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理科数学普通生讲义高考5个大题题题研诀窍立体几何问题重在建建模建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76434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5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理科数学普通生讲义高考5个大题题题研诀窍立体几何问题重在建建模建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理科数学普通生讲义高考5个大题题题研诀窍立体几何问题重在建建模建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理科数学普通生讲义高考5个大题题题研诀窍立体几何问题重在建建模建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理科数学普通生讲义高考5个大题题题研诀窍立体几何问题重在建建模建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理科数学普通生讲义高考5个大题题题研诀窍立体几何问题重在建建模建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理科数学普通生讲义高考5个大题题题研诀窍立体几何问题重在建建模建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理科数学普通生讲义高考5个大题题题研诀窍立体几何问题重在建建模建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理科数学普通生讲义高考5个大题题题研诀窍立体几何问题重在建建模建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理科数学普通生讲义高考5个大题题题研诀窍立体几何问题重在建建模建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理科数学普通生讲义高考5个大题题题研诀窍立体几何问题重在建建模建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理科数学普通生讲义高考5个大题题题研诀窍立体几何问题重在建建模建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理科数学普通生讲义高考5个大题题题研诀窍立体几何问题重在建建模建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理科数学普通生讲义高考5个大题题题研诀窍立体几何问题重在建建模建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理科数学普通生讲义高考5个大题题题研诀窍立体几何问题重在建建模建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理科数学普通生讲义高考5个大题题题研诀窍立体几何问题重在建建模建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理科数学普通生讲义高考5个大题题题研诀窍立体几何问题重在建建模建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理科数学普通生讲义高考5个大题题题研诀窍立体几何问题重在建建模建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理科数学普通生讲义高考5个大题题题研诀窍立体几何问题重在建建模建系.docx

《高考理科数学普通生讲义高考5个大题题题研诀窍立体几何问题重在建建模建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理科数学普通生讲义高考5个大题题题研诀窍立体几何问题重在建建模建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理科数学普通生讲义高考5个大题题题研诀窍立体几何问题重在建建模建系.docx

高考理科数学普通生讲义高考5个大题题题研诀窍立体几何问题重在建建模建系

              [技法指导——迁移搭桥]

立体几何解答题建模、建系策略

立体几何解答题的基本模式是论证推理与计算相结合,以某个几何体为依托,分步设问,逐层加深.解决这类题目的原则是建模、建系.

建模——将问题转化为平行模型、垂直模型、平面化模型及角度、距离等的计算模型.

建系——依托于题中的垂直条件,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空间向量求解.

[典例] (2018·全国卷Ⅱ)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AB=BC=2,PA=PB=PC=AC=4,O为AC的中点.

(1)证明:

PO⊥平面ABC;

(2)若点M在棱BC上,且二面角MPAC为30°,求PC与平面PAM所成角的正弦值.

[快审题] 

求什么

想什么

证明线面垂直,想线面垂直成立的条件.

求线面角的正弦值,想平面的法向量及直线的方向向量.

给什么

用什么

给出边的长度,用勾股定理证线线垂直.

给出二面角的大小,可求出点M的位置.

差什么

找什么

差点M的坐标,利用垂直关系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找出平面PAM,平面PAC的法向量.

[稳解题]

(1)证明:

因为PA=PC=AC=4,O为AC的中点,

所以PO⊥AC,且PO=2.

连接OB,因为AB=BC=AC,

所以△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且OB⊥AC,OB=AC=2.

所以PO2+OB2=PB2,

所以PO⊥OB.

又因为OB∩AC=O,

所以PO⊥平面ABC.

(2)以O为坐标原点,

的方向为x轴正方向,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由已知得O(0,0,0),B(2,0,0),

A(0,-2,0),C(0,2,0),P(0,0,2),

=(0,2,2).

取平面PAC的一个法向量=(2,0,0).

设M(a,2-a,0)(0

设平面PAM的法向量为n=(x,y,z).

令y=a,得z=-a,x=(a-4),

所以平面PAM的一个法向量为n=((a-4),a,-a),

所以cos〈,n〉=.

由已知可得|cos〈,n〉|=cos30°=,

所以=,

解得a=或a=-4(舍去).

所以n=.

又=(0,2,-2),

所以cos〈,n〉

==.

所以PC与平面PAM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题后悟道]利用法向量求解空间角的关键在于“四破”

[针对训练]

(2018·惠州第二次调研)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边长为2的菱形,∠ABC=60°,PA⊥PB,PC=2.

(1)求证:

平面PAB⊥平面ABCD;

(2)若PA=PB,求二面角APCD的余弦值.

