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3种群和群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76569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4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3种群和群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3种群和群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3种群和群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3种群和群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3种群和群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3种群和群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3种群和群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3种群和群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3种群和群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3种群和群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3种群和群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3种群和群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3种群和群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3种群和群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3种群和群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3种群和群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3种群和群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3种群和群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3种群和群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3种群和群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3种群和群落.docx

《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3种群和群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3种群和群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3种群和群落.docx

高考生物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3种群和群落

专题13种群和群落

【考向解读】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4.群落的演替(Ⅰ)

高频考点:

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演替及种间关系

中频考点:

种群的数量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

低频考点: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命题热点突破一】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变式

项目

常见图示

变式图示

“J”型曲线的增长率与增长速率

“S”型曲线的增长率与增长速率

“S”型曲线K值的不同表示方式

图示解读:

(1)“J”型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而增长速率是逐渐增大的。

(2)“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都是先上升,后下降。

其中种群数量为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3)K值是一定环境的最大容纳量,即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的值。

(4)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

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反之,K值会上升。

例1.(2015·广东高考)下图表示在一个10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

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

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K值约为120000个

【答案】 D

【变式探究】

(2015·全国卷Ⅰ)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

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

研究表明:

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__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_______。

【解析】 

(1)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衰退型和稳定型三种类型。

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幼年个体数为92+187+121=400,成年个体数为70+69+62+63+72+64=400,老年个体数为55+42+39+264=400,所以三个年龄段的个体数比例为1∶1∶1,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该鱼种群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

(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

【答案】 

(1)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 1∶1∶1 保持稳定 

(2)活动能力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命题热点突破二】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角度考查

例2.(2016新课标2卷.5)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答案】C

【变式探究】(2015·北京高考)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

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

在开始实验后的第l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处理区

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

定时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增加35

驱走大蚂蚁

增加70

不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减少10

驱走大蚂蚁

减少2

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答案】 A

【变式探究】

下列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记物脱落

B.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

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D.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

【解析】 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算公式:

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部分灰喜鹊身上的标记物脱落或田鼠被捕后变得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求统计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若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小;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会使计算值偏大。

【答案】 C

【命题热点突破三】直接或结合图示考查群落的种间关系

1.几种种间关系曲线的判断:

(1)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互利共生曲线。

(2)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捕食曲线。

(3)看起点,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为0——竞争曲线。

2.“大鱼吃小鱼”不一定是捕食关系:

(1)同种鱼——种内斗争。

(2)不同种鱼——捕食。

例3.(2016天津卷.3)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

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

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答案】D

【变式探究】某果园发生了虫害,该虫害是由害虫A引起的。

害虫招来了一种小蜂和一种小鸟,小蜂把卵产入害虫A体内,孵出的小蜂幼虫吃空虫体后羽化飞出,再攻击害虫A的其他个体。

小鸟特别喜食害虫A,也捕食小蜂。

在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中,有些个体常疯狂地摇摆身体,因而容易被小鸟发现而被捕食。

回答下列问题:

(1)小鸟和小蜂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鸟捕食疯狂摇摆的害虫A,对A种群的生存__________(填“有利”、“不利”或“无影响”),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摇摆身体为小鸟提供了一定的信息。

在生态系统中,信息对种间关系就有__________作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 

(1)根据题干可知,小蜂吃害虫,小鸟捕食害虫A和小蜂,因此小鸟和小蜂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2)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数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和年幼的个体,客观上促进了种群的发展。

(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

【答案】 

(1)捕食和竞争 

(2)有利 小鸟捕食了体内有虫卵的小蜂,减少了害虫的数量,减少了对小蜂的侵害 (3)调节

【变式探究】

蜉蝣是水生生物,它们在发育为成体时最易被天敌捕食,因为这个时候它们从水中飞出进行交配和产卵。

每天从水中飞出的蜉蝣数量和它们被捕食的数量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蜉蝣的捕食者是初级消费者,位于第二营养级

