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考试复习应知应会手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84445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考试复习应知应会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考试复习应知应会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考试复习应知应会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考试复习应知应会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考试复习应知应会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考试复习应知应会手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考试复习应知应会手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考试复习应知应会手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考试复习应知应会手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考试复习应知应会手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考试复习应知应会手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考试复习应知应会手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考试复习应知应会手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考试复习应知应会手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考试复习应知应会手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考试复习应知应会手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考试复习应知应会手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考试复习应知应会手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考试复习应知应会手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考试复习应知应会手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考试复习应知应会手册.docx

《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考试复习应知应会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考试复习应知应会手册.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考试复习应知应会手册.docx

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考试复习应知应会手册

一、院感知识应知应会

1、手卫生:

为医务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的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2、洗手:

医务人员用流动水和洗手液(肥皂)揉搓冲洗双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微生物的过程。

揉搓时间不少于20-30秒,整个洗手时间不少于60秒。

3、卫生手消毒:

医务人员用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每一步洗手揉搓5次,时间应不低于15秒。

4、外科手消毒:

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揉搓冲洗双手、前臂至上臂下1/3,再用手消毒剂消除或者杀灭手部、前臂至上臂下1/3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5.手卫生应遵循以下原则:

(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洗手液

和流动水洗手。

(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6.哪些情况医务人员应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7、医务人员先洗手后进行卫生手消毒的指征:

(1)接触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2)直接为甲类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及可经接触传播的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8、手卫生的步骤

七步洗手法(严格完成每个步骤,不强求顺序,每一步洗手揉搓5次、揉搓时间应不低于15秒)

9.外科手消毒顺序(严格按此顺序执行)先清水、皂液洗手,擦干后再用手消毒液按7步法揉搓至上臂下l/3处(20-30秒)待干后再戴手套。

时间:

3-5分钟。

10、外科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

(1)先洗手,后消毒

(2)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11、手卫生的基本原则

(1)当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后,或手部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采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2)当手部无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只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12、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五个重要时刻:

(2前3后)

(1)接触患者前。

(2)清洁/无菌操作前。

包括进行侵入性操作前。

(3)体液暴露风险后。

包括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4)接触患者后。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

包括接触患者周围的医疗相关器械、用具等物体表面后。

13、手消毒效果

(1)卫生手消毒≤10cfu/cm2;

(2)外科手消毒≤5cfu/cm2。

(3)各区域工作的医务人员的手,均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14、有效的洗手设施包括哪些必备要素?

洗手池、非触式水龙头、流动水、清洁剂、干手纸、手卫生流程图。

15、“三级”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及职责

(1)“三级”医院感染管理组织

①医院:

成立有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②部门:

成立有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科

③科室:

建立有科室感染控制小组即科主任、护士长、本科室感控医生、感控护士组成

(2)医院感控医生职责

①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计划的实施;

②督查医师无菌操作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③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发生医院感染的病人及时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④当本科室出现医院感染暴发趋势时,立即上报医院感染管理部,配合专职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落实防控措施;

⑤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病人实施监控;

⑥完成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测资料的上报工作。

⑦负责本科室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3)医院感控护士职责

①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手卫生及职业防护的实施;

②对疑似医院感染病例,督促主管医师填表;

③监督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病人的隔离、控制执行情况;

④监督检查病房的日常消毒和终末消毒工作;

⑤监督手卫生执行情况并上报手卫生依从性;

⑥监督医疗废物管理情况;

⑦负责本科室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4)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中应履行的职责

①执行院感管理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②掌握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③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④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敏试验,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控制蔓延,积极治疗病人,如实填表报告;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并协助调查。

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

⑤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锐器刺

伤。

16、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目标

(1)医院感染率≤10%

(2)医院感染漏报率≤20%

(3)一类清洁切口感染率≤1.5%

(4)无菌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97%,

(5)一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30%

(6)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送检率>30%

(7)限制级抗菌药物治疗前送检率>60%

(8)特殊级抗菌药物治疗前送检率>80%

(9)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60%

(10)灭菌物品合格率100%

(11)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实查率≥96%

(12)手卫生知识知晓率100%,洗手方法正确率≥95%,手卫生依从性≥95%

(13)医疗废物正确处理率100%

17、医院感染相关定义

(1)医院感染:

指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不包括在院外发生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通常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医务人员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也是医院感染。

(2)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及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3)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的现象;或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共同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的现象。

(4)医院感染聚集:

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医院感染病例增多,并超过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的现象。

(5)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①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②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③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④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⑤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⑥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⑦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6)下列情况则不属于医院感染:

①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②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③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④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医院感染按临床诊断报告,力求做出病原学诊断。

18、医院感染信息的获取渠道

晨会、电话、网络、院感简报等多种渠道。

19、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处置

(1)应当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积极实施医疗救治,保障医疗安全。

(2)医院发生疑似或者确认医院感染暴发时,及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卫生学检测以及相应的标本采集、病原学检测;消毒隔离、医疗救治等工作。

(3)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上报。

20、医院感染分两类:

(1)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可以预防;

(2)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不可避免。

21、医院感染的三要素(感染链)是:

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2.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做好清洁消毒及隔离。

23.医院感染的感染途径及标识?

接触传播(蓝色)、飞沫传播(粉色)、空气传播(黄色)

24、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有:

(1)新诊疗技术的开展;

(2)滥用(长期)广谱抗菌药物破坏正常菌群的平衡;(3)多次使用侵袭性操作;(4)环境污染严重,包括医院中一切医疗用具、空气、医务人员的手,一切医疗器械的表面;(5)易感人群:

婴儿、老人、大手术后、危重病人、慢性基础病、原发病严重者、应用免疫抑制剂、放疗或化疗者。

25.医院感染常见部位类型?

(1)下呼吸道感染

(2)泌尿道感染

(3)血流感染

(4)手术部位感染

(5)胃肠道感染

(6)皮肤软组织感染

26、特殊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指发生朊毒体、气性坏疽和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的医院感染。

27、多重耐药菌(MDRO):

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28、常见多重耐药菌种类与缩写:

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②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

③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

④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

⑤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29、耐药菌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如手、医疗用品、环境表面、洁具等。

30、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管理与处置流程

(1)检验人员:

检出多重耐药菌后,应在报告单上标注红字“多重耐药菌”,建议执行接触隔离。

并电话通知临床科室和院感科。

(2)临床医生:

接到微生物室报告后,应按相关要求做好预防和处置。

①.在多重耐药菌登记本上做好登记;②.开“接触隔离”医嘱,实施单间或床边隔离;③.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菌药物;④.做好手卫生;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⑥医务人员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等戴手套、护目镜或面罩及穿隔离衣。

⑦.病人外出检查或手术必须在检查申请单或手术通知单上用红字注明“多重耐药菌”建议接诊科室执行接触隔离。

(3)临床护士:

落实多重耐药菌接触隔离的基本要求,实施接触隔离并记录。

病人外出检查或手术必须在检查申请单或手术通知单上标注“多重耐药菌”并电话通知接诊科室建议执行接触隔离。

31、多重耐药菌接触隔离的基本要求

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医生、护士、保洁工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病人知晓率100%并晨会上交班。

(l)多重耐药菌患者应实施接触隔离,并在患者病历夹、床单元显眼处张贴、悬挂蓝色“接触隔离(MDR)”警示牌;患者佩戴”接触隔离”腕带。

(2)尽量实行单间隔离或床旁隔离或分区隔离,同种同室感染患者安置。

(3)医护人员、家属、陪伴严格执行手卫生;床单元放置有速干手消剂。

(4)患者配备黄色垃圾桶(袋)。

(5)非急诊仪器设备如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治疗盘等诊治用品专人专用。

(6)用过仪器设备清洁和消毒后再给其他患者使用。

(7)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当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应戴手套、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

