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高一历史期末复习精校解析Word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82644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高一历史期末复习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高一历史期末复习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高一历史期末复习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高一历史期末复习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高一历史期末复习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高一历史期末复习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高一历史期末复习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高一历史期末复习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高一历史期末复习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高一历史期末复习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高一历史期末复习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高一历史期末复习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高一历史期末复习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高一历史期末复习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高一历史期末复习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高一历史期末复习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高一历史期末复习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高一历史期末复习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高一历史期末复习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高一历史期末复习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高一历史期末复习精校解析Word版.docx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高一历史期末复习精校解析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高一历史期末复习精校解析Word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高一历史期末复习精校解析Word版.docx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高一历史期末复习精校解析Word版

(一)时空定位

(二)思维导图

一、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走私与虎门销烟:

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1839年6月,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大量掠夺原料

两次鸦片战争的起止年代:

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及其内容:

1842年。

《南京条约》内容: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和焚毁圆明园

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口通商、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了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等

沙俄侵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英国侵占我国领土香港地区(条约及地图)经过: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强行租借新界。

二、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

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1856年发生天京内讧。

1864年曾国藩指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洪仁玕著《资政新篇》:

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及其评价

内容:

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②关于产品的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目的:

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

①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②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③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三、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1901年签订。

内容之一是赔款4.5亿两白银。

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辛亥革命

中国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

1905年在东京成立。

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性质:

1912年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分析其体现的民主精神:

主权在民;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建立责任内阁,确立议会共和制政体)

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辛亥革命的功绩:

①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④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

1919和5月4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

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指导作用。

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领导阶级不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

指导思想不同:

(三民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

发展前途不同: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历史条件:

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及其登上政治舞台——阶级基础;

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思想基础;

③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条件;

④陈独秀、李大钊开展早期建党活动——组织基础

标志: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

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开始时间、主要对象:

1926年;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③陈独秀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七、国共的十年对峙

南昌起义:

时间:

1927年8月1日;

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年“八七会议”结束陈独秀右倾错误领导

1927年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遵义会议:

1935年召开,意义:

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八、抗日战争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

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日寇在南京屠杀中国军民30多万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取得胜利。

抗战胜利原因:

(1)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

(2)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

(3)中共及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4)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

(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支持。

九、解放战争

重庆谈判:

1945年8月底,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

但人民军队、解放区的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与国民党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一、选择题

1.右图所示地图可以用来研究(  )。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国民大革命 D.抗日战争

【答案】B

【解析】从地图中“花县”、“金田”、“永安”、“天京”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形势示意图,故该地图可以用来研究太平天国运动。

2.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林(则徐)的方法是否过激,而在于其方法是否有效……只要英国商人在鸦片贸易中遭受损失,英国政府就必然会作出强烈反应。

”(《天朝的崩溃》)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林则徐在禁烟过程中行为过激,负有全部战争责任

B.英国政府维护本国资产阶级利益

C.英国侵华是偶然的

D.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没有任何责任

【答案】B

3.近代上海开埠以后,城市急剧扩大、人口迅速膨胀,形成了清朝县衙、外国租界、青红帮会“三分天下”的格局,但是同样开埠的广州却没有此类现象。

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列强完全控制上海  

B.清政府放弃了上海的行政权

C.太平天国占领上海  

D.上海原有的地方机构级别过低,无法承担城市发展的职能

【答案】D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来解答,题干材料有“清朝县衙”的信息,说明清政府对上海还具有一定的控制权。

排除A、B两项。

太平天国时期并未占领上海,只是进攻到上海的郊区,因此C项史实错误。

4.1906年美国人安德鲁发表文章时说:

“文明国家在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

”西方列强这一愿望的实现是通过(  )。

A.中英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所说的侵略权益是领事裁判权,这一特权是在中英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的附件中规定的。

5.1877年,何如璋出任清政府第一任驻日使臣。

他指出,日本政府对欧美各国的“新拟约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欲加外货进口之税,一欲管外国流寓之人。

”为此中国应当“窃拟日本改约之时,我国亦当及此”。

在他看来不平等条约中危害最大的内容是(  )。

①准许取得居住权 ②协定关税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领事裁判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6.地名的变迁往往记载着历史的变化。

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LegationStreet(使馆大街),兵部街改名为RueMarcoPolo(马可·波罗路)……东长安街被改名为意大利街,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街等。

这一现象出现于(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D

【解析】本题借助新的材料情景考查学生对《辛丑条约》内容的识记理解能力。

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是“东交民巷曾被改名LegationStreet(使馆大街)”。

7.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

”这直接说明了辛亥革命(  )。

A.彻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D

【解析】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封建统治的基础仍然存在,排除A;所给材料没有提到民主共和的观念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排除B、c;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是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印材料中的“皇帝倒了”。

