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届高三月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674821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3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届高三月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届高三月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届高三月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届高三月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届高三月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届高三月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届高三月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届高三月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届高三月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届高三月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届高三月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届高三月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届高三月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届高三月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届高三月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届高三月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届高三月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届高三月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届高三月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届高三月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届高三月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docx

《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届高三月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届高三月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届高三月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docx

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届高三月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

陕西省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最新】高三4月月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化学与社会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用硫酸可以洗去锅炉水垢B.用加热的方法可以杀死流感病毒

C.食盐既可做调味品,也可以做防腐剂D.洗涤棉制品可以使用弱碱性洗涤剂或肥皂

2.用下列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甲图装置可证明ρ(煤油)<ρ(钠)<ρ(水)B.用乙图装置制备Fe(OH)2

C.用丙图装置制取金属锰D.用丁图装置制取氯气

3.设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向含有FeI2的溶液中通入适量氯气,当有1molFe2+被氧化时,该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3NA

B.40gCuO和Cu2S混合物中所含铜原子的数目不等于0.5NA

C.含0.1molNH4HSO4的溶液中,阳离子数目略小于0.2NA

D.C3H8分子中的2个H原子分别被1个-NH2和1个-OH取代,1mol此有机物所含共用电子对数目为13NA

4.分子式为C4H8O的三元环同分异构体共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A.5种B.6种C.7种D.8种

5.下列溶液中离子能大量共存,且加入(或滴入)X试剂后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

选项

离子组

X试剂

离子方程式

A

K+、Na+、ClO-、SO42-

少量SO2

SO2+ClO-+H2O=SO42-+Cl-+2H+

B

NH4+、Fe3+、Br-、SO42-

过量H2S

2Fe3++H2S=2Fe2++S↓+2H+

C

NH4+、Na+、Fe3+、AlO2-

过量铜粉

2Fe3++Cu=2Fe2++Cu2+

D

K+、Na+、HCO3-、AlO2-

少量HCl

H++AlO2-+H2O=Al(OH)3↓

 

A.AB.BC.CD.D

6.中国科学院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铝—石墨双离子电池,大幅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

该电池充电时的总反应为:

Al+xC+Li++PF6-=AlLi+CxPF6,有关该电池说法正确的是

A.放电时,电子由石墨沿导线流向铝B.放电时,正极反应式为:

Al+Li++e-=AlLi

C.充电时,铝电极质量增加D.充电时,PF6-向阴极移动

7.已知:

pKa=−lgKa,25℃时,H2SO3的pKa1=1.85,pKa2=7.19。

常温下,用0.1mol·L−1NaOH溶液滴定20mL0.1mol·L−1H2SO3溶液的滴定曲线如下图所示(曲线上的数字为pH)。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点所得

溶液中:

2c(H2SO3)+c(SO32-)=0.1 mol·L−1

B.b点所得溶液中:

c(H2SO3)+c(H+)=c(SO32-)+c(OH-)

C.c点所得溶液中:

c(Na+)>3c(HSO3-)

D.d点所得溶液中:

c(Na+)>c(SO32-)>c(HSO3-)

二、实验题

8.I、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以下装置模拟合成氨并制备少量氨水

已知:

加热(85℃)NH4Cl和NaNO2饱和溶液可以制取N2

B中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为了完成实验,装置从左到右接口的连接顺序是_____

______;

⑶D中玻璃纤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⑷小组中甲同学认为F装置不太合理,实验中会产生倒吸。

乙同学认真分析后认为该装置无需改进,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实验探究

⑸该小组同学利用制备的氨水再进行银镜反应实验。

经查阅资料,配制的银氨溶液主要成分是[Ag(NH3)2]OH,小组同学对其组成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①在洁净的小试管中加入2mL2%的AgNO3溶液,然后边振荡试管边滴加2%的稀氨水溶液,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制得银氨溶液。

②在制得的银氨溶液中加入无水乙醇,溶液变浑浊,过滤,用__________洗涤,得到白色固体;

③将该白色固体用适量蒸馏水溶解,得到无色溶液,用广范pH试纸检验溶液近似呈中性;向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沉淀,静置,取上层清液于另一支放有一小片铜的小试管中并微热,发现铜片的表面有气泡产生,遇到空气变成红棕色;另取少量上层清液加过量的NaOH溶液并加热,得到无色刺激性气体。

