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新人教版秋期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2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78584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6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本新人教版秋期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部编本新人教版秋期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部编本新人教版秋期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部编本新人教版秋期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部编本新人教版秋期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部编本新人教版秋期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部编本新人教版秋期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部编本新人教版秋期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部编本新人教版秋期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部编本新人教版秋期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部编本新人教版秋期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部编本新人教版秋期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部编本新人教版秋期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部编本新人教版秋期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部编本新人教版秋期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部编本新人教版秋期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部编本新人教版秋期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部编本新人教版秋期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部编本新人教版秋期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部编本新人教版秋期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本新人教版秋期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2单元教案.docx

《部编本新人教版秋期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2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本新人教版秋期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2单元教案.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本新人教版秋期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2单元教案.docx

部编本新人教版秋期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2单元教案

部编本新人教版2018年秋期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1《大青树下小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

会写“坪、坝”等12个字。

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和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情感目标:

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感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以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2.难点是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课前准备

  1、课前上网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学生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

3、教师准备好相关的图片、道具和生字词的卡片

4、制作多媒体课件演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音乐(或视频)《爱我中华》片段:

“五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

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2、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

请小朋友说说你找到的有关不同民族的图片,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3、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4、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

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

这样的小学,我们叫他民族小学,大家到民族小学去参观一下?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其中一所去看一看。

板书课题:

《大青树下小学》。

5、请大家读题。

谁来说说课题该怎么读?

我们再一起把课题读一遍。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这所民族小学有什么特色呢?

让咱们就一起走进这所民族小学,去认识一群少数民族的孩子,去感受民族小学的魅力。

1、教师配乐范读。

请小朋友们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用笔画出有关民族的词语。

2、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

(1)、给课文标出自然段。

(2)、勾画出不认识的字,根据注音拼读,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3.学生试读。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自然段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

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出示让学生认读。

5、再次巩固字词:

(1)书写生字:

坪坝戴招

(2)把表示“傣族、景颇族、阿昌族、纳西族、白族”的图片和相应的词语连线。

6、同桌相互听读课文,在读中巩固识字。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1.小组合作,逐段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讨论:

读了这一段知道了些什么?

2、学习反馈(填空):

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再写(上课,下课);最后写(这就是《大青树下小学》)。

四、自主品读。

自我感悟

是啊,这就是《大青树下小学》。

“《大青树下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采取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了解了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学习和巩固了许多生字新词;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

同学们和民族小学的小朋友一样,学得特别认真。

“《大青树下小学》”到底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进行了亲密接触。

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和课文,和民族小学,和民族小学的小朋友成为最知心的朋友。

现在就请同学们继续品读课文,思考:

“《大青树下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

学生品读。

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

(一)品悟民族小学的美丽

1、刚才同学们再次品读了课文,那么,“《大青树下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

哪个小朋友最勇敢,敢第一个站起来,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2、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大青树下小学》”是一所美丽的小学?

(学生讲到哪句,教师就顺势指导哪句。

视课堂生成情况灵活地驾驭课堂。

预设1:

(1)生:

我是从这里看出的。

“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各式各样的民族服装鲜艳夺目,使学校更加美丽。

(2)你知道句子里哪个词直接说明了它的美丽?

(绚丽多彩)“绚丽”的近义词就是——美丽

(3)让我们一起读出它的美。

(如果此时学生不能准确地说出“《大青树下小学》”是一所美丽的小学,教师可这样处理:

(1)老师来读一句话:

“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你们觉得这句话写出了学校的什么呢?

(2)句子里哪个词直接说明了它的美丽?

(绚丽多彩)“绚丽”的近义词就是——美丽。

(3)让我们一起读出它的美。

3、还有什么地方写出了民族小学的美丽?

预设2:

(1)生:

我从这里看出“《大青树下小学》”很美丽。

“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

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2)这句话在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其他同学同意他的观点吗?

那我们一起来读读。

(3)谁能来说说,这后面的省略号说明了什么?

那么你们认为校园里还有哪些景物呢?

(4)现在我们闭着眼睛,一边听老师念,一边想象校园的美景:

操场中间有一棵高大粗壮的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挂着古老的铜钟。

校园的四周是婀娜多姿的凤尾竹,凤尾竹的脚下是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各种野花,蜜蜂在花丛中采蜜,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一阵风吹来,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5)同学们,这样的校园美吗?

想不想去看看?

那就带着对美丽的民族小学的向往,再读这句话。

(6)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

4、还有什么地方写出了民族小学的美丽?

预设3:

(1)生:

我从这里看出“《大青树下小学》”很美丽。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2)为什么认为这句话也写出了民族小学的美丽?

