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3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82795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3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3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3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3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3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3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3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3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3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3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3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3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3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3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3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3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3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3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3篇.docx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3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3篇.docx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3篇

2020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3篇

【篇一】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

  小康生活,是中国老百姓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而小康社会,则是中国共产党苦苦奋斗、孜孜追求、一心想为老百姓创造的一种幸福社会。

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为此,党中央在十六大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基本任务和总体要求,为我们描画了今后二十年的幸福生活,这是全党的共同任务,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农村党员责任更是重大,因为农村党员是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领头羊,只有农民实现了全面小康,全国人民才能算得上实现了全面小康。

  一、什么是全面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是一个历史范畴。

指的是财产丰富、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状态。

尽管这种社会理想从来没有实现过,但在中国老百姓中却影响深远,成为普通百姓对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标。

  实际上,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

在旧社会,人们对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理解就是吃饱穿暖住好房子,根本不敢奢望上学读书干大事业。

新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小康标准越来越高,万元户甚至十几万元户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人们不仅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更加注重文化和精神上的享受。

而且由于经济发展在地域上的不平衡,不同地区有不同地区的评判标准。

因此党中央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让人们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还要享受丰富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不仅仅让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实现宽裕的小康目标,还要让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也实现宽裕的小康目标;不仅让城市居民过上小康生活,更要让广大农村群众也过上小康生活。

这就是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建设小康社会,是由小平同志提出的。

1979年,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方的时候说,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实现小康社会。

后来,小平同志又进一步说小康社会就是要在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

小平同志后来又提出了一个时间表,说实现小康要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0年算起,用10年时间,使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翻;第二步再用10年时间到2000年再翻一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进入小康社会,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但是这个小康是很不宽裕的小康、在全国也是很不平衡的小康;所以,下一步也就是第三步,从现在起再经过50年的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那个时候,我们国家就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一种比现在的小康水平要高得多的宽裕型小康社会。

  上世纪末,我们已经实现的小康社会有一个基本特征,这就是低水平的小康社会。

因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在世界上还处于中下收入水平。

根据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00多美元为低收入国家,2000美元为中等收入国家,6000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

我们实现的小康离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还远的多。

邓小平所提出小康社会目标,重点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初步提高。

这是符合中国当时经济社会现实的,也是符合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的。

  后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的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战略思考。

在此基础上,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从21世纪开始“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的设想。

十五大初步地把第三步战略部署具体化,提出2010年即“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至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至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新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按照这个战略规划,我们在本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后,将分2010年、2020年、2050年三个阶段,逐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

  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又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总体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旨是要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对此,十六大不仅规定了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也规定了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建设,以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因此,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要在“全面”二字上下功夫,始终要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不能只注重发展经济而忽视制度建设,也不能片面追求平均水平,而忽视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各项制度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城、乡和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

如果不抓住重点,不解决难点,我们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就不可能真正体现“全面进步、全面发展”的原则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从而也不可能建成真正高标准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

  今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想,对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赋予了新的含义,那就是: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那么,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指标是什么呢?

  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它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民主法制、资源环境六个方面的18项指标:

  一是农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元(或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

  二是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35%。

  三是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35%。

  四是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0%。

  五是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60%。

  六是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4人。

  七是农村居民基尼系数达到0.3-0.4。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按照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

  八是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年。

  九是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5岁。

  十是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0%,这个“恩格尔系数”,反映居民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及质量的重要指标,它等于居民用于食物消费的支出与总消费支出之比。

  十一是农民居住质量指数≧75%。

  十二是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7%。

  十三是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60%。

  十四是农民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度≧85%。

  十五是农民对社会安全满意度≧85%。

  十六是常用耕地变动幅度≧0。

常用耕地变动幅度=(常用耕地变动面积/常用耕地基期面积)×100%。

  十七是森林覆盖率≧23%

  十八是万元农业GDP用水量≦1500立方米。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

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具体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实现强国富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但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并不是轻而易举的,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就更是如此。