B.从6月2~9日,每天蜉蝣的被食量稳步下降

C.从6月2~9日,每天飞出的蜉蝣数量稳步上升

D.某天飞出的蜉蝣越多,某一个体蜉蝣被捕食的可能性就越小

【答案】 D

【命题热点突破四】有关种群、群落知识的综合考查

1.“竹林中的竹子整齐一致”误认为是群落的结构特征:

这里的竹子属于种群范畴。

2.误认为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属于垂直结构:

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决定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植物群落的这种结构应该属于水平结构。

3.误认为种群密度与物种丰富度呈正相关:

前者属于种群范畴,后者属于群落范畴。

4.明确群落演替的规律

(1)特点:

具有一定方向、不可逆、漫长但并非无休止。

(2)能量:

总生产量增加,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

(3)结构:

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例4.(2016江苏卷.27)(7分)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

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_________分解产生的。

(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_________元素营养。

(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_________法,分别统计_________的种群密度。

(4)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_________(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

①好氧②光合放氧③厌氧④兼性厌氧

(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径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_________。

【答案】

(1)蛋白质

(2)N、P(3)五点取样法各种害虫(4)①③④

(5)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

【变式探究】(2015·浙江高考)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

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

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

【解析】 在灌木的生长进程中,其分布型由集群分布到随机分布再到均匀分布,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

大灌木由于彼此竞争养料和水分而倾向于均匀分布,未发生优势种群的取代现象,这不是群落演替的结果,B项错误。

大灌木均匀分布主要是种内竞争的结果,即它们互相争夺空间、水分、养料等,C项正确。

幼小和小灌木集群分布主要是因种子落在母株附近,D项正确。

【答案】 B

【变式探究】

(2015·安徽高考)果园可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管理。

(1)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可控制果园害虫种群密度,如用性信息素(E)2壬烯醇诱捕害虫丽金龟,可破坏其种群________。

(2)科研人员对板栗园内的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数量进行了连续5年的监测,结果见下图。

据此判断这两个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3)每年输入果树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于果树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其余能量的去处是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不对果园土壤进行管理,果树林下将会出现从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到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再到草本与灌木混生等阶段的演替。

在草本与灌木混生阶段,果园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果树林中会发生群落的演替。

在草本与灌木混生阶段,一年生草本植物因几乎得不到光照而难以生存。

【答案】 

(1)性别比例 

(2)捕食 (3)在果树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被分解者分解和未分解的残枝败叶等 (4)一年生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

【高考真题解读】

1.(2016海南卷.22)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

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

【答案】D

【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不包括无机环境。

【考点定位】群落

2.(2016新课标2卷.5)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答案】C

【考点定位】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3.(2016北京卷.3)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

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

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

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答案】A

【解析】题干中“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由于豹与豹之间的基因组成存在差异性,因此随着F区豹种群密度的增加,其遗传多样性增加;A正确。

题干中没有关于十年后F区中豹种群性别比例的相关描述,无法确认其性别比例的变化;B错误。

丰富度为群落特征,而豹群为种群,种群数量增加,没有改变丰富度;C错误。

引入T区的豹后,引入的雌豹与F区的雄豹交配,产生后代,且种群数量在增加,由此推出致病基因频率下降;D错误。

4.(2016天津卷.3)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

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

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答案】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种群、食物链、生态系统的功能。

5.(2016浙江卷.5)下列是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A

【解析】蝉基本上无生殖后期,C、D错误;蝉在地下生存多年,在夏季羽化后只能生存一个夏季,所以蝉种群中生殖前期所占的比例较大,A正确、B错误。

【考点定位】年龄结构

21.(2016江苏卷.27)(7分)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

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_________分解产生的。

(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_________元素营养。

(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_________法,分别统计_________的种群密度。

(4)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_________(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

①好氧②光合放氧③厌氧④兼性厌氧

(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径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_________。