8.胡汉民在自传中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时说: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

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

”这个观点表述的是(  )。

A.民主共和观念尚未被民众普遍接受

B.创建民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C.民众对“民国共和”观念理解上的偏差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D.民主共和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

【答案】C

9.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同月,临时参议院也成立。

这说明中华民国(  )。

A.实行议会共和制 B.权力过于分散 

C.注重权力的制衡 D.实现了全国普选

【答案】C

【解析】临时参议院执行的是立法权,几乎与临时政府同时成立,表明了立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10.下列为四位同学对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你认为最确切的是(  )。

A.甲:

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乙:

五四运动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

C.丙:

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丁: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答案】D

【解析】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11.五四运动时期,天津一公园中的亭柱上,贴有如下一幅对联:

“振民气合民力万众一心;御国敌除国贼匹夫有责。

”联中的“国敌”是指(  )。

A.英国  B.德国  C.美国  D.日本

【答案】D

【解析】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就是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加之一战中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签订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故“国敌”应指日本。

12.毛泽东曾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撰写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文章。

文章说:

20年前的五四运动,表明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其“新”的最重要的依据是(  )。

A.青年学生第一次充当了民主革命的急先锋

B.马克思主义成为革命指导思想

C.无产阶级充当了革命主力,第一次登上了历史舞台

D.无产阶级政党成为革命的领导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认识问题和比较区分能力。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重要区别在于领导阶级不同。

13.有誓词称:

“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

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

”誓词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辛亥革命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答案】A

14.遵义会议以后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其理由是遵义会议(  )。

A.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

B.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答案】B

【解析】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答案:

B

15.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蒋介石曾经认为“日本的侵略是皮肤病,共产党才是心脏病”。

体现蒋介石这种认识的历史事件是(  )。

A.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B.进攻中原解放区

C.重庆谈判      D.发动第五次反革命。

围剿”

【答案】D

【解析】“心脏病”、“皮肤病”之说体现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在这一政策指导下。

蒋介石发动了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反革命“围剿”。

答案:

16.诗词是人们寄托情思,直抒胸臆的一种文学形式。

“碧净南湖水,峥蝾烟雨楼。

画船千载梦,今日御神舟。

搏出新天地,赢来万象幽。

黎民心有数,齐贺八旬秋。

”这一诗作是为了纪念(  )。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红军长征的胜利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答案】A

17.“因此,我坦白地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召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舞前方士气……”中共代表林伯渠的这段话可以用来研究(  )。

A.中共“一大” B.国民大革命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新中国的成立

【答案】C

【解析】材科中林伯渠的基本观点是要求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抗日。

18.1947年底,党中央在杨家沟开会,毛泽东说:

“这是一个令人高兴的会议,20年来未解决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

局面开展胜利可期。

”这里的“解决优势”的关键决策是(  )。

A.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  B.全国扩大解放区

C.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D.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1947年这个关键时间节点可判断,答案为A。

19.“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到1949年的奋斗历程。

下列图文对应不确切的是(  )。

 

【答案】B

【解析】“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分别对应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遵义会议的召开、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延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故“力挽狂澜”对应重庆谈判是错误的。

20.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曲折。

不断向前发展。

下图能够反映这一结论的是(  )。

 

【答案】B

二、非选择题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是故或于人为既往之陈迹,或于我为方来之大患,要为缮吾群所有事,则不可不并时而弛张之。

──《民报·发刊词》(同盟会的机关报)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

他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

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

(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三 现在民族危机极端严重,国民党已不能照旧不变地统治下去,因而全国人民和国民党中的爱国分子,又有两党合作的迫切要求。

因此,重新整顿三民主义的精神,在时外争取独立解放的民族主义、对内实现民主自由的民权主义和增进人民幸福的民生主义之下,两党重新合作,并领导人民坚决地实行起来,是完全适合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要求,而应为每一个共产党员所明白认识的。

共产党人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段而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阶段。

──《毛泽东选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1937年5月)》

请回答:

(1)列举19ll~1912年间的史实说明材料一主张的实施情况。

(2)比较材料一、二中,中国共产党与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的不同点。

(3)比较材料二、三中,中国共产党在政策上做了哪些调整?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共做出这一调整的原因。

(4)由材料一到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特征。

【答案】

(1)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2)彻底反帝、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废除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

(3)与国民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日本全面侵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国民党倡导三民主义。

(4)在革命政党的领导和纲领的指导下进行;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

革命政策有所调整(纲领赋予了新的内涵)。

【解析】

(3)一个政党的政策调整变动肯定是受到当时社会大背景的变化影响。

结合当时社会局势可知,之所以做出政策调整是因为日本全面侵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具体调整为达成合作的努力:

共产党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根据材料总结。

有比较成熟的党领导,有比较完善的革命纲领指导行动,政策随着局势的变化而变化。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5年8月20日蒋介石再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电报:

“大战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

材料二

1945年10月13日蒋介石给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密电:

“抗战胜利,日寇投降,……乃奸匪竟……企图破坏统一以遂其割据之阴谋,若不速予剿除,不仅八年抗战前功尽失,且必遗害无穷……此次剿共为人民幸福之所系,务本以往抗战之精神,遵照中正(注:

蒋介石)所订剿非手本,督励所属,努力进剿,迅速完成任务……。

材料三

1945年11月6日蒋介石对高级将领的演讲:

“回想这20年来,奸匪始终是本党惟一的敌人。

材料四

(美国总统)杜鲁门回忆录:

“事实上,蒋介石甚至连再占领华南都有极大困难……如果他不同共产党人及俄国人达成协议,他就休想进入东北。

由于共产党人占领了铁路中间的地方,蒋介石要想占领东北和中南就不可能……假如我们让日本人立即放下他们的武器……那么整个中国就会被共产党人拿过去……因此,我们便命令日本人守着他们的岗位和维护秩序,等到蒋介石的军队一到,日本军队便向他们投降……这种利用日本军队阻止共产党人的办法是国防部和国务院的联合决定而经我批准的。

请回答:

(1)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理由是什么?

国共双方经过9-10月的谈判,有什么结果?

(2)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态度是什么?

在上述材料中有何依据?

在当时的实际行动中有何表现?

(3)蒋介石当时为什么耍弄反革命两手?

在上述材料中有何依据?

(4)对于蒋介石玩弄的反革命两手,美国政府采取什么态度?

这在上引材料和历史事实中有什么依据

【答案】

(1)表面上说为了避免内战,共商大计。

10月10日签订《会谈纪要》。

(2)蒋介石对中共极端仇恨,力图消灭。

材料二是当时蒋介石的剿共密令;材料3表明蒋的一贯立场就是把中共视为“惟一的敌人”。

谈判期间,国民党军队就在晋东南和平汉路沿线向解放区进攻。

(3)当时国民党军队大多还在西南,无法控制全国,所以蒋介石要争取时间,企图一手利用谈判来束缚中共,另一手加紧调兵抢占地盘削弱中共。

材料四中,杜鲁门指出当时蒋介石无法控制东北和中南地区,如果日军放下武器,“整个中国就会被共产党人拿过去”。

(4)蒋介石的“两手”是在美国的全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进行的。

材料四中,杜鲁门表明了美国的态度,甚至决定了“利用日本军队阻止共产党的办法”。

事实上,当时美军侵占了上海、秦皇岛等大中城市,替国民党抢占战略要地和运送军队。

【解析】

(1)本题据材料一“大战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避免内战,共商大计等方面回答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理由是什么。

再从签订《会谈纪要》方面回答国共双方经过9-10月的谈判有什么结果。

(2)本题据材料二“乃奸匪竟……企图破坏统一以遂其割据之阴谋,若不速予剿除”,据材料三“奸匪始终是本党惟一的敌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极端仇恨,力图消灭的角度说明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态度是什么。

再从国民党军队在晋东南和平汉路沿线向解放区进攻等史实回答在当时的实际行动中有何表现。

(4)本题据材料四“这种利用日本军队阻止共产党人的办法是国防部和国务院的联合决定而经我批准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对于蒋介石玩弄的反革命两手美国政府采取什么态度。

再从美军侵占了上海、秦皇岛等大中城市,替国民党抢占战略要地和运送军队等史实入手加以说明。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军进展当与中国亲日军阀之活跃相并行。

日本将利用华北各派军阀之冲突……特别是在“停战”后防地之分配上,煽起大规模的军阀战争。

冯玉祥、方振武已开端在先。

其他如四川军阀战争正酣,西南的反蒋的酝酿,都昭示着各帝国主义列强正在积极准备便于他们瓜分中国的军阀战争。

引自《中央致各级党部及全体同志的信论反帝运动中的统一战线》(1933年6月8日)

材料二

中国民众在福建所谓人民革命政府的存在与破产之中深刻地了解到反革命改良主义的实质。

在福建聚集了一切中国的反革命的改良主义的集团与派别……福建人民革命政府的一切行动都是动摇犹豫投降出卖妥协与失败主义的行动。

引自《中央为福建事变第二次宣言》(1934年1月26日)

材料三

今当我亡国灭种大祸迫在眉睫之时,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再一次向全体同胞呼吁:

无论各党派间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引自《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1935年8月)

材料四

日本帝国主义吞并东北三省后,现在又并吞整个华北,而且正准备并吞全中国,把全中国从各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