(学生阐述)

(3)我听明白了,这句话说明民族小学矗立在山花烂漫的环境中,所以说它很美。

我们也把它的美读出来吧!

5、小结,过渡

确实,校园外山花烂漫,校园内高大粗壮的大青树,婀娜多姿的凤尾竹,千姿百态的各种野花,翩翩起舞的蝴蝶,还有在校园里穿梭的各式各样的鲜艳的民族服装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美景图。

(二)品悟民族小学的团结

1、课文仅仅写了民族小学的美丽吗?

你认为“《大青树下小学》”还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

(方法和“品悟民族小学的美丽”类似。

预设1:

(1)生:

我认为“《大青树下小学》”还是一所团结的学校。

我是从这里看出的。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

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2)其他同学找到了这句话吗?

我们一起来读读。

(3)为什么从这句话中能看出“《大青树下小学》”还是一所团结的学校?

(4)生:

因为这句话说明个民族的孩子,虽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是他们都成了好朋友。

”所以说这是一所团结的学校。

(5)讲的好。

谁来读这句话?

(6)他读得怎么样?

(7)我们一起超过他,好吗?

2、还有什么地方写出了民族小学的美丽?

预设2:

(1)生:

我还从这里看出“《大青树下小学》”很团结。

“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

(2)找到这句话了吗?

我们一起来读读。

(3)听老师怎么读。

(师范读)

(4)说说“不同民族”、“同一间教室”、“一起”这几个词。

老师为什么要读重音?

(这几个词说明孩子们虽然民族不同,但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

(5)你们可不可以像老师一样再读这句话?

3、小结,过渡

是啊,虽然民族不同,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是名副其实的一家人。

这是一所多么团结的民族小学啊。

其实,小作者为我们呈现的民族小学不仅仅是美丽、团结,它还具有什么特色呢?

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你一定会有所发现!

(三)品悟民族小学的欢乐

预设1:

(1)生:

我认为“《大青树下小学》”还是一所欢乐的学校。

我是从这里看出的。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2)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我们一起来读读。

(3)大青树下有多热闹?

请同学们用下列句式来说说:

大青树下多热闹啊!

有……有……还有……。

他们的欢笑声把(

)都吸引过来啦。

(4)谁能把孩子们的欢乐读出来?

他读的怎么样?

认为比他读得好的站起来读。

(四)品悟民族小学的祥和

1、这是一所多么欢乐的学校啊!

还有谁有新的发现?

预设1:

(1)生:

我认为“《大青树下小学》”还是一所祥和的学校。

我是从这里看出的。

“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

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2)好,我们一起读这段话。

(3)你们认为民族小学的小朋友是如何上课的?

(4)他们是这样读课文的?

(5)如果你是一根树枝、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了?

(6)为什么不直接写孩子们学习认真,而要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侧面烘托孩子认真学习。

——意思讲到就行)

(7)是啊,民族小学的学生学习认真、书声悦耳,人与动物,人与环境融洽相处,怎么不是一所祥和的学校呢?

怎么不令人赞不绝口呢?

让我们带着对民族小学的赞美再读这段话。

三、

1、 课件出示:

“这就是《大青树下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

”中的“这”指的是什么?

能不能把它带进句子中去?

“(美丽的学校、团结的学校、欢乐的学校、祥和的学校就是《大青树下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

2、同学们,你喜欢这样一所美丽的、团结的、欢乐的、祥和的民族小学”吗?

你愿意赞美他吗?

那就让我们带着赞美读这句话!

3、假如你是这所民族小学的学生,你会对这样的学校产生怎样的情感?

(自豪、骄傲)

4、请自豪地读这句话!

5、请骄傲地读这句话!

6、请同学们再看课题,你们认为该怎么读?

(“我们的”读重音。

)为什么?

(为有这样的民族小学而自豪,为自己是民族小学的一员而骄傲。

7、请同学们带着赞美,带着自豪,带着骄傲美美地把课题再读一遍。

四、揭示主题,升华情感

1、为什么一个西南边疆的民族小学会如此美丽,如此团结,如此祥和,如此欢乐?

(民族之间团结互助,是一家人。

2、是啊,“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手牵手,心连心,永远是一家人!

正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幸福,如此欢乐!

《大青树下小学》才会如此美丽,如此团结、祥和!

3、让我们一起再听《爱我中华》

五.板书设计:

美丽

团结

我们的民族

欢乐

自豪骄傲祥和

2《花的学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2、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联想感知,激趣引入:

  

1、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2、你们可知道不但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呢,今天来练习朗读诗歌《花的学校》。

  

二、读准字音。

   

1、教师配乐朗诵全诗。

   

2、每一个孩子都听得那么专注,你们一定是被这样一所美丽的学校给吸引了。

自己想去看看吗?