由此确定通过上述方法制备的白色固体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⑹请根据以上探究,设计实验来制备少量纯净的[Ag(NH3)2]OH溶液:

取2mL2%的AgNO3溶液于洁净的小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_,即得到[Ag(NH3)2]OH溶液。

三、原理综合题

9.I.煤制天然气的工艺流程简图如下:

(1)反应I:

C(s)+H2O(g)

CO(g)+H2(g)ΔH=+135kJ·mol-1,通入的氧气会与部分碳发生燃烧反应。

请利用能量转化及平衡移动原理说明通入氧气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II:

CO(g)+H2O(g)

CO2(g)+H2(g)ΔH=−41kJ·mol-1。

下图表示发生反应I后进入反应II装置中的汽气比[H2O(g)与CO物质的量之比]与反应II中CO平衡转化率、温度的变化关系。

①判断T1、T2和T3的大小关系:

______________。

(从小到大的顺序)

②若进入反应II中的汽气比为0.8,一定量的煤和水蒸气经反应I和反应II后,得到CO与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3,则反应II应选择的温度是____________(填“T1”、“T2”或“T3”)。

(3)①煤经反应I和反应II后的气体中含有两种酸性气体,分别是H2S和______。

②工业上常用热的碳酸钾溶液脱除H2S气体得到两种酸式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利用甲烷超干重整CO2技术可得到富含CO的气体,将甲烷和二氧化碳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具有重大意义。

CH4超干重整CO2的催化转化原理图过程I和过程II的总反应为:

CH4(g)+3CO2(g)

2H2O(g)+4CO(g)

H>0

(4)过程II实现了含氢物种与含碳物种的分离。

生成H2O(g)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5)假设过程I和过程II中的各步均转化完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填序号)

a.过程I和过程II中均含有氧化还原反应

b.过程II中使用的催化剂为Fe3O4和CaCO3

c.若过程I投料比

=1,则在过程II中催化剂无法循环使用

(6)一定条件下,向体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2molCH4(g)和4.8molCO2(g),发生反应CH4(g)+3CO2(g)

2H2O(g)+4CO(g)

H>0,实验测得,反应吸收的能量和甲烷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

计算该条件下,此反应的

H=________________kJ/mol。

10.我国是干电池的生产和消费大国。

某科研团队设计了以下流程对碱性锌锰干电池的废旧资源进行回收利用:

已知:

①Ksp(MnS)=2.5×10-13,Ksp(ZnS)=1.6×10-24

②Mn(OH)2开始沉淀时pH为8.3,完全沉淀的pH为9.8

⑴碱性锌锰干电池是以锌粉为负极,二氧化锰为正极,氢氧化钾溶液为电解质。

电池总反应为2MnO2+Zn+2KOH=2MnOOH+K2ZnO2,请写出电池的正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

⑵为了提高碳包的浸出效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即可)

⑶向滤液1中加入MnS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已知MnSO4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从滤液2中析出MnSO4·H2O晶体的操作是蒸发结晶、____________________、洗涤、低温干燥;

⑸为了选择试剂X,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3g碳包进行制备MnSO4的实验,得到数据如表1,请写出最佳试剂X与碳包中的主要成分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⑹工业上经常采用向滤液2中加入NaHCO3溶液来制备MnCO3,不选择Na2CO3溶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该科研小组利用EDTA(乙二胺四乙酸二钠,阴离子简写为Y2-)进行络合滴定测定Mn2+在电池中的百分含量,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Mn2++Y2-=MnY。

实验过程如下:

准确称量一节电池的质量平均为24.00g,完全反应后,得到200.00mL滤液2,量取10.00mL滤液2稀释至100.00mL,取20.00mL溶液用0.0500mol•L-1EDTA标准溶液滴定,平均消耗标准溶液22.00mL,则该方案测得Mn元素的百分含量为________。

(保留3位有效数字)

11.X、Y、Z、W、R、M为元素周期表中前四周期的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X与W、Z与R是分别同族元素;X原子的第一电离能小于同周期前一族元素的原子;Z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有3个未成对电子;M元素的单质化学性质稳定,耐腐蚀,其单质及合金是一种优良的航天、航空材料,M的基态原子核外有2个未成对电子。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NaZ3可应用于汽车安全气囊,当汽车发生碰撞时,气囊中的NaZ3迅速分解产生大量Z的单质气体,从而使安全气囊瞬间充气弹出,减轻了乘员受到的伤害。

