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74773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docx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docx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 什么是实际(客观实际)?

客观、实际或者客观实际都是同一个概念,它们的含义是一样的,即我们意识之外的实际情况。

2,什么叫一切从实际出发?

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把客观实际作为出发点、立足点,作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依据。

比如“量体裁衣”,就是从实际出发的例子。

有些衣服别人穿起来非常漂亮,比较得体,看起来很美。

但这件衣服不一定合适你,因为的身体的实际情况与她的身体情况可能不一样:

身高、腰围、腿脚的长短、甚至屁股的大小都各不一样,如果把那件衣服穿在自己身上,可能让自己变得反而更丑更难堪。

所以,我们说话做事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然就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我们有的同学听说机电专业好就业,于是就选择机电专业来读,结果由于自己的数理化知识太差,学不懂,听不懂,反而什么都没有学到;如果选择相对简单的营销专业、微机专业来学,可能收获会更大,自己学得更好一些。

因为这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需要过去在初中阶段的知识作为铺垫,它与过去的知识联系不强,所以选择营销专业、微机专业相对而言学起来不难。

而机电专业,如果你没有在初中学好数理化,那么这三年你无法真正掌握机电专业知识,基本上只能坐飞机。

这说明我们做事情一定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把自己的情况摸深摸透,然后作出适合自己情况的选择。

我们学院旅游班的女生有的读了一学期后,发现自己选错了专业,决定改读护理专业。

我觉得这也是从实际出发的表现,我比较支持。

因为旅游专业基本上是说起好听,真正你要在旅游行业找一个体面的工作很难很难,当导游很难,当宾馆总经理很难,而在宾馆酒店端盘子、打扫床铺根本不需要在学校学几年,浪费时间。

你看宾馆酒店的服务员工有几个是旅游专业、饭店专业毕业的?

所以重新作出符合自身情况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选择,是明智的。

古人说过,男人怕入错行,女人怕嫁错郎,说明选择很重要。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我们举例来说:

[1]姚明如果身高只有一米六、七,甚至没有达到一米六、七,即使身高有二米几,但身体不匀称,运动动作不协调,呆头呆脑,像我们这种身体素质,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篮球运动员,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他身高二米二六,身体比较匀称,动作比较协调,这就是他选择成为篮球运动员的客观实际,或者说前提和基础。

[2]教材上有一个例子,说有一个年轻人一心想当作家。

为此,每天坚持写作,然后向出版社、杂志社投稿,但没有一篇文章发表,可是他并没有放弃,相信“有志者事竟成”、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坚持就一定能成功。

结果到了29岁还是没有实现理想,后来别人看到他的字写的好,建议他向书法家方向努力,改练书法,果然进步很快,结果成为一名有名的硬笔书法家,他就是庞中华。

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人生选择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作为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否则容易遭受挫折。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一)  人生的选择具有多样性特点

同学进入中职学校,面临选择就读的专业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具有多种选择:

读中专有旅游、机电、数控、电子、汽修、牧医、微机、营销、食品等专业,就究竟选择哪种专业才适合你呢?

这就需要好好思考,否则就会像不少同学一样,读了一段时间后申请换专业,这种情况很多。

如果你在报名的时候就选择好,就不会有这种麻烦。

那么怎样才能选择好适合自己的专业呢?

首先要考虑你的兴趣爱好,然后要考虑你的知识基础,以及就业前景等等,缺一不可。

而同学们到了毕业时候,面临多种选择:

1,在职业上的多样选择有:

[1]自主创业;[2]可以选择到公司、企业上班;[3]可以选择当兵,成为一名军人;[4]可以选择什么都不干,成天玩耍,只要你父母能够供得起你耍,没有人会反对。

2,如果你选择就业,你在就业的地域上有多种选择:

[1]在家乡就业;[2]在成都、重庆就业;[3]在沿海一带就业;[4]直接回家在家里从事种植业。

3,如果选择当兵,也有多种选择:

[1]当武警;[2]当野战兵;[3]海军;[4]空军。

当然我们这些地方少有招海军,空军至少也要在重点高中学校招收,甚至直接招重点大学的本科生。

不过,在理论上,当兵确实面临多种选择。

另外,同学们在学校生活中,会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比如与其他同学或者社会上的人发生了矛盾纠纷,在解决这些矛盾纠纷的时候就面临多种选择:

[1]打架,通过打伤对方来化解自己心中的仇恨。

这种方法不妥,代价太大。

打架的成本实在是高,同学们应该算一算打架的成本。

我们学校汽车3111班2011年11月份,他的同学给他借钱,由于他身上没有现金,于是把自己身上的银行卡拿给需要借钱的那个同学去取钱,并告诉了那个同学的密码,同学取了钱以后,把银行卡还了。

