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2期末辅导070618.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81227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6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与写作2期末辅导07061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阅读与写作2期末辅导07061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阅读与写作2期末辅导07061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阅读与写作2期末辅导07061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阅读与写作2期末辅导07061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阅读与写作2期末辅导070618.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阅读与写作2期末辅导070618.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阅读与写作2期末辅导070618.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阅读与写作2期末辅导070618.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阅读与写作2期末辅导070618.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阅读与写作2期末辅导070618.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阅读与写作2期末辅导070618.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阅读与写作2期末辅导070618.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阅读与写作2期末辅导070618.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阅读与写作2期末辅导070618.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阅读与写作2期末辅导070618.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阅读与写作2期末辅导070618.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阅读与写作2期末辅导070618.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阅读与写作2期末辅导070618.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阅读与写作2期末辅导070618.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阅读与写作2期末辅导070618.docx

《阅读与写作2期末辅导07061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与写作2期末辅导070618.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阅读与写作2期末辅导070618.docx

阅读与写作2期末辅导070618

阅读与写作

(2)(“写作编”)期末复习指导

第七章文章写作过程的重点和难点

一、写作前主客观条件的具体涵义,以及宽松自由的写作环境对写作的实际意义

写作十分需要一个宽松宁静的环境氛围:

一是外在的写作环境。

最好是风和日丽、微风徐拂、鸟语花香、宁静幽雅,宛如世外桃源。

宁静的环境可以使思维集中,凝神结想,而不至于被外界的干扰所中断。

悠闲的环境有利于思维的有效工作,有利于潜意识的参与其间。

二是指作者的心境,最好是毫无杂念、心绪安宁、平和静详。

这种心理氛围,比较能够调动人们潜意识中的灵感思维,并有利于文思泉涌、汨汨而下、不可遏止。

古人有所谓的“三上”之说。

一个人在三种环境下容易产生新的思路,冒出新的观点:

一是在枕上,人准备睡觉的时候;二是在厕上,人渲泄烦恼的时候;三是在马上,人骑马旅行的时候。

这“三上”境界最易使人精神放松,不少文人佳作的立意就萌生于“三上”。

二、为什么不同文体和材料会决定不同的主题提炼方向,它的具体涵义是什么?

因为不同的文体和材料性质,决定主题的特殊形态,并影响主题提炼的方向和结果。

•侧重记人的文章,应着重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来展现其内心世界,他的思想、性格、道德、情操等的社会涵义。

如李兆权的《丑娘》。

•侧重叙事的文章,要努力反映出事件蕴涵的思想意义。

一个事件的含义常常是多方面的,从那一点上开掘,必须同主题的表达角度相一致。

如席慕蓉的《燕子》。

•侧重状物的文章,要注意揭示事物本身的审美价值,或作者熔铸于其中的某种情感和寓意。

如冯骥才的《珍珠鸟》。

•侧重抒情的文章,应着重披露其隐含、交织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思想情感是抒情文章的核心,是其结构的内在线索和基本脉络。

如冰心的《笑》。

•侧重说明的文章,应表现出说明对象的科学内涵。

如丛培香的《台湾蝴蝶甲天下》。

•侧重议论的文章,应致力于事理的剖析,揭示论点和论据间的内在联系。

如瞿秋白的《“儿时”》。

三、关于主题提炼的两种方式:

定向提炼和随机萌发

①定向提炼

根据社会现实的需求,在某特定的材料中定向提炼主题。

②随机萌发

由于某一偶然因素的触发而萌生新的主题,从而去网罗相关材料进行主题深化和开掘。

也可以说这种主题的提炼,属于“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正如有人所形容的那样,生活中的某一契机、突破口或触发物,如一次谈话、一件小事、一个细节、一个物件等,使得作者“顿悟”,产生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灵感,形成了明确的主题。

如贾平凹的《丑石》。

四、为什么读者意识对文章构思能够起到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读者意识(包括他们的阅读兴趣、审美取向等),对作者的文章构思具有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这是因为一部作品无法越过读者而独立存在,它的艺术价值由作品及读者的审美接受合璧而成。

如果文章构思不考虑读者对象,就会由于不合读者的心理需求而欣赏者寥寥无几,从而危及文章作品的自身存在,并消解其艺术价值。

从而出现所谓文章“对牛弹琴”的现象,曲高和寡,只能藏之深山,敝帚自珍了。

五、结构提纲对文章成形究竟有什么具体作用?

