的话,跷板就不能把丁丁和当当跷起来了!

  生4:

可是怎么才能让跷板绕底座旋转呢……

  生5:

还有,底座要很稳固才行,否则不安全。

  师:

是啊!

跷跷板不仅要跷板足够结实,这样才能承受丁丁和当当的重量,而且,跷板还要能够灵活地旋转。

  [设计意图]

  “跷板足够结实”,“能够绕轴旋转”、“底座稳固”这三个结构性的问题组成了学生设计跷跷板的基本框架。

在这样的大思路下,学生的后续设计、制作就会变得有章可循。

  3.设计

  师:

老师在材料区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各小组材料员将它们领回来,仔细观察这些材料,看看你都认识它们吗?

向同伴介绍一下这些材料吧。

  生1:

纸板和塑料尺可以用来制作跷板。

  生2:

纸板好软,恐怕承受不了丁丁和当当的体重。

  生3:

纸杯可以用来制作底座,我在做滑梯的时候就用纸杯当底座,不过要倒扣了才稳固。

  生4:

牙签和别针是做什么呢?

  师:

想一想跷跷板是怎么和底座连接起来的呢?

  生:

我知道,牙签可以做轴,曲别针上有圆孔,可以支撑轴!

  师:

有了想法就可以开始你们的设计了。

这次,老师请你们在不参考课本案例的情况下大胆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设计!

  (生画跷跷板设计图)

  师:

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方案,并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是如何选材的,以及为什么这么设计?

  生1:

这是我的设计方案,我用纸板做跷板,因为我感觉纸板比较轻便,这样跷板不容易歪倒。

  生2:

我和他的不太一样,我没用纸板,我用塑料尺作为跷板,虽然重一些但感觉比较结实。

  师:

虽然你们选择的材料不一样,但都能说出选材的依据,表扬你们!

  (生继续展示介绍自己的方案)

  师:

刚才同学们都展示了自己的方案,那么你们在设计方案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制作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

比如,如何将跷板和底座连接在一起呢?

  生:

我先把轴用透明胶带粘在翘板上,这样就制作好了带轴的跷板。

再把两个曲别针用透明胶带站在底座上,最后把跷板上的轴两端各放进一个曲别针的圆孔里。

  师:

掌声送给你,你真是一个小小工程师!

  [设计意图]

  本环节包含三个小活动,认识材料、选材和设计。

其中设计活动难度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提升。

一是,由原来的“临摹”设计变成自主设计。

二是要引导学生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制作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也就是对设计的可行性进行自我评估。

技术与工程强调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下完成任务,而小学生的设计容易天马行空,脱离实际,因此要在设计环节对学生加以引导。

  4.制作

  师:

现在,同学们都画好了自己的跷跷板的设计图,在开始动手制作之前,老师还有几点小提示:

一是要注意安全,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学习的传递剪刀的正确方法吗?

剪刀用完后立刻放回工具区;二是同伴之间要互相帮助,因为你自己可能无法完成今天的任务哦;三是要保持安静,轻声交流。

  (生动手制作)

  [设计意图]

  本课的制作难度较上节课有所提升,尤其是剪切透明胶带和将两个别针对称地固定在杯子上时都可能需要同伴的帮助,因此特别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

  5.评价

  师:

又到了展示和评价我们的作品的时候了,不过这次我们除了评价自己的作品之外,还要对同伴的作品进行评价,就像工程师也需要别人提供意见一样,这样我们才可以做的更好!

  生:

老师,我发现我的跷板有点问题,我用纸板做跷板,结果把丁丁和当当放上去后把纸板压折了,看来纸板太软了。

  师:

你能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并且找到问题的原因,很了不起!

其他同学有什么好的意见吗?

  生1:

我建议他将纸板换成塑料尺,塑料尺更坚固一些。

  生2:

我觉得如果换成木板会更坚固一些,而且还轻便呢!

  生:

谢谢你们的建议,我知道怎么改进了!

  师:

同学们在对别人的作品进行评价时可以这样说,“我觉得你的作品在……还存在不足,建议你……”。

  (生继续进行互相评价活动)

  师:

同学们不仅能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还能为同伴的作品提供改进意见,更了不起的是大家都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宝贵建议,相信你们的作品经过改进后会更加完美!

  [设计意图]

  相较于第一课的自评而言,本课在评价能力方面的要求更进一步,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相互评价。

如何有效地引导二年级学生开展相互评价呢?

我给学生提供了互评的语言表达模板,希望通过这样的训练,让评价者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被评价者更容易听明白别人的意见。

  【教学反思】

  本课我充分考虑到学生上节课的学习基础,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是在设计方面,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二是在设计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要考虑到后续制作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三是在评价的时候,采取简单有效的办法让学生学会开展相互评价。

  【总结点评】

  动手制作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设计环节主要是动脑,制作环节主要是动手,把自己的创意转化为物品,动手与动脑是相结合的。

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原先的计划可能有不合理的地方需要重新考虑,在制作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具体的技术难题需要动脑解决,因此技术与工程领域的活动可以把动手和动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尽量考虑设计制作的可行性,这是工程思维的显著体现。

学生在制作跷跷板过程中的收益就是体会到了设计不是天马行空,要基于现实条件下进行。

此外,他们在相互合作、相互评价中感受到的团队精神和集体力量也是难能可贵的经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