虽然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位,但就人均水平而言,我们还只是从总体上初步达到小康,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也就是说城市就是城市,农村就是农村,差别太明显,生活水平的差距也太明显,要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就是要缩小城乡差别,缩小工农差别,今后可能再没有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区别了,国家实行统一的管理;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等等。

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在现有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这两个转变,来之不易,经过了80多年的奋斗,但是要长期执政,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

作为一个大国的执政党,要想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优化人民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只有把人民群众的生活改善了,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才能有坚实的执政基础。

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往往是决定一个执政党政绩合法性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都无从谈起。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精辟地指出,社会主义之所以优于资本主义,关键是它能比后者创造出更高的社会生产率。

这种更高的社会生产率,必然表现为人民有更高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与质量。

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需要,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人人有责,不能使自己置身事外。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求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要贯彻上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而把目前这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推进到更高水平、更全面和发展更平衡的小康,无疑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质上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

也就是说,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历史的、逻辑的统一。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实践证明,能不能立足国情而又面向世界,能不能解放思想而又实事求是,能不能尊重发展规律而又不因循守旧,制定一个符合人民愿望、体现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是关系到我们党能不能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产生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万众一心去夺取胜利的关键。

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根据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具有感召力的目标,从而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并取得了胜利。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无疑也是一个符合国情而又顺应时代,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又体现了事业发展的需要,实事求是而又充满创新精神的奋斗目标,它必将起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

  三、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惠农措施,农业与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

2004年我国农村综合实现小康程度为21.6%,其中:

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为12.1%;社会发展实现程度为15.6%;人口素质实现程度为15.0%;生活质量实现程度为20%;民主法制实现程度为70%;资源环境为-22.4%。

十八项指标分别为:

农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2元;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48.5%;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19.5%;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22.5%;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8.1%;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1.7;农村居民基尼系数0.37;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7.7年;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69.5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7.2;农民居住质量指数34%;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4%;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39%;农民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度76%;农民对社会安全满意度77%;常用耕地变动幅度-0.7;森林覆盖率18.2%;万元农业GDP用水量2100立方米。

  四、然而,在成绩的背后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发展不平衡。

从2004年全国各省市的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看,上海、北京、天津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已经超过60%。

但全国尚有近三分之二的省(区、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小于30%。

新疆、宁夏、甘肃、贵州、青海、西藏6个西部省(区)的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负值,即尚未达到总体小康的水平。

在我们宁夏,地区之间、农户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性也很大,川区的农民收入较高,山区的农民收入较低;城市郊区既种地又打工的农民收入较高,远离城市纯粹靠种地的农民收入较低。

全区还有52.7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占全区农村人口的9.4%,扶贫攻坚的任务还很艰巨。

  二是农村人口多,比重大,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

2004年我国农村人口7.57亿,占人口总数的58.2%,我区农村人口379万,占全区总人口的67.57%,也就是说三分之二的人口是农村人口,而且65%的劳动力还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的。

要使这么多的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任务还很艰巨。

  三是农民收入基础低,增长缓慢。

2004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距8000元的小康目标还差5064元。

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320元,与全国2936元相差616元,居全国第23位,距8000元的小康目标还差5680元。

从2005年起,年均增长速度必须达到8%,到2020年才能超过8000元。

如果物价出现较大回升,那么增长速度就必须超过8%以上。

但从近几年的情况看,2001—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只有7.75%,距上述年均增长速度还差0.25个百分点。

以灵武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说,2004年是3210元,高出全国274元,但是增长速度只有6.7%,要达到8000元的标准,还有4800元的差距,困难还相当大。

  四是农村与城市发展差距较大。

2004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1.16%,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2%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却已降低到37.7%。

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仅是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2%,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却降低到36%。

从2005年起,只有每年平均下降0.4个百分点,15年后我区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才能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

