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教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80644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5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招教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招教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招教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招教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招教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招教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招教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招教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招教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招教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招教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招教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招教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招教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招教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招教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招教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招教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招教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招教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招教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docx

《招教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招教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招教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docx

招教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

第一篇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B )。

A.《论语》B.《学记》C.《孟子》D.《大学》

2.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来的学者是(A )。

A.培根B.赫尔巴特C.康德D.杜威

3.与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相对,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的教育家是(B )。

A.康德B.杜威C.裴斯泰洛齐D.洛克

4.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C )。

A.孟禄B.华生C.沛西·能D.马克思

5.下列选项属于洛克的教育著作的是(C )。

A.《爱弥儿》B.《大教学论》

C.《教育漫话》D.《普通教育学》

6.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B )。

A.四书五经B.六艺C.自然科学D.生产技能

二、多项选择题

7.以下属于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是(ABC )。

A.有教无类B.因材施教

C.学而知之D.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8.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ABD )。

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材D.教育影响

三、填空题

9.关于教育的起源,教育学史上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即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的心理起源说_____、教育的劳动起源说_____。

10.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记载他言论的《论语_____》一书中。

11.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活动是培养人_____的社会实践活动。

12.一般认为,在奴隶社会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_____。

四、简答题

13.试论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它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言简意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尤其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为突出,比如教学相长、及时而教。

2.A[解析]1623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3.B[解析]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其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的教育主张。

4.C[解析]沛西·能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孟禄和马克思分别为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华生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5.C[解析]略。

6.B[解析]奴隶社会的教育是“学在官府”“政教合一”,被奴隶主掌握在自己手中,教育的目的也是为统治阶级培养合格的人才,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时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多项选择题

7.ABC[解析]D项是《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8.ABD[解析]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三、填空题

9.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10.论语

11.培养人

12.学校

四、论述题

13.试论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参考答案]

(1)教育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

(2)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3)教育内容更趋丰富与合理;(4)教学组织形式、方法、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有效化;(5)从阶段性教育走向终身教育。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个国家的教育领导权受(B )的控制。

A.经济B.政治C.文化D.人口

2.(C )关系到教育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A.受教育的权利B.教育目的C.教育的领导权D.教育的享受权

二、填空题

3.人口的_数量增长____、_速度质量____以及__迁移和分布___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4.教育有_传递____、_传播____、_选择____、_创造和更新____文化的功能。

三、名词解释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四、简答题

6.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有哪些表现形式?

7.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一个国家的教育领导权受政治的控制。

统治阶级首先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通过国家颁布的政策和法令,规定办学的宗旨和方针,并以强制手段监督执行,以此把教育纳入他们需要的轨道。

2.C[解析]教育的领导权直接关系到教育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这一问题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和价值方向等一系列教育上的大政方针,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的方方面面。

二、填空题

3.数量增长  速度质量  迁移和分布

4.传递  传播  选择  创造和更新

三、名词解释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它是指教育在一定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

四、简答题

6.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有哪些表现形式?

[参考答案]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2)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3)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4)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7.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参考答案]

(1)促进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的发展;

(2)培养和造就政治人才;(3)制造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4)促进政治民主。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A )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环境B.遗传C.教育D.社会活动

2.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这体现了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 D)。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3.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A )的规律。

A.顺序性B.阶段性C.差异性D.不平衡性

4.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B )是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

A.环境B.遗传素质C.教育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5.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说:

“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这体现了以下哪种观点?

(A )

A.遗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C.二因素论D.教育万能论

6.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这是“因材施教”一词的来源。

“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C )。

A.顺序性B.互补性C.差异性D.阶段性

7.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B )。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D.能动论

二、多项选择题

8.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ABCDE )。

A.互补性B.阶段性C.顺序性D.不均衡性E.差异性

9.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持外铄论观点的代表人物有(ABE )。

A.荀子B.华生C.孟子D.弗洛伊德E.洛克

三、简答题

10.“孟母三迁”的典故体现了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哪种因素?