文章的结构提纲,可以使文章构思过程中的主题思想、结构类型、表达手法、题材内容等加以固化和条理化,并成为文章撰写的艺术蓝图。

当然,这种艺术蓝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撰写中的思路展开,有时也会反过来修正文章的结构提纲。

这是人的认识受写作实践的检验后进行自我调适的一种积极行为。

•撰写结构提纲,是文章写作的一个良好习惯。

它可以加强作者对文章展开的宏观性控制。

结构提纲的形式,常常因人而异。

但是,可以凸现文章观点体系的标题式提纲,还是比较实用,有利于文章的起草。

•在电脑写作中,详细地撰写结构提纲,就等于完成了文章的结构框架。

行文时主要嵌入具体的阐述文字,就可以成文。

结构提纲成了电子文本的一个先在的构架。

六、关于文章开头的方法和技巧

一是要充分地蓄积文思。

如果文思蓄积不足,未达到一定的势能,就不可能有奔腾而下、一泻千里的气势和能量。

因此,没有充分的酝酿和思考,就不要轻率地下笔。

二是要寻找到一个好的行文切入点。

不同的切入点,会展示出不同的视野和情节,甚至会提炼出完全不同的主题。

切入点会影响到文章的基调、色彩和内容,要慎重考虑。

三是要考虑不同的文章开头技巧。

有的自然度入,有的先声夺人,有的警策发端,有的总括全文,有的先叙结局,有的意象诱导等等。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开头方式。

七、文脉和线索有什么区别?

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文章的脉络和线索,是一对属于结构范畴的里与表、隐与显、深与浅的相对应的概念。

它们常常交织着贯通整个文章,起着结构上的某种凝聚作用。

•文章脉络就像人身体上的经络一样,它是深深潜藏于人体表皮之下,是不可见的,然而它却四通八达、前后贯通。

古人曾经形容它为“气”。

文章的脉络常常由作者的思想、情感、精神、意志、性格等抽象不可见的因素所构成。

然而,文脉又常常通过有形的线索表现出来,从而显示其的存在。

线索一般来讲的有迹可寻的,有的十分显赫明了,有的虽然如“灰线草蛇”那样隐约可见,但其轨迹仍十分清晰。

文章中的线索常常表现为:

物品、人物、事件、时间、空间等易于观察和感受的对象。

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一文,其行文线索就是“落花生”,而文章脉络则是做人所应有的一种谦虚人品。

冰心的散文《笑》,其行文线索是三个“笑脸”,而文章脉络则是人类所普遍具有的一颗爱心。

冰心的《腊八粥》行文线索是民间流行的腊八粥习俗,而深层的文章脉络则是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

文章中只有文脉贯通、线索清楚,就像人气脉畅通一样,就会充满内在的活力,为读者留下永恒的艺术价值。

 

第八章记叙类文体写作的重点和难点

一、关于记叙文的真实性,以及艺术真实与社会真实之间的区别

•这里所讲的记叙文真实性,主要指狭义的记叙文而言,而不是指包括小说在内的广义记叙文。

•记叙文讲究真实性,是这类文体的历史传统和主要功能决定的。

我国的记叙文体最早见于《尚书》中的《禹贡》和《顾命》。

戴圣《礼记·经解》评论其记事特点是“疏通知远而不诬”。

•吕叔湘《笔记文选读·序》:

“笔记之文,不论记人、记物、记事,皆为客观之叙写”,其“翔实通澈”,“可供史家参证”。

至于今天的记叙文,如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传记、回忆录、游记等,“真实”已成为这类文体的一个基本要素。

这同古代记叙文的“实录”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联系。

•记叙文的真实性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尤其在通讯和报告文学的真实性问题上,展开过激烈的争论。

•黄钢在《报告文学的时代特征及其必须严守真实的党性原则》中指出:

 