解:

(1)证明:

取AB的中点O,连接CO,PO,

∵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2的菱形,

∴AB=BC=2.

∵∠ABC=60°,

∴△ABC是等边三角形,

∴CO⊥AB,OC=.

∵PA⊥PB,∴PO=AB=1.

∵PC=2,∴OP2+OC2=PC2,∴CO⊥PO.

∵AB∩PO=O,∴CO⊥平面PAB.

∵CO⊂平面ABCD,

∴平面PAB⊥平面ABCD.

(2)∵PA=PB,∴PO⊥AO.

(1)知,平面PAB⊥平面ABCD,∴PO⊥平面ABCD,

∴直线OC,OB,OP两两垂直.以O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则O(0,0,0),A(0,-1,0),C(,0,0),D(,-2,0),P(0,0,1).

∴=(0,1,1),=(,0,-1),=(0,2,0).

设平面APC的法向量为m=(x1,y1,z1),

由得

取x1=1,得m=(1,-,)为平面APC的一个法向量,

设平面PCD的法向量为n=(x2,y2,z2),

由得

取x2=1,得n=(1,0,)为平面PCD的一个法向量,

∴cos〈m,n〉==,

由图知,二面角APCD为锐二面角,

∴二面角APCD的余弦值为.

 

A组——大题考点落实练

1.如图,在四棱柱ABCDA1B1C1D1中,A1A⊥底面ABCD,四边形ABCD为菱形,A1A=AB=2,∠ABC=60°,E,F分别是BC,A1C的中点.

(1)求异面直线EF,AD所成角的余弦值;

(2)点M在线段A1D上,=λ,若CM∥平面AEF,求实数λ的值.

解:

(1)因为A1A⊥平面ABCD,AE⊂平面ABCD,AD⊂平面ABCD,

所以A1A⊥AE,A1A⊥AD.

在菱形ABCD中,∠ABC=60°,连接AC,

则△ABC是等边三角形.

因为E是BC的中点,所以BC⊥AE.

因为BC∥AD,所以AE⊥AD.

以A为坐标原点,AE为x轴,AD为y轴,AA1为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0,0,0),C(,1,0),D(0,2,0),A1(0,0,2),E(,0,0),F,=(0,2,0),=,

所以cos〈,〉===,

所以异面直线EF,AD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2)设M(x,y,z),由于点M在线段A1D上,且=λ,

所以=λ,则(x,y,z-2)=λ(0,2,-2).

解得M(0,2λ,2-2λ),所以=(-,2λ-1,2-2λ).

设平面AEF的一个法向量为n=(x0,y0,z0).

因为=(,0,0),=,

所以即

取y0=2,得z0=-1,

则平面AEF的一个法向量为n=(0,2,-1).

由于CM∥平面AEF,则n·=0,

即2(2λ-1)-(2-2λ)=0,解得λ=.

2.(2019届高三·河北三市联考)如图,三棱柱ADEBCG中,四边形ABCD是矩形,F是EG的中点,EA⊥AB,AD=AE=EF=1,平面ABGE⊥平面ABCD.

(1)求证:

AF⊥平面FBC;

(2)求二面角BFCD的正弦值.

解:

(1)证明:

∵四边形ABCD是矩形,

∴BC⊥AB,

又平面ABGE⊥平面ABCD,

∴BC⊥平面ABGE,

∵AF⊂平面ABGE,

∴BC⊥AF.

在△AFB中,AF=BF=,AB=2,

∴AF2+BF2=AB2,

即AF⊥BF,又BF∩BC=B,

∴AF⊥平面FBC.

(2)分别以AD,AB,AE所在直线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0,0,0),D(1,0,0),C(1,2,0),E(0,0,1),B(0,2,0),F(0,1,1),∴=(-1,0,1),=(0,2,0),设n1=(x,y,z)为平面CDEF的法向量,

则即

令x=1,得z=1,即n1=(1,0,1)为平面CDEF的一个法向量,

取n2==(0,1,1)为平面BCF的一个法向量,

∴cos〈n1,n2〉==,

∴二面角BFCD的正弦值为.

3.如图,在四棱锥EABCD中,底面ABCD为直角梯形,其中CD∥AB,BC⊥AB,侧面ABE⊥平面ABCD,且AB=AE=BE=2BC=2CD=2,动点F在棱AE上,且EF=λFA.

(1)试探究λ的值,使CE∥平面BDF,并给予证明;

(2)当λ=1时,求直线CE与平面BDF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

(1)当λ=时,CE∥平面BDF.证明如下:

连接AC交BD于点G,连接GF,

∵CD∥AB,AB=2CD,

∴==,

∵EF=FA,∴==,∴GF∥CE,

又CE⊄平面BDF,GF⊂平面BDF,

∴CE∥平面BDF.