(8)连续3次培养阴性(每次时间间隔>24小时),并经过主管医生与院感专职人员讨论同意后,方可解除隔离。

(9)患者进行外出检查及转科、手术前,在检查申请单或手术通知单上标注红字“多重耐药菌”电话通知接诊科室采取“接触隔离”措施。

(10)环境、物表每班清洁消毒(加强性)。

32、医技科室防控措施

(1)患者检查、手术时,各环节做好交接登记,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灭菌)一更换。

(2)手卫生:

洗手,手消毒(配备手消毒剂)

(3)个人防护用品:

手套,隔离衣(配备在检查室)。

(4)医疗废物:

带盖黄色垃圾桶套黄色医疗废物袋,密闭专人专线运送。

(5)严格终末消毒(加强性):

①共用物品:

感染性医用织物或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密闭运送洗衣房或消毒供应中心消毒或灭菌。

②仪器和环境:

每个患者检查、手术完后,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或消毒湿纸巾擦拭环境、设备、地面;更换床单或治疗巾。

③检查室、手术室空气:

紫外线消毒60分钟。

33、下列情况主动筛查多重耐药菌

⑴外院转入者;⑵重症监护病房(ICU)、新生儿室、血液科、呼吸科、神经内外科等重点部门的患者;⑶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免疫抑制病人(化疗或移植病人);⑷侵入性操作:

留置各种管道等;⑸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等重点人群。

⑹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筛查:

外科Ⅰ类、Ⅱ类、Ⅲ类切口、拟行血管外科或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

⑺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34、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

(2)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

(3)器官/腔隙感染。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

35、外科手术部位手术前感染预防要点:

(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

(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

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4)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按规范要求的方法和范围进行消毒。

(5)如需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1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6)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7)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8)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36、外科手术部位手术中感染预防要点:

(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超过抗菌药物半衰期或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有效地止血、彻底去除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6)术中防止低体温。

(7)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冲洗手术部位。

(8)对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行密闭负压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37、外科手术部位手术后感染预防要点:

(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更换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2)更换切口敷料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换药流程。

(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拔除引流管。

(4)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有分泌物时应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38、标准预防的定义

标准预防是基于患者的所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含汗液)、破损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病原体的原则,针对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感染预防措施。

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采取恰当的措施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39、标准预防具体措施

(1)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清洁等工作时应戴清洁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进行卫生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护目镜或面罩;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污染身体时,应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如在置入导管、经椎管穿刺等侵入性操作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等医用防护用品,并保证光线充足。

(4)使用后针头不应回套针帽,确需回帽应单手操作或使用器械辅助;不应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废弃的锐器应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专用锐器盒中;重复使用的锐器,应放在防刺的容器内密闭运输和处理。

(5)接触患者黏膜或破损的皮肤时应戴无菌手套。

(6)感染性医用织物应密封运送。

(7)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鼻塞、流涕等)的患者、探视者、医务人员等应采取呼吸道卫生(咳嗽礼仪)相关感染控制措施。

40、个人防护用品

为避免病原微生物对医务人员的侵害,保护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在医疗诊治活动中用于个人使用的各种防护性设备。

包括帽子、口罩(医用N95口罩)、护目镜(面罩)、手套、隔离衣或防护衣、鞋套等。

41、安全注射:

是指对接受注射者无害、实施注射操作的医务人员不暴露于可避免的风险以及注射后的废弃物不对环境和他人造成危害的注射。

42、安全注射管理制度及措施: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4)现配现用药液;

(5)利器盒放置的位置应醒目且方便使用。

43、安全注射原则:

(1)对接受注射者无害;

(2)对实施注射者无害;

(3)注射产生的废弃物对公众无害。

44、安全注射七要素:

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一抛弃一洗手

45、发生针刺伤的环节:

(1)徒手传递锐器

(2)静脉输液拔针

(3)整理锐器物

(4)加药过程

(5)穿刺过程中

(6)分离针头

(7)操作后重套针帽

(8)二次分拣锐器

(9)生活垃圾(锐器混入)处理过程中

46、安全注射量化指标

(1)安全注射环境、设施条件、器具配置等合格率100%;