“报告文学艺术性的努力目标之一,集中到一点,就是‘必须显示出真实性——完全是真实的东西这一点不可’;一切生动性,一切艺术感染力,都是为此服务的艺术手段;离开了真实——在报告文学反映真人真事的领域——就谈不上什么能够站得住脚跟的和经受得起历史检验的艺术性。

•有人会说,过分强调记叙文的真实性,会影响和削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该允许学生大胆想象和虚构,不必过分强调记叙文的真实性。

这种看法把强调记叙文的真实性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人为地对立起来,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强调真实性,就是要尊重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实事求是地反映现实生活,它涉及到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

而其他文体的写作,如文艺性散文、童话、故事、小说等,则完全允许、并大胆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艺术虚构,来充分表现自己的艺术才能和天才。

•记叙文讲求真实,但小说、戏剧中也讲求所谓的“真实”。

这两者是完全不同本质的两种真实。

前者是一种社会真实,如《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的吴吉昌,而后者则是一种艺术真实,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生活中并无此人,而是综合了许多不同人的特点艺术概括而成。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的艺术真实,要比记叙文中的真实更具典型性、概括性,因而更真实、更富于文学价值。

二、关于主观叙述与客观叙述的关系

•所谓客观叙述,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思想、倾向等没有明显的流露,就像是一种照相式的描述。

•而主观叙述,则明显地表示出作者的情感色彩、思想观点、鲜明倾向。

•这仅仅是从形式上看而已。

实际上所谓的客观叙述是不存在的,任何的叙述都属于主观叙述,只不过是这种主观性体现的强弱不同而已。

就说是照相式的描述,那么站在那一个角度和方位去拍,用什么光圈和速度,都充满着明显的个性化选择和处理。

就是要排除个人主观情感色彩的说明文来说,也决不是纯客观的。

三、关于记叙文的五要素

记叙文的五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因果。

如果把因果分开,则可称六要素。

它也称“五W”,即与它相对的英文词汇是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因果——why。

它们打头的字母均为“W”。

•为什么在一般的记叙文中要强调五要素缺一不可呢?

这是对记叙对象在时空发展中进行精确定位所必须的。

记叙文中五要素的残缺,就会使叙述对象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比如报道5月份的最高气温是35度,读者不会有什么反映,因为南方有些地方如香港、广州、海南等地十分平常。

如注明是北方哈尔滨,则会使读者十分吃惊。

可见,记叙要素对所叙述的内容,会产生巨大影响。

•在某些记叙性文体中,如消息,有时可以省略一、二要素。

有人认为在新闻写作中,何时、何地、何事必不可少的。

而何人、何故在许多简明新闻中,即使不出现也不会影响消息的完整性。

这并不是说真正可以省略,而是说从其他的要素的介绍中,读者可以明了所省略的要素,而不至于产生歧义,这也是可以的。

四、关于叙述人称的内在含义

•人称,是一种代词,如你、我、他等。

•而叙述人称则是指叙述所取的立足点和特定角度,即平时所谓的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

•第一人称叙述是有限叙述视角,“我”所无法感知的时空则无法叙述。

•第三人称叙述,则是“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它所叙述的对象不受个人所处角度的影响和限制,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

•这两种叙述方法各有短长,实际上属于一种互补结构,也可以说是叙述的一体两面。

因此,一篇具体的记叙性文章,很少只使用单一的叙述人称,常常是两种叙述人称的交替使用,各有主次、程度的差异而已。

关于“第二人称叙述”问题。

就是文章中频频出现“你”的称呼,作者采用这种称呼叙述有两种情况:

•一是把读者称作“你”,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用法。

这种方式可以消除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感,使读者觉得亲切、自然。

•二是对被叙述对象称作“你”,如朱自清的《给亡妇》,文中称作者已经逝世的妻子为“你”。

这种虚拟对话的方法,可以使叙述对象由静态转化为动态,由历史变成现实,从而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即把以上各种叙述人称分为作者视角和作品中人物视角,后者又分为虚拟叙述者,作品中主人公、配角、见证人等视角。