过了几天,那个被借钱的同学发现自己的银行卡上少了三十元钱,于是找借钱的同学要求说清楚是不是多取了三十元钱,那个借钱的同学始终说一分钱也没有多取,于是两人发生矛盾纠纷,被借钱的同学找来社会上的朋友,用刀子捅了借钱的同学的屁股,结果闹出大事来了,医了近一万元,这个解决矛盾的成本太大。

其实这个矛盾的解决有多种选择:

[1]告诉老师或者学校领导,以及保卫科干部,请帮忙解决,相信一定会轻易解决;

[2]大度一点,这三十元就算了,然后修改一下自己的银行卡的密码;

[3]问问自己的家长,看该怎么办,相信家长不会让自己的孩子找人杀屁股。

然而这个学生没有选择一种最好的方法去解决矛盾纠纷,结果酿成大祸,为了三十元赔了几千元(两人分担,和杀人那个分担医药费)。

人生选择离不开一定的客观条件,有时候选择余地很小。

比如,在马克思的时代,一个国家叫爱尔兰,这个国家的很多农民由于国家遭受经济危机,他只能选择:

或者吃马铃薯,或者被饿死,在这种选择中,他并不自由,可以说被客观条件逼到绝境了,没有什么可自由选择的。

这与我们国家在大跃进进一样,很多人因为没有吃的,要么饿死,要么当窃贼:

饥寒起盗心嘛,为了活命,只有当做强盗,否则只有活活饿死。

(二)  选择的可能性

人的命运不是注定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思想是听天由命,如果有这种想法那是十分有害的。

人不应该相信命中注定的说法,要敢于破除迷信,敢于挑战,因为人生的选择具有可能性:

在现实面前,如果选择奋进,你的未来可能会一片光明;如果选择投降,听命于,一切都听天由命,当一个懒人,毫不进取,那这辈子就完全了。

所以根据人生的不确定性,人生的可能性原理,选择奋斗,选择搪抗争,才有美好的明天。

教材上9页跳高冠军侯斌,就是在关键时候不向困难和挫折妥协的榜样,否则只有一辈子哀声叹气,抱怨命运的不公,然而他在失去了左腿的后,选择当一名残疾运动员的人生路,于是坚持每天练习,一直持续了十几年,终于功成名就,囊括了所有国际残疾人体育大赛的冠军。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鲁迅是学医的,后来他发现自己对文学更感兴趣,而且更有热情,文学基础又不错,考虑到医生只能医为数不多的人,而从事文学可以唤醒国人革命。

我们有的同学本来学的是机电专业,后来到商场从事商品营销去了,因为他家里是开商场的,毕业了正好需要人手。

这种选择也是符合本人实际的,是比较好的选择。

要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除了要了解自己的各方面情况如:

知识、技能、身高、相貌、性格、兴趣等等外,还需要除了解社会发展的实际,了解社会的需求,了解社会最需要什么人才,最需要什么岗位,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主观愿望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毛泽东之所以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没有选择当老师,而是选择当职业革命家,选择革命为自己的终身追求的事业,也就是改造中国社会作为自己的责任,这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需要:

中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侵略,遭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因此他的人生选择是一种极其崇高的选择。

 

  哲学与人生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作业附答案

一、填空

1,选择就是给自己(),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生命,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

2,人生选择,必须坚持一切从()出发这一原则。

3,()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4,人生的客观实际包括人生具体的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个人的()。

5,物质世界的()性和()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的基础。

二,判断题

1,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重要

2,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人生处处有选择。

3, 人与人之间盲目的攀比就是不顾自身条件的表现。

三,选择题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它体现了()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2.“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指()。

 A.客观实际 B.客观规律 C.主观愿望D.正确观点

3.下列哪一项内容属于个人自身实际中的主观条件()。

A.自己的体质 B.自己的学业基础 C.自己的家庭情况 D.自身的性格

4.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A.量力而行B.自知之明C.不自量力D.妄自菲薄

四,材料分析题

王强的父亲是个足球迷,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未来的足球明星,为此,他把儿子送进一家有名的足球学校。

经过几年的刻苦训练,王强的球踢得有模有样了,但在一场校内的训练比赛中,他不幸被同伴踢伤,伤势非常严重。

      医生告诉他的父母:

别再让孩子踢球了,他的身体条件已经不再适应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再练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

王强的母亲想让孩子退出足校,但父亲认为,很多足球明星都曾受过重伤,不是有人靠顽强的意志恢复了身体,又重返赛场吗?

于是,父亲决定让王强休养一段时间再回学校踢球。

      不幸的是,王强在比赛中又一次受伤,伤的是同一部位。

这一次,王强再也没能站起来……

试问:

这个事例给我们哪些哲学道理?

作业参考答案:

一、填空:

1,定位;2,客观实际;3,客观实际;4,主客观条件;5,统一、多样

二、判断

1.正确;2.正确;3.正确。

三、材料分析题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四,选择题:

答案CBD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