那就赶紧拿起诗歌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自由朗读。

      

4、想把小诗读得更好,一定要先把诗中的每一个词语读准确。

   

出示词语:

轰响润湿 口笛 狂欢 站壁角 碰触 飒飒 急急忙忙   

自由读,指名读,领读,齐读。

  

三、引导学生把握朗读技巧  

1、词语读好了,这样的句子你会读吗?

试着读读看,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出示长句: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你没看见它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么?

   

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么?

  

2、这么长的句子一口气读不完,恰当地在一些地方停顿一下,读起来会更有诗意。

  

师范读,生练读。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你没看见/它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么?

  

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么?

  

3、注意这两句话要读出疑问的语气,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

  

出示句子:

你没看见它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么?

  

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么?

  

4、自己再把这几个长句读一读,指名读,纠正。

  

三、感情朗读  

1、指名读第一节。

师:

课堂上最美的就是琅琅的书声,谁来给我们读一读第一小节。

  

师范读,引导学生把握朗读技巧,如语调的高低、强弱,语气的轻重,节奏的快慢等。

  

生练读,指名读,纠正。

  

2、朗读第二小节  

花儿们为什么这么高兴呢?

(出示第二小节)谁来读一读?

  

师范读。

  

生练读,指名读,纠正。

  

3、朗读第三小节  

雨来了,花孩子们放假了。

外面又是一副怎样的景象呢?

  

请男孩子和女孩子合作来读一读这一小节。

男生读上面一句,女生读下面一句,读出外面世界的热闹和花孩子的急切和快乐。

  

在雨中花孩子是怎样出来的?

“冲”应重读。

生试读,指名读。

  

4、朗读第四小节  

这么美丽的风光他们都无心欣赏,这是要急着到哪儿去呀?

原来是想家了。

谁能读出想家的感觉?

(出示第一句)  

指名读。

谁读得更好一些?

好在哪里?

让学生自己来比较评析。

练读。

      

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是多么的幸福快乐啊!

让我们深情地来读最后一句。

指名读,请读得好的同学示范读。

四、配乐朗诵  

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学完了这首小诗。

诗人写了花孩子的开心和幸福,同时也希望我们这些孩子也能永远开心幸福。

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感情,和着音乐,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五、练习朗读《纸船》  

我们今天朗读的这首《花的学校》选自泰戈尔的《新月集》,《纸船》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诗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的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富于幻想的性格和心理。

下面请同学们练习朗读《纸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2、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通过有表现力的朗诵读出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通过有表现力的朗诵读出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1、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最伟大的爱。

当太阳升起,我们会感到光明与希望;而母亲的拥抱,我们会感受到温馨与幸福。

今天,让我们带着这种对母亲的爱一起走进泰戈尔先生的《金色花》,一起来感受母子至深之情。

   

2、接下来,让我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为进一步感知美扫清障碍。

  

3、扫除字词障碍   

匿(nì)隐藏:

不让人知道。

祷(dǎo)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衍(yǎn)  

4、检测同学们朗读准确性,注意纠正字音。

  

二、整体感悟   

(录音范读)这是一首散文诗,风格清新自然,韵律优美,我们要读好这首诗,在读中品味诗歌,在读中获得美的享受,下面请同学们听一听录音,然后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你听诗文后的感受。

   

(可指导生从语速、语调、重音、节奏或诗文的思想感情入手进行谈论)   

听过之后,我们都醉了。

现在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三、倾情诵读,感受语言美。

    

1、我们先来看看课文里一些有代表性的诗句,该用什么语气去读,为什么?

   

(1)、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抓关键词:

“笑嘻嘻”、“ 摇摆、跳舞”。

 朗读指导:

关键词重读、读出轻松、欢快的语气,要读出孩子的调皮,得意,骄傲。

  

(教师提示,学生读)    

(2)、你要是叫到:

“孩子,你在哪里呀?

”我暗暗的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母亲不见了孩子非常着急,语速稍快,读出焦急之情,“哪里”重读,语速稍快。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 

“哪里、坏”重读。

 语速稍。

语气:

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4)、“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

   “告诉”重读,这句应读出 “我”的顽皮,撒娇。

   

2、我们知道了一些关键诗句的读法,现在请同学们揣摩其他语句,把诗歌完整地朗读一遍。

  

然后老师请同学来演读、评点。

  

最后一起来读,再次感受语言美。

(朗读指导:

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读出重音、读出感情)   

四、配乐齐读:

(钢琴曲《至高无上的爱》)  

五、拓展朗读选文:

  