(2)取AB的中点O,连接EO,则EO⊥AB,

∵平面ABE⊥平面ABCD,平面ABE∩平面ABCD=AB,

∴EO⊥平面ABCD,

连接DO,∵BO∥CD,且BO=CD=1,

∴四边形BODC为平行四边形,∴BC∥DO,

又BC⊥AB,∴AB⊥OD,

则OD,OA,OE两两垂直,以O为坐标原点,OD,OA,OE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则O(0,0,0),A(0,1,0),B(0,-1,0),D(1,0,0),C(1,-1,0),E(0,0,).

当λ=1时,有=,∴F,

∴=(1,1,0),=,=(-1,1,).

设平面BDF的法向量为n=(x,y,z),

则即

令z=,得y=-1,x=1,

则n=(1,-1,)为平面BDF的一个法向量,

设直线CE与平面BDF所成的角为θ,

则sinθ=|cos〈,n〉|==,

故直线CE与平面BDF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4.(2018·成都一诊)如图①,在边长为5的菱形ABCD中,AC=6,现沿对角线AC把△ADC翻折到△APC的位置得到四面体PABC,如图②所示.已知PB=4.

(1)求证:

平面PAC⊥平面ABC;

(2)若Q是线段AP上的点,且=,求二面角QBCA的余弦值.

解:

(1)证明:

取AC的中点O,连接PO,BO.

∵四边形ABCD是菱形,

∴PA=PC,PO⊥AC.

∵DC=5,AC=6,

∴OC=3,PO=OB=4,

∵PB=4,

∴PO2+OB2=PB2,

∴PO⊥OB.

∵OB∩AC=O,∴PO⊥平面ABC.

∵PO⊂平面PAC,∴平面PAC⊥平面ABC.

(2)∵AB=BC,∴BO⊥AC.

故OB,OC,OP两两垂直.

以O为坐标原点,OB,OC,OP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则B(4,0,0),C(0,3,0),P(0,0,4),A(0,-3,0).

设点Q(x,y,z).

由=,得Q.

∴=(-4,3,0),=.

设n1=(x1,y1,z1)为平面BCQ的法向量,

由得

取x1=3,则n1=(3,4,15).

取平面ABC的一个法向量n2=(0,0,1).

∴cos〈n1,n2〉===,

∵二面角QBCA为锐角,

∴二面角QBCA的余弦值为.

B组——大题专攻补短练

1.在三棱锥PABC中,PA=PB=PC=2,BC=1,AC=,AC⊥BC.

(1)求点B到平面PAC的距离.

(2)求异面直线PA与BC所成角的余弦值.

解:

(1)以C为坐标原点,CA为x轴,CB为y轴,过C作平面ABC的垂线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取AB的中点D,连接PD,DC,

因为△ACB为直角三角形且AC=,BC=1,

所以AB=2,

所以△PAB为正三角形,

所以PD⊥AB且PD=.

在△PDC中,PC=2,PD=,DC=1,

所以PC2=PD2+DC2,

所以PD⊥DC,又AB∩DC=D,

所以PD⊥平面ABC.

则A(,0,0),B(0,1,0),D,P,C(0,0,0),=(,0,0),=,=,=(0,1,0),

设平面PAC的法向量n=(x,y,z),

则即

取y=2,得n=(0,2,-1)为平面PAC的一个法向量,

所以点B到平面PAC的距离

d===.

(2)因为=,=(0,-1,0),

设异面直线PA与BC所成角为θ,

则cosθ===.

所以异面直线PA与BC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2.已知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梯形,BC∥AD,AB⊥AD,且AB=BC=1,AD=2,顶点P在平面ABCD内的射影H在AD上,PA⊥PD.

(1)求证:

平面PAB⊥平面PAD;

(2)若直线AC与PD所成角为60°,求二面角APCD的余弦值.

解:

(1)证明:

∵PH⊥平面ABCD,AB⊂平面ABCD,

∴PH⊥AB.

∵AB⊥AD,AD∩PH=H,AD⊂平面PAD,PH⊂平面PAD,

∴AB⊥平面PAD.

又AB⊂平面PAB,∴平面PAB⊥平面PAD.

(2)以A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Axyz,

∵PH⊥平面ABCD,

∴z轴∥PH.

则A(0,0,0),C(1,1,0),D(0,2,0),设AH=a,PH=h(00).

则P(0,a,h).

∴=(0,a,h),=(0,a-2,h),=(1,1,0).

∵PA⊥PD,∴·=a(a-2)+h2=0.