不仅如此,全区城乡居民收入收入差距还有不断拉大的趋势。

至于农村的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更是大大落后于城市。

  五、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当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

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落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一个相对严重的问题。

2004年,全国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为22.5%;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8.1%;远远落后于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就业难、就医难、养老难,成了制约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进步的瓶颈。

  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制约着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较淡薄,有的地方只注重经济发展,轻视环境保护,还有的地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发展经济。

我国森林面积已大幅度减少,2004年,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8.2%仅为世界平均数的一半。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全国有2000多万个中小企业成了巨大的污染源,使全国的江河、湖海、土壤、空气等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危害。

水资源短缺日益明显,且地域分布很不平衡,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居世界第110位,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

全国有18个省区、30%的国土,60%的人口处于严重缺水的边缘。

全国有1800万公顷农田缺乏灌溉用水,有15.6万平方公里土地饱受干旱之苦而退化。

耕地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锐减,一些地区盲目兴办开发区,大量圈占耕地,加上水土流失严重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农村对耕地的粗放经营、掠夺经营、污染经营更使耕地质量大大下降,耕地每年净流失达400多万亩。

  以上问题,都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

【篇二】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首都进入小汽车主导的机动化时代,小汽车在推动现代城市经济腾飞和规模扩大的同时,也引发了拥堵、能耗、环境、安全、社会公平性等诸多城市问题。

不断膨胀的小汽车交通需求与有限的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建设世界城市,需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宜居城市,营造健康文明、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因此,针对xx市机动车保有及使用问题,市政协城建环保委员会在开展系列调研活动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xx市机动车保有与使用现状及问题

  XX年12月28日,xx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400万辆,截止到XX年2月底已达413.2万辆,其中私人小汽车329.1万辆。

调查显示,xx市公车(机关企事业单位小汽车)年平均行驶里程为2万公里,私人小汽车年平均行驶里程1.5万公里;私人小汽车年均使用费用为10681元。

  与世界大城市机动化发展历程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北京机动车,特别是私人小汽车发展存在“三高”的特点——即高速度增长、高强度使用、高密度聚集。

  

(一)高速度增长。

北京机动车保有量从2300辆到100万辆用了48年时间。

XX年8月、XX年5月,保有量先后突破200万、300万大关,分别用时6年半和3年9个月,而东京这一过程分别用时5年和XX年;而从300万辆到400万辆,北京仅用了2年7个月,而东京实现这一变化却用了XX年的时间。

进入21世纪以来的XX年间xx市机动车年均增长25.1万辆,XX年净增量更是高达51.5万辆,一年的净增量就几乎与香港机动车保有总量相当。

xx市机动车在400万的量级上仍然保持这样高的增长速度实属世界罕见。

  

(二)高强度使用。

北京私人小汽车年均行驶里程为1.5万公里,是伦敦的1.5倍,东京的2倍多。

  (三)高密度聚集。

与世界城市“中心城区低,外围高”的机动车保有量分布态势相反,xx市400万辆机动车的80%以上集中在六环范围内。

北京城四区户均私人小汽车保有量水平是巴黎同等可比区域的1.8倍,纽约同等可比区域的2.3倍。

国外大城市中心区合理引导小汽车使用,私人小汽车出行比例“外高内低”,而北京中心城私人小汽车出行比例在35%以上,与近郊区私人小汽车出行比例相当。

  城市中心区过多的私人小汽车流量导致严重交通拥堵,按照xx市目前私人小汽车使用强度,每净增100万辆私人小汽车,需要增加282万车公里的路网容量(相当于整个三环内的路网容量,相当于五环内路网容量的30%);需要增加停车面积30平方公里(相当于二环内面积一半)。

因此,按照目前的机动车发展趋势,有限的资源承载空间与迅速增长的私人小汽车需求之间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反映在路网上就是交通拥堵仍将不断恶化。