而不是上文所说的三种人称视角。

•事实上,不论那种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本质上都属于作者视角,只不过是呈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五、关于插叙、补叙和倒叙的区别

•插叙、补叙和倒叙,相同点,它们都是打乱事件事件顺序的一种非常态组合。

•不同点:

插叙的部分不属于文章所叙述事件的组成部分,少了它虽然会影响主题的表达效果,但不影响文章事件的完整性。

如鲁迅在《故乡》中插入了“我”对童年时代闰土回忆的一段文字。

•补叙的部分则属于文章叙述事件的必要组成部分。

把事件的某段时空隐匿起来,在后面的关键时节予以披露,从而使某个环节真相大白。

或者对影响事件发展的关键伏线予以披露,使之震动读者,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

删去它会影响叙述事件的完整性。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结尾,写佛来思节夫人知道玛蒂尔德·路瓦栽夫人当时还了她一挂三万六千法郎的钻石项链时,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

“唉!

我可怜的玛蒂尔德!

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倒叙与补叙接近,属于文章事件的必要组成部分。

它与补叙的不同是,把事件后面的结局或某段时空提到开头或前面某个地方,以造成悬念,来引起读者的注意。

鲁迅小说《祝福》,开始即把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写出来,再记叙其悲惨的人生遭遇,就是为了引起读者注意祥林嫂的一生遭遇

六、关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万物的描写,如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雨雷电、城市村落等自然景观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和生活环境等的描写,包括城镇、农村、工厂、军营、机关、学校、商店等人物活动场所和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等社会风情的描写。

•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不存在完全脱离社会环境的纯自然环境的描写;也不存在不包含一点自然环境的社会环境描写。

•唐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其中的《小石潭记》描写自然环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这段文字表面上看是一个没有人参与的清美景色,可却隐约地折射出描写者的孤寂心情。

这能说是一种没有人文因素的纯自然的景物描写吗?

李盟鸥《春雨赋》对春雨和小水潭的描写:

春雨,游丝般的春雨。

它飘来大地,不停地飘着。

不一会儿,地上出观了小水潭,不一会儿,地上出现了大水潭。

啊,雨滴儿大点了,如珍珠般一滴滴地滚进了大大小小的水潭,击起一圈圈的涟漪,像鱼儿在不断地甩尾,像蜻蜒在不停地点水,那么美。

涟漪和涟漪碰在一起,又向两边扩展,形成了自由的细小的波,又像是幅绉缬盖在大大小小的水潭上了,更显得荧不胜收了。

可以说作者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是溢于言表。

七、关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关于直接抒情问题,目前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一种认为,直接抒情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如《写作学新稿》(修订本):

“如果说叙述、描写、议论是三种自成门户、各不相混的表达手段,那么,抒情则完全没有这样的‘独立性’。

它必须附着在叙述、描写、议论这三种表达方式上进行。

……离开了叙述、描写、议论,根本就谈不上抒情。

另一种观点认为,直接抒情是存在的。

它常常在诗歌或散文中用来表达比较强烈的感情。

比如诗句:

“啊,祖国,我爱你!

”而大部分的抒情则是借助于叙事、描写、说明、议论的方式,来间接地抒发作者的各种感情。

纯而又纯的直接抒情可以说比较少见。

而以直接抒情为主兼有其他方式的抒情则比较多见。

如这一段咏叹梅花文字,就不是纯直接抒情:

 

你从诗经中走来,暗香浮动了5000千年,你的疏影使林和靖忘情得终身不娶,你的花瓣飘落到陆游的心上……你扭曲的身姿竟使龚自珍难过得哭泣……许多人把你请进万堂客宝书斋,请进精美的瓶子里,装扮着他们幽雅的环境……人们唱你画你写你,你是那样的平淡和冷静……与严寒进行了殊死的搏斗……为装扮岁月,上苍就必须让有的花孤独地开在冰冷的冬季……

就是一段段的叙述、描写和议论。

因此,可以说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也是不可分割的,它们之间没有截然的界线。

八、关于消息与通讯的文体区别

记叙文中的消息和通讯都属于新闻体裁,都具有新闻性,强调所报道的人物和事件,要具有新闻价值,都必须真实,不能进行艺术虚构。

•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在于:

①新闻报道内容的详细和概括程度不同,消息概括,通讯详细。

②新闻的时效性、文学性不一样,在时效性上,消息强,而通讯较弱;在文学性上,则通讯强,而消息较弱。

③结构方式不同,消息主要采用金字塔式结构,有导语和背景;通讯则是时空式或逻辑式结构,后者用于人物通讯、工作通讯等。

④表达手法不同,消息多用叙述和描写,而通讯还可以抒情和议论,文学色彩比较浓厚。

九、关于传记不同类别文体特征的区别

•人物传记(包括回忆录、长篇或中篇传记文学):

常常属于文学性传记,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不过其基本人物和情节必须符合真实性原则。

可以运用想象手法,来恢复其失落的事件环节或细节。

回忆录则是第一人称的叙述,传主一般是作者自己,也可能作者只是一个见证人。

自传:

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属于常用事务文书,是干部履历文件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它文字平实、简洁,比较客观地展示出传主的社会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轨迹。

•另一种属于自述性文学作品,比较接近于传记文学,是一种第一人称叙述的人物传记。

评传:

这是一种跨类文体。

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

它处于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之间。

小传:

是一种主要附着于著述之中的简短文字。

它粗线条、简要地介绍作者的社会经历、思想轨迹、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主要著述等。

如老舍写于文集之前的《我的小传》一文。

 

第九章议论类文体写作

一、关于对议论文文体基本特征的认识

•魏晋南北朝梁代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篇》认为:

“圣哲彝训曰经,述经叙理曰论。

论者,伦也。

伦理无爽,则圣意不坠。

这就是说,古代的圣哲贤人的精辟言论叫作“经”,而阐述经典、叙释哲理的叫做“论”。

就是说“经”是原典,而“论”是阐述发挥。

什么是论?

•论就是伦,就是有层次和条理。

说理有条理而没有差错,那么圣哲贤人的原典意义就能正确地被得到扩大,而不会被歪曲和误解。

这就点明了议论文的一个重要特征,即说理和结构必须强调清晰的条理性,否则,说理就会失去力量。

刘勰的第二段话是:

“说者,悦也。

兑为口舌,故言咨悦怿。

过悦必伪,故舜惊谗说。

“说”的含义就是使人高兴悦服。

说理讲究技巧和方法,就会使对方十分乐意接受你的观点和主张。

但是使人悦服也应该有一个限度。

如果你讲的话过于让别人高兴,就会走到事物的反面,反而使对方产生虚假的感觉。

因此,据说舜就十分反感于那些不实虚假的言论。

•这里点明了议论文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即议论文必须具有强劲的说服力。

刘勰对议论文的写作技巧也有十分精辟:

“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

……故其义贵圆通,辞忌枝碎,必使心与理合,弥缝莫见其隙。

是以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斤利者越理而横断,辞辩者反义而取通。

” 

刘勰十分强调议论文要概括各家众说来精密研究一个道理。

考究论文这种体制,是用来辨明是非,对现象作彻底的探究,探索有形和有限之中的无形和无限,要攻破困难求得贯通,要深入探索求得最后结论。

讲道理要圆满而通达,话语忌烦碎,一定要使心里想的和事物的道理完全一致,这两者配合得没有一点裂缝。

议论就像劈柴,贵在能够善于按照木柴的纹理那样来进行说理。

如果斧子十分锋利就可以不顾纹理把它横里切断,好比口才好的强词夺理来自圆其说,看文字似乎十分巧妙,可是考究实际就知道那个道理是十分荒谬的。

•运用巧妙的文辞来加强语言的说服力:

这是劝说的根本。

二、议论中对比论述和类比论述的区别

•议论文中的对比论述与类比论述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

•相同之处,都具有比较推断的功能,都是两者的一种参照推论。

•它们的论证功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对比论述,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加以对比,使彼此的本质显现得更加鲜明突出,以揭示反面论点错误,衬托正面论点正确的手法。

如瞿秋白《“儿时”》:

“假使他的生命溶化在大众的里面,假使他天天在为这世界干些什么,那末,他总在生长,虽然衰老病死仍然是逃避不了,然而他的事业——大众的事业是不死的,他会领略到‘永久的年青’。

而‘浮生如梦’的人,从这世界里拿去的很多,而给这世界的却很少,——他总有一天会觉得疲乏的死亡:

他连拿都没有力量了。

衰老和无能的悲哀,像铅一样的沉重,压在他的心头。

青春是多么短呵!