∵AC与PD所成角为60°,

∴|cos〈,〉|==,

∴(a-2)2=h2,∴(a-2)(a-1)=0,

∵00,∴h=1,∴P(0,1,1).

∴=(0,1,1),=(1,1,0),=(1,0,-1),=(1,-1,0),

设平面APC的法向量为n=(x1,y1,z1),

则即

令x1=1,得y1=-1,z1=1,

∴平面APC的一个法向量为n=(1,-1,1),

设平面DPC的法向量为m=(x2,y2,z2).

则即

令x2=1,得y2=1,z2=1,

∴平面DPC的一个法向量为m=(1,1,1).

∴cos〈m,n〉==.

∵二面角APCD的平面角为钝角,

∴二面角APCD的余弦值为-.

3.(2018·西安质检)如图,四棱柱ABCDA1B1C1D1的底面ABCD是菱形,AC∩BD=O,A1O⊥底面ABCD,AB=2,AA1=3.

(1)证明:

平面A1CO⊥平面BB1D1D;

(2)若∠BAD=60°,求二面角BOB1C的余弦值.

解:

(1)证明:

∵A1O⊥平面ABCD,BD⊂平面ABCD.

∴A1O⊥BD.

∵四边形ABCD是菱形,

∴CO⊥BD.

∵A1O∩CO=O,

∴BD⊥平面A1CO.

∵BD⊂平面BB1D1D,

∴平面A1CO⊥平面BB1D1D.

(2)∵A1O⊥平面ABCD,CO⊥BD,∴OB,OC,OA1两两垂直,以O为坐标原点,,,的方向为x轴,y轴,z轴的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AB=2,AA1=3,∠BAD=60°,

∴OB=OD=1,OA=OC=,

OA1==.

则O(0,0,0),B(1,0,0),C(0,,0),A(0,-,0),A1(0,0,),

∴=(1,0,0),==(0,,),

=+=(1,,),=(0,,0).

设平面OBB1的法向量为n=(x1,y1,z1),

则即

令y1=,得n=(0,,-1)是平面OBB1的一个法向量.

设平面OCB1的法向量m=(x2,y2,z2),

则即

令z2=-1,得m=(,0,-1)为平面OCB1的一个法向量,

∴cos〈n,m〉===,

由图可知二面角BOB1C是锐二面角,

∴二面角BOB1C的余弦值为.

4.(2018·潍坊统考)在平行四边形PABC中,PA=4,PC=2,∠P=45°,D是PA的中点(如图1).将△PCD沿CD折起到图2中△P1CD的位置,得到四棱锥P1ABCD.

(1)将△PCD沿CD折起的过程中,CD⊥平面P1DA是否成立?

请证明你的结论.

(2)若P1D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为60°,且△P1DA为锐角三角形,求平面P1AD和平面P1BC所成角的余弦值.

解:

(1)将△PCD沿CD折起过程中,CD⊥平面P1DA成立.证明如下:

∵D是PA的中点,PA=4,∴DP=DA=2,

在△PDC中,由余弦定理得,

CD2=PC2+PD2-2PC·PD·cos45°=8+4-2×2×2×=4,

∴CD=2=PD,

∵CD2+DP2=8=PC2,

∴△PD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CD⊥PA,

∴CD⊥DA,CD⊥P1D,P1D∩AD=D,

∴CD⊥平面P1DA.

(2)由

(1)知CD⊥平面P1DA,CD⊂平面ABCD,

∴平面P1DA⊥平面ABCD,

∵△P1DA为锐角三角形,∴P1在平面ABCD内的射影必在棱AD上,记为O,连接P1O,∴P1O⊥平面ABCD,

则∠P1DA是P1D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

∴∠P1DA=60°,

∵DP1=DA=2,

∴△P1DA为等边三角形,O为AD的中点,

故以O为坐标原点,过点O且与CD平行的直线为x轴,DA所在直线为y轴,OP1所在直线为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设x轴与BC交于点M,

∵DA=P1A=2,∴OP1=,

易知OD=OA=CM=1,

∴BM=3,

则P1(0,0,),D(0,-1,0),C(2,-1,0),B(2,3,0),=(2,0,0),=(0,-4,0),=(2,-1,-),

∵CD⊥平面P1DA,

∴可取平面P1DA的一个法向量n1=(1,0,0),

设平面P1BC的法向量n2=(x2,y2,z2),

则即

令z2=1,则n2=,

设平面P1AD和平面P1BC所成的角为θ,

由图易知θ为锐角,

∴cosθ=|cos〈n1,n2〉|===.

∴平面P1AD和平面P1BC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