  此外,交通拥堵又进一步带来能源消耗及尾气排放的增加,逐步加重了城市中心区的环境污染。

研究表明,车辆速度从40km/h降低到15km/h时,排放平均增加250%,油耗平均增加67%。

而北京是一个平原城市,空气扩散速度慢,中心城区增加的机动车尾气排放使得市区空气质量恶化。

据统计,目前xx市空气中40—60%的可悬浮颗粒物、80%的碳氢化合物(hc)、70-80%的氮氧化物(nox)均来自机动车尾气。

能源消耗方面,按照目前使用强度测算,全市每增加100万辆私人小汽车,每年至少增加13.5亿升的燃油消耗。

  二、xx市机动车保有及使用问题的原因分析

  分析xx市机动车保有及使用问题,主要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购买车辆的门槛低

  从国内外诸多城市的交通发展历程来看,在适当条件下出台一些政策措施提高购车门槛,对机动车保有量进行一定程度调整的案例并不少见。

如新加坡采用车辆限额投标制度收取拥车证价格和拥堵收费、香港大幅度提高私人小汽车税率、上海实行车牌拍卖制度、日本城市采取停车泊位证制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这些城市私人小汽车的快速增长。

  而与国内外其他城市相比,xx市对私人小汽车购买几乎未出台任何限制政策,且车辆价格呈下降趋势。

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进口小汽车价格进一步下降,再加上一系列税费优惠政策,市民购买私人小汽车非常容易。

  

(二)小汽车使用成本低

  经验表明,调节小汽车使用成本是减少小汽车保有与使用,从而缓解交通拥堵的最有效措施之一,而xx市目前小汽车使用成本较低,是导致小汽车过度使用的主要原因。

以停车为例,xx市虽然对一些重点地区的停车价格进行了调整,但是整体水平仍低于上海、广州等城市,更远低于国外同类城市的停车收费标准。

如上海中心区每小时停车费为15-20元,广州为10-15元,而一些世界大城市一类地区路内停车费用更高,如伦敦为2.3欧元/小时,东京为2.4欧元/小时,阿姆斯特丹则达到了3.8欧元/小时。

  特别是近年来,停车管理不到位,乱停车现象严重,小汽车违章占道停车(步道、自行车道,甚至行车道)势头不减,刺激小汽车过度使用。

  (三)市民绿色出行意识低

  城市居民的出行习惯需要一个培育和适应的过程,欧洲、新加坡、日本公共交通发展先于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市民习惯于公共交通出行,即使目前机动化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仍然达到60%以上。

北京自1997年以来,机动车净增300多万辆,在已经出现严重交通拥堵的情况下,才确立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的政策,再加上建设周期,要经过一定时期才能发挥其效用,因此市民依赖小汽车出行的习惯已经形成。

目前,xx市5公里以下的私人小汽车出行占私人小汽车出行总量比例高达40%,私人小汽车使用存在明显的过度使用现象。

这也反映了使用者对私人小汽车的高度依赖,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意识淡薄。

  (四)替代出行方式的服务水平低

  目前xx市轨道交通线网密度低、运能运力不足、换乘不便,地面公交运行速度慢、服务水平低,步行自行车出行环境不断恶化,通勤、通学等刚性交通出行需求缺少满足需求的替代方式,成为诱发家庭购买私人小汽车的主要原因。

以中关村第三小学为例,问卷显示,70%以上的家长开车送孩子上学。

很多家长在有了孩子以后才购买私人小汽车。

  三、xx市机动车总量调控与需求管理相关建议

  针对xx市机动车方面存在的问题,借鉴世界城市交通发展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一)增大购车成本,降低机动车增长速度

  目前xx市机动车增长速度已超过每年50万辆,如果不加以控制,缓解交通拥堵的综合措施很快将会失去效果。

因此,从根源上控制机动车的增长速度是最有效、最直接、也是最首当其冲的一项措施。

建议:

由政府组织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