《当我送你彩色玩具的时候》  

当我送你彩色玩具的时候,我的孩子,  

我明白了为什么云中水上会幻弄出这许多颜色,  

为什么花朵都用颜色染起——  

当我送你彩色玩具的时候,我的孩子。

  

当我唱歌使你跳舞的时候,  

我彻底地知道为什么树叶上响出音乐,  

为什么波浪把它们的合唱送进静听的大地的心头——  

当我唱歌使你跳舞的时候

3《不懂就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乐于思考和探究的学习态度及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

重难点

1.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把“不懂就问”化为学习的自觉行为和重要的学习方式。

2.理解什么叫私塾。

教学

课时两课时

课文分析

孙中山小的时候在私塾读书。

那时候上课,只是先生念,学生跟着读,然后把读的段落背诵下来。

句导读:

这句话向我们介绍过去私塾的教学情况。

]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解。

段导读:

这段话描写了过去私塾里的教学方法,即先生只是要求会读会背,学生根本学不到什么知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先生只是让学生背诵却不讲解。

一天,孙中山照例流利③地背出了前一天学的功课。

先生在他的书上又圈④了一段,他读了几遍,很快又背下来了。

[句导读:

这两句话不仅再一次告诉了我们私塾简单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把孙中山的聪明伶俐表现了出来。

]但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也不懂。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⑤地背,有什么用呢?

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

“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

您能讲讲吗?

段导读:

孙中山不仅聪明好学,而且敢于不懂就问。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⑥。

段导读:

孙中山向先生提问这一举动,把同学们都吓呆了。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

这部分写孙中山在课堂上不懂就问的故事。

先生拿着戒尺⑦,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⑧问道:

“你会背了?

段导读:

这一段写对于孙中山的提问,先生表示非常怀疑。

“会背了。

”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错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句导读:

这句话描写了先生对孙中山怀疑态度的改变。

]说:

“书中的道理,你们长⑨大了自然会知道的。

不过,学问,学问,不懂就问。

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段导读:

这个段落描写了先生对孙中山怀疑态度的转变,并对孙中山主动提问的精神表示了肯定。

先生讲得很仔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句导读:

这句话描写了课堂上的变化。

]从此,孙中山一有不懂的事情,就主动地问,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段导读:

这个段落写先生仔细讲解,大家认真学习,孙中山也养成了“不懂就问”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我们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

孙中山养成了“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

字词导读

①私塾:

我国旧时一种私人办的学校。

塾,易与“熟”搞混。

②背诵:

靠记忆把看过的东西念出来。

背是多音字,这里读bèi,也可读bēi,如背包。

③流利:

话说得快而清楚;文章读起来畅通。

④圈:

画环形,如圈阅、圈点、圈定。

圈是多音字,这里读quān,也可读juàn,如猪圈。

⑤糊里糊涂:

不明事理,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或混乱。

⑥鸦雀无声:

形容非常安静,没有一点声音。

⑦戒尺:

旧时老师用来责罚学生的工具。

戒,易与“戎”搞混。

⑧厉声:

表示说话声音大而严厉。

⑨长:

多音字,本课读zhǎng;另一种发音为cháng,如长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乐于思考和探究的学习态度及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一 导入新课

1.出示孙中山的画像挂图。

2.师生共同交流有关孙中山的简要介绍。

孙中山是我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

他于1866年出生在广东香山(今中山)。

1894年提出政治革新主张,被拒绝后积极开展革命活动。

1912年1月在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24年建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

3.老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孙中山小时候学习的故事。

(板书课文题目:

不懂就问。

二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思考: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孙中山小时候读书时不懂书中的意思,向老师提问的事。

3.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思”的读音为“sī”,在“意思”中读轻声。

“涂”的读音为“tú”,在“糊涂”中读轻声。

4.自己练读课文,特别是读得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

5.提问: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

请在课文中不懂的地方用“  ?

”标上记号。

老师对爱问、敢问的学生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学生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大家评议:

哪些问题是重要的,需要先弄明白;哪些问题可以在学习课文中再弄明白。

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讨论解决。

老师不要有问必答,只在紧要处“点拨”。

学生甲:

“私塾”就是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学生乙:

“戒尺”就是旧时教师对学生施行体罚时所用的木板,用来打手心。

学生丙:

“照例”就是按照惯例,按照常理。

学生丁:

“厉声”就是声音严厉。

三 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

私塾里的先生怎样教书?

学生甲:

先生念,学生跟着读,然后把读的段落背诵下来。

学生乙:

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解。

(2)读了这段,你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明白书中的意思吗?

2.学习第2~7自然段。

(1)自读课文,思考:

孙中山为什么要问先生问题?

找出书中的句子读一读。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通过孙中山的想法,你能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