【答案】

(1)蛋白质

(2)N、P(3)五点取样法各种害虫(4)①③④

(5)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

【考点定位】物质循环,种群密度调查

22.(2016新课标Ⅲ卷.31)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

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

丰富度是指。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

【答案】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

(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

【考点定位】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3.(2016四川卷.9)(11)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

研究人员用蔬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

个/株,蔬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

物种

分组

第七天

第14天

第21天

蝉大眼蝽

对照组

0.20

0.62

0.67

处理组

0.20

0.10

0.13

豌豆蚜

对照组

2.00

4.00

2.90

处理组

2.00

8.70

22.90

鳞翅目幼虫

对照组

1.00

1.31

0.82

处理组

1.13

2.19

2.03

(1)调查豌豆群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法,施用蔬果剂后,预测豌豆芽的种群数量将呈

型增长。

(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3)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

【答案】

(1)样方法S

(2)二、三分解者(3)氨互利共生(4)利马豆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

【考点定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4.(2016海南卷.28)雀科某种鸟有9个地理隔离的种群,其中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

研究人员为了拯救A种群,在繁殖策略、遗传性状保持、野生种群恢复等方面开展了工作。

回答下列问题:

(1)拯救A种群时,应在其他地理隔离群中选择与6只雄鸟遗传性状相近的雌鸟作母本,与这6只雄鸟进行_________来繁殖后代,在子代中选择与A种群表型相近的雌鸟继续与6只雄鸟繁殖后代,并按类似的方法继续进行下去。

上述做法的目的是使A种群所携带的______能够传递下去。

(2)将通过上述方法建立的“人工A种群”放归原栖息地的时候,考虑到某些种间关系会对弱小种群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通常要采用人工方法对A种群的______者和_______者的种群数量进行控制。

在放归一段时间后,若要估计“人工A种群”的密度,可以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

【答案】(9分)

(1)杂交(1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基因(2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2)竞争捕食标志重捕法(每空2分,共6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

(1)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因此只能在其他地理隔离种群中选择与6只雄鸟遗传性状相近的雌鸟作母本,与这6只雄鸟进行杂交来繁殖后代,目的是使A种群所携带的基因能够传递下去。

(2)建立的“人工A种群”属于弱小种群,应采用人工方法对A种群的竞争者和捕食者的种群数量进行控制。

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人工A种群”的密度。

【考点定位】种群与群落

1.(2015·北京卷,4)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

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

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处理区

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

定时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增加35

驱走大蚂蚁

增加70

不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减少10

驱走大蚂蚁

减少2

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解析】不驱走大蚂蚁比驱走大蚂蚁,在定时灌溉或不灌溉的情况下,小蚂蚁出现率都有所降低,可以得出大蚂蚁和小蚂蚁在食物上的竞争较强,进而可以得出大蚂蚁抑制小蚂蚁数量的增长,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A错误,C正确。

驱走大蚂蚁,定时灌溉,小蚂蚁出现率增加,不灌溉,小蚂蚁出现率减少,可以得出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正确。

本实验对实验数据的采集方法是“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属于样方法,B正确。

【答案】A

2.(2015·海南卷,22)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

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

【答案】B

3.(2015·江苏卷,13)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1个计数室

B.计数室的容积为1mm×1mm×0.1mm

C.盖盖玻片之前,应用吸管直接向计数室滴加样液

D.计数时,不应统计压在小方格角上的细胞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血球计数板的使用,意在考查考生识记、理解与运用能力。

难度适中。

1mm×1mm×0.1mm方格的计数板,有两个计数室A项错,B项对;C项错,滴加样液时,采用的是“渗入法”,滴之前,先将盖片盖住计数室;D项错,计数时对压在方格四条线上的细胞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细胞。

【答案】B

4、(2015·四川卷,7)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

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答案】A

5、(2015·浙江卷,5)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

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

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和群落演替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基本概念理解和逻辑分析推理能力。

难度较小。

沙漠上的一个灌木群落在生长进程中的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