这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接触的不同环境和不同的人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的影响会有很大的差异。

历史上的“孟母三迁”也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

2.D[解析]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故正确答案为D。

3.A[解析]人的身心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体现了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4.B[解析]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

5.A[解析]这是典型的遗传决定论观点。

遗传决定论的观点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受遗传基因的决定,后天教育只能影响其发展速度,而不能改变它。

6.C[解析]因材施教就是指针对不同的学生施加不同的教育,它反映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7.B[解析]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如环境刺激、他人影响和学校教育等,这是外铄论的基本观点。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此理论典型的代表。

二、多项选择题

8.ABCDE[解析]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

这些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

9.ABE[解析]孟子和弗洛伊德都是内发论者。

三、简答题

10.“孟母三迁”的典故体现了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哪种因素?

这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孟母三迁”的典故体现了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个体身心的发展离不开外界环境的影响。

首先,外界社会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成熟的客观条件,对人一生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它将遗传素质给人的发展提供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其次,环境对人的作用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目的是衡量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这反映了教育目的的(B )。

A.教育作用B.评价作用C.导向作用D.激励作用

2.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人们共同活动的基础,它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也能鼓舞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这是教育目的的(A )。

A.激励作用B.导向作用C.评价作用D.平衡作用

3.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D )。

A.剩余价值学说B.资本和商品的学说C.劳动学说D.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二、填空题

4.教育目的由四个层级构成,分别是_教育目标____、_培养目标____、_课程目标____和_教学目标____。

5.教育史上,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共有四种类型,分别是_个人本位论____、_社会本位论____、_文化本位论____以及_生活本位论____。

三、名词解释

6.教育目的

7.素质教育

四、简答题

8.简述素质教育的本质与特征。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果的评价都是以教育目的为根本依据和标准的。

故正确答案为B。

2.A[解析]本题题干中的关键词为“鼓舞”,因此根据题意,可得出题干中描述的是教育目的对教育过程的激励作用。

故正确答案为A。

3.D[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就是个人智力和体力等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才能。

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填空题

4.教育目标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5.个人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  文化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

三、名词解释

6.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7.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四、简答题

8.简述素质教育的本质与特征。

[参考答案]素质教育的本质和特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具体理解: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

一、不定项选择题

1.义务教育起源于(A )。

A.德国B.英国C.美国D.法国

2.我国于(B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A.1984年B.1986年C.1988年D.1990年

3.学制具体规定着(ABCD )。

A.学校的性质和任务B.入学条件、修业年限C.管理体制D.培养目标

4.影响学制制定的因素主要包括(ABCD )。

A.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B.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C.人的身心发展规律D.民族文化传统

5.下列属于采用双轨制学制的国家的是(AC )。

A.德国B.美国C.法国D.中国

二、填空题

6.欧美现代学制主要有_单轨学制____、_双规学制____、_苏联型学制____三种形态。

三、名词解释

7.义务教育

8.学制

四、简答题

9.简述终身教育的特征。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不定项选择题

1.A[解析]在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德国新教领袖马丁·路德为了争取人们信仰新教,提倡广设学校,并主张教育机关应该由公费设立。

1619年德意志魏玛公国颁布学校法令,规定6—12岁男女儿童必须到学校读书,不愿送儿童入学的父母应受到惩罚,此为义务教育的开端。

因此本题选A。

2.B[解析]我国于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从法律上保证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推行。

3.ABCD[解析]本题考查学制的概念。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

4.ABCD[解析]略。

5.AC[解析]欧美现代学制大致分为三种,包括西欧的双轨制、美国的单轨制、苏联型学制。

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的学制都属于双轨制。

二、填空题

6.单轨学制  双轨学制  苏联型学制

三、名词解释

7.义务教育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8.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

四、简答题

9.简述终身教育的特征。

[参考答案]

(1)民主性(普及性);

(2)形式多样化;(3)连贯性;(4)自主性。

第六章学生与教师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的教师职业就其身份特征而言,是(A )。

A.专业人员B.国家干部C.公务人员D.高级技术人员

2.教师工作对象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反思。

这说明教师是(C )。

A.组织者B.管理者C.研究者D.示范者

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了教师劳动具有(D )。

A.复杂性B.示范性C.创造性D.长期性

4.以无序、随意、放纵为特征的师生关系模式属于(B )。

A.管理型B.放任型C.专制型D.民主型二、多项选择题

5.下列属于学生的义务的是(ABCD )。

A.遵守法律、法规B.遵守学生行为规范

C.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D.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6.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是(ABC )。