基态Z原子价电子的电子排布图为_____________。

与Z3-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写一个即可),Z3-的空间构型是__________。

⑵W元素可形成[WF6]3-、[WCl4]-配离子,而X只能形成[XF4]-配离子,由此可知决定配合物中配位数多少的因素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

⑶已知Y的最高价含氧酸根离子与Na+、K+、NH4+形成的酸式盐溶解度都小于其正盐的溶解度,原因是HCO3-之间以________(填作用力)作用形成长链,减小了HCO3-与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导致溶解度降低;

⑷R元素通常有白、红、黑三种颜色的单质,其中最稳定的同素异形体G在通常状态下是一种黑色有金属光泽的晶体,G在储能、电子和光伏发电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是一种比石墨烯更优秀的新型材料。

晶体G具有与石墨类似的层状结构,如图一所示。

下列有关G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

A.G中R原子杂化方式为sp3杂化

B.G中层与层之间的作用力是配位健

C.与石墨类似,G的每一层中R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D.R元素三种常见的单质中,G的熔沸点最高

⑸M与O形成的离子晶体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形态,其中金红石型是三种形态中最稳定的一种,其晶胞如图二所示,则M、O配位数之比为________;影响离子晶体结构类型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键性因素。

12.高聚物的合成与结构修饰是制备具有特殊功能材料的重要过程。

下图是合成具有特殊功能高分子材料W(

)的流程:

已知:

(R、R1、R2代表烃基)

I、

RCH2OH

II、

⑴反应①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

⑵反应②是取代反应,其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D的核磁共振氢谱中有两组峰且面积之比是1:

3,不存在顺反异构。

D的结构简式是______。

⑷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G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⑹反应⑥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工业上也可用

合成E。

由上述①~④的合成路线中获取信息,完成下列合成路线(箭头上注明试剂和反应条件,

不易发生取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解析】A项,用硫酸清洗锅炉中的水垢,反应生成硫酸钙是微溶于水的盐,可附于内壁上,不能达到除垢效果,故A项错误;B项正确,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杀死流感病毒,因为加热能使蛋白质变性,所以用加热的方法杀死流感病毒是采用了蛋白质变性原理;C项正确,食盐有咸味,无毒,是常用的调味品,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引起的,盐渍能够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所以食盐是常用的防腐剂;D项正确,因为棉制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在酸性条件下容易水解,而在碱性条件下不易水解,所以可以使用弱碱性洗涤剂或肥皂。

综上所述,符合题意的选项为A。

点睛:

此题考查了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化学知识,题目虽然不难,但也容易出错。

因为硫酸是强酸,能够与CaCO3反应,所以容易误认为A项正确,从而错选了D。

2.D

【解析】

A.由图可知,钠在水与煤油液面中间,则可知钠的密度比水的小,比煤油的大,故A正确;B.由图可知,利用Fe和稀硫酸制FeSO4的同时除去液面上方空气,防止制备时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故B正确;C.由图可知,Al与二氧化锰发生铝热反应生成Mn,故C正确;D.MnO2和浓盐酸混合加热可制氯气,不能用稀盐酸代替,故D错误;故选D。

3.D

【解析】A.向含有FeI2的溶液中通入适量氯气,氯气先氧化I-,当有1molFe2+被氧化时转移NA个电子,同时至少2molI-被氧化时转移2NA个电子,该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至少为3NA,故A错误;B.CuO和Cu2S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40gCuO和Cu2S的混合物中含有铜元素的质量为:

40g×

=32g,含有的铜的物质的量为0.5mol,含有铜原子数一定为0.5NA,故B错误;C.NH4HSO4在溶液中完全电离出NH4+和H+,故C错误;D.每个C3H8分子中含有10个共用电子,分子中2个H原子分别被1个-NH2和1个-OH取代后增加3个共价键,则1mol此有机物所含共用电子对数目为13NA,故D正确;答案为D。

4.C

【解析】分子式为C4H8O的三元环同分异构体包括

(1)三碳的环,另有一个—CH2OH、—OCH3各一种,或一个—OH、一个—CH3有二种,共4种,

(2)环氧乙烷,另有一个—CH2CH3或两个—CH3,共有3种,这共有7种同分异构体,故答案为C。

5.B

【解析】

【详解】

A.ClO-与少量SO2发生的离子反应为SO2+3ClO-+H2O=SO42-+Cl-+2HClO,故A错误;B.Fe3+与过量H2S发生的离子反应为2Fe3++H2S=2Fe2++S↓+2H+,故B正确;C.NH4+、Fe3+与AlO2-因双水解而不能共存,故C错误;D.HCO3-的电离促进AlO2-水解而不能共存,故D错误;答案为B。