(2)医务人员安全注射培训覆盖率100%;

(3)医务人员安全注射知识知晓率≥95%;

(4)医务人员安全注射操作依从率≥90%;

(5)规范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实施注射率100%(硬膜外麻醉、腰麻除外);

(6)对注射后医疗废物正确处理率100%;

(7)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安全注射质控覆盖率100%;

(8)医务人员注射相关锐器伤发生率较基线下降≥20%

47、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意外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情况。

分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

48、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针刺伤后的局部处理方法(概括为“一挤、二冲、三消毒、四上报”)

(1)立即从损伤出伤口的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2)再用流动水冲洗伤口;

(3)使用75%乙醇、碘酊或其他皮肤消毒剂消毒;

(4)口、鼻粘膜暴露后应用清水反复冲洗,眼睛可用无菌的(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

(5)上报院感科

49、职业暴露后预防是指在工作过程中意外地接触到某种病原体,但尚不能确定是否已经被病原体感染,也没有发病的情况下,对疾病进行预防的措施。

根据暴露的病原体不同,采取的预防措施不完全一样。

暴露后预防措施包括接种疫苗,注射免疫球蛋白或抗毒素或抗体、使用针对病原体治疗的药物、随访观察、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等。

50、清洁:

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清洗:

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51、消毒:

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52、灭菌:

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进入人体组织或器官内的医疗用品和器材属高度危险性物品,必须灭菌。

53、无菌物品打开后使用时间规定:

(1)无菌纱布、棉球开启后应注明开启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2)碘酒、酒精、碘伏(500ml)等开启后应注明开启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30天;

(3)速干手消剂开启后应注明开启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30天。

(4)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要注明抽吸时间,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5)抽出的各种无菌溶液超过2小时不得使用。

54、使用含氯消毒剂应注意:

(1)按要求配置合适的浓度。

(2)随时使用随时监测其浓度并记录。

(3)应及时加盖保存,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4)消毒液配制后都必须标明配制时间、失效时间。

55、医疗器械分三类,即高度危险性物品、中度危险性物品和低度危险性物品。

(1)高度危险性物品: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2)中度危险性物品:

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

(3)低度危险性物品:

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被褥;墙面、地面、痰盂(杯)和便器等。

56、灭菌水平:

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达到无菌保证水平。

达到灭菌水平常用的方法包括热力灭菌、辐射灭菌等物理灭菌方法,以及采用环氧乙烷、过氧化氢、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等化学灭菌剂在规定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灭菌的方法。

(1)高水平消毒:

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

达到高水平消毒常用的方法包括采用含氯制剂、二氧化氯、邻苯二甲醛、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臭氧、碘酊等以及能达到灭菌效果的化学消毒剂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2)中水平消毒:

杀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分枝杆菌。

达到中水平消毒常用的方法包括采用碘类消毒剂(碘伏、氯已定碘等)、醇类和氯已定的复方、醇类和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复方、酚类等消毒剂,在规定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3)低水平消毒:

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方法以及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如采用季铵盐类消毒剂(苯扎溴铵等)、双胍类消毒剂(氯已定)等,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57、隔离概念与原则

隔离:

指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⑴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他途径的传播),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⑵一种疾病可能有多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⑶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

⑷传染病患者或疑似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同室同类病原体感染患者安置。

58、隔离的种类

⑴接触传播(蓝色):

隔离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常见疾病如多重耐药菌感染、蜂窝组织炎、脓疱疮、急性结膜炎、皮肤感染等。

措施:

手卫生、手套、隔离衣、单人病房、仪器/设备专用、医疗废物密封。

⑵飞沫传播(粉色):

隔离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μm),在空气中短距离(1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粘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常见疾病如腮腺炎、百日咳、流行性感冒、脑膜炎、肺炎等。

措施:

手卫生、单人病房、加强通风、医务人员戴外科口罩、患者戴医用口罩。

⑶空气隔离(黄色):

隔离带有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