A.民主平等B.尊师爱生C.教学相长D.尊师重教

三、简答题

7.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的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的界定: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社会地位的专业性。

这一界定说明了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C[解析]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千差万别的活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人文、科学知识,这就决定了教师要作为研究者的角色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3.D[解析]由于人的成长是自然发育和社会化的统一过程,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

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教师劳动具有长期性的特点。

4.B[解析]放任型的师生模式,学生完全自由活动、任意学习,教师不指导学生,学生学习效率低,缺乏纪律约束。

题干描述属于放任型模式。

二、多项选择题

5.ABC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6.ABC[解析]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有:

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三、简答题

7.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答案]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3)加强自身修养。

第七章中学课程

一、单项选择题

1.(C )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一定的课程概念,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安排课程中各要素或各种成分,从而形成特殊课程结构的过程及其产物。

A.课程目标B.课程内容C.课程设计D.课程标准

2.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可把课程评价分为(A )。

A.自我评价和外来评价B.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

C.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D.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

3.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过程与安排是指(B )。

A.教程B.课程C.课表D.学期

4.课程资源按存在方式区分,可以分为(B )。

A.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B.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C.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D.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

二、填空题

5._拓展型____课程重在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6.经验课程又叫_活动课程____。

三、名词解释

7.课程目标

8.课程评价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课程设计,实质上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一定的课程概念,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安排课程中各要素或各种成分,从而形成特殊课程结构的过程及其产物。

课程设计的根本任务是将课程目标和经过筛选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学材料等形式。

2.A[解析]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可把课程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和外来评价。

根据评价的目的不同,可把课程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根据评价的参照标准或评价反馈策略的不同,可把课程评价分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根据评价手段的不同,可把评价分为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

3.B[解析]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过程与安排。

我国的课程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4.B[解析]按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二、填空题

5.拓展型6.活动课程

三、名词解释

7.课程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目标即是教育意图,包括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又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狭义的课程目标主要指教育目标。

8.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第八章中学教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居于中心环节的是(A )。

A.领会知识B.引起学习动机C.巩固知识D.检查知识

2.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体现了教学的(A )。

A.启发性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直观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3.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过渡,自然引出新知识的导入方法是(C )。

A.情境导入法B.激疑导入法C.衔接导入法D.典故导入法

4.下列不属于教学智慧特征的是(D )。

A.创新性B.动态性C.高效性D.综合性

5.下列关于板书的作用,说法错误的是(A )。

A.代替教师讲授B.有利于知识传授C.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D.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6.结课的(A )原则,要求结课要及时精要,要有利于学生回忆、检索和运用。

A.目的性B.启发性C.一致性D.多样性

二、多项选择题

7.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ABCD )。

A.读书指导法B.练习法C.谈话法D.讲授法

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ACD )。

A.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规律B.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的规律

C.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D.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9.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ABC )不同。

A.评价目的B.评价时间C.对评价结果的概括化程度D.评价主体

三、填空题

10._夸美纽斯____首次从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

11.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包括_引起学习动机____、_领会知识____、_巩固知识____、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

四、名词解释

12.形成性评价

13.循序渐进原则

五、简答题

14.谈谈教学过程的含义及其本质。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2.A[解析]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这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

3.C[解析]衔接导入法是一种较常见的导入方法。

它主要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过渡,自然引出新知识。

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温故而知新的导入方法。

4.D[解析]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智慧主要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即个性化、集成性、高效性、创新性和动态性。

5.A[解析]板书有利于知识传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但板书不能代替教师讲授。

6.A[解析]结课的原则有:

目的性原则、启发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和适时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是指结课是为实现课时教学目标服务的。

结课要及时精要,要有利于学生回忆、检索和运用。

二、多项选择题

7.ABCD[解析]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练习法和实验法等均是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8.ACD[解析]教学过程的重要特点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同时结合学生的直接经验,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B项表达错误,不属于教学过程的规律,其他三项均属于教学过程的规律。

9.ABC[解析]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定,目的是为了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确定其是否达到了教育目标,总结性评价对概括水平要求一般比较高,结合选项,A、B、C三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