点睛:

本题可先判断离子间能否共存,再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通过淘汰法逐一判断,如选项C和D离子间发生离子反应,不能共存,直接排除,无须再判断离子方程式正误,而选项A中发生的离子反应,要结合通入SO2的量来判断,少量SO2,说明溶液中存在大量未反应的ClO-,而ClO-不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存在,产物要以HClO存在,由此分析解题。

6.C

【解析】新型铝—石墨双离子电池,充电时的总反应为:

Al+xC+Li++PF6-=AlLi+CxPF6,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xC+PF6-−e-=CxPF6,所以充电时PF6-向阳极移动,故D项错误;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Al+Li++e-=AlLi,所以A→AlLi质量会增加,故C项正确;放电时,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CxPF6+e-=xC+PF6-,故B项错误;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AlLi−e-=Al+Li+,电子由铝电极沿导线流向石墨电极,故A项错误。

综上所述,符合题意的选项为C。

点睛:

本题考查电化学原理,有一定难度,注意掌握好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反应原理是解题关键。

首先他们都遵循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还原剂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氧化剂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其次无论电解池还是原电池,阳离子运动方向与电流方向形成闭合回路,阴离子运动方向与电子方向形成闭合回路。

7.C

【解析】

【详解】

A、H2SO3为弱酸,a点溶液中含硫的粒子有SO32-、HSO3-、H2SO3,a点溶液体积大于20mL,根据物料守恒有c(H2SO3)+c(SO32-)+c(HSO3-)˂0.1mol·L−1,a点所加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小于20ml,所以和H2SO3反应产物为NaHSO3和H2SO3,根据H2SO3的Ka1=c(HSO3-)×c(H+)/c(H2SO3),根据pKa1=−lgKa1有Ka1=10-1.85=c(HSO3-)×10-1.85/c(H2SO3),所以c(HSO3-)=c(H2SO3),带入物料守恒式子中有:

2c(H2SO3)+c(SO32-)˂0.1mol·L−1,A错误。

B、b点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20mL,与H2SO3恰好生成NaHSO3,根据物料守恒有:

c(Na+)=c(SO32-)+c(HSO3-)+c(H2SO3),根据电荷守恒有:

c(OH-)+2c(SO32-)+c(HSO3-)=c(Na+)+c(H+),所以有:

c(OH-)+2c(SO32-)+c(HSO3-)=c(SO32-)+c(HSO3-)+c(H2SO3)+c(H+),故c(H2SO3)+c(H+)=c(SO32-)+c(OH-),B正确。

C、c点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大于20ml小于40ml,所以生成的溶质为Na2SO3和NaHSO3,根据c点溶液中H2SO3的第二步平衡常数,由pKa2=7.19可得Ka2=10-7.19,又根据Ka2=c(SO32-)×c(H+)/c(HSO3-),c(H+)=10-7.19,所以c(SO32-)=c(HSO3-),又根据电荷守恒有c(Na+)+c(H+)=c(OH-)+2c(SO32-)+c(HSO3-),所以有c(Na+)=c(OH-)+3c(HSO3-)-c(H+),又因为c点呈碱性,c(OH-)>c(H+),所以c(Na+)>3c(HSO3-),C正确;

D、d点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a2SO3溶液,SO32-水解得到HSO3-,但是水解程度小,故有c(Na+)>c(SO32-)>c(HSO3-),D正确。

正确答案为A

【点睛】

本题考查水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较难。

B、D选项容易判断,主要是A、C两个选项的判断较难,首先须分析每点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及酸碱性、然后利用电离常数和对应点氢离子浓度,得到有关的某两种离子浓度相等的等式,然后利用不等式的知识解答。

8.启普发生器bihfg(或gf)kjl增大气体与催化剂铁触媒的接触面积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物的转化率低,NH3中混有较多难溶于水的气体,装置F中不会产生倒吸无水乙醇[Ag(NH3)2]NO3逐滴加入稀NaOH溶液至不再有沉淀生成,过滤,用适量蒸馏水洗涤,再将固体转移至小试管中,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溶液至沉淀恰好溶解(其它合理答案均可)