文中把“生命溶化在大众的里面”的人与“生命没有寄托”、“浮生如梦”的人对比,说明只有前者才能真正领略到“永久的年青”。

•类比论述,就是根据两种事物之间某些属性相同,去推断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手法。

这种方法能启发人的思路,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是人们对未知客体进行预言或设想的重要手段之一。

如赵鑫珊《“我们能否贡献一个爱因斯坦?

”》一文,认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爱因斯坦取得巨大成就,除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外,总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气质是其中的两大原因。

“本世纪初德国高度发达的文化——活跃的哲学思想、社会学科的繁荣和古典音乐的普及等,无疑为造就爱因斯坦作出了间接的贡献。

”而我国培养的理工科学生就立意和胸襟来说,就缺少这种哲学气质。

我们的成绩多半是个别的、局部的,而缺少观念上的突破,不足以改变一门学科的结构。

因此,我们民族能否培养优秀的科学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理工科学生是否从哲学那里接受了一种崇高感和雄浑浩博气质的感染;自然科学家是否在思索科学后面的哲学涵义;理工科学生是否从现实世界接受了似乎同自己的专业全然无关的许多形象,并具有一种创造性的联想力。

文中就运用了类比的方法进行论证的。

三、关于读(观)后感的写作要领

•首先,读者要善于运用各种解读方法,来把握作者的“原意”。

这是读者能够做到有感而发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如前人所说的“以意逆志”、“披文入情”,就是强调要根据作品的文词、章法等具体因素,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主题倾向和情感色彩,而不能天马行空地毫无根据地进行猜测和意会。

•其次,读者有感而发的议论,常常带有一定的现实指向性。

这种特定作品媒介所引发的感想,决不是空穴来风、毫无根据的随意漫想,而是以读者平时对社会、思想、艺术等现实问题的思考为基础的,也可以说是后者所蕴育、蓄积的结果。

•最后,读后感要强调必须有读者自己的独到新意。

如果所发的感想仅仅是人云亦云、平平淡淡,就不会有具有强烈的阅读吸引力。

这种读后感就会很快淹没无闻。

四、关于当下语文教学论文的前沿性热点课题

•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与重构

•中西方语文教育观的比较研究

•语文选修课教学目标及课程设计

•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与拓展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创造型思维的培养

•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塑造

•语文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论语文教学的文化教育功能

•语文教育的课外阅读视野

•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及内容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功能

•语文教学中文章的多元化解读方法

•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

•语文教学中学生个性化潜力的挖掘

五、文艺评论的写作为什么要强调艺术的分析

文艺评论的写作,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突出强调对作品的艺术分析和评论。

文艺评论如果放弃对作品的艺术分析和评论,它就丧失了文艺评论的主要特征,因而也就失去了它自身的存在价值。

作为文艺作品的主要特征,我们大致可以概括出几个方面:

•它们运用各种物质媒介或符号系统所呈现出来的形象性;

•它们讲求结构的艺术技巧;

•对各种艺术媒介语言如文字语言、线条、造型、用光等的敏感和熟练把握;

•非功利性的艺术目的;

•它还往往以情感为动力,对表现对象进行典型化的艺术变形处理,等等。

六、学术论文的写作为什么要重视它的选题并强调其独创性

•学术论文的选题性质对于学术论文是否具有价值和生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关键性作用。

有人说:

“有了一个好的选题,就等于完成了学术论文的一半。

•如果选题没有什么意义,那么下面的资料收集、立论确定、谋篇布局、下笔行文等下了再大的工夫,学术论文也不会有多大的影响。

因此,选择一个好的论题,是写好学术论文的重要前提。

•那么,什么样的学术论文选题是具有意义和价值的呢?

一般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开创性。

就是说这个论题是前人所未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