【解析】

I、

(1)B中仪器名称是启普发生器;

⑵A中利用加热(85℃)NH4Cl和NaNO2饱和溶液可以制取N2,B中利用Zn与稀盐酸反应制氢气,通过E装置除去氢气混有的HCl气体,然后和N2通过C中浓硫酸干燥并混合后通入D中合成氨,再利用F装置中水吸收生成的氨气,氢气的尾气利用点火燃的方法除去,则装置从左到右接口的连接顺序是bceihfg(或gf)kjl;

⑶装置D中玻璃纤维上洒有催化剂接触媒,其作用是增大气体与催化剂铁触媒的接触面积;

⑷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物的转化率低,NH3中混有较多难溶于水的气体,装置F中不会产生倒吸,则无需对该装置进行改进;

⑸②为防止白色固体溶解于水,可继续用无水乙醇洗涤;

③向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产生沉淀,此沉淀为AgCl;取上层清液于另一支放有一小片铜的小试管中并微热,发现铜片的表面有气泡产生,遇到空气变成红棕色,说明溶液中含有NO3-;另取少量上层清液加过量的NaOH溶液并加热,得到无色刺激性气体,说明溶液中含有NH4+,由此确定白色固体主要成分是[Ag(NH3)2]NO3;

⑹取2mL2%的AgNO3溶液于洁净的小试管中,逐滴加入稀NaOH溶液至不再有沉淀生成,过滤,用适量蒸馏水洗涤,再将固体转移至小试管中,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溶液至沉淀恰好溶解,即得到[Ag(NH3)2]OH溶液。

点睛:

解答综合性实验设计与评价题的基本流程:

原理→反应物质→仪器装置→现象→结论→作用意义→联想。

具体分析为:

①实验是根据什么性质和原理设计的?

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②所用各物质名称、状态、代替物(根据实验目的和相关的化学反应原理,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和推理,并合理选择)。

③有关装置:

性能、使用方法、适用范围、注意问题、是否有替代装置可用、仪器规格等。

④有关操作:

技能、操作顺序、注意事项或操作错误的后果。

⑤实验现象:

自下而上,自左而右全面观察。

⑥实验结论:

直接结论或导出结论。

9.氧气与碳发生燃烧反应放热,放出的热被可逆反应吸收利用,促进反应正向移动T1

HS-+HCO3-4H2+Fe3O4

3Fe+4H2Oac+330kJ/mol

【解析】

I、

(1)C(s)+H2O(g)

CO(g)+H2(g)△H=+135kJ•mol-1,是吸热反应,而碳与氧气反应放出热量,使反应C(s)+H2O(g)

CO(g)+H2(g),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提高碳的利用率;

(2)①反应CO(g)+H2O(g)

CO2(g)+H2(g)△H=-41kJ•mol-1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越高一氧化碳的转化率越低,由图可知,温度的大小为:

T1<T2<T3;

②若煤气化反应I发生后的汽气比为0.8,设水蒸气的物质的量是4mol、则生成的CO物质的量为5mol,同时生成5mol氢气,经煤气化反应I和水气变换反应II后,设反应II中CO转化的为xmol,则生成xmol氢气,则(5-x):

(5+x)=1:

3,x=2.5,CO的转化率=

×100%=50%,根据图知,反应温度为T3;

(3)①根据方程式II知,生成的酸性气体还有二氧化碳;

②工业上常用热碳酸钾法脱除H2S气体得到两种酸式盐,则二者反应生成碳酸氢钾和硫氢化钾,反应方程式为K2CO3+H2S═KHS+KHCO3;

II、⑷由图示可知,过程II中氢气还原Fe3O4生成H2O,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H2+Fe3O4

3Fe+4H2O;

⑸假设过程I和过程II中的各步均转化完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填序号)

a.过程I有氢气生成,而过程II中存在氢气还原四氧化三铁和CO还原四氧化三铁,均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正确;b.过程II中使用的催化剂为Fe3O4和CaO,故b错误;c.若过程I投料

,则CH4和CO2恰好生成CO和H2,无多余的CO2,导致过程II中只能生成FeO,催化剂效果降低,故c正确;答案为ac;

(6)CH4(g)+3CO2(g)

2H2O(g)+4CO(g)

起始物质的量(mol)1.24.800